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 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导学案(无

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图文 一、资料搜集: (一)院校历史 湖南第一师范前身曾称为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中路师范学堂。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1911年校址迁建长沙书院坪"城南书院"旧址后,改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他立志救国救民,刻苦读书,顽强锻炼身体,进行农村调查,主办工人夜学,创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20秋至1921年冬,他先后被学校聘任为附属小学主事、师范部国语教员。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秘密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工作。与此同时,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夏曦、萧三、任弼时、廖沫沙、周谷城等均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舍系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

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建校之初效仿日本式的普通中学系统与师范学校系统分立双轨制,至1926年改制;之后历经多次停办、合并、更名和迁徙。 (二)求学历史简述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包括人格修养和智慧,对青年毛泽东都留下深刻的影响。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沿着注重实际的路子吸吮传统思想中的优秀遗产。 中国社会当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一百六十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中国近代史归纳学习

归纳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近代史归纳1、2、3、4、5 ?1个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个阶段:旧、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个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个阶级: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5次战争: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一、历史上曾定都南京的政权 近代: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 二、近代历史上在南京发生的大事 1、鸦片战争后,1842年,在南京下关江面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2、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政权。 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4、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5、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 6、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三、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 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对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对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这之后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这期间,沙俄强占中国西北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3、1894-1985,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巨额的战争赔款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5、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到1945年,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四、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doc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题目:铭记历史与当代青年的责任院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实践时间: 姓名: 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历史风采,熟知古老的中国以及新中国的探索历程。 二、活动目的 让同学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学习历史人物不惧苦难的精神,以及优秀品德品质,发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偶像形象。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为了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掌握更加全面的人物信息。我选择的是文献法。通过在图书馆查阅书籍以及适当利用网络来用最客观的语言去解读历史。 四、研究过程与发现 一、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封建统治已腐朽衰落,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危机重重;而英国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开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从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开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结束,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二、太平天国起义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推荐文档

中国近代史 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人:信计131-35-王佳 二.调查时间:2014/6/20 三.调查对象:大连中山公园 四.调查内容: 大连中山公园是位于的区属。日占时期称为“圣德公园”。由东北路、黄河路、联合路等街道围成,呈长方形,无围墙。占地面积10200平方米。 走进公园,就被它的美景给吸引。公园里有高大挺拔松柏,白花缀满枝头的槐树、和山楂树,还有我叫不出名长满红叶的树,红、白、绿相映非常漂亮。绿茵茵的草地连成一片。公园树林里随处可见,唱歌的、跳舞、练武术的、踢毽球、走步,好不热闹。

入公园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建于2003年,其周围一带被称为“逸仙广场”。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景色如画。在的,有一座中山公园,旅居这里的华人、华侨和学子们的强烈的怀乡之情,从山水、林桥、路廊中折射出来。中山公园坐落于大连市中心东部,紧靠兴工街,与中山小学毗邻。公园始建于1946年,1949年,中央政府副主席宋庆龄莅临公园。公园由中国52位专家组成的承建队在建筑师王祖欣和冯小麟先生的带领下,同温哥华建筑师韦亚祖和布景师密切配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成此园。中山公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来自中国,如玲珑光洁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木制工艺品,各式各样的花格窗、假山石,铺曲径、小路用的等。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

