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炎的种类

胃炎的种类

胃炎的种类
胃炎的种类

胃炎的种类

一、胃炎的简介

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统称。常见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胃炎常见的为单纯性和糜烂性两种。前者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厌食和恶心、呕吐;后者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有呕血和黑粪。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一般仅见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确诊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本病常见于成人,许多病因可刺激胃,如饮食不当,病毒和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均可能引发本病。

二、胃炎种类

胃炎(gastritis)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炎症。按发病急缓和病程的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根据粘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将胃炎分为糜烂性胃炎和非糜烂性胃炎,也可根据胃的部位进行分类(如贲门、胃体、胃窦)。根据炎性细胞的类型,在组织学上可将胃炎进一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然而尚无一种分类方法与其病理生理完全吻合,各种分类尚有重叠。

(一)急性胃炎

1.急性糜烂性胃炎(acute erosive gastritis)

病因学包括药物(特别是非甾体类消炎药),酒精和急性应激,如严重疾病患者。少见原因包括辐射,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血管损伤和直接创伤(如鼻胃插管)。

2.急性化脓性胃炎(acute phlegmonous gastritis)

是严重血源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胃壁全层化脓性病变。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链球菌,其次为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自从应用抗生素以后,本病及其罕见。

3.急性腐蚀性胃炎(acute corrosive gastritis)

是由于吞服强酸、强碱或其它腐蚀剂,如硝酸、盐酸、硫酸、苛性钾或钠、来苏儿、氯化高汞及石碳酸等所致。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一般也不会发生癌变。

三、胃炎的临床表现

(一)急性胃炎发病急骤,轻者仅有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细菌感染者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二)慢性胃炎常见症状为反复发作、无规律性的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儿部位不固定;轻者为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继而影响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胃粘膜糜烂出血者伴呕血、黑便

四、胃炎的治疗

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

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特别适用于:

①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者;②有消化不良症状者;③有胃癌家族史者

关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

异型增生的治疗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应予高度重视

五、胃药的预防

1. 对于急性胃炎,应及时彻底治疗,以防病情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2. 忌用或少用对胃粘膜又损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激素等药物。如果必须应用这些药物时,应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粘膜的损害。

3. 积极治疗口腔、鼻腔、咽部慢性感染灶细菌或其毒素长期吞食、造成胃粘膜炎症。

4. 饮食宜清谈、富有营养、规律有节,定时定量,切忌过饥过饱,暴饮暴食。同时避免浓茶、咖啡、香料粗糙生硬食物摄入,戒烟戒酒,以防损伤胃粘膜。

5. 避免精神紧张,心情忧郁及过度疲劳,宜生活有节,劳逸结合,情绪乐观,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加强胃肠运动功能。

综述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研究;研究进展 一.慢性胃炎的概念及由来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胃粘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1970 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而被广泛诊断。纤维胃镜的应用使得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2000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forms三大类。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率 慢性胃炎因高患病率、慢性迁延性病程及疾病的久治不愈而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国外资料显示慢性胃炎占普通人群的40%左右,目前国内虽缺乏慢性胃炎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50 岁以上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老年疾病中位居前十位,病程慢性迁延。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 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1983 年Waarre 和Marshll 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口 平均患病率约占50%,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那以后,改变了人们 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认为胃炎是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多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给予了正规三联或四联等治疗,但胃部不适的症状依然存在, 故为了弄清这一原因,有学者在正常人(无胃部症状)中进行了流调,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约有50%~62.42%的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这个数据接近于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 三.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久郁化热,灼伤胃津,损伤胃络;饮食不节,嗜食辛甘,邪从口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蕴湿生热,阻碍气机,瘀阻胃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劳逸失常而致中气虚弱,运血不畅,胃络失养。主要病机派生主要证型,反映共性特征。证之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气滞、湿热之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气虚、阴虚和血瘀之证。四.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 Hp: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 。无: 特殊染色片上末见Hp; 轻度: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 有少数Hp; 中度: Hp分布超

胃炎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新疆建工医院(830002)陈平虎马倩唐晓丽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西医将其分为两型即A型及B型,国人大多为B型萎缩性胃炎。本病十分常见,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新近的研究已证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绝大多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是其主要病因之一。全国第五届脾胃病学术交流会上把CAG的中医病名拟为”胃痞”,多采用对症治疗。多数学者认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而且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AG病变能够逆转。WHO将C 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则被视为胃癌前病变。根据萎缩程度分为轻、中、重3度。积极治疗CAG,是阻断其向癌发展以减少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对CAG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及病因病机 早在1993年就有人对2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虚实证进行了多方面临床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虚证表现为:胃酸分泌功能、造血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合成代谢功能减弱。实证表现为:血清胃泌素水平高,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血液呈高粘、浓、凝、聚状态,分解代谢增强,其中气滞血瘀型较气滞型胃粘膜的萎缩

