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6)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6)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6)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6)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6、7岁-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般来说,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生活中进行)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学校情境中进行)

(一)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掌握基本知识技能

发展社会交往技能

形成并发展良好品德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具体性

受学习兴趣的左右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总强度随年级升高呈下滑态势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学习的内容

不分化→初步分化

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

游戏作用逐渐降低;

在阅读兴趣方面:课内转向课外,童话变成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

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对教师:尊敬依恋→选择性和怀疑

对集体:彼此很少关心→交往关心互助

对作业的态度:不负责→自觉负责

对评分:知道评分意义,学习是义务,分数是学习质量的体现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在学校里,有很大一部分儿童尽管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或机能障碍,其心理发展也属正常,但在一些领域,如阅读、算术方面表现出严重的学习困难。

学习障碍: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困难或者障碍,并因这些能力的落后导致学习上的失败。学习障碍与学业不良

学习障碍的影响:

学习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它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意志消沉,情绪压抑,烦恼忧郁,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障碍还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加深他们与家长、老师间的心理隔阂,人际关系紧张,反过来加重心理问题。

同时伴随的躯体症状,如失眠、呆滞、心神不定、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悲观等。

学习障碍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差异性: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学习成绩却远低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达到的成绩;缺陷性: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却不能做其他儿童很容易做的事。

集中性:缺陷集中在包括了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等方面出现障碍。

排除性:其问题不是由于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

(一)学习障碍的分类

(1)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

(2)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

(3)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

(二)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症状

学习障碍最明显、最易被父母、教师所觉察的特征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特别表现出有阅读障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征是与学习障碍相联系的。

1.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

感知障碍:如视觉记忆受损、有空间定向障碍、听觉辨别能力很差、信息加工过程有障碍、缺乏应变能力等。(感觉统合失调)

语言障碍:如在发声和发音系统、语法或句法、词汇或语义、会话交流等方面有各种障碍。

思维障碍:思维过程紊乱,在概念形成、分类、推理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

行为障碍:在跑动、踢球、写字等活动有困难,显得手脚不灵,行动笨拙,有书写困难,表现出视觉运动性感知障碍;

情绪障碍:忧郁、焦虑等明显的情绪问题;

社会性障碍:受同伴的欢迎程度较低、社会技能缺损、人际关系不良等等。

3.其他方面的问题

学习障碍的儿童骨龄较小,开始走路、说话的年龄也较晚,从学前期过渡到学龄期的时间较正常儿童要长。

(三)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母亲患病、出生时缺氧、出生后脑膜炎等;

遗传一素质假说:赫尔曼的同卵双生儿童诵读实验;

生物学假设:神经递质不足或过多;

心理与环境假设:缺乏关爱、无人看管、教师偏见、父母对儿童态度等。

(四)学习障碍儿童的预防和矫治

1.预防措施:

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

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

关心儿童的学习。

2.学习障碍的咨询与治疗:

提供特殊教育

进行行为矫正:如视-听-动觉法(语音、书写、发音等)

第二节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

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基本特点:

过渡性和具体性:从具体到抽象,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存在“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

初步具备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辨证逻辑思维的萌芽),但仍有待于完善:

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如数学和语文学科中)。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概括能力:直观形象→形象抽象→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比较能力: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从在直接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

分类能力:外部特征或功用特征→本质特征;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多倾向于使用高级规则。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

(二)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四、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

第一,小学儿童的归纳和演绎两种推理能力的发展既存在着年龄差异,又表现出个体差异;

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推理范围的抽象度也在加大,推理的步骤愈加简练,推理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推理品质的逻辑性和自觉性也在加强;

第三,在运算能力的发展中,小学儿童掌握归纳与演绎两种推理形式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

五、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

思维品质的发展

小学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往往更易表现出可变性,思维的灵活性则相对较稳定。

小学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在发展中既表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又有一个三、四年级的转折或关键期。

小学儿童思维的独创性,比其它思维品质的发展要晚、要复杂、涉及的因素要多。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

(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进入小学以后,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①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②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③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④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

⑤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4周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我体验包括对自己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其发生和发展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

(四)自我监控的发展特点

儿童最初的自制力是由于成人的要求而产生的。约在三年级末,才逐渐养成在学习时的自我控制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自制力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自制力的质量也日益改善,这表现在儿童不仅能发现自己学习中的缺点,而且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正这些缺点。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传统上,认知主要指的是个体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并已自成体系。平时所说的认知都是指物理认知或非社会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儿童的社会认知:随着儿童认知中自我中心成分的逐渐减少,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也逐渐趋于客观和深刻。

