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油价格分析

原油价格分析

原油价格分析
原油价格分析

国际油价大跌原因分析和走势判断

作者:时间:2014-12-23 浏览次数:763 次

2014年6月下旬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逐步走跌,截止到11月末累计下跌幅度接近40%。特别是11月26日OPEC成员未就减产达成一致,之后两天油价连续暴跌,累计跌幅超过10%。油价调整的原因、影响以及后续走势引发各方关注。

石油供给格局大幅调整,欧佩克影响力下降

与上世纪70年代油价飙升刺激了核能和天然气的使用类似,本世纪初以来的高油价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的快速发展,非欧佩克成员(尤其是美国)的油气产量大幅提高。2014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约1250万桶/天的水平,与金融危机之前相比,增幅接近70%。其中,液化气和其他非常规油产量达到420万桶/天。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页岩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2009年,美国页岩气的全生命周期开采成本大约在30美元/桶左右,后续油井开采成本有所上升,其中部分达到70美元/桶。

非欧佩克成员油气产量的增长削弱了欧佩克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本来就不稳固的寡头垄断格局更加脆弱。到2014年上半年,欧佩克12个成员生产水平为3570万桶/天,与2007年同期相比,仅增加4%。欧佩克产量占全球石油产量的比重目前已经降至40%,而在上世纪70年代,该比重最高时候超过50%。其中沙特的石油生产份额占比从最高时的17%降至目前的13%,产量亦

被美国超过。

另外,地缘政治动荡对原油供给的影响低于预期。伊斯兰国家对中东石油供给的负面冲击并不显著,伊拉克产量仍保持在300万桶/天。俄乌冲突对俄罗斯的石油生产也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俄仍然维持1050万桶/天的产量。与此同时,如果局势继续缓和,利比亚产能恢复,伊朗重返国际市场,各自可能分别增加100万桶/天的供应。

石油供给格局改变亦对欧佩克主要成员自身的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上世纪80年代,为应对石油价格大幅下跌,沙特等国主动削减石油产量。但是,卡特尔联盟内部并不稳固,其他成员纷纷提前退出减产行列,加上前苏联等非欧佩克成员继续扩大生产,挤占了欧佩克约17%的份额,最后限产保价不得不以失败告终。这一次石油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沙特似乎汲取了上次的教训,减产意愿并不强烈,与金融危机之前相比,每天的生产水平反而增加了150万桶。与此同时,其他欧佩克成员的财政预算严重依赖石油收入,在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和财政收支难以平衡的情况下,不减产对每个个体而言是相对合理的策略。

预期和金融因素是油价大幅调整的催化剂和放大器

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欧元区甚至还存在通缩隐忧。在低通胀或者通缩时代,预期真实利率往往较高,持有大宗商品存货的收益不如持有货币或者其他流动性更好的金融资产,因此投资者的理性选择是降低库存水平。看跌预期体现在商品期货市场就是做空。与现货市场的调整相比,期货

市场的调整更加迅速,对未来悲观预期反映到交易价格上的速度更快。

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交易类似,在原油期货交易的融资活动中,杠杆使用十分普遍,倍数也比较高,资金链条往往绷得很紧。而美元是重要的融资货币,投资者担心美联储明年加息,美元升值,市场上可能出现美元流动性缺口。一旦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下跌,就可能出现融资抵押品或者保证金不足的情况,进而不能再维持原来的杠杆水平。但要降低杠杆,就需要抛售持有的原油资产,继而引发新一轮的“踩踏式”出售,最终导致石油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下跌。

此外,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监管机构对大型银行从事高风险交易的限制加强。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JP摩根、德意志银行、巴克莱等国际大投行纷纷剥离旗下商品现货交易业务。这些金融机构过去参与商品交易,实际上承担了部分交易流动性的供给。他们的退出,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市场的流动性溢价,而流动性溢价的上升又会进一步打压商品价格。

全球经济增速和通胀双低的局面延续,原油需求增长疲软

2003年以来商品市场的周期性繁荣使得石油生产部门对需求前景比较乐观,一般都按照“一切照旧”的情景预测未来需求和开展投资活动。但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往往都是非线性的。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降至3.3%。通胀水平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进入2014年之后,经济增速和通胀双低的格局更加凸显。受此影响,世界特别是OECD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低迷,石油消费更是不断走低。2013年OECD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为55.3亿吨标油,较2012年增长1.2%,但较2007年的57.2亿吨标油最高水平仍低4.4%,短期内将难以恢复该水平。OECD国家石油消费也从2005年的最高23.1亿吨降至2013年的20.6亿吨,下降了10.7%。

对石油需求增长边际上贡献最大的就是新兴经济体。但2013年新兴经济体

增速降至4.7%,与20101年相比降低了2.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步入了增长阶段转换阶段,下一个阶段的均衡增速还没有探明,新常态尚未形成。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也在明显放缓,印度、非洲等十亿人次级的经济体快速工业化进程对全球经济在增量上的贡献尚不明显。另一方面,尽管美国近期经济增长强劲,但随着其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大幅上升,很有可能从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新兴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和美国能源进出口形势的逆转两相叠加,即便不考虑可再生能源以及非常规油气对原油的替代,原油需求增速亦很难有较大幅度的反弹。

此外,主要经济体的原油储备都比较充足。经合组织成员的原油储备水平保持在95天,其中美国的原油库存水平为97天,都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未来补库存的需求不大。反而有可能因为持有存货的收益下降,出现部分商业性库存抛售的情况,使得原油价格进一步承压。

需求的长期疲软,对石油生产企业的供给行为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应对产能过剩和产品价格下降的措施通常是限产保价,同时减少资本支出降低长期供应能力。对于临时性供大于求,主动调减产量是比较理性的选择。但是,如果产能过剩长期存在,不同生产主体之间很容易出现协调失败的情况,短期内无法达成减产协议。尤其是对那些面临预算或者现金流压力的生产主体而言,继续维持供给、挤掉对手份额反而更为合理。