程度重,血沉快;胃酸分泌功能表现热郁<湿热<湿阻。虚实证之间关系以虚证为本,实证为标;本虚导致标实,标实加重本虚;虚愈甚,实愈重。 据报道1999年于氏用胃炎合剂(由黄芪、党参、白术、砂仁、广木香、沙参、麦冬、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红藤、丹参、丹皮)对实验性大鼠萎缩性胃炎的保护进行研究,模型组:每日给于生理盐水20/kg,灌胃;胃炎合剂大、小剂量组分别给于胃炎合剂20/kg 、20/kg 灌胃;对照组:给于三九胃泰冲剂20/kg 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喂食。均连续给药60天,结果正常组除偶见炎性细胞侵热润外,无其他病理学改变,而模型组和各药物治疗组均有腺体减少、粘膜变薄和间质增生现象,各药物治疗组其病理改变程度和发生率低于模型组,对其有改善作用。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内因(饮食、情志、素体)、外因(感受邪毒),通常二者兼具。病机或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最终虚实夹杂,其虚主要为胃阴不足,脾气(阳)虚弱;其实主要为湿浊、郁热、血瘀阻络、肝郁气滞等。初期以实为主,后期以虚为主。以胃为病变中心,共同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除胃之外,与脾、肝、胆、肾均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以正虚为本,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三种基本病变。三种基本病变往往互相交错,表现为气阳虚、气阴虚、阴阳两虚等正虚类型。另一方面,本病还可能存在湿浊、宿食、瘀血、火热、水饮、气滞等邪气因素,使其病变呈现较为复杂的状况。刘启泉[1]等认为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润是CAG最基本的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概述】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为各种有害因子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胃粘膜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可能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反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尤其是非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精神紧张或压力、遗传因素及某些慢性病影响等。根据病理改变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儿童以前者为多(占95%以上),萎缩性胃炎很少见。 慢性胃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也是反复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因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单凭临床诊断较困难,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学检查;因HP感染是常见原因,故应常规做HP感染的检查,以便确定是否给予HP根除治疗。 【病史要点】 1.询问腹痛的病程、发作时间、有无发作间歇、发作诱因;记录腹痛与饮食的关系;腹痛的部位、性质。 2.询问有无恶心、呕吐、纳差、反酸、嗳气、上腹饱胀。 3.询问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有无腹痛发作即感便意、排便后即腹痛缓解。 4.有无黑便、呕血。

5.了解有无胃病家族史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 药、糖皮质激素史,有无饮食不良习惯。 【体检要点】 1.腹部检查,腹部有无固定的压痛部位(常代表病变部位)、有无包块、腹水征等。 2.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有无贫血。 【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首选检查方法。能直接观察胃粘膜病变并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内镜下表现为充血、水肿、糜烂、新鲜或陈旧性出血、粘液斑或/和胆汁反流。患HP相关胃炎时,还可见胃窦粘膜微小结节形成。 2.钡餐检查:非创伤性检查、但病变检出率不高、准确性差,可作为胃镜的补充检查手段。可见胃窦部激惹征,粘膜纹理增粗、迂回或锯齿状,幽门前区半收缩状态等。 3.病理学检查:胃镜下钳取胃粘膜做病理学检查,可明确有无炎症、区分急性与慢性、炎症是否活动、炎症分度(轻、中、重)。 4.HP感染的检查:HP是儿童慢性胃炎常见原因,因此,慢性胃炎患儿均应做HP感染的检查。检查方法有: 1)细菌培养

慢性胃炎的调查报告

慢性胃炎的调查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和工作上的压力的加剧,一些人开始饮食无常,从而严重营养的胃的消化功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胃炎疾病,其结果不但可能并发其它的疾病增加病人的痛苦,还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困扰,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完善。【关键词】慢性胃炎;疾病;调查;预防;知识 【正文】 一、调查目的:本课题旨在使自身以及社区人员能够对慢性胃炎有所了解,积极做到三早,即“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慢性胃炎的分类和病因等胃炎的基本知识,社区人员对胃炎的了解程度以及社区人员患胃炎情况等。 四、调查时间:2012年4月7日至2012年4月8日(双休日) 五、调查方式:1.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处查找有关资料。 2.与社区人员交谈。 3.经行问卷调查 六、调查结果:慢性胃炎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炎症。 1 慢性胃炎分类 慢性胃炎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分成非萎缩性(以往称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 2 慢性胃炎原因 2.2慢性胃炎原因 2.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通过产氨作用、分泌空泡毒素A(Vac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其细胞毒素相关基

因(cag A)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长期持续存在,少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极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 2.2饮食和环境因素 世界范围的对比研究显示萎缩和肠化生发生率的地区差异大体与地区间胃癌发病率的差异相平行。这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还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外的其他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3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伴恶性贫血者还可查到内因子抗体(IFA);本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白癜风等。上述表现提示本病属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抗体与内因子结合,阻碍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导致恶性贫血。 2.4 其他因素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如阿司匹林、速效感冒伤风胶囊)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 3 慢性胃炎症状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无这

