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臣战争的由来

车臣战争的由来

车臣战争的由来、后果和影响

(一)车臣问题和危机的由来

1.车臣人与俄罗斯结怨由来已久

车臣共和国位于北高加索的捷列克河沿岸,北与俄罗斯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为邻,南与格鲁吉亚共和国接壤,东靠达吉斯坦共和国,西部是北奥塞梯共和国。车臣共和国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其中车臣人占大多数,为主体民族。车臣人祖居高加索山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性格豪放,热爱自由和向往独立自主,以骁勇善战著称。俄罗斯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北高加索服兵役时赞叹说,车臣人是一个强悍尚武的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人人都是不怕死的硬汉子。19世纪初至50年代,车臣人为反对外来侵犯进行过英勇卓绝的斗争,并在民族英雄沙米尔领导下同沙俄帝国侵略军坚持抗战40年之久,接下来因为寡不敌众于1859年被沙俄军队征服,从此,车臣民族沦为沙俄帝国的殖民地,遭受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压迫和奴役。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少数民族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强烈要求实现民族独立自主,在列宁实行的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由自决政策的指导下,先后建立了许多苏维埃共和国。在这样的形势下,1922年11月30日成立了车臣民族自治州,1934年1月15日改为车臣-印古什民族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改为车臣-印古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是隶属于俄罗斯联邦的民族自治实体。按照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自治共和国也拥有自己民族国家实体,在国家管理方面享有独立自主权。但实际情况是,在苏联时期,车臣人不仅没有享受到宪法赋予的民族自主权利,反而受到民族岐视和压迫,无辜地遭受三次大规模迫害。首先,在20年代末,苏联政府为加速实现工业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把农业生产纳入国家集中计划管理的轨道,在全国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农民利益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许多地区遇到抵制和反抗,当时北高加索地区车臣人也竭力反对集体化运动,因而遭到苏联政府的镇压。其次,在30年代肃反运动中,车臣民族的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和镇压。更为严重的问题是,1944年2月苏联政府以车臣民族中有人投降并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理由,把全体车臣人强制迁移到中亚地区,并取消了车臣人民族自治权利。在中亚的荒漠地区,车臣人实际上过着流放式的集中营生活,被剥夺了公民权利,车臣前总统杜达耶夫这时就曾随父母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的荒漠地区。直到1957年,车臣人才得到政治上平反,重新回到高加索的家乡。上述种种践踏人权和民族权利的行为,严重地伤害了车臣人的民族感情,给车臣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潜伏着不满情绪。

2.车臣民族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

如上所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戈尔巴乔夫推行以“民主化”、“公开性”和崇尚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多元”为主导方向的社会政治改革过程中,各种

社会政治思潮和党派运动迅速泛起。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发潜伏的民族矛盾,苏联各地兴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少数民族争取独立自主的斗争风起云涌。在波罗的海地区三共和国,特别是在俄罗斯带动下,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圭库曼斯坦共和国也都相继颁了本共和国的主权国家宣言。而且,当时俄罗斯联邦境内的鞑靼、卡累利阿、科米、巴什基尔、布里亚特、楚瓦什、雅库特、图瓦什、达吉斯坦等自治共和国、外高加索地区阿布哈兹、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也都通过了自己的《主权国家宣言》,甚至许多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区也纷纷通过民族自治实体的《主权宣言》或自行上格为自治共和国,民族独立自主运动遍及苏联各地。

