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2015)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一、学院简介 (1)

二、办学规模与生源 (2)

(一)在校生规模 (2)

(二)招生规模 (2)

(三)生源分布及质量 (2)

三、师资与办学条件 (3)

(一)基本办学条件 (3)

(二)师资队伍 (4)

(三)办学经费 (7)

(四)管理体制与章程建设 (7)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8)

(一)专业建设 (8)

(二)课程建设 (10)

(三)教材建设 (12)

(四)实践教学 (12)

(五)校企合作 (13)

(六)质量监控与评价 (14)

(七)教育教学研究 (15)

五、学生管理与服务 (16)

(一)学生管理 (16)

(二)社团活动 (17)

(三)校园文化建设 (18)

(四)学生服务 (20)

(五)关爱工程 (20)

(六)就业与创业服务 (21)

六、培养质量与评价 (21)

(一)毕业生获证率 (21)

(二)毕业生就业率 (22)

(三)毕业生就业质量 (22)

(四)用人单位满意度 (23)

(五)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 (23)

(六)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24)

(七)毕业生专升本、自主创业 (25)

(八)学生获奖情况 (26)

七、社会服务与贡献 (26)

(一)地区贡献 (26)

(二)服务行业企业 (27)

八、工作展望 (29)

九、附件 (31)

附件1 计分卡 (31)

附件2 资源表 (31)

附件3 服务贡献表 (32)

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2014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一、学院简介

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院现设有电子商务系、通信安全系、建筑系、动漫系、艺术传媒系、电子计算机系、公共教学部和思政教学部等8个教学系部。开设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建筑设计技术、财务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8个专业,其中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两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立足合肥、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秉承“厚德自强”的校训精神,坚持“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学做一体”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经济管理类为辅、兼有人文类和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发展格局,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2项。学院连续两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被省民政厅评为“中国社会组织评估AAAA等级”,连续两年荣获省属“百优社会组织”称号,荣获安徽省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学院党校连续两年荣获合肥市“先进基层党校”称号。

2013-2014学年,学院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增强办学特色为重点,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创

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

二、办学规模与生源

(一)在校生规模

2013-2014学年,学院在校生数3593人(折合在校生数3463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3449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144人。

(二)招生规模

2014年,学院计划招生2300人,实际录取2300人,录取率100%;学生报到数1767人,报到率76.83%,报到率比2013年高2个百分点。学院招生口径以普通高考为主,占招生总数的91.3%,以自主招生作为补充,占8.7%。具体如表2-1、表2-2所示。

表2-1 2014年学院计划招生数、实际录取数及报到率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招生管理部门数据统计

表2-2 2014年学院不同招生口径的计划招生数和实际录取数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招生管理部门数据统计

(三)生源分布及质量

1.生源分布

学院人才培养在满足合肥市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市外省内、皖江城市带的教育需求。2014年,学院生源17.88%来自于合肥市,29.77%来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他城市,52.35%来自省内其他区域。具体如表2-3所示。

表2-3 2014年学院生源地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招生管理部门数据统计

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源是指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的生源。

2.生源质量

近两年,学院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从首选比例来看,第一志愿报考学院的考生比例达90.21%,高于2013年的87.63%;从生源成绩来看,生源分数线文科超高职(专科)控制线94分,理科高出89分,分别比2013年高出31分和63分。具体如表2-4、表2-5所示。

表2-4 2013、2014年第一志愿填报学院人数及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招生管理部门数据统计

表2-5 2013、2014年学院文理科录取分数线与省控线分数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招生管理部门数据统计

三、师资与办学条件

(一)基本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面积304.96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9259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06.93万元;图书馆藏书21.8万余册,电子图书28万种。具体如表3-1、表3-2所示。

表3-1 2013-2014学年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总量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13-2014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表3-2 2013-2014学年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比例及生均数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13-2014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二)师资队伍

学院重视师资建设,出台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在职进修、双师素质教师认定等政策。坚持“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在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学历层次提升、专业带头人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了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规模

2013-2014学年,学院共有教师263人(不含校内兼课教师5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167人、校外兼职教师69人、校外兼课教师27人。具体如表3-3所示。