肠胃药市场调查报告总结归纳 (1)

肠胃药市场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胃病,实际是许多胃脘部疾病的统称。它们表现出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疼痛不适、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临床上常见的胃部疾病诊断有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而目前市场上肠胃药品种类非常多。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选择肠胃药,对症下药呢,故必须了解目前肠胃药市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饮食规律不能保证,胃病发生率越来越高,每个的一生中几乎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急性或慢性胃病。 二、调查时间: 2014年03月20日至2014年03月30日 三、调查对象: 18岁~50岁消费者 四、调查情况: 该岁数的患者主要“职业胃病”,是指由于职业的原因,工作、饮食时间的不规律引发的胃病。 主要有以下潜在群体:

1、学生:不吃早餐埋隐患。学生早上常常不吃早饭,于是上午经常饿着肚子上课,久而久之就导致胃病的产生。 2、白领:加班加出胃病来。由于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之中,经常无法有规律地饮食。经常会饿着肚子加班,有时又要陪客户不停地吃上几个小时;在工作的紧要关头往往情绪高度紧张,会忍不住往嘴巴里塞许多零食,使得胃也加班加点地生产胃酸,胃酸的作用时间久了就会得胃病。 3、教师:操心出来的胃病。据有关调查资料,教师的胃病患病率为15%-25%,与教师平时精神紧张有密切的关系。 4、司机:跑出来的胃病。长期开车饮食不规律,吃冷食,路况好的情况下整日颠簸,再加上汽车尾气的污染,司机朋友很容易患上胃溃疡。 五、消费者分析 1.胃药的主要消费群体 (1)从发病率来看,胃溃疡、功能性胃病包括过去只有老年人才会患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成为了中青年人最高发的胃病。(2)八种职业成为胃病的诱因 教师、白领、学生和销售人员等,由于学习、上班的原因,许多学生和上班族都没有准时饮食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患上了胃病。 2.胃病患者选择药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胃病引起胃部各种不适症状,“疗效快”、“快速止痛”和“效果显着”成为消费者选择药品的主导因素。

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

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 关键字:慢性胃炎 近年来,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与治疗的研究成了世界消化病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尽管在某些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对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治疗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进展。作者复习近5年来主要的英文文献,综述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治疗,并提出在我国条件下如何认识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和实施治疗的一些看法。本文涉及的慢性胃炎不包括有壁细胞抗体的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也不包括1990年悉尼会议分类中的各种特殊类型慢性胃炎(如:反应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肉芽肿性慢性胃炎,病毒感染和霉菌感染等)。本文涉及的慢性胃炎包括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前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胃炎。 一、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 慢性胃炎的临床意义有2,①反复发作消化不良的症状,影响生活品质;②极少数慢性胃炎可以发展为胃癌。尽管过去有学者提出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潰疡有关,但是近年来,这一观点没有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同样过去曾认为慢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目前对此普遍持否定看法,甚至认为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也极少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一) 消化不良症状 消化不良是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要特点是慢性和反复发作。有学者发现65%的慢性胃炎患者在3年后可发生同样的消化不良症状。另外,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2—20个月后有86%的患者仍然有症状。普遍认为胃粘膜炎症不一定是引起消化不良症状的原因。大

