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托马斯_哈代诗歌研究述评

托马斯_哈代诗歌研究述评

托马斯_哈代诗歌研究述评
托马斯_哈代诗歌研究述评

托马斯?哈代诗歌研究述评

郭 妍

内容提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其“性格与环境小说”历来备受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哈代本人无论在文学理论或实践方面都对诗歌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早在哈代发表第一部诗集之初,国外诗歌评论界对他的创作就颇为关注。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哈代诗歌的翻译与研究较为滞后。本文试图通过综合评述国内外关于哈代诗歌的研究现状,为学者进一步研究哈代诗歌创作风格的独特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诗歌 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郭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英国文学。

T itle:A Commentary of the Research on Thomas Hardy’s Poetry

Abstract:Thomas Hardy,as one of the most i m portant writers in late V ict orian Peri od,was paid great attenti on by most critics because of his“nature and envir on ment novels”.However,Hardy thre w most of his energy int o the writing p ractice of poetry.A s early as his first poetry anthol ogy was published,Hardy was widely known on the Parnassus of English s peaking countries,while the translati on and research work of Hardy’s poetry on the mainland of China was falling behind.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p resent situati on of the research work on Hardy’s poetry,s o as t o give possible references t o scholars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commentary research Thomas Hardy’s poetry

Author:Guo Yan is postgraduate at th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Beijing Nor malUniversity.E mail:gy_bsd@ https://www.doczj.com/doc/c51139051.html,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重要作家之一,在1898年以后专注于诗歌创作之前,哈代已经凭借1871-1897年创作的一系列饱含民主倾向和人道主义热情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奠定了作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哈代晚年作为诗人的创作活动常被时人误认为是畏避资产阶级读者及评论界舆论攻击的结果。早在哈代发表第一部诗集之初,国外诗歌评论界对他的创作就颇为关注。一些眼光敏锐的学者和诗人意识到,哈代本人无论在文学理论或实践方面都对诗歌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哈代诗歌的翻译与研究较为滞后。因此,本文作者试图通过综合评述国内外关于哈代诗歌的研究现状,为学者进一步研究哈代诗歌创作风格的独特性提供借鉴。

到目前为止,国内研究哈代诗歌的专著尚未问世。涉及哈代诗歌研究的著述主要有两部,即张中载先生1984年出版的《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和吴笛先生1994年出版的《哈代研究》。这两部研究资料是国内哈代诗歌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多数相关学术论文提出的观点都是对其研究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张中载先生在他的《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一书中,从“反战诗”、“抒情诗”、“诗的思想感情”、“技巧和风格”、“诗的结构和词汇”及对《身后》一诗的分析六个角度,结合实例对哈代诗歌进行了综合评述;而后分别介绍哈代八卷诗集的创作特色,并精选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76年版《托马斯?哈代诗全集》中的60首英文诗,对其创作背景、内容、寓意、技巧等加以评析。吴笛在《哈代研究》中首先介绍了哈代八卷诗集创作的基本情况,随后阐述其诗歌的几大主题,即“苔丝主题”、“自然主题”、“同情主题”、“时间主题”和“命运主题”,指出哈代富有乡土气息、简洁朴素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上述两部著作对哈代诗歌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有重要影响,其局限性在于未能充分认识到哈代诗歌与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研究哈代诗歌的学术论文约有35篇。最初发表的论文主要是概述性质的文章,也有少数涉及具体的诗歌文本分析和主题意义探讨。90年代初期的论文开始侧重于诗歌文本研究,以吴笛对《1912-1913年组诗》和罗若冰对《伤逝》、《那唤声》的评析为代表。此外,王竞在哈代诗歌主题研究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开拓,首次揭示了“命运”主题在哈代诗歌主题中的特殊意义,为哈代诗歌研究角度的选择开辟了新的途径。90年代后半期至今,国内学界对哈代诗歌的关注程度日渐加深,几乎每年都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相关论

文问世。随着学界对哈代诗歌创作经历及创作背景等理解的逐步深入,论文对哈代诗歌创作特点的阐述也趋于准确和理论化。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将1994至2005年的相关学术论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诗歌题材分类研究

此类学术论文重点针对哈代创作的各类题材诗歌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时间诗、自然诗和战争诗。

探讨哈代诗歌时间主题的论文有:

[1]蒋朝晖:《制造笑柄的时光———析哈代抒情诗的时间主题》(《贵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2]颜学军:《论哈代的时间诗》(《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

[3]吴笛:《论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时间意识》(《国外文学》2004年第3期)

其中,蒋文以哈代出版于1909年的诗集《时光的笑柄》为研究对象,论述时间主题在哈代诗歌文本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分别就典型时空创造与诗歌美学效果、时间的宿命观、循环论及空间的时间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以说明哈代诗歌敏锐的时间意识及其蕴含的生命哲学。颜文指出,哈代时间诗的主旨在于“反映时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痛”,同时“探索人们应当如何面对残酷的时间,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揭示了哈代时间诗思想的二重特征,即“深沉的、具有悲剧意识的乐观”。吴文将哈代的时间概念划分为“单向的、按年月日次序流动的时间”、“稳固不动的记忆之中的时间”、“弹跳到未来的超前的时间”三种类型,举例说明哈代时间诗中“现时”与“过去”的对照艺术,最后揭示了时间意识与哈代悲观主义思想的内在联系。同为研究哈代诗歌的时间主题,上述三篇文章分别选取了不同的考察角度,从对哈代时间诗总体创作状况的把握来看,吴文对哈代八卷诗集中与时间概念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整理与归纳,论述的逻辑思维也相对缜密。但是,上述学者对哈代诗歌时间主题的探讨在揭示其独特性方面仍略有不足:对“时间”与“生命”问题的思考是一切诗歌共同的永恒主题,反映时光残酷与个体生命短暂等倾向于悲观主义的思想在诗歌创作领域也颇为普遍。因此,有关哈代诗歌时间主题的特殊性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探讨哈代诗歌自然主题的论文主要有:

[1]颜学军:《论哈代的自然诗》(《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2]诸国忠、李珠:《哈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艺术表现形式》(《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6期)

