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

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

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
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

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

王志东

虽然当初不情愿地认为“当总经理是被人推到水里的”,怀着有朝一日还要回来做技术的梦想,但是现实中他却在管理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了:从新天地到四通利方总经理到新浪网总裁再到现在的点击科技总经理,王志东已经在充分享受着一个管理者的乐趣。

从技术人员转变为管理人员,一开始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遇到问题喜欢躲。技术人员并不是碰到什么问题都躲,碰到技术难题他会迎难而上。但是碰到人的难题就会有畏难情绪。

技术人员总是希望能找个好的环境,好的老板。如果这两点不能满足,常常有失落感——这个老板不行,我就跳槽,其实就是一种逃避。这是典型的技术人员心态,一碰到人的问题就不想多花心思和精力,觉得没有价值。但是当理想状态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存在时,只有自己去创造这个环境,要创造就意味着你碰到任何问题都要自己面对,想出对策,这是一个世界观的变化。

转型的过程中是不是经历很多痛苦?

从1993年到1997年是我转型管理的过渡期,之前我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之后我完全成了一个管理者。1993年底四通利方成立,我担任总经理。1997年四通利方公司的改组和结构调整告一段落,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写下了最后一行商业代码。后来在新浪做的完全是管理工作。

这个转变过程一开始我是抵触的。我不愿放弃这个手艺——比如你是一个舞剑的高手,结果要你把剑挂起来去做别的事。转到另外的领域,万一不能成,再回来,也是很冒险的。后来我就采取所谓

的“甜柠檬心理”——不得不吃的时候,柠檬也是甜的。当我不得不接受管理职责的时候,我就只好乐意接受并品味其中的快乐。一品味发现其实也不错。就和你第一次喝咖啡,咖啡是苦的、第一次喝啤酒,也是苦的一样。其实你喝多了,就会品味到其中的香醇。

您采取了哪些方法向管理者转变?

首先,我觉得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就是拜师,要广泛地拜师。比如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可以请他吃饭,然后趁机把使你最难受的一些东西讲出来,向他咨询。甚至有时候就可以找本公司的员工:“来!给我讲讲,平衡计分卡是怎么回事?”关键是你得放下架子。这样要比我自己翻书效率高很多。

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这种方法的有效,比如一次我在和人民大学的一位管理专家吃饭时,他提到了“敏捷组织”这个概念,这使我脑子一亮。回来以后我一查,发现这个概念正好和我们的产品很切合。我很喜欢参加一些企业家的聚会活动,在这些场合,你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开阔思维。

第二,就是要不断地体会和总结。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边干边学。比如风险投资,当时我在四通利方时拜师都没法拜,国内没有懂这个的人。但我当时隐隐约约知道一些概念,我就自己创造机会,用了两年多时间终于成功融资。当时我也找了很多专家,但是最大的困难就是这些专家懂国外的不懂国内,懂国内的不懂国外。还有的懂产业不懂资本,懂资本又不懂产业。我要把他们所有的信息都汇总过来,再加上自己的经验一起做判断。

第三,我觉得很重要的,也值得向那些准备向管理转型的技术人员推荐的是读一些哲学书。我现在越来越感觉自己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自己看过一些哲学书,进行过一些哲学思考有关。有一个观点对

我影响非常大,就是同构理论。同构理论认为任何体系都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你可以用做电路的脑袋去做软件,也可以用做软件的脑袋做管理。

技术人员从哪一个领域入手转型管理容易一些?

技术人员首先进入公司的战略层面,从这个层面进入管理比较自然,也容易往上提升。因为技术方案其实是在战略的统领之下的。我在做中文之星的后期其实已经形成了和微软打打谈谈的竞合战略。在做四通利方的时候我把这种思路贯彻和实践-这是一个战略,并不是技术。后来的发展包括我怎么运用OEM策略,和微软怎么合作,和PC厂家怎么合作等。

我首先是把技术变成技术战略,再变成产品战略,最后上升到公司战略。由此就慢慢关注到和资本的合作、公司人员的安排等。而不是说一个技术人员突然冲到市场前线去打单去了,这样成功的几率就小了。

一旦转型成功,技术人员发挥出的威力是不是也更巨大?

对。技术人员虽然转型管理,但应该时刻用一只眼睛去关注技术,因这是你的独特优势所在。2001年我们成立点击科技的时候,我就想到要做协同软件。当时国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行业分类,我甚至不知道这个软件该叫什么。直到2002年我才查到一篇国际上的文章,当中描述的一类产品和我们的产品很像,所以2002年8月我才正式说我们的产品是协同软件。到这两年,协同软件开始热起来了。

如果我不是搞技术出身的,我就很难有这样的眼光。我知道哪些是可行的。如果没有技术背景,我就很难从技术和产业两个方面来判断。

你如何培养自己的领导力?

