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桐庐模式带来城市发展新思考

桐庐模式带来城市发展新思考

桐庐模式带来城市发展新思考
桐庐模式带来城市发展新思考

桐庐模式带来城市发展新思考

本报记者李松涛《中国青年报》( 2012年10月18日 05 版)桐庐盛产名茶,产自富春江镇的“芦茨红”荣获2012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名茶”金奖。

站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的原点,村委会主任周忠莲感慨万千。

这个村子90%以上的人都姓周,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后代。两条溪水环绕着村子,小桥流水,青砖灰瓦,还有到处可见的莲花,处处显示出这个村子的秀美。

被称为环溪村原点的地方,正是这个村子第一座房子的所在地。如今,一个古香古色的旅游度假会所正在建设之中。会所的边上,就是周氏祖先留下的5棵繁茂的银杏树,它们为周敦颐的后代子孙留下浓密的绿荫。

不过,如果把时间推回5年前,这里远不是现在的样子。

“那个时候,环溪村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周忠莲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桐庐县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清洁工程是重中之重。

“清洁桐庐行动搞了3年,村里的卫生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周忠莲告诉记者,县里按照每人每年60元的标准给村里安排了专项经费。如今,这个经费已经成为县里的长期支出。

在此之前,桐庐的乡村没有垃圾箱,也没有人负责垃圾的清运处理,村民的生活垃圾就是随地乱扔。如今,环溪村就像城市一样,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垃圾箱,村里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花草草。

不仅如此,村里的生活污水还有了高科技的处理池。通过人造湿地将村民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为村里制造了湿地景观。

“这几年,县里几个项目的实施,村子一下变美了。”周忠莲告诉记者,从最初的庭院整治到美丽庭院,村民生活环境舒适了,村子的知名度也上去了,来旅游参观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旅游开发开始成为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民共享的桐庐才是幸福的桐庐

环溪村不是被供起来专门让外人参观考察的样本。类似环溪村的变化,正发生在桐庐县的每个村子。中共桐庐县委宣传部的人说,如果有记者来桐庐采访新农村建设,我们可以拿出地图,由他们自己点,他们到哪里采访都可以。

中共桐庐县委副书记吴玉凤告诉记者,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想,怎么建设新时代的农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提升本地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怎样引导他们建立更健康、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2008年,桐庐县把各个村里堆积的垃圾全部清理出来。2009年、2010年,桐庐县开始建立长效机制,把垃圾、污水进行县乡村一体化处理。

如今,桐庐县的每个村子都建立固定的环卫队伍,每500个村民配1名保洁员,费用由县财政进行补贴。全县已经建成日处理能力250吨的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15座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183个村级垃圾收集房,建立了由1700多人组成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基本形成了“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

桐庐县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已建成日处理能力8.2万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完成了140个行政村和132家农家乐以及全县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到今年年底,桐庐县所有183个行政村都将全部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不仅如此,桐庐县还首创了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管理平台、移动导航巡查和快速监测反馈系统,成为全国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的典型样板。

让桐庐县所有村子都面貌一新的清洁桐庐活动,不仅是对村里卫生环境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一开始,很多村民还不理解,认为干扰了生活,但慢慢地,村民也体会到了好处,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家庭垃圾由原来的随地扔,转变为自觉地集中放到垃圾箱,很多村民还主动在房前屋后种草种树。吴玉凤说,县里曾经搞了一次民意调查,清洁乡村工作获得了95%的满意率。

在外人看来,桐庐的这些变化也许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正是这些关系百姓日常生活质量的点点滴滴,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就在去年年底,桐庐县还压缩财政开支5%,给全县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300元的春节红包。

在全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中,桐庐县的排位并不是很靠前。但是,桐庐农村面貌普遍的改观改善,桐庐人民从经济发展中分享到的实惠,在百强县中排位毫无疑问是靠前的。

“这一切变化,得益于桐庐领导班子的‘幸福桐庐’价值导向。”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庄志民,根据自己对桐庐的调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说,“我在桐庐看到的是一个全民共享的幸福桐庐”。

建设最美的中等山水城市

居住在富春江下游的富阳市老百姓是幸运的——富春江江水在桐庐县出境后,水质竟然要高于桐庐入境水。但是,他们未必知道,住在上游的桐庐人为此作出了很大的牺牲。

在桐庐县领导班子看来,桐庐的最大优势是生态,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山水;桐庐最重的任务是发展,宁可各线荣誉少一点,也要合力抓经济;桐庐最高的标准是惠民,宁可政府支出紧一点,也要挤钱惠民生。