[3]张炳飞:《论哈代的自然观———由哈代诗歌的鸟意象谈起》(《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其中,颜文指出,哈代“要通过对自然的探索来考察人类的生存状况,揭示人类生存的悲剧性”,进而论证哈代自然诗与英国传统浪漫主义自然诗歌的渊源关系,哈代自然诗区别于浪漫派自然崇拜的独特性以及哈代自然诗的意象主义倾向对后期意象派诗歌的影响,认为哈代的自然诗是“对浪漫主义的超越和与现代主义的契合”。诸、李文指出:“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是哈代诗歌的“精神支柱、审美底蕴和情感升华的象征”。作者借助文本分析,讨论哈代对自然的双重分裂感受,诗歌中人与自然融合的境界以及诗人为追求这种境界所采用的语言和结构形式。张文通过对哈代诗中鸟意象的分析,揭示了人与鸟之间的隐喻、转喻和互动关系,同时探讨哈代的悲观主义自然观。上述三篇论文都认识到哈代自然诗与人的联系及其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但是,三者均认为哈代诗歌的自然主题旨在揭示人生与社会的悲剧意义,将哈代自然观的形成完全归结于他本人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有失片面。此外,对于哈代自然诗在浪漫派与意象派之间的定位尚不够准确。“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足以说明哈代自然诗在创作艺术上的优越性。

探讨哈代战争诗的论文主要有:

[1]颜学军:《论哈代的战争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36-42页)

[2]王茹:《面对战胜的恐怖,宣扬博爱的诗人———托马斯?哈代》(《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35-36页)

其中,颜文系统总结了哈代复杂的战争观,指出其战争诗,一方面“集中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另一方面“从战争的角度来探索人类的生存问题……通过对战争的历史透视来考察人类每况愈下的生存状况”。最后,作者归纳了哈代战争诗的创作特点,即“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战争……揭示战争给普通人的身心带来的悲剧性后果”。王文分三个时期总结了哈代战争诗的创作历程,指出各阶段诗歌主题的不同侧重点。与时间诗和自然诗的研究状况相比,对哈代战争诗的探讨显然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如此,上述两篇论文均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观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2.诗歌主题思想研究

此类研究重点分析哈代诗歌创作中体现的悲观主义生命哲学,主要学术论文有:

[1]鞠玉梅:《试论托马斯?哈代的伤感诗》(《山东外语教学》1995年第2期)

[2]朱黎航:《在绝望和希望中徘徊———试析哈代诗歌的悲观主义》(《上海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鞠玉梅:《从哈代哲理诗的艺术风格看其哲学思想》(《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黄琼:《勇气:源于绝望———从哈代诗歌解读其生命哲学》(《中国读书评论》2004年第1期)

其中,鞠文探讨了哈代伤感诗的两个主题,即“哀叹爱情的幻灭”与“感叹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短暂”,同时指出“爱情”与“死亡”主题在哈代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朱文强调哈代诗歌悲观主义的矛盾性,认为“绝望与希望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协调地统一在哈代身上”。鞠文2通过对哈代哲理诗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的分析指出,“哈代哲理诗的主题是人的主观愿望与天意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剧”。因此,哈代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其哲学思想无疑是悲观主义的。黄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篇读诗随笔。作者从“勇气”、“绝望”、“焦虑”三个主题出发,探讨哈代诗歌的情感特征及其在哈代生命哲学中的辩证关系。上述四篇论文围绕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和人生观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然而,作为一个诗人,哈代从未承认自己是一个纯粹的悲观主义者———尽管其在晚年的部分诗作流露出明显的悲观主义倾向,但从整体来看,哈代诗歌不乏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在肯定哈代悲观主义思想对其诗歌创作存在负面影响的同时,不应忽视其在哈代诗歌中存在的积极意义。

3.典型诗歌文本研究

此类文献的主要特点是选取能体现哈代哲学、宗教思想、人生观和创作艺术的典型诗歌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主要学术论文有:

[1]李昌银:《一曲人类的挽歌———读哈代的诗<昏鸫>》(《昭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2]孙红洪:《“牛”的传说与思索———汤姆斯?哈代与他的诗<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李珠:《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从哈代三首诗的论析看其人其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4]朱黎航:《悼亡深处见真情———读哈代的“艾玛组诗”》(《名作欣赏》1998年第4期)

[5]肖谊:《世纪末的沉思———论哈代<黑暗中的鸫鸟>》(《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6]诸国忠、李珠:《“泰坦尼克号”的悲歌———哈代诗歌<合而为一>评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7]韦华:《豪华落尽见真淳———从<黑暗中的鸫鸟>看哈代抒情意象的运用艺术》(《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马翠霞:《敢问路在何方———析哈代的<黑暗中的鸫鸟>》(《美与时代》2004年第7期)

上述八篇文章中,第[1][5][7][8]篇均以哈代创作于19世纪最后一天的名作The Darkling Thrush(《黑暗中的鸫鸟》)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李文运用比较和意象分析方法研究该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征;肖文分别分析该诗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层面的不同意义;韦文借助文本细读阐释意象与主旨之间的关系,讨论哈代抒情诗的意象运用艺术;马文主要探讨诗中蕴含的悲观主义思想。针对哈代其他诗作如《牛》、《灰色调》、《死后》、《1912-1913年组诗》、《合二为一》等的论文,着重考察哈代诗歌反映的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情感和婚姻爱情经历。上述论文对典型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研究思路值得借鉴,但是由于关注视野相对有限,其结论的普遍适用性较差。

4.诗歌创作风格与技巧研究

关于哈代诗歌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技巧,学者的关注点各异。主要学术论文有:

[1]赵文薇:《哈代诗简论》(《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2]崔丽芳:《哈代的诗歌世界———浅析哈代抒情诗的主题和技巧》(《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庄桂成:《论哈代诗歌的意境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徐江清:《哈代抒情诗的艺术特征》(《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彭华:《论哈代诗歌中的现代主义新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6]诸国忠、李珠:《哈代的人生理想和诗歌创作风格》(《齐鲁学报》2002年第6期)