有的管理者不管什么样的人,上来就可以领导,有的管理者只能领导一些类型的人。我是属于后一种。

现在我越来越希望通过周围的人,通过自己的管理团队来领导,这样构建领导团队就显得很重要。我挑选合作伙伴,第一要志同道合,理想和行为方式互相能够认同。

第二,我比较愿意去选不同背景的人。希望我的短处能够被周围的人弥补,同时他们也有让我学习的地方。比如现在我们的管理团队中,有我这样土生土长的,有海归,也有在外企工作过的。有做软件出身的,有做硬件出身的,也有原来搞投资的。同样做一件事情,同时会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样就弥补了我的盲点。这就是“管理带宽”。

华为公司系统的技术管理体系

华为公司系统的技术管理体系 在2007年结束的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上,华旗资讯、深圳迈乐数码、纽曼等多家中国企业的MP3和MP4产品由于涉嫌专利侵权而被查抄,成为此次CeBIT最受关注的新闻之一。 据报导,中国制造的DVD产品,每一台的出口价格也就是30美元左右,但向汤姆逊、6C组织联盟(日立、松下、JVC、三菱、东芝、时代华纳)、3C组织联盟(索尼、先锋、飞利浦产品)支付的专利费成本就高达15美元以上,因为这些生产DVD的大多数企业缺少核心技术。 同是中国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一个总部设在中国深圳的国际电信设备商,2008年提交了1737项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超过了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大户松下(日本)的1729项,和皇家飞利浦电子有限公司(荷兰)的1551项,华为公司名列PCT申请量榜首。 同是中国企业,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这要从企业技术管理体系(MOT)来分析。 华为技术在1999年引入集成产品开发(IPD)管理体系时,就在IBM咨询顾问的指导下,实施了MOT管理咨询,为华为公司在技术上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技术管理体系简介 技术管理体系在一些书籍和文章中简称MOT,它是企业通过相应组织,对技术平台、技术要素、和重用技术模块(CBB)进行识别、规划、研发和管理,以提高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减小市场与技术风险,达到产品快速、高质量、低成本上市为目的。 技术管理体系(MOT)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成熟发展,例如在日本,在学习美国技术创新体系后(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技术创新管理,成立了技术与创新管理学会,IBM等高科技公司更是创新的典范),在日本成立了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TIM-Japan),日本企业也非常热衷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在三菱研究院(MRI)建立了技术管理协会。 IBM推行的技术管理体系,为华为公司创新管理、建立华为核心技术竞争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技术管理体系在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模块,和产品管理、市场管理、供应链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作为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它具有一些核心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研发是一项投资行为:要从投入与产出、赢利的角度来看待技术创新。 2. 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技术研发要关注市场需求,是基于市场的创新,虽然有些需求是潜在的、未来的,它以市场的关注点作为创新的基础。 3. 业务分层管理:将复杂的业务进行分层细化管理,在每个层次上都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待,面向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如解决方案层、技术平台层、技术要素层。 4. 技术重用(CBB):技术模块重用是最大限度地提升研发效率,在质量提升、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都大有益处。 5. 跨部门团队技术研发:技术研发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也是市场、采购等部门的职责,跨部门的合作才能减少沟通壁垒。 6. 结构化的研发流程:技术研发是可管理的,是基于结构化的流程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不是在“混沌世界”的灵光乍现。 7. 开放式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不仅仅是内部的创新元素,也要通过外部网络如合作、联盟、收购、风投、创新网络等方式。

《从技术走向管理》试题及答案大全

从技术走向管理1.单选题【直接是正确答案】 1.()表现为能够创造积极的氛围引导交流,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并能够使他人感觉到你能认同他们的感受和观点 A.移情能力 2.()是计划的前提,是一切管理职能之首。 A.决策 3.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领导和控制。 C.组织 4.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是()工作成果 A.工作成果 5.一个富有人本思想的管理者,应着力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培植组织的亲和力。 A.人性张扬 6.在一个()的环境里工作,无论是工作积极性,还是工作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C.气氛融洽 7.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勇于负责,对上级、下属、客人以及组织抱有高度()A.责任心 8.管理活动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它们是管理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管理活动区别于一般作业活动的主要标志。 A.最好的 9.()就是将组织的目标与员工个人心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员工个人心理目标也得到实现 C.制度 10.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 A.战略部属 11.SWOT分析方法在适应性分析过程中,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应在确定内外部各种变量的基础上,采用()、抑制性、脆弱性和问题性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这一模式

的分析。 A.杠杆效应 12.()是测评管理者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组织能否实现更佳效益的关键。 C.领导力 13.有效的()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凝聚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C.人际沟通 14.管理者所需要做的不仅仅要展示个人的价值,还要展示团队及()。 A.团队成员的价值 15.技术骨干是社会组织中从事高技术、高技能、()的“三高人员” C.高管理 16.让员工参与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员工对组织管理的()。 A.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17.技术型管理者必须建立的()种管理思维方式 C.3 18.效率的最大化不是管理的全部和惟一目标,对()投资才是最有效的投资。 B.人的感情 19.著名管理专家诺尔迪奇总结了常用的三种故事类型不包括()。 C.“我们从哪里来” 20.()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从技术走向管理》满分卷详解

1.单选题【本题型共30道题】 1.技术和()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体现出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A.环境 B.管理 C.工作 D.沟通 2.工作技能族的战略决策能力包括要有选择最佳方案的决策能力();有风险决策的精神 A.有胆量 B.有当机立断的决策魄力 C.有敢得罪人的魄力 3.工作技能要素具有高通用性、()相关度等特性。 A.高标准 B.高任务 C.高管理 4.SWOT分析方法在适应性分析过程中,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应在确定内外部各种变量的基础上,采用()、抑制性、脆弱性和问题性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这一模式的分析。 A.杠杆效应 B.连锁反应 C.分析效应 5.世界上任何()都需要变革管理,因此,变革性对管理者非常重要。

A.公司 B.企业 C.工作 D.组织 6.著名管理专家诺尔迪奇总结了常用的三种故事类型不包括()。 A.“我是谁”和“我们是谁” B.“我们向何处去” C.“我们从哪里来” 7.管理者必须是一位() A.战略家 B.谋略家 C.理论家 D.理想家 8.管理者的职责是带领、(),利用好各专业的人才来为产出负责,强调集体产出成果。 A.协调整个团队工作 B.共同学习 C.一起努力 9.()曾经说过,“没有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只有落后的管理”。 A.德鲁克 B.弗雷德里克·泰勒

