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东北经济区概观

川东北经济区概观

川东北经济区概观
川东北经济区概观

川东北经济区区域概观

一、经济区划

川东北经济区以其经济意义和出于发展战略被划分出来的。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致范围在嘉陵江中上游(包括涪江和渠江两支流的大部分),以兰渝铁路、广渝高速公路和嘉陵江航道等为依托,包括南充、遂宁、广安、达州、广元、巴中六个地级市,有时也将绵阳市盐亭县包括在内(在此我们给出盐亭县的位置,但本次讨论中我们并不把盐亭列入川东北经济区行列内)。其中南充为该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遂宁为川中中心城市和四川盆地几何中心城市;南充、遂宁和广安构成川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区域,达州、广元和巴中构成川东北生态经济片区。

主要城市简介:

南充——中心城市。历史悠久,公元前202年汉朝汉高祖刘邦设安汉伊始,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闻名遐迩丝绸之都,久负盛名水果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交通枢纽城市,四川盆地腹心中心城市,川中北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川东北经济、文化、交通、商贸和信息中心,享有“川北心脏”“川北重镇”之称。川东北经济区中心城市南充与川西经济区中心城市成都和川江经济区中心城市重庆主城呈三城鼎立之势。成都、重庆主城和南充三个四川盆地的区域中心城市构成的成南渝黄金三角经济区域。

达州——重要城市。中国气都、巴人故里。达州,古称通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四川重点建设的八个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是四川通江达海的东通道,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经济总量位于全省第五位,属于四川五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达州是川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通讯、商贸、物流中心,也是西南第三大铁路枢纽站。达州还被称为中国圆心城。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富硒茶之都。达州是川、陕、鄂、渝结合部的大城市,经济非常活跃,流动人口多、人气特别高。由于国家对达州天然气的深度开发,许多的大项目纷纷抢滩达州。吸引全国各地人来达州就业发展,促使达州经济突飞猛进,让达州2011年GDP跨入

千亿俱乐部。后劲十足的达州几年后GDP将达到2000亿、进入全省次级中心城市行列。

遂宁。中国著名的观音文化之乡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央,涪江中游,地处川西城市群中心城市成都和川江城市群中心城市重庆两座特大城市及川东北城市群中心城市南充之间,是四川盆地的几何中心城市。东西宽90.3千米,南北长108.9千米,城区平坦,东邻重庆、广安、南充,西连成都,南接内江、资阳,北靠德阳、绵阳,与成都、重庆均为146千米左右,呈等距三角。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遂宁市,现辖船山、安居两区和射洪、蓬溪、大英三县。市城区建成区面积约50平方千米,非农人口约50万人。

广安。1993年7月设立广安地区(之前大部分县份属于四川南充市管辖),1998年7月撤地设市,辖广安区、前锋区、岳池县、武胜县和邻水县,代管华蓥市。幅员面积6344平方千米,总人口470万。广安市是全国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优模范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作为川渝合作示范区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是四川省毗邻重庆最近的地级市,也是四川进入三峡经济区的“东大门”。

广元。地处四川盆周北部山区、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川北门户城市。广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的诞生地,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走廊,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建立省辖地级市,辖利州、昭化、朝天、三江新区四区和苍溪、旺苍、剑阁、青川四县,幅员面积1.6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11万,城市人口42万,市城区面积41平方公里。规划2015年总人口将超过500万,城市人口52万。

巴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四川盆地北部偏东,大巴山南麓,毗邻陕西。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巴中市区西距成都400千米,北距西安650公里,距重庆498千米,与相邻的达州、南充、汉中及宝成铁路、襄渝铁路距离都在200千米左右。二、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特征是区域的最基本的属性,是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活动。

(一)地理位置

1. 绝对位置:即经纬位置。川东北地区约在北纬30度至33度,东经105度到08度之间。从略。

2. 相对位置:

2.1 海陆位置:

2.2 区域相对位置:

(二)地形地貌

川东北经济区包括了四川盆地的中北部和四川省东北部的山丘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起伏落差。北有大巴山脉阻遏,东、南遇巫山、大娄山、武夷等山脉的影响,给区域的交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河流水文

川东北经济区在地理上大致位于嘉陵江中上游,包括涪江和渠江两支流的大部分。区域内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航运价值。

(四)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最大的区域特色便是油气资源。达州普光气田,探明储量达四千余亿立方米,是国家最大的气田之一。“十一五”重大规划项目“川气东送”的源头。

2、生物资源。区域内森里覆盖率高,森林植物种类繁多,拥有一些濒危植物。巴山水青冈。

3、水(能)资源。位于嘉陵江、涪江、渠江流域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能资源拥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4、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自然景观秀美瑰丽,独树一帜。国家级森林公园、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区。图为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区。

三、历史人文

(一)人口民族

1、人口众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川东北经济区下辖常驻人口总数约为2400万,约占四川省常住人口的29.8%,其中四川省常住人口总量约为8042万。

2、民族构成: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多有分布,其中世居于此的主要有回、藏、彝、蒙古等。

(二)历史文化

1、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1.1 巴人故里,巴人文化的发祥地。图为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

1.2 古蜀道文化。剑门古蜀道、阴平古道、米仓古道、荔枝古道等。图为剑门关。

1.3 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女皇故里、司马相如故乡、小平故里、朱德故里、罗瑞卿故里、张澜故里、晏阳初故乡。图为小平故里(广安)。

1.4 文化古迹众多。摩崖造像、阆中古镇等。图为阆中古城、南龛摩崖造像。

2、红色遗迹遍及各地。被誉为“中国第二大苏区”。图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四、交通条件

(一)交通概况

1、公路

1.1 国道G210 G212 G318G108等

1.2 高速

2、铁路

3、航道与港口

主要有:嘉陵江与广元、南充港;渠江与达州、广安港;涪江与遂宁港。其中广安港、南充港、广元港为四川省“四江六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4、航空运输

南充高坪机场;达州河市机场;广元盘龙机场;阆中机场、巴中机场(在建)。

(二)交通评价

如今的川东北地区已经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交通网络,尤其是今年高速公路已经基本实现了互通互联,加上兰渝铁路、成渝铁路的建设,区域内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但区域内交通发展不平衡,高速网络、铁路网络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铁路运输,环线还没有完全接通,其中巴中市直至2012年乐巴铁路建成通车才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与此同时,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都是与支线运输,交通运输能力十分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川东北地区的交通现状存在不足,水运和铁路运输存在明显的短板,继续完善区域公路铁路网络的构建,进一步加强区域交通建设,改善区际、区内条件仍然是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宜宾介绍

宜宾介绍 宜宾,长江流域最具投资价值的西南新中心 ——川滇结合部,跨省级商贸黄金中心 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位距川东南,东邻泸州,南接云南,西连贵州与乐山,北近自贡,自古即为“南丝绸之路”起点,为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迈入新世纪,宜宾被世界银行咨询报告确定为21世纪长江流域最具投资价值的25城之一,辐射川滇黔三省逾数百万人口,年均创造数十亿消费蛋糕。未来宜宾,大有可为。 ——成渝经济圈核心重镇,消费能力全川第三 2011年,据国家发改委规划,宜宾被定位为成渝经济圈南部中心城市、重要港口及综合佳通枢纽,正式纳入成渝经济圈,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2011年宜宾总产值1091亿元,全省第四,成为继成都后首批跨入“千亿元俱乐部”的地市州。同时宜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74亿,消费能力全省第三,同比增长18.4%,增幅居全省第二。其旺盛的消费能力与商业集群效应,将为有识之士提供更多的财富机会。

2009年 2011年 2011年四川省川南五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对比 17.6 17.717.817.91818.118.218.318.418.5 宜宾历年GDP总量与增速 200400600 800 10001200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13.8 1414.214.414.614.81515.215.415.615.8