在这样的民族运动风潮中,车臣人也踏上民族独立自主的道路。1990年5月,原苏军退役将军杜达耶夫当选为反对派组织车臣全国国民代表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年11月发表车臣共和国主权宣言。1991年发生“8·19”事件后,车臣苏维埃政权被冲垮,俄罗斯联邦政府扶持成立了车臣临时最高委员会。但杜达耶夫领导的车臣全国国民代表大会认为临时最高委员会是俄罗斯扶持成立的组织,违背了车臣民族意志,因而拒不承认,并于10月9日命令共和国卫队占领了原共和国政府办公大楼和克格勃大楼,夺取共和国政权,与俄罗斯政府发生对抗。10月10日,俄罗斯联邦议会主席团作出《关于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政治局势的决定》,要求共和国卫队撤出政府大楼和交出武器,并委派俄罗斯副总统鲁茨科伊前往车臣进行调解。杜达耶夫认为俄罗斯政府干涉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内政,下令共和国卫队为保卫国家主权进行斗争,并决定10月27日举行共和国全民选举。俄罗斯联邦议会主席团立即宣布以杜达耶夫为首的车臣全国国民代表大会定于10月27日举行共和国国家机构选举为非法,将不予以承认。杜达耶夫则拒绝执行俄罗斯联邦议会主席团的决定,于10月27日照常举行全民选举,结果杜达耶夫当选为车臣共和国总统,并宣布车臣共和国是否归属俄罗斯联邦将取决于全民公决的结果。11月8日,叶利钦总统命令在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实行为期1个月紧急状态,而杜达耶夫却在11月9日宣布就任车臣-印古什共和国总统,并宣布车臣-印古什共和国为独立主权共和国,发誓要摆脱俄罗斯的控制成为独立国家(1992年4月车臣-印古什共和国一分为二,成为车臣和印古什两个共和国)。如果车臣真的成为一个独立共和国,必将对俄罗斯联邦的国家统一和完整性构成威胁,因为其他自治共和国也会仿效车臣宣布独立,从而产生“多米诺”效应,可能导致整个俄罗斯面临解体的危险。这就加剧了俄罗斯与车臣的矛盾和对抗。

3.俄罗斯政府武力干涉引发了车臣战争

1991年11月9日,杜达耶夫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当时苏联还未正式解体。按照原苏联宪法规定,各民族可以实行自由自决,各共和国享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而且8月中旬刚公布的《新联盟条约》也保留了民族自由自决和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因此车臣共和国宣布独立难以说清是违法行为。况且,早在1990年3-5月波罗的海三共和国宣布独立后,俄罗斯已带头宣布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半年后又于12月7日率领乌克兰、白俄罗斯两国领导人在明斯克会晤,结成联盟和宣布解散苏联。如果当时俄罗斯领导人能够站得高看的远,从大小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出发,冷静地处理车臣问题,采取政治协调方式逐步调和民族矛盾,

车臣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可是,俄罗斯领导人选择了另立政府机构,支持一派反对另一派,实行紧急状态,激化民族矛盾的做法。杜达耶夫则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宣布车臣共和国进入临战状态,组织起6万多人的国民卫队,决心誓死保卫民族独立。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虽然俄罗斯议会决定通过以政治协调的和平方式解决车臣问题,但因俄罗斯议会与政府之间意见并非一致,而且民族矛盾已经激化,杜达耶夫集团与俄罗斯政府的对抗状态也已形成,车臣危机难以很快解决。随后,杜达耶夫控制的车臣共和国拒不承认俄罗斯联邦宪法,不签订联邦条约,不参加俄罗斯议会选举和全民公决,不上缴税收,实际上自立为“独立国家”。

1991年底至1994年11月的3年中,由于俄罗斯中央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和权力斗争十分尖锐和复杂,叶利钦无暇解决车臣问题。不过,俄罗斯当局并未放弃车臣,在不断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无效的情况下,于1994年7月公开支持阿夫图尔哈诺夫为首的车臣临时最高委员会,宣布取消杜达耶夫政权,成立共和国临时政府,并试图从军事上支持反对杜达耶夫这一派,挑起内战和以武力压垮反对派。临时最高委员会几次武装进攻共和国首都格罗兹尼均被杜达耶夫打败,使俄罗斯政府大为丢脸和恼火,从而导致俄罗斯当局直接武装干涉。11月26日,在俄罗斯军队直接参与下,50多辆坦克、数千门大炮和飞机的支持下,1000多名武装士兵进攻格罗兹尼,结果又被杜达耶夫诱敌深入,围而歼之。临时最高委员会武装伤亡严重,数百人被俘,其中包括70多名俄罗斯士兵。此时,叶利钦总统呼吁车臣双方停火,解散武装,放下武器,否则将在车臣实行紧急状态。杜达耶夫则指责俄罗斯违反国际法准则,干涉车臣内政,车臣人有权保卫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12月9日,叶利钦总统下令调动国防部和内务部军队,强行解除车臣双方武装,11日出动4万多军队,在飞机、坦克和大炮掩护下,从北、西、东三面围攻格罗兹尼市,爆发了俄车战争。俄罗斯与车臣的武装冲突持续1年9个月,造成双方损失严重:杜达耶夫领导的武装损兵折将,伤亡1万多人,力量大大削弱;格罗兹尼成为一片焦土,车臣经济瘫痪,30多万车臣难民无家可归,从而更加激起车臣人对俄罗斯的民族仇恨。俄罗斯当局为车臣战争也伤亡数千军人,耗资50-60亿美元,加深了经济危机,也引起国内许多俄罗斯人的不满。