油价下跌对国内影响总体利大于弊

和2009年的油价下调相比,这一次真实油价(经美国CPI调整,2011年价格)调整已经触及阶段性低点。但如果将时间轴拉长,对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油价调整,本轮油价调整可能还没有完全到位(见图1)。一方面,如前面的分析,供求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主要石油生产国减产协调失败,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能继续释放。同时,需求增长低迷将持续较长时间。另一方面,

如果美元升值步伐加快或者中东地区局势继续缓和,油价还有可能跌破更多企业的成本线(包括美国部分页岩气井的生产成本),然后迫使一些已经存在的产能真正退出市场,使得后续增产和追加投资的预期收益为正时油价才有可能出现明显反弹。类似的调整机制在其他大宗商品、外汇市场甚至国内农产品市场上都可以观察到。

根据经验,油价大幅下跌对石油净进口国的影响往往是正面的。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商品进口成本,改善贸易条件,提升国民收入。2014年1-10月我国进口大约2.5亿吨原油。由于进口原油单价下降,节约进口成本420亿元人民币。考虑到十一月份以来油价继续下跌,保守估计全年进口至少节省600亿元。仅此一项,相当于提高国民收入0.1个百分点。此外,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也面临比较有利的时间窗口。

同时,也有利于与沙特等主要石油生产国建立更加稳固和长期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保障我国能源稳定供应。根据近期对沙特的调研,沙特认为中沙之间石油贸易是当前全球最为重要的一对石油供需关系,很希望能够在中国进行战略性投资,追求长期回报。中国市场前景广阔,如果能够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促进国内原油供给的竞争,则对我国建立多元化的油气供应体系大有裨益。

但另一方面,应该注意到,国内能源行业目前盈利形势比较严峻,亏损严重。与之相对应,部分资源性地区的财政收支平衡面临困难,就业和社会稳定任务较重。特别是过去一些只考虑通过开采资源发展本地经济的地区,前期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多元化方面做得不够,产业转型压力更大,挑战也更加突出。此外,石油行业的改革任务更重,进一步放开石油进口限制可能面临阻力。油价的低位运行,还会影响到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和投资力度。

相关建议

一是放宽对石油进口的限制,加快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进一步放松对获取

原油或者成品油进出口资质的限制,给予有资质的企业原油批发权;引入长期战略性投资者,投资炼化和下游销售环节;加快原油期货上市步伐,实现国内成品油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实时对接。

二是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抓住油价未来一段时期可能持续低位运行的有利时机,完善石油储备的相关制度保障,鼓励各种类型企业平等参与,提升储备水平,逐步建立国家、企业、社会三级石油储备体系。

三是密切关注资源性地区面临的困难,做好应对预案。通过财税或者金融杠杆引导企业在产业链延伸或者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加快资源性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资源性地区劳动力的技能再培训;必要时加强中央转移支付,保证上述地区居民收入基本稳定和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四是继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清洁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取向,在油价下跌的情况下亦不能放松支持力度。继续选取适当的区块作为试验区,创新体制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推动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发展。鼓励国内不同类型的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一些并购手段获取更为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大清洁能源需求侧政策支持力度,拓展其市场空间。

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油价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与基础性产品,素有“工业血液”之称。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剧增,石油与各国的经济愈来愈密切。油价的每一次波动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据世界银行估计,油价每上涨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减少0.75个百分点[1]。目前我国近57%的原油依赖进口,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近期国际油价走势 2000年至2008年以来,石油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由于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2009年石油价格出现下跌,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石油价格又恢复上涨趋势。 二、国际石油价格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一)石油的商品属性——供求关系决定油价方向 决定原油价格长期走势的主要是原油供需基本面因素。由于原油是不可再生性资源,因此原油短期供给弹性较小,所以在没有新的大型油田被发现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出现时,影响原油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决定原油需求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2008年7月以前世界经济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而石油供给相对增长缓慢,石油剩余产能明显不足,导致石油供求处于脆弱平衡状态。油价大涨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点——就是需求拉动型增长,而2008年7月以后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跌,关键在于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石油需求增长明显放缓,这表明传统经济规律和理论仍然是有效的,决定价格基本方向的根本原因仍然是供求关系。2008年以来在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制造业反弹,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趋势,尤其是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使得国际石油需求有所增长,国际油价持续上涨。 石油消费量的增长趋势要大于石油产量的趋势,相对来讲对石油需求要大于石油的供给,使得石油价格上涨。 (二)石油库存——影响油价波动预期 1.何为石油库存 石油库存分为商业库存和战略储备,商业库存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在石油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的情况下企业能够高效运作,同时防止潜在的原油供给不足;国家战略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应付石油危机。 2.石油库存与油价 石油库存对油价的影响是复杂的,当期货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增加商业库存,减少当期供应,从而刺激现货价格上涨,期货现货价差减小;当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石油公司倾向于减少商业库存,增加当期供应,从而导致现货价格下降,与期货价格形成合理价差。

原油价格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原油价格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尽管新能源的发展步伐在加速,但不可否认,在近期石油仍将主导能源市场,石油供需关系的变化仍将牵动全球主要国家的神经。因此,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依然会导致原油价格的波动,提供可能的投资机会。 近期主要政治经济事件,如伊拉克骚乱、中国经济放缓、美联储加息以及中美第六次战略对话,将如何影响原油价格走势? 为更好的把握原油市场,我们在这份报告中将回顾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化及其主要诱因,结合当前原油进出口现状及市场预期,根据即将出现的政治经济事件对原油价格的走势进行判断。 1.回顾:石油价格的历史 1.1 原油价格的三个主要阶段 20世纪工业化发展不断推动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其中石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石油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需品。而经济能力及其支撑的军事力量是每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话语权的决定因素,因此,各国均密切关注原油的产出及其波动情况。 所以,原油价格的波动,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中东西非等石油输出国之间以及主要经济体与石油输出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层面互相博弈的最终体现。基于此,我们得以通过原油价格的历史波动来窥探相应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概貌,以期更好的把握原油价格的未来走势。