量证据表明胃粘膜炎症消退与否与消化不良症状缓解与否无明显关联。同样也未能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引起消化不良症状。但是不少学者相信部分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因为根治幽门螺杆菌之后,消化不良症状好转。有学者发现胃粘膜嗜中性白细胞的侵润与症状有关。目前普遍认为产生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是①胃排空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小肠运动功能障碍);②胃及小肠对机械性扩张刺激的敏感性变化;③肠胃返流的异常;④进餐刺激胃酸分泌增加的减弱;⑤心理因素。慢性胃炎有无合并萎缩或肠化,及胃粘膜炎症所在部位(如是以胃体为主或以胃窦为主,或全胃炎)都与消化不良症状轻重及表现形式无关。Stanghellini等的一篇没有对照组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女性,中—重度餐后腹胀,呕吐和无中—重度的上腹痛提示慢性胃炎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系胃排空延缓所致。 (二)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极少部分慢性胃炎可发展为胃癌。1998年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篇荟萃分析,收集了Medline上的资料和1994—1996年三年间世界上五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按照严格的统一的规范选择了其中19篇文献进行荟萃分析。他们认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与胃癌有定性关系。日本学者2002年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前瞻性有对照组的研究应该是近年来最有说服力的重要研究之一。他们研究对象有1526名,平均随访时间为7.8年。监测幽门螺杆菌的手段有三,组织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实验。三者之中只要有一项阳性就被认为是阳性。这样大大减少了假阴性的可能。他们发现 2.9%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发生胃癌,幽门螺杆菌阴性者中无一例发生胃癌。并且 4.7%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发生胃癌。他们的研究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都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合并严重萎缩,以胃体为主的胃炎以及肠化更可能发生胃癌。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促炎症多态性IL-1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6-06-22T11:03:27.0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作者:左胜军[导读] 我们认为使用瑞巴派特联合莫沙比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增高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减少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左胜军 (孝昌县陡山乡卫生院内科湖北孝感 432912)【摘要】目的:观察莫沙比利以及瑞巴派特联合治疗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CAG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莫沙比利以及莫沙比利联合瑞巴派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分别为88.00%和84.00%,均高于对照组(68.00%、66.0%) (P<0.05)。结论:莫沙比利与瑞巴派特联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莫沙比利,可以有效增加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减少复发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瑞巴派特;莫沙比利;幽门螺杆菌【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158-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内科中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以胃黏膜腺体局限性萎缩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功能下降,伴随组织增生以及肠道上皮细胞病变,为胃癌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状态[1]。因此阻断CAG的进展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本研究分别选用莫沙比利单独或者与瑞巴派特联合对于CAG患者进行治疗,比较疗效差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确诊,金标准使用胃黏膜活检,内镜检查表现慢性浅表性胃炎加血管显露、黏膜不平、粗糙、皱襞萎缩等。排除胃部恶性肿瘤以及非萎缩性胃炎、并发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经知情同意,选取100例CAG患者进入研究。 患者平均年龄为(43.22±6.19)岁,男41例,女59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指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给予常规检查,行抗酸及幽门螺杆菌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莫沙比利(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5mg/次,3次每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巴派特片(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100mg/次,3次每天。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禁烟酒以及食用生冷辛辣,保持规律作息,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现炎症和腺体萎缩化生消失;显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胃镜检查下其炎症减轻,腺体萎缩、化生病变区域消失或者减少2个级度以上;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明显好转,或者出现病情恶化,腺体萎缩以及化生无明显变化。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进行检验,检查Hp抗体阳性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 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率来描述,率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经治疗,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布不同(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为88.00%,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28,P =0.016 <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 3.结论 CAG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胃黏膜退行性萎缩性的病变,与年龄、饮食习惯、Hp的感染等多因素有关[1],可依靠胃镜检查以及活检手段对患者进行确诊。CAG的长久发展可能会引起患者发生胃癌等恶性病变,已于197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前状态,因此采取积极手段治疗CAG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的一个手段[2]。现有对于CAG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病因寻找、饮食习惯改善,以及以抗酸、促进胃蠕动、减少胆汁肠液返流、保护胃黏膜等为主的药物治疗[3]。

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摘要:阐述现阶段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情况,促进慢性胃炎的合理诊断与治疗。 关键词:慢性胃炎;诊断;治疗;进展;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Yao xiao-jun Li jin-hua (the 196th Hospital of PLA , guangdong zhanjiang 524039,China) Abstrac 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chronic gastritis medicine at the present stage,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Keywords: Chronic gastritis; Diagnosis;Treatment; Progress; 流行病学显示,慢性胃炎在患病人群中占有很大比例,我院消化科在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上密切关注学术近展,此文将近况进行综述,以促进临床合理诊断及治疗。 1.慢性胃炎典型症状 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1]是上腹部疼痛和消化不良症状。活动期各种症状明显或剧烈,缓解期症状较为轻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上腹胀满。活动期饱胀,有堵塞感;缓解期仅在饱食后出现不适感。②嗳气。活动期发作频繁,声音响亮;缓解期仅在食后遇见,声音低沉。③上腹疼痛。活动期可见剧痛、绞痛;缓解期不明显,只是隐痛或胀痛。④便血,活动期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缓解期大便潜血试验阴性。⑤嘈杂。活动期明显;缓解期很少出现。⑥恶心呕吐。活动期经常发生;缓解期只是偶尔出现。⑦在食欲方面,活动期减退或全无;缓解期尚可,或比平时稍差。 2.慢性胃炎发病病因 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2]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进食太快,食物咀嚼不充分(如有牙病时);摄食过于粗糙的,过冷或过热的食物。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或犯反复发作,逐渐演变成慢性浅表性胃炎。③吸烟。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苦丁,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胃部血管收缩、胃酸分泌量增加,从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④刺激性药物。某些药物如水 杨酸制剂、皮质激素、洋地黄、吲哚美辛(消炎痛)、保泰松等,都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⑤刺激性食物。长期引用烈酒、浓茶、咖啡,食用辛辣及粗糙食物,过饥或过饱等无规律的饮食方式,均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⑥精神因素。由于心理不健康,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忧虑或忧闷状态,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经核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会导致胃黏膜血管舒缩功能絮乱,使胃黏膜血流量减少,破坏胃黏膜屏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 3.慢性胃炎流行病学[3]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且为非特异性;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和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出现上腹痛、饱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临床表现和精神心理状态上无明显差异。有学者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85%存在胃炎,且51%合并Hp 感染。该比例在不同地区因 Hp 感染率不同而异。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同时存在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道动力障碍,尤其在一些老年患者,其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和胃肠道动力障碍尤为突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达 50% ~ 70%的老年人存在慢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1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 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 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 4. 1 内镜诊断 4. 1. 1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 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4. 2. 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 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 4. 3 病因诊断 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应作为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萎缩性胃体炎可由Hp 感染或自身免疫所致。疑似自身免疫所致的萎缩性胃体炎应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 水平和相关自身抗体( 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等。 诊断内容包括胃炎类型、分布范围( 胃窦、胃体和全胃) ,是否伴糜烂或胆汁反流,对病因也应尽可能描述。例如: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 阳性。 5 治疗 5. 1. 1 一般治疗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 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慢性胃炎的教学查房篇