社会认知中的自我中心观

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

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趋势:

①从表面到内部;

②从简单到复杂;

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④从关心个人及即时事件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

⑤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⑥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1.角色采择技能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的推测

角色采择技能的作用:角色采择技能是个体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随着这种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皮亚杰)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平行于其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发展);

儿童对自我-他人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自我中心发展到去自我中心(或观点采择),即儿童从完全不能推断他人的观点,发展到逐渐能够站在他人立场,从他人角度看世界。

儿童角色采择技能发展阶段(塞尔曼)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阶段1:社会一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约8-10岁)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

观点也可能不一样,能够考虑对方的观点。

阶段3 :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并认识到别人也这么做。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青少年通过与社会习俗的比较,来理解他人的观点。

2.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外部的具体的特征→内部的抽象的特征

友谊关系权威关系

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知发展(皮亚杰)

皮亚杰在道德发展的研究中,涉及了权威问题。道德发展由他律到自律。

他律阶段,认为道德规范由权威制定,不可改变;

自律阶段,权威不再神圣不可侵犯,道德规则也是可以变更的。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

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父母一儿童关系

父母与学龄儿童的关系变化:

交往时间日常处理问题的类型冲突数量

麦克斯白的父母控制三阶段模式:

父母控制(6岁以前)

共同控制(6-12岁)

儿童控制(12岁以上)

(二)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

特点:①交往时间、交往形式

②传递信息技能

③善于利用各种信息

④善于协调

⑤同伴团体

1.小学儿童的友谊

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并对友谊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

塞尔曼的友谊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还很不稳定。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相互分享、相互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同时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5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稳定性、选择性、亲密性)。

2.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儿童同伴团体的形式一般可分为:有组织的集体自发的团体

有组织的集体:班级

刚入学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集体生活和集体意识。

随着小学儿童集体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他们的集体意识日益提高,初步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并能自觉服从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自发团体

(1)亲社会团体,社会上予以肯定的、有益于培养儿童良好道德品质。

(2)非社会团体,置身于基本的社会问题之外、建立在共同的娱乐活动基础上。

(3)反社会团体,社会上予以否定的、以危害社会为目的。

(三)师生关系

与幼儿园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儿童学习,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学业、品行。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的关心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

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儿童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存有绝对服从心理。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

2.教师的期望

教师期望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影响,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言语、教学材料、赞扬与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他们的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

又叫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小学1-6年级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从中随机选取部分学生,告诉这些学生的教师,他们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将来可能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智力水平。几个月后,再次进行智力测验时发现,那些随机抽取的所谓有发展前途的学生都表现了出乎意料的进步。

这个实验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够影响到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第四节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一、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的品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的品德,这个时期品德的发展比较平稳,显示出协调性的基本特点,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

(一)逐步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带有很大的依附性,缺乏原则性。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而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三)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四)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具体表现。

小学儿童品德发展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即“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二、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道德动机发展的基本特点:

由服从向独立发展;

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

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

三、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一)道德认识

1.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

如公有、公正、集体、分享、利他、公益劳动、责任、纪律等观念的形成

2.道德判断

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

(二)道德情感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

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

儿童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达到共同的目标,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和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等。(三)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的风尚,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

1.亲社会行为

2.攻击性行为

3.道德意志行为

4.道德行为习惯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3.1 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1.主要功能 (1)描述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发展心理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必要的。 (2)解释 解释是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描述是解决“是什么”,解释是说明“为什么”。 (3)预测 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 (4)控制 控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2.四种功能的关系 这四个功能是层次递进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

解释才能产生准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符合预期目的的控制。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其研究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年龄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即独立变量),但它是一个不可以进行人为操纵的变量,因而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作。正由于此,发展研究在得出结论时,不能将因变量的变化完全归于年龄。即使对年龄变量本身,也要作全面分析。因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变量有历法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被试自己或他人知觉的年龄等多种变量。 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到老年,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年龄的差距,在研究方法学上和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年龄适应性。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坚持客观的标准,就是对每个被试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对每个数据和个案事实,都要实

[全]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考研真题详解 1不同年龄儿童认识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加工容量、加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持此观点的学派是()。[统考2019年研] A.皮亚杰学派 B.新皮亚杰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皮亚杰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B项,新皮亚杰理论学派是对皮亚杰学派的修正和发展。皮亚杰之后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应该通过将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较确切的模式。C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D项,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开创。弗洛伊德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

