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苏文菁

作者简介:苏文菁

,博士,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讲座教授。

摘要:福建区域的海洋性特征是由“多山”、“滨海”的地理环境,不安命运、敢于打拼的族群个性,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两次国际上洲际海洋贸易网络与全球化发端的时代诱因所共同作用的结果。闽商是历史上最能够体现中国内发性的海洋文化的群体。

关键词:地理;族群;时代;闽商;海洋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3-0121-11

长期以来,对于福建人的出洋谋生、福建人在海外形成大规模的汉民族“离散族群”①,学术界所提供的理由是由于福建的“地瘠人稠”。哪怕是许多从事华侨研究、海洋史研究、海洋经济研究的学人也多持这种观念。我们认为,福建区域文化的海洋性是福建的地域、族群与时代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域环境上,中国的主要省份除了东北三省与福建②之外,都在黄河、长江、珠江这三大水系之中。黄河与长江都发源于唐古拉山系,珠江与长江水系在秦统一中国时就以灵渠相联接。而福建的水系发源于本省、且在省内注入大海。福建境内多山、滨海的地理条件为福建人的海洋性文化个性提供了一种实现的环境可能性。而福建人不安命运的族群个性是福建区域海洋性特征成为现实。从唐朝中叶开始的海域亚洲与明代开始的全球化时福建区域的海洋性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诱发与展现的国际机遇。在此过程中,福建籍商人—闽商是这种区域海洋性文化的最完美实践者。

古代的福建称“闽”③,“闽”既是族群、方国之名号,又是古代方国之区位。“闽”作为方国,其地理区位在汉语典籍里也有表达。成书于战国时代、且包含有远古信息的《山海经.海内南经》就记载着“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三天子鄣(都)山,在闽西(海)北”。《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蛮)东;在闽西北”。从“闽”方国与浙江、赣州等毗邻区域的关系,两相印证了“闽”之地理位置既是以今之行政区域福建为主体④。从中国历代行政规划与考古事实看,闽族的分布范围与当代闽文化的主体区域是一致的,它包括现阶段的福建、台湾两省,以及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闽在海中”不仅描绘了“闽”之地理方位,从而也确立了闽文化的区域文化特色:海洋性⑤。

从今天的地理条件看,闽族先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可用“滨海”、“多山”来概括。应该说人

121

类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是先民们为在该环境中得以生存而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结。我们相信这些“行为方式”起码由两个不同的层面构成:核心文化与次要文化。所谓核心文化是与生计活动相关的一群特征,由于其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生产力尚未发展到人类能够控制或是改变环境的漫长阶段里,该核心文化在特定的区域中不断得以加强,并由此而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评判标准、行为规范、礼仪习俗与审美原则。可以说,核心文化决定了一个区域文化区别于另一个区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而次要文化则是在不同的时期易受外界的压力或是内部的改革而产生变化的文化层面,它构成了区域文化的丰富与多彩。以闽文化的主体区域之一福建为例,福建多山,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多山”成就了“七闽”之地作为独特文化区域的存在,“山”与“水”形成了有益的互动,保障了物种与资源的多样性。“多山”的意义不仅在于说明福建的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2.39%,“山地丘陵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国沿海各省区与亚热带东部各省区中居前列”⑥。福建境内高山耸立、丘陵起伏,河谷盆地错落其间。西部是武夷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于闽、浙、赣边界,北接仙霞岭,南接九连山,长约540公里。斜贯于福建中部的是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绵延也达550公里。福建东北部还有太姥山脉,由浙南绵延至闽东北。在这两列主要的山脉及其支脉之间镶嵌着许多盆地,并被河流串联在一起,盆地两旁是宽窄不一的冲积平原,为农业提供了耕地。每个盆地自成一个地理单元,较大的地理单位有八个,这也是“八闽”的地理由来。

更重要的是福建的“山”使得福建的水系相对独立、完整,在工业文化改变福建人的生活方式之前,这种水系对闽族相对独立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特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福建不仅河流多,大小河流663条,河网密度为0.1公里/平方公里;而且福建省绝大多数水系发源在省内、流经省内,并注入福建海域。只有个别河流发源于本省而流入邻省,如汀江的下游韩江;或是发源于浙江而流入本省,如交溪、建江的个别支流。而这些地区正是古代的“闽”之地⑦。

“滨海”是福建地理环境上的另一特征,它造就了福建海洋文化的冒险与开放;其具体表现方式就是形成了出海打拼的集体无意识。福建西部的武夷山脉与东西部的洞宫山成为福建与西、;而沿河流一路向东、向南入海的海洋发展却是闽族先民可能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地理上看,福建沿海港口城市的发育、成长,就是发源于山区的河流奔流入海与东海潮汐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在形成经济、文化的共同体上也是“山”与“海”互动的结果,因为,河流入海口从海上带来的汛息只能向腹地辐射200公里左右。而这几乎就是福建省东西向的宽度了。目前,福建的海域面积为13.6万平方公里,其中200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渔场面积就有12.51万平方公里,比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还大。且岸线曲折,港湾众多,近岸岛屿星罗棋布,海洋资源丰富多样。在远古时代,同样的自然条件使得沿海的闽族先民更多选择了“以海为田”、“以舟为车”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认为闽族的文化特质是海洋文化的环境生态依据。

如果说“多山”、“滨海”只是提供了闽族人民发展海洋性文化的可能性的话;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族群的自觉选择是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必要条件。首先,“闽”是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中极为古老的族群之一。目前我们在能够找到的资料里,关于“闽”这一族群最早的记载来自《周礼》,在《周礼.夏官》中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厉害”。《周礼.秋官》又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⑧周初掌管地图、从而管理全国土地的官员(职方氏)的管辖范围里就有“七闽”之地与人民。而象胥则是掌管包括“七闽”在内的那些方国使臣来聘问的事,负责传达天子的话并向他们解

122

释、和他们缔结友好关系。今天,在这些古老的方国、族群里,除了“闽”之外我们已经难觅其他族群的踪迹了。但是,我们可以说,今天的福建人就是“闽”这一古老族群的传人,我们还生生不息的延续着祖先的文化血脉。这种族群的独特性曾使得梁启超大伤脑筋,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梁启超称:“吾侪研究中华民族,最难解者无过福建人。其骨骼肤色似皆与诸夏有别,然与荆、吴、苗、蛮、羌诸组都不类”。⑨这从另一个层面凸显了闽人的族群独特性。

我们可以从秦末无诸等“率百越从诸侯灭秦”到汉武帝“灭”闽越的历史来解读古代闽族的文化特征。在秦末的反秦战争中,闽族人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且以组织严明、战斗力强闻名。在楚汉战争中,闽人助刘备。至汉立国,许多闽人将领都得到了封赐。对于这样一个善战的族群,从高祖五年开始,刘备将秦时的闽中郡一分为三:现福建的大部分封给闽越王无诸,浙南的温、台、处封给东瓯王摇,潮、汀封给南海王织;达到了对闽人分而治之的目的。但是,55年之后(前138年),南海、东瓯不仅为闽越所有;而且随着国力的强大,闽越王郢继续对各近邻虎视眈眈,于前135年举兵犯南越,其弟余善与宗族谋,以“亡海上”为最后的纺线⑩。由此可见,闽族人不仅对海外的地理、物产、航路网络十分熟悉;而且在族群心理上对海洋没有如何的畏惧。这正是海洋族群典型的心态。

历代从北方入闽的汉人和从海上东来的穆斯林都有一种不安于现状的情愫,在福建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他们与闽文化的开放、冒险精神一拍即合,演绎了数千年的海洋文明发展史。

由于福建的地理环境历代朝廷对其用兵多采用军屯制,规模较大的有:西汉出兵灭闽越;三国孙吴对闽多次用兵;唐高宗从总章二年(669年)始,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5000千余人,后又援兵58姓,共万余人入闽。中原汉人避难入闽,大规模的也有两次:唐末,河南王氏以及随后的36姓落藉闽地;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后的入闽者。此外,各个时期因灾荒、战乱、疾病流行以及各种原因而零星入闽者络绎不绝。由此可见,以汉朝为界,从远古就有的小规模入闽移民,都消融到闽人之中了。从汉到三国,闽地的民族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自晋经唐到宋,经过几次民族融合高潮,闽地人口逐渐改变为以汉人为主。入闽的汉人时间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他们总觉得生命中有一种躁动的力量,在一定的程度上,他们都是传统农业文化的不安分者,就像当年乘上“五月花”号离开英国海岸、驶向北美洲的开拓者一样,他们要到“新大陆”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汉人迁入福建、与闽人互相融合的路线图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力量的存在:中原汉人大量迁入闽西与闽北山区———部分山区人口向沿海迁移———部分沿海人口向海外迁移。宋元年间从海上东来的穆斯林的冒险个性与海洋文化特色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与早期入闽汉人的冒险个性一道,以极快的速度和当地闽族的海洋文化一拍即合,并且,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不断强化闽文化中的海洋性质,闽族的海洋性文化以出洋、经商为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心态上以“为天下先”的拚搏精神与兼收并蓄的开放状态为引导。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他们实现了全球文化格局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同时,闽文化在异质文化的撞击中,不断地重塑、丰满自己,在中华文化中形成了一支富有区域个性的奇葩。