(二)俄罗斯当局出兵车臣动机透析

1.遏制民族分离主义,防止国家分裂

苏联解体过程迅速泛起的民族分离主义,在俄罗斯独立之后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相反,由于连续5年多俄罗斯经济急剧滑坡,生产大幅度下降,综合国力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明显下降,各族人民对俄罗斯上层领导日益不满,导致地方民族分离主义进一步加剧。许多地方,尤其是民族共和国和民族自治区越来越不听从俄罗斯中央的指挥,甚至俄罗斯人集中居住的边疆区和州也与俄罗斯中央政府闹对立。如上所述,除1991年11月9日车臣共和国带头宣布独立外,1992年3月21日鞑靼斯坦也通过全民公决方式宣布共和国独立,萨哈、巴什科尔托斯坦、布里亚特、楚瓦什、图瓦等十几个共和国也相继通过与俄罗斯宪法相抵制的立法,拒不执行俄罗斯中央政府的指令。为了防止车臣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继续蔓延,叶利钦决心利用俄罗斯宪法赋予他的巨大权力和取消退盟权的规定,以武力制服

车臣这个“带头羊”,达到杀一儆百目的,以遏制民族分离主义和地方分立主义,维护俄罗斯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2.向前苏联地区的国家炫耀武力,加强对这些国家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已无力与美国争霸世界,但仍以这一地区各国的盟主自居,引起周边国家的不满。波罗的海地区三国首先对俄罗斯沙文主义发起攻击,爱沙尼亚政府声称不放弃对伯朝拉地区的领土要求,对普斯科夫州的楚德湖和纳尔瓦河地方归属也持异议。三国一致要求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州实行非军事化,为此立陶宛共和国关闭了通往加里宁格勒的军事通道。阿塞拜疆对俄罗斯在“纳卡”冲突中偏袒亚美尼亚表示不满,与哈萨克斯坦在里海地区石油开采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抛开俄罗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签订联合开采石油的协议。乌克兰在克里米亚半岛归属和黑海舰队问题上,与俄罗斯对抗。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俄罗斯人的双重国籍问题上与俄罗斯持对立态度,格鲁吉亚对俄罗斯当局干涉内政表示不满。俄罗斯当局对这些外来的挑战,采取各种方式不失时机地显示大国实力。诸如俄罗斯支持阿布哈兹民族闹独立,挑起格鲁吉亚内战,压服格鲁吉亚政府不得不向俄罗斯屈服,使俄罗斯获得在格鲁吉亚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在“纳卡”冲突问题上,俄罗斯当局费尽心机采取又拉又打的手法,致使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均无法摆脱俄罗斯的控制。采取减少能源供应和其他经济压力,迫使乌克兰政府在外交上向西方发达国家不要走的太远。俄罗斯政府公开宣布,反对波罗的海地区地区加入北约。在出兵车臣前夕,叶利钦总统声称要不惜一切力量保卫俄罗斯联邦的每寸领土。可见,俄罗斯对车臣动武,显然怀有向前苏联地区其他国家炫耀实力的意图,以求强化它对这一地区的影响,维护俄罗斯大国的形象。

3.转移国内人民的不满情绪,为新一轮大选作准备

自1990年5月叶利钦当政以来,俄罗斯国内党派斗争持续不断,上层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权力之争迭起,致使生产秩序混乱,大批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农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整个经济年年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物价飞涨,社会上各种犯罪活动猖獗,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这种状况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迅速下降,俄罗斯公民普遍对国家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屈辱感。这使叶利钦在俄罗斯人民中的威信大大下降,1994年一次抽样调查表明,不信任叶利钦的比例高达65%。面对这种状况,利用出兵车臣之机,打起爱国主义和维护俄罗斯国家统一的大旗,显然有助于转移和缓和人民群众对俄罗斯当局的不满情绪,也可以为预定在1995年全国大选中连任创造条件。