C.赫伯特·西蒙 10.技术型骨干从事管理工作的优势包括()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等。 A.极强的责任心 B.自我完善 C.自我协调 11.人的一生,()由智商决定,()由情商主宰。 A.80%20% B.30%70% C.20%80% D.70%30% 12.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勇于负责,对上级、下属、客人以及组织抱有高度() A.责任心 B.勇于担当 C.自我控制能力 D.成就动机 13.用()来领导团队,管理下属,往往能事半功倍。 A.魅力 B.执行力 C.纪律 14.给员工提供宽容的管理环境,保障员工的()形成和发展。

从技术走向管理”培训总结

“从技术走向管理”培训总结 ——如何做好来自技术岗位的管理者2017年12月8日-9日,我参加了公司主办的培训,培训的题目是“从技术走向管理”,讲师董玉川老师用大量的事例和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员剖析在管理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本次培训让我记忆犹新,体会深刻的内容有: 一、从技术走向管理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 如果公司要提拔一个人做部门的领导,往往会选择一个精通技术的专才到领导的岗位。而搞技术的领导由于理性思维的习惯,不善于沟通,凡事较真儿,加上本身精通业务,常常是看下属做得不好就立刻自己动手,不会把任务分配给下属一起做,对整个团体的运作没能起到一个有效的推动作用。领导要是只顾去做具体的事,把本应属于下属做的事包揽过来,还会造成更坏的局面,就是下属没事做,有了空闲时间就会乱发议论,使集体缺乏凝聚力。因此聪明的技术部门领导应该学会从专才转变为通才,或者无为而治。 从技术岗位到领导岗位,所站的高度和角度都与从前不一样,因此要学会从“好人”向“坏人”的角色转变。这里所说的“坏人”并不是指道德败坏的意思,而是指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与同事合作关系良好,感情也融洽,但变成领导之后,原来的同级关系变成上下级关系,大家觉得你讲的话跟以前不一样了,原则性强了,因此认为你变“坏”了。其实,领导干部要适应当“坏人”。要学会从公司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不能从哥们儿义气出发影响公司总体决策的贯彻。 二、从技术走向管理应具备好习惯 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受内心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始终如一作计划中的事。比如礼仪小姐,只要她站在台上,始终都是露出八颗牙齿以微笑示人,但她内心如何无人知道,她日复一日练习微笑,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习惯之后便成自然。因此,改变态度先从改变行为开始,建立规范不断实习,即使内心不够积极,但只要行为积极,即便是假积极,只要能够坚持一辈子假积极,也是真积极。 作为部门的领导,不仅自己而且要引导下属,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成果导向,既关注过程更关注产出。工作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定目标就不会快乐。过程越痛苦,结果越令人快乐。如果过程感到快乐,说明管理松散。管理者要明确工作的目标是什么。要很清楚地知道,技术是为商业服务,是帮助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是要投资进去的。

如何从技术牛人转型为管理高手

如何从技术牛人转型为管理高手 技术牛人如何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蜕变为合格的技术管理呢?以下仅供参考! 一个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实习期 还在学校学习,之前从未涉及过真实工程或项目,实习期间通 过阅读项目代码,修复bug等开始积累经验,每天都会觉得自己收获很大,时间不够; 应届毕业 经验不多,参考项目其他模块代码后,能独立完成小功能需求,能胜任小模块开发,也能维护项目代; 工作2-5年 能胜任任何功能模块开发,并开始做模块设计和系统设计,设 计的东西自己能用,做得好也许还能给别人;

工作5年以上 负责整个项目的架构设计,实现项目的基础和核心模块。 前三个阶段的思维方式都是考虑自己怎么做,怎么实现功能,怎么完成任务。到第四个阶段,就会开始涉及到管理相关的工作,因为,首先,你的东西再也不是你一个人用的,你需要跟别人讲解和沟通;其次,你的架构和核心模块出来以后,你需要把剩下的任务合理分配给合适的成员来开发。 我认为,从技术岗位转型为管理岗位,更多的不是能力的变化,而是思维方式和心态的改变。技术管理者是管理者的一类,管理者三大核心职责如下: 确立团队目标 不论项目大小,一定要有目标,有目标才能让所有人明确方向,知道每天工作的意义在哪儿,工作是不是朝着团队的目标在一步步靠近。纯技术人员的执行者思维应该切换为宏观思维,因为现在个人的成功已经不叫成功,团队成功才是成功,如何让团队产出高的绩效才是你应该思考的问题。

离达成这个目标我们还缺哪些资源 这点主要涉及到统筹规划能力。在项目初期,你就需要非常清 楚明确地知道目前团队的能力以及你能调配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后期不会因为资源不足导致目标无法达成。 我们如何朝着目标迈进 这一点穿插在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也是我这两年在聚会玩 的团队管理中看到和亲身体会最深的,它囊括了技术管理的方方面面。 如果某件事一个人做需要m个工时来完成,那么n(n>1)个人来做,理论所需工时是m/n,但是实际的时间一定比这个多,结果是(m/n)*α(α>1),α就是协作成本。技术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尽量降低协作成本,包括以下方面: 任务分配 之前你一个人能把事情做得很好,现在怎么保证团队一群人把 它做好?任务分配包括如何把任务合理地分配给适合的人,能达到最好的结果,即人的价值得以体现,产出质量也高。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任务的了解要全面深入,对团队每个人的能力了解也要准确。