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中国民乐演奏会。一曲《》,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的平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中国民乐演奏会。一曲《》,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胜山要塞 为了响应中国近代史老师的号召,参与有关近代历史的社会实践,我于五一假期回到了我的家乡--孙吴,并参观了附近的侵华日军遗址--胜山要塞。作为一名孙吴人,去过胜山要塞的次数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但每回去到那里都会使我有新的感触。特别是上了大学以后,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事,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使我再次回望那段历史时,有了更深的理解。 胜山要塞位于孙吴县沿江满达民族乡境内,黑龙江右岸,小兴安岭北麓丘陵山地之中,距孙吴县城40公里。阵地占地范围100余平方公里,临江前沿40公里。是集二战遗址游和森林生态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1932年特别行政区哈尔滨被日寇占领,同年7月,日寇侵入孙吴县,在孙吴县这块小小弹丸之地陈兵9.8万人,号称10万关东军。日寇曾叫嚣“大大的孙吴,小小的哈尔滨”。第二年四月,日军制定了《对苏作战纲领》在沿满苏边境一带建立了14处国境阵地,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这些国境阵地称之为国境守备队也称“要塞”。孙吴被称为“霍尔莫津要塞”即“第五国境守备队”,胜山是“霍尔莫津要塞”主阵地,也称为“胜山要塞” 胜山要塞作为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部精心构筑的一个庞大军事工程之一。它是由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胜山主阵地、茅兰屯野战阵地构成。该要塞始建于1937年,隐藏在密林深处中,处在极神秘的隐蔽状态,于1944年完工,这里的营房坐北朝南,全部采用钢筋水泥浇筑,其中包括了野战阵地、永备工事、地下野战弹药库等。