图1展示了1983年以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原油价格的历史走势。长期看来,油价走势可分为三个阶段:(1)1983年-2002年,原油价格在20美元左右波动;(2)2003年-2010年,剧烈大幅波动;(3)2011年至今,在100美元左右波动。 前文中提到,原油价格是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政治经济博弈中不同力量的最终表现;因此,价格的三个阶段体现了决定性力量之间相互抵消或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第一阶段(1983年-2002年),原油价格在20美元左右波动,其主要原因有两个:(1)经历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都更加理性(欧佩克部协调更加成熟,对原油产出的调控能力增强;欧美日等主要消费取措施降低对欧佩克的依赖);(2)虽然突发事件发生时,油价涨跌幅都很大,但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独立且持续时间较短,需求和供应多有时间调整,因此油价始终保持在10-40美元区间。 第二阶段(2003年-2010年),这个阶段是国际油价最具有戏剧性变化的时期:6年,由20美元涨至145美元,然后半年(2008年7月-12月)由145美元跌至34美元。期间,油价上涨的决定性因素是:美国、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石油需求量大增,推高油价。与此同时,该时期其他政治经济事件均推动油价上涨,而没有力量对高油价施压,如2002年委瑞拉军事政变导致该国石油产量暴跌;随后2003年3月英美联军攻打伊拉克,作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的伊拉克产油几近于零;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很低以及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等。诸多因素合力将油价逐渐推高,导致各产油国均全力输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受重创,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导致石油产量严重过剩,油价由145美元暴跌至34美元。 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油价在100美元左右波动。油价经历过2003年-2010年的疯狂持续上涨及随后短期暴跌,目前进入较平稳态势。与第一阶段(1983年-2002年)相似,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事件中没有一股强劲力量(如第二阶段中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推升或者压低油价,且不同事件发生相对独立,不同油价影响因素之间相互抵消;因此,油价保持相对平稳。 1.2原油价格变化及同期世界相关事件 进一步,我们总结了1948年-2014年原油价格短期变化及相应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事件(表1)。正是这些事件的力量的相互加强或相互制约,最终决定了油价的变化。对这些事件的深入了解,将增强我们对于油价变化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国际油价走势回顾及2013年展望

国际油价走势回顾及2013年展望 内容摘要: 2012年以来,国际油价呈波段性大涨大跌走势,WTI 原油期价基本在每桶77-110美元之间波动,与上年波动区间相同,全年平均期价约为95美元/桶,与上年基本持平。展望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仍将温和低速增长,石油需求与2012年基本持平,供给较为充裕。美欧日等经济体同步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助推国际油价上涨,但由于缺乏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增速急剧反弹作为支撑,对油价的推动作用有限。中东等产油国地缘政治风险存在加剧的可能。因此,2013年国际油价运行区间可能会向上突破,初步预测,2013年WTI原油期货均价约为每桶98美元左右。 一、2012年国际油价呈波段性大涨大跌走势 2012年以来,国际油价大起大落、波动剧烈。WTI原油期价在每桶77-110美元之间波动,峰谷波幅超过了40%,与上年波动区间相同。截至11月底,纽约市场WTI原油期价平均为94.6美元/桶,北海Brent原油期价平均为111.9美元/桶,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WTI原油期货价格与Brent的平均差距保持在每桶17美元左右,近期二者差价约为21美元。总体来看,近期WTI原油期价将在每桶80-100美元之间震荡,预计全年WTI原油期价平均约为95美元/桶,与上年基本持平。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 1、年初伊朗局势助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与上年非常相似的是,2012年初地缘政治动荡成为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只不过2011年为中东北非政局动荡以及利比亚战争,而2012年为伊朗核问题,加上2012年初全球经济增长好于预期,推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WTI原油期价由上年末的每桶98.8美元飙涨至2月24日的109.77美元,上涨了10.9美元,涨幅达到11.1%,并创出年内最高水平。此后直到5月初,WTI油价一直在100-110美元之间的高位窄幅震荡。估计这段时间“地缘政治溢价”约为每桶10美元。 2、5月初之后国际油价暴跌回归基本面 5月初以来,伊朗迫于欧美国家金融制裁乃至石油禁运措施,被迫重新回到谈判桌前,欧美大国也因国内大选问题,无心进一步扩大伊朗紧张局势,而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二季度美日欧GDP分别增长1.3%、0.7%和-0.7%,较一季度显著放缓,全球石油需求也较上年减弱,同时利比亚产量恢复和美国大幅增产使得石油供应大幅增长。这一阶段国际油价出现跳水式的大跌走势,至6月底,WTI原油期价跌至每桶77.69美元,创出过去9个月来的新低,较年内高点猛跌32美元,下挫了29.2%。 3、7月初以后量化宽松预期刺激国际油价反弹