全国、四川、宜宾GDP增速(%)比较 24681012141618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交汇国家南北干线,扼守长江经济轴门户 宜宾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为川南地区交通枢纽;依托长江水道,西接攀枝花、东至上海,串联中下游;多条干道联系贵昆渝、泛珠江三角地带及东南亚;两大机场,连接全国重要省会乃至东南亚。优越交通、要冲地理,使宜宾成为东南沿海与西南腹地交流的平台,也是长江上游经济圈的核心所在。未来宜宾,价值无限,商机无限。 陆路:213国道、内宜告诉(北接成渝高速)、宜昆高速、乐宜高速、成贵铁路(待建)、渝昆铁路(待建)。 水路:至上海2688公里长江航道昼夜通航,川内最大港口宜宾港。 航空:四川第四大机场宜宾菜坝机场、五粮液国际机场(在建)。

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二○一四年七月 目录

前言(5)!!!!!!!!!!!!!!!!!!!!!! 第一章规划背景(6)!!!!!!!!!!!!!!!!! 第一节发展基础(6)!!!!!!!!!!!!!!!! 第二节重大机遇(7)!!!!!!!!!!!!!!!! 第三节主要挑战(7)!!!!!!!!!!!!!!!! 第二章总体要求(8)!!!!!!!!!!!!!!!!! 第一节指导思想(8)!!!!!!!!!!!!!!!! 第二节基本原则(8)!!!!!!!!!!!!!!!! 第三节发展定位(9)!!!!!!!!!!!!!!!! 第四节发展目标(11)!!!!!!!!!!!!!!!! 第三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12)!!!!!!!!!!!!! 第一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2)!!!!!!!!!! 第二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4)!!!!!!!!!! 第三节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15)!!!!!!!!!! 第四节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6)!!!!!!!!!!第四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6)!!!!!!!!!!!!! 第一节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17)!!!!!!!!!! 第二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 第三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20)!!!!!!!!!!!! 第四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21)!!!!!!!!!!! 第五节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23)!!!!!!!!!!

第五章统筹城乡发展(24)!!!!!!!!!!!!!!! 第一节加快城市群培育(24)!!!!!!!!!!!!! 第二节加强新农村建设(27)!!!!!!!!!!!!! 第三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8)!!!!!!!!!!!! 第六章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29)!!!!!!!!!!!!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29)!!!!!!!!!!!! 第二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0)!!!!!!!!!! 第三节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30)!!!!!!!!! 第四节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31)!!!!!!!!!!第七章深入推进扶贫开发(32)!!!!!!!!!!!!! 第一节突出扶贫开发重点(32)!!!!!!!!!!!! 第二节创新扶贫开发机制(32)!!!!!!!!!!!! 第三节实施扶贫开发工程(33)!!!!!!!!!!!! 第八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33)!!!!!!!!!! 第一节加强生态建设(33)!!!!!!!!!!!!!! 第二节强化污染防治(34)!!!!!!!!!!!!!! 第三节发展循环经济(35)!!!!!!!!!!!!!! 第四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36)!!!!!!!!!!!! 第九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37)!!!!!!!!!!!!! 第一节全面深化改革(37)!!!!!!!!!!!!!! 第二节扩大开放合作(38)!!!!!!!!!!!!!! 第十章保障措施(40)!!!!!!!!!!!!!!!!!