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的重要部分。20世纪以来,人们在世界各地沿海区域发现了不少的贝丘遗址,这些遗址所展现出来的渔猎生活充分表明,原住民已具有了典型的海洋行为。我们认为在远古时代,由于不同区域之间交往的不便,人类大规模迁徙的困

123

难,许多区域性文明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文明的多元状态。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国家”,各诸侯国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早就有了不同的文化—风土民情。从多元文化的观念来看,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很难用单一的标准去度量,作为人类与环境长期磨合的结果,实难以“先进”、“落后”来定论。中国文化从源头开始就是认同文化差异性的。中华文化中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前11世纪-前6世纪)是中国最后一个“松散的联邦国家”周朝的产物,从现存的《诗经》305首看,占绝大多数的还是周朝各诸侯国和地方的乐曲(160首)。由此可以相信,在秦嬴政“统一”中国之前,中国不同区域不仅早已形成各自的风俗民情,而且还得到“最高联邦政府”的关注%%最高统治者将采集不同区域的民风作为了解不同区域民情的好办法。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北起渤海、南至兰金湾,是一个向西太平洋开放的、长达18000公里的广阔的海岸线。海岸线外,还有宽广的大陆架和5000多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在这些区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远古时代人类海洋活动的诸多遗存。福建的海洋性文化特色能够从这些沿海区域中凸显出来,得益于从7世纪开始的亚洲海域的经济圈的构建与16世纪开始的全球化过程。

从远古至16世纪,人类对海洋的作用能力尚处于近海航运、近海捕捞的状态。与此能力相结合,海洋对于人类大规模的交往起着一定的阻隔作用。虽然,我们并不排除人类在一定的海域范围内形成了小规模的海洋文化圈。就像远古时代的地中海文化圈、印度洋文化圈、北冰洋文化圈、南中国海文化圈的形成一样。近海梯度航行可以在一定的海域内形成规律性的交往,进而形成文化共同体。从7世纪开始,以阿拉伯人为主,编织起了印度洋与西太平洋之间的航线,将印度洋文化圈与南中国海文化圈联系在一起。在陆地上的“亚洲”之外,构建起海域上的“亚洲”。但是,我们知道,海域的特色是无疆界。我们人为地划分了“五大洲”、“七大洋”,大部分的“五大洲”为海域所分割,而“七大洋”却从来都是一体的。一直到16世纪之前,人类对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以及跨越太平洋的航路都没有完成。人类由海洋网络编织而出的全球化格局的形成,还有赖于人类对造船技术、航海能力的进一步提高。16世纪开始,从世界海洋文明发展的立场看,这是一个人类终于可以将“海洋变通途”的时代。欧洲人自豪地将之称为“地理大发现”,欧洲各殖民国家通过海洋网络完成了他们的原始积累、海外殖民扩张以及文化输出。也就是全球化时代的开始 λ?。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在这两个国际机遇面前,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区域文化个性。

唐朝中叶,由于怛罗斯战役(751年)的失利与“安史之乱”(755-763年)的爆发,由汉朝拓展的、连接东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截断。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重心由黄河中、上游开始向东、向南转移。地处东南的福建逐渐走入中原文化的视野。在文化上,这块浸透着海洋咸湿气味的土地重新被中原、北方所命名———从歧视性的“闽”到祝福性的“福”与“建”。“福建”、“福州”之命名源于天宝年间。 λω福建人是“有文化的”概念的获得也从福建籍的第一位进士薛令之(706年)开始。由唐一代,福建逐渐形成了沿海经济文化带,并初步出现了以三个主要河流入海口为中心的繁荣区:闽江入海口区域、木兰溪入海口区域和晋江入海口区域。 λξ就中古时代世界贸易网络来说,7世纪以来,中亚的阿拉伯人迅速崛起,他们的势力旋风般地向四面八方延展:向北直达拜占庭帝国腹地,向西从北非渡海进入西班牙和法国,向东北席卷中亚直抵中国边境,向东南到达印度河下游谷地。从大西洋、地中海到东方的印度洋、太平洋,阿拉伯人建构起第一个世界贸易体系,福建人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是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构成的东方海洋贸易网络中,福建人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对福建本土发展的促进结果是:福建沿海经济从

124

海洋捕捞型为主向海洋商贸型为主转变。这对于强化自古以来的福建经济文化的区域性特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福建为中心的中国东南沿海成为构建中古世界海洋经贸交通与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唐末王氏闽国能够在福建统治长达近一个世纪,在五代十六国中成为强国,不能不说与王氏集团充分利用福建的海洋文明特性有相当的关系。

宋代对于福建的独特意义史家多有论述。 λψ同时宋代也是福建的海洋文化特性彰显的时代。宋代的统治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开洋裕国”为国策。宋朝最高统治者认为:“市舶之利最丰,若措置合宜,所得辄以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任何一种国策的实施都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而福建的区域海神信仰最具有支撑“开洋裕国”的文化精神素质,福建的海神妈祖被册封为国家神祉(1156年)。

如果说宋朝是由于长期的南北对峙使得中国传统的对外陆路交通几近断绝,而海外交通显得特别的重要;那么,元朝不仅重建了汉唐以来的统一的中国,而且,将版图几乎扩展为整个欧亚大陆。雄心勃勃的元朝取代了阿拉伯人的地位,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贸易国家。福建民众从事海洋贸易活动的情况早在苏轼(1037-1101年)的《论高丽进贡状》有所记载:“惟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大规模、持续的海洋贸易活动自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中国传统的汉语诗歌中出现了不少描写福建沿海港口城市与海外各国繁荣的贸易现象。如南宋寓居泉州的李文敏,称赞泉州港是:“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里万国船”。谢履的诗有:“隔岸诸番国,江通万粤州”。南宋中期出任泉州知府的王十朋更有“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的诗句。除了诗歌中增添了这类吟咏“帆船”、“商贾”的意象之外,在中国传统的官方史书之外多了区域与全球互动的知识结构,除了宋朝的《诸番志》,还有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这一类的世界地理文化书籍。

15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对海洋势力范围的角逐,打通了“七大洋”对地球各大陆板块的阻隔,自然地理之障碍在人类的贪婪面前被夷为平地。欧洲人跨越大洋、凿空峻岭,左脚写着“财富”、右脚绑着“传教”走遍了世界。他们不仅将各国人民的财富掠为己有;更是将基督教 λζ视为人类文明的唯一,强加到不同文明的族群的身上。因着他们的强势文化,将不同文明进程的国家与部族强扯进欧洲人设计的全球化的运转之中。就在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之时,中国明朝进入了近代世界的全球化网络。

明朝自洪武七年(1374年)关闭浙江、福建、广东市舶司,厉行阻止个体海商进行海上贸易的海禁以来,有明一朝276年,海禁是作为明太祖的“祖训”而代代坚守的。前期只是在朱棣在朝的20年间稍有“驰”动;后期却直至隆庆元年(1567年)才开放福建漳州月港的个体贸易,在诸多限制之下“准放东西洋”。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里,福建商人个体的出海经商活动都是“违法”的。在朝廷文献里,个体出海经商者就是“寇”与“盗”;另一方面,明朝还保留着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官方”“朝贡”关系,维系着一定程度的朝贡贸易活动。此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件国家海事活动:“通琉球”与“下西洋”都利用了福建人传统以来的海洋文明的结果:木质帆船时代的航海技术与造船工艺,对海外航路网络的掌控,以及不可或缺的海神妈祖的信仰支持。可以说,以福建为代表的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族群,从区域的文明顺应历史的潮流,开台湾、下南洋、走西洋、去东洋,代表亚洲之中国继续参与世界文化与经济的大循环;同时,福建海商持续、大规模的海洋活动必然造成中华文化在海外的迁播。

海洋性不仅使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极具区域特色,而且是千百年来福建人漂洋过海、从事商业活动的文化支持。事实上,以福建商人为代表的中国比欧洲更早走向海洋,他们在海外贸易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组织化、制度化,以及技术上的创新;他们创造了股份制、公司制等形