慢性胃炎的教学查房5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慢性胃炎的教学查房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慢性胃炎的教学查房篇1 慢性胃炎护理查房 概述 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常 伴有上皮损伤、粘膜炎症和上皮细胞再生三个 过程。 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按临床 发病缓急和病程的长短,一般将胃炎分为急性 和慢性两大类型。 慢性胃炎 病人曾本平,女,38岁,近两月来反复上腹部胀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平时嗜酒和咖啡。二天前上述症状加

重,检查:生命体征无异常,消瘦,大便潜血试验(+),胃镜见胃粘膜呈颗粒状,粘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壁细小,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初步诊断慢性 概述 主要是由Hp感染所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常好发于胃窦部。 慢性胃炎分类①浅表性胃炎②萎缩性胃炎③特殊类型 慢性胃窦炎(B型)多见慢性胃体胃炎(A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HP):目前认为是 最主要的病因(2)饮食和环境因素(3)自身免疫(4)其他因素 2、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其他病因 作用于胃黏膜 胃粘膜炎症、萎缩、化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病程迁延,病变多有反复。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胀。部分可出现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表现,

胃粘膜糜烂可有上消化道出血。 2、体征 多不明显,可有上腹轻压痛 三、检查及诊断 (一)检查 1.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正常胃粘膜 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2.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14C 或13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Hp抗原检测等。 3.血清胃泌素测定:萎缩性胃炎的血清胃泌素 水平明显升高 4.胃液分析:胃体萎缩性胃炎胃酸降低 (二)诊断 1.反复上腹胀痛及消化不良表现 2.Hp检测 3.镜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制定计划 四、治疗要点★ 1.根除幽门螺杆菌CBS +阿莫西林+甲硝唑2.对症处理3.手术治疗 实施护理

自身免疫性胃炎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自身免疫性胃炎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摘要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胃炎,临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底胃体黏膜萎缩以及血清存在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虽然已经发现数年,但其病理生理机制、自然史、相关癌前病变等仍未研究清楚,部分患者甚至被误诊为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本综述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 自身免疫性胃炎(autoimmune gastritis, AIG),也称为A型胃炎,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的胃炎。主要表现为以胃体黏膜萎缩为主的胃炎,常伴有血和(或)胃液壁细胞抗体和(或)内因子抗体阳性,严重者因维生素B12缺乏而有恶性贫血表现。以前常将其与恶性贫血一概而论,AIG可以被认为是恶性贫血的前期状态,约25%~40%的AIG患者发生恶性贫血[1]。在西方国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率逐渐下降,但同时伴随着AIG发病率逐渐升高。AIG在我国尚缺乏系统化研究。现对AIG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流行病学 因AIG在发病初期常无症状,且其诊断很多情况下无法通过内镜检查和活检确定,主要依靠血清标志物,因此AIG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早期报道AIG好发于北欧老年女性。美国研究资料显示,恶性贫血在60岁以上

