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

第8课商鞅变法

【目标要求】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学生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预习导学】

1.战国前期,_______的普遍使用和_______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___________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废除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的标志、疆界,国

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____________。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

_________。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军功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___________。

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相互监督。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_______和_______改革。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

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问题探究】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擒公子卯,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最终被车裂而死。有人说,商鞅死了,其变法也最终失败了,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例题精析】

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认识。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故选A 。

2.(2006?山东泰安)我国古代变法在性质上一般有以下几种。其中商鞅变法属于()

A.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B.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

C.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改革

D.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A、

B、D明显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

【目标检测】

1.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

2.商鞅变法使秦成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其措施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奖励耕战

B.允许土地私有

C.推行县制

D.废除旧贵族特权

3.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4.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有两个人,甲出身平民,在战场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

乙出身贵族,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未有寸功。按照商鞅变法的有关法令,对甲乙

二人的政策应该是 ( )

A.甲乙二人都得到赏赐的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

B.甲乙二人都不能得到任何赏赐

C.甲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乙却得不到

D.乙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甲却得不到

5.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严明法令

D.奖励军功

6.“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鼓励农民耕织

B.按军功授爵

C.承认土地私有

D.实行连坐法

7.秦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重视兴修水利

B.秦王能力很大

C.地理位置优越

D.实行商鞅变法

8.商鞅变法中,对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改革土地制度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9.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

斗,乡邑大治……

材料二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写道:“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

天下……虽得天下,旋蹱灭亡。”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2)你同意哪种观点?请什么其理由。

(3)当今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之处?

【质疑反思】

【预习导学】

1.铁器牛耕;

2.公元前356年;

3.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

推行县制严明法令; 4.政治和社会都江堰郑国渠。

【问题探究】

不同意。因为变法的成败不在于变法者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变法获得成功,因为秦国经济得到发展,战斗力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

强的封建国家。

【目标检测】

1.C

2.C

3.B

4.C

5.B

6.B

7.D

8.A

9.(1)材料一高度评价了商鞅变法,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而成为第一大强国的。材料二

则否定商鞅变法的作用,而把秦亡的原因归结为商鞅变法。

(2)可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要阐述出理由。

(3)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程。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上《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案_1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 课前导学 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商鞅变法论文

品商鞅变法 前有易中天品三国,今有我们小组品商鞅。 商鞅,一个让人又敬又恨的人,为什么说他让人敬重又让人恨呢?下面就请跟着我一起通过品味商鞅变法来看看究竟是怎样的让人又恨又敬 在商鞅入秦国之前呢有一个故事,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刑名法术,也就是刑法,收到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公孙叔给会魏惠王说:“商鞅呢,年轻有才。可以帮忙治理国家,说完又补充了一句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千万不能让他投奔别国啊,但是呢,这个魏惠王认为公孙叔是说胡话呢,就没在意,也没下令杀掉商鞅,于是商鞅就走了,而当时六国都会,没有邀请秦孝公参加,秦孝公呢就觉得非常耻辱,说道这里呢,最近大家都看新闻没有,有一个人和秦孝公的性格特别像,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前段时间上市直接收获46亿美元,年轻的时候马云参加一场聚会,其中不缺乏各类名人,但是马云被冷落了,因为他穿的普通,长得还很那啥,没人乐意和他说话,他很难受啊,这是赤裸裸的耻辱啊,他前段时间说过一句话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结果呢这个就成功了,好了这个扯得有点远了,我们继续说回来,这个秦孝公呢和马云一样,立马就广招人才,发布求贤令,商鞅呢听到之后就投奔了秦国,商鞅呢,当时用了帝王之道和王道之术游说,秦孝公感到很无聊啊,然后他又用霸道之术又说孝工,这时的孝工是非常有精神啊,商鞅懂了,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根本不感兴趣,就喜欢霸道的,然后他就用霸道之术来辅佐秦孝公,当他颁布了很多法律之后啊,有的人不愿意,有的人不信,于是就有了南门立木,一部分人信了,但还有不愿意的啊,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岂是你能够说变就变的?这就要说到商鞅的冷血之处了,凡是反对的,一律斩了,只要你反对,我就斩你,一系列的铁血法律让百姓们害怕,所以啊,这之后强大的秦国是站在无数平民的尸骨与鲜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让人恨的地方,但不得不说商鞅后面的变法是真的让百姓们又尊敬他,鼓励农桑,重农抑商,鼓励军工来提高军队战斗力,是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但是秦孝公去世之后,秦惠文王登位,他当时的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土地,这下支持者们不愿意了,纷纷不支持他继续变法,商鞅失去了变法,却又遭到了那些旧贵族势力的陷害,只得逃亡,最后难逃一死,最可笑的是他是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当时的连坐罪无人敢收留他,我收留了他我也得死啊,所以没人愿意,尸体被运送回去还遭到了车裂,真是悲惨啊。但他的变法依旧实行了下去,为秦朝一统天下奠基了基础。 从上面品商鞅变法的整个过程呢我们可以知道商鞅这个人呢,功大于过,虽然铁血,但是却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要懂得从这个商鞅的变法中吸取一些经验,比如说他的执法必严,赏罚分明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有不好的,他的连坐之法,肉刑,还有焚烧诗书,企图压制人民的思想,这是很不科学的。最后一句话: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篇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了解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习题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力图使秦国称雄于天下 B、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满足部下将士的要求 D、发展商业 3.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奴隶消极殆工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6.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7.下列是描写公元前351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某人发迹的故事,以下各项不可能发生的