4.出兵车臣也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表演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在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过程中,如果民族分离主义运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俄罗斯民族分离主义则又起到“带头羊”的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然自认为是独联体各国的盟主,试图控制原苏联地区的其他国家,视这一地区是它的势力范围。直到今天,除1993年和1994年从波罗的海地区三国撤出驻军外,俄罗斯在独联体其他大多数国家均有驻军,并采用各种手段多次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俄罗斯政府还提出坚决保护在原苏联地区其他国家

的俄罗斯人的利益,要求这些国家承认其境内的俄罗斯人的双重国籍,甚至曾一度支持乌克兰共和国的克里米亚兰岛上俄罗斯人和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的俄罗斯人的民族独立和分离倾向,支持把俄语作为这两国家的第二国语。在国际舞台上,也使尽各种方式处处试图扮演原苏联地区各国的保护者的角色。由此可见,俄罗斯当局武力进攻车臣,实际上也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一次表演。

(三)车臣战争的后果和影响

1.加剧了俄罗斯上层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在出兵车臣问题上,一向支持叶利钦的“民主派”内部产生严重分歧,“民主派”一些头面人物成为总统和政府的反对派,在俄罗斯出兵进攻车臣当天,盖达尔就在莫斯科组织群众集会反对俄罗斯进军车臣,指责叶利钦“断送了民主”,声称要召回在俄罗斯联邦政府中任职的“俄罗斯选择”派的成员,要求国防部长格拉乔夫等人辞职。另一“民主派”集团“亚博卢”联盟领导人亚夫林斯基认为,依靠武力解决车臣问题表明了总统领导的政府软弱无能,叶利钦本人应当辞职。

在对车臣动武问题上议会也与总统对立。俄罗斯议会两院大多数议员一直主张用政治与和平方式解决车臣问题。早在1991年11月10日俄罗斯议会就否决过叶利钦对车臣实行紧急状态的命令,而对出兵车臣更持反对态度。1994年12月8日,俄罗斯议会两院举行紧急会议表示不批准总统对车臣实行紧急状态的法令。直至1995年4月12日,国家杜马仍然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车臣危机问题,以286票的绝对多数通过禁止在车臣用兵的决议;次日俄罗斯议会上院也以97票的多数通过了反对对车臣动武的决议。1995年6月21日,俄罗斯国家杜马又因车臣危机问题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议案,直至叶利钦解除叶戈夫的联邦副总理、国家民族事务和地区政策部部长职务、斯捷帕申的俄联邦安全局长职务、叶林的俄联邦内政部长职务,国家杜马才撤销对政府不信任案。后来,连坚决支持叶利钦对车臣动武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也未能逃脱充当“替罪羊角色”被解职。

军队内部对出兵车臣也发生尖锐矛盾。当初国防部长格拉乔夫等少数高级将领坚决支持叶利钦用武力征服车臣,而很多其他将领则持反对立场。进攻车臣的枪炮刚打响,国防部副部长格罗莫夫上将就尖锐地批评出兵车臣,说这是俄罗斯重演15年前苏军侵略阿富汗的悲剧,呼吁立即停火。国防部副部长孔德拉季耶夫也公开反对进军车臣。陆军第一副司令员沃罗比约夫上将因反对出兵车臣毅然提出辞职。第14军军长列别季中将也表示反对对车臣采取军事行动。1993年10月直接指挥炮打白宫议会大厦的坦克师师长巴比耶夫也不赞成对车臣用兵,并有意拖延进军速度。在这次车臣军事行动中,持消极、反对态度的官兵为数很多。另据《对话》杂志1997年第3期报道,车臣杜达耶夫武装力量拥有266种型号飞机、120多辆坦克、350门火炮、890多件反坦克武器、80多门防空火炮,这些武器的来源令人怀疑。由此可见,俄军内部对车臣战争的矛盾和斗争激烈。