原油价格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

尽管新能源的发展步伐在加速,但不可否认,在近期内石油仍将主导能源市场,石油供需关系的变化仍将牵动全球主要国家的神经。因此,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依然会导致原油价格的波动,提供可能的投资机会。 近期主要政治经济事件,如伊拉克骚乱、中国经济放缓、美联储加息以及中美第六次战略对话,将如何影响原油价格走势? 为更好的把握原油市场,我们在这份报告中将回顾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化及其主要诱因,结合当前原油进出口现状及市场预期,根据即将出现的政治经济事件对原油价格的走势进行判断。 1.回顾:石油价格的历史 1.1 原油价格的三个主要阶段 20世纪工业化发展不断推动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其中石油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石油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需品。而经济能力及其支撑的军事力量是每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话语权的决定因素,因此,各国均密切关注原油的产出及其波动情况。 所以,原油价格的波动,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中东西非等石油输出国之间以及主要经济体与石油输出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层面互相博弈的最终体现。基于此,我们得以通过原油价格的历史波动来窥探相应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概貌,以期更好的把握原油价格的未来走势。

图1展示了1983年以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原油价格的历史走势。长期看来,油价走势可分为三个阶段:(1)1983年-2002年,原油价格在20美元左右波动;(2)2003年-2010年,剧烈大幅波动;(3)2011年至今,在100美元左右波动。 前文中提到,原油价格是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政治经济博弈中不同力量的最终表现;因此,价格的三个阶段体现了决定性力量之间相互抵消或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第一阶段(1983年-2002年),原油价格在20美元左右波动,其主要原因有两个:(1)经历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都更加理性(欧佩克内部协调更加成熟,对原油产出的调控能力增强;欧美日等主要消费国采取措施降低对欧佩克的依赖);(2)虽然突发事件发生时,油价涨跌幅都很大,但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独立且持续时间较短,需求和供应多有时间调整,因此油价始终保持在10-40美元区间内。 第二阶段(2003年-2010年),这个阶段是国际油价最具有戏剧性变化的时期:6年内,由20美元涨至145美元,然后半年内(2008年7月-12月)由145美元跌至34美元。期间,油价上涨的决定性因素是:美国、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石油需求量大增,推高油价。与此同时,该时期内其他政治经济事件均推动油价上涨,而没有力量对高油价施压,如2002年委内瑞拉军事政变导致该国石油产量暴跌;随后2003年3月英美联军攻打伊拉克,作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的伊拉克产油几近于零;美国及其他OECD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很低以及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等。诸多因素合力将油价逐渐推高,导致各产油国均全力输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受重创,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导致石油产量严重过剩,油价由145美元暴跌至34美元。 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油价在100美元左右波动。油价经历过2003年-2010年的疯狂持续上涨及随后短期内暴跌,目前进入较平稳态势。与第一阶段(1983年-2002年)相似,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事件中没有一股强劲力量(如第二阶段中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推升或者压低油价,且不同事件发生相对独立,不同油价影响因素之间相互抵消;因此,油价保持相对平稳。 1.2原油价格变化及同期世界相关事件 进一步,我们总结了1948年-2014年原油价格短期内变化及相应时期内的主要政治经济事件(表1)。正是这些事件的力量的相互加强或相互制约,最终决定了油价的变化。对这些事件的深入了解,将增强我们对于油价变化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与大事记

数据简报: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与大事 记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油价经过2008年的“过山车”行情,2009年的低谷至缓慢回升,2010年的大幅跳涨以及2011年的震荡回升,在2012年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进入相对稳定期,纽约和伦敦两市油价整体上行且波动幅度逐渐减小。2013年两市油价波幅继续收窄,但呈现略微分化走势,纽约油价全年上涨7%,布伦特油价则小幅下跌%。 分析认为2014年原油需求将继续复苏,供给依然有保障,在供需关系趋向平衡的整体格局下,除非出现重大突发的地缘政治事件,原油价格会保持相对稳定走势,纽约油价大部分时间将在每桶90至105美元区间波动,布伦特油价将在每桶105至120美元区间波动。 自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大体经历了以下不同的三个历史阶段: 1970-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

图片说明:1970-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图片来源于《求索》杂志2009年 06期) (1)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驱动油价持续暴涨。 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价格为美元/桶; 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20美元/桶; 1980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30美元/桶; 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39美元/桶; 随后,国际油价逐波滑落,从此展开了一轮长达20年的油价稳定期。 (2)1983——2003年初,20年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 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上方; 1986年初——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美元/桶之下运行,只是在1990年9——10月间,油价出现过瞬间暴涨,并首次突破40美元/桶,但两个月后很快又滑落至20美元/桶之下; 1998年底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 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短时间内冲至30美元/桶上方,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 2000-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

中国近十年原油进口数据统计分析

摘要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原油领域的竞争已经超过了纯商业的范围,甚至成为了世界大国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量快速增长,原油进口依存度飙升,进口主要来源却愈趋集中。显示出我国原油进口现状不容乐观,论文以2003年~~2013年十年为例,对我国原油进口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中显示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中国、原油、进口、 众所周知,我国原油资源缺乏,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这一现象导致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短缺现象严重,为缓解这一问题,我国不得不通过从国外进口原油,以满足我国对原油的大量需求。我也通过我国近十年原油进口数据对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一、我国近十年原油进口量统计。 2003~~2013年原油进口数据(表一)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到2009年更是突破了两亿吨大关,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原油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的趋势,但也暴露出 年份 数据 进口数量(万吨) 进口额(万美元) 年增长量百分百(%) 2003年 9102 1978240 —— 2004年 12272 3391168 30.3 2005年 12682 4772293 3.8 2006年 14517 6641190 14.5 2007年 16317 7977091 3.5 2008年 17888 12930000 9.6 2009年 20379 8930000 13.9 2010年 23931 13510000 6.9 2011年 25378 19666400 11.4 2012年 27102 22066591 6.8 2013年 28200 21955000 4.03

