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案

高中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案

高中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案
高中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1、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2、金属性强弱判定依据?

3、非金属性强弱判定依据?

练习:画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入: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结合其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推测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趋势。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Na、Mg、Al的金属性比较

学生活动一:

探究实验:

取一小块镁带,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结论:钠与水的反应比镁与水的反应容易。

2、比较镁和铝与盐酸的反应难易程度:

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在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结论:镁与盐酸的反应比铝与盐酸的反应容易。

3、比较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NaOH > Mg(OH)2 > Al(OH)3

总结: Na Mg Al

金属性逐渐增强

判定依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越容易,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板书:二、Si、P、S、Cl的非金属性比较

学生活动二:

阅读学案资料:

总结:Si P S Cl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判定依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或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越容易,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课堂小结: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板书: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规律

随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知识整合:(多媒体展示)

布置作业:《学案》素能培养部分。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题目:<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案例 作者:兵强 单位:谯城区大寺中学 指导教师:传义田书玖 形式: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改变以往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和应试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不良倾向,强调课程改革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让每位学生都能从教学过程中受到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熏,学会交流与合作。 二、教材分析 “树立正确的消费面观”,有两目容。 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重点析四种主要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对每一种消费心理,教材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介

绍每种消费心理的表现,二是对它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两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主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教材引入理性消费要浅行的若干原则。主要有四点。 一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首先,要保证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消费者要把当前和未来的收入综合考虑,作出合乎自身状况的消费计划。另外,过分抑制消费并不可取,说明适度消费的重要性。 二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教材首先教育学生在消费中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其次,针对学生容易凭一时冲动而购物,教育学生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还有一重要的思想教育点,即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消费结构合理化。 三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做到可持续消费。通过“5R”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 四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重要的教育点。教材教育学生,勤俭节约、艰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导学案例——《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高中政治导学案例---李月奎 (一)导入(2分钟) 教材分析 本框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内容,本课内容由三目构成,第一目: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第二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目: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通过对三项政治制度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程度,本课时内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学好本课时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并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 学情分析 这届高一的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有很好的合作意识,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社会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比较敏感并且比较感兴趣,。但是政治生活模块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远,高一的学生政治生活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问题较难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实践问题,很多学生往往产生困惑。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较好地结合。 (二)自学与讨论结合(15分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三)议(6分钟)

[新教材]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 第4章第2节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学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元素周期律 学习目标:1。知道核外电子能量高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2.能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写出常见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以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为例,探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图示如下: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1~8的周期性变化(第一周期除外).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

期性变化. 3.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以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为例,探究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图示如下: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即同周期:最高正价:+1→+7(O、F无正价),负价:-4→-1。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②硅、磷、硫、氯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3)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4)元素周期律 ①内容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②实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1个电子递增至8个电子的周期性变化() (2)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 (3)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只显正化合价,非金属元素只显负化合价() (4)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 (5)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答案](1)×(2)×(3)×(4)×(5)√ 2.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B.第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第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C.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D.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 [解析]在同周期中,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A项错误;同周期的第ⅠA族和第ⅡA族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1. 微粒间数目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质子数(Z )=核电荷数=原子数序 原子序数:按质子数由小大到的顺序给元素排序,所得序号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 +中子数(N ) ①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 4Be 、18Ar ;②最外层 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2倍:6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3倍:80;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4 倍:10Ne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1/2倍:3Li 、14Si 。 4 .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 2倍:4Be 。 ~20号元素组成的微粒的结构特点 (1).常见的等电子体 原子结构 : 元素周期律 决定原子种类 冲子N (不带电荷), ----------------------------- f 原子核- > T 质量数(A=N+Z ) I 质子Z (带正电荷)丿T 核电荷数 ______________ 豪同位素 (核素) —巻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事元素 T 元素符号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电子数(Z 个):丿 I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 广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排布规律 ,表示方法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T 电子层数——■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T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A Z X ) * ________ 2质子(Z 个)]——决定元素种类 广 原子核} W 中子(A-Z )个 决定同位素种类 中性原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所带电荷数 阴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一所带电荷数 2.原子表达式及其含义 Xd± A 表示X 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兀素X 的质子数;d 表示微粒中X 原子的个数; c ±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 ± b 表示微粒中X 元素的化合价。 3.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18号元素) 1.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 1 H 。 2 .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 3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i H 、4Be 、 13AI 。 5 .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 2 倍:3Li 、 i4Si 6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 倍:3Li 、 15P 。 ①2个电子的微粒。分子: He 、 H 2;离子:Li +、H -、Be 2+ 。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关注新课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第二框。本框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是通过介绍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来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一个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主要说明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二个表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这是讲个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它们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从而引出能够吸收各民族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包容性,这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最后落脚点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让同学有一个情感