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成长困扰课后测试讲解学习

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成长困扰课后测试

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成长困扰 ?倒计时:00分00秒 ? 1.课程学习 ? 2.课程评估 ? 3.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7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多选题 ?1、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为什么要从技术走向管理()(10 分) A 知识更新与经验成反比增长 B 自身价值结构的变化 C 组织更新驱动 D 大势所趋 正确答案:A B C D ?2、技术骨干和管理者具体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10 分) A 专注自身VS专注团队 B 关注事VS关注人 C 内驱VS外驱 D 激励VS被激励 E 适应环境VS创造环境 F 劳心VS劳力 正确答案:A B C D E F ?3、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挑战呢()(10 分) A 知识领域 B 工作领域 C 工作方式 正确答案:A B C

?4、从技术走向管理时,角色的转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0 分) A 合作做事儿 B 团队力量 C 人事兼管 D 黑白分明 E 全局意识 正确答案:A B C E 判断题 ?1、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上积累的套路越来越多,管理能力越来越好,这便是你自身价值的一个变化(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时候,不再关注自身,更多的是关注整个团队的状态(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3、从技术走向管理时,最大的变化是工作内容上的变化()(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4、从技术走向管理时,技术人员相对于管理人员的优势在于了解细节()(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5、从技术走向管理时,做技术人员的时候,技术能力就是硬道理,向管理转变的时候,这种硬性的指标逐渐被管理能力这种软实力替代(1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浅析云计算系统的核心技术有哪些[1]

浅析云计算系统的核心技术有哪些?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台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云计算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将原来运行在PC上、或单个服务器上的独立的、个人化的运算转移到一个数量庞大的服务器“云”中,由这个云计算系统来负责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输出结果,它是一个以数据运算和处理为核心的系统。 一、云计算系统体系架构 云计算系统架构模型可分为3层:访问层、应用接口层和基础管理层。访问层包括个人空间服务、运营空间租赁;企事业单位或SMB实现数据备份、数据归档、集中存储、远程共享;视频监控、IPTV等系统的集中存储,网站大容量在线存储等。应用接口层可以将云计算能力封装成一套标准的接口服务,包括网络(广域网或互联网)接入、用户认证、权限管理;公用API接口、应用软件、web service等。基础管理层负责对云计算的资源进行管理,采用合适的算法调度资源,提供高效的服务,包括集群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并行计算等。 二、云计算系统的技术 从云计算系统的架构模型,可以看出:对于开发一个云计算系统,必须掌握以下几点技术:高可靠的系统集群技术,并行计算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稳定舒适的终端等。支撑云计算系统运行的是集群系统,由多台同构或异构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协同完成特定的任务就构成了集群系统。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就构成了计算的分布性,被解决的问题划分出的模块是相互关联的,若是其中一块算错了,那么必定会影响到其他模块,对于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就要依赖集群系统了。随着云计算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会考虑云计算系统中处理的数据的准确稳定问题。采用高可靠的系统保护用户得到准确的数据才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更有利于云计算的发展,否则就会失去所有的客户。为了自身的发展,云计算服务商首先得提供一套高可靠的计算机集群系统。 云计算系统核心技术:并行计算。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是指同时使用多种计算资源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是提高计算机系统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多个处理器来协同求解同一问题,即将被求解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各部分均由一个独立的处理机来并行计算。并行计算系统既可以是专门设计的、含有多个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也可以是以某种方式互连的若干台独立计算机构成的集群。通过并行计算集群完成数据的处理,再将处理的结果返回给用户。 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设计应满足透明性、并发控制、可伸缩性、容错以及安全需求等。客户端对于文件的读写不应该影响其他客户端对同一个文件的读写。分布式文件系统需要做出复杂的交互,尽量保证文件服务在客户端或者服务端出现问题的时候能正常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分布式文件系统能提供备份恢复机制以保证了分布式处理的可靠性。如Google的 GFS(Google File System),隐藏下层负载均衡,冗余复制等细节,对上层程序只提供一个统一的文件系统API接口,中心是一个Master节点,根据文件索引,找寻文件块。 作为一个云计算系统,是为需要的人提供服务和计算,而服务和计算都在“云”中,“云”

