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小学语文四年级随堂作业78
- 格式:doc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七组 执着的追求
[目标提示]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从中受到启发。留心作者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尝试运用]
一、标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着.地(zháo zhuï) 的.确(dí dì) 比萨.斜塔(sà shà)
更.改(gēng gâng) 竟.然(jìn jìng) 胆大妄为.(wãi wâi)
二、比一比,组词。
辩( ) 妄( ) 违( ) 磅( )
辨( ) 忘( ) 伟( ) 榜( )
[巩固运用]
一、按要求写字。
“拴、拖、执”的偏旁“扌”表示这些字的意思都与“手”有关,是人的一种动作,这样的字还有(写3个): ;带“氵”的字意思与“水”有关,这样的字有(写3个): 。
二、给句中加点词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伽俐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 )
2.事实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 )
3.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 )( )
4.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
三、注意带点的词,仿写句子。
1.伽俐略想:如果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
2.只有..动手试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
2.“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一个事实是:
两个相反的结论是:
3.伽俐略经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
4.学了课文,我受的启发是(用原文回答):
五、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牛顿挨打
发现地心引力的伟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好。牛顿总是喜欢把该念书的时间,用来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各种模型。
有一天,小牛顿仿造当时的水车动力推磨机,制作了一个相同的小小模型,在家中自行测试之后,发现他的模型也能够借着流水的动力,顺利地将小麦磨成细粉。
小牛顿心中高兴无比,第二天就将他的水车推磨机带到学校去,向同学们炫耀。小牛顿兴高采烈地在众多同学面前,展示他的模型所能发挥的磨粉能力,他的水车转动得十分顺畅,引来了许多同学艳羡的目光。
正当小牛顿沉醉在自己的成就当中时 突然有一位高年级的学生问他 可不可以请你解释一下 为什么水车能够将麦子磨成粉 它是基于什么样的原理来设计的
小牛顿一时被问得哑口无言,他只知道制作模型,却从未想过其中的道理。这时,那个高年级的学生见他无言以对,脸上露出鄙夷的笑容,不屑地道:“说不出它的原理,足以证明你只不过是一个手指头灵巧的笨蛋罢了!”
小牛顿勃然大怒,立刻扑了上去,两人大打出手。无奈的是,身材瘦小的牛顿,根本不是那个高年级学生的对手,三两下工夫,小牛顿被打倒在地。
牛顿在其后的一生中,都牢记这次挨打的经历。从此以后,不管他遇上什么事,都会在心中先问问自己“为什么”。因而,当苹果落在他头上时,牛顿才会思考,它为什么不往天下掉,而偏往地下掉?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样的一次挫折,竟然帮助牛顿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摘自《智慧背囊》第8辑)
1.请在文中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艳羡:
哑口无言:
勃然大怒:
3.文中画线句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人的?
4.假如你是小牛顿的老师,你该用什么话来劝慰他呢?
[拓展运用]
读课文,想一想,当伽俐略从比萨斜塔上下来以后,人们围住他,试验前责备、取笑他的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试着写一段话,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26* 全神贯注
[尝试运用]
一、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打搅——( ) 挥舞——( ) 好像——( )
独自——( ) 异常——( ) 感受——( )
二、读课文,填空。
本文主要讲了 到 家做客, 看到 全神贯注地 ,忘记了 。
[巩固运用]
一、根据要求,写词语。
1.表示精神高度集中,如:全神贯注、 、 。
2.表示“看”的词语,如:端详、 、 。
3.模拟声音的词语, 如:叽哩咕噜、 、 。
二、选择正确解释的番号填在括号里。
1.注:A.灌入;B.(精神、力量)集中;C.解释字句的文字;D.记载。
全神贯注( ) 注册( )
大雨如注( ) 注解( )
2.触: A.接触,碰; B.触动,感动。
一触即发( ) 感触( )
三、读句子,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A.用于说话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B.用于引文的省略。 C.用于列举的省略。
1.罗丹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 )
2.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 )
3.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 )
4.只见蓝天白云之下,一架架风车在慢慢地转,一群群牛羊在悠闲地吃草„„这样的景色真让人着迷。 ( )
四、从文中找出描写罗丹的相关语句,并填空。
语言:
动作:
神态:
通过这些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一个 的罗丹。
五、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专心致志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似乎天生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无论多么难懂的课文,只要她念过两遍,就能准确的背诵,她周围的人都觉得难以臵信,总怀疑她事先就已经背熟了,但实际上,居里夫人的过目不忘,要归功于她惊人的注意力。
少年时期的居里夫人读书专心致志是有名的,她的专注甚至到了让人难以臵信的地步。
只要她一拿起书,她就成了一尊雕像,除了眼珠的转动外,全身各处绝不会有丝毫动静,
仿佛她已完全融入了书本中,周围的一切,连同她自己都不存在了。
她的姐妹们都认为这是一种怪癖,每当她看书时,姐妹们就挖空心思要转移她的注意力。
有时她们故意说些有趣的故事,有时又唱又跳,有时在她身边做游戏…… 但是,这些骚扰没有能成功地转移她的注意力,她甚至连眼皮都不抬。
有一次,姐妹们将屋子里所有的椅子都收集起来,然后开始在她身边搭起椅子“积木”。
她们摆好了第一层椅子后,又放两把椅子上去做第二层,这时椅子“积木”已经很危险了,因为椅子是斜着放上去的,为的是尽量把它堆得易于坠落。接着又放一把椅子上去做第三层。
这时只要坐在椅子“积木”中的人稍微一动,椅子就会轰然倒塌。然而无论是摇摇欲坠的椅子,还是姐妹们故意夸张的说笑,都不能让她从书本中分神出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她依旧纹丝不动地坐在一大堆椅子中,把头埋在书本中。姐妹们都等得不耐烦了,看着她专注的神情,怀疑她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一个小时过去了,她终于读完了一章,她合上书,刚抬起头,椅子轰的倒塌了。她没有生气,也没有吃惊,只是带着一种从梦幻中醒来的神情,拿着书走出来,找另一本书去了。 (摘自《小博士报》)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难以置信:
挖空心思:
纹丝不动:
2.用“ ”勾出表现居里夫人专心致志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本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 ”划出来。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拓展运用]
当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的时候,茨威格一定也在旁边全神贯注地观看。想象一下茨威格当时的动作、神态等,试着描述出来。
27 鱼游到了纸上
[尝试运用]
一、查字典填空。
“苟”,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苟”字共
画,第五画的名称是
。在“一丝不苟”一词中,“苟”的意思是
。
二、比一比,组词。
绣( ) 徽( ) 描( ) 缸( )
锈( ) 微( ) 瞄( ) 缺( )
[巩固运用]
一、根据拼音写字组词。
huī lïng gāng châ
国( ) 巨( ) ( )枪 ( )兵
光( ) 鸟( ) 鱼( ) ( )退
( )手 ( )哑 山( ) 清( )
二、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 。
2.他在金鱼缸边画画,似乎 。
3.他的一对大眼睛就像 。
4.他画的金鱼是栩栩如生,仿佛 。
三、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缩句)
2.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用带点词造句)
3.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改写成前因后果的形式)
四、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的青年“举止特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分别是什么意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