上的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 提炼、解读“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骄傲民族之瑰宝”等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整合教学资源、综合分析产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原因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特别是联系生活中、身边的事例来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祖国和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设计理念] 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所谓“情境——质疑”教学模式,即:创设出与教材理论相关事实情境,从感性直观的事例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质疑,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其基本程序如下: 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启发提示——指导归纳、拓展思路 主程序: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归纳延伸、实际运用 学生:感知情境——思考问题——讨论质疑——整理观点、举一反[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案例: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

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 1.教师备课 1.1按课程标准备好要点 备课要把握好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学的依据。教材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资料参考,所以可根据课标要求进行有效处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难易结合,繁简相适,这样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并熟悉相关要点。 1.2按课程标准备好案例 作为当代高中生,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了,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的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运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硬道理。所以要按照课程知识点标准,备好社会生活现象、时事政治等相关案例,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涵盖点进行讨论分析,起到促进和强化学习一门学科的作用。所谓,知国事、知时事,政治知识可以分析时事,理论可以指导处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才是目的,所以,准备案例的标准在于把握好知识的涉及点。 1.3了解学生,深化教学 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学生才是核心环节,求学需要方法,授道更需要技巧,“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盛举。因此,备课除了受纳的准备,更要了

解学生的情况,把学生的经验、视野作为课堂资源,整合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收益更高效,只是吸纳更精进。 2.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关键 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忽略了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硬性的灌输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学生是发展的未来,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如果把未来变成“容器”,那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还从何而来,创新能力和水平就更不可能有所突破了。正如,一个人的思想始终属于单一的思想,而一个人的思想加上一个人的思想那就是无穷个思想。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讨论方式,这才是富有成效的教学利器,才会成为取得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思想的保障,师生的角色意识决定了师生的课堂行为,进而决定了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模式。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教学相长更是现在教学中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角色是探究者、对话者和构建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的说教灌输中走出来,从而走进创新的海洋。其次,注重讨论问题的方法和发言模式,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讨论,会使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掩盖了沉默少言学生的发言,所以以少汇编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主动的主体比成为被动的客体更有实效。 3.对于案例教学的分析

高中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二) 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 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1、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2、金属性强弱判定依据? 3、非金属性强弱判定依据? 练习:画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入: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结合其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推测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趋势。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Na、Mg、Al的金属性比较 学生活动一: 探究实验: 取一小块镁带,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 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结论:钠与水的反应比镁与水的反应容易。 2、比较镁和铝与盐酸的反应难易程度: 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在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结论:镁与盐酸的反应比铝与盐酸的反应容易。 3、比较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NaOH > Mg(OH)2> Al(OH)3 总结:Na Mg Al 金属性逐渐增强 判定依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越容易,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板书:二、Si、P、S、Cl的非金属性比较 学生活动二: 阅读学案资料:

总结:Si P S Cl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判定依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或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越容易,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课堂小结: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板书: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规律随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知识整合:(多媒体展示) 布置作业:《学案》素能培养部分。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2)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四年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应该如何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孛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并付诸实践?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下面,结合对几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谈一谈我校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体验,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案例分析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一)案例: 教学流程:消费心理——心理篇;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实践篇 教学过程 消费心理——心理篇 导入:消费心理测试: 师:假如你将来工作之后需要购买手机,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 A、无所谓,用什么样的都可以 B、外观精美,款式独特,与众不同的 C、只挑贵的,可以拿来攀比的 D、功能齐全,质量有保证,价格适宜的 测试结果:A 从众心理 B 求异心理 C 攀比心理 D 求实心理 消费心理调查:统计学生选择的结果(略)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在学案上面迅速归纳出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评价(利弊两方面)、态度,时间为两分钟。 投影:展示学生填写表格的内容(略) 如何去对待?(略) 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

师:“月光族”大家听说过吗?(略) 探究活动:消费理财 师:假如你是“月光族”的理财顾问,你应如何建议他们进行科学合理消费?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略) 问题一: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略) 3、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现在国家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那是因为在实际消费中浪费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请看这下列图片:大家看见过这样的画面吗?是发生在哪里的呢? 生:(略) 师,对,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有的同学也许还曾经经历过,下面老师想和大家做一道计算题,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全国13亿人,一年会浪费多少吨粮食? 生:65万吨。 数据展示:我国13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4。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 问题二: 师:(1)上面的图片和材料启示我们在消费过程中应践行什么样的原则? 生(略)。 师(2)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生: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角度分析(略) 4、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师: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它对我们的消费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生(略)。 问题三: 师:什么是绿色消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是什么) 热点分析:国务办公厅08年1月8日发出《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做出了回应: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生:(略)。 师:为什么我国要实施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为什么) 生:(略)。 师:怎样才能做到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怎么做) 生: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回答。 国家: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监管 企业:执行国家标准、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感、废弃产品的处理、循环经济 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节约消费、循环利用 板书设计:学生进行板书设计(略) 课堂小结:(略) 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实践篇: 师:深入社会(校园),联系实际,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生活与哲学 “一材两用”趣味教学案例六则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寓言、童话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和哲学道理,把它们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这一大桶粥天天都不够分。刚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结果一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能吃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让他给大家分粥。开始有人就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人,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又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还是互相攻击、扯皮,当粥吃到嘴里时已成凉的了。最后,又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端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分粥人吃到最少的,大家都尽量分得平均些。这样以来,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社会风气。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即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兼顾社会公平,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从哲学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要求我们要注意优化结构,理顺体制。"轮流分粥,但分粥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自己才能端剩下的一碗"是理顺的体制,是量变。"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吃蛋原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吃一个蛋一一收支平衡。二是把鸡杀了吃掉一一透支。三是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些日子,这家人一天可吃5个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述例子在经济学中被称作"吃蛋原理",这一原理反映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积累主要是扩大再生产,消费主要是满足个人、家庭和公共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教案

前言 我们分析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北京考生的成绩,发现能够考上清北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先开始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化学一定学得好。可是在分析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的成绩的时候发现,很多与清北失之交臂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要略低,数学物理的分数却不相上下。我们仔细讨论其中的缘由,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更容易在理综上考得高分! 这是因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能够用更快的速度在理综考试中解决100分的分值,之后孩子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没有见过的物理难题。物理的难题在充分的时间中得到更多考虑的空间,使得考生在理综总分上能够有所突破。所以想上好大学,化学必须学好,化学的使命就是在高考当中帮助考生提速提分。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汇贯通,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度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周期表特别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整体上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掌握。所以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云课堂核心理念:整合资源教自主合作学教师点拨导当堂分层练云课堂导学案....据此设计配套课件