“正是在这个思路下,我们舍弃了很多能快速拉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桐庐县副县长樊春说,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山有水的县城有的是,但如果要把山水的文章做大,就一定要符合生态要求。在桐庐,如果把生态这个优势都放弃了,发展其他产业也很难做大。因此,在桐庐的产业发展中,关停了挖沙、采矿、有色金属冶炼,宁愿在这方面受损失,也要保护好生态这笔最大的财富。

坚持生态保护,坚持民生投入,并没有让桐庐的发展放慢脚步,反而让桐庐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健。最新的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1年,桐庐全县生产总值由118.57亿元增加到232亿元,增长67.9%;财政总收入由11.85亿元增加到30亿元,增长15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5.73亿元增加到17亿元,增长19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353元增加到27020元,增长6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7590元增加13470元,增长77.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城镇化的高速增长通道。如何建设城市,建设怎样的城市,是所有城市管理者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在桐庐县,这样的思考与探索同样在进行。

樊春告诉记者,城市的发展要符合实际,要符合自己的能力,不能为了发展指标快而快。“桐庐是一个非常有味道的小城市,我们的定位和目标是建设中国最美的中等大小的山水城市。”而这一定位和目标被中共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总结概括为“五个桐庐”:风景桐庐、低碳桐庐、人文桐庐、开放桐庐、幸福桐庐。

“五个桐庐”的发展目标,最终是要落到“幸福桐庐”上。幸福桐庐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把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和拓展公共服务,切实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提升优势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9月27日晚,在首届中国(桐庐)休闲乡村旅游季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先生将“中国最美县城”的牌匾授予桐庐县人民政府县长方毅;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主席王军先生向“中国画城”桐庐颁发了“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牌匾。此前,桐庐已经获得包括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等多项荣誉。

“我们桐庐已经建设得很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怎样实现从村美城美到民富县强的提升。”中共桐庐县委副书记吴玉凤说,桐庐富民的重要着力点,就是发展休闲乡村。

早在1980年代,当全国人民还没有太多旅游概念时,桐庐县就凭借国内最大溶洞“瑶琳仙境”等天然禀赋资源,荣登中国旅游冠军县。

据桐庐县风景旅游局局长钱潮力介绍,目前,旅游业占全县GDP的8%,依然是桐庐县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但是,桐庐县每年有近700万人次的游客,其中绝大部分还是观光游。我们想让旅客慢下来,留下来,慢慢品味桐庐的美。”

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来看,休闲正是旅游业的潮流。桐庐县正在尝试朝这个方向转变。

近年来,桐庐相继出台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桐庐—深澳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杭州市“三江两岸”(桐庐段)生态景观概念规划》、《桐庐县富春江两岸景观林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休闲乡村发展地位,为休闲乡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桐庐县副县长樊春说,桐庐的美是全方位的,桐庐县不是只有景点才是景区,全县都是景区,全领域、全行业都可以发展旅游。为此,桐庐县委县政府今年提出了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全域大景区,建设全国县域旅游示范县。

在桐庐县,每个村都是一个景点,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按照县政府的规划,将要重点建设32个中心村和25个特色村,着力打造5条乡村风情带(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和五大乡村风情节,形成集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农事体验和运动养生等为一体的休闲乡村风景线和旅游体验产品。

目前,桐庐已建成一大批精品亮点项目,如富春江镇芦茨村,横村镇阳山畈村,江南镇深澳村、荻浦村、环溪村,莪山新丰村等,带动了阳山畈桃产业、芦茨村高端精品农家乐、钟山蜜梨等产业发展。

吴玉凤说,在发展休闲乡村产业过程中,桐庐尤其注重“慢”的文章,目前正在全力打造长三角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富春江(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倡导慢饮食、慢读书、慢创作、慢运动、慢旅游等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从容淡定的心理状态,让人们体验农家生活的怡然自得,感悟大自然的纯真美好。

