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现在,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了整个齐鲁大地,《规范》的实施,更为山东的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综合化的课堂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由来已久,各种观点异彩纷呈,多数人大多关注于课堂内教学环节的科学处理,学生活动怎样设计以及进行的好坏,以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这本无可厚非。近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唤醒学生预习的意识,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建立预习的监督反

馈机制,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起点。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预习?

一、重新认识预习的作用,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普洛夫说:“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预习是学生超前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起点,我们应该遵循并且要发扬广大之。预习可以发现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并且一小部分学生自己可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只有很小一部分同学们要到课堂上去解决,为课堂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这是因为新知识总是建立在某些旧知识基础之上的。

我们教师在教课时要不断灌输预习在学习中重要性以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

二、加强预习的方法指导,建立预习反馈监督机制。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在我们化学教学中,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预习根据其所设计的知识范围和进行预习的时间,可以把预习分为学期预习、阶段预习、课前预习、课内预习、课后预习。预习的任务是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方向;复习和巩固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并且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重点和难点等。也可以画一下知识树增强自己的记忆。在知识准备方面,主要包括:浏览、翻看、略读新课教材,了解新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内容;估计自己在新课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等。在预习时,不必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课文,只要浏览一下大小标题,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试着将课本上提出的问题解决它,也可以向自己多问个为什么,还可以特别注意一下有关的演示实验的文字材料以及演示实验中所需要的化学仪器和试剂。我们的学生通常进行的预习是课前预习,教师可以把下一节可讲的内容学案提前发下去,让学生在预习时要围绕任务(学案)去看书,去思考,记录下疑难点;查阅有关资料,温故以

知新;适当做一些预习笔记或练习。

三、使学生知道预习的好处。

首先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特别是现在,我们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分配课时,作为化学科一周只有2课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要完成以前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的学生必须要学会自学,因此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又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这就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科书时,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搞清思路,抓住要点,解决难点。其次,预习可以直接提高效率,可以发现自己知识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弥补了漏洞,这样可以扫除知识障碍,使自己听课时精力能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再翻书查找。省去课上许多时间。再次,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的水平。老师讲的内容大部分书上都有,由于做过预习,知道哪些内容书上有,哪些没有,就可有选择地记好笔记。或用笔在书上划重点、做记号,或记下简略的提纲,而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就这样要求学生,老师讲的如果课本上没有,就直接记在课本上,这样便于以后复习时查阅,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做比把时间大量用在埋头记笔记上要强得多。第四,预习能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都经过了独立思考,有了初步的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进一步的学习,理解更为深刻了。理解了的知识是容易记住的,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另外,预习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旧知识组成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这也有助于记忆。

上面这三条我在班里讲了以后,便进行了一个实验,目的就是验证预习与不预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我是这样做的:

在讲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时,我把班里分为8个小组(这8个小组学习水平差不多,人数也差不多),1~4小组我提前发了学案,并且要求他们必须预习,将预习结果写在学案上,这些的进行由每个小组的组长进行监督并记录。而5~8小组则不要求他们预习,第二天我把本节知识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等都讲了。四天后我针对这一部分进行了测验,测验结果显示:1~4小组平均成绩比5~8小组的平均成绩高了3分,可见预习的重要性。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有效的预习先行,高效的课堂只能是一句空话,犹如昙花一现。由此我想起朱熹写过的一首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的预习犹如高效课堂的源头活水。只要大家广开源头活水,一定会浇灌出美丽绚烂的课堂之花。同学们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长江路小学】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

2009-5-20 16:53:30 阅读数:网友评论: 条

一、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预习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习惯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对小学生来说,21世纪教育的使命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在主体教育思想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最重要的,而预习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教学的问题,课改的问题,说到底实质上还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是以谁为主体的问题。如果学校教育中主体地位倒置,将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更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落后、针对

性和实效性不强,将致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不应有的压抑,并进而影响到了他们主体发展性健康人格的建构和形成。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校中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因此,从研究学生的自主性预习的学习习惯培养入手,不仅抓住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最核心理念和最基础习惯,而且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学生主动预习习惯应包括:主动阅读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查找资料的习惯、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等等一系列好习惯。所以提出了我们的研究课题: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

(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说到底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创造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构成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完成任务,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