国际油价走势预测

国际油价走势预测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国际油价走势预测 由于市场人士担心石油供应紧张,国际石油价格近期持续走高。在美国石油库存水平接近24年来最低水平的同时,国 际石油市场上两大基准原油的价格再次接近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高油价已引起西方工业国的不安和忧虑, 它们担心居高不下的油价将会引发通货膨胀,进而压抑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欧共体和美国同时呼吁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 油产量,遏制油价上涨的势头。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讲话,希望油价回落到每桶25美元的水平。 由于美国石油需求量约占世界石油需求总量的四分之一,通过美国石油库存水平大跌可以看出,全球石油供应日趋偏紧 。导致石油供应偏紧的主要原因包括: 1.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导致石油需求旺盛。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研究报告,全球经济增长率今年将会高达4.5%以上。这将刺激全球石油需求大幅提高。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今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达到日均7600万桶,比去年多出120万桶。 2.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政策抑制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 此次该组织能够出人预料地认真执行限产协议的主要原因是:1,低油价造成的巨大损失和高油价带来的巨大利益使各 成员国深刻地意识到了团结一致的意义;2,该组织成员国拥有的剩余生产能力有限。目前,只有沙特阿拉伯还拥有较多剩 余生产能力。为了维护内部的团结,即使受到了来自美国等西方盟友的压力,它也不敢擅自增产。 除了供应偏紧促使油价大涨外,国际垄断资本和投机资本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炒作对油价的上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专家推测,目前的高油价每桶约有3美元是这些资金炒作所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据着 主导地位,而来自于这些国家的投机资本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势力无人匹敌,它们可以肆无忌惮对油价进行炒作。炒作结果 往往使实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的石油进口国受害。 综合下列的各种因素,第四季度的石油价格很可能会居高不下: 1.冬季石油需求可能会强劲上升。 第四季度通常是石油需求的旺季。依据有关权威机构的预计,今年四季度全球日均石油需求量将比三季度高出200多

石油价格波动及原因分析

石油价格波动及原因分析 1970年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比较显著的石油价格上涨,除了1973年和1979年前两次石油危机,最新一轮石油价格上涨自2002年开始启动,一直延续至今。从2002年油价每桶21美元开始,一路上升到2008年的超过100美元,其间在2008年第二季度曾经达到过最高点147美元。2009年6月以后,一直维持在70美元左右。从2010年开始,世界各国经济逐步走出谷底,尤其是亚洲国家经济强劲反弹,当年油价呈现前稳后升的态势,在70~80美元。目前最高原油价格是106.93美元,最低是95.72美元。纵观油价的历史记录,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呈现了大幅上涨和剧烈波动态势。 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很多,下面主要从内在动因、长期影响因素、短期波动原因三个方面展开。 1 内在动因 (1)稀缺性。石油作为可耗竭资源产品,绝对数量短缺,不足以满足人类相当长时期的使用,具有物质稀缺性。当前多消费意味着未来少消费,这种当前消费稀缺资源而放弃未来消费的机会成本被称为使用者成本。不同于一般商品,石油价格构成中不仅包括边际开采成本、边际社会成本,还包括边际使用者成本,三种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导致石油价格出现波动性。 (2)金融属性。投机性交易对石油价格的重要影响凸现了石油的金融属性。目前,一般认为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一直被两股主要势力操纵着:其一是一些跨国石油公司经常利用其强大的资本实力通过石油期货市场人为地抬高和压低计价期内的期货价格;其二是投机性资金,从近年的情况来看,国际原油期货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金融投机工具,投机性资金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3)战略属性。石油作为一种战略商品,其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国际关系和国家实力等方面紧密交织在一起。各国纷纷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手段争夺石油资源、争取石油价格控制权、建立大规模的石油战略储备。 2 长期影响因素 (1)供应因素。在石油供应中,OPEC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78%,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由此可见,OPEC的石油供应对调控国际油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以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最主要原因是石油供应不足。OPEC国家凭借其独有的垄断地位,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生产,较大产量对应较小边际收益,较小产量对应较大边际收益,这一特点促使OPEC单个国家的实际产量经常小于组织统一制定的配额。2007年11月,OPEC组织对生产协议作出进一步调整,协议只规定总体生产目标,而对生产配额不作明确规定,这一改变加剧了OPEC国家的继续减产行为,也给国际原油供给造成巨大冲击,2007年石油需求强劲增长,OPEC减产推动石油价格迅速上涨;2008年9月以来OPEC三次减产则是在石油需求和价格双双回落时作出的,它对石油价格的回升起到了直接作用。 目前,全球已经进入后石油时代,后石油时代下,易开采、低成本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难开采、高成本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多。全球石油资源的压力一直在持续,原油储采比的指标持续下降,下降的储采比意味着原油开采量的增加速度大于探明储量增长速度,此时原油价格会上升,生产者降低产量的同时会增加勘探力度,随着储采比逐渐上升,原油价格得以回落;反之亦然。因此,储采比决定原油价格的长期走势。 (2)需求因素。2004年以来,OECD、亚太、欧盟、北美等地区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率,石油需求增长强劲。欧盟国家石油需求基本呈现递增趋势,2006年后虽略有下降,但绝对需求量仍然很大。在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情况下,强劲的需求增长带动石油价格大幅上涨。

国际几十年原油价格走势及原因分析培训课件

自197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大体经历了以下不同的三个历史阶段: 1970-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 (1)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驱动油价持续暴涨。 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价格为1.8美元/桶; 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20美元/桶; 1980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30美元/桶; 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39美元/桶; 随后,国际油价逐波滑落,从此展开了一轮长达20年的油价稳定期。 (2)1983——2003年初,20年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 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上方; 1986年初——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美元/桶之下运行,只是在1990年9——10月间,油价出现过瞬间暴涨,并首次突破40美元/桶,但两个月后很快又滑落至20美元/桶之下; 1998年底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