构建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互动模式的思考

构建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互动模式的思考 摘要: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是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和保持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其动态的匹配互动关系,建立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构建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互动模式应采取的措施是:优化培养过程,完善研究生的能力结构;转变观念,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加强质量管理,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扩充管理资源,丰富管理手段,建立多元灵活的综合管理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管理创新;匹配;互动 随着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位置,对现有的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管理理念上存在一些偏差,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培养目标的瓶颈。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面:一是将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和课程设置等管理的过程与活动归结到人才培养,其结果是使管理创新被替代;二是重人才培养,轻管理创新,把人才培养作为硬要素,即把它作为直接创造社会效益的源泉,而对管理创新,则因其对绩效的贡献难以量化的非显性特征而被忽视;三是孤立静止地看待人才培养与管理创新,忽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已是不言而喻,两者既有着各自的内涵和使命,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动因和支撑条件。综观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一元到双元,又从双元到多元的动态发展过程;相应的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到综合、由外控向内控、由经验向科学、由封闭(指令型)向开放(法治型)等一系列改革。为此,对新形势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进行客观、理性、深刻的反思与审视,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选择最佳的创新战略组合,构建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之间动态的、双向匹配的、协同与互动的创新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管理创新的内涵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使培养对象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它的确立是学校根据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受教育者的未来行为取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所作的一种价值限定[1]。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一种培养目标就意味着受教育群体将会在这种培养目标的框架中产生与其相应的制度化行为与伦理道德行为,这些行为将决定他们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当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以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的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包括传统的学术研究型、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他们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具有宽广的知识面;2)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能力;3)具有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受陈旧观念束缚,能独立解决问题和勇于创新;4)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

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

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 关于《中国城市品牌发展模式比较》,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按照品牌形态的演变规律,目前我国的城市品牌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青岛模式、大连模式和东南沿海模式。这三种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它们各自发展的初始驱动力、条件、结果等都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关键词:城市品牌产业品牌城市竞争力 从城市竞争的角度看,品牌形态的演变是一个从产品品牌到产业品牌、再到城市品牌的发展过程。其中,产品品牌始终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根基和最终落脚点。如果没有产品品牌,再好的

城市品牌也不可能维持长久。产业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支柱。事实表明,仅仅拥有一两个产品品牌对城市竞争力作用不大,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以优秀品牌为龙头的产业品牌的支撑。除非采取特定的宣传措施或者品牌的知名度高、竞争力强,否则不会因为单个品牌记住某座城市,一般只有当一批品牌产生,并形成产业品牌时,才会引起人们对该城市的注意。 城市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最高形态,随着一批品牌产品上升为产业品牌,人们会形成对该城市的品牌认知,这种品牌认知来源于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产品和产业本身的信息。城市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加剧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扩散功能,并反作用于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因此,城市品牌的终极目的是为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服务。 我国城市品牌的发展模式 现实中,品牌形态的演变过程不一定完全按照上述路线发展,经济萌芽的种子有可能从产品开始、也可能从产业集群开始、或者发韧于政府的推动。按照品牌形态的演变,目前我国的城市品牌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青岛模式、大连模式和东南沿海模式。 青岛模式的发展道路是从产品品牌入手,通过品牌产品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产品品牌的发展,或者吸引外来投资,逐渐形成

新高考思考与准备

“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 面对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每位教师、每所高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变。《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2017年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2017已经来临,学校的组织管理、师资力量的配置等,教师的教学模式、班级管理理念等都需要改变,以应对高考改革的巨大挑战。 一、高考改革使教学发生新变化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下中,“走班制”与分层教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既要完成高考学业要求,还要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解差异、针对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层”而教、逐步提高,改变原有的、统一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以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走班制”的实施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了班主任教师与班级学生的“分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好教学追踪,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

不同于当前的行政班,“走班制”要求教师进一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的结合点,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弥补学生知识缺陷、延伸学生知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 二、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新挑战 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 1、教学理念要改变。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磨练,突破旧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以不同视角广泛地解读课程,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的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建构学习共同体。要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当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充分

中国城市发展典型问题探究

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探究 学院: 专业: 2011年6月15日

目录 摘要 (1) 文章背景 (1)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和户籍制度的关系 (2) 直辖市之争:口水战背后的发展模式之辩 (4) 交通治堵: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伤与痛 (6) 结语 (9) 参考文献 (9)

中国城市发展典型问题探究 摘要:中国的城市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诸如交通拥堵、发展不均衡、农村萎缩、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城市化有相通之处,同时也具有中国自身特色。本文通过对城市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尝试着提出一些解决办法,旨在对中国的城市发展进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市化土地制度直辖市之争发展模式交通治堵 2010年的中国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一个响亮的标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届世博会,以城市发展为主题,通过190个国家和56个国际组织的先进城市发展案例,探讨了与城市相关的多元文化融合、经济与科技发展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本届世博会的目标即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各种忧患意识的理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提供解决方案。“城市时代”概念的提出,更加明晰了城市发展对于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放大器”和“加速器”,城市文明的发展“聚焦”和“折射”着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古代中国无论是在城镇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战国时代始,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建立都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增长。而西方的城镇化同样初始于古希腊的文化以及手工业商业的繁荣,而由资本的萌芽和工业化的到来崛起,进入蓬勃繁盛的时代。然而,对于古代中国的城市文明来说,由于历朝代重农抑商的传统作用,始终未能出现工业城市,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1] 放眼现在的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只用30年便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2010年12月19日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发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33.28%(按城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不得不可谓一个奇迹。然而,在高城市化率的背后,是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诸如西方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贫困、犯罪、拥挤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由于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催生了新的更为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以道路为例分析城市不同发展模式的区别