东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_比较与分析

收稿日期:2004-07-03 作者简介:万晓琼(1968-),女,江西瑞昌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2004年第6期(总第121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 ICAL IN VEST IGAT ION N o.6,2004General.No.121 东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比较与分析 万 晓 琼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京100086) 摘 要:对于东北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由于东北地区在改革之初即有与东部沿海地区大体相同甚至更好的工业基础,因此,东北地区与东部沿海的发展情况有很大的可比性,以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为参照系,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找出东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缓慢;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4)06-0067-04 一、几组数据显示出的差异 1.关于三次产业的构成 我们从有关统计年鉴中摘录了东北三省与东部五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构成情况(见下表)。 部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地 区1978年 1985年 1995年 2001年 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全 国28 448 623 029 745 224 820 648 431 014 447 038 6辽 宁14 572 513 015 363 721 015 048 736 310 848 540 7吉 林30 549 719 829 649 421 028 140 631 320 143 336 5黑龙江23 763 912 422 957 919 219 453 327 311 556 132 4江 苏27 652 619 830 051 318 716 151 232 711 451 637 0浙 江38 443 714 930 048 321 714 753 132 210 351 338 4广 东29 946 423 731 140 828 114 450 235 49 450 240 4福 建 36 142 521 435 738 026 821 541 836 715 344 839 9山 东 32 850 017 237 444 817 820 147 232 714 449 336 3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相关年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 w w stats gov cn 。经作者计算整理。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列8省在1978!2001年间,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但东北三省与其他五省相比,下降幅度均要小一些。第二产业,辽、吉、黑三省的比重均呈较大幅度下降,以辽宁为最,而其他五省则保持稳定或有增长。第三产业则8省均有较大增长。上述情况表明,第一,从总体上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三产业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是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一极。第二,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否保持第二产业比重的 稳定或适度增加,仍然是衡量各省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各省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序。例如辽宁,其第二产业在1995年即由1978年的72 5%下降到48 7%,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至36 3%,其在全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的地位由长期以来的第一位降至第四位,而这一年苏、浙、粤、鲁第三产业的比重均比辽宁要小。如果把人口增长因 素忽略不计的话,那么这说明辽宁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上升并未导致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一定的速度,从而使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其第一的地位;从反面说,这正说明辽宁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导致了第二产业比重的相应下降;进一步说,如果工业增长是负值,第三产业的产值即便没有实际的增长而只是保持其原产值,也能导致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这一?发展#假象。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发展不够是其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直接表征。 2.关于工业内部的构成 我们对东北地区与东部五省工业的内部构成情况也作了一个简要的统计。从统计中可以看到,与东南沿海相比,东北三省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一个特点是,重工业的比重高达70%左右,以2001年为例,辽宁高达77%左右,吉林为75%,黑龙江为66%;而东南沿海则相对较低,其最高者江苏为57%,山东次之为49%,再次福建为48%,广东为47%,浙江最低为42%。上述比例关系表明,东北三省工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轻工业贡献于工业总产值的潜能远未发挥出来。 怎样看待这一结构?如果把东北三省作为一个独立的封闭的区域来看,这种结构是绝对不合理的,这种结构会使重工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目录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2)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2) 2.川南城市群在四川的地位 (5) 3.川南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6) 3.1区位优势突出 (6) 3.2交通条件较好 (7) 3.3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8) 3.4城镇化水平较高 (9) 3.5产业布局合理 (9) 3.6金融环境宽松 (10) 3.7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4.川南城市群发展前景 (10) 4.1将进行积极主动的经济合作,开创广阔市场 (11) 4.1.1将建立便捷的快速通道 (11) 4.1.2川南各市将错位发展 (11) 4.2努力建设组合城市,促进各市共同发展 (12) 4.3构建大型城市,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 (13) 4.4编制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案,绿色发展经济 (14)

川南城市群的现状及前景 1.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川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南部的自贡、宜宾、泸州、内江四市。 地理背景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影响深远。以下主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背景,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资源,以及人文地理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等分析川南城市群的地理背景。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的釜溪河畔。与内江、宜宾、泸州、乐山等地相邻。自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分为低山、丘陵、平坝、沟谷。气候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5℃至18.0℃,日照1150至1200小时,降水1000至1100毫米。江河分属沱江、岷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460余条。自贡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较短,四季分明,阴云天气较为常见。自贡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卤水、岩盐及石灰石。自贡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尤以盐业遗址、恐龙化石和彩灯文化著称于世。