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短时间内冲至30美元/桶上方,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 2000-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 (3)第三次石油危机时期(2003——2008年)。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经历了长达20年的稳定期。20年后,国际原油价格再次步入一个全新的快速上升通道,第三次石油危机终于爆发: 2003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30美元/桶,然后,不再回头。 2004年9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40美元/桶,之后继续上涨,并首次突破50美元。 2005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60美元/桶,并加速前行。 2005年8月,墨西哥遭遇“卡特里”飓风,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70美元/桶。

国际油价预测与分析

国际油价预测与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换、现有原油储备、局部战争以及现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对于国际油价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油价将是稳步增长的趋势,直至可替代能源的出现,否则这一趋势将不可逆转。 一、需求不断增加 汽车工业以及现代石油化工业的兴起,可以说石油已经深入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或缺。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以及农药、化肥、炸药、医药、染料、油漆、合成洗涤剂这些产品的出现都离不开石油,我们穿的衣服、用的煤油、汽油、柴油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没有石油就寸步难行。正是由于石油用途广泛导致世界性的需求不断增加。 从二战起到现在国际油价,在稳步提升着,而这种提升跟需求增加密不可分。在未找到能够替代石油的廉价能源之前,人类对石油的需求是逐步增加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趋势可能被打破,而那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后的必然。 二、世界原油储备对油价的影响 目前世界原油储备状况基本能满足实际需求,但是站在长久角度来看,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那一天。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原油价格只能继续提升。 石油安全一直是工业化国家的心病。二战时日本就是被美国的能源禁运逼得铤而走险发动珍珠港袭击;纳粹德国的许多军事行动也是为油所迫,如为夺取高加索油田而转移进攻方向,最终导致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战争后期德国不得不靠工业酒精和“液化煤”维持。1973年,阿拉伯国家为报复西方支持以色列,发动“石油战争”,导致西方战后最大经济危机。面对危机,美国为首的主要工业化国家组建国

际能源署,敦促各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国际能源署规定,成员国的石油储备应相当于该国90天原油或成品油净进口量。 美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高达7.27亿桶,商业原油库存也有3.5亿桶,据称足够满足国内158天的需求。另外,每天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美国石油公司油轮相当于储备8000万桶原油,等于全世界一天的石油产量。美国巨量的石油储备,成为实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虽然石油短期内在全球范围内不会出现短缺,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石油市场会平稳发展,更不意味着国际石油价格能保持稳定。 由此可见,原油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各国都在储备,目前原油供给远远大于实际需求原油价格却在增长,所以说各国的战略原油储备,也从一定角度上刺激了国际油价的增长,如果将战略原油储备投放市场,国际油价会在短时间内有一个下降,因此国际油价与原油储备密不可分。 三、战争局部冲突对原油的影响 翻开1979年以来的世界油价走势图,可以发现一个现象,这就是近25年来世界油价的几次大起大落,都与伊拉克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谋求对海湾地区———这个“世界油库”的支配权,伊拉克先是在1980年9月发动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之后又在1990年8月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这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与目前正在发生的“美伊危机”,无一例外地造成世界油价的巨幅波动。 去年的利比亚战争也对原油价格产生了不小的波动,虽然利比亚的原油产量在全世界的原油产量中占比不大只占全球的2%。资料显示,利比亚石油产量为160万桶/日,石油出口量约为130万桶/日。就这样小的比例,在短时期内对国际油价依旧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局部战争对国际油价产生着影响,但是这种波动相对而言是短暂的,随着战争的结束,基本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近年来石油价格走势及影响分析

近年来石油价格走势及影响分析 石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素有经济血液、经济命 脉之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费日益扩大。到1993年,我国由石油自给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并由此而引发了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逐步变革。1998年6月1日,我国实现了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并因此引起石油价格的一系列波动。石油和石油化工生产在我市工业中占有相当份额,价格的大幅波动必然会影响这些行业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 一、近年来我市石油价格变动趋势。 1、石油价格虽有起落但一路走高。 从1997年到2001年,我市石油出厂价格一路走高,每吨由1997年的866元上升到2000年的1713元,2001年回落到1474元;以1997年为100的价格指数,1998年至2001年分别为106·64、126·89、209·91和185·52。几年来石油价格虽小有起伏但保持上升趋势不变,尤其是2000年石油价格暴涨,当年指数为165·43,涨幅超过65个百分点;2001年,石油价格在经过前一年的高位震荡后有所回落,但实际价格已经远高于三年前。 2、下游产品价格波动频繁。 石油价格变动自然会带动石油加工产品价格波动。其中,首当其冲是成品油。1997年以来,我市汽油、柴油价格起落较频繁:1998年、1999年及2001年指数较低,2000年指数相对较高。总体来说,成品油价格指数走势呈波浪型。 其它石油加工产品,在我市主要有:石油液化气、纯苯、乙烯、涤纶短纤维、涤纶长丝等等,这些产品均或多或少的受到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3、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市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变动影响较大。 几年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文简称总指数)始终在低位线上徘徊。1997年-2001年分别为98·32、94·71、96·37、102·76、95·87。1999年石油价格指数为118·99;同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比上一年增长1·66个百分点,其中,由石油拉动0·69个百分点。2000年,石油价格再创新高,指数高达165·43,拉动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上升2·64个百分点。2001年石油价格指数下滑到88·38,拉动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下降2·85个百分点。见以下数据及图表。(以上年价格为100)二、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市相关行业的影响。 石油作为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产业关联度是较高的。目前我市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决定了对石油工业的依赖度在一个较高水平。因此,石油价格持续大幅度增长、波动必然影响我市整个经济的进程,对某些直接相关的部门,更是左右了

