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照有方据点赏析(2)——古代诗词赏析与答题智慧

观照有方据点赏析(2)——古代诗词赏析与答题智慧

观照有方据点赏析(2)——古代诗词赏析与答题智慧
观照有方据点赏析(2)——古代诗词赏析与答题智慧

观照有方据点赏析(2)——古代诗词赏

析与答题智慧

作者:费明富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第9期

【“经典”呈现】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

的精彩之处。(6 分)

【“问诊”方略】

面对这样的试题,首先要观察诗句的构成。该诗句由两部分构成,即“下笔”和“春蚕食

叶声”。无论“下笔”,还是“春蚕食叶声”,对于考生来说,都是可理解的。问题的关键在

对两者关系的感知。实际上,两者之间构成了本体和喻体的比喻关系——考生书写的声音,就

如“春蚕食叶声”。这样的比喻,不仅表现出下笔之声紧凑热烈,而且能让读者产生美好的视

觉印象,造成特殊的生机与活力质感,从而自然地寄寓言说者的喜悦之情。二是深一步去想:

那就是诗人当时产生那样的联想有着怎样特殊的背景?原来考生肃静,一点声响都会被“放大”,从而给人清晰的感受。这样的思考,让我们更容易发现诗句这一局部与整个诗境之间的

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肃静。

当然,赏析诗句的能力或素养,需要平时阅读实践中培养。譬如感知诗句或文句中相关部

分之间的关系:

紫藤萝瀑布

宗璞曾经以它为题,写过一篇散文,且入编初中教材。“紫藤萝”和“瀑布”是什么关系呢?也是本体和喻体的比喻关系,是说紫藤萝长得非常茂盛,由上而下,犹如绿色的“瀑布”,其生命力便给人一种极致之美,也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琵琶声停欲语迟

该句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其中“琵琶声停”和“欲语迟”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前者

是诉诸听觉的实写,后者是诗人的推想,推想的依据在“琵琶声停”和“欲语迟”之间的“空白”——等待琵琶女回应而终于没有回应。诗句如此富有概括性,其深厚的意蕴让人不由赞叹。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杜甫《登高》中的两句,其中元素较多。“万里”“悲秋”“常作客”,三拍之间似

有因果关系,因为“常作客”(经常漂泊),且“万里”(从空间角度强化漂泊感),所以

“悲秋”(逢秋而悲)。而“悲秋”不止因为漂泊,还有“多病”(疾病缠身),还有“独登台”(孤独无依),而“百年”则从时间角度强化自己命运的悲剧色彩。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李商隐的《端居》。诗中第二句“空床”和“素秋”的关系通过“敌”字呈现。这首

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显然不能。“敌”,含有对抗、抵御的意义,

是一方侵袭另一方,另一方积极抗拒的意思。明白本义之后,考察语境。如“敌”在诗中用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