125

式。这些都表明:远在宋明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正以渐进的方式向近代社会转型。人类的历史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航海技术在社会需求的刺激下获得很大的发展,他们向东航行,以获取在古罗马时代就在他们的记忆中满是丝绸的“赛里丝”国的财富。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使欧洲关于东方的财富幻想再次膨胀。16世纪以来,当以海外扩张为特征的欧洲资本主义东来的时候,他们在印度洋、南中国海遇上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当地的原住民,而是讲“福建话”的中国商人,于是,在老欧洲人看来———先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接着是英国人、法国人等,在他们的眼里福建商人的语言就是中国话,福建商人的一切举动就是中国文化。总之,具有独特区域色彩的福建文化是中华文明向欧洲人打开的第一扇窗。当时,正值中国中央政府(明清两朝)实行“海禁”,禁止任何个体的海洋贸易,包括福建商人在内的中国民间海外贸易活动在中央政府眼中都是非法的行为。于是,我们看到了中西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老欧洲人的眼里,中国民间的海外贸易商代表的就是中国;而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眼里,这些违禁下海的商人是“盗”、“寇”、甚至是中央王朝的弃民。福建海商在当时以“非法”的身份成为唯一的一支能与老欧洲殖民者进行对话的中国海洋力量。

持久、规模化的中国东南沿海商人的海外活动,不仅带来了中外物流的交换,更推动了世界文化体系里中华文化圈的建立。传统中国在环太平洋区域的文化、经济的绝对优势使得中华帝国成为太平洋西岸、欧亚大陆东南区域的中心,并由此而构成了传统中国的“朝贡”势力圈,也就是中华文化圈。在明朝之前,中国中央王朝并不反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商业活动,在一些特定的时代,如宋朝,还把“开洋裕国”当作十分重要的“国策”。宋朝不仅在文化上提升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册封来自福建民间的海洋女神、将东南区域的海洋文明提升为王朝的“钦定”文化,使得中国海洋文明从文化边缘走向中央意识形态。民间海外贸易与官方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造船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客观地说,在明代之前,中国的海洋文明以及海洋事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而明清两朝开始的“海禁”,无论是只允许官方贸易的朝贡,还是“寸板不得下海”的“迁海”,对中国的海洋文明都是沉重的打击。由于生存意志的选择,以福建沿海为代表的东南沿海民众,以各种形态反抗封建中央朝廷的意旨,并以移居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形式,保持了传统中华文化圈的存在。

在中华文明的区域文化结构中,闽文化是极具商业精神的,福建商人在长期的海洋经济活动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创造力。在明清之际,福建的海商集团显现了早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一切特征,而“小户”、“散客”却凸现了股份制的经营模式。当世界大潮席卷而来时,福建商人的经济活动已经被纳入到世界海洋经济和全球性的市场之中。同时,明清统治者却以“海禁”把中国阻拦在世界潮流之外,福建商人与之产生了激烈的冲突,闽文化以各种扭曲的形式反抗着封建专制与闭关自守。

闽人的出洋贸易只是个别阶层的事,还是事涉福建社会各个阶层?明朝崇祯年间,兵部尚书梁庭栋上书朝廷:每年春夏东南风季节,福建“怀资贩洋”的海商,以及充当“篙师、长年”的“入海求衣食者”,人数达10余万计。可见,出洋经商的包括了社会各阶层。而各阶层的经营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或出本贩番,或造船下海,或勾引贼党,或接济夷船”。其中在中小船家中流行的一种方法值得一提,即船员、水手都成了“舱商”,船员、水手与船主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雇佣关系,而是“商业合股”关系:船主从船上的货物担位中,拨出一定舱位,由水手们自带货物,由贩卖后所得的利润充作报酬。从这些小户散客的经营方式中,我们看到了股份制经营的最初色彩。

明清两朝的“海禁”对中国东南的海洋文明是个致命的打击。宋元时期,福建是中国经济126

最繁盛地区,在世界经济版图中赫赫有名。此间,福建既没有新的天然资源像金矿之类的被“发现”,也没有新兴产业的出现,更没有外来资金、技术的支持,只是调动起闽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相反,明清两朝的“海禁”与闽文化的价值趋向完全悖逆。这种官方意识与民间选择的冲突造成的结果是福建当地的民生凋敝、了无生机;同时在民间,海洋文明的惯性并以各种扭曲的形式出现。有人利用朝贡贸易,以海外诸国贡使及通事的身份,引领海外诸国入明朝贡,从中获利。也有官员与官兵“往往私造海船,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更多的则是走私、偷渡。对此,福建沿海普通百姓每当窥知官兵的剿围动静,则星夜驰往报警,若官方令他们探哨,却退避步从。即使是“三尺童子,亦视海贼如衣食父母,视军门如世代仇家”。由此,我们知道嘉靖年间的“倭患”,完全是由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倭患”在一定程度上已具有闽商私人资本武装反抗封建专制压迫的性质。一旦明政府松驰海禁,对闽商作出一些让步,开放月港,“准放东西二洋”,“市通则寇转为商”。

明朝海禁不仅打击了普通商人,而且对沿海的豪门巨室也构成了危害。“迫死朱纨”就是他们反抗“海禁”的集中表现。嘉靖26年(1547年)因福清人冯淑组织340人下海通番,被获。朝廷令朱纨福建海道兼浙江巡抚,提督军务。朱纨坚决执行海禁,以武力镇压走私与海盗活动。朱纨在执行公务中深刻意识道:“大抵治海中之寇不难,而难于治窝引接济之寇;治窝引接济之寇不难,而难于治豪侠把持之寇”。朱纨向朝廷列数了把持大宗走私偷渡的大多是权贵之家。闽浙富豪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对朱纨想尽了办法,无奈朱纨是“软硬不吃”,最后,闽浙富豪串连朝中闽浙官员,群起攻之,弹劾朱纨。不仅将朱纨免职捕问,而且迫使朱纨饮药自尽。临死,朱纨破涕叹曰:“纵天子不死我,大臣且死我,即大臣不死我,闽浙人必死我”。

福建海洋文明历史以来一直是海商创造物资财富的文化资本。作为文化生态,海洋文明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支持着闽人一代又一代地去打拼。海洋文明作为一种可转换的财富资本,在此它以海洋航路网络、海外商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商品信誉等形式出现。而福建方言这一福建人的共同语言提供的福建海洋文明得以展示和延续的途径。

作为文化资本的福建海洋文明,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文化资本有利于某种行为方式长时间的可持续性发展。福建海洋文明决定着闽人的行为方式:出洋打拼,而且只要该文明的特质没有被改变,福建海洋文明就是一种文化生态系统,从世界观的高度和广度深刻地影响闽人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正是这种文化生态系统的支撑,福建商人基本摆脱了内陆农业文化所支持的商业文化“富不过三代”的宿命。我们知道“人情莫不欲富”,过上富足的生活、赢得他人的尊敬是人之常情、常性,无可厚非。但是通过何种方式去获得却是不同的世界观支持的结果。在传统的农业文化中“渔樵耕读”构成了基本的文化生态,其中“读”所暗示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在农业文化的生态中缺乏真正的工商业精神,“自给自足”的生产、消费“共同体”没有给工业生产与商业行为留下什么生存的空间,更不要说文化的支持了。在传统的农业文明知识谱系里,“商”与“奸”被划上了等号,逼迫着商人都想戴上一顶“红帽子”。而福建海洋文明所营造的文化生态却不同,福建人“只逐黄金不逐诗”,“七闽之俗逐末”是传统内陆农耕文化对闽文化的“总结”,是中国传统农业主流文明所不屑者。传统福建海洋文明所支持的商业经济又以海洋贸

127

易为主,正如苏轼所言“福建一路,多为海商”,传统福建在中国经济史上的地位正由于海洋而确立。

第二,福建海洋文明是一种可转换的经济资本。我们认为,闽人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网络具有财富的特征。这些网络主要是海洋航路网络、海外商业网络、人际关系网络、商品信誉等等。在世界文明史上,我们把欧洲人海上新航路的开辟誉为“地理大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业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欧洲,“地理大发现”中开辟的新航路给各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带去了不尽的财富。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春夏刮东南风,秋冬刮东北风。可以说,有规律的季风、太平洋西岸星罗棋布的岛屿以及洋流的作用,在以木质帆船为主的古代,都给闽人的航海带来很大的便利。秋冬,他们远航东南亚,夏季返航;春夏,他们北上朝鲜、日本,秋季返航。远古时期,闽人是以无数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对台湾海峡季风规律的掌握。到了元大德8年(1304年),《大德南海志》开始记载从福建出海的一些航路。据载,福建出海的航路分东、西洋,所谓东、西洋,一般以文莱为界。开放较早的是西洋航路。从现有的资料看,宋元时代,闽船亦固定往来与今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并以占城、柬埔寨、暹罗、大泥、旧港、万丹、马神为中转港,形成交叉的东南亚海域航路网络。又以马六甲、阿齐为基地,进入印度洋海域,连接通往南亚、西亚的航线。郑和七下西洋正是利用了这条闽船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航路网络。