《哈代诗歌简论》是一篇概述性质的文章,主要介绍哈代诗歌创作的背景及其与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崔文在借鉴赵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哈代抒情诗意象运用的白描手法和音乐美、画面美等诗歌结构艺术。庄文结合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境”的理论,借助实例论证哈代诗歌艺术空间的无限性、审美特征的无穷性以及生命律动的永恒性。徐文总结了哈代抒情诗歌颂爱情和自然的主题及其在浪漫主义中融入现代主义情绪的创作风格和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运用艺术。彭文首次从思想内涵、语言特色、结构艺术三方面独立论述哈代诗歌创作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精神的契合。诸、李文阐述了哈代人生理想与审美意识在其诗中的具体表现。上述六篇论文倾向于宏观研究,其观点趋于一致,缺乏创新性。此外,个别文章在结合中西美学分析哈代诗歌的论述中,缺少足够的论据。

相对国内而言,国外哈代诗歌研究在深度、广度、客观性方面几近成熟。直至目前,仅论述哈代诗歌的专著就有30余部,另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述章节针对哈代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专门探讨。以下根据可以直接获取的部分资料对国外哈代诗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

1.学术论文

(1)哈代部分典型诗歌作品研究:

与国内相关论文相似,国外研究哈代诗歌的专家选取了哈代广为人知的名作加以解读,如The Darkling Thrush(《黑暗中的鸫鸟》)、Poe m s of1912-13(《1912-1913年组诗》)、The Convergence of the T wain(《会合》)等。Gy z Ferencz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指出哈代哲学思想与Herbert Spencer和Karl Jas pers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

系;Ray Neil Graves主要讨论《会合》一诗中蕴含的幽默艺术;Ti m A r m str ong与W illia m W.Morgan均以《1912-1913年组诗》为考察对象,前者侧重于阐述组诗主题与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的关系以及组诗所体现的挽歌传统,后者在总结1912-1913年组诗创作背景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时间结构,形式与意义之关系和哈代对雪莱、丁尼生、安诺德挽诗创作的借鉴。与国内相关研究相比,国外学者更注重哈代诗歌与其他诗人创作的联系,其研究范围比较广阔,方法也更加灵活。但是,两者均以哈代的名作为考察对象,忽视了其余大量诗歌作品的重要意义。

(2)哈代诗歌与传统及后世诗歌创作关系的研究:

此类论文主要探讨哈代诗歌创作与传统诗歌及同时代其他诗人创作的联系,证明哈代对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至20世纪初英美诗歌创作的影响。W illia m W.Morgan 主要论证哈代诗歌与英国传统十四行诗在结构形式方面的继承关系。R ichard Hoff pauir系统地比较了哈代与济慈对20世纪初英国诗歌创作的影响;Dennis Tayl or举例详细论证了哈代诗歌创作中蕴含的“华兹华斯特征”;David Rezzi则通过总结20世纪以来美国文坛对哈代诗歌创作的理解与接受过程,说明哈代创作对20世纪初期美国诗坛的巨大影响力。上述比较研究的范围局限于英美文学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3)哈代诗歌创作特点的综合研究:

Dennis Tayl or在文中讨论了哈代诗歌情景模式的特点,指出影响哈代诗歌情景意象设置的七个主要因素,包括传统意识形态、雪莱和济慈诗歌中的想象与情景模式、乔治?爱略特在《三月中旬》一诗中凭借其认识论和个人经验形成的想象、丁尼生的幽默艺术等,同时举例分析哈代诗中“枯枝”等意象的具体内涵。Ross C.M urfin在文中分析了哈代不同时期诗歌创作主题的转换,即从早期的“超自然意志与人的命运”到后期的“机遇”,以及这种主题转换中蕴含的诗人对爱情、自然、社会、时间等态度的变化。MargaretMahar在文中讨论哈代诗中人、精神、神和时间所面临的一种“绝境”,分析哈代诗歌的结构矛盾、历史矛盾以及无理性的消极意义,并以《1912-1913年组诗》为例,分析哈代诗歌韵律对揭示主题的作用。作者指出,哈代诗歌形式的多变并非由于他没有能力创造一种可以在所有作品中充分发挥优越性的固定形式;哈代不是寻找形式以迎合意义,而是在增设形式以消解意义。最后,作者探讨了哈代诗作中的提喻、举隅手法。W illia m W.Morgan围绕哈代诗歌的戏剧性展开论述,以两种戏剧化诗歌为例,分析其叙事主体的不完全视角。Morgan认为,哈代非个性化诗歌叙述视角的不完整是由于主观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的缺失;个性化诗歌叙述视角的不完整则是由于叙述人的视角无法超越诗歌情境对时间和空间的具体限制。而两者的共同原因在于诗人不希望在作品中过分暴露自我。Ed mund Gosse高度评价了哈代抒情诗在英国诗歌史上的地位;John M iddlet on Murry提出哈代诗歌创作的整体性特点;I. A.R ichards在文中指出,哈代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在诗歌创作中拒绝了所谓“忘却”、“信仰”带来的安逸,而执著于探求“死亡”、“无神论”、“宿命论”等严肃而残酷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他应当处于英国最优秀的悲剧诗人之列。T.S.Eli ot认为,哈代诗歌中极端的情感主义倾向于一种颓废,典型的例证是,其风景诗中的意象仅仅能够在读者的情感得到激发的前提下才显得生动。Ezra Pound和W.H.Auden也对哈代作为一个诗人的创作得失给予了较为公正的评价。David Perkins指出,表现“孤独”主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的普遍倾向,哈代诗歌的独特性在于他既不像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诉苦者那样表达社会将人与人隔离的弊病,也没有采取19世纪早期诗歌那种内省的形式,其独特意义集中表现为对苦难和焦虑的洞察力。Ir2 ving Howe的文章着重讨论哈代短诗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认为哈代的诗从主题意义上讲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但在风格与气质方面仍属于传统诗;哈代的诗歌跨越了两个文化时代,但并不为其中任何一种所禁锢。Phili p Larkin指出哈代诗歌的三大母题:人与人的生活、时间及其流逝、爱与爱的消亡。Thom Gunn强调英国民间歌谣对哈代诗歌创作产生的积极作用。Dan Jacobs on探讨了哈代悲观主义哲学中的几个重要命题,如忧郁、宿命论、无意义、信仰缺失、偶然的神秘力量、恶性的巧合、病态、颓废等。综合研究在理论水平和考察范围方面都优于前两种类型,是国外哈代诗歌研究中最值得瞩目的一批参考文献。但是,大多数学者仍围绕哈代诗歌的悲观主义、宿命论、死亡、孤独、超意志力等主题进行论述,其研究范围有待拓展。