以道路为例分析城市不同发展模式的区别 摘要:规划型城市与自然发展加后期改造型城市在道路、绿化面积、公共设施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本文选择武汉市沌口经济开发区的几条不同类型的道路为研究区,选取武汉市江汉区江汉路附近的几条对应级别的道路为对比区,通过对规划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的道路设施做定性对比分析,对规划城市与自然发展加后期改造型城市的道路设施及路面状况等方面做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规划城市更富有人性化,也更适应城市功能的要求,从而说明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文的研究思路对于以后城市规划分析研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规划型城市城市道路沌口开发区江汉区 引言:城市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筑的人性化程度,城市功能的适应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规划型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统一完善,城市建筑的布局更能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城市功能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自然发展型的城市由于前期缺乏长远的规划,在城市后续发展之中会暴露出较多的问题,通过后期的改造可以缓解这种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1.1.1 沌口经济开发区概况 沌口片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西南部,市区位于中环线与外环线之间,毗邻长江,离市中心15公里。开发区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15平方公里,建成6条形象路、3个特色公园、5个住宅小区。开发区以汽车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同时发展机械、电子、食品、建材、轻工等产业。本文选取东风大道,神龙大道,车城北路,沌阳大道,宁康路,创业路为研究对象。其中东风大道为主干道,规模最大;神龙大道,沌阳大道,车城北路作为开发区内与外部连接的交通干道,规模也较大;宁康路和创业路主要是连接开发区内交通的街道规模相对教小。 1.1.2江汉区概况 江汉区是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以前是“老汉口”的发源地,现在是武汉最重要的商业区面积33.43平方公里。本文选择汉口江汉路步行街附近的解放大道、中山大道和前进一路做为对比街道。以这三条道路作为对比街道的原因是他们在道路功能上对应沌口经济开发区的几条道路功能,分别属于外部交通干道,交通主干道和交通次干道【1】。这里是典型的自然发展加后期改造的城市地带。在这里选取对比街道具有典型性,对比结果更有说服力。 1.2城市道路对比分析研究方法

“参与—互动—应用”三维一体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

“参与—互动—应用”三维一体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考 随着数字传播时代的到来,高职外语教学在现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同时又面临着在线网络学习课程等的威胁。本文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思考构建“参与—互动—应用”三维一体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在此语境下思考高职外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向。 标签:高职外语教育;改革;参与性 一、数字传播时代高职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数字传播技术和网络科技的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了不少学生全天候相伴的终端接收设备。通过手机,学生与父母、亲友、同学等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密切沟通并随时保持联系的同时,也成为了课堂上的普遍现象。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院校的学生的课堂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上在线网络学习课程如慕课、反转课堂等实践的开展,有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将学习的途径从单一的课堂转化为课堂+网络的模式。外在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内部系统的不确定性。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职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足 从大多数高职外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思维模式下,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了群众演员。外语基础就不是很好的高职学生在此情况下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得到激励,反而学习的主动性被遏制。因为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足。这既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也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形成的被灌输知识的思维之后,很难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和解决学习当中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学生没有参与的主动性,整个课堂教学就在不断的循环中形成了沉闷的课堂气氛。 (二)讲授为主的课堂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足 单一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课堂。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即使学生有想参与的想法和意愿,教师对课堂的绝对掌控以及单纯的讲授对学生的参与性的实现形成了一道屏障。教师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足。互动性的不足造成的结果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越来越差,久而久之沟通就没有了。学习性互动包括在课堂上和课外的提问、讨论、思考问题、得到任课老师反馈评价、和任课老师讨论知识、作业、课堂和问题等。但现实中的高职外语教育大部分在这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欠缺。

《新高考新思考》培训心得体会

《新高考新思考》培训心得体会 《新高考新思考》培训心得体会 “新高考”的走向如何?不仅是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每个高考家庭都关心的问题。 分值“教育部要求高考改革于xxxx年到xxxx年分4批进行,河南作为全国考生第一大省,争取进入第二批试点。”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说,河南高考改革新方案将于今年9月1日前公布,从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20xx年将迎来“新高考”。教育部要求的高考改革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依据一参考”,依据之一是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其中语文和外语的分值要调整,加重语文学科的分值。外语学科纳入平时的社会考试,考生可考两次,取最好的一次计入总分。依据之二是从政、史、地、理、化、生这6科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一参考”是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两依据一参考”也简称为“3+3”考试模式。 得语文者得高考 新方案中外语学科分值有所下降,且可以考试两次,其高考总分区分度大大降低;数学学科改革后不再分文理,其命题难度也会大幅降低,区分度也会有较大下降;只有语文学科的分值提升,其命题的.广度、难度也会提升,在高考总分中的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所以说“得语文者得高考”。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阅