古代中国将今日本、菲律宾、摩鲁加群岛、苏禄群岛、北波萝洲一带称为东洋。早在五代王审知时期,为了避免在南海上与南汉地广东海商发生严重的冲突,王审知在闽东开辟了甘棠港,鼓励海商繁荣东洋航线。往北,其航路终点是琉球、长崎、汉城。往南走,他们横渡台湾海峡,经澎湖、台湾、到达菲律宾北部。这东洋上的北路与南路,到了明清,接上了东来的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玩出了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两件大事:第一件是明朝闽南的走私港—九龙江入海口的月港迅速崛起,成为“福建—菲律宾—美洲”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端。16世纪,东来的西班牙

。在此之前,闽南每年有2-4条船到马尼拉做生意。起初,西班牙人对福建商人采取招徕政策,国内又逢“海禁”正式解除(1567年),1580年,到菲律宾的中国商船有4-50艘,其中80%是闽船。从月港远贩马尼拉的中国货物主要是生丝与丝织品。这些货物又由马尼拉运往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一直到18世纪末,在墨西哥的进口总值中,丝绸等来自中国的商品还高居63%。大帆船从墨西哥运到菲律宾的银圆和其他货物,其中,白银大多数流入中国。这条丝绸之路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中国丝绸与墨西哥白银的交换。同时,这条丝绸之路给两国的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丝输入美洲,促进了墨西哥纺织工业的发展;大量丝绸输出,刺激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漳州、厦门等城市的形成。通过这条道路,美洲的农作物,如番薯、烟草、玉蜀黍传到了福建,给中国带来了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革命。第二件是明末清初兴起的郑氏海商集团。从郑芝龙、郑成功到郑经,17世纪的7-80年间,郑氏海商集团表现出了一切早期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特征。郑芝龙从1623年追随当年的大海商、泉州人李旦开始,到1628年,5年间形成了一支拥有千艘海船的海上武装贸易力量。同年,郑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抚,为海防游击,三年升都督。在明朝庭的支持下,郑氏家族消灭了其他的海寇集团,兼并了他们的人马,实力大为膨胀,从而控制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郑成功起兵反清,在17世纪中叶,郑氏以厦门为基地,维持了一支庞大的贸易船队,他们南向取粮于惠州、潮州,中向取货于泉州、漳州,北向取材于福州、温州。对外则从厦门直航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或者从事海上三角贸易,即从厦门将中国货物运销东南

128

亚,再北上将东南亚货物转运日本,贩取所需的物品返航厦门。郑成功对外贸易的范围很广,从日本的长崎至琉球、东京(越南北部)、广南,以及东南亚各地,其中尤以与日本、东京、暹罗以及荷兰殖民者的贸易最为密切。郑氏海商集团在商业上采取了“海陆十大商”分工合作的经营方式。“海五商”是设在厦门及附近各地的“仁、义、礼、智、信”海商机构;“陆五商”是指设在浙南地区的“金、木、水、火、土”陆上采购团队。“陆五商”先行领取公款,采购各种货品,交达“海五商”后,再向郑氏国库结帐,并领取下次购货款。“海五商”则“建置海船,每一字号下各设有船十二只”。接受货物后,就装运出洋贸易,将货售出后将款交于郑氏公库。应该说,在郑氏集团覆没之时,郑氏集团是一只可以与欧洲资本主义公平贸易、相互学习的力量。

第三,闽方言提供了闽文化得以展示和延续的途径。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持久的、大规模的海洋经济活动使得闽人沿海播迁了闽文化,也带去了闽方言。今天,福建境内并没有统一的方言,据近年版的《福建省志.方言志》载,福建现有七个主要方言区,使用人口最大的是闽南方言,在该方言区内人口1500万;其次是闽东方言,人口800万。福建众多的方言正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闽方言与外来移民的交融。在历史上,这两种方言都利用汉字创造了大量的方言文学作品。与历朝中原“官话”相比照,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哪种闽方言都是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妥协、相互交流的结果。这些语言所支持的闽文化精神是切实的。而且,闽文化的精神内涵随着闽方言的流播而在福建之外的区域得以延续。至今,我们还能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看到闽方言的存在。往南的潮州—雷州—琼州是一条闽南语迁徙带,这条迁徙带早在宋朝之前就开始了;今天,潮州的闽南话与漳州地区的语言还是相通的。宋时莆田人刘克庄为官广州,曾做《城南》诗曰:“滨江多海物,比屋尽闽人,四野方多垒,三间欲簿邻”。看来,广州港的生意不少是福建人把持的。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所编的《琼台志.杂事》载:“东波欲渡海北归,曰:必待泉人许九船来才可。观此,则宋时闽人因船达琼久矣。”往北,就是浙南地区,从苍南、平阳、瑞安到温州,我们还可以找到两种闽方言的影响。据嘉靖《温州府志》载,1166年,温州沿海遭到特大潮灾,“人户田亩尽被海水冲荡”,当时受灾之后,曾有大批福建长溪人(今霞浦)迁往垦种。近年的《瑞安县地名志》还提到温州华盖乡张氏、瑞安林、詹、杨、翁、池诸姓皆于乾道水灾之后自闽迁入的。可见,浙南闽方言中,属于闽东话的“蛮话”是宋元时期就开始迁入的,此后由于地邻的关系而得以加强。属于闽南方言的平阳话则主要是明清时期迁入的,与闽商武装反抗封建专制的“倭寇”行为、以及郑氏海上集团的活动有相当的关系。我们应该承认,我国东南沿海的闽方言区,在海洋经济上都有出色的表现,或者说,这些地区的文化个性就是海洋文化。

闽人的出洋打拼必然带来了闽方言的海外传播。闽方言的传播使得远离福建本土的华人延续了闽文化的精神。长期以来,闽人因经商而在外羁留只是少数,随郑和七下西洋的闽人中也有定居南洋的。但是,明清两朝“海禁”促使该时期成为闽人移居海外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时期。清初的福建是郑成功抗清的基地,“小刀会”、“天地会”等秘密组织大量发展,在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之下,许多人被迫定居海外。雍正年间,闽浙总督高其倬曾奏称,出洋的人“闽省居十之六七,粤省与江浙等省居十之三四”。鸦片战争前后,殖民者贩卖华工出洋,单从厦门出港的就有30万,其中20万运往东南亚。仅以印尼为例,荷印殖民政府于1930年对印尼人口作了全面调查,在《1930年人口调查》(1935)统计,印尼华人1233214人,其中福建籍占554981,约占半数。这55万闽南人中又有77.1%的人是当地出生的。除越南是广东人占多数、泰国是潮州人占多数外,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都是福建帮占多数。由此,在这些国家,除了普通话之外,福建话(闽南话)是华人社会的共同语。

129

就在明清两朝的统治者施行闭关锁国时。欧洲列国开始了以海上开拓、殖民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欧洲的海商是政府特许、皇家支持,他们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急先锋,他们不仅在当时为自己的政府、文化所褒奖,而且名垂青史,是民族英雄。而我们的祖先,仅仅是在自己生存文化的推动之下,世世代代、前赴后继,以累累白骨砌成了一条海洋之路。他们以民间微薄之力,搏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法兰西、英吉利五国政府殖民之强,居然在东南亚也开发出那万里袤地。季风穿行,椰林摇曳。1978年,李光耀在新加坡招待邓小平时说:新加坡华人只不过是闽粤两省文盲的后代,而达官显臣、文人学士则留守中原开枝散叶,没有什么事情是新加坡做得到而中国做不到的 λ{。

在以洋流、季风与人力为航海动力的时代,无论在船只建造的规模、航海的能力、航海技术的掌握,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的民众都创造了木质帆船时代的典范。17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为世界航海业增添了“蒸汽发动机”,人类从此改变了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季风、洋流)进行远距离航行的命运。世界航海事业进入了“坚船利炮”的铁甲船时代。人类的海洋文明史翻到新的一页。如果在木质帆船时代我们可以列出许多富有说服力的数字来证明中国木质帆船较之其他国家木质帆船的优势,那么,同样的是铁甲船对于木质帆船不言而喻的优势。

“洋务运动”开始了传统农业中国对铁甲船时代到来的回应。从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上海、天津、武汉、福州、广州,中国各大港口城市相继设立“制造局”、“船政局”,其中以福州船政局的影响最大,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最为持久。福州船政局由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李鸿章赞其为“开山之祖”。后在继任船政大臣沈葆祯的苦心经营下,至1907年造船厂停办,40年间,福州船政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船政下设捶铁厂(锻造车间)、拉铁厂(轧材车间)、水缸铸铜厂(动力车间)、轮机厂(制造锅炉车间)、合拢厂(安装车间)、铸铁厂(翻砂车间)、钟表厂(制造仪表车间)、打铁厂(小锻造车间)、锯厂(锯木车间)、造船厂(由3个船台组成),以及船政衙门、学校、耐火砖厂等。从1868年开始制造“万年清”号,到1907年止,共造船44艘,总吨位5755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2%。造船技术也不断更新,从木壳船到铁胁船,又到铁甲船。造船工业是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科技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福州船政带动了上下游工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当年全中国工人只有一万名,船政局造船厂就占了四分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般。