城市地理论文

川南城市群发展潜力及问题分析 摘要:川南是四川南部地区的简称。现时的川南分为狭义上的川南和广义上的川南。狭义上的川南主要是指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这几个城市。而广义上的川南还包括资阳市、乐山市峨边、马边两个自治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狭义上的川南,即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五个城市组成的川南城市群,分析其发展潜力,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涵盖城市,发展规划,发展潜力,面临的问题。 一涵盖城市 1自贡: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位于川南地区几何中心地带。以“千年盐都”、“南国灯城”和“恐龙之乡”大三绝蜚声国内外。拥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八百多年的彩灯文化和七十四年的建市史,是全国最早的23座建制市之一。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是四川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拥有大批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 同时也是四川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和川南地区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两度“川盐济楚”,让自贡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乃至全国最富裕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自贡曾名列中国20大城市第19位。 2泸州: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泸州历史悠久,古称“江阳”,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先后获得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等荣誉,2014年泸州被列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四川唯一地级市),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省南向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 3宜宾:川南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世界名酒五粮液故乡,中国著名的酒都,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地处川黔滇渝结合处的物资集散地和川南经济文化中心。宜宾别称:“僰道”、“戎州”、“叙州城”,位于中国四川省中南部。因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4内江:川南地理交通位置最优越的城市。内江地处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地质构造较简单,地壳相对稳定,出露地层主要受“资威穹窿背斜”、圣灯穹窿背斜”和“螺观山背斜”三大地质构造影响内江素有“川中枢纽,川南咽喉”之称,恰似一颗珍珠嵌于华夏大地。内江矿产资源丰富。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与建材矿产有石灰石、石砂岩、页岩、耐火粘土等。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 2009-5-13 戴宾阅读74次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尤其是“三线”建设的需要,基本上没有提出独立的省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立足于省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对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与评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不断弱化,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增强。在此背景下,四川立足于省情,因地制宜谋求发展,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 1997年,四川行政区划调整以前,成都、重庆是四川两大省域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十分重视成都、重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以期通过加快两个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两市率先发展,增强四川的整体经济实力。1983~1984年,重庆、成都获批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83年和1989年,重庆、成都分别批准为全国计划单列市,获得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1年3月,国务院同时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两点式”战略的实施使成渝两市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四川省域经济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改革之初的1978年,成都市的GDP仅为36亿元,占全省GDP的19?47%。①至 1997年重庆直辖当年,成都市的GDP已达到1007亿元,占全省GDP的31%。②在199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前20位中心城市排名中,成都、重庆分列第12名、13名,位居西部地区1、2位。 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了两个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促进了省域内人口、产业、资本和技术向成渝两市的集中,成渝两市自身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增长极核,主导了四川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以后四川以及成渝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架。“两点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四川省域经济的极核型空间发展格局,因而在促进成渝两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事实上, 20世纪80年代,四川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尚处于空间极化阶段,省域空间结构由单个强大的中心城市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和外围地区组成。重点发展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与全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基本吻合。 与此同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曾提出过“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思路。这里的两翼分别是指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东经104°)以西和襄渝铁路、川黔铁路(东经107°)以东的两个区域,两翼之间的四川盆地则是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强调要以壮大盆地经济实力为重点,支援两翼的开发。这一战略思路第一次尝试从全省范围勾画四川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但整个战略构想尚显粗略。

宜宾市概况(20150430)

宜宾市简介 一、城市概况 1、地理位置 宜宾,四川省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发达的酿酒工业使宜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 宜宾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古称:“僰道”、“戎州”、“叙州”,位于四川省南部,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长江零公里处。辖二区八县(翠屏区、南溪区、宜宾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 宜宾战略位置重要,其位置是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的融合点,辐射周边人口多达2000余万,是区域性中心城市。 图1:宜宾市区位图

