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20
1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十月革命
(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布列斯特和约
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普遍要求停战。苏俄遂与德奥集团进行和谈,并于1918年3月3日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失去了大片土地。它把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拉脱维来的部分地区划归德国;规定红军应撤离芬兰,乌克半和爱沙尼亚。另外,把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地区割给土耳其。但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苏联卫国战争
卫国战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为止。1941-1945年 ,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亚洲盟国侵略而进行的战争被称为卫国战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①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在一九二一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出卖;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斯大林模式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俄国和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2
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一大批苏联党政军的最高级领导人被处决,法制和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无辜百姓也受到迫害。大清洗运动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致使苏联在二战初期节节败退。大清洗运动强化了斯大林模式。
1936年宪法
即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包括13章,146条。宪法对社会结构,国家结构,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加盟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苏联国家管理机关,加盟共和国国家管理机关,自治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国徽、国旗、首都和宪法修改程序等,分别作了规定。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前夕苏德双方订立的联盟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规定: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他国彼此进行武力行动;如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以支持;双方都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一方的集团;条约秘密议定书还就波兰的战略利益进行了分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了法西斯两线作战之忧,尽管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半的战备时间,但是却损害了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加快了战争的到来。
共产国际
即“第三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2-6日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它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但需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中国从事贸易。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十四点计划
14点计划: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纲领及战后世界的蓝图。为了对抗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为美国战后称霸创造条件,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 “十四点”表面上标榜“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倡导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实际上是美3
国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削弱竞争对手英、法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敌视苏联、反对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立场。
柯立芝繁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革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罗斯福新政
1933年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挽救当时陷入严重危机中的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曾通过国会制定"紧急银行法"、"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许多法律。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贷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γ借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削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克服农产品生产过剩: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以最低限度的救济。对缓和当时的经济危机曾起了一定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告终。
罗斯福
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盟国“三巨头”会议。
丘吉尔
政治家、演说家及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
张伯伦
(1869---1940)英国保守党领袖。曾在20、30年代英国保守党政府中多次出任卫生大臣、财政大臣。1937年出任政府首相。任内,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承认意大利法西斯吞并阿比西尼亚、承认德国法西斯吞并奥地利。并缔结《慕尼黑协定》,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办法,满足希特勒在欧洲的领土要求,促使法西斯德国东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进行“奇怪战争”,坐视波兰败亡。1940年北欧战役开始后下台,不久病故。
4
绥靖政策
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斯大林 苏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任期间,他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饥荒。他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实施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30年代印度人民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国大党领导下,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荣誉与官职,抵制英货,恢复手纺车运动。然而,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运动最后失败。30年代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兴起,国大党发起了向食盐进军的运动,要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印度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与勇气。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1904年2月,日本不宣而战,海军偷袭旅顺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日俄战争由此展开。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905年8月,日、俄在美国的调停下开始谈判,9月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 日俄战争不仅对日、俄两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日本战胜了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更加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亚洲的新兴小国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庞然大物俄国,黄种人打败了白种人,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总之,俄国1905年革命和日本战胜俄国,给了整个亚洲以闪电一般的影响。
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及意大利出于各自安全需要而建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1879年10月,德奥两国秘密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5月,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行侵略,德意将互相援助,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予援助。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于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三国协约
三国协约是英、法、俄三国针对三国同盟而订立的,它来源于1891—1894年法俄签订5
的一系列协定。它们规定:两国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国的单独攻击或德国与意大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攻击时,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其后,英国于1904年及1907年分别与法、俄两国订立协约。法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构成了三国协约。这标志着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利益调整条约不等同于军事同盟条约,英国并未对法俄两国承担同盟义务,没有完全背离“光荣孤立”原则。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6月28日上午,斐迪南夫妇检阅军事演习后,对萨拉热窝市区进行巡视。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大公夫妇。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西线的一次重大战役。1916年2月,西线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与索姆河战役后,纠结重兵向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发动进攻,试图击败法军重兵集团主力,直取巴黎。但是由于法军的英勇抵抗,德军始终未能突破法军的凡尔登战线,双方损失了大量的兵力。9月,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10月,法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并于12月收复了几乎全部失地。凡尔登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索姆河战役
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英法联军发起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6月24日至11月中)。索姆河战役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150个师,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联军仅夺回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达到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马恩河战役
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日德兰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德海军进行的决定性军事战役。1916年5月一6月,英德海军主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斯卡格拉克海峡发生遭遇作战。双方出动了上百艘军舰,战况惨烈。战役的结果是英德双方都损失惨重,英国的损失大于德国,但是,德国海军试图进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