福州船政局有别于其他“洋务派”工业的就在于“船政”二字。“船”是水上运输工具。“政”,辞海的解释主要有三,一曰政治;二曰事务;三曰主其事者,如学政、盐政。“船政”的一般含义,从字面上理解,一是有关船舶方面(主要是造船、航运、港务、监督)管理事务的统称;二是主其事者,船政也可理解为和学政、盐政一样的主其事者。从马尾船政的实际情况看,船政一开办就有“造船”、“办学”和“整理水师”之三重任务。其次,从船政创办的情况看,一是地域性很强,地在福州,而且船政衙门有一定的处置权,更象个官办特区。二是造船、办学、水师三位一体,是个由造船系列工厂、船政前后学堂等办学机构和福建水师构成的一个近代海军系统。再次,从船政实践的结果看,其社会影响已远远超过了造船和办学,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福州船政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它是一个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又是一个有一定独立处置权的政治经济实体,还是一个军事工业和培养海军的基地,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教育机构之一。由此,我们认为福州船政局是清末洋务派在福建人民历史上形成的海洋文明传统的一次现代转型,已初步显现出近代中国谋求海权的国家意志。让人扼腕的是,这种意志随着洋

130

务派人物的逝去,又一次人亡政息,历史再一次昭示了中华文明之现代化转型的艰难与复杂。

在中华文明史上,海洋文明长期处于失语与边缘的状态。挖掘、整理,而后弘扬、继承,需要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今天,我们回顾福建区域的海洋文化,是恢复中华文明多元性的需要,是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寻找”本土文化的内驱力。正因为如此,从海洋文明的角度理解福建的区域文化,从一个文化持有者 λ|的姿态解读中国的海洋文明就显得至关重要。

注释:

①“离散族群”之英文源于希腊文,本指纪元前被掠到巴比伦的犹太人。研究非洲土著的人类学家首先使用该词意中“脱离故国”这一含义,用来说明跨文化、跨部族的贸易网络的形成方式。“离散族群”是一种嵌入寄居地社会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聚众。对于寄居地而言,“离散族群”的成员是外国人或外地人、是他族。而“离散族群”内部一般具有来源于祖居地的、相同的、独立与寄居地的自我文化认同。“离散族群”作为来自同一原乡或同一国度的人,一方面保留了原乡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学习寄居地的部分文化。首先是语言,因此,“离散族群”的成员能够承担原乡与寄居地之间的文化中介。“离散族群”成员的生活形态就是比较文化、跨文化研究的最好的范本。同一原乡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异乡分别建立“离散族群”,而这些分散开来的“离散族群”因为分享相同的原乡文化,所以不难串成一条条跨越空间的人际网络。有意义的是,哪怕与原乡失去联系、或者原乡已经消失不见了,“离散族群”的网络运行还能维系不变。就海外的福建人“离散族群”而言,他们已经在东南亚、美洲、欧洲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形成了来自于中国南部的“离散族群”。

②历史以来,福建无论从地理的板块结构,还是文化的同质性上,都包含了台湾地区。

③“闽”作为族群,其分布的范围与考古学上的“几何印纹硬陶”、也就是“闽-浙东-粤东区系”相吻合。参见欧潭生《闽豫考古集》,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267页。

④《山海经》引文皆出自《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290页。袁注《山海经》录大量前人之注解,皆认指“闽”即“建安郡”、“福州”。

⑤《山海经》的性质、内容、作者都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问题。其中以地理学派、历史学派和文学神话派发端最早且影响也大。地理学派认为《山海经》是一部主要记述地理事物的著作,历史学派认为《山海经》是反映中国上古时代的史籍,文学神话派认为此书是神话汇集。本人持地理学派之观念,而就该学派而言,真乃众说迭起且相差惊人。大致说来,本世纪发表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传统的华夏说,二是局部小区说,三是世界圈说。本文认为“闽在海中”既是古代闽方国之地理位置,则是对“传统华夏说”的一种理解。持与本文相同观点的部分学人有杨国桢,见其主编之丛书《海洋与中国》之《闽在海中》;卢美松,见其《闽中辑古》;关于《山海经》的研究情况,见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青海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

⑥《福建省志?地理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1页。

⑦在此所引用的福建自然地理的数字皆出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351页。

⑧《周礼》的成书时间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我们认为王宁的观点较有说服力,即《周礼》一书是周王朝东迁之后,大致是前770-前676年之间产生的。作者可能是管理档案的官员,书中所反映的周制当是周初沿用殷商时的制度。见王宁主编:《评析本白话三礼》,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2页。

⑩《史记》卷114,“东越列传”载: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馀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D,今即幸胜之,後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皆曰“善”。

λ?关于“全球化”一直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概念。本文采用的是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A life D irlik)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化的历史,是殖民主义的各个阶段次第登场的一部历史”。如果是这样,所谓大航海时代正是欧洲国家开始海外殖民的时代,是全球化的发端。德里克的主要观点可参见2007年7月的《读书》期第3-12页。

λω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国际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1页。

λξ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宋代闽北区域文化的发达造成了“闽文化的发端在闽北,并由闽北而闽东、闽南、闽西”的“假象”。从唐朝福建的经济与文化-主要以科举为例我们可以看出,福建的经济与文化的繁荣都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支持有关。到了唐晚期更是与世界贸易体系的变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唐朝福建沿海经济文化带的形成,见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9页。

λψ汉语典籍中宋代的各种统计与资料都说明福建文化、经济地位的显赫。《宋史》“儒林传”和“道学传”载福建籍人17名,居全国第一。宋朝进士总数约为28900人,福建籍约占五分之一,为全国第一。《宋元学案》中立案学人988人,福建籍178位,全国第一。

λζ本研究中讨论的“基督教”指广义的、以《B I B LE》为信仰对象的宗教,包括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各教派与天主教各教派。

λ{参见《李光耀回忆录》,新加坡联合早报社2000年9月版。

λ|以美国人类学克利福德.吉尔兹为代表德一批学者认为,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思想携欧洲经济、军事的强势在世界各地推行。欧美的标准成为各不同文明背景国家知识者言说的标准。显而易见,西方的话语并不能准确地表达非西方地文化观念。非西方地文化只能通过其文化持有者自己的话语去撰述自己的文化文本与意义。在此,并不是所有非西方的知识者都是“非西方的文化持有者”,只有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上,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包含理解与同情的才是“非西方的文化持有者”。克利福德.吉尔兹的观点可参见《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31