表3-3 学院教师整体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2.师资队伍结构

(1)专任教师结构

①职称结构

2013-2014学年,学院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35人,占专任教师的20.96%;中级职称29人,占17.36%。具体如表3-4所示。

表3-4 2013-2014学年学院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统计表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13-2014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②学历、学位结构

2013-2014学年,学院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63人,大学本科学历教师104人(在读硕士16人)。具体如表3-5所示。

表3-5 2013-2014学年学院专任教师学历学位结构统计表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13-2014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③“双师”结构

学院出台了《关于教师考证及深入社会实践锻炼的实施办法(试行)》,建立了在职教师技能培训和企业锻炼制度。目前,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74人,占专业课教师的60.1%。其中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等重点专业的比例达75%以上。

(2)兼职教师结构

2013-2014学年,学院从行业企业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69人担任兼职教师,其中,能工巧匠占兼职教师的76.81%,高级职称占8.7%,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技师以上专业技能等级占14.49%。具体如表3-6所示。

表3-6 2013-2014学年学院兼职教师结构统计表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13-2014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学院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逐步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师资队伍培训

学院重视对教师的培训。2013-2014学年,学院提供专项经费33.08万元,用于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到企业实践锻炼、攻读在职硕士以及参加各类教学或学术会议等,

进一步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如表3-7所示。

表3-7 2013-2014学年学院教师学历进修与培训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人事管理部门数据统计

(三)办学经费

我院主办方安徽世杰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逐年加大对学院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加强对学院财务活动的监督,建立了一套严格有效的财务监管制度,办学收入全部用于学院教育教学。

(四)管理体制与章程建设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学。董事会行使决策权;院长行使行政管理权;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和工会依照章程行使民主管理权、民主监督权,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2013-2014学年,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落实学院一届四次“两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

践活动和迎评促建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了学院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学院办学行为,明确办学目标,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保障学院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进学院健康、持续发展,2014年11月,学院已启动章程修订工作。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专业设置

学院以安徽省尤其是合肥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依据,及时跟踪安徽省支柱产业、合肥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需求的变化,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规划,邀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参加研讨论证,灵活调整和新增专业。2014年新增工程造价、财务信息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三个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高职专业18个,覆盖电子信息、计算机、建筑设计等8个专业类,已形成了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对应的4个专业群。具体如表4-1所示。

表4-1 2013-2014学年专业设置及与行业产业结构匹配情况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务管理部门数据统计

2.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学院着力培育和建设与安徽省经济发展方向和合肥市重点发展产业契合度高的、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良好品牌效应的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等5个校级重点(特色)专业,其中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技术两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具体如表4-2所示。

表4-2 学院重点(特色)专业一览表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务管理部门数据统计

学院根据合肥市打造全国电子商务产业承载和集聚基地的需要,在合肥(蜀山)国际电子商务园区的指导下,依托合肥同心源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合肥绿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校办企业,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根据合肥市打造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公共安全产业基地的需要,整合师资队伍,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建设。根据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和合肥市“1346”行动计划、合肥市打造中国动漫产权交易集散地的需要,着力发展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根据合肥市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需要,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根据合肥市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需要,加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主动联合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案设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和考核方法等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点(特色)专业在专业群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案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为例

学院通信安全系紧紧围绕合肥和长三角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托合肥五大工业园为资源平台,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构建“能力模块、层次递进、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的实训课堂、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构建“理实一体”的情境式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课程建设

学院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和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

2013-2014学年,学院开设课程总数361门,平均每个专业24门。A类(纯理论)课程44门,B类(理论+实践)课程285门,C类(纯实践)课程33门。具体如表4-3所示。

表4-3 2013-2014学年学院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13-2014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2.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院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学院联合行业企业,按照“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目前,已建成校级精品课程5门,修订了112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了专业课程的实训指导书(校企合作编写了21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指导书)。同时,学院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鼓励师生使用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积极推进学院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学院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考核方式上,以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为核心,结合职业活动要求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三)教材建设

学院制定了《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规范教材选用、建设与评价管理,引导教师优先选用适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近三年出版的省级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精品教材及行业企业优秀教材。2013-2014学年,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占选用教材的93%,师生对教材选用满意度均达92%以上。学院鼓励教师编写特色教材、紧缺教材,已自编、参编教材25本,并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了21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指导书。