老年人中患病率约为2%,在老年女性可达4%~5%,且在非白人女性中发病率更高,发病更早[2]。德国一项研究纳入9 949例50~74岁的健康体检人群,其中1 889例(19.5%)壁细胞抗体血清学阳性[3]。亚洲AIG 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内在20世纪20—30年代逐渐出现了恶性贫血病例报道,自1962年Irvine和Markson发现恶性贫血患者血清中存在壁细胞抗体后,国内报道的数量有所增加[4,5],但尚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项历时8年的研究显示,门诊胃镜检查中AIG的年检出率为0.9%,年龄(60.6±12.3)岁,以女性为主[6]。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AIG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过程仍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CD4+T细胞针对胃壁细胞分泌小管膜上的H+/K+ATP酶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壁细胞破坏,泌酸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减少或缺乏,胃黏膜萎缩。具体机制可能为Fas配体诱导的凋亡[7]。遗传易感性研究显示,AIG与特异性家族组织相容性单倍型,如HLA-DRB103、HLA-DRB104、HLA-B8和HLA-DR3相关[8]。另有研究显示,37%的AIG患者胃黏膜组织IgG4+浆细胞显著增多,提示IgG4+浆细胞可能与AIG的发生相关[9]。 Hp感染是B型胃炎的常见致病因素,但其在A型胃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p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的感染性触发因素,急性Hp感染引起大量上皮细胞受损,从而引起H+/K+ATP酶暴露于抗原递呈细胞,在易感个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另外,Hp蛋白肽含有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3-15T14:25:58.70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2月作者:苏靖1 周晓虹2 [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1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级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79-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癌前疾病,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或)异型增生(Dysplasia,Dys)则被公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国内已经开展了诸多关于中医药治疗CAG 及PLGC的研究,相关实验研究报道逐年增多,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此部分内容稍少,应作补充并有总结性意见)蔡淦教授[1]通过对多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痰湿热毒、气滞血瘀为标。张声生教授[2]则通过西医病理演变,用中医理论诠译,认为脾胃虚弱在胃粘膜病发生、发展至癌前病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湿热邪毒易伤阴,则损气伤阴,煎灼营血而成。具体讲湿盛易伤脾,日久不愈,扰乱气机,影响脾胃转输水谷津液功能;毒邪久稽于胃,则毒腐成疮,瘀结成积,从而导致异形增生甚至癌毒的产生。周琴[3]认为,根据“肾为胃之关”,肾元不足,火不暖土,脾胃健运失调。因此,脾肾两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才是本病的病理所在。2治疗研究 2.1辨证治疗方面:柯莹玲等[4]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78例,辩证分为5型,分别论治:中虚气滞型,治宜温养脾胃,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桂枝、酒白芍药、大枣、生姜、炙甘草、广木香、吴茱萸);胃阴不足型,治宜养阴理气,方选一贯煎加减(沙参、麦门冬、石斛、当归、香附、川楝子、香橼);脾胃湿热型,治宜清化湿热,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加减(藿香、苏梗、半夏、茯苓、佩兰、葛根、白扁豆、川黄连、甘草、滑石、车前草);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枳壳、旋覆花、白术、赤芍药、白芍药、半夏、川黄连、香附、丹参、代赭石、当归);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止痛,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延胡索、白芍药、白术、郁金、厚朴、薏苡仁、砂仁)。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0.8%,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69.2%,胃黏膜萎缩积分、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积分治疗后均有下降。张子明[5]通过总结张继泽老教授经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异型增生分四型论治, 以中虚气滞为主要病机和证型, 其余依次是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血瘀证,分别采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柴胡疏肝饮、沙参麦冬汤或一贯煎、血府逐瘀汤等加减治疗,经临床证实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后CAG 可以逆转。高富贵[6]将本病中医辨证分为胃阴虚、胃阳虚和胃阴阳两虚3型。胃阴虚用自拟三酸汤加味;胃阳虚用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胃阴阳两虚用益胃汤加减,结果治疗CAG或伴肠化及异型增生108例,总有效率93.5%。2.2专方治疗方面:目前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本病是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兼有气滞、血瘀和热毒为患的本虚标实证,治疗采用健脾养阴、活血理气、解毒散结等方法多取得了确切的疗效。针对胃黏膜之病理改变进行固定专方的研究已逐渐形成趋势,如胃安泰胶囊[7](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莪术、丹参、茯苓、甘草),阻癌胃泰冲剂[8](黄芪、莪术、党参、白术、丹参)及仁术健胃颗粒[9]等(黄芪、白术、莪术、薏苡仁、黄芩等)。还有在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微观黏膜变化相结合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药物组成固定专方,并研制成固定剂型,对癌前病变进行治疗。如莫剑波[10]用加味枳实消痞丸(枳实、厚朴、党参、茯苓、白术、麦芽、郁金、白芍、半边莲等炼蜜为丸)以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为法,治疗胃癌前病变30例,总有效率达86.7%。此外,根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合胃镜和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临证选药的依据。沈洪教授[11]在治疗本病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酌加清化湿热、抑酸护膜药:如薏苡仁、参三七、白芨、乌贼骨等;粘膜呈颗粒增生状增生,色泽灰暗,或疣状隆起,可酌加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如三棱、莪术、丹参等;病理检查见小凹脓肿者,可加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山栀、生薏苡仁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加黄连、黄芩等清热化湿药;肠化或异型增生,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见穿、仙鹤草、藤梨根等防癌抗癌药;黏膜血管显露,白相为主,可加益气滋阴、养血活血药,如黄芪、当归、麦冬、丹参等,以提高临床疗效。3治疗机理研究 3.1 直接修复胃黏膜损伤 胃癌前病变直接表现为胃黏膜的损伤,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及局部胃黏膜修复,增加局部的血供,有利于增强胃黏膜抗损伤修复能力,达到治疗目的。吕志刚等[12]采用综合造模方法(MNNG灌胃及饥饱失常法)建立PLGC的大鼠模型。预防组大鼠在造模的同时灌服胃安泰胶囊(组成: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茯苓、莪术、丹参、甘草等),20周造模成功后,将参与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胃安泰给药组、维酶素给药组和病理对照组,分别进行灌胃。用药12周后,结果预防组、高剂量胃安泰给药组大鼠胃壁血流量高于病理对照组(P<0.05),病理对照组大鼠胃壁血流浓度高于高剂量胃安泰给药组(P<0.05)。提示胃安泰胶囊可以益气健脾、理气消痞、化瘀解毒,增加胃黏膜局部血流,改善局部细胞营养缺乏状态,促进局部细胞恢复正常,对胃癌前期病变有很好的预防和逆转作用。李春婷等[13]观察仁术健胃颗粒(组成:黄芪、白术、莪术、薏苡仁、黄芩等)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癌胚抗原(CEA)、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显著改善患者胃黏膜CEA、COX-2的水平,与对照组胃复春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合前期研究[14],提示仁术健胃颗粒具有益气活血清热之效,治疗PLGC机制可能与减少COX-2表达,通过改善HP感染,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等机制有关。 3.2抗氧化作用 白海燕等[15]用小归芍颗粒(当归芍药散与小陷胸汤和方即:黄连、半夏、瓜蒌、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术、泽泻)治疗胃癌前病变53例,症候疗效92.45%,提示有较好疗效;张伟等[16]通过研究小归芍超临界提取物(组成:当归、白芍、白术、瓜蒌)对大鼠胃癌前病变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提示小归芍提取物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及胃黏膜中SOD(超氧化歧化酶)含量,同时降低血清及胃黏膜中MDA (丙二醛)含量,对大鼠胃癌前病变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抗能力,对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有关。 3.3对细胞增殖和凋亡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胃病调查报告