海洋的重要性论文

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 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海洋中 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 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 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 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 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 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 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世界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 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人类开发海洋资源主要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 首先是发展海洋牧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海洋渔业当中,使捕鱼率 大大提高,但也导致天然渔业资源的衰退。因此,各海洋国家都非常注意开发海洋牧场,即用人工繁殖的苗种,在人为的舒适环境中经过中间培养,然后放到海洋中养殖,摄取海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来生长发育,最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捕捞。从而使海洋渔业 由传统的捕捞垂钓型向养殖放牧型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方向发展。其次,生物工程技 术为改善海产品的质量开辟了新途径。例如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生长激素使鱼的体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软木画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寿山石雕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福州伬艺曲艺 福建· 福州福州评话曲艺 福建· 福州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民间音 省级:疍民渔歌(疍民盘诗)、高湖舞龙灯、传统言永(这两字拚成一字)春拳、“米家船”裱褙技艺、苏苏酱鸭制作技艺、洪塘篦梳制作技艺、民天虾油制作技艺、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壶山林氏中医内科、林氏中医骨科世家、石竹山祈梦习俗等11项上榜。 厦门市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国家级:厦门漆线雕技艺、答嘴鼓、南音、歌仔戏、高甲戏共5项。省级:厦门蔡氏漆线雕技艺、厦门答嘴鼓、厦门南乐(即南音)、厦门歌仔戏、厦门高甲戏、厦门大道公信仰(即保生大帝信俗)、厦门送王船习俗、厦门中秋博饼共8项。 泉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 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区3.泉州拍胸舞鲤城区4.梨园戏泉州市5.高甲戏泉州市6.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市7.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县9.泉州花灯泉州市10.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县11.惠安女服饰惠安县。 泉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永春纸织画;民间音乐:泉州南音、福建北管(泉州北管、泉州闽南什音);民间舞蹈:泉州拍胸舞、泉州踢球舞;戏曲:泉州高甲戏、泉州梨园戏、泉州提线木偶、泉州南派布袋戏、泉州打城戏;民间手工技艺:泉州惠安石雕工艺、泉州花灯、泉州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泉州安溪蓝印花布;消费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文化空间:南安英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等。 漳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锦歌、漳州木版年画、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东山歌册等、 漳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入选的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东山南音、高山族舞蹈、漳州南词、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工艺、漳州八宝印泥传统制作工艺、东山黄金漆画技艺、东山剪瓷雕工艺、东山宋金枣传统制作工艺、岩溪硅塘祭祀民俗、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漳州木版年画、漳浦剪纸、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南靖四平锣鼓乐、浦南古傩、漳州芗剧、漳州布袋木偶戏、诏安铁枝戏、南靖竹马戏、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福建人的海洋性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黄英湖 福建地处东南海边,面对着浩瀚的东海和台湾海峡。境内又溪河纵横,水网密布。多水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人深谙水性,善于与水打交道;长期的海边生活,也使福建人熟悉海洋,善于驾船搏击风浪。所以,在福建人的身上,具有一种显明的海洋性特征,即使是与同处海边的北方其他省份相比较,这种特征仍是比较突出的。 一、福建的地理特点和区位优势 1、福建的地理特点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海边,与浙赣粤交界的北西南三面大多被高山阻隔,往来十分不便。《史记》“东越列传”说:“东越狭多阻”。《汉书》“严助传”也说:闽越之地“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内外也”。而福建的东部则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福建与邻省的往来,更为便捷的是海上交通。日本学者市瓒村次郎博士在“论唐以前的福建及台湾”中说:“《山海经》云:‘瓯在海中,闽在海中’。又‘一曰闽中在海中’,我认为是最可寻味的语言。盖,太古时代,至少在秦汉以前,恐怕从陆上到这个地方的交通几乎没有,大概是以海上的交通为主。果然如此的话,把这想象是在离开大陆的海中地方不是没有道理的。”[1] 这样三面背山,一面向海的地理环境,迫使福建人只能东向大海,向海洋发展。 福建的海岸线漫长曲折,总长度达535公里,曲线长度更达3324公里,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 日本学者成田节男认为:“福建沿岸屈曲线达直通线的五倍,是中国第一江湾丰富的海岸”。[3] 因此,在福建蜿蜒的海岸线上澳湾众多,从北到南分布的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州湾、泉州湾等澳湾,都十分适宜航海和发展海洋产业;福建沿海的岛屿更是星罗密布,在岸线外镶嵌的平潭、东山等繁星般的大小海岛,为福建人向海洋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 福建境内又江河众多,溪流密布。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60多条,流域面积达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和晋江等12条,全省大小河流总长度达12850公里。这些江河溪流纵横交错,使全省各地水网稠密,每平方公里的河网密度约达0.11公里,[4] 形成一种多水的地理环境。在沿海的一些江河入海处,如现在的福州、莆田、晋江和漳州等平原,远古时期都是一片沼泽水国。即使到了西汉中期,大臣朱买臣仍对汉武帝说,东越王余善“居大泽中”。[5]这种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使船舶和水上航行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必需。 2、福建的区位优势 福建在地理上与台湾隔海相望,两地间最短的直线距离仅130公里。地理上的这种近邻关系,使福建人向台湾岛的迁徙与发展,具有一种特殊的区位优势。所以,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一些福建先民驾船登上台湾岛。专家认为,许多台湾的史前文化遗址和遗物,与福建存在着不少的相似之处。如岛上“长滨文化”中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 目录 为什么要探索海洋 人类目前对海洋的认识 人类探索海洋所面临的难题 从古到今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也许这正是证明了人类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未知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借助的工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大,现在对太空的探索显然成为一大热点,相比于浩瀚无垠的外太空,存在于地球本身的海洋就显得小了,而对海洋人类又了解多少,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为什么要探索海洋 对人类而言,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那一览无际的蓝色大地,其所蕴含的生物、矿物、可再生能源及空间资源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由此可见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相关数据及其表述。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尽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区域,也被人类冠以“风暴海”等地名,但事实上那里连一滴海水也没有。海洋是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海洋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世界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 具体来讲海洋对人类的贡献则有这几个方面。 1、海底矿产 海水中最普通的是盐,即氯化钠,是人类最早从海水中提出的矿物质之一。另外还有一种镁盐,它们是造成海水又咸又苦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两种外,还有钾盐、碘、溴等几十种稀有元素及硼、铷、钡等,它们一般在陆地上比较少,而且分布较分散,但又极具价值,对人类用处很大。 据估计海水中含有的黄金可达550万吨,银5500万吨,钡27亿吨,铀40亿吨,锌70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钙560万亿吨,镁1767万亿吨等等。这些东西,大都是国防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必需品。例如镁是制造飞机快艇的材料,又可以做火箭的燃料及照明弹等,是金属中的“后起之秀”,而世界上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镁来自海水。 海水是宝,海洋矿砂也是宝。海洋矿砂主要有滨海矿砂和浅海矿砂。它们都是在水深不超过几十米的海滩和浅海中的由矿物富集而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砂,是开采最方便的矿藏。从这些砂子中,可以淘出黄金,而且还能淘出比金子更有价值的金刚石、石英、钻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等,所以海洋矿砂成为增加矿产储量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之一,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利用。

福鼎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保护与继承时,总是艰难前行。很多民俗、文化、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淡忘。国家为了唤醒人们对这类特殊的文化财产进行保护,于是从2005年起开始着手非遗名录的录入。而福鼎作为民俗特色及其浓厚的地域,也开始着重对非遗的保护,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4项、宁德市级9项、福鼎市级9项。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福鼎非遗,共同保护和传承祖先留下的瑰宝吧!

1、国家级非遗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白茶史息息相关,十九世纪中后期,福鼎先辈开始培育良种大白茶,制作白毫银针。如今制作技艺在传承古老制茶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推陈出新,制法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主,其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现有福鼎白茶制作原料主要采用优质品种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

【福鼎沙埕铁枝】约在明末清初传入福鼎,至今500多年历史,早期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为单层2至3米高,叫平阁。随后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搬行的一种民间表 演艺术。它汲取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等艺术的精华,极具闽东渔村风格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过去民间搬铁枝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现在多数地方固定为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素有“中华绝技”的盛誉。

【瑞云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歌王节,又称“牛歇节”。相传为了纪念先秦时期钟子期和钟仪两位畲家歌王,故而每逢四月初八,畲族人民便设坛祭祀、举办歌会,畲族歌手通过“赛歌会”、“火头旺”等活动,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畲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情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和杂歌等。主要以清唱为主,体现了朴 实无华的原生态民歌唱法,是畲族歌谣“福鼎调”的典型。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docx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 — 2020 年) 文本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1b5E2RGbC 第一条区划目的.......................................................................................................................................................................... 1p1EanqFD 第二条区划依据............................................................................................................................................................................... 1DXDiTa9E 第三条区划原则........................................................................................................................................................................ 2RTCrpUDG 第四条区划目标............................................................................................................................................................................. 35PCzVD7H 第五条区划范围.................................................................................................................................................................................. 4jLBHrnAI 第六条区划成果............................................................................................................................................................................. 4xHAQX74J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5LDAYtRyK 第七条地理概况与区位条件 .................................................................................................................................. 5Zzz6ZB2L 第八条海域自然环境条件......................................................................................................................................... 5dvzfvkwM 第九条海洋自然资源 .......................................................................................................................................................... 5rqyn14ZN 第十条海洋开发利用状况....................................................................................................................................... 7EmxvxOtO 第十一条面临的形势 ............................................................................................................................................................ 7SixE2yXP 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96ewMyirQ 第十二条海洋开发与保护空间布局.................................................................................................... 9kavU42VR 第十三条沙埕港海域 ............................................................................................................................................................ 9y6v3ALoS 第十四条三沙湾海域 ................................................................................................................................................... 10M2ub6vST 第十五条罗源湾海域 ........................................................................................................................................................ 100YujCfmU 第十六条闽江口海域 ........................................................................................................................................................ 11eUts8ZQV 第十七条福清湾及海坛海峡海域11sQsAEJkW

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

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第一节总体状况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县共收集非遗线索5063条,调查项目1033个,初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 1.种类、数量状况。调查项目涵盖十七个大项中的近百个种类,其中民间文学1324 个,民间音乐50 个,民间舞蹈16 个,戏曲 38个,民间美术 140个,民间手工技艺414 个,生产商贸习俗79 个,消费习俗230 个,人生礼仪 611个,岁时节令 968个,民间信仰 542个,民间知识 144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99个,传统医药 340个,其他 39个。由此可见,我县民间文学、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类资源最为丰富,分别占调查项目总数的26.1%、19.1%和1 2.2%;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其他类资源较少,占比例 均不到1%;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类资源则相对比较丰富。 2.资源分布状况。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数量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九牧镇992 个,临江镇732 个,莲塘镇 573个,濠村乡 447个,富岭镇420个,仙阳镇403个,水北街镇 266个,永兴镇 159个,忠信镇 134个,万安乡134 个,盘亭乡118 个,古楼乡114 个,石陂镇108个,河滨街道108 个,枫溪乡 82个,管厝乡66 个,南浦街道85个,山下乡59 个,官路乡33 个。项目遍布全县19个乡、镇(街道)。从项目在全县分布的差异性来看,各门类的项目基本大同小异。较为突出的是受当地多种方言的影响,有的项目(如民间音乐、舞蹈)在各地的差异性较大,有的项目(如观前九十渡歌谣)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带有鲜明 的语言特色和地域特色。 3.濒危状况。普查中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近2000人次,发现了一大批从小就在民间从 艺的老艺人,掌握了大量资源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仅登记了传承人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健康状况,还进行了人物、现存实物的拍照和有关实物资料的收集存档。目前浦城的非遗资源正在不断的的流失:有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研究和理论支持;民俗活动多为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失去一部分传承空间与环境;农村年轻作者外出打工逐渐增多,传承学习的机会相应减少,传承队伍客观上存在不稳定等因素;传承人有老龄化的倾向,70岁以上的约占总人数的一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相伴于老艺人的许多项目在逐渐的消失或已经灭亡。比如:民间文学中的歌谣(小调)有一部分的内容已不完整,再也无法弥补,传唱也只限于老艺人会唱;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情况基本相似;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