2.使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和复杂

俄罗斯领导人以车臣人闹民族独立、煽动民族分离、破坏俄联邦国家统一为理由出兵惩罚,但在许多小民族来看,这是大俄罗斯民族欺压谋求民族独立自主的少数民族,从而使他们回想起历史上沙皇军队征服弱小民族的情景。许多少数民族担心有一天这种大兵压境的遭遇也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因此不仅同情弱小民族车臣人,而且公开反对和遣责俄军进犯车臣。1994年12月18日,印古什共和国总统奥舍夫对记者说:“用坦克对付车臣人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明天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那将怎么办呢?”显然,印古什反对俄军进攻车臣。1995年1月5日,布里亚特、巴什科尔托斯坦、卡累利阿、马里、莫尔多瓦、鞑靼斯坦、乌斯穆尔特、楚瓦什、萨哈等民族共和国领导人会晤,讨论车臣危机问题,发表联合公报“坚决谴责对车臣的军事行动”,要求俄罗斯政府立即停火,采用政治协商与和平方式解决车臣问题。车臣的近邻印古什、达吉斯坦、北奥塞梯、阿迪盖等共和国都是以穆斯林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实体,实际把俄军进攻车臣看成是“侵犯行动”,从感情到实际行动上都站在车臣人一边。因此,1994年12月11日,高加索人民联盟召开代表大会指责俄罗斯的侵略行径,决定组织高加索人保卫车臣共和国,达吉斯坦、印古什、阿迪盖等共和国有许多人前往帮助车臣人战斗;印古什警察对俄军不满,有意不予配合或进行刁难,还有人组织烧毁俄军80辆坦克和装甲车,以示对入侵者的抗议。事实表明,俄罗斯政府采取的出兵车臣行动并未达到以惩罚车臣人来告诫其他少数民族,维护各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的真正目的。相反,更加激起高加索地区少数民族反对大俄罗斯的不满情绪,引起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对大俄罗斯的高度戒备,从而使民族关系更加尖锐和复杂,

3.加深了俄罗斯的经济危机

1991年以来,俄罗斯工农业生产持续大幅度下降,使经济处于深刻危机状态,俄军进攻车臣消耗了大量军费,使经济危机形势更加严重。据1995年1月俄联邦财政部副部长阿列克萨申科估计,车臣军事行动已耗费8000多亿卢布。此外,从车臣逃亡的30多万难民也需化费大量资金安置和救助,而重建变成废墟的格罗兹尼城市则需要5万亿卢布。车臣危机使俄罗斯经济形势更加恶化,经济继续大幅度下滑,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卢布持续大幅度贬值,1995年12月1美元=4650卢布,1996年12月1美元=5500卢布,1997年曾达到1美元=6000卢布。到1996年8月俄罗斯和车臣达成和平协议,俄罗斯政府在车臣战争中耗费的资金约为50-60亿美元(约合3万亿卢布),这对俄罗斯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俄罗斯是独联体国家中经济基础条件最好和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可是近几年来经济形势却是比较差的国家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车臣战争的影响有关。

4.车臣危机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下降

俄罗斯出兵车臣,首先给独联体其他国家带来阴影,因为它们担心有一天会因得罪大俄罗斯而遭到大军压境的灾难。一些国家的反对派认为发兵车臣暴露了“俄罗斯帝国的本性”,反对本国政府与俄罗斯实行经济一体化。例如,乌克兰的“鲁赫”民族主义组织提出要从乌克兰民族利益出发,促使俄罗斯帝国解体的进程。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领导人频频会晤,达成建立三国统一经济空间和促进经济一体化协议,以此来对抗俄罗斯经济控制。此外,

近几年来除俄罗斯外,独联体的其他大部分国家均与北约建立了和平伙伴合作关系,积极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这也是对俄罗斯的戒备。

中东及西亚一些穆斯林国家普遍反对俄罗斯出兵车臣。1995年1月4日,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警告说,车臣危机可能破坏莫斯科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巴基斯坦伊斯兰党领导人在1月初举行的群众集会说,该党坚决反对俄罗斯进攻车臣并支持车臣独立。土耳其政府也站在同情和支持车臣人的立场上,表示愿意在车臣与俄罗斯之间进行调停。阿富汗圣战者和其他中东国家的原教旨主义者自动组织志愿队前往车臣,帮助自己的穆斯林兄弟。杜达耶夫还得到一些伊斯兰国家的财政上支持。