从技术走向管理____从思维到方法的转型

从技术走向管理____从思维到方法的转型 【基础信息】 1.课程系列:管理技能 2.课程名称:从技术走向管理____从思维到方法的转型 3.学员人数: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分小组,每组8-10人,不要低于8人,每人设置名牌 4.物资准备:投影仪、白板、白板笔、白板纸、A4纸若干、音响 5.授课时长:2天,12小时 6.目标学员:新任管理者,最好有过一些做管理经历的人 【课程背景】 企业中的基层主管都是从该领域能力比较强的员工中提拔起来的。很多企业在将这些优秀的骨干提拔到管理位置之前,是没有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技能的培训的,也没有进行过这方面工作的相应实践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刚刚走上管理岗位的人员,角色还不能转换,过度关注专业细节;他们刚开始都会很认真帮助下属,但下属并不买账;他们凡事亲力亲为,忙得焦头烂额,可是上司却嫌效率太低;他们希望下属多提意见,可是下属们却什么都不说,不愿意承担责任;他们想要为下属制定工作计划,但却无从下手;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分派工作,如何领导团队,更不知道如何确保团队不出差错。这些造成新晋升管理者疲惫不堪却还不能有效达到整体目标,从而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对组织效率和目标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这些新晋升的管理者会面临着很多的困惑,甚至内心深处始终都会很纠结,会不断的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管理者。同时,社会环境以及企业文化,让我们看到成功的管理者给我们的一个假象似乎管理者或领导者都是天生的,并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事实上,这些结论都是不对的,实践表明,优秀的管理者都是后天不断积累和培养出来的。如何培养、如何积累,这是很多管理者面临的难题 如果能提前就对公司需要培养的优秀进行一些管理技能的培训,提前让这些骨干参与到管理工作中,那将大大减少将来他们从事管理工作时可能产生的角色认知困惑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效率的降低 【讲师背景】 何新云:国内知名组织及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资深的管理咨询顾问,深圳市合 智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创始人。先后获得数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拥有超 过20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管理实践经验。曾任职于华为、金蝶等知名企业, 先后担任人力资源经理、总监、常务副总等职位。是多家大型知名企业的高级 管理顾问,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特聘讲师。何先生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多次受邀在金领世界招聘会、深圳MBA推介会、高校毕业生推介会上及其它 大型行业协会上,做过专题人力资源管理演讲。为《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 报》、《管理学家》、《企业家》、《经理人》等报纸、杂志撰写过多篇专题文章或 案例点评,是《南方都市报》优秀通讯员、江苏卫视全国大学生创业大奖赛的专家评委。出版光碟《从优

《从技术走向管理》课程大纲

《从技术走向管理》课程大纲 【课程背景】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提拔懂技术、精业务的骨干人员进入管理层、决策层,希望依赖于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以及科技的进步让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下去。 但是,许多刚从技术角色走上管理岗位的工程师们还没有从过去的工作模式中摆脱出来,以为技术的成功能带来管理的成功,过度依赖于过去的业绩、能力等技术性“权威”进行管理,结果发现,自己的人员管不住,各项工作任务推进不顺利,领导越来越不满意。更有甚者,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过去是“技术专家”的管理人员因为忙于管理工作,技术不能跟上发展进而发现下属对自己“技术权威”的能力和地位发生质疑、提出挑战,手下人对自己管理上不信任,自己因领导力的缺乏让过去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沉淀不能充分发挥影响力,却以为迫切的是重新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带来管理上的提高…… 本课程从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管理认知谈起,共设计管理认知、角色认知、自我管理、工作管理、员工辅导与激励、团队管理等6个课程模块,帮助技术人员认清自我,引导他们成功蜕变、顺利走上管理岗位,获得新的起点、达到新的高度,从而为公司、为企业创造新的业绩。 【课程目的】 1、帮助学员实现角色转换:技术背景管理者从做技术到愿意管理 2、帮助学员实现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敢于要求,明确目标 3、帮助学员实现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担当责任,刚柔并济 4、帮助学员掌握以创造成就感来激励研发技术性人才的方法与工具 5、帮助学员掌握技术人才培养的系统方法 6、帮助学员掌握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方法 【课时】 每天6小时,2-3天 【课程对象】

中基层技术管理者 【课程大纲】 前言: 1、培训与教育的区别 2、测试:你是一个杰出的经理人吗?第一部分:管理认知 1、案例讨论:拉面馆老板的困惑 2、什么是管理 3、从三个石匠的故事看使命 4、赋予工作以使命 ?视频案例:《穿普拉达女王》 3、管理者的五大任务 4、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技能 5、互动游戏:管理者角色练习 6、管理决定企业经营成败 7、案例:海底捞的成功 第二部分:管理者角色认知 1、柳传志论技术人员的转型 2、什么是管理者 3、盖洛普公司的S曲线 4、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5、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区别 ?八大核心素质 ?三大职业动机 ?九大思维模式 6、从技术转向管理的十大障碍 7、从技术走向管理的六大角色转变 8、王志东论“如何从技术走向管理”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核心技术【深度解析】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核心技术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 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什么是BMS的核心技术? BMS系统通常包括检测模块与运算控制模块。 检测是指测量电芯的电压、电流和温度以及电池组的电压,然后将这些信号传给运算模块进行处理发出指令。所以运算控制模块是BMS的大脑。控制模块一般包括硬件、基础软件、运行时环境(RTE)和应用软件。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应用软件。对于用Simulink 开发的环境的一般分为两部分:电池状态的估算算法和故障诊断以及保护。

状态估算包括SOC(State Of Charge)、SOP(State Of Power)、SOH(Stateof Health)以及均衡和热管理。 电池状态估算通常是估算SOC、SOP和SOH。SOC (荷电状态)简单的说就是电池还剩下多少电;SOC 是BMS中最重要的参数,因为其他一切都是以SOC为基础的,所以它的精度和鲁棒性(也叫纠错能力)极其重要。如果没有精确的SOC,加再多的保护功能也无法使BMS正常工作,因为电池会经常处于被保护状态,更无法延长电池的寿命。此外,SOC的估算精度也是十分重要的。精度越高,对于相同容量的电池,可以有更高的续航里程。所以,高精度的SOC估算可以有效地降低所需要的电池成本。比如克莱斯勒的菲亚特500e BEV,可以一直放电SOC=5%。成为当时续航里程最长的电动车。下图是一个算法鲁棒性的例子。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它的SOCvs OCV曲线在SOC从70%到95%区间大约只变化2-3mV。而电压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就有3-4mV。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意让初始SOC有20%的误差,看看算法能不能够把这20%的误差纠正过来。如果没有纠错功能,SOC会按照SOCI的曲线走。算法输出的SOC是CombinedSOC也即是图中的蓝色实线。CalculatedSOC是根据最后的验证结果反推回去的真正SOC。 SOP是下一时刻比如下一个2秒、10秒、30秒以及持续的大电流的时候电池能够提供的最大的放电和被充电的功率。当然,这里面还应该考虑到持续的大电流对保险丝的影响。 SOP的精确估算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池的利用效率。比如在刹车时可以尽量多的吸收回馈的能量而不伤害电池。在加速时可以提供更大的功率获得更大的加速度而不伤害电池。同时也可以保证车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因为欠压或者过流保护而失去动力即使

