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民大学同等学力2018年中特题库及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同等学力2018年中特题库及答案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

一、名词解释:

MA(20)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亦称“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5、“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1]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6、“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8、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3、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14、“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即我们党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其基本内容是: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6、“两学一做”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17、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20、“三严三实”

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MB

21、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2、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体制。市场经济是经济分工与协作的产物,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社会化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仍然是国家调节市场和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24、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为了消除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恐慌,从而为自己的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而对我国国际战略所做的新概括。它是对我国原有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既通过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去维护世界和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25、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6、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体现。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其经济、文化、外贸等政策也不同。

政治体制,是政治学科政治名词政体,为国家的政治、统治形态,即国家政治体系运作的形式。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28、创新驱动战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9、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30、“伟大工程”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人民完成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革命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1、友善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32、诚信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从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涵盖了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33、文明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34、“四个意识”

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35、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有必要从人类社会发展和理解的角度,全面认识社会公正问题。

36、新时代两步走战略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且科学划分发展阶段,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具体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完整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引领作用。

37、平安中国

平安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要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深化平安建设,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要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要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政法队伍。

38、社会治理

指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39、绿色生活方式

指以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

40、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

MC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2、社会主义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消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

43、政治制度模式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4、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45、当代中国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是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昭示,也是对当今中国的写照。党的十八大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

48、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49、绿色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

绿色发展: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50、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51、战略思维

面对企业管理、军事管理、国家管理等实际问题,对于运用抽象思维所形成的若干个相关因素,连续地、动态地、全面地度量这些相关因素的数量变化程度,并找出这些相关因素在数量变化程度上相互影响、共同变化的规律性。以发现的这些规律性为基础,以已形成的目标格局为导向,促使现实问题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演化。

52、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bottom-line thinking)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的那份坦然。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做决定或担风险。有时可能苦苦思索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但仍然无法得出结论,采取行动。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常是由于我们害怕跨入未知领域所带来的后果而引起的。生活在当前这个即使不算是混乱,但至少可以说是变幻无常的时代,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工作、家庭、生活方式作出调整。

53、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1] 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至今,于法治概念之认知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神、实体、形式等层面诸要件已经有基本共识存

在。就中国当下而言,经过30多年砥砺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识也已基本具备。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维命题的前提。

54、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指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

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55、经济发展新常态

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56、绿色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严峻的生态恶化现实和巨大的环保压力,必须用改革的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后世子孙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

57、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58、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5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概括为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指导方针。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60、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二、简答题

JA(15)

1、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向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从中华民族复兴史的向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从人类文明进步史的向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表现在经济、制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在经济层面,中国开辟的新型现代化之路、提供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世界经济复苏方案,为改写全球发展观念、强化全球经济治理、加快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制度层面,中国倡导并积极参与的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架构,中国推动构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中国参与的G20、APEC等国际平台,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贡献。在价值观层面,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经济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合理性的价值引领,为重塑全球交往理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2、简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

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中国所取得的进步都有目共睹,全世界都关注中国奇迹、中国方略,而探寻中国奇迹、寻找中国方略,就要关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实现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是震撼的、鲜活的、生动的,更是极具价值的。讲好这些故事,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个观察当代中国的窗口,为国际社会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提供帮助。

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

13亿中国人和他们奋斗圆梦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党的十八大召开

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从此,中国开启了人人筑梦、追梦、圆梦的历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奋斗”成为新时代一大主题。要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历史、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一定要关注那些平凡而勤劳、普通而伟大的中国人奋斗圆梦的故事。

讲好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

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展起来的中国将更多参与全球治理,与世界密切互动,为人类发展进步勇于担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的外交理念,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由一个个故事编织成的真实行动。我们希望中外纪录片人都来客观真实记录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把开放包容、文明进步、坚持和平发展的、负责任的中国介绍给世界。

3、简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在于,

第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第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第三,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和实践的主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深化和拓展的。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之中。

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所作出的这一重大政治判断。

历史意义: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政治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7、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8、简述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9、简述中国共产党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历程

从党的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始,经过近百年艰苦奋斗,我们党从只有几十名党员到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不断发展壮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一个个大难关,实现了一个个大转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大事业,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南湖的一叶扁舟,到巍巍中国号巨轮,党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10、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聚焦新时期,顺应新变化,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规划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为实现现代化,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前进遵循。这一战略安排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1、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

这是新时代的战略安排,脚踏实地、登高望远,勾勒了奋进的目标,设定了前行的节奏,意义重大而深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发展自信,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步骤。

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加快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视野。

12、简述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

其基本内涵已经渐渐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政治理想、政治意识、政治定力、政治品格、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能力、政治文化、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这十二个方面.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巩固政治理想、政治意识这块"压舱石",打牢政治定力、政治品格这个"定型盘",遵循政治立场、政治方向这根"指南针",紧握政治能力、政治文化这根"主心骨",紧盯政治生活、政治生态这副"晴雨表",穿好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这套"防化服".