在营房周围的山坡,日军当年还让劳工们种植了大量的榆钱树,以防断粮后用榆钱儿充饥。据孙吴多年从事要塞研究的当地朋友介绍,当年侵华日军强迫中国劳工昼夜劳作,许多人在这里被冻死饿死,只有极少数人生还,大约3000劳工被残害致死集中埋葬。一位曾经在胜山要塞服役的日本士兵石桥清末在回忆录《战尘愁歌》中披露,当年3000劳工集体被杀后,屠杀者心中引起恐惧,曾在胜山主阵地掩埋劳工的地方,立了一个石碑,写着“阵地构筑牺牲者之碑”,想借此求得一点内心的宁静。 然而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胜山要塞并非固若金汤。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战场,1945年8月9日至21日间,苏联远东红旗兵团及黑龙江舰队从江的对岸发起攻势,庞大依山而建的军事工事并没有阻止日本军国主义最后的覆灭和失败命运。战败前,123师团下令将孙吴的军事设施尽量毁掉,那几天孙吴周围到处是隆隆的爆炸声,和弥漫的火光、硝烟。 胜山要塞被一轮又一轮的炮火犁耕,战斗结束后,苏军出于战争考虑或泄愤,用大量的炸药将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工事炸翻开来。战后50多年里,这些要塞遗迹淹没在深山里、荒草中,久久不为人知。只是在近几年,在来中国凭吊的幸存的日本士兵指引下,才发掘出来部分工事残骸,使我们今天能重新走进那段历史。 到处是残留的工事和阴湿的地道入口,大块的钢筋混凝土散落在山间,使我们能看出当时那些军事设施的大致格局。日军在工事的建造上是毫不含糊地,水泥标号很高,还掺杂了大量的鹅卵石。现在山尖上立着的几门要塞炮是仿制品,这些炮的口径都很大,但炮身很短。胜山要塞炮的射程可达20到30公里,覆盖黑龙江两岸。残留的守备队的兵营可容纳一百人,所有的房间用贯通的铁管传音,呼喊起床、出操。那些日本军人,他们远离家乡,就在这里度过青春岁月,或葬身异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批日本国民纷纷来到了黑龙江孙吴县的胜山要塞遗址,有的是祭拜自己的亲人,有的是忏悔战争的罪恶。为了让更多人牢记这段历史、勿忘国耻,今天,胜山要塞不仅成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成为了集二战遗址游和森林生态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我一个一个阵地走,一个一个坑道看,对那些东西兴趣盎然。深秋,金叶满地,车轮压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 这昔日的战场真安静呵。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中国近代史(上)复习资料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中国近代史(上)复习资料 第1课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新中国成立) 1、.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或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 ①扩大国外市场,②推销工业品,③掠夺原料3、鸦片的输入对中国的危害:①白银外流,造成清财政危机。②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③统治机构更加腐败。④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⑤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4、林则徐的禁烟措施:暗访暗查,缉拿烟贩,责令交出鸦片;虎门销烟。 5、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25日意义:①这是中国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②显示了中 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6、英国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借口:保护通商。7、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武装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8、①清军爱国将领关天培、陈化成,在战争中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②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群众 抗英战争中,规模最大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9、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0、鸦片战争影响或《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火烧圆明园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1856.10—1860.10,英、法联军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两国积极支持英、法侵华,以“调停”为名,从中渔利。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①1858年《天津条约》;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意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新增11处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沿海各省)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 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最多);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领土44万平方千米;1884年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领土7万多平方千米。5、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华尔。6、1864年,太平军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笔记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第一单元: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虎门销烟: 经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评价林则徐: 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启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要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自立由于世界。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启示: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次浩劫。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的谬论。 客观原因: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5、左宗棠收复新疆: 原因:19世纪60年代,中亚地区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19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中国西北边境出现危机。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认识: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的阴谋,巩固了祖国西北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功垂青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左宗棠) 6、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选择 1.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思想,魏源在下图所示著作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师夷长技以自强 2.上图是某校八年级3班陈平同学作的一幅名为“艰苦挣扎”的漫画。漫画想要表达的是A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艰难发展 B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经历 C民主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D清朝由关闭到开放的历程 4.《申报》曾刊登如下公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减除净尽,有不尊者以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A维新派倡导改革社会习俗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车成立 C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 D洋务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5.右图中的老者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资本家”。此人是 A张謇 B李鸿章 C陈启元 D张之洞 6.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共和思想的传播 B科学精神的深化 C等级制度的强化 D平等观念的践行 7.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与这一成就有关的科学家是 A詹天佑B侯德榜C钱学森D邓稼先 8.凭着“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这一信念,在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的情况下,他带领他的团队,经过六年的潜心研究,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他是 A钱学森B杨振宇C王金昌D邓稼先 9.下列图片直接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A外交成就B国防建设C航天事业D医疗技术 10.从无人飞船到宅人飞船升入太空,现代中国人变传说为现实。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是 A“东方红1号”B“神舟一号”C“神舟五号”D“神舟六号”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厂矿,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力和原料,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在此情况下,1899年5月,坐落在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因为纱厂的主人。,是五年前夺魁的状元张謇。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在这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在张謇的经营下,大生纱厂不断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纱厂发展更加迅速。但好景不长,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倾销棉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碧色寨之行 提交时间: 成员分工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字体为小四号)包括实践的内容、准备、如何组织实施、分工、要解决的问题、会碰到的问题及其如何解决、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 一实践地点 蒙自县草坝镇 二实践时间 2014年10月1日 三实践参与者 第三组所有成员 四实践内容 1 通过网络,书籍了解碧色寨遗址的有关历史 2 参观碧色寨遗址。 3 对碧色寨遗址内的文物进行拍照,记录 4 询问碧色寨遗址内的相关负责人,对文物作有关了解 5 征集小组人员对此次活动的感想,建议 6 小组人员交流讨论,谈论各自的心得体会 五实践流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1分配任务,让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在活动中的工作任务 2充分准备好此次活动所需物品,如相机,记录本 3规划好此次活动的路线 4通知小组成员带好各自所需物品 〈二〉活动举办阶段 1由小组组长向小组成员说明此次活动的相关规则 2进入遗址参观,了解,记录相关信息 〈三〉活动后续阶段 1清点物品工具