公需科目《从技术走向管理》答案分

公需科目《从技术走向管理》96分1.单选题【本题型共30道题】 1.()表现为能够创造积极的氛围引导交流,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并能够使他人感觉到你能认同他们的感受和观点 ?A.移情能力? ?B.成就动机? ?C.独立性? 2.()是计划的前提,是一切管理职能之首。 ?A.决策? ?B.决定? ?C.变革? ?D.解决? 3.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领导和控制。 ?A.实施? ?B.指导?

?C.组织? 4.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是()工作成果 ?A.工作成果? ?B.工作过程? ?C.工作方法? 5.一个富有人本思想的管理者,应着力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培植组织的亲和力。 ?A.人性张扬? ?B.个性严谨? ?C.人性压抑? 6.在一个()的环境里工作,无论是工作积极性,还是工作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A.气氛火爆? ?B.气氛严谨? ?C.气氛融洽? 7.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勇于负责,对上级、下属、客人以及组织抱有高度() ?A.责任心?

?B.勇于担当? ?C.自我控制能力? ?D.成就动机? 8.管理活动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上,它们是管理工作()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管理活动区别于一般作业活动的主要标志。 ?A.最好的? ?B.最基本的? ?C.最原始的? 9.()就是将组织的目标与员工个人心理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员工个人心理目标也得到实现 ?A.组织管理? ?B.情感管理? ?C.制度? 10.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 ?A.战略部属? ?B.战略防御?

技术型管理者的自我成长之路

技术型管理者的自我成长之 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优秀专才转化为管理精英的背景; ●掌握技术型管理者角色转换的关键所在; ●熟知企业的成长历程及各个发展阶段; ●明白企业管理的主要功能; ●完成从优秀专才到管理者的初步转变。 技术型管理者的自我成长之路 一、技术型管理者的基础知识 1.优秀专才转化为管理精英的五个背景 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由于在企业中长期熏陶,有着良好专业背景的技术专才会与企业达成一种共识——认同企业的理念和文化。所以,这些优秀专才就会很自然地成为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第二梯队”。 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 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会不断扩大,从一个厂到多个厂,从一元化经营到多元化经营,从企业化经营到集团化经营……这种不断扩充的结果之一,就是促使企业要从内部培养人才后备力量。 需求多元化、技术多元化 企业面对的是多元化需求的市场,最初企业常常以生产市场竞争激烈的产品为主,随着企业发展就要不断寻找新的客户需求,并提供他们所需的新产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红海”走向“蓝海”的过程。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相应就会产生技术的多元化,这就要求管理者具备极强的掌握和开发新技术的能力。 技术含量的增加

当前,我国正从传统的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和研发强国迈进,整体技术水准正在不断地深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会越来越高,也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 技优则管 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着技术强国的大环境和快速发展的挑战,许多优秀专才会非常自然地进入管理团队。一方面,许多企业会给优秀技术人才架设一条从技术到管理的晋升跑道;另一方面,掌握企业核心专利和关键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事实上已经运用自身的技术和知识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发展,这种影响力的发挥也是一种管理。因此,正如中国古代社会的“学而优则仕”一样,对于企业中的优秀专才而言,“技优则管”是其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 2.专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七个不同特质 从优秀专才到管理精英,是一个从一枝独秀到满园皆春的过程,也是一个扬弃和挑战的历练之旅。优秀专才尽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进入管理层后,工作的出发点、目标和视角等都会大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优秀专才必须要发挥优势,克服短板,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专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不同特质 专业人员管理者 完成任务带领团队 细致缜密抓大放小 非黑即白非黑非白 针对任务针对目标 关心过程以终为始 专业技术管理艺术 收敛思维发散思维 完成任务 VS 带领团队 专业人员的工作目标是独自完成某项任务;管理者的工作目标则是带领团队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管理者要对各方面的细节有着非常深入细致的了解。 细致缜密 VS 抓大放小