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的第一重要习惯,可以说“得阅读者得语文”。 高考录取将不再区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连考试大纲也要取消,大学的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如何引导家长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这将成为教师和招考工作人员亟待思考的一个课题。 数学立足课本,优化解题思路 数学的复习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紧跟老师步伐,不可盲目地陷入题海战术,也不可疏忽练习。重视典例,熟悉高考中常考题型更为关键。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要学会研究课本,这是高考复习的起点。从高考的要求出发,把课本熟练化,概念能脱口而出,公式定理能信手拈来,基本方法能左右逢源。基本题型能借题发挥,从而以扎实的基础为基点,向更深、更活的目标前进。 另外,解题思维一定要“优化”,高考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内容,解题思路要优化选择,解题方法要简捷途径,解题过程要最佳方案,解题失误要最小化,尤其是选择填空题的解答要防止“小题大做”“一算到底”,这就要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注意通过一题多解找最优解,使解题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深刻性。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打开中国的政区地图,全国现有设市城市655个。按照行政区划,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包括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县级城市368个(包括63个省辖的县级市)。此外,有建制镇19 234个。以不重复计算为原则,这655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52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4.3%。《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指出,全国的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2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55个城市的城区建成区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全国的县城镇和同类居民点建成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其余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为2.84万平方公里;城区、县城镇和其余建制镇合计,共有建成区面积7.74万平方公里。由此可知,中国的城镇建成区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国的乡村和独立工矿用地占国土面积的2.0%。 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按照行政许可,这655个城市市长的服务和管理,应能统筹城乡。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应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以往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建设实施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0年来,我国城市数量的发展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较快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1982年的245个,平均每年增加13个;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城市总数达到666个,平均每年增加30个;三是平稳调整阶段,1997年的城市总数为668个,之后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655个。近年来城市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撤(县级)市设(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由于量大面广,我国广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总量仍将继续高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时,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城市也将继续成为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单元,其“撤县设区”、“撤乡设镇”和“乡镇合并”等行政区划调整仍将继续,县级市的数量还会减少,部分县级市将有可能“升格”为省辖市。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调整反映出地方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强烈意愿,以及由上一级行政单位统一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的态势。 2 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推动下,通过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滞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可以预计,在2020—2030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跟上世界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广泛的人口流动,正在模糊经典的西方城市化概念,重

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

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 SWOT分析法 它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于优势和弱势是内部环境的分析,机会和威胁是对于外部环境的分析。这个模型可以用于多种方面,任何和商品,贸易,竞争有关系的都适用,而人也是一种商品。这个模型可以帮助你理清现状。 5w2h分析法 它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提出疑问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创造力高的人,都具有善于提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提问题的技巧高,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连续以几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求其根本原因。很多问题都是系统性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真正影响大局的不是表面的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找到问题根源。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 鱼骨图分析法 又名因果分析法,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现代工商管理教育如MBA、EMBA等将其划分为问题型、原因型及对策型鱼骨分析等几类先进技术分析。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因其形状如鱼骨,所以叫鱼骨图。鱼骨图原本用于质量管理。

6顶思考帽法 它提供了“平行思维”的工具,避免将时间浪费在互相争执上。强调的是“能够成为什么”,而非“本身是什么”,是寻求一条向前发展的路,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运用德博诺的六顶思考帽,将会使混乱的思考变得更清晰,使团体中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使每个人变得富有创造性。但人不能同时戴2顶帽子,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好几种情绪中进行平行思考。人的思维是通过提问来引导的,一个人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他给自己提的问题。同样的下雨天,消极的人在统计因为下雨,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积极的人在问自己下雨我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 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金字塔训练表达者: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利益点、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想清内容说什么、怎么说,掌握表达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 金字塔帮助达到沟通目的: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主次分明,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能接受、记得住。

走停问题新思考总结(走走停停)