2.著述专章

David Daiches通过对哈代诗歌与正统维多利亚文学价值体系的对照,揭示了哈代诗歌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 David Daiches,Poetry and the m odern w orld-A study of po2 etry in England bet w een1900and1939.University of Chica2 go Press,1940.)。Mary C.Sturgeon指出,哈代作为一个老年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比具有特殊性(M ary C.Sturgeon,S tudies of conte m porary poe m s. London:George G.Harrap and Co.,L td.,1919.)。

3.专著:

[1]J.O.Bailey.The Poetry of Tho m as Hardy:A Hand2 book and co mm entary.Chapel H ill,N.C:University of North Car olina Press,1970.

这是一部阅读和理解哈代诗歌的重要参考文献,作者对哈代每一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地点、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创作背景作了详尽的注解。

[2]Donald Davie.Tho m as Hardy and B ritish Poetry. Ne 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London:Rout2 ledge and Kegan Paul,1973.

作者从“哈代是对20世纪初英国诗坛影响最深远的诗人”这一有争议的话题出发,指出英国20世纪初的诗人继承了哈代诗歌的无意义主题和朴素庄重的创作风格,并详细论述了哈代诗歌的艺术技巧。

[3]Tom Paulin.Tho m as Hardy:the poetry of percep2 tion.London:M acm illan,1975.

作者经过对哈代一系列诗作的细读后指出,哈代诗中表现出的想象力并不完全受控于其经验主义和实证哲学。此外,哈代在创作中表现出的理想主义与他一贯的悲观主义背道而驰,也同他独特的审美取向有关。

[4]Dennis Tayl or.Hardy’s poetry,1860-1928.Lon2 don:Mac m illan,1981.

作者以哈代耽于冥想的抒情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模式,并在著作的后半部分详细讨论了哈代的战争诗。

[5]Sven B ck man.The M anners of Ghosts-A study of the supernatural in Tho m as Hardy’s Short Poe m s.Acta Uni2 versity Gothoburgensis G teborg,S weden:2001.

这是一部探讨哈代诗歌超自然意义的最新专著。作者根据哈代诗中常见的幽灵等超自然意象,分析超自然主题在哈代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发展及影响其出现频率的客观因素。最后,举例论述哈代诗歌在心理描写与叙事结构方面的复杂化,认为哈代抒情诗中表现的超自然主题优于叙事诗。

综上所述,国内外哈代诗歌研究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各国学者选择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绝大部分研究者为了强调哈代诗歌创作与小说创作的同等重要性,把哈代的诗与其小说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体系进行分析。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哈代的诗歌创作一直与其小说创作并行不悖,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笔者设想,考察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哈代在其诗歌创作中体现出的某些重要特征,是值得研究的问题①。

注解【Notes】

①见拙文“在现实中寻找诗意———论哈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肇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责任编辑:杜雪琴

陆机诗歌10篇陆机写的诗

陆机诗歌10篇陆机写的诗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与潘岳合称”潘江陆海“之称,被誉为“太康之英”。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陆机诗歌,来欣赏一下吧。 拟青青陵上柏诗 朝代:晋朝|作者:陆机 冉冉高陵苹。习习随风翰。 人生当几时。譬彼浊水澜。 戚戚多滞念。置酒宴所欢。 方驾振飞辔。远游入长安。 名都一何绮。城阙郁盘桓。 飞馈缨虹带。层台冒云冠。 高门罗北阙。甲第椒与兰。 侠客控绝景。都人骖玉轩。 遨游放情愿。慷慨为谁叹。 诗·老蚕晚绩缩 朝代:晋朝|作者:陆机 老蚕晚绩缩。

老女晚嫁辱。 曾不如老鼠。 翻飞成蝙蝠。 齐讴行 朝代:晋朝|作者:陆机 营丘负海曲。沃野爽且平。洪川控河济。崇山入高冥。东被姑尤侧。南界聊摄城。海物错万类。陆产尚千名。孟诸吞楚梦。百二侔秦京。惟师恢东表。桓后定周倾。天道有迭代。人道无久盈。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爽鸠苟已徂。吾子安得停。行行将复去。长存非所营。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八章 朝代:晋朝|作者:陆机 一章 于皇圣世。时文惟晋。 受命自天。奄有黎献。 阊阖既辟。承华再建。 明明在上。有集惟彦。

二章 奕奕冯生。哲问允迪。天保定子。靡德不铄。迈心玄旷。矫志崇邈。遵彼承华。其容灼灼。三章 嗟我人斯。戢翼江潭。有命集止。翻飞自南。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四章 人亦有言。交道实难。有頍者弁。千载一弹。今我与子。旷世齐欢。利断金石。气惠秋兰。五章 群黎未绥。帝用勤止。我求明德。肆于百里。佥曰尔谐。俾民是纪。乃眷北徂。对扬帝祉。六章 畴昔之游。好合缠绵。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哈代诗歌

黑暗中的鸫鸟 1900年12月31日 我倚在以树丛作篱的门边, 寒霜像幽灵般发灰, 冬的沉渣使那白日之眼 在苍白中更添憔悴。 纠缠的藤蔓在天上划线, 宛如断了的琴弦, 而出没附近的一切人类 都已退到家中火边。 陆地轮廓分明,望去恰似 斜卧着世纪的尸体, 阴沉的天穹是他的墓室, 风在为他哀悼哭泣。 自古以来萌芽生长的冲动 已收缩得又干又硬, 大地上每个灵魂与我一同 似乎都已丧失热情。 突然间,头顶上有个声音

在细枝萧瑟间升起, 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 唱出了无限欣喜,—— 这是一只鸫鸟,瘦弱、老衰, 羽毛被阵风吹乱, 却决心把它的心灵敞开, 倾泻向浓浓的黑暗。 远远近近,任你四处寻找, 在地面的万物上 值得欢唱的原因是那么少, 是什么使它欣喜若狂? 这使我觉得:它颤音的歌词, 它欢乐曲晚安曲调 含有某种幸福希望——为它所知 而不为我所晓。 (飞白译) 她的名字