2工作总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3征集小组成员的感想,建议, 4小组人员交流讨论,谈论各自的心得体会 六活动要求 1、组员积极配合组长的安排,各尽其责,认真完成任务 2 往返过程中注意安全,组员之间要互相关心 3 参观过程中严格遵守遗址内的相关规定,爱护公物和遗址内文物,爱护遗址 内环境 七实践目的 参观碧色寨遗址,旨在缅怀在抗日战争前期,碧色寨曾经的繁荣和辉煌。通过此次参观碧色寨遗址,让同学们感受一下碧色寨一度的繁荣和昌盛,了解当时在碧色寨修建铁路的历史背景,以及修建铁路后对碧色寨以及蒙自发展的影响。在实践中锻炼,完善自我。 八活动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让同学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使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 九会碰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 由于组员都是来自不同的班级,活动过程中可能比较陌生,所以活动过程中组员们就要多讨论,互相了解 2 参观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不让拍照,我们会与其沟通,表明我们拍照的目的,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 3 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大家要服从安排,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各组员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十注意事项 1 安全问题,小组各个成员在实践过程中不得私自离开团队 2 活动中产生的路费及生活费,由小组各成员自行解决 3 注意大学生自身形象,不做有损大学生形象的事 4 乘车路线:乘坐4路公交车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 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物质生活的变迁包括“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社会习俗的变迁指的是“习俗风尚的变革”。 2、变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5、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 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④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6、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7、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8、服饰的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还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9、服饰变化三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过去的历史,才能找到未来奋斗的方向;铭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方能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是我这次社会实践的主题。 在北京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坐落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里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是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地方。纪念馆庄严,肃穆,充满历史的沉重感。周日,我与几位同学来到这里,怀着对先烈们的无限敬意和缅怀,接受历史的洗礼。 抗日战争纪念馆全面而详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程。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文字解说、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时,全国各民族人民不畏牺牲,共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深刻的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展览不仅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客观的肯定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四万万同胞联合起来,组成可以淹没所有侵略者的抗战洪流。 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在

两个月内占领了东北三省,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过程中除在黑龙江遭遇马占山部激烈抵抗外,并未遭受损失,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一九三二年日本又进攻上海,第一次淞沪会战爆发。由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武装逼迫蒋介石抗日。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侵略军作战,先后发动:第二次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国共产党则在敌后战场展开攻势,以游击战为主,发动人民群众,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同时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为抗战捐款捐物,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不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局面,正是这种团结,形成了即使是在国家羸弱不堪的情况下,也必然战胜侵略者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慨然赴死,共御外侮。从高级将领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到平民英雄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王二小等,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将领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棉絮、树皮,没有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扔完最后一个手榴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决然跳崖,慨然赴死;誓死不屈八位女战士挽臂沉江……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用鲜血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使得日本侵略者即使有坚船利炮,即使有飞机坦克,有精锐的军队和武器,也无法战胜征服中华民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为本册课文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背景(原因): 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的危机; ③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 ●★2、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 1839年6月3日—25日,林则徐(清朝道光皇帝时)在广州虎门销烟。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启示: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国际禁毒日:6月26日(●★记:P2虎门销烟图) ★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时间和经过: ①●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实行武装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②1841年,英国强占香港岛; ③1842年8月,英舰侵入到南京江面,清政府向英军求和。(鸦片战争中的抗英英雄:关天培、陈化成,规模最大的抗英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5、《南京条约》: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附件。 ●★主要内容: ①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助记法:割香港、赔银元、开口岸、议关税) ●★6、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①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始。 ②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性质发生变化: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08年高考说明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 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二、考点训练 1.(07广东单科,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2.(07天津,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期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3.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加稳定C.当今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 D.人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变化多样4.近代电影事业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是“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B.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 C.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难夫难妻》 D.目的是为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毒害的影片《歌女红牡丹》 5.(08江苏,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6.(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图7 今日箭楼 图片介绍:北京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代,1900年毁于战火。1906年重建,1915年增加栏杆及西洋花饰。民国时曾为国货陈列所。1949年解放军入城经此。1990年大修后开放。 7.(08北京卷,18)观察图7并阅读简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对 箭楼的描述,正确且完整的一组是 ①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原貌②见证了北京屈辱与新生的历史 ③帝制时代结束后曾为文化场所④现在建筑主体建于清末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②③ 7.(08上海历史,A组13)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 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 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