是 ( ) 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立功,得到了几十亩土地的赏赐 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国家免除了他的徭役 C、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小地主 D、四十五岁后,他卖掉所有土地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后来成为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请回答: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他的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在春秋五霸中,哪一位国君也是因为注重改革而实现国家富强的?他是重用谁进行改革的? 9.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1 铁制农具图2 穿有鼻环的牛尊

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与社会变革》“问题导学”学案 主编:审核:编号:班级:姓名: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的 免、为理由,要求其他国家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 3、春秋时期、、、和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4、战国七雄指。 5、战国初年,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 6、战国时期,各国实行社会变革,最先进行变法的是,收效最大的是,进行的变法叫,支持他的国君是。 7、商鞅变法的目的是,此变法的主要特征是。 8、都江堰兴建于时期,由主持修建的,主要功能是,它的建成,使成为了“天府之国”。 9、都江堰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 1. 你能否用口诀的形式表述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2、商鞅变法的内容你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吗?试一下。 3、商鞅变法的实行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巩固练习: 1、我国历史有一个成语叫“数典而忘祖”,你认为发生在什么时期()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夏 2、“卧薪尝胆”的故事发生在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夏 3、我国奴隶社会依次经历的四个时期是() A夏商西周春秋 B夏西周商春秋 C夏商西周战国 D夏商东周春秋 4、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5、战国初年,被韩赵魏瓜分的国家是() A齐 B晋 C楚 D燕 6、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其中春秋时期是指() A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 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7、战国七雄中,国家位置处于最西边的是() A齐国 B赵国 C楚国 D秦国

商鞅变法对我国法学历史发展的促进分析

商鞅变法对我国法学历史发展的促进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愈发重视,依法治国的理念与方针也逐渐被国民所熟知,通过法律制度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保驾护航已成共识,这也凸显出法制建设与依法治国在我国的重要性。本论文正是基于此,通过对我国战国时期秦国所实施的商鞅变法,来分析法学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与传播,根据对商鞅其人和商鞅变法事迹的研究,总结出商鞅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发展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商鞅变法对现如今我国的依法治国政策有何启示作用,从根本上分析商鞅变法对促进我国法学历史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法制;商鞅变化;发展;历史 从我国的法制历史发展来看,商鞅变法是开启我国法学研究、传播法学意识的起点,正因为商鞅变法的成功才促使了秦国的强大,通过变法使当时孱弱的秦国逐渐变得强大,并在世代执行商鞅变法制度的情况下,最终促进了秦国成为一统天下的大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也逐渐强化了社会对法学的认可与理解,也带动了其他士子和弱小国家对法学的推崇。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也有很多法律制度源于商鞅变法,可以说,商鞅变法对我国法学历史的发展具