在一本诗人的书叶上 我画着她芳名的字形, 她像是光艳的思想的部分, 曾经灵感那歌吟者的欢欣。 如今我又翻着那张书叶, 诗歌里依旧闪耀着光彩, 但她的名字的鲜艳, 却已随着过去的时光消淡。 徐志摩译 窥镜(哈代) 我向着镜里端详,思忖, 镜里反映出我消瘦的身影, 我说:“但愿仰上帝的慈恩, 使了我的心,变成一般的瘦损!” 因为枯萎了的心,不再感受 人们渐次疏淡我的寒冰, 我自此可以化石似的镇定, 孤独地,静待最后的安宁。

但只不仁慈的,磨难我的光阴, 消耗了我的身,却留着我的心; 鼓动着干潮般的脉搏与血运, 在昏夜里狂撼我消瘦了的身影。 原诗有英文标题:《I Look into My Glass》

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一)

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一) 【内容提要】 前人对陆机诗歌有情还是无情的争议,以及对陆机诗歌的抬高和贬低,都与他诗歌中的士族意识密切相关。士族意识的形成是魏晋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之一,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标志着中国诗史上士族意识的成熟。陆机诗歌对中国诗史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第一次深刻地表现了士族意识。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家族情结、乡曲之思、功名意识等方面。陆机诗歌展现了一个士族文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的自负、冲突、忧思、孤独。较之于建安诗人,陆机诗歌的确缺乏刚健的风骨,但较之于六朝时代盛行的玄言诗和宫体诗,陆机表现士族意识的诗歌毕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既有一定的力,也有一定的气。 【关键词】陆机/士族意识/家族情结/乡曲之思/功名意识 后人对陆机的评价可以初盛唐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六朝时期一直到初唐时代,陆机受到了崇高的礼遇。葛洪云:“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1](P1481)钟嵘许其为“太康之英”2](P38)。唐太宗认为:“百代文宗,一人而已”1](P1481)。盛唐以下,虽然也有对陆机给予高度评价者,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就每况愈下了。清人陈祚明、沈德潜等对陆机多有批评,沈德潜说:“士衡以名将之后,破国亡家,称情而言,必多哀怨。乃词旨敷浅,但工涂泽,复何贵乎?”3](P156)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都将陆机看作一个六朝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认为他的诗歌一味模拟前人,敷衍成篇,繁缛华丽,对后世诗风产生了不良影响。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注:本文所引陆机作品,据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又在《遂志赋》主张“声为情变”,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中不仅描写情感的词语比比皆是,而且直接使用“情”字的地方也随处可见。一个首次提出“诗缘情”主张的文学理论家,一个在作品中频繁使用“情”字的诗人竟然被人认为言不及情,这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的确,陆机诗歌中缺乏那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P349)的英雄意识,也缺乏那种“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4](P347)的“诗史”之作。从这个角度看,沈德潜等人的指责不无道理。但是,陆机诗歌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追求。概括地说,陆机的诗歌着重在表现一种士族意识。前人对陆机诗歌有情还是无情的争议,以及对陆机诗歌的抬高和贬低,都与他诗歌中的士族意识密切相关。 所谓士族即是中古时代的门阀大族。士族形成于东汉时代,钱穆先生指出:“门第在东汉时已渐形成。……‘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便造成士族传袭的势力,积久遂成门第。”5](P184)士族势力在两晋时代进入兴盛阶段,在东晋时代与皇权结合形成了门阀政治,直到初唐时期门阀士族势力才逐步衰亡。中古士族在政治上与政权关系密切,在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庄园,在文化上引导社会文化学术思潮,在文学上引领时代审美时尚,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古时代是一个门阀士族的时代。产生于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自然会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从诗歌的角度看,士族意识的出现是魏晋时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而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标志着中国诗史上士族意识的成熟。 其实,说陆机诗歌中包含着一定士族意识,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因为,陆机出身于江东士族家族,陆机诗论倡导绮靡的诗风,陆机诗歌涉及到对父祖的歌颂,经过陆机的改造,诗歌进一步走向文人化和贵族化,这是文学史上的常识。但是,正因为已经被大家习以为常,反而缺少了必要地深入地探究。迄今为止,虽然有一些文章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但似乎还没有专文予以全面地探究。从士族意识的角度看,也只有从士族意识的角度看,才可以挖掘陆机诗歌中“言不及情”的深层原因,才可以说清陆机诗歌在中国诗史上的位置。有鉴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人不揣浅陋,就相关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士族意识在文学上的表现,首先就是诗人对自己的贵族出身拥有无比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在陆机之前,也有流露出贵族意识的诗人。战国时代,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就写道:“帝高

(英语毕业论文)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注定的女性悲剧命运

最新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2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 3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4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5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文言语体在英文歌词 6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7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8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9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 论《马丁伊登》中一个成功者的幻灭 12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3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4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15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6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7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 18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19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20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21 对鲁滨逊性格特征的分析 22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23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 2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25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26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 27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28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回避方式 29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30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1 社会阶层与语言关系在《雾都孤儿》中的投射研究 32 从Hofstede的文化维度角度解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33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 34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35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理想与现实 36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37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38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39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40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4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谈哈代和及其抒情诗