在车臣危机刚发生时,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这个“国内问题”表示沉默。但随着战火扩大,西方一些国家开始批评俄罗斯领导人“破坏民主”和“践踏人权”,有些国家还对俄罗斯采取了经济制裁。法国外长阿兰·朱佩表示说,法国政府反对俄罗斯“无视人权”,对车臣采取军事行动。德国总理科尔指责俄罗斯出兵车臣是“十足的疯狂行为”。挪威外交大臣戈达尔致函俄罗斯政府抗议进攻车臣的行为。丹麦外交大臣本特森批评俄罗斯出兵车臣是“毫无道理和危险的行动”。1995年1月9日,欧洲联盟宣布暂时中止接纳俄罗斯加入该联盟的进程。1月27日,美国国务院负责人接见了车臣共和国外长沙·尤素福,表示同情车臣。3月中旬,欧洲议会代表团考察车臣冲突地区时,指责俄罗斯领导人言而无信,表示将推迟考虑俄罗斯加入欧洲委员会。4月11日,欧洲联盟1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继续冻结与俄罗斯达成的一项临时经贸协议。

国际社会对车臣危机作出如此绐强烈反应表明,对车臣动武给俄罗斯外交带来了不少麻烦,俄罗斯的国际信誉受到严重损害。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卢京公开承认,对车臣出兵“严重损害了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的威信”。

总之,车臣危机的发展进程,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叶利钦等俄罗斯领导人始料不及的。当初出兵车臣时,叶利钦一心想速战速决,以武力征服车臣反叛者,重振俄罗斯的国威,并为自己连任总统争取人心。然而,战争持续21个月之久,除俄军占领已成废墟的格罗兹尼外,并没有消灭杜达耶夫武装,并没有使车臣人屈服。反之,因受俄罗斯国内外形势所迫,俄罗斯当局不得不同杜达耶夫集团进行马拉松式谈判。因分歧太大,互不相让,久谈不果,于1995年11月俄政府支持成立车臣临时政府来取代杜达耶夫。杜达耶夫分子则接连制造爆炸驻车臣俄军司令罗曼诺夫和俄方支持的扎夫加耶夫、袭击布琼诺夫斯克和在莫斯科公园埋放放射物质等一系列恐怖事件,使面临大选的俄罗斯当局陷入困境,并一度引发丘拜斯副总理等数名内阁成员辞职的俄罗斯政府危机。在此情况下,叶利钦以“阴谋夺权和煽动民族仇恨罪”下令辑拿杜达耶夫,并于1996年4月以诱骗方法探察出杜达耶夫落脚地点,发射导弹将他炸死,使和谈出现转机。但直到8月10日,刚担任国家安全秘书的列别德在20天内五下车臣,穿梭车臣武装要人之间,而且以将车臣独立问题搁置5年后解决、俄军限期从车臣全境撤出的较大让步为代价,求得达成停火协议,并于8月31日签订关于和平解决车臣冲突的原则的联合声明以及确定俄车关系的基础等文件。但是,车臣危机除使俄罗斯耗费大量物资,车臣民族遭受重大伤害和家园被毁外,俄罗斯政府和叶利钦的威信也受到严重损害。例如,1996年6月16日总统选举中,只有69.8%的选民参加投票,叶

利钦在第一轮投票中获得2666.4万张选票,得票率仅为35.8%;7月3日又举行第二轮投票,有68.89%的选民参加投票,叶利钦才以53.8%的微弱多数重新当选总统。实际上,拥护叶利钦继任总统的全国选民不足1/3,可见叶利钦的威信已大大下降。

因此,笔者认为从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和苏联解体的史实来看,用武力解决民族关系问题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武力不可能征服一个民族人民的心。

(四)俄车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当前俄车关系

1996年8月俄罗斯与车臣达成和平协议之后,双方关系有明显变化:1997年5月12日签订了《俄车和平与相互关系条约》、《社会经济协议》、《金融合作协议》以及《释放所有被拘押的俘虏和人员协议》等。签订这些俄车关系协议表明,俄车关系已得到进一步缓和,但双方围绕车臣地位等关键问题的斗争将继续。

