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课堂引入(5 分钟)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如花朵、蝴蝶、机器人、石头等,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说明理由。
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是不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特征。
讲述生物的多样性和奇妙性,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教学目标展示(1 分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3.知识点讲解(20 分钟)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展示大象、草履虫、蜂鸟等生物的图片,以及洋葱与洋葱根尖细胞、手臂肌肉与肌细胞的图片,讲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就像砖头是房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一样。
强调病毒除外,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通过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一些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让学生了解单细胞生物的生活方式。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展示阳光下生长的小麦和鸬鹚捕鱼的图片,讲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属于异养。
详细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是如何从外界吸收物质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营养。
举例说明一些动物的特殊食性,如食蚁兽、考拉等,增加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生物能进行呼吸展示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的图片,讲解动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以养金鱼为例,提问学生为什么用沉降过的自来水而不用凉开水,引导学生思考水中氧气对生物呼吸的重要性。
深入讨论陆生植物长时间被水淹会死亡、浇水过多会导致植物烂根的原因,以及晚上卧室里不宜摆放过多植物的道理。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三、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四、教学难点:1. 生物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生物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等。
2. 学生听讲,记录重要内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生活实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生物的特征来解释实例中的现象。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生物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长、繁殖、代谢、适应和反应等方面。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生物是如何生长、繁殖、代谢、适应和反应的?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对生物学的意义。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生物科学书籍
3. 实验器材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
1. 生长:通过示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如何生长。
2. 繁殖:介绍生物繁殖的方式和重要性。
3. 代谢:解释生物的代谢过程,包括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
4. 适应:讲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以生存和繁衍。
5. 反应:说明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
三、实验(20分钟)
老师进行生物实验,让学生观察生物的反应过程,以加深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
五、总结(5分钟)
老师对今天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对生物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生物知识。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加深对生物学的认识。
教学反思: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生命现象和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生物的特点和特征,为深入学习生物学奠定基础。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需要营养、能够呼吸、能够生长和繁殖等。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3、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3、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病毒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新课学习(1)需要营养: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需要营养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养料,用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
(2)能够呼吸: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能够呼吸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地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3)能够生长和繁殖: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不断长大、繁殖下一代的过程。
(4)应激性:教师通过实验或者图片展示生物具有应激性的事实,让学生理解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3、探索与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者观察,探索生物的基本特征,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呼吸过程等。
4、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对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情况。
2、练习题: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掌握情况。
3、观察报告:学生完成观察报告,展示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例如学生参与度高、实验操作顺利等。
2、不足之处:针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例如学生对某些生物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3、改进措施:提出针对本节课的改进措施,例如加强学生对生物特征的对比理解、增加实验探索环节等。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3. 生物的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表现。
2. 教学难点:生物特征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生物特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生物的特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运用生物特征进行解释。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生物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特征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程度如何。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与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4. 教师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特征。
2. 邀请生物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的科学知识。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生物的特征教案篇一:[生物的特征教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__观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
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一)教学分析:学生对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任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生物的生命现象及生物的基本特征(四)教学难点: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教学准备培养皿、蚯蚓、蘸有酒精的棉球;体现生物基本特征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我们身边的生物]创设问题情景播放视频<<生生不息的地球>>,视频中有形形色色的生物师:生生不息的地球孕育了形形色色、生机勃勃的生物,呈现了奇妙的生命现象,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剪辑的生生不息的地球视频)【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上课初始便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师: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生:海中的游鱼、天上的飞鸟、草原上的虎、豹、斑马、花、草、森林……山川、大海、沙漠师:它们都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吗?生:山川、大海、沙漠没有生命。
师生达成共识:具有生命现象的叫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的叫非生物。
师:同学们能举出你所熟悉的生物吗?生:举出身边的动植物及微生物。
师:病毒、细菌以及引起食物腐败的霉菌,由于个体微小不易被我们观察到,但它们的确是有生命的,属于生物。
达成共识:我们将生物大致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师:除了同学们所说的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外,我国还有许多珍稀动植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展示东北虎、藏羚羊、大熊猫、中华鲟、桫椤、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让学生直观认知的同时增强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学科领域:生物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能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2)学会用生物学语言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认识生物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生物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内在联系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 实验法:观察、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解释。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生物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2)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生长、繁殖、应激性、细胞结构等;(2)通过实例,阐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生物的基本特征;(2)提问:生物的基本特征之间有什么联系?2. 课堂讲解(1)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之间的联系,如生长、繁殖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应激性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等;(2)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等。
(2)学会观察和分析生物的特征,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生物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的生物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生物特征的本质和相互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
2. 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3. 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熟悉教学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相关概念。
3.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生物标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展示生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生物特征的认识。
3. 探究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生物的特征。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生物的特征。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生物特征的本质和相互联系。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收获。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强调重点。
(2)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生物的特征。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拓宽知识视野。