正 价 最 低 负 价 结论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深入探究](1)分析原子序数为11~17的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得出二者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序数为11~17的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 _________ 3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规律:同一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 (___________外)。 结论3同一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呈现周期性变化 归纳::随着______________的递增,元素原子的 ____ 、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符号 H He 原子半径nm 0.037 ─ 元素符号 Li Be B C N O F Ne 原子半径nm 0.152 0.089 0.082 0.077 0.075 0.074 0.071 ─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P S Cl Ar 原子半径nm 0.186 0.160 0.143 0. 117 0.110 0.102 0.099 ─ 四、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重点展示):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D 、堂清训练卷(分ABC 三个等级,时值约15分钟) 基础巩固(A ) 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A B C D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叙永县教研室吴红卫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四年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应该如何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孛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并付诸实践?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下面,结合对几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谈一谈我县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体验,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案例分析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一)案例: 教学流程:消费心理——心理篇; 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 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实践篇 教学过程 消费心理——心理篇 导入:消费心理测试: 师:假如你将来工作之后需要购买手机,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 A、无所谓,用什么样的都可以 B、外观精美,款式独特,与众不同的 C、只挑贵的,可以拿来攀比的 D、功能齐全,质量有保证,价格适宜的

测试结果:A、从众心理 B 、求异心理 C、攀比心理 D、求实心理 消费心理调查:统计学生选择的结果(略)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在学案上面迅速归纳出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评价(利弊两方面)、态度(时间为两分钟。 投影:展示学生填写表格的内容(略) 师:点评(略) 师: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这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我们对它们的评价如何?以及如何去对待?(略) 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 师:“月光族”大家听说过吗?(略) 探究活动:消费理财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长武中学陈宝凤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和化学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钠、镁、铝、硅、硫、氯,但对这些元素性质的了解是零散的。已经掌握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备了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为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虽然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大量科学事实中抽象出科学本质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而“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必修Ⅱ第1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学会总结、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重点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规律 2、知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离子等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新课导学】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的电子由于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____的区域运动。 2. 3. ⑴按能量由低到高,即由内到外,分层排布。 ①每层最多容纳____个电子②除K层外,其最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只能有____个(K层最多有__个)③除K层、L层为次外层时外,次外层不超过____个电子④倒数第三层不超过____个电子。 ⑵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划出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完成教材P14科学探究。 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 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总结: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 2、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1)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半径。 比较微粒半径:O2-、F-、Na+、Mg2+ 比较微粒半径:S2-、Cl-、Na+、Mg2+ (2)同主族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元素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离子半径逐渐。 比较微粒半径:Li+、Na+、K+ (3)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同种元素的各种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高价阳离子半径低价离子半径。 比较微粒半径:Na、Na+ 比较微粒半径:Fe3+、Fe2+、Fe 【自主探究】 ): ①②③ ⑴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 ⑵具有最低负化合价的是___________ ⑶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 ⑷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 【自我测试】 1.核电荷数为16和核电荷数为4的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A.电子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次外层电子数 2.下列数字为几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其中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是( ) A.8 B.14 C.16 D.17 3.某原子核外共有n个电子层(n>3),则(n一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 ) A.8 B.18 C.32 D.2(n一1)2 4.A、B两原子,A原子L层比B原子M层少3个电子,B原子L层电子数恰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则A、B分别是 ( ) A.硅和钠 B.硼和氮 C.碳和氯 D.碳和铝 5.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A.3 B.7 C.8 D.10 6.甲、乙两种微粒都只含有一个原子核,且核内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这两种微粒一定是()A.同种原子 B.同种元素 C.互为同位素 D.