(四)实践教学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合理配置管理队伍,制定完备、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推进顶岗实习,实施“双证书”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切实保障了实践教学质量。

1.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学院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能够较好地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动漫设计与制作等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32个实训基地(室)。目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06.9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项目总投入400万,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学院先后与合肥(蜀山)国际电子商务园区,以及北京水晶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火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同心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运行良好、相对稳定的9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参与、规划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学院依据“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学做一体”的理念,不断深化

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中,并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达55%以上;二是邀请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设计并完善各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

3.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学院制定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暂行规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程》等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学院课程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教学等环节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院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均在半年以上,2014届毕业生顶岗实习覆盖率达98.5%以上,学生顶岗实习对口率达81.8%,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有效实习和顺利就业的双重效果。

4.实施“双证书”制度

学院制定了《学生“双证书”制度实施办法》等制度,鼓励支持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学院是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NIEH)、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国际电子商务培训认证(IECE)、Adobe认证考试、Autodesk认证考试等11种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考点,可鉴定95种工种(科目)。毕业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2014届毕业生获证率达89.57%。

(五)校企合作

学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的实施意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目前,与学院合作的企业有76家;校企共同编写21门专业

课程的实训指导书;企业捐赠价值18.9万元;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入4.1万元,培训企业员工172人。

案例:

创新办学机制校企深度融合

——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学院电子商务系依托校办企业合肥同心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肥绿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构建“校企融合,进阶分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电子商务企业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岗位—职业关键能力—能力要素—支撑课程”的方式重构课程体系,对接职业资格标准重组课程内容,校企共同修订了7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构建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校企共同编写了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指导书;对接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按职业需求搭建真实的学习环境,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实施“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电子商务运营师、电子商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取证率达90%。通过以上多项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院电子商务系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为合肥同心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肥绿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提供了职工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帮助企业提升了网店搜索排名,实现了销售额的逐步增长,深受企业欢迎。

(六)质量监控与评价

学院始终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价体系。

1.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学院对《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课程考核管

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暂行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形成了涵盖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课程考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学院建立了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得到切实执行,确保了教学运行高效、平稳、规范,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保障。

2.实施质量多元监控

学院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暂行办法》《关于教学检查工作的暂行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质量监控制度,构建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由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领导,教务处、教学督导组、系部和教研室等部门人员组成,负责学院各项教学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和监督检查工作。由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开展督教、督学、督管;建立系同行教师评价系统,进行主讲教师的聘任、教师试讲和教学效果评价工作;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学生双向课堂教学效果反馈系统;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吸收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形成了学院、系部、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考核等各主要教学环节都建立了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良好,切实保证了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七)教育教学研究

学院制定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科研奖励暂行办法》等制度,激励、引导教师投身教研科研工作。

2013-2014学年,学院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7项(包括省级教学

研究项目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特色专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各1项)、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1项。具体如表4-4所示。

表4-4 2013-2014学年学院获批质量工程项目和振兴计划项目一览表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2013-2014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学院积极做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的建设工作,强化项目管理,对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经验和成效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教师申报建设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逐步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体系。目前,已立项建设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等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通过实施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学生管理与服务

(一)学生管理

1.学生管理制度

学院修订和完善了《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学生住宿管理规

定》《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等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修订并印发了《学生手册》(2014版),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2.学生辅导员队伍

学院建立了董事会和党、政齐抓共管,学生处和院团委具体负责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着力推行教学管理系统和宿舍管理系统“双包保”责任制。全院现有专职学生管理人员21名,其中专职辅导员17名,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院高度重视对辅导员考核中的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评价。2013-2014学年,学院辅导员考核的学生评价优秀率达92.5%。

3.学生参与管理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平台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搭建了学生座谈会、师生交流会、院领导信箱、院领导QQ、微博、微信等多种沟通交流平台,主动倾听学生声音,关心学生成长需求。具体如表5-1所示。

表5-1 学生参与学院管理情况一览表

数据来源: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学生管理部门数据统计

(二)社团活动

学院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平台。学院现有学习实践、文化体育、社会公益等类型的学生社团12个,有会员950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