谈我心中的哈代及其抒情诗 邢孟达 (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其长达60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写出近百首不同题材的诗歌。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抒情诗在主题、抒情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通过作者由不懂哈代到读懂哈代直至回味哈代这一过程主线的描写,分析阐述了哈代抒情诗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哈代抒情诗抒情风格艺术特征 高中时期,我不懂哈代。记得那时只为《傲慢与偏见》、《飘》等名篇而激动不已。似乎这些东西都曾给过我轰轰烈烈的感觉。可是,上了大学之后,时常觉得自己的这条神经近乎麻木了。就在这个时期,我读了哈代。他的小说优美而痛苦,我不禁为他的“悲哀”和深沉所深深感动。更重要的是它留给我“思想”。 一、关于哈代 19世纪中叶,英格兰西南部沿海的多塞特郡的博克汉普屯是一个有着田园色彩、牧歌情调的美丽村落。它远离现代工业世界而保持着古老传统,恬静优美、古朴寂寥。英国小说家、诗人哈代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并从此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理想,终生去追求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哈代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也适合艺术家成长的土壤。哈代热爱大自然,领略着大自然的美感、神秘、恐惧和诗意,并形成了他以后创作的一大特色。他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并培养出对音乐的非凡感悟力。同时,音乐培养了哈代多情的气质,对他未来作品的情调有极大的影响。哈代最初的兴趣在诗歌方面,但后来转为小说。他以家乡为背景,以熟悉的乡村生活为创作题材,以长篇小说《枉费心机》逐渐步入文坛。到了20世纪,哈代以诗人的面孔再次蜚声文坛,他用诗抒发感情,探索哲学、回顾历史。在他的小说和诗歌当中,哈代用古名“威塞克斯”来称呼自己的家乡,并且充满诗意的描绘了威塞克斯风情及其悲凉秀美的景观。同时也深刻的再现了资本主义文明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为英国残存的宗法制农村生活的最终消逝而唱出了一曲曲无尽的挽歌。 世上绝没有完全的积极和绝对的消极,只是人们不愿正视罢了。正当当时的社会道德准则禁锢着人们精神的时候,是哈代第一个手持利剑勇敢的站了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毫无保留的释放给每一个人。他的悲观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于原始淳朴的农村为隆隆的机器声所打破,为心中的恬静乡村即将消失而发出的感慨。他的悲哀是由爱而生的。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等几部小说,我似乎清晰的感受到了这种“哈代式”的悲哀。 一部小说洋洋数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而对于一个在校的学生来说,又能读懂、读透几部呢?当我迫不及待的想更快、更清晰的了解哈代的时候,拜读了他的诗。一读便被其深深震动——他的“悲哀”、他的柔情、他的质朴、他的深沉、……。透过他的篇篇诗句,似乎可以毫无遮拦的看到哈代那颗敞开窗扉的心灵——对逝去爱妻的怀念、对年少时一往情深少女的眷恋、对生物的爱护、对友人的思念、为生灵苦难的呐喊、对人性的讴歌、对战争的憎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正如哈代的第二个妻子所说:“要知道哈代的一生,

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

李慧《托马斯?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探源》 时间:2010-03-21 12:34:05 来源: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要:在哈代的众多诗歌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爱情诗体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相对于他创作的以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抗争为题材的悲剧小说,哈代爱情诗的悲观色彩自有其独特根源。本文从隔岸怀旧的审美情怀、悲观主义的时间意识和无处不在的命运征兆三方面为其爱情诗的悲观色彩寻根溯源,展现出哈代诗歌在其深层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上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因素与价值。 关键词:哈代爱情诗悲观主义怀旧时间征兆 如果说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他对于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则是他的诗歌。20世纪后再无小说问世的哈代,却因创作了近千首诗歌而成为代表当时英国诗歌主流的杰出诗人。无论对于作家本人还是世人而言,作为诗人的哈代与作为小说家的哈代相比,似乎毫不逊色。在哈代本人心中,诗歌甚至比小说更能表露他的思想和感情。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在诗里,我可以充分地表现与顽石般的消极意见相对立的思想与情绪…如果伽利略用诗来宣布地球自转的话,宗教裁判所也许不会为难他…”[①] 就世人评价而言,英国著名诗人菲利普·拉金甚至认为哈代是20世纪超过艾略特和叶芝的诗人,其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能“年复一年地让人感到惊喜”。[②]无论是在小说还是诗歌中,哈代创作均呈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思想和阴郁的“悲观气质”,这一点已为众多的哈代研究者广为认同。然而在本文看来,这一创作特点在其形成根源和具体表现上却并非铁板一块、整齐划一。 首先,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与其小说中的悲观主义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因素。就创作内容而言,虽然人物与客观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冲突及其造成的悲剧在其诗歌、小说中皆有体现,但哈代小说中的悲观色彩主要来自他对社会现实中的悲剧冲突的思考,包括威塞克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病、英国南部宗法制传统社会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侵入、淳朴的道德伦理观念与资本主义的伪善行为、农民日趋困窘的生活与资产阶级的压迫扩张之间的冲突等。此外,维多利亚时代的农村与城市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在他的小说中都得到了现实主义的展现,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随着这一社会背景的展开而呈现出历史的必然性。虽然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冲突中也夹杂着复杂的个性、心理、精神、自然及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复杂的悲剧因素被融入小说所展现的深刻广阔的社会生活悲剧中而呈现更多的价值取向。相比之下,诗歌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素材容量显然不及小说丰富,也无法在短小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哈代与徐志摩诗歌解读

哈代与徐志摩诗歌解读 徐志摩十分欣赏哈代。在诗歌领域,哈代对徐志摩的创作颇有影响。本文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为例,分析两者诗歌之间的借鉴与承袭。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徐志摩1928年发表于《新月》诗刊上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忧伤哀婉的笔调铸造了一个“梦”的主题,令人不解又令人流连。徐志摩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深受欧美浪漫主义的影响,早期的诗歌由于爱情的顺遂而崇尚爱与自然表现出清新飘逸的风格,如《再别康桥》、《沙扬拉娜》,后期由于理想的破灭和婚后情感的无奈,诗歌染上了一层哈代式的忧伤哀愁。哈代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家声名远播,作为诗人,他同样成绩斐然,其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8部诗集中,其中以《威塞克斯诗集》最为有名。徐志摩情有独钟于哈代,并视他为心中英雄。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哈代诗歌影响,一如卞之琳所说:“徐志摩写诗,要说还是和二十世纪英美现代派有缘,那么也仅限于与哈代。” 一、对哈代式悲观的认证和转型 1.认证 哈代的一生几乎都在自己的故乡多塞特郡度过,那里空气清新,风景怡人,赋予了哈代大自然般的美好气息;那里交通闭塞,道路难行,几乎远离工业与文明,正是这种淳朴与远离给予哈代田园牧歌式的生命。然而,美好总是匆匆而去,在他生活的维多利亚后期,资产阶级工业文明正渐渐侵蚀着英国古朴的农村,正是这种传统与文明的对立,使哈代在矛盾与冲突中产生了对生命深深的悲观与质疑,这是他悲观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而生活在中国的徐志摩在1928年发表他那首《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时已距离开他生命中的康桥生活已有六年之久。虽然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诗歌总是呈现出唯美浪漫的气息,然而在五四后,面对社会的满目苍夷,理想的支离破碎,个人情感的分崩离析,徐志摩思想中最后的那丝美好纯粹也被打上了怀疑的阴影,他不禁叩问人生的意义: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徐志摩思想上不觉地滑向了悲观主义。而他本身是个忧郁的诗人,他的悲观主义更赋予了一种宿命的色彩。正是后期的这种悲观主义使徐志摩在思想上对哈代更加赏识和靠近,他在哈代身上找到了精神的自我,并实现了其对哈代悲观主义心理上的趋同与认证,体现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就是那首:《残春》 昨天我瓶子里斜插着的桃花 是朵朵媚笑在美人的腮边挂; 今儿它们全低了头,全变了相:

陆机《拟古诗》与古诗之比较(一)

陆机《拟古诗》与古诗之比较(一) 关键词:陆机古诗拟古诗 摘要:把陆机的《拟古诗》与古诗作比较,可以断定:陆机的《拟古诗》作于陆机入洛仕晋后。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拟古诗》融入了陆机入洛后的个人体验,偏爱于乡愁的描写; 二、《拟古诗》中的描述更符合陆机入洛后的身份;三、从创作方法上讲,《拟古诗》十二首受到了玄学影响,而陆机是入洛后接触玄学的。 对于陆机《拟古诗》的写作时间,姜亮夫在《陆平原年谱》中曾做如下推测:“审其文义,皆就题发挥,抽绎古诗之义,盖拟模实习之作,且辞义质直,情旨平弱,即有哀感,哀而不伤,不类壮岁以后饱经人事之作,疑入洛前构也。”而通过对陆机的生活经历及其《拟古诗》十二首的更深研读,并综合各方面分析,笔者认为《拟古诗》十二首更应该写于陆机入洛仕晋后。 首先,拟作比原作更钟情于描写思乡之情。古诗往往没有涉及思乡或者思乡的意味比较浅淡,而拟诗则多处点明浓重的思乡之情或者将思乡之情更婉转细致地表达出来。如陆机拟《涉江采芙蓉》是:“上山采琼蕊,穹谷饶芳兰。采采不盈掬,悠悠怀所欢。故乡一何旷,山川阻且难。沉思钟万里,踯躅独吟叹。”这首诗结尾四句明确指出思念的主体对象就是故乡。而这与古诗中思念的主体却有明显差别。例如古诗问道:“采之欲遗谁”,很显然这个“谁”是诗人内心所思所想的主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故乡;从诗末“同心而离居”中是可以比较明晰地看出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的主体就是远在家乡的妻子,所以才会有“同心”、“离居”之叹。当然在思念妻子的同时会伴随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思念的重心是妻子,或者说全诗包含的思念家乡之情是由思念妻子引起的,思乡只不过是个掩饰而已。再如,从古诗《明月何皎皎》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可以看出,抒写的是久客异乡、夜不能寐的丈夫对独守空闺的妻子的思念,或者是思妇因其丈夫久客不归忧愁而望思之情。而在陆机拟诗中夫妻思念之情已淡,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游子内心的苦闷。从拟诗中“我行永已久”和“游宦会无成”等句可以看出,这里表达的是在外求取功名的游子因游宦无成、功名未就而兴起的怀归之情。这种愁情在作者心中挥之不去,并无原诗中所说的“乐”,反而从“凉风”、“寒蝉”等词语中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悲。此外,古诗并未明说客为何远游在外,而拟诗则明确指出“游宦会无成”,是出于寻求功名。以此可见拟诗中“我”之客观处境成分较浓。尤其是从“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两句可以看出作者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但又仕途阻滞,想归却又不得归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再如在古诗《行行重行行》中,从“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思君令人老”等描述中能更加明确地看出,表现的是思妇对远游丈夫的思念。而陆机拟诗却说:“游子眇天末,还期不可寻。惊飙褰反信,归云难寄音。伫立想万里,沉忧萃我心。”比起原作,拟诗中思念之对象更鲜明地指向“万里”之外的家园。由此可见,陆机拟诗颇用心于思乡之情的抒写。 纵观陆机入洛前后的处境,我们不难发现,能够让陆机产生如此浓重思乡之情的时期,最有可能是在陆机入洛之后。在陆机远离家乡入洛期间,故乡始终是他内心最温暖的角落,也始终是他灵魂的一大归属。虽然陆机出生时,孙吴的国势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但是毕竟陆机有一个显赫家世的庇护,在吴国灭亡以前他的生活还是较为稳定的。即使父亲过世之后,他也依靠家族,没有遭受什么困苦。而陆机离家北上,成为羁旅行役之人之后,对北方中原有诸多不适应之处,甚至时时刻刻处在北方人的各种歧视之中。《世说新语·简傲》记载:“陆士衡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毕,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余嘉锡案:“士衡兄弟,吴中旧族,习于礼法,故乍闻道真之语,为之骇然失望。当时因风尚不同,南北相轻,此亦其一事。”北方中原的习俗、思想和自然环境,都与他所熟悉的南方有着很大不同,他身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看不到家乡的青山绿水,也吃不到家乡的美味佳肴。在此状态下,陆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 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