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在改变秦国管理制度的同时,也逐渐将法学意识深入人心,促进了我国社会对法学的认可。从我们对我国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商鞅变法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关法学的记载,其在井田制度、奖惩条例、郡县管理、阡陌开发等方面的建设颇具成效,而立木为信则是这为这些法令的实施提供了信任基础,为我国后续法学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参考及推动作用。 1.商鞅变法的基本概述 作为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为秦国的发展与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其在秦国所实施的商鞅变法,才使得原本羸弱的秦国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强盛起来,并统一六国。从商鞅变法在法学发展上的意义来说,其所实施的秦国户籍改革、军功爵位设立、土地耕种制度、行政管理区划、税收法制改革、市场度量衡等方面均属于历史先河,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在法制实施过程中强调诛法不诛心、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等,任何处罚法律条文的均会受到惩罚,而即使拥有异心,但没有付诸实施,也不会受到惩罚,这种观念对于当时的人治社会来说是非常罕见,且难以被接受的。以至于当公子虔受到鼻刑之时,在当时的战国引起了重大的反响,这也为后来商鞅的车裂埋下了伏笔。 商鞅变法总计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变法是根据当时的秦国现状,在户籍、军功、农商等方面进行法制规定,以促进

历史故事:商鞅的故事

历史故事:商鞅的故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着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生平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

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毖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最新范文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最新范文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内容一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教案内容二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加深对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商鞅变法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成功的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商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 而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因此变法能够成功。 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 由于以上原因,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五.国君的支持。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 在战国七雄中,秦的立国时间最晚。 秦正式立国以前,秦的领地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秦立国以后秦国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 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是最贫弱的国家。 因此,在秦国,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的,变法的阻力最小。 二、君王支持力度大。 商鞅变法时得到了国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就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 三、变法施行时间。 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 十八年啊,就是现生个孩子也已经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经作父亲了。 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在新法中受益的新兴利益阶层走上朝堂并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获得与旧有利益阶层对抗的实力以保证新法不被废除。 而且随着新法的继续实施新兴的利益阶层会越来越强大,旧有利益阶层则会日益衰弱,最终被新兴利益阶层取代。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辅助原因。 个人以为,以下两点才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四、政府公信力的确立。 对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政治危机,不是经济危

商鞅变法故事

商鞅变法故事 齐威王当了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怕他三分,纷纷前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原来,当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原各国叫它“西戌”,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改革的贤才,就下了一道命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不久,一个叫卫鞅(yāng)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大家管他叫卫鞅。他看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就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好些时候的门客,也没受重用。卫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决心离开魏国到秦国去。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土,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到今,举出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说罢就拜卫鞅为左庶长(古时候一种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淮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浅论商鞅变法