如何使班组长真正做好由员工到管理者角色的转变

杰出班组长管理技能提升 2012年12月1-2深圳12月14-15上海 课程详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长战斗在企业管理的第一阵线,是“兵头将尾”的角色,班组长八小时的战斗在现场,第一个发现问题,第一个解决问题,“管职”虽小,责任不小。因而班组长管理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安全生产与员工士气,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由于班组建设与班组长的重要价值,我们根据咨询经验和企业实际面对的问题推出了系列班组长的课程。以助力于班组建设与企业发展。 课程前言 班组是企业中最基层的组织,企业的所有生产任务、服务工作、产品质量、经济运行目标都要经过层层分解最后落实到班组。因此,只有所有班组都能出色地完成本班组的各项工作,并且积极地同各兄弟班组大力协作,企业才能最后实现优质、高产、低耗之目的,从而真正达到企业的各项经营目标。班组这个企业细胞的生命质量,是企业肌体是否健康的标志。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是“零号首长”。班组长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组乃至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课程特色 1、本课程设计重点突出,避免到处是重点就没有重点的“全面式培训”。大部份班组长是由员工或技术员晋升,往往当了班组长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身在其职,不谋其政),或还是继续保留做员工时的工作习惯,使班组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本课程开始内容为班组长的角色认知”,使班组长真正做好由员工到管理者角色的转变。 2、把管理者与员工区分的第一功能是教导别人,班组长往往自己“能干”,而底下的员工却“不能干”,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为是班组长缺少“教练技术”。一流的现场来自一流的员工,一流的员工来自班组长一流的教导方法,尤其是员工流失率日益上升的今天,班组长的教导方法是否得当对生产现场的质量与效率影响深远。因此,本课程重点内容之一为“班组长工作教导方法”,使班组长正确掌握教导员工的方法与技巧。 3、班组长的工作重点为做好日常管理,日常管理系每天重复做一些简单和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同海尔CEO张瑞敏所说:“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不简单,容易的事情天天做对就不容易”。 本课程设计结合以上几个重要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新颖,结合工厂的管理现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从“软件”管理理念到“硬件”管理工具、管理技巧有效结合软硬兼施,从根(人的观念)本(管理方法)上解决班组长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本课程中西药结合,既补气健身又治病防病,是一付上好的管理药方。 专家介绍:康建平老师 华东交大经管经济学学士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工程学士 台湾生产力中心工业工程结业 中欧管理学院MBA 顾问师经历 江铃汽车供应商评估工程师

从技术走向管理课程的考试及答案96分(DOC)

从技术走向管理课程的考试(96分) 在线考试: 1.单选题【本题型共30道题】 1.效率的最大化不是管理的全部和惟一目标,对()投资才是最有效的投资。 A.固定资产 B.人的感情 C.团队管理 2.企业能否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能否生产出合乎市场需求的产品,能否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合乎质量 要求的产品,能否以有效的促销方式打开市场,能否建立起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都要靠科学、有效的管理,这就是企业的()。 A.管理功 B.管理内功 C.管理外功 3.()是测评管理者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组织能否实现更佳效益的关键。 A.管理效率的高低 B.学习效率 C.领导力 4.管理者所需要做的不仅仅要展示个人的价值,还要展示团队及()。 A.团队成员的价值 B.管理成果 C.团队业绩 5.()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为了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

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A.战略管理 B.合作管理 C.高层管理 6.优秀的管理者不靠发号施令和权威来压制人,而是崇尚(),实行“职务无称谓”制度和“平等共事”的机制,以人格折服员工。 A.自由 B.民主化管理 C.制度至上 7.计划、组织、领导和()是每个管理工作者必须开展的工作 A.管理 B.控制 C.学习 8.世界上任何()都需要变革管理,因此,变革性对管理者非常重要。 A.公司 B.企业 C.工作 D.组织 9.评价一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品质。表现为能够正确对待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廉洁奉公,敢于同()做斗争。

企业内容管理软件的核心技术及应用方向

企业内容管理软件的核心技术及应用方向 2004-12-3 18:20:23 秦磊赵亮/KMCenter 虽然一提到数据管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数据库技术,但实际上这只为企业解决了15%的结构化数据管理问题,85%的非结构化数据怎么来管呢?这也就是企业内容管理软件的 职能所在。 需求篇 信息激增催生内容管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每天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有统计表明,来自交易中的数据每年增长的速度达到61%,而其他各种相关信息的每年增长率甚至超过92%。同时,信息的种类也在不断地扩展,越来越多的非结构化信息不断出现,包括企业的各种报表、账单、电子文档、网站的各种元素、图片、传真、扫描影像,以及大量的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信息等等。而信息爆炸的背后,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有序地存储、管理并利用这些信息,尤其是对于那些大量的、非结构化的信息。如果一个企业无法将这些信息进行有系统地编目和管理,则随之面临的危机是不断流失的生产力。另一个统计数字值得我们深思,企业员工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而用于寻找信息的时间平均占整个工作时间的30%,这等于将员工每周4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缩减为28个小时。没有

一个公司允许员工每年用30%的时间去休假,然而现在,这是一个很多企业和组织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企业和组织也希望对这些信息有更多的控制,保障信息的安全,挖掘信息的价值。 在过去几年中, 我们接触过许多不同行业的客户对于内容管理方面的各种需求, 并成功与客户一起实施了许多企业内容管理应用。在我们试图为企业内容管理明确一个定义之前,不妨让我们从几个实际的案例来分析客户对于企业内容管 理的需求。 用户1:中国银行广州分行 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从1998年开始实施电子报表管理应用。而在此之前,所有的报表都是打印到纸张上,每年用于打印的开销超过600万人民币。广州中行在进行系统选型时要求,应用的平台必须基于成熟的技术,支持开放的标准,可以支持从PC到Unix系统到AS/400到ES/9000等各种硬件平台,支持存储管理各个业务系统各种报表。系统要求具有工业化强度、可扩展性,适应中行的大集中模式。今天,基于内容管理平台,中国银行广州分行的电子报表管理系统已经成功实施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广州市行扩展到广东省行再扩展到华南区域中心。目前,该系统支持存储管理华南中心下辖五省一市的来自各个业务系统(包括会计、零售、信用卡、信贷、消费信贷、国际结算、收付清算、电话银