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及其弟子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个体之间应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应相互不妨碍彼此取得成功的努力。我国有学者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而预习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多人合作,因而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的教育途径,为学生创设这种“志趣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小学生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并形成个性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低、高年级学生的行为指标:低年级进行预习能力与行为习惯关系的研究;高年级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与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低年级:

1、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

2、上课能专心听讲,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3、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不难;

4、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和同学探讨、交流。

高年级:

1、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4、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调查研究:

为了检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对实验班班级分别进行前测、中测、后测,并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先后向家长、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2、实验研究:

(1)小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中的主动预习习惯的培养方式和途径的研究;

(2)不同发展程度学生的预习习惯发展比较研究;

(3)小学生不良预习习惯矫治及教师不恰当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

3、行动研究:

(1)丰富的活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重视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在课堂上注重抓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2)正强化法:从心理学角度讲,每当孩子出现适宜的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孩子肯定或奖励,孩子发生这种行为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强。当孩子的行为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时,研究者都应实现孩子一个小小的愿望。这些愿望就可以成为正强化物,如:红星、文具、小玩具或表扬语等等,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各种不同强化的刺激。

(3)个案研究:在课题研究中,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个案研究分析,在研究中采取矫正、培养相结合。

(4)加强家校联系:实验班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加强合作,发挥家长的作用,利用座谈会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家长的想法,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介绍经验和做法。

本课题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9.1-2009.2)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识、管理方法、对事情评价的标准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09.3-2009.6)

针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分组。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提高过程进行记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定期进行总结和评估。对个别同学进行重点指导。

3、总结、结题阶段(2009.7-2009.8)

运用经验总结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文本成果:研究论文。通过反思总结,主要阐述如何通过小组激励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围绕预习习惯的培养进行教学研究,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及时进行交流。

2、可视成果:学生的记录集结成册、激励活动的教育片段、图片。

3、实体成果: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 一、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使每位学生敢于质疑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的),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很少去想我要学什么,我应怎么学,为什么这题要这么解……要改变学生这种传统的学习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而应起一个导的作用。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从而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观。达到积极思考,主动质疑,敢于质疑,具有强烈的质疑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 首先,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哪怕非常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特别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给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 二、敢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

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方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方法 一、设计有效提问,实现有效教学 1、把握重点,找准着眼点,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提问过多,教师势必面面俱到,学生忙于应付提问,必然减少读书、思考和书写的机会,所以,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点处,把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阅读内容。 2、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 3、新颖别致,方法灵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 4、尊重个体,面向全体,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面临几十个人,且一个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往往有多个。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有差异,因此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实际,面向全体。 二、实施有效讲解,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多数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顾虑重重,不敢做任何讲解,甚至不敢提问、不敢点拨,生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自由活动,探究学习找不到方向,出现很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诚然,原来灌输式的知识讲授方式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讲解,学生缺少自主建构的材料和方法,他们也不能很好掌握新知识。所以,我认为最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三、适时教学示范,实现有效教学 由于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喜欢通过模仿学习,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应把模仿作为一种方法。其重要意义是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技能;还可使学生明显地看出学习的成功或失败,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要克服。所以,模仿是不可少的一种基本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与模仿相关联的是教学示范。教学示范就是有目的地以教师的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 四、适时小结归纳,实现有效教学 小结归纳穿插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既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主要的是提升思维、总结方法。如:可以通过一道习题的解决,让学生反思,师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方法;通过一个层次的学习,再让学生反思,概括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思想;最后通过全课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把课堂提问看成是教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想、去疑、去问,使他们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可以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不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下面,笔者针对教学中学生很少提问或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就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不能走出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就势必会使课堂气氛紧张, 这样,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没有机会提问,或怕引来老师的责难和嘲讽而不敢提问、不愿提问。相反,如果教师能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零距离地和他们互动交流,学生就会消除紧张、恐惧的负重心理,为教师和同学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剩余1836字)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能够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动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维予以反思。 小学语文中阅读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阅读所占的比例和比重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水平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如何去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能够根据你所提的问题去实行阅读。 在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用到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即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回答这中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提得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简单了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挥。也就是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同时这还是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所以,对于问题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有效的提问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绝绝绝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阈出发设置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提问是否有效要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来判断。如果一个问题设置的时候就没有价值那它有没有效就没有再讨论的意义了。 1、设问要具有超越性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来,而且还是异口同声的。是不是真的是学生已经学好了呢?肯定不是。我们注意听,仔细去看就知道老实所设的问题仅仅让学生复述课本上的内容,只要是有书的学生他们都能够从书上找到老师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说这跟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知识的拓展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真正有效的提问时提出来之后,需要我们的学生实行思考之后才能回答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说学生思考几十分钟甚至几天,而是“跳一跳,够得着”这个种情况。 2、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以及是