中国石油价格现状及分析

中国石油行业价格趋势分析方案 目录 摘要 (1) 一、严峻的中国石油安全现状 (2) (一)、中国石油依存度逐年升高 (2) (二)、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日益激烈对中国的影响 (3) (三)、世界石油价格变化多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 二、对策分析 (4) (一)、压缩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 (4) 1、节约使用 (4) 2、开辟新能源 (5) 3、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 (5) (二)、积极应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能力和决定力 (5) 1、为什么? (5) 2、怎么做? (6) (三)、加快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步伐 (8) (四)、参考文献: (9) [1] 《21世纪中国石油发展战略》 (9) [2]《价格理论与实践》 (9) [3] 《价格学》 (9) 摘要 我国作为石油的消费大国及进口大国,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变动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高油价的冲击,对我国石油市场的稳定提出更大的挑战。本文首先通过石油依存测算,客观地反映出我国石油市场价格变动对其他各行业的影响。而后对中国石油市场的价格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现行定价机制及其缺点所在。面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冲击,我国石油市场价格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完善价格机制需要从诸多方面入手,本文仅选取了三个重要的改革方向进行详细分析,并且相应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希望本文对我国成品油市场全面开放之后价格机制的完善,以及缓解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起

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石油需求量迅速增大,石油的进口依存度大幅提高,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深入分析石油价格的波动,进而进一步研究我国石油定价机制,对于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基于理论系统分析、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及对比分析紧密结合,从宏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石油价格波动及其定价机制,可以说目前的机制对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减弱国际市场价格非正常波动对国内的负面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目前实行的石油定价机制中还是存在不少弊端 【关键字】中国、石油、价格、波动 一、严峻的中国石油安全现状 (一)、中国石油依存度逐年升高 表1:中国原油生产、消费、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统计与预测(亿元,万吨) 由表1可知我国石油消费的对外依存度正在迅速攀升,中长期无下降势头,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特别是近五 2005 2010 2015 2020 生 产 18000 19500 19000 18500 消 费 28000 34000 39800 48400 净 进 10000 14500 20800 30000 依 存度 35.7 42.6 52.3 62.0

国际原油价格趋势研究报告

国际原油价格趋势研究报告国际原油价格连续第三年萎靡不振。2013 年,作为全球油价基准的布伦特原油的的平均价格为逾108 美元(与2012 年和2011 年的表现一样)。投资者本来担忧美国页岩气革命将会导致供应过剩,但由于全球其他地区产量下降,这种担忧未能成为现实。对追踪大宗商品的众多投资者和押注原油波动性的对冲基金而言,这意味着回报欠佳。对投资银行来说,它意味着缺少业务,因为消费者认为不需要对冲。只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简称欧佩克)对持续的高收入感到高兴。因此,投资者是应该放弃布伦特原油,还是应期待2014 年会有所不同?分析师们观点不一。. 许多人相信,在2014 年,产量增幅最终将超过需求的温和增长,从而压低价格并考验欧佩克平衡市场和保持价格稳定的决心。 花旗(Citi) 大宗商品研究主管艾德?摩尔斯(Ed Morse)说:“深海开采技术成熟之后的美国页岩气革命,绘制了一幅强劲的供应图景。”花旗预计布伦特原油在2014 年的平均价格将为每桶98 美元。不过,其他人则辩

称,供应将令人失望,为布伦特原油价格提供有力支持。 JBC 能源咨询公司(JBC Energy) 的迈克尔?代-米夏伊(Michael Dei-Michei) 表示:“最近几年的模式可能会不断重复,因为确实没有实质变化。” JBC 能源咨询公司预计2014 年布伦特原油均价将达到每桶110 美元。 为何会出现截然相反的预测?主要原因是对欧佩克内部供应中断情况增多的风险存在不同看法。. 虽然美国页岩气革命引发了广泛关注,但可以说产量中断——从利比亚内战到为制止伊朗发展核项目而对其发起石油制裁——会对总体价格产生同等的影响。许多分析师再次将欧佩克产量视为不可知因素。 例如,巴克莱(Barclays) 预计,2014 年非欧佩克供应增幅将比全球需求增幅高出约50 万桶。但分析师米思文?马赫什(Miswin Mahesh) 表示,由于许多欧佩克国家产量的不确定性,这仅仅意味着原油价格面临温和的下行压力。在利比亚,武装分子们继续阻止主

近五年国际油价波动原因及当前油价现状及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

近五年国际油价波动原因及08年油价现状与形势分析 一. 近五年国际油价波动原因分析 1.近年石油价格走势 图表一:调整了通货膨胀以后石油价格的走势图(1970~2006) 资料来源: Chart of the Day 图表二:2005年以来的石油价格走势 由图一、图二可以直观看出:

自1970年至今,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其中图二显示:国际油价自突破每桶40美元以来,2005年迄今一直保持上升势头,特别是在2008年2月,每桶价格突破100美元大关之后上升速度加快,现在每桶价格甚至超过140美元。两年前,当油价突破70美元时,国际社会就惊呼为“心理极限”。之后,油价涨势有增无减。而今,油价高位运行已成常态。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到了高油价时代。 以下是近五年国际油价大致走势: 2004年初布伦特(Brent)原油价格在30美元/桶左右徘徊。2005年初布伦特原油价格在40美元附近的波动,NYMEX原油期价短期仍在50 美元的位置上下波动。2006年原油价格继续走强,并创历史新高。全年WTI和布伦特原油均价分别为65.99和65.10美元/桶,同比上涨17.3%、20.1%。2007年1月份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可谓波澜起伏。从月初的60多美元/桶一度下跌至50美元/桶以下,跌幅达到了20%以上。自06年8月上冲至接近每桶80美元后,WTI现货和布伦特现货都在07 年1月19日跌至每桶50美元。2007年8月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11月份在90美元以上的高位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并数次冲击100美元关口。 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 WTI原油期货价格盘中首次突破100美元,创出名义价格历史新高。2008年6月6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暴涨至每桶139美元上方的历史新高,最大涨幅超过11美元,NYMEX-7月原油期货结算价飙升10.75美元,或8.41%,至每桶138.54美元,单日涨幅超过了1998年12月10日的单日涨幅。纽约商品交易所指标原油期价7月3日在电子交易时段冲高至每桶145.85美元,再创新高。NYMEX轻质原油价格自2007年1月份以来上涨132%,2008年以来上涨45%,原油价格步入加速上涨期。 2.近五年石油价格不断走高原因分析 近年国际油价节节攀高,对国际经济产生着巨大影响。油价的高涨使得国际市场对此日益关注,关于油价高涨的原因,众多机构和学者都有过分析。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2008年6月30日开始正式议程,但首日讨论却再度陷入无休止的争论,高油价谜局依然难解。作为产业界的重量级人物,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托尼·海沃德和美欧等石油消费国的立场相一致,他在当天的首场全会发言中率先将矛头指向了供求层面,认为油价上涨的真正原因在于供给没有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而欧佩克轮值主席哈利勒则将矛头对准了投机行为。他认为,由于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和美元贬值,大笔资金流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活跃的投机行为才是推高油价的幕后“黑手”。世界知名能源公司BP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鲁尔7月8日表示,导致当前国际油价加速上涨的原因复杂,但供需紧张仍然是油价高涨的首要因素。而金融大亨索罗斯6月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回答关于能源价格投机的质询时就指出,大量投机资金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吹大了油价“泡沫”。他认为,目前商品期货指数市场的狂热投资行为,与导致1987年股市崩盘的狂热投资组合保险行为惊人的相似。 经分析总结,我个人认为对于高油价形成的影响因素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2018年原油价格专题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2018年原油价格专题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table_page] 1. 油价对PPI、CPI的传导 (4) 1.1. 原油价格对PPI、CPI传导途径 (4) 1.2. 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同步性较强 (4) 2. 投入产出表法用于测算油价变动对物价最大潜在影响 (6) 2.1. 投入产出表测算方法简介 (6) 2.2. 油价上涨对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 (7) 2.3. 油价上涨100%将带动PPI、CPI分别上涨11.50%、4.75% (8) 3. 油价通过油气产品的传导 (10) 3.1. 原油价格与CPI交通工具用燃料同步性增强、同步时滞缩短 (10) 3.2. 原油价格对CPI水电燃料影响较为显著 (11) 4. 油价通过有机化工产品的传导 (12) 4.1. 油价对塑料、橡胶、化纤价格影响较为显著 (12) 4.2. 塑料、橡胶价格变动对终端消费价格传导较为明显 (13) 4.3. 化纤价格变动对终端消费价格的传导并不明显 (14) 5. 油价对粮食价格的传导 (15) 5.1. 库存较高、原油价格对粮价传导显著走弱 (15) 5.2. 油价上涨50%将带动CPI上涨0.40% (16) 6. 油价对CPI冲击:美国案例 (16) 7. 2018年油价上涨可能拉动CPI上涨0.3%左右 (17) 7.1. 供给承压:OPEC新添减产成员国、中东地缘局势紧张、页岩油企业资本扩张受限 (18) 7.2. 需求支撑力度较强:全球经济回暖、美原油库存创最近三年新低 (19) 7.3. 美元指数维持弱强势格局、对油价压制有所减弱 (20) 8. 2018年物价展望 (20) 8.1. 预计CPI前高后低、中枢2.7% (20) 8.2. 预计PPI前高后低、中枢4.0% (21) 图1:原油产业链 (4) 图2:中国原油、原油及油品对外依存度(%) (4) 图3:中国原油进口金额比重:分地区(2017年11月) (4) 图4:布油现货价与中石油、中石化原油期末平均实现价格(美元/桶) (5) 图5:国内汽油、柴油与WTI原油价格(元/吨、美元/桶) (6) 图6:投入产出表一般表式 (7) 图7:中国原油消费量占煤炭、原油、天然气三大能源消费量比重(%) (10)

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分析 摘要: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一直是国际社会争夺的焦点。近些年来受地缘政治、国际资本流动、突发事件与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动荡不安。文章从最基本的供求规律视角出发,介绍了世界石油供求格局演变的进程,总结出世界石油供需总体上表现为需求略大于供给,供需平衡紧张,世界石油供需格局呈现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石油需求中心的趋势。同时对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进行探析,指出石油价格在长期内主要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而国际政治、投机行为等随机因素则会引起国际石油价格的短期波动。 1世界石油供需格局的演变 1.1生产格局的演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范围内民主独立运动深入开展,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同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下,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勘探、生产技术得到不断提升和推广,世界石油生产量及生产格局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整个20世纪中,世界石油产量从1900年的 20.43Mt[1],上升到2000年的3600Mt,2007年世界石油产量达到了3900Mt。在世界石油产量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世界石油生产格局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从过去的以西方国家垄断的单极格局演变为现在的以产油国为主导的多极格局。不过,由于资源禀赋的原因,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石油产量也是十分悬殊。 世界石油的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欧洲及欧亚大陆3块区域。中东地区石油年产量占世界的总产量的30%以上,其次是欧洲及欧亚大陆地区,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近几年北美地区石油年产量出现减产的情况,但其总量仍保持在16%以上。非洲地区石油产量并不高,但近几年该地区石油年产量的增长很快,到2007年该地区年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2.65%左右。 就单个国家来分析,2007年沙特阿拉伯以微弱的优势保持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国的美称,生产总量为493Mt;俄罗斯的产量达到491Mt,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近几年,美国石油产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其石油产量仍然位居世界各国前列,2007年其总量为311Mt,位居世界第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