简析哈代诗歌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51139051.html, 简析哈代诗歌风格 作者:高岚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4期 摘要:英国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一生著述丰富,他成名于以小说创作,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而其一生却钟情于其诗歌创作。哈代的诗歌自成一格,在其诗歌创作中不断对节奏,韵律和词汇方面进行实验创新,对后世很多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拟从其诗歌主题及诗歌语言两方面对其诗歌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主题;平衡;悲剧;节奏;韵律 作者简介:高岚(1979-),女,汉,硕士,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托马斯·哈代(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诗人、小说家,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和诗歌创作受到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作家的影响,尤其是华兹华斯。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品有《韦塞克斯诗集》,《早期与晚期抒情诗》,《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今天,在他去世近一个世纪以后,他的作品仍然在学校和读者中广泛被阅读。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的诗歌特别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学者们认为,哈代在1898至1928年间发表了900首诗,而实际的数目可能更高。在文学批评家中,关于哈代作为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中所应给与的地位,争论一直都是非常激烈的。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是一个信仰与民族的大融合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诗人哈代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这种复杂性在其诗歌作品中尤显突出。因此,在阅读哈代的诗歌时,我们必须考虑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肯定已经意识到的社会事件和发展的语境。而且除了那些影响19世纪90年代许多人生活的发展变化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哈代自己的生活背景,以及他在他的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哈代的诗歌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独特的英国乡土气息。都设置在他所说的“威塞克斯”地区,哈代似乎渴望回到过去,回到过去的样子。尽管他对工业化将对英国的产生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但这种回到过去的经历也包含了一种渴望重温他和艾玛结婚的那些年,虽然他深知自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了。然而,如果认为他的诗歌只关心个人问题,那就是错误的。他的诗歌中也涉及诸如关于战争,自然,爱情,人性等的种种主题。

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诗言志论文:陆机诗歌情感研究 【中文摘要】陆机在《文赋》中明确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理论,结果其诗歌却被后代诗论家目为“不及情”或者“感情贫乏”,这一矛盾现象很值得深究。“诗缘情”与陆机诗歌情感的互证研究,还有继续深入开掘的空间和意义,而且尚没有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和考虑,本文才不揣浅陋,拟用知人论世、文史互证和创作心理学等研究方法,从“诗缘情”与陆机诗歌创作的互证的角度,希冀对陆机诗歌的情感类型、特征和情感表现之得失做一个“持而未周”的尝试性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比较全面地了解20世纪至21世纪初十年,国内外研究陆机及其文学创作的基本概况后,确定本文的研究论题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分别阐述“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丰富内涵,以及历代对于“志”与“情”的辨析,探讨个体情感(“诗缘情”)对于诗教传统(“诗言志”)的疏离。第二章,“缘情”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本章主要结合陆机的诗歌作品分析其诗歌中所表现的丰富情感和体现的鲜明特征,论证陆机诗歌是“及情”之作。第三章,“缘情”的追求与困境。本章重点从专重形式美的时代审美风尚的习染和西晋“政失准的”的特殊环境与入洛处境对陆机诗歌情感的约束和限制两个视角,析论陆机诗歌情感表现的得失,从而廓清历代论者评定陆机诗歌“少情”、“不及情”的迷雾。第五部分为余论:“言志”标准与“缘情”实践的分歧。通

过考索探微历代论者的评价立场和标准,辨析历代论者对“诗缘情”与陆机诗歌的情感评价,认为陆机诗歌“少情”甚至“不及情”的大多数论者多是以“诗言志”的教化标准看待陆机的“诗缘情”理论下的诗歌作品,所以导致了评价的偏颇以至错误,从而进一步补正了陆机诗歌是“诗缘情”理论下的“及情”之作。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试论陆机的诗歌

试论陆机的诗歌 安海民1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陆机是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唐以后对陆机诗歌的评价多持否定态度,此种认识影响了现当代的几部文学史的编写。因此,如何重新评价陆机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成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诗歌之要素,主要乃在于其所具有的一种感发之生命,因此衡量诗的重要标准,便当以其所传达的感发生命之质量,及其所传达的效果之优劣为根本依据。本文据此并结合文本探讨了陆机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陆机;陆机诗歌;艺术特色与成就 陆机被称誉为“太康之英”,受到了其时代的推崇,然自唐代否定六朝文学起,陆机及其诗歌创作往往遭到评论家的诟病,如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云:“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益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尽矣。”[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陆士衡之‘来日苦短,去日苦长’,……语若卑贱,而亦实境所就,故不忍多读。”又云:“若陆机《辨亡》、傅玄《秋胡》……令人一见匿笑,再见呕秽,皆不免为盗蹠、优孟所訾。”[2]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士衡旧推大家,然通瞻自足,而绚采无力,遂开出排偶一家。降自齐、梁,专攻对仗,边幅复窄,令阅者白日欲卧,未必非陆氏滥觞也。”[3]此种观点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几部流行的文学史著作中,更是将陆机的诗歌目为形式主义代表,加以否定与鞭挞,即就是新近出版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在论述陆机时也认为:“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求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4]因此,作为西晋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陆机,其诗歌创作到底有何特色与成就,仍有继续研讨的必要,笔者不揣简陋,撰此文就此问题试加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 据金涛声点校的《陆机集》所载,现存陆诗有九十首﹙辑录的佚诗不计﹚,其中,乐府诗四十八首,拟古诗十二首,公宴、赠答、招隐等徒诗三十首。综观陆诗,我们将其表达的思想情绪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描写统治者的功德和同僚友朋的诗酒唱和。如《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一首,描写西晋承魏祚,统一天下,宅京洛阳,惠承武隆,笃生太子,陆机以远方小臣侍奉太子一事。其中,“时文惟晋,世笃其圣。钦翼昊天,对扬成命。九区克咸,讴歌以咏,皇上纂隆,经教弘道。于化既丰,在工载考。……”这是对统治者功德的歌颂。再一首是关于元康三年(293年)冯文罴迁斥丘令事的,诗中叙述详瞻。其中,“阊阖既辟,承华再建。明明在上,有集为彦。奕奕冯生,哲问充迪。……”不乏对冯文罴的益美之辞。如此颂德、唱和之作,在魏晋诗坛亦有不少。今存陆机诗中尚有《皇太子赐宴》、《答潘尼》、《赠冯文罴》、《赠顾交阯公真》、《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等。 2.叙述日常生活和抒发日常情感的。通过初步统计我们发现,陆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是“悲”(30多次)、“思”(20多次)、叹(15次以上),这些词语均与日常思想感情有关。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陆诗抒写最多的不是颂德、唱和,而是叙述日常生活和抒发日常情感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情绪具体表现在离愁别绪中交织着深沉的乡思、亲友手足之情。 陆机远离水乡吴都,到京洛出仕,实为婴时牵网。离愁别绪,不绝如缕。请看: 1【作者简介】安海民(1964-- ),男,甘肃秦安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青藏高原文化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