中国胃病调查报告 中国胃病调查报告 调查调研中国胃病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胃病 生活愈来愈好,工作愈来愈忙,可是我们的胃却愈来愈差。人们对营养健康愈来愈重视,但长时间以来,对胃肠营养健康题目的熟悉非常有限,临床中肠道菌群失调、便秘、胃肠不适、胃肠炎等疾病病发率很高,多数人却都不大在乎,以为只不过是有点儿小毛病而已。 中国胃病调查报告 中国13亿人口,肠胃病患者就有 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消化性溃疡病发率10%,慢性胃炎病发率30%,是全球当之无愧的胃病大国。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结构的改变,胃肠道疾病的病发率愈来愈高。另外,201X 年7月,发行的健康*** ,其数据表明 5 6.18%的网民有胃痛现象。说起胃病,大约有***成的人都患过或患有此类疾病。为此,发起胃健康调查。以便全面了解大家的胃健康状态,有益于广大网友进步对胃病的防治意识,免受困扰。希看这份调查报告让您了解更多的胃病常识,让胃快乐工作。 参与调查人群基本资料分析 本次调查用时一个月,得到广大网友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共搜集有效样本22152份。参与调查的人群主要为中青年,其职业主要包括: 销售职员、教师、司机、IT、医务工作者等。 中国白领胃健康状态不乐观