俄罗斯已承认车臣现政权。1996年11月6日,俄当局扶持的加夫扎耶夫被迫辞职。1997年1月27日,车臣举行总统选举,阿斯兰·马斯哈托夫以59.3%的选票当选为车臣总统,并于2月12日宣誓就职,俄罗斯政府对这次选举予以肯定,叶利钦致电祝贺,还派国家安全秘书布雷金作为总统私人代表出席马斯哈托夫就职仪式。

车臣武装已控制着车臣。俄驻军已于1997年1月25日全部撤出车臣,至此车臣恢复到1994年12月俄军进攻车臣前的局面。马斯哈托夫解散了杜达耶夫建立的原总统卫队,宣布成立车臣国民卫队以及总统卫队和伊斯兰卫队,同时将建立由特种营、装甲部队、防空部队及快速反应机动小组组成的正规军,并任统帅。

车臣经济已获俄罗斯的援助。俄车双方已签订关于恢复车臣居民点的生活保障设施、发放退休金、补助金和工资、完全恢复国民经济等合作协议;俄政府还提出给予车臣经济特区的地位,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俄车之间航线、铁路和公路交通已重新开通;车臣人重新掌握了石油设施和石油供应。

2.俄车关系发展趋势

目前,车臣政治上已获准俄罗斯的承认,又获得了经济实惠。但“车臣民族独立”的关键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小小车臣与庞大的俄罗斯抗争几年,就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目前车臣领导人仍然坚持国家独立的立场。1997年7月29日,马斯哈托夫宣称要起草一份国际条约,以便与俄罗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俄罗斯则坚持把车臣地位问题搁置5年后解决,目前应签订关于俄联邦国家权力机关和车臣共和国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管辖范围和权限划分条约,即按照“权力分享”的鞑靼模式解决俄车关系问题,决不允许车臣独立。今后,在车臣独立问题上俄车双方将展开一场尖锐和复杂的斗争。

俄车斗争趋向政治化。马斯哈托夫虽属车臣的温和派,但他宣誓就任总统时还表示要“巩固独立国家”,要用政治斗争手段争取民族独立。为此,他将排除异已和建立各级合法政权组织。激进派原战地指挥官巴萨耶夫已与车臣政府握手言和,并担任第一副总理,联合一致对外。俄罗斯当局决不会放弃领土完整,不过俄军已全部撤出车臣,目前不会发生军事对抗。今后,双方将逐步拓宽合作范围,签订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和反对恐怖活动协议,并将围绕分权问题展开政治斗争。

在俄车关系问题上双方内部还存在激烈斗争。巴斯哈托夫在处理与俄罗斯关系上既要讨好莫斯科,又要联合强硬派,如果向莫斯科让步过大,可能会引起强硬分子反对,激化内部矛盾,造成内讧。在俄罗斯内部存在坚持对待车臣要强硬的鹰派和主张努力寻求双方能够接受的和平共处的方式和避免把车臣领导人逼入死胡同的鸽派,两派将会有斗争。不过,俄车双方领导人在处理俄车关系问题上会尽力谨慎从事,力求避免发生严重对抗。

车臣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现在,车臣当局为争取民族独立,今后将会竭力谋求西方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支持,力求在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发展与俄罗斯关系,把车臣问题推向国际社会。例如,马斯哈托夫当选总统后,立即向国际社会呼吁承认车臣独立。而西方国家表面上承认车臣问题是俄罗斯内政,但也把插手车臣事务作为削弱俄罗斯的手段。1996年6月,欧洲议会曾试图邀请俄车双方代表出席听证会,未获成功。同年12月中旬,车臣第一副总理兼外长尤素福携杜达耶夫之妻出席了在华沙举行的车臣问题国际圆桌会议。在1997年1月车臣总统选举期间,欧安会派出观察员,并向车臣提供35万美元援助,沙特、埃及、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正在向车臣提供大量的资金、物质和军事援助,训练车臣武装人员,到1997年初受训人员已达1万多人。

综上所述,目前俄罗斯与车臣已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俄车关系将保持相对稳定。但是,由于现阶段俄罗斯在国家结构上实行的是一种奇形的联邦制,与其他联邦主体之间关系也未最后确定下来,彻底解决车臣问题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因此,不管俄罗斯政府愿意还是不愿意承认,“车臣相对独立”已成为事实。今后,车臣领导人还不会轻易放弃独立主张,俄罗斯当局也会决心保卫领土完整,双方斗争将是曲折和漫长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