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与心理的应用。 2在孕期的个体发展中,致畸因素最容易造成潜在危害的时期是()。[统考2019年研] A.胚囊期 B.胎儿期 C.胚胎期 D.受精卵期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胚胎期是胎儿器官分化、生长的关键期。如果某一器官或生理系统在这一阶段没能形成,那么胎儿出生后将形成永久性的残疾。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胎儿发育的最敏感期,放射性、药物、感染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是早产、流产。 3给6个月的婴儿反复呈现一个红色的气球开始时婴儿会一直盯着看,后来婴儿的注视时间减少。这时换一个黄色的气球呈现给婴儿,婴儿的注视时间又会增加。这一过程称为()。[统考2019年研] A.同化与顺应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①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 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 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部分:

发展心理学6第五章要点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 一、幼儿的各年龄阶段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1、幼儿期是指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称为学前期。 2、幼儿期的基本特点:第一,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第二,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第三,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关于儿童游戏有哪些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1)传统的游戏理论 ①复演说:霍尔提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而游戏则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 ②精力过剩说:精力过剩说认为,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又没有其他途径来发放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当做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 ③娱乐—放松说,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④机能快乐说,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受身心的愉快,儿童不知疲倦地游戏只是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 ⑤生活准备说:儿童本能地把游戏看成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 ⑥成说说,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发展个人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 (2)当代游戏理论 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体验,也可以抚平创伤。 ②皮亚杰的认知动力理论。儿童通过游戏来完成同化作用,及在游戏中努力是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儿童游戏的水平,皮亚杰将游戏分为三大阶段: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者分别和感知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和具体运动思维相对应。 ③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人类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

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笔记(免分分享)

发展心理学要点笔记林崇德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 -P53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版 (考研必备,一起分享)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考研必备,一起分享)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的一生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发展变化。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本章内容是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和思想直接推动了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随后,福禄贝尔(P.Forebel)、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这些思想和研究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并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问世和演变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后,西方儿童心理学又经历着一个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1)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有霍尔(G.S.Hdl)的问卷法、比内(A.Binet)的测验法、格塞尔(久Ce8eU)的发育常模、杜威(J.Dewey)的机能主义和儿童中心说以及施太伦(W.Sum)的人格主义等。他们的成就为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化以及教育的要求,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和著作在量和质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相继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和学说,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派等,以及这些学派的演变都表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在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不断增新、不断拓展着。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更广泛地探讨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将发展心理学提高到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8.1 复习笔记 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 11、12岁到14、15岁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青春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较生理发育速度来说相对平稳,因此青春期个体的身心发展出现种种特殊矛盾,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青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1.身体外形的变化 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1)身高的增长 青春期的个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身高的迅速增长。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1岁左右;第二次出现于青春期。

青少年身高增长速度和时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男女生之间,也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同班级中的同龄人之间。 (2)体重的增长 体重的增长反映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和变粗,也反映出营养及健康情况等,所以体重也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男孩在12~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0千克,13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女孩在11~13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5千克,11~12岁是增长高峰,13岁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3)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①在男性身上 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 ②在女性身上 第二性征则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变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 (4)头面部的变化 在青少年期,童年期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个体身体其他部分骨骼迅速增长,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却显著减慢,童年期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被头身比例协调所取代。