从本次调查的数据得知,6 5.55%的网友明确表示患有胃病,2 18%的人不清楚自己是不是有胃病,只有1 27%的人肯定自己没有胃病。前不久,IT界精英编辑因胃癌而英年早逝,让人惋惜之余,不能不开始沉思这个题目。为何这么多的人患有胃病呢?实在除与环境污染、生活压力有关外,还与个人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 关于胃部不适症状的调查数据显示: 腹胀恶心、想吐: 3 6.74% 胃痛: 3 6.27% 偶然有部份症状: 2 8.76% 返酸炙烤感: 2 8.58% 嗳气: 2 6.06% 食欲不振: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21T10:56:08.55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5期作者:贾圣喜1 傅志泉2 [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一种对人类威胁甚大,患病率高,癌变率高的疾病,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1】。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 2.浙江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浙江杭州 310009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本文从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新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分型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检查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一种对人类威胁甚大,患病率高,癌变率高的疾病,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1】。近年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尤其是80年代以来,纤维胃镜作为望诊的延伸和深化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胃镜的直接观察和开展病理活检,以深入探索胃粘膜的病损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中医的病理基础与探讨发病机制,从而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本文就笔者掌握的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研究的资料作一综述。 1.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随着现代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形态学,病因学和发病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化,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江华鸣【3】认为本病属中医“胃痛”、“痞满”、“嘈杂”、“腹胀”、“呕吐”等范畴。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所谓“正虚之处,即受病之所”。发病机制为病邪阻滞,脏腑失调,气机不畅“, 不通则痛”。临床表现以消化不良为主,常见胃脘痞满,饭后饱胀,噫气,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口中乏味或干苦,有的伴有脘中隐痛、胀痛、冷痛或灼热痛等症。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变薄,皱襞变细或平坦,苍白或灰白色,或白多红少。病理活检常见过形成结节处肠腺化生。傅志泉【4】等认为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萎缩性胃炎以痞满为主证,病位在胃。萎缩性胃炎的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均说明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辩证依据。王钢【5】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变薄,胃酸减少,或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这些病理改变当属气血不荣所致。CAG 患者胃粘膜的这些颜色、形态及组织学改变,与中医理论中气血不荣肌肤而致肌肤颜色少华、或粗糙、或萎缩等之理相同。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分型 2.1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发病机理分型 近年来对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分歧。如张滨【6】认为络病理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亦适用: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因病机为多种病因日久则气滞血瘀、湿阻、浊聚、食积、痰结、郁火诸证蜂起。气滞络阻,胃络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滋润荣养,胃腑受损,胃液减少,腐肉败血,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日久成萎。雷作汉【7】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多因脾胃素虚,外邪乘虚袭之,使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气血失和所致,病久则气滞血瘀,使胃体失其濡养,甚则痰瘀内阻胃络。其病机枢纽可归纳为“脾胃虚弱,痰瘀互阻”。脾胃虚弱是CAG发病和转变的根本内因,痰瘀互阻是CAG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且二者互为影响。并认为Hp是广义的毒邪,毒邪为患,久致毒腐成疡,瘀结成积,深入胃络。周学文【8】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同痞满等病的发生因素有一定的相似性;病机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络、气血瘀滞为变。赵凌杰【9】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或情志所伤而致,其病机有湿、滞、虚、瘀四个方面。 2.2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分型 近几年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辨证论治观点和方法却不尽相同。如苑述刚【10】等认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心下痞”、“胃脘痛”等病证范畴。临床上辨证主要从阳虚寒凝型、阴虚气滞型、寒热错杂型三种来把握,治疗分而治之,疗效满意。徐清喜【11】等指出,胃病诊治大要,当首辨虚实寒热,次以辨病施治。并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肝胃郁热型、湿热内蕴型、寒热错杂型、瘀血阻络型等六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陈良金[12] 结合多年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将萎缩性胃炎归纳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湿热、气滞痰阻、瘀阻胃络六种常见证型。并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治法特点,据此立方选药,临床单用、复用均可取效。柯莹玲【13】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病因与辨证分型。通过对入组患者收集详细的四诊资料,分析四诊结果,进行具体的辨证分型和病因归类。将本病分为中虚气滞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气滞血瘀型、脾胃湿热型五种证型。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检查的相关性 3.1 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进行中医分型 近年来各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像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观察与研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如董惠萍【14】等通过182例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纤维胃镜检查,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各项比较,浅表性胃炎肝胃郁热较多(P < 0.01),其中萎缩性胃炎脾胃郁热型、瘀血型较多(P < 0.01),二者肝气犯胃、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四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卓家和【15】等从361例慢性胃炎临床资料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发现: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占总例数的15.51%,辨证分型以肝胃不和型最多,21例占37.5%,脾胃虚弱型19例占33.9%,脾胃湿热型和胃阴不足型均为8例,各占14.3%。王启章【16】等,对252个病例进行观察发现:证型与胃镜像:脾胃湿热型的胃粘膜充血、水肿、血管显露的比脾胃气虚型的多;脾胃气虚型的胃粘膜苍白的多。证型与胃粘液糊状;从胃镜中窥见,脾胃气虚胃粘液糊量少,且色多清白;脾胃湿热型则胃粘液量偏多,多呈浓绿色。经U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郑锦锋【17】等对经胃镜确诊并排除合并其他疾病的慢性胃炎341例,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其中萎缩性胃炎中脾胃虚弱型占49.2%(29/59),胃阴不足型44.1%(26/59),两者占萎缩性胃炎的绝大多数(93.3%)。 3.2 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进行中医分型 许多学者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与其胃粘膜的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董慧萍【18】等用双盲法对144例慢性胃炎中医分型与病理形态学关系进行观察:萎缩性胃炎的程度和肠化与实证和虚证的关系:40例萎缩性胃炎,实证16例,包括轻度5例,中度8例,重度3例,7例伴肠化;虚证24例,包括轻度2例,中度14例,重度8例,24例均伴肠化。统计学处理,固有腺体萎缩的程度与实证和虚证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肠化与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涂福音【19】等对1049 例中医辨证分型慢性胃炎患者按不同病理类型及各项伴随病变编制成表格,进行统计学Lo 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多为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