浅论商鞅变法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韦润儒(选修课论文) 关键词:商鞅变法结果历史意义 战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发生的许多事情一直以来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帝王将相轮番登场,各路豪杰纵横捭阖。战国初期,韩、赵、魏分据晋国,随后田氏带齐,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赵、秦七雄并立的局面。后来秦国却一统天下,这与商鞅变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这样认为,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经济和政治的基础。它让秦国拥有着当时最为管用的制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年经时候喜欢刑名之术,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后来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重病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得不到魏惠王的认可,于是公叔座让商鞅离开魏国但是商鞅并没有立刻离开。 公叔座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颁布求贤令,于是便携《法经》投奔秦国。第一次朝见秦王时商鞅以帝道游说秦孝公但是没有被采纳,反而被认为是狂妄之徒;第二次见孝公时商鞅以王道说之,孝公仍然不为所动,第三次商鞅拿出了霸道之术,虽然没有被立刻采用但是却的到了秦孝公的肯定,于是乎,商鞅在后来的会面中大谈富国强兵之道,孝公深为折服,不久之后重用商鞅。后人在看这段历史时,有人认为商鞅是一个和孝公一样的野心家,其实他一开始就想推销自己的霸道之术,但是在这之前他想试探一下孝公,以了解其内心想法。而孝公多次接见他说明孝公也认为来着不是这么简单。 孝公六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全权负责国家体制改革,对于商鞅这样一个外族人,孝公把行政大权交给他一方面可以看出孝公对商鞅的信任,另一方面则表露出孝公力图变法、富国强兵的不变信念。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准备在秦国推行变法,但是害怕招到国人的非议,危害到自己的统治,于是他召来群臣商议此事,为自己变法找到理论依据,使之名正言顺。果然,变法一提出,甘龙、杜挚就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就是人们提及的舌战群儒,商鞅的精彩表现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给自己赢得了舆论上的优势。 变法之争结束以后,秦孝公命商鞅实施变法事宜。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发布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这一举动让百姓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可以信任。于是乎,商鞅以仅仅50金的代价就争取到了实行变法的群众基础,这实在是高。就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也高度评价,认为凭借着一点就足以“治四海,平天下了”。 一切就绪以后,商鞅奉命颁布了《垦草令》,由此开启了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的贵族加入到农业的生产中来、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在今天人的眼里看来,实行限制商业发展的方法似乎不是特别明智,但是如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站在当时人们的眼中看待问题的话就不是很难理解,而且还会对商鞅缜密的思维、严谨的逻辑产生钦佩。对于土地而言,稍微有点经验的人在看完农夫庄稼的长势后都可以大概估计出今年的收成是多少,应该向国家缴纳多少税。但是对于商人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他们虽然家在国内但是由于经商的特殊性常常出门在外,到各个国家去。至于年收入是多少,在当时的管理体制下几乎是不可

历史小剧本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地点:秦国都城咸阳人物:商鞅士兵农民甲,农民乙,农民丙,阿呆,母亲 旁白: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商鞅为获取民心,在咸阳南门口立了一根木头,凡将此木移至北门口者,赏金10两 第一幕咸阳左庶长府内,商鞅低头踱步 士兵:报告大人!南门之木已立三天,尚未有人将其搬至北门口! 商鞅:什么?都三天了,还没有人搬它吗? 士兵:是的,大人。 商鞅:(若有所悟)可能是赏金太低了。传令下去,凡将此木移至北门口者,赏金50两! 士兵:是,大人。(士兵退下) 商鞅:这回应该有人搬了吧! 第二幕咸阳南门,人们议论纷纷 农民甲:听说有个叫公孙鞅(商鞅)的当了左庶长。 农民乙:是啊,你看,还在这儿放了根木头,说是谁把它搬到北门赏金50两,这谁信啊? 农民丙:城里面的人这几天都在说他,说他好像要变法。 农民乙:那他竖着根木头干什么? 农民甲:不知道。 农民乙:而且这木头似乎我们都扛得动啊! 农民丙:看看再说吧! 旁白:这时,人群里走出了一个结实的小伙子(阿呆),肌肉倒是挺发达,不过呆头呆脑的。 阿呆:娘——娘——!阿呆去把它搬到北门,我想我行的! 母亲:阿呆啊,好好想想,就扛这根木头走段路,会给你50两黄金? 阿呆:啊?这个……那也要去试试嘛!好不好啊?娘——! 母亲:好吧好吧,小心点啊! (阿呆上前,摩拳,擦掌,弯腰,踢腿) 阿呆:呀!哈!我来了!(说完他扛起圆木,一直扛到北门口,人群中一片欢呼) 第三幕左庶长府内,士兵来报 士兵:报告大人,有一人将圆木搬至北门口! 商鞅:哦?快快请来! 士兵:带阿呆——! (士兵下,阿呆上) 阿呆:拜见大人!