走走停停的行程问题 1.在400米环形跑道上,A、B两点的跑道相距200米,甲、乙两人分 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5米,他们每人跑100米都停5秒.那么,甲追上乙需要多少秒? ----------------------------------------------------------------- 经过我认真思考后总结如下: 情况1,如果在乙休息结束的时候追上,甲比乙多休息1次,多5秒,用时最少。 情况2,如果在休息过程中且又没有休息结束,那么甲比乙多休息的时间,就在这5~10秒之间。用时介于情况1与情况3之间 情况3,如果在行进中追上,甲比乙多休息2次,多10秒。用时最多。 显然我们考虑的顺序是首先看是否在结束时追上,又是否在休息中追上,最后考虑在行进中追上。 为了更好一点思考这类题目: 先按情况1,计算出甲乙行走的路程,如果都是100(休息间隔距离)的整数倍,就说明本题答案满足条件1了,不用考虑情况2和情况3了。 如果满足不了情况1,就按情况3计算。不管满足不满足都要考虑下面情况(情况2的情形),情况1和情况3计算出的甲行走的路程,这两个路程之间有没有是100的整数倍,如果有,情况2就是答案了。 否则答案就是情况3。 ------------------------------------------------------------------- 本题答案详细解答: (1)情况1,假设在乙休息结束时被甲追上。 追及时间为:(200+5*5)/(7-5)=112.5(秒),这时甲行了112.5*7=787.5(米),乙行了112.5*5+5*5=587.5(米)。由于787.5和587.5都不是100整数倍,情况1不满足条件。 (2)情况3,假设在乙行进过程中被甲追上。 追及时间为:(200+10*5)/(7-5)=125(秒),这时甲行了125*7=875(米),乙行了125*5+10*5=675(米)。用时(用甲计算):875/7+8*5=165(秒)。用时(用乙计算):675/5+6*5=165(秒)。 (2)情况2,由于787.5和875之间有800是100的整数倍,所以,在乙休息过程中被甲追上。用时800/7+7*5=149又2/7(秒)。

新高考,新视角,新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47140479.html, 新高考,新视角,新思考 作者:傅广旅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3期 【摘要】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这是我们高中英语教师今后教学的指挥棒,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本文着重就思维品质如何在新高考英语作文指导课中对学生的培养进行思考和探究,希望能在思维品质的引领下,在新高考背景下,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更加受益。 【关键词】思维品质;新高考英语作文教学 【作者简介】傅广旅,温州市苍南县龙港第二高级中学。 一、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 高中英语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指的是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和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观点,理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在新高考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是通过课堂问题导向,引领思维品质。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过程中,我们要着重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读写课上的合作能力主要指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得出比个人所能想到的更好的结论,小组里的每个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同时在阅读部分的设问和让学生发表观点是,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因此,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我们除了问学生有关文本的基本信息之外,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将文本话题和自身生活相联系,确保学生有机会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最终形成批判性思维。新高考英语写作类型分为应用文写作、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本文着重就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探究。 二、在读后续写教学过程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浙江新高考的英语考试中增设了读后续写题型,该题型在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如下:“提供一段350词以内的语言材料,要求考生依据该材料内容、所给段落段首语和所标关键词进行续写(150词左右),将其发展成一篇有逻辑衔接、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短文。”在要求中,我 对逻辑衔接的理解是内容的逻辑性(coherence)和结构的衔接性(cohension),结构的衔接性又包括与原文情节的一致和连贯和与原文结构衔接和流畅。我对情节和结构完整的理解是引导学生处理原文悬念,有高潮有结尾,使原文和续写部分共同达到起承转合的效果。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概况

1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概况 交通模式理论及最新进展反映了交通要素、交通结构及交通效率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相继制定出台了有关政策来引导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这些不同的交通发展政策形成了不同的交通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依赖小汽车发展的城市,发达国家如美国,小汽车拥有率和使用率都很高,但是已经越来越受到能源短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虽然人均小汽车拥有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不少,但对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却不加任何限制,已大大超出路网及环境的承受能力。 第二类是小汽车与发达的轨道交通同步协调发展的城市,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和大阪等,小汽车拥有率不低于北美城市,但是使用率很低,主要靠地铁来通勤。 第三类城市主要依赖公共交通,抑制小汽车增长和使用,以此来支持城市高密度发展,如新加坡、香港。 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交通模式。美国采取TOD模式和新都市主义,发挥交通先导的作用,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协调。英国伦敦采取设置公交车道、创造优先区域、鼓励停车换乘和中心区拥挤收费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发展公共交通的有效模式。 日本东京大力实施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轨道交通成为绝大多数东京市民的首选,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挤现象。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倡导建设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等,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2 国内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由交通、城建、市政、公安等部门对城市交通实施交叉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二是由交通部门对城乡道路运输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三是“一城一交”综合交通管理模式。