发展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心理发展包括: ①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②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③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即狭义的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的性质: ①整体性、 ②社会性、 ③活动性 ▲皮亚杰(认识心理学)个性心理的发展是主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活动(桥梁或中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④规律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第一加速期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加速期少年期(青春期)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①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过程(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关系(第五单元) ▲关键期(第六单元)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①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②发展心理学的特殊性 发展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2.发展心理学的设计方式: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研究 ①横断研究 ▲定义: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 ▲优点:适用性、时效性 ▲缺点: 人为的联结性(用不同年龄组的测试者来代表同一批个体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特征)、 组群效应(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差异易被当做随年龄增长而引发的发展变化) ②纵向研究 ▲定义: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1 1. 二因素理论 p10 2. 复演说 p18 - p19 + p187 3. 比率智商 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普莱尔 ” -《儿童心理》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 - P4 2. 什么是 “ 遗传与环境之争 ”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P9 -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 P12 -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 P15 -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 P16 - P17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 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 P44 -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P27 -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 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P44 -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P37 -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P41 - P43 1. 髓鞘化 P70 2. 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 3. 视崖实验 P88 4. 前语言思维 P92 02 年名 5. 依恋 P95 6. 陌生情景 P98 7. A 非 B 错误 P93 8. 抓握放射 P72 9. 双向性原则 P100 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P83 - 84 P85 举例 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 01 年论述 P96 - 98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02 年论述 pp 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 年简 78 4. 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 P100 5. 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P100 - P101 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 模仿性游戏 P108 3. 单词句 P110 4. 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 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 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P105 - P106 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P108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 3. 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 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 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01 简答 P112 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 - P123 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 1. 平行游戏 P133 2. 积极词汇 P139 3. 消极词汇 P139 4. 自我中心言语 P141 5. 内部言语 P140 01 、 02 名 6. LAD P146 7. 他律道德 02 年名词 P16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本章重点】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 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 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 4.儿童概念的发展; 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②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统考2010研] A.由上到下B.由近及远C.由边缘到中心D.由粗大到精细 【答案】ABD 【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①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②头尾规律:从上身到下身。③大小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④近远规律:从躯干到四肢。⑤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2.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统考2008研] A.口唇期B.肛门期C.潜伏期D.性器期 【答案】D 3.安斯沃斯(M.Ainsworth)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统考2008研]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B.视觉偏爱法C.陌生情境技术D.照镜子法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婴儿依恋,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爱法是研究婴儿知觉的主要方法。照镜子法是研究婴儿自我所使用的方法。 4.一个婴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统考2007研] A.安全型B.回避型C.反抗型D.迟缓型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反抗型依恋婴儿的表现是: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5.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 A.8个月B.1岁左右C.2岁左右D.3岁左右 【答案】D 【解析】3岁是婴儿言语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年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掌握1000个词左右,同时基本使用完整句。 6.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C.父母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D.父母采用奖惩相结合的办法 【答案】B 【解析】针对婴儿的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父母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对困难型婴儿,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地适应社会。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7.2~4个月的婴儿见到熟人与陌生人都会微笑,这属于()。[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反射性微笑 【答案】C 【解析】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习题

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 3.观察法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只研究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印度狼孩的例子充分说明社会生活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研究时,一般只采取一种方法。 4.客观性原则是研究儿童心理最重要的原则。 5.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广义的儿童期是指0—15岁。 6、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的心理现象。 7、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只要有了正常的人脑和客观现实,就一定会产生人的心理。 8、人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这说明人 的心理具有主观性。 9.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一个人 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 10、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三、选择题: 1、儿童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是从()开始的。 A.17世纪后半期 B.18世纪后半期 C.19世纪前半期 D.19世纪后半期 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A.学前教育学的分支 B.儿童解剖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C.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D.普通心理学的基础 4、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观察记录只需记录行为本身 B.对儿童活动的观察记录可以采用简略的、成人化的语言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其主要任务是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辩证发展观。 在结构上,本书首先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然后分别阐述了胎儿、婴儿、幼儿、小学儿童、青少年、成年早期个体、成年中期个体、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在内容上,本书既反映了世界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趋势,又反映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编辑推荐: 心理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的统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又是有阶段性的。应该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将相对主义的开放和理想化的终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既科学地解释生命全程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作者简介: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担任26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及20余种社会兼职。主要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在国际理论心理学杂志Thery&Psychology上发表的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一文,跻身该杂志自创刊至2006年17年来所有600余篇论文“被阅读次数最多的50篇文章”排行榜中,位居第六位。教育理念是“创造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曾先后获得“全国劳模”、“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是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表彰的5位“师德模范教师”之一,也是2006年教师节期间教育部表彰的10位优秀教师之一。

【笔记】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幼稚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 概念: 1、健康: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应性。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 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 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 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 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 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 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 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的特征: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悦纳他人 (三)恰当地面对现实 (四)智力正常 (五)情绪适度 (六)热爱生活 (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三)社会文化 (四)个体因素 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 第一,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第二,形成新的依恋。 第三,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第四,多与家长沟通。 二、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 (一)妥善处理分离焦虑 (二)敏锐觉察幼儿情绪 (三)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 (四)帮助幼儿了解死亡 三、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 (一)培养幼儿的移情 (二)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 (三)帮助边缘儿童提高社交技巧 四、维护幼儿的自尊 为了维护幼儿的自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儿童 (二)肯定和认可儿童 (三)尊重幼儿 五、爱护特殊儿童 (一)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 (二)引导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