7. 板书设计:生物的特征1. 生活需要营养2. 能进行呼吸3.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 能生长和繁殖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 由细胞构成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
《生物的特征》精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能够识别和描述生物的主要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生物的特征;(2)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分析生物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科学的生物观念,认识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生物特征的本质和内在联系;2. 生物特征与其他非生物现象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生物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的特征》;2. PPT课件;3.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植物标本等);4. 生活实例素材。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和动物,提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生物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物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由细胞构成等;2. 结合实例,解释生物特征的具体表现;3.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特征与其他非生物现象的区别。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总结生物的特征;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六、课堂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是否都是必需的?是否存在没有某些特征的生物?2.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生物的特征并非都是必需的,有些特征是特定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也存在一些特殊生物,它们具有不完全或不典型的生物特征。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掌握生物的营养特征;
3. 理解生物的生殖特征。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基本特征;
2. 生物的营养特征;
3. 生物的生殖特征。
教学难点:
1. 基本特征和进化特征的区别;
2. 生物包括哪些不同种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
2. 生物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教具:白板、彩色笔、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呈现一些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二、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15分钟)
1. 生物是有机体;
2. 生物是可以进行新陈代谢的;
3. 生物是有生长发育的能力的。
三、探讨生物的营养特征(20分钟)
1. 生物的营养来源:光合作用和异养作用;
2. 植物类生物的营养特征;
3. 动物类生物的营养特征。
四、讨论生物的生殖特征(20分钟)
1. 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2. 有性繁殖的优势和劣势;
3. 无性繁殖的类型和特点。
五、课堂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学生讨论生物特征与进化关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
六、课后作业(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完成生物特征的笔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参与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营养特征和生殖特征,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生物特征的记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物的特征》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特征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的起源、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应激性、遗传和变异、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特征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
2. 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的起源、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应激性、遗传和变异、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3.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举例说明生物特征在生活中的体现。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生物特征的了解。
6. 板书设计:生物的特征:1. 生命的起源2. 细胞结构3. 新陈代谢4. 生长发育5. 繁殖后代6. 应激性7. 遗传和变异8. 适应环境9. 影响环境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生物特征。
2.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一个生物特征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分析。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2. 图片素材:生物图片、实际应用案例图片。
3. 视频素材:生物特征相关视频。
4. 网络资源:相关生物特征的科普文章和视频。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环节:导入(10分钟)、讲解(45分钟)、案例分析(20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总结与拓展(10分钟)。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3.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生物图片、视频3.实验材料四、教学过程一节课前导入1.老师播放一段生物世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2.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生物现象,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老师通过PPT展示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特征。
2.学生分组讨论,列举自己知道的生物特征。
第二环节:案例分析1.老师展示一组生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物的特征。
第三环节:实验观察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观察生物的特征。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四环节:知识巩固1.老师通过PPT展示生物的特征,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生物的特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1.老师提出问题:生物的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生物特征的应用。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收集有关生物特征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亮点:1.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2.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不足: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课堂小结环节较为紧张。
2.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技能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将抽象的生物特征具体化,让学生能够应用于实际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补充: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老师通过PPT展示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由细胞构成以及遗传和变异。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概述2. 观察和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的特征与非生物的区别4. 生物的科学探究方法5. 生物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科学探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2. 讲解: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由细胞构成以及遗传和变异。
3. 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并记录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强调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观察和描述生物基本特征的实验报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生物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生物的特征》
备课日期:2018 年月日
课题《生物的特征》课
型
新授课授课人符芳源
拟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授课对象初一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勇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
论活动。
教学
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
难点
生物基本特征中的“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教学资源准
备与选择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解法与问题引导法结合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导入】(5min)
[提问]机器人是生物
吗?生石花、钟乳石、细菌
是生物吗?
(学生:机器人、钟乳
石不是生物;生石花和细菌
是生物)
[提问]生物有什么特
征呢?
【观察·小组活动】(10min)展示兔子与兔子玩具
的图片,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哪个是生物,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小组合作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
真兔子与兔子玩具的区别)讨论结束后,让其中几
播放机器人表
演的视频、生石花、
钟乳石、细菌的图片
观看、思考
引导学生看书本鲸呼吸的图片,同时可以讲解海龟、乌龟的呼吸方式,结合生活学生会更感兴趣。
[提问]我们都知道动物需要呼吸,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吗?
(学生:需要/不需要)
根据学生回答简单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
出示植物烂根、卧室植物、金鱼缸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说给植物浇水时不能浇太多?
(学生:因为植物不能呼吸)
[提问]为什么有人说卧室晚上的时候不能放太多植物?
(学生:因为植物晚上呼吸需要吸收氧气)
[提问]金鱼可以在封闭的空间中养殖吗?
(学生:不能,没有氧气)
展示醋酸杆菌和乳酸菌的发酵图片,并说明醋酸杆菌发酵制醋是需要不断通入空气的,而乳酸菌发酵制酸奶是要在封闭空间中进行的。
[提问]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什么呀?微生物是不是都需要吸入氧气之后呼出二氧化碳?
(学生:不是)
教师可以用这个例子解释书本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
2.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利用人平时要吃饭喝水、动物需要捕食(书本图1-2)、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图1-1)的例子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利用图片1-4,讲解动物和人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排出废物。
如排尿、排汗、呼出二氧化碳等。
但要说清楚排泄和排遗的区别,排遗不属于代谢废物,一般指肠道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
植物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通过书本上的图片说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都能长大,并繁殖下一代。
5.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通过书本上图片和PPT展示的图片,说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6.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通过猎豹追击羚羊、含羞草、人的缩手反应等例子说明。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展示病毒、草履虫、植物、动物图片说明这些都是生物,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总结+练习】(5-10min)
1.总结
利用板书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2.练习
板书设计生物的基本特征
1.呼吸(绝大多数)
2.营养
3.排出废物
4.生长和繁殖
5.遗传和变异
6.对刺激作出反应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作业布置知识与能力训练
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学生更喜欢有活动的教学过程,且本节课为初中生物正式第一课,学生热情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