海洋能优劣势及前景

四、海洋能优劣势及前景 (一)海洋能优势 1、总量大 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太阳能采集器,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换算为电功率约为80万亿kw,其中海洋每年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37万亿kw·h,每平方千米大洋表面水层含有的能量相当于3800桶石油燃烧发出的热量,因此海洋又被称为“蓝色油田”。 海洋能总量巨大,可面对海洋这个巨大水体,人们的活动能力(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说来极其渺小 2、分布广 海洋能分布范围广泛,在我国大陆沿岸和海岛附近蕴藏着较丰富的海洋能资源,至今却尚未得到应有的开发。据调查统计,我国沿岸和海岛附近的可开发潮汐能资源理论装机容量达2179万kW,理论年发电量约624亿kWH,波浪能理论平均功率约1285万kW,潮流能理论平均功率1394万kW,这些资源的90%以上分布在常规能源严重缺乏的华东沪浙闽沿岸。特别浙闽沿岸在距电力负荷中心较近就有不少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较大开发价值的大中型潮汐电站站址,不少已经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已具备近期开发的条件。 3、可再生 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污染小 海洋能是一种洁净的能源,它既不会污染大气,也不会带来温室效应。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能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在我国海洋能开发历史中,由于对资源本底状况缺乏整体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计划,基本处于试验、探索阶段,甚至有一定的肓目性和重复性,从而影响了我国海洋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当前,国家已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但对于海洋能的发展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2、海洋能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海洋能利用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对工程技术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历史上海洋能开发技术研究时冷时热,有些领域的研究曾因各种原因而一度中止,没有系统的科研规划和发展计划,只是由各研究单位开展了一些零星研究T作,从而造成我国,海能开发利用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未能形成规模和产业,总体研发能力不强。 3、海洋能开发市场化运作难度大。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 评选及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体建设,巩固近年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促进我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鼓励全社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培养和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和《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指在福州市地域范围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为主要职能,从事传习、展示、培训、交流的机构、活动场所和空间。基地涵盖内容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域性的生态保护区、展示博物馆、学校、传习所、展示中心、活动中心、曲堂等形态。 第三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或机构,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 (一)扎根于福州市地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并至少有一个项目已列入福州市级及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名录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基地必须具备有相应的场所,面积一般不少于平方,并满足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场所应通过实物、图片、音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全面展示该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流程、相关工具(道具)、传承谱系、成品(成果)等多方面的信息。 (三)基地根据项目类别的不同,应当以集中交流、培训、师徒传承、嫡系传承等各种方式开展传承、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要求有活动计划,每年面向社会自行组织开展传承活动不少于次;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等社会宣传活动一年不少于次。 (四)基地应有至少一名市级(含市级)以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若干名熟练掌握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人员,有一批热心于传承项目的骨干或志愿者,并有专门的传授人常年进行技艺传授。该传授人必须是该项目认可的传承人,或者是受项目传承人委托有能力担当该项目传承工作的人员,接受传承的学员人数在人(含)以上; (五)基地需建立系统完整的传承档案,包括传承基地的管理制度、人员名单、物品清单等,以及传承、社会宣传活动的相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 第四条符合以下条件的单位或机构申报基地时予以优先考虑: (一)积极建立数字化信息管理,配备完整的数据库档案。

福建省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动因

一第25卷一第2期厦门理工学院学报Vol.25一No.2一一2017年4月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ofTechnologyApr.2017 一一[收稿日期]2017-02-28一一一一[修回日期]2017-03-25[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年度项目(FJ2016B041);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市战略发 展研究专项项目(2016xmzlzx10)[作者简介]李南(1976-),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二区域经济学,E?mail:nli@xmut.edu.cn三福建省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动因 李一南 (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摘一要]当前福建与东盟的海洋经济合作大多数还停留在单个企业二单个项目和单次机会上,尚未 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三福建省历年海洋发展战略重点的适时调整是福建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的外在动力,海洋渔业二船舶制造二交通运输二滨海旅游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海洋产业上的利益共赢点是双方合作的内在动力三福建省应从互利共赢的长远目标出发,更多关注东盟商情与政策变化三 [关键词]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合作;东盟;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114 46一[文献标志码]A一[文章编号]1673-4432(2017)02-0028-05 随着 一带一路 战略的实施,福建与东盟加大合作是历史机遇,也是发展必然三基于双方比较优势的海洋合作成为研究东盟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的热点三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福建与东盟的海洋经济合作问题三例如:有的研究东盟各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国与东盟海洋合作献计献策[1-3];有的研究东南亚国家特殊地位二发展战略与政策变化,探寻中国与东盟在海洋经济上的合作机会[4-8];有的研究福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海洋经济对外合作重点与方向[9-11]三 另外, 国际比较困难 在海洋合作研究中特别突出,各国(地区)海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差异巨大三亚太经合组织曾在2004年成员国圆桌会议上提出9个海洋产业划分三但是各国的海洋经济统计并没有遵循国际标准,也没有框架完全一致的产业划分三东盟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于海洋经济界定,产业划分,甚至是概念理解都有不一三现有东盟与中国的海洋经济合作研究基本是采用项目二案例和部分数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性描述来展开三因此在研究中,只能列出常识性的海洋产业,即海洋渔业二海洋油气二滨海旅游和海上交通运输,而海洋化工二海洋矿业二海洋电力等产业还要结合位置是否靠海,或者是否采用海洋资源才能确定其 海洋经济 属性三 综上,更多学者在研究角度上,选择从单边入手,分析单边提供的合作机会或者单边的海洋政策变化三没有把两个区域连接起来,讨论两地海洋经济的相互关系三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问题上,研究福建与周边国家开展海洋合作的文献还较少,合作对象更多是中国台湾三这和福建2012年就着手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政府积极主张闽台合作有关三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双边角度出发研究福建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探讨合作动因与发展,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为更多学者涉足这一领域提供参考三一二福建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的现状 东南亚各国大多都是海洋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多样,油气资源丰富,港口便利以及航运四通八达三福建民间很早就与其开展海洋渔业的协作三1994年,福建有20艘拖网渔船从平潭出发,前往印度尼西亚海域作业,拉开了福建与东盟海洋渔业合作的序幕三

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音乐(共计6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1黄石惠洋十音荔城区文化馆2Ⅰ—2鼓吹乐仙游县度尾镇政府3Ⅰ—3仙游八乐仙游县文化馆 4Ⅰ—4车鼓涵江区车鼓协会 5Ⅰ—5文枕琴涵江区文联 6Ⅰ—6文十番涵江区文化馆二、民间舞蹈(共计3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7Ⅱ—1黄石沟边九鲤舞荔城区文化馆8Ⅱ—2南门棕轿舞城厢区文化馆 9Ⅱ—3九莲灯仙游县文化馆三、传统戏剧(共计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Ⅲ—1莆仙戏莆田市艺术研究所四、曲艺(共计1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1Ⅴ—1俚歌梆鼓荔城区文化馆五、民间工艺(共计4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2Ⅵ—1文峰宫妈祖供品荔城区文化馆 13Ⅵ—2白塘俞氏纸扎涵江区文化馆 14Ⅵ—3卢埕李氏斋菜涵江区文化馆 15Ⅵ—4刘氏竹雕城厢区文化馆 六、民俗(共计10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6Ⅶ—1湄洲妈祖祭典湄洲妈祖祖庙 17Ⅶ—2枫亭元宵游灯习俗仙游县枫亭镇政府18Ⅶ—3妈祖回娘家祭事习俗秀屿区妈祖祖祠19Ⅶ—4瑞云祖庙戏神庙会荔城区瑞云祖庙20Ⅶ—5正月初三做寿仙游县文化馆 21Ⅶ—6文峰宫妈祖诵经荔城区文化馆 22Ⅶ—7延宁宫妈祖蔗塔涵江区延宁宫 23Ⅶ—8妈祖金身巡游习俗湄洲妈祖祖庙 24Ⅶ—9湄洲女头饰服饰湄洲妈祖祖庙 25Ⅶ—10妈祖信众谒祖进香习俗湄洲妈祖祖庙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工艺(共计26项)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莆田传统木雕莆田市艺术馆 2 Ⅰ-2 仙作古典家具仙游县文化馆 3 Ⅰ-3 荔城光临龙眼木雕荔城区文化馆