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与恰当引导

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与恰当引导 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和探究实践,培养儿童的综合创新能力。学必需疑、疑能引思,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经常使用的一种相互交流,是教师实施教育与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统一。提问也是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应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因此,处理好提问与回答,恰当引导,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问、恰当引导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使学生有质疑的机会和兴趣 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教师应维护学生好问的天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只有当学生寻求到答案后才能因为获得新知能力而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实际与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如看了一幅图或拟订一个课题后,向学生能提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解决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分析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并进行分步引导,对于一些学困生,要设置坡度,降低难度,变换角度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探究问题的机会。

二、主意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是极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知识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让学生理性思考,逻辑推理,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学时应留给学生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探究问题,最后选择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绝不能一味地满堂灌,挤占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提出问题后不能马上给出答案,教师一定要结合某一学科的特点和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导学,创设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传授某教学内容时,应放手教给学生设计、探究、归纳等。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学生自己进行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中去分析、思考、判断。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要让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把静的,抽象的变为动的。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做中学,展示思维过程,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学时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一般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者,向其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能力较弱者,让其回

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沙角小学苏银开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要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提问引导 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有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

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3、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总之,我们老师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二、反思我们的课堂提问 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等等,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

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问初探

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提问初探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英语课堂中,问题的形式主要是师生单向互动,即教师问,学生答,很难见 到学生主动发问,在整个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教师提问的地位,缺乏师生“对话式”的回答行为。但学生平时课余敢于提出好多问题,“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现象随处可见,可在 课堂上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时,学生往往沉默不语,不愿发问。究其原因,一是心理素质差,一发言就胆怯;二是害怕提出的问题别人笑话;三是不善于积极思考,被动地接受教师 所讲的知识,确实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由此可见,“独善其事,”“万事不求人”等模式和准 则将直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 二、解决策略 1. 改变学生心理,建立自信心 许多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上多次失败,使他们“自我怀疑”,以至“自我否定”,从而萎靡不振。要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比登天还难。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假如教师一味以严厉的姿态出现,凡事批评当先,学生出于逆反心理会对任课教师产生厌恶,进而迁移到教师所教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想提问。让他们坚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并根据“量力性原则”,引导这些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当他们有所表现时,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鼓励,使之 取得若干次“成功的经验”。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高,产生自信心,从怕问、不想问到想提问。 2. 提高学生兴趣,参与课堂实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新改版的初中英语新教 材的内容大都是真实的、自然的交际情景,这就给教师多姿多彩的课堂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实践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 (1)利用实物。在教单词、句型的过程中,如果把新单词跟实物联系起来,一定能使学生 的兴趣大增。如教单词apple, orange, pencil, desk等时,教师可以准备实际的物品或随时指出 这些东西。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实物,或发动学生自己制作,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作 品进行训练,效果更佳。 (2)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创设学习情景。新教材是以“语言交际为原则”编写的。其 本身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相当多的情景会话和描述。如果我们把书本上面的内容搬到生活 中来,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动作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教学,既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又可以培 养学生在实情实景中的交际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第三册的现在完成时态时,可先叫一个学生:“Please.”让他走过去打开窗户,老师问全 班同学:“What is he doing?”学生回答:“He is opening the windows.”打开窗户后,再问:“What has he done?”然而启发学生回答:“He has opened the windows.”紧接着把这两句话写在 黑板上,并带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可再举例,让一女生读出黑板上的句子,同时问 其他学生:“What is she doing?”“She is reading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读完后又问:“What have you done?”让她自己回答:“I have read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会主动参与进来,并在使用句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课堂小游戏是使学生轻松而乐于参与教学的又一种妙法。如教初中英语第三册Unit 11 Thomas Edison这课时,可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分别请学生扮演Edison,Edison's father,Edison's mother,Edison's teacher,the doctor who saved Edison's mother等,其余同学均为Reporter进行现场采访。采访Mother and Father,了解Edison小时候的爱好;采访Teacher,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论文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关键字:小学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提问的策略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大家往往习以为常,但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地思考过课堂提问的内涵,也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数学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关系到教学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1、提问能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观设计一个出一个好问题,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提问能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著名教育家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重难点,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当学生头脑中有了解不开的问题时,就会使其在认知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提问时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提问比其他形式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和及时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差异程度,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得有的放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的一条重要原则或措施,也是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提问学生解答,学生提问大家解答。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持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古人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更不会有创新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出更多更深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提问,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适时提问要时机成熟,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教师要恰当引导。也就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问题的边缘过渡,并且留下余地,恰在此时,如果提问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如果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滔滔不绝,什么都讲,讲完了又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教师也就没什么可问,学生也就没什么可提了。 二、对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之处,那就是所提问题一定要突出内容的重点。要防止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并不是提问越多越好,提问要有价值,要能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学生可能在开始提出的问题远离主题,抓不住要害,教师能够加以引导,切不可给予否定,要首先肯定学生的勇气,然后施以引导其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实质展开思考提问。 三、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因人而问"。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思维水平的高低,心理特征。学生的提问也应因学生的思维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接触了内容的实质,有的可能只接触了皮毛。无论何种情况,教师都要加以肯定,给以鼓励。并做适当的引导,最终要接触内容的实质和重点。 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要知道没有问题才是有问题,提不出问题只能说明学生对教材掌握不牢,吃不透。要鼓励学生提问,只有提问,教师才能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对教材掌握的水准。要不怕提错,就怕不敢提、不会提。学生只有提出问题,才是进步,才是有创新意识。当共同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创新水平才能提升。