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7.A、B两元素,元素A的核电荷数为a,且A3-与B n+的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元素B的核电荷数为() A.a—n一3 B.a +n+3 C.a+n一3 D.a—n+3 8.由短周期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A2B3,A3+比B2-少一个电子层,且A3+具有与Ne原子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2B3是三氧化二铝 B.A3+与B2-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相同 C.A是第2周期第ⅢA族的元素 D.B是第3周期第ⅥA族的元素 -1- -2-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案例一则》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教学案例一则 ──政治课一次探究问题学习中的发现 1.问题的发现 在一次预习作业中,我布置了一道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三课的探究问题。题目给 出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以蜜蜂作比喻,说在蜜蜂的“社会”里,奢侈之风盛行时,各行各业都兴旺;当节俭之风代替奢侈之风后,“社会”反而衰落了。由此他得出结论 ──个人的奢侈会推动社会的繁荣。 材料二:我国有句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观念?试加以分析。 结合书上的内容,本来我想学生们会回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要过度消费,也不要过度节俭。”但没想到,学生回答上来的答案和教参上的答案大相径庭。有的说:的确,奢侈可以带动消费,促进社会发展。有的说:奢侈一定会产生罪恶吗?我看不一定,所以我国的古语说得不对。答案各有不同,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理由,反而回答“适度消费”的 极少。 我一方面为同学们积极动脑而感到高兴,同时也对如此众多的答案一时有些无所适从。 同学们说的理由对吗?为什么这么说?他们是怎么分析的?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我将一些认为有价值的答案摘录了下来,准备在课堂上讨论这道题。 2.问题的解决 课上我将这道探究题提出,把这道题的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问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并且要求学生尽量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观点。 同学们很快有了答案。学生甲说:“第一段说奢侈有好处,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第二段说奢侈不好,会产生恶,节俭才是良好的品德。” 我见大家都看懂了这两段材料,于是我问:“那你们觉得这两段话哪个对?”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表意见。有的说,“第一段对,奢侈好。”有的说,“第二段对,奢侈不好,节俭好。”……我见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便对同学们说:“请说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乙说:“两段话都太偏激了,过度的奢侈和过度的节俭都不好。过于奢侈会使人太安逸、懒惰,过于节俭不利于促进消费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要适度消费才好。”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反思(1)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反思 -----浅谈培养学生兴趣的几种途径 爱因斯坦以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学是一项表面枯燥单调,内涵却极其丰富的工作,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活跃课堂,就成了课堂教学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年轻的政治老师,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以下几点体会。 老师:可敬、可亲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老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如果老师态度冷漠,知识浅薄,既不可亲,又不可敬,那么,学生必然心灰意冷,对学习推动兴趣。所以,老师上课必须做到可亲可敬。 首先,老师要可亲。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不可冷冰冰,板起面孔。学会关心学生,随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水平,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不可不顾学生,一味讲课。课堂提问,老师要循循善诱;多肯定,耐心协助他们把问题弄通弄懂;最大限度地少用处罚。课堂上,老师切忌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待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课堂纪律,老师应尽量采取暗示方式,如提问,适当提升语速或语调,使学生自觉理解错误,改正错误,不可粗声暴气,动辄当众训斥,这样,只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兴趣。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活敢说,有疑敢问,要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允许和鼓励学生和老师争论、探讨问题。如针对高三毕业班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关系不融洽,我采取了一个小计谋。某天上课,我准备了一盒泡泡糖,并带入教室,同学们目瞪口呆地望着我,我说,谁答对了一个问题奖一粒糖,谁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奖五粒糖,谁发现了我的错误奖十粒糖,顿时教室里一阵哗然。事实上,那堂课很成功,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要可敬。老师上课教学基本功要扎实。要口齿清楚,语言准确、简炼、生动、形象,仪态大方,表情手势得当。字迹工整。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如政治教学中相关的天文、地理、社会生活、时事热点等。要讲求教学的方法艺术,教学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启发得当,举例典型,形式新颖。此外,老师还应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探究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汇贯通,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度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周期表特别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整体上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掌握。所以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

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五、教学方法:启发——归纳——应用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新课导入]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着元素的性质(称简“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师:请同学们打开周期表观察:用绿色、淡绿表示的元素分别是哪种元素?如果沿着硼(B)、铝(A1);硅(Si)、锗(Ge);砷(As)、锑(Sb);碲(Te)钋(Po)画一折线,则位于折线左侧的是什么元素?折线右侧的又是什么元素? [板书]1、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例题剖析】 【例1】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X的氢化物的沸点性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太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教师精讲】本题考查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要熟记并理解判断标准,不能随意变换标准。 [知识拓展]元素金属性,金属活动性区别(优化设计)

教师资格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领会其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方法,具有思想政治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教学建议,领会其蕴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评价建议,把握其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课程设计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各模块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