城市化典型模式

一、国外城市化典型模式: 1.西欧的“新城”模式。以伦敦和巴黎两大都市为代表实践田园城市理论树立了城乡一体化最为成功的先进典范。英国政府于1949年启动大伦敦计划在距离中心城一定的距离选择地价较低的农业区建立新城并把城市人口转移到就业和生活自给自足的新城。在距离中心20公里至35公里的区域建立“反磁力中心”并推广到一切城镇居民体系规划布局中形成结构完整的城镇体系均匀地分布生产力和人口推进城市化与乡村的城镇化 2.自由放任式城市化道路。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即实现城市化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当“城市病”日趋严重之后,人口又开始自愿地向社区和小城镇分散。美国的自由发展模式。二战之后美国郊区化发展进程加快中小城镇发展也十分迅速商业外迁加剧产业的信息化、弹性化、分散化强化导致“边缘城市”的产生结合了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衔接起城市与乡村经济是一种城乡交融的一体化状态。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行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使得75的美国人生活在小城镇郊区化也推动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先放后调式城市化道路,这种城市化模式首先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人们向城市转移,但当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出现过度集中的状况时,政府开始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疏散人口,以极快的速度新开发小城镇。这种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 3.市场引导与政府并重的城市化道路。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人口向城市集中还未发生明显的“城市病”之前,政府便开始干预,通过颁布法令、制定优惠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人们向不同等级的城市和集镇定居。这种模式主要以德国为代表。 4.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模式。拉美农村土地的缺乏和贫困农民被迫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就业机会非常有限从而造成“过度城市化”。2003年巴西城市化水平高达83但人口空间转移在前就业转移在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脱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贫民窟和无业游民导致严重的社会治安和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并埋下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和经济衰退的病根。 二、国内先进地区城市化典型 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城乡一体化历经三个阶段一是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工业化阶段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阶段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框架。 2.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其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3.宁波“城镇梯度发展”模式。侧重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 4.成都“三三见六以一化二”模式。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化二是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破解“二元结构”。 解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市化。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

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王海友 1、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1”指的是课堂教学要抓住一条主线,就是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3”指的是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完成,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5”指的是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一般要通过五个基本环节来完成。 2、新授课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自主学习阶段 情景导学揭示主题:精心设计新课引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的热情,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基本要求:营造氛围与情境是课堂伊始的两个不同的导学动作,做得好,会发生积极的课堂效应。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为了给课堂活动预热,拉近师

生关系,增进情感,使课堂轻松愉悦,便于课堂的对话与交往。教师要依据自已对当堂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内驱力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所需要的状态。情景的创设要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创设情景要做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真实而有效,科学而自然”。做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景中存疑,情中有问。创设情景要根据教学实际,对于一些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提出供学生为主题学习而设置的自主性问题或为导航性问题。 自主探究个体建构:在三种基本的课堂学习活动动中,自主学习或个体构建是最基础、最本质、最核心的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主要是实现对情景导学中提出问题或导航材料中问题的初步感知,以使学生达成对所学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梳理,这里要求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建议,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动手实验、链接经验、类比归纳、抽象概括、猜想验证、想象观察等学习活动尝试解决相关问题或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案。 基本要求:在目标的引领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经历自主构建的过程,对于不能自主构建或者存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并准备提交小组长,尝试通过合作交流解决。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对自主性问题或导航性问题的完成情况。特别是要关注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点拔与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1) 时间:2011/10/17 17:08:30 [摘要]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当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和人与情境间的全面交流和集体学习。该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注意案例素材的积累、具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且辅助各种现代教学设备,采取课堂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回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互动”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是一个从社会心理学引入到教学领域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互动”的概念被引入课堂。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如何教”,是一种“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Interaction)是目前西方普遍采用和推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亦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专业知识的提供者,而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以便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帮助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促进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全面交流和集体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以教材、教学课件等为媒介,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目标的三者互动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征: 全面的互动。它包括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以及人境的互动。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

关于新高考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改革的思考 通过阅读《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我深深地感受到高考制度在不断地更新,进步。 第一,新高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比如说某位同学物理成绩或者化学成绩很好,生物成绩一般,但是他的历史成绩又很好的话,如果用现有的考试模式,他的选择只能是:硬着头皮去把生物拿下。很显然,新高考文理不分科,7选3(浙江模式),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外语考试的提前,也为学生高考冲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提前考核英语,使得学生在高中的前两年尤其是第二年偏重英语科目的学习,在第三年集中精力冲刺其他科目。其次,孩子们有了更多选择。高中3年,其中有2年,什么时候参加考试,考什么,学生是可以有选择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这是对学生人格最大的尊重。 第二,新高考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使得学校的管理与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以便适应新的高考。学校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学生),而是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选择权放到了学生和家长手中。有没有学生选你,教师面临着双重挑战。自由选师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受欢迎?有没有学生愿意走进你的课堂?这对老师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成长。学生最喜欢以下几类老师:

第一类,有实实在在的干货,又特别爱护学生的。 第二类,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热情,颜值高的。 第三类,有自己独特人格和气质的。 因此,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考制度的改变,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教师现有素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丰富、加强、改进: 首先,教学理念要改变。新的高考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高下的高考录取机制,取消了文理分科,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应试教育模式走出来,要从单一的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强教师的学习与实践磨练,突破旧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以不同视角广泛地解读课程,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的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次,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建构学习共同体。要形成以教师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当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充分挖掘整合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新课程。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要多组织协作学习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教学思想方法,培养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精)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 【2010年10月上下半月VIP 会员免费更新下载】454份 5.2G 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中国城市化是中国也是全球21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无疑将为全球和中国的诸多领域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分析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了解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无论对于区域、国家或是国际,政府、企业或是非营利机构,投资者、旅游者或是居民,未来进行前瞻性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及其布局:内需比重扩大,服务业比重增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当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下发展水平阶段,国民消费需求将迅速增长,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消费为主体的内需增长正在释放,正像外部需求为沿海地区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一样,国内巨大的需求为全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工业化外向型解析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九大趋势、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正在面临外需和工业“双难依赖”的新形势,加快城市化进程必将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可以有力地释放被结构扭曲压抑的潜在生产力,有效地提高国名经济的整体效益,更是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 2、资源环境状况及布局:资源稀缺,空间分布不均。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以水资源为例,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有9个省市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少水地区。目前,中国内地现有的661座城市中,约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420多座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30座特大城市长期缺水。就土地资源而言,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土地人均占有量于较小的国家,国家内人均土地面积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2008年中国耕地为18.26亿亩,到2020年将减少到18.05亿亩。这也就是说,在未来11年里能够农转非的耕地是2074万亩,平均每年不足190万亩。

城市远郊小城镇发展模式及规划应对

图1 天津远郊小城镇空间分布 马健 张蓉 李芳 张娜 城市远郊小城镇发展模式及规划应对 【摘要】界定了远郊型小城镇的划分依据,分析其面临的缺乏城市功能区依托、基础设施差、道路交通不便、土地商业开发潜力低等不利因素研究总结国内外近郊小城镇的一般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新形势,提出通过传统农业与新兴服务业相结合、主体性地产开发、创新规划布局方式、统筹协调区域发展等规划手段促进远郊型小城镇的发展。并在实际项目中加以实施和改进。 【关键词】远郊型小城镇;发展模式;规划应对 1远郊小城镇发展背景 1.1研究背景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 已成为重要并且关键的环节之一,根据城市化规律,将小城镇建设与都市群发展战略相对接,将其作为城市体系的基点,围绕天津中心城区,形成11个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新城和30个星罗棋布、类别多样的中心镇。天津市第二批小城镇试点工作已于2007全面开工,预示着小城镇建设在天津开始全面启动。小城镇建设普遍需要解决好的是农民安置、资金平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城市远郊小城镇既有小城镇建设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存在自身特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杨家泊镇(茶淀桥沽、七里海镇)发展模式的解析,从而对城市远郊区小城镇建设模式提出一些新的构想和发展思路。 1.2研究对象分布 参考其它地区的经验,结合天津市自身的特点,将远郊小城镇其界定为除天津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外区县的小城镇,即汉沽区、大港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县、静海县、蓟县辖区内的82个小城镇。其中,中心镇19个,包括杨家泊镇、茶淀镇、小王庄镇、太平镇、河西务镇、崔黄口镇、王庆坨镇、大口屯镇、林亭口镇、 下营镇、邦均镇、马伸桥镇、上仓镇、唐官屯镇、独流镇、王口镇、七里海镇、宁河镇、潘庄镇。从分布规律来看,远郊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发展不均衡。 1.3远郊小城镇发展的困境 近郊小城镇由于距离中心城区较近,大部分可以依托城市功能区和城市的基础设施,例如华明镇依托空港物流区,张家窝镇依托京沪高铁站,或者仅仅依靠区位优势发展房地产业。而城市远郊区与中心城区距离较远,缺乏城市功能区依托,且基础设施较差,道路交通不便,土地商业开发潜力低,这些都成为远郊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如果采用近郊区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建设远郊小城镇,即主要通过宅基地换,将集约出的土地面向市场出让,开发住宅产品, 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