小学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王小刘德华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十分重要。教师要引领学生把握好提问的梯度性;鼓励提问的多元性;重视提问的评价性,从而有效指导课堂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问题有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手让学生提问。但是,从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过深就是过浅,不能有效指导课堂阅读教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把握提问的梯度性 在学生阅读文本、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梳理问题,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把握好提问的坡度。这样的提问既不会使学生觉得问题高不可攀,又可以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从而体会到提问给自己带来的无限乐趣。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读完课文,教师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质疑问难,并通过探究更好地解决问题。有学生提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进行启发:要想知道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要从具体的事谈起,你能把这个问题再细化一些

吗?在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下,这位学生经过思考以后,把问题改为: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从这些事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如此一来,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更具探究价值。 由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针对问题过大,不利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引导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梯度,从而使学生在梯度问题的引领下,探究的方向更明确。 二、鼓励提问的多元性 阅读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受不同,因此,提问时的角度、深度与广度也各有不同。要想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就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的目的。这种多元提问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尽情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心中存在的疑惑。在教师充分放手的前提下,学生的提问热情被激发,纷纷提出了以下问题:(1)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为什么还要拜师?(2)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3)老子是怎样教孔子的?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极具多元性的提问中,学生的求异思维被激活,提出了许多具有较高价值的语文问题。 由此可见,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要求不可限制得过多或过死,只有尊重学生提问的多元性,才能使学生敢于

课堂有效提问方法

课堂有效提问方法 问题的类型 根据设计问题时检测目标的不同,可将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六种类型。 1.低级认知问题。 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过的知识,理解的程度如何。 2.高级认知问题。 高级认知问题是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包括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 提问的程序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包括三个阶段。(1)引入教师设法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做好准备。(2)陈述教师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主问题。(3)评核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答案。 2.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 教师设计问题时,就应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尤其是错误答案,并且准备好相应的对策。 3.恰当地选择提问对象。 教师提问时一般应面向全班,问后察颜观色,选择适当的应答者。不同难度的问题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注意保护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诱导学生正确回答。 教师应能敏锐地捕捉住学生不确切的表述,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与思维方法上的缺陷,诱导学生正确回答。最后,帮助学生归纳、小结,形成简明的答案。 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 如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如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不与别人雷同的(多数适当的)答案。求异答案的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 概括起来,在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大体上,发问的作用可有几种: 1.引起动机。发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而使之对于课文感兴趣。 2.启发思维。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极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思考,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这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至为微弱;唯有发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使可作出适当的回答。 3.考察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激动顿悟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如若发生困难,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这时教师可发出问题,促其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而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5.形成知识结构。要使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能与已学习得的旧知识,联系一体,形成结构,教师可以发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而可产生优良学习效果。 6.对于理论的评价。为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发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于一种理论,予以评价,分别其优点与弱点,以及其在社会上,或学术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题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题 可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何等重要。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却令人担忧:低年级学生提问题还算活跃,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却逐年下降。他们习惯了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讲解,把自己当成知识的接受器。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即使有了问题也不愿或不敢向老师提出。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意识到提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提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民主会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同时教师还要维护学生敢于问的热情,不论学生所提的问题大或小、对或错,教师都给予表扬、修改和指导,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大胆质疑,让他下次还愿意问。课后,教师还要和学生交上朋友,和他们谈心,游戏,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民主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只有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质疑心理障碍才能逐步消除。 二、培养提问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问的故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奇怪的问题,最终走向科学研究的最高峰;瓦特观察到当水烧开时茶盖会被冲开,他问婆婆为什么,后来经过几百次失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故事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其次,课堂上想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还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写在卡片上,教师课前收集学生的预习卡片,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2、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因为学生之间比较熟悉、亲近,他们的表现会更加自然、放松,提问往往不拘形式,他们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3、如果是复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问,学生答。当小老师的学生,为了上好课,必然会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防止被同学问倒。而其他同学为了难住这位小老师,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也可能提出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刁难小老师,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路也打开了。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读不懂处质疑 1、引导学生从题目生疑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往往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我板书完课题后,让学生对着课题提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