浅谈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心得

浅谈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心得 福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这点我从对传统工艺的了解中颇有感受。如福安银器制作工艺、畲族银饰锻制技艺、泉州锡雕技艺、宝剑锻造技艺等各种传统工?,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瑰宝,是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主要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因此社会形态的变迁、价值观的改变、传承人的断层等都可能使传统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从整体性出发即从文化生态角度考察地方文化形成独特性的原因是很重要的,不仅可以看出传统特有的造物思维,并且对于今后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能够在坚持保护传统工艺的本真性、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发展。 一、传统工艺之美 传统造物活动所使用的原材料绝大多数属于自然物,有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特质和规律。“适用”属于物的层面,解决的是物与人的关系。物的材料都应各自应用在适当的方面,置于适宜的地方,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和利用材

质特性,使材料的物性适之于物。同时,适用之物还要适合使用环境的要求。传统造物时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利用当地物产的方式更加贴近自然。如福安银器制作工艺,主要是利用当地银矿产进行加工,将传统银雕工艺与畲族文化相结合,制作出纹饰精美、造型生动的银器,并以其独到的工艺技法和民族特色成为福建银雕工艺的卓越代表。 文质相宜意味着人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规律的运用对自然物进行设计,协调形式与内容、功能与审美的矛盾关系,使人们的创造力适之于物。如人们在莆田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中,传承了传统工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莆田当地的铸铜、金银镶嵌工艺,促进了技术运用逐渐走向成熟。 人始终是传统造物艺术生存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所在。与人相宜意味着通过顺应规律使材料适之于物、技术适之于物、造型适之于物、功能适之于物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化“善”为“美”。扎根深厚传统的造物艺术往往饱含造物者的思想情感,蕴涵造物者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态度,渗透造物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为人们提供了欣赏美的便捷的途径和手段。因此,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真正”的器物所体现的技艺、物与物的联结关系、人与物构成的和谐空间、审美理想等会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人们在接受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明确厅机关内设机构及相关厅属单位有关职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明确厅机关内设机构及相关厅属单 位有关职责的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闽海渔[2010]332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 【发布日期】2010.09.19 【实施日期】2010.09.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明确厅机关内设机构及相关厅属单位有关职责的意见 (闽海渔〔2010〕332号) 厅机关各处(室)、厅属企事业单位: 根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闽政办〔2010〕46号)精神,为便于开展工作,我厅对厅机关内设机构及相关厅属单位有关职责作了进一步梳理,并经厅党组会议研究通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包括渔业生产(含远洋渔业)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海洋生态安全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日常安全等,按照省政府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具体分工如下:

㈠防灾减灾处负责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具体负责海洋与渔业突发事件(包括防台风、渔业安全事故等)应急指挥、处置、救援等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指导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开展相关工作。 ㈡渔政渔港监督处负责渔业船舶、渔港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对口联系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渔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渔船安全生产监管、渔船安全体系建设,牵头协调渔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 ㈢办公室负责厅机关的安全工作。 ㈣计划财务处指导监督厅属企业单位的安全工作。 ㈤渔业处负责水产养殖业的安全监督工作,指导监督远洋渔业企业的安全工作。 ㈥加工流通与质量监督处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㈦人事教育处指导监督厅属院校和事业单位的安全工作。 ㈧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依法承担渔业船舶安全监督管理和渔业船舶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等工作,配合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二、关于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处置工作由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指挥中心)牵头负责。其中,渔业防台风应急、渔港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渔业船舶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风暴潮和海啸灾害应急、渔业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和渔业水域事故调查处理处置应急、异常信访应急等处置工作,由相关处室按照预案具体组织实施。 三、关于海洋与渔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立案、处理工作 海洋与渔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立案、处理工作由资源环境保护处牵头负责,办公室、政策法规与规划处、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等相关处室(单位)按照预案具体组织实施。 四、关于违法建造渔船和渔业船舶违规生产的立案、查处工作

福建海洋鱼类

二、鱼类 福建淡水鱼类分隶于9目、23科、95属、163种。其中鲤形目105种,占淡水鱼类总数64.4%;鲈形目23种,占总数14.1%;鲶形目18种,占总数11%;鳗鲡目7种,占总数4.3%;其它5目10种,占总数6.1%。 福建淡水鱼类地方种有短头鳗鲡、乌耳鳗鲡、福州鳗鲡、长汀拟复吸鳅、圆斑拟腹吸鳅、九龙江拟腹吸鳅、裸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霍氏细棘、虎鱼等。 福建淡水鱼类由洄游性鱼类和纯淡水鱼类二个生态群组成:纯淡水鱼类有148种,占总数90.8%。包括从长江、珠江、黑龙江或国外移入的养殖种类有草鱼、鲢鱼、鱇鱼、团头鲂、罗非鱼、青鳉等种。洄游性鱼类有中华鲟、鲥鱼、七丝鲚、风鲚、刀鲚、香鱼、白肌银鱼、尖头银鱼、日本鳗鲡、中华鳗鲡、短头鳗鲡、疏斑鳗鲡、乌耳鳗鲡、花鳗鲡、福州鳗鲡等。 淡水鱼类中有捕捞价值和增养殖种类近80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或产量较大的捕捞种类有鲟鱼、鲥鱼、鲚、香鱼、银鱼、鳗鲡、胭脂鱼、鳡鱼、鳈鱼、鳤鱼、红鲌鱼、鲌鱼、倒刺鲃、鱲、马口鱼、华鳊、拟、螖、蛇鮈、似鮈、厚唇鱼、铲颔鱼、白甲鱼、纹唇鱼、鲶鱼、黄颡类、鮠类、鳜类、斑鳢、月鳢等;可供养殖和驯化养殖种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鲂、鲴、鲮、罗非鱼、鳗鲡、赤眼鳟、黄鳝、泥鳅、胡子鲶、鳜、斑鳢、月鳢、倒刺鮠、香鱼等。 福建的河流自成系统,独流入海。各河流分布的种各具特色。闽江有纯淡水鱼类131种,仅分布于闽江流域的鱼类有短头鳗鲡、福州鳗鲡、胭脂鱼、鳤鱼、长江鱥、贝氏、彩面鲋、细纹颔须鮈、嵊县胡鮈、湘江蛇鮈、小线瓣结鱼、长须鳅鰨、纵纹原缨口鳅、缨口鳅、闽江扁尾薄鳅、大鳞泥鳅、南方大口鲶、鳗尾、大眼鳜、长体鳜、斑鳜、暗色鳜、霍氏细栉虎鱼。九龙江有93种,仅见于九龙江水系有寡鳞银飘鱼、九龙江拟腹吸鳅、中华沙鳅、长棒花鱼和大鳍 鱼。汀江有82种,仅见于汀江水系有斑条刺鳑鮍、短须颌须鮈、厚唇鱼、长汀拟腹吸鳅、圆斑拟腹吸鳅、广东缨口鳅、戴氏栉虎鱼;木兰溪有72种,仅见于木兰溪有大鳍刺鳑鮍、白河棘鮈鮍、细黄颡和石鳜;晋江有64种,仅见于晋江的只有锯齿鳊。鹿溪有33种。 草鱼 俗名:鲩(闽西)。 草鱼性活泼,喜栖息于水体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是草食性鱼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8°C。性成熟年龄为4~5龄。产卵期在4~6月,产漂浮性卵。草鱼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青鱼 俗名:乌溜(闽北)、溜仔(闽南)。 青鱼是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层鱼类,以软体动物为食,5龄鱼性成熟,产卵期为5~6月,本省九龙江上游的华安县十三行是青鱼的天然产卵场。1959年,曾在北溪下游的江东桥附近,捞到大量鱼卵,并孵出鱼苗。青鱼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等水系。 鲢鱼 俗名:白鲢(福州、莆田)、鲢鱼(闽南、闽西)。 鲢鱼生活于水体上层,性活泼,善跳跃。摄食浮游生物为主,3~4冬龄,体重3.5~4公斤时性成熟,产卵期在4~6月,产漂浮性卵。生长快。广泛分布于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木兰溪等水系。鲢鱼是本省主要养殖品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不但世代相传,还在人和历史、自然的影响互动下,被不断地再创造。目前总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占了22项,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已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根据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名录,从今年开始申报每年举行一次,数量也不再受限制。 一.2001年申报成功 1、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2003年申报成功 1、古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三.2005年申报成功 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