商鞅:呵呵,你就是那位勇士?不错,不错!来人啊,赏黄金50两! 旁白:阿呆这回真呆了,眼睛盯着那金灿灿的黄金不放。 阿呆:谢谢大人,谢谢……谢谢…… 商鞅:哈哈哈哈………………! 旁白:商鞅立木赏金的这件事很快就在咸阳城里传开了,老百姓们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咱们左庶长可真讲信用,以后,他让我们干什么,准没错!”就这样,商鞅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变法也得以开展起来。 初三(4)班黎子敬郭烨罗俊颖

关于商鞅的作文历史素材

关于商鞅的作文历史素材 商鞅的故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着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生平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毖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

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商鞅变法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为左庶长。’据此,秦孝公三年

商鞅变法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

成功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商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而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因此变法能够成功。 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由于以上原因,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 五.国君的支持。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 在“战国七雄”中,秦的立国时间最晚。秦正式立国以前,秦的领地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秦立国以后秦国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是最贫弱的国家。因此,在秦国,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的,变法的阻力最小。 二、君王支持力度大。 商鞅变法时得到了国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就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 三、变法施行时间。 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

十八年啊,就是现生个孩子也已经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经作父亲了。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在新法中受益的新兴利益阶层走上朝堂并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获得与旧有利益阶层对抗的实力以保证新法不被废除。而且随着新法的继续实施新兴的利益阶层会越来越强大,旧有利益阶层则会日益衰弱,最终被新兴利益阶层取代。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辅助原因。个人以为,以下两点才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四、政府公信力的确立。 对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政治危机”,不是“经济危机”,更加不是“军事危机”。能够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政府的是“信任危机”。 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基本上大家都耳熟能详。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商鞅确立了自己所代表的变法派政府的公信力,使“商君变法,说一不二”的观点深入人心。而之后的“太子犯错,刑太子之师”更是震慑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严格执行新法,才使得变法得以顺利实施。 一、商鞅之死使变法半途而废 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史书记载有:(1)建立以“什伍”为单位的户籍制度;(2)建立以户籍为基础的告奸、“连坐”制度;(3)奖励人口发展;(4)建立郡县制;(5)奖励耕织,发展农业;(6)重新规定田亩制度;(7)建立以军功为主的奖励机制,抑制贵族特权;(8)抑制商业的发展。应该说,商鞅变法所涉及的内容还是很多的,可从深层次方面分析,这次变法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与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商鞅在秦国变法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收效,秦国也比过去更有力量了,可变法者本人却遭到了车裂的下场。对于商鞅的死,司马迁认为是他“天生刻薄”和“作法自毙”的结果。其实,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触及了贵族集团的利益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像他的同

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课件【三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课件【三篇】初中七年级历史《商鞅变法》课件篇一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商鞅变法(七年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改革第八课《商鞅变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史实,进而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教材分析: 战国时期的两大特点:一个是“乱”;一个是“变”。《商鞅变法》一课上承第七课《战国争雄》,下启第九课《秦朝的统一》。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相对落后,秦孝公继位后深感落后就要挨打,故而广纳贤士、下诏求贤,此时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来到秦国,君臣二人冲破旧贵族的阻扰,齐心协力,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终于使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国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奠定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和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改革开放一样,都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变化要求进行改革,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但每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有小学升入初中,年龄大都在11---1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 象的能力; 1

商鞅变法给我的启示

商鞅变法给我的启示 黄旭 商鞅,姓公孙,魏国人。战国时著名政治家。他劝说秦孝公变法图强,受到重用。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贴上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今’。”告示下聚满了人,议论纷纷,结果谁也不去扛。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观看的人更是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看热闹的人纷纷议论:“这位新官说话算数。”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上述徙木立信故事告诉我深刻的道理:做人做事必须要诚实、讲信用。 从此以后,商鞅着手开始变法,变法从信用入手,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开始大规模的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奖励耕战,提升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农业发展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权力。 那么,我们在平时做人做事应该怎样进行呢? 比如,如果我购买一套商品房,资金不够。首先,预付三分之一房子的款项,与卖方订立合同,然后分十年还清欠款,月月按时去银行交纳按揭款项,从来没有拖欠一次按揭款项。十年时间一到,顺利拿到了房产证。这样房产公司和银行就会说我是一个守信用的人。我也用行为证明了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用的人。 再如,我和几个朋友去酒店吃点东西,身上没有带现金。吃完后,先用信用卡还款,过了几天去银行现金交款。这样,酒店、银行说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用的人。 诚实、守信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我希望我们的吃、穿、住、用、行都在诚实和守信用中实施并执行。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