如何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如何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应怎样培养他们的这种主体意识呢?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那么我们应怎么入手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1)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2)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3)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浅谈高中政治课新教材教学的经验与反思从教几年来,目睹我国教育的改革,经历教育教学的创新过程。从新课程改革培训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有了可喜的变化。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更优化,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生活;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虽然经验很多,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深思:教学的内容“丰富”了,教学的环节“形式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深刻,最终导致政治教学有了很多的不良后果,用一位老师的话概括:“课堂教学形式化。繁华过后,什么也没有了”。活动只是形式的活动!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对于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参与我校“教师论坛”后的一些感触总结如下:一、课堂的“综合探究”或“合作学习”要合理化,有效化。 第一,以前综合探究形式化,重复,晦涩,难懂。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现象,探究活动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没法理解。费时费事,最终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二.对于一些约定成俗的,名言,历史性的定论,最好做为论证的论据,不要浪费时间再搞探究。或者是逐个问题都搞探究活动,这样也是没有效果的。 第三.课堂活动多,走马观花,形式化,繁华过后是冷场。一是,有问题,就提出来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没有目的性,浪费课堂时间,让学生也会有反感,觉得可能内容杂乱。二是,探究活动或者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或者说提问不当,局限在于问题设置的形式总是“是不是”,“有谁知道”这些都是没有效率的提问,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久而久之,也会引起学生的“听课疲劳”。三是,有些问题的探究或者设置,只适合于少数同学,结果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某个同学的“专场”,而其他同学只是一个个默默的听众。课堂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是,太多的掌声,让学生迷失了自我。在学生回答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的给以掌声,或者批判,应该分析问题,并注意学生思维顺序,扑捉表述性的错误信息,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第一。教师起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潜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重点要做的是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点拨,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精讲精练。所以对知识处理上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例如,概念性的知识

教师学会引导学生会问

教师学会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 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论文

优秀教育教学论文申报表 论文标题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论文类别小学数学 作者姓名魏巍 作者单位 联系电话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有效学习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老师问学生)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学的乐趣”,“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了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数学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二、把握提问的明确指向,引导学生准确回答。 提问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学生听后能找到思维的方向和目标,从而使学生快速地组织思维,顺利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在推导关系式这部分,要求学生观察“(1)70-30=40,(2)70-40=30,(3)30+40=70”,并比较它们的异同时,如果这样问:“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显然不够明确,学生不知道怎样比较:以谁为标准?谁和谁比?比什么?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是这样设计提问的:1、第一个算式中有哪三个数?2、第二个算式中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3、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4、第二个算式与第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5、怎样求被减数、减数?……这样不断递进式的提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能有条理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教育的创新源于问题,问题的提出则有助于更好的推动教育的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标签:语文教学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教育的创新源于问题,问题的提出则有助于更好的推动教育的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善于激发兴趣,使学生有“疑”乐“问” 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逐渐脱离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放弃引导,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由此可见,如果能设法引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语文教学将事半功倍。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优差生搭配,由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从而有“疑”乐“问”。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给予表扬。为能在小组当个最佳质疑能手或正确解答别人的问题,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进行探索,并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兴趣。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