13、简述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要求

党的思想建设,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在思想理论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改造和克服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思想建设的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保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和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1.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

2.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相结合。

3.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4、简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

2坚持党要管党和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

3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

4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五加二”总体布局。

5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或者叫总目标。

15、简述“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三大意义: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JB(15)

1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地认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这就是我们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1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决定道路自信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道路自信

3发展成就彰显道路自信

4国际贡献拓展道路自信

5世界比较提升道路自信

17、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讲,“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构成了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动力,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的逻辑起点。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使命担当、新的时代要求,必然地要求新理论新思想的产生。

18、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证,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种制度自信,也有理由和底气自信。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实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和微观运行仍旧不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制度安排仍需改进;基层民主制度的现实活力亟待调动。但是这些都不是否定我国根本制度的理由,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动力。任何人只要不抱有偏见,都会认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

19、简述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简述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

保障改善民生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

保障改善民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着力点

21、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13]

二、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14]

三、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六、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七、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总之,依法治国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精神升华。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精神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自信的积淀和升华,从联系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自信的积淀和延续。从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革命文化的洗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升华,是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晶。从中华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延续,也是中华文化自我扬弃、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即是这个过程的结晶。

23、简述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主要任务

建设制造业强国,也称作中国制造2025,这是党中央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以下五点主要任务:

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

着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加强制造业质量品牌能力建设。

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2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理论体系具有系统性,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源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能力。有了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必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25、简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点和优势

有以下6个特点

第一,它指出了我国发展协商民主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政治前提。

第二,指明了协商民主的主体是人民内部各方面,既包括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也包括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

第三,指出了协商民主的客体,即民主协商的内容是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既有高大上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也有关系平民百姓切身利益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实际问题。

第四,确立了协商民主的重要原则是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协商。只有坚持这条原则,协商才是真协商。

第五,提出协商民主的目标是努力形成共识。协商民主并不必然达成共识,但是以凝聚共识、增进共识、形成共识为目标取向。

第六,指出了协商民主的实质是一种民主形式。就我们国家而言,党的十八大作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大决策,显然,协商民主在我们国家,已经是作为一种民主体制、民主制度来谋划和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概括了这一独特优势: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发现和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以落实的弊端。

26、简述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

强调“过程”,倡导“调和”,兼顾“多元”,注重“互动”, 四大特征.

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著的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

制力量。

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论多数少数,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的色彩。

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

27、简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包括事实认知、价值评价和主观预期三方面内容,包括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把握,是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形势下指导国家安全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对于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安全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利益,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28、简述“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于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思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为鲜明的特征。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和源泉。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29、简述新时代之“新”。

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进入为现实民富国强的中国梦而斗争的“新时代。”

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30、简述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坚持党要管党和全面从严治党。

3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5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JC (10)

31、简述尊重和保障人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全面贯彻实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我们不仅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而且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实施,使其得到切实遵行

第一,我们必须进一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确保落实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原则。只有“宪法”发挥实际作用,“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得到有效和有效保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

第二,我们必须在整个政治国家实施尊重和维护人权的整个过程,并在立法,执法,司法,治理和行政的各个方面加以实施。在立法过程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进一步突出尊重和维护人权的基本精神,明确宪法规定的人权原则和民事权利,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基础的路线。有效的人权法律保障制度使保护公民的人权得以遵纪守法;

党政机关和审判检察机关必须履行各自的职责。在执行公务过程中,要遵守和严格遵守宪法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正确履行职责。人民赋予的权力。打击各种侵权犯罪,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

第三,我们必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实现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树立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确保人民充分参与发展,平等分享发展成果。精神文明建设要强调尊重人民,积极倡导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努力营造尊重人民,关爱人民,关心人民,帮助人民,发展人民的良好社会潮流。

第四,我们必须创造一种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文化,使其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有意识的意识和行动。有必要以宪法和人权与民权法的规定为基本内容,结合民主法制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开展正确的宣传教育活动。人权观念和基本人权知识在全社会广泛深入,使每个公民在意识形态下,全面正确地理解尊重和维护人权的科学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尊重人类他人的权利和保护自己的人权。

第五,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际形象。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人权领域的活动,积极对外介绍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和实践,吸收一切有益于中国的经验和成果,取长补短。

32、简述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的强军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实际上是深刻回答了在我们国家由大向强、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样一个时代进程中,我们人民军队听谁指挥、怎样筑牢军魂、为什么要强军、怎么强军、打什么仗、怎样打胜仗这样一些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它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建军、治军的一些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也就是它引领着我们人民军队走上了强军的

新征程。

习近平强军思想它是一个主题鲜明、是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果是比较系统地梳理一下,它至少有这么一些最重要的内容:比如在根本原则上,强调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而且把它上升为新时代我们党的基本方略;在地位作用上,强调我们建设强大的军队,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在奋斗的目标上,强调要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不仅把我们人民军队要建设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而且要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在战略统揽上,强调要贯彻新时代的军事战略方针;在强军布局上,强调要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其中政治建军就是我们的立军之本,改革强军是我们的必由之路,科技兴军是我们的核心驱动,依法治军是重要保障;在发展理念上,强调要五个更加注重。这些内容有机地统一于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博大精深的理论。

33、简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既要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针对突出矛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又要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一)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

(二)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三)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

(四)统筹设置党政机构。

(五)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四、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一)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二)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三)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四)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五)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七)提高行政效率。

五、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

(一)完善党政机构布局。(二)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三)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四)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五)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六)深化跨军地改革。六、合理设置地方机构

(一)确保集中统一领导。(二)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三)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四)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

七、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

(一)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二)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三)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八、加强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领导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34、简述开展“新的伟大斗争”

反腐败斗争

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党内思想斗争

党内要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坚持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