第五章自我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自我发展 第一节自我研究的理论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 分析自我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对自我的哲学解释;二是对自我的科学解释。 (一)对自我的哲学解释 20世纪以前,对自我的解释主要是来自哲学家的思考。边沁的功利主义观点认为,自我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和最小限度的痛苦。康德认为,研究自我也就是研究善意,决定道德的就是这种善意而非行为的后果。亚当.斯密认为自我意识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别人就成为了自我意识的一面镜子,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穆勒认为,研究自我救赎研究一个人怎样朝着善行和良心的方向发展。孔德从发展的角度认为,自我要经历三个阶段:神学的(儿童)、形而上学(青少年)和科学的(成年人)。 (二)心理学家对自我的解释和研究 在心理学被称为一门科学之后,开始了心理学家对自我的研究和解释。 詹姆斯在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了美国心理学。他认为自我是我们所有经验的中心,我们把世界分成“我”和“非我”,这种划分和定义是基于我们与他人的社会相互作用。他还提出社会自我的观点,认为有多少人认识他,这个人就有多少个自我。 鲍德温提出了系统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自我的成长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儿童学会把人和物体分开;然后,学会把自己看做是许多成员中的一员,但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最后,儿童能从别人是感受看待自己,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推断别人。他也强调,自我是作为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发展而来的。 库利提出著名的镜像自我观点。 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一个孩子学会采择别人观点很重要,自我的发展取决于社会互相作用过程。 麦独孤认为自我的实质是本能。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物是控制,自我是一个组织,围绕着它由三个方面:现实的环境、本我和超我。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或本我与超越之间的关系。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阿德勒强调意识的作用,任务人格的动力是社会动机,提出创造性自我这个概念,任务自卑感和对优越的追求是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本能。 沙利文强调自我发展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强调早期的母婴关系,在母婴交往中的体验和感知决定着自我的发展。自我系统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其功能在于减轻焦虑,认识外界环境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并加以应付和适应。 三、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目的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从1947年以后,罗杰斯日益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并试图从临床和实证两方面加以探索。罗杰斯强调现象学的研究取向,即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来解释他们。现象场的关键部分是自我。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这个自我,实际上是现实的自我,它反映着经验,又影响着经验。相对于现实的自我,罗杰斯提出还有理想的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早期自我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父母评价的感知。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 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 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 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 伊德} (2)内因与外因 {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 {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水印1 (4)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整理

第六章 第一节智力的相关理论 一、智力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概念 中国心理学家眼中的智力 第一种:智力就是能力。第二种:智力是一种先天素质,特别是脑神经活动的结果。第三种: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第四种:智力是一种顺应和适应能力。 西方心理学家眼中的智力是随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桑代克:智力表现为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也是一种适当反应的能力。 斯腾:有机体对新环境完善适应的能力。 比纳、推孟: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韦克斯勒:一个人有目的行动、合理地思维和有效地处理环境的总合的整体能量。 皮亚杰:智力是思维或行动的适应性。 智力的一般理解 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 2、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给智力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目前还无法做到。 二、建立在因素分析基础上的 智力结构理论 1.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 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的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任务都需要这两种因素。G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S因素有五类:口语能力、数算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此外还可能有心理速度。 2.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他找出两类一般因素和三种较小的因素。两类一般因素他称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代表一个人的基本生物学上的潜能,它是获得新概念和在新环境中显示一般“聪明”与适应性的能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流体智力相对地说不依赖于教育。 晶体智力代表需要经过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是经验的结晶。如词汇能力和计算能力。这种智力可以用一般成就测验来测量。 三种较小的一般因素分别是视觉能力、记忆检索和作业速度。 从发展的角度,他通过研究发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在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中经历着不同的发展过程。从出生到15岁,这两种智力显示同样的迅速加速增长曲线。然而到15岁以后,两条曲线开始出现分歧,晶体智力曲线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或只稍许上升,而流体智力曲线则继续直线上升后急剧下降。 三、现代智力理论 认为智力是人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并对智力的内部活动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的理论。 【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层面的扩充】 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力组成。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人有9种基本能力,每一种能力都是独立存在的,遵循不同的发展历程,并与相应的脑区对应。不同的智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起来。 1.语言智力:就是人对音韵、句法、语义、实效等语言要素的掌握。表现为个体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音乐智力:表现为个体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