从技术走向管理转型的深刻总结和经验【最新版】

从技术走向管理转型的深刻总结和经验从技术走向管理的四种典型特点: 1.过度关注技术细节,容易越位管理。 2.凡事亲力亲为,效率低下,不能分层监管。 3.面对一同成长起来的同事,感情和管理的纠结,如何保持亲密和距离。 4.从技术转型管理,心理压力大,如何积累经验,不断学习管理知识。 三国中,蜀国刘备的情感管理和吴国孙权的家族管理都没有能够战胜魏国曹操的法制加人治,深刻的感受到了随着企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讲“人治”,也要讲“法治”,要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立,我们讲原则,但不失感情。转型是痛苦的,在转型中我们要换位思考,要转变自己的思考思维方式,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要有大局观,要分清主次,在管理方面要多学习、多总结、多积累,也希望有好的管理培训,分享管理经验,提升大家的管理水

平。 土建施工技术与质量验收全攻略,干货满满! 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感触和建议,总结了一下: 1.各种规章制度的持久和完善,重在实施 公司各部门的制服规范要逐步完善,逐步积累,对制度和规范的推广要有持续性,避免求大求全,避免今年制定一套管理办法,明年又制定另外一套管理办法,投入人力、物力较大,而实施效果不佳,也容易让大家看不到长远性的管理目标。 制度的编写相对容易,而最重要的是制度规范的实施应用,对新制度要在实施中完善和修改,要持续性改进,而避免发布后没有改进和持续,短时间关注程度较高,时间一长容易形同虚设,起不到作用。 2.尽量避免临时任务的安排和较随意资源的调动 各项目组团队都有一定的项目计划和人员安排,各领导和部门管理者,尽量避免临时穿插任务,以及人员的临时调动,容易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及概念介绍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及概念介绍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J2EE技术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 【第一章】J2EE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绪论 【第二章】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相关技术及概念介绍 【第三章】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4.1】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相关模块设计 【第五章】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及测试 【结论/参考文献】基于J2EE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构建结论及参考文献 第2 章相关技术及概念介绍 本章中将会对基于J2EE 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实现以及测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以及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方便以后章节中的介绍与讨论。 2.1 J2EE 技术介绍 J2EE 体系结构是最早是由SUN 提出的,从J2EE 的本质上来说,其是一套中间层框架,该框架标准是由J2EE 体系来规定的,而开发人员可以在该体系内,开发多层次的分布式应用系统以及相关

的中间件等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解决企业应用中遇到的兼容性的问题以及多产品集成时候遇到的问题,只要能够遵循J2EE 开发标准开发出来的产品,企业就能够集成在基于J2EE 技术标准开发的平台之上,进而解决企业用户的不同软件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的问题。并且由于 J2EE 技术的开源性质,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开发人员的效率,节约了时间。同时,设计良好的J2EE 平台是具有层次关系的,能够把业务逻辑和底层网络分离。 J2EE 还提供了Java 的常见技术,如: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EJB(Enterprise JavaBeans)、Java Servlets API、RMI (Remote Method Invoke)、JSP(JavaServer Pages)等技术的支持,提供支持的目的主要在于为企业开发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这样做能够使得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将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上线,投入到运营之中,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J2EE 还支持第三方提供中间层集成框架,例如本文中的基于J2EE 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所涉及到的Struts2 框架、Spring 框架等,这些技术能够满足可扩展性应用的需求。同时由于大量优秀和高效的开源框架的运用,使得基于J2EE 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发向着高效、易开发、开发成本低等优势发展。 2.1.1 Struts2 框架 作为Apache 于2007 年推出的框架,Struts2[7]是基于MVC 设计的,该框架主要用于轻量级Web 应用开发上面,是由其前身Struts1 与WebWork 框架相结合诞生的新型框架。Struts2 框架自诞

从技术走向管理转型的深刻总结和经验

从技术走向管理转型的深刻总结和经验 从技术走向管理的四种典型特点: 1.过度关注技术细节,容易越位管理。 2.凡事亲力亲为,效率低下,不能分层监管。 3.面对一同成长起来的同事,感情和管理的纠结,如何保持亲密和距离。 4.从技术转型管理,心理压力大,如何积累经验,不断学习管理知识。 三国中,蜀国刘备的情感管理和吴国孙权的家族管理都没有能够战胜魏国曹操的法制加人治,深刻的感受到了随着企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讲“人治”,也要讲“法治”,要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立,我们讲原则,但不失感情。转型是痛苦的,在转型中我们要换位思考,要转变自己的思考思维方式,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要有大局观,要分清主次,在管理方面要多学习、多总结、多积累,也希望有好的管理培训,分享管理经验,提升大家的管理水平。 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感触和建议,总结了一下: 1.各种规章制度的持久和完善,重在实施 公司各部门的制服规范要逐步完善,逐步积累,对制度和规范的推广要有持续性,避免求大求全,避免今年制定一套管理办法,明年又制定另外一套管理办法,投入人力、物力较大,而实施效果不佳,也容易让大家看不到长远性的管理目标。 制度的编写相对容易,而最重要的是制度规范的实施应用,对新制度要在实施中完善和修改,要持续性改进,而避免发布后没有改进和持续,短时间关注程度较高,时间一长容易形同虚设,起不到作用。 2.尽量避免临时任务的安排和较随意资源的调动 各项目组团队都有一定的项目计划和人员安排,各领导和部门管理者,尽量避免临时穿插任务,以及人员的临时调动,容易让项目经理对自己的计划没有保证,在资源不具备和外界任务不确定的情况下,项目经理会对项目计划丧失信心,认为无论怎么计划都会变化,无法按计划完成,特别是高层领导的任务安排和人力调动影响更为严重,因为领导的安排项目经理往往会无条件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