2、地理位置及人口 宜宾东靠长江,西接大小凉山,南接云南,北连川中腹地,素为川南形胜。至2013年,城市建成区约为90余平方公里。宜宾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岭谷相间,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市境内海拔500—2000米的中低山地占46.6%,丘陵占45.3%,平坝占8.1%。 宜宾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丘、河谷地带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足、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霜期长、冬暖春早、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50-1,618mm,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1.7%,主汛期为7~9月,降雨量更集中,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1%。年平均日照数为1000~1130小时,无霜期334~360天。年平均风速仅为1.23m/s,多为西北风和东北风,静风频率较大,高达34~53%,风速小。 宜宾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金沙江、岷江汇合成为长江横贯市境北部,三江支流共有大小溪河600多条。 宜宾常住人口为447,200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908,839人相比,十年共减少436,838人,减幅为8.9%。年平均减幅0.93%。户籍人口为5,406,577人。宜宾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419,182户,家庭户人口为4,353,58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3人减少0.36人。 二、交通 “十二五”期间,宜宾市围绕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目标,以提升枢纽功能为中心,以加快建设出入境大通道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市内路网,强化交通互联配套,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重要交通城镇为节点,区际大通道和区内快速通道有效衔接、高效快捷、安全的“铁、公、水、空”为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最新四川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四川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四川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成都平原居首 2014年1月9日四川在线评论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沈婷婷) 今日,四川省统计局公布《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评价结果与分析》。从总体上看,四大城市群之间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成都平原城市群遥遥领先,位居第一; 川南和攀西城市群分别位居第二、第三; 川东北城市群最低。 据了解,城市群经济实力评析是四川省统计通过对2012年四大城市群所辖市、县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无量纲化处理,结合功效系数法,测算出了2012年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量化得分情况。 成都平原GDP总量达13457亿元居四大城市群之首 据了解,从GDP、GDP增速、人均GDP三个维度来评价,其综合结果 成都平原城市群16.2分,位居第一; 川南城市群11.5分,位居第二; 攀西城市群11.35分,位居第三;

川东北城市群9.35分,位居第四。 从地区生产总值上看,2012年四大城市群的GDP都超过2千亿元,但城市群之间悬殊明显。 成都平原城市群因成都“首位城市”效益显著,加之涵盖了德阳、绵阳两个千亿城市(德阳GDP1280.2亿元、绵阳GDP1346.4亿元),其经济实力雄厚,GDP总量达到13457亿元,居四大城市群之首,远超其余三个城市群经济总量之和。 川东北城市群在南充和达州两大千亿城市(南充 GDP1180.4亿元、达州1135.5亿元)带动下,GDP实现4609.5亿元,位居第二。 川南城市群包含的四个城市自贡、泸州、内江和宜宾地区生产总值比较接近,实现4404.1亿元,位居四川省第三。 攀西城市群因涵盖的城市数量在四大城市群中是最少的,只有凉山州、攀枝花市及雅安的部分区县,因此其经济总量在四大城市群中是相对最弱的,只有2098.7亿元。 从GDP增速上看,2012年四大城市群的GDP都保持较快增长,GDP增速都超过了十个百分点。 川南城市群GDP增速最快,达到14.1%,高出四川省GDP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成为四川省经济快速增长的第一增长极。

当前东北经济形势简析

当前东北经济形势简析 从工业摇篮到暮光之城,东北的上空依然风云涌动。2015年是辽宁经济乃至东北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发展阶段继续下滑的一年。2016年第一季度,辽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竟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东北三省的增速也要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以至于被大部分媒体称之为“东北告急”、“东北断崖式下跌”,如何看待这些论断? (图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 一.从辉煌到没落 新中国成立后,这片土地在战后的废墟上重新苏醒,并寄托着一个国家无与伦比的期待。在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上,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长子,完成了近乎一个甲子的历史使命。 这片面积接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吸引了大批移民,其中包括大批没落的俄罗斯贵族,同时,培养了众多工人,铸造了计划经济

时代的工业精神。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机床等工业基地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在“二五”和“三五”期间,一些采掘业迅速发展,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大型的石油化工基地,东北的重工业基础进一步完善。 然而,在创造了人类史上诸多望尘莫及的奇迹后,东北陷入沉郁,曾经高歌猛进、热火朝天的记忆日渐淡去。伫立在这里的老工厂泛起锈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告别昔日引以为豪的荣耀,变得困惑、迷茫,甚至恐惧。90年代以来,东北工业基地生产发展缓慢,原有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增长速度趋于平缓,甚至是出现衰退现象。 二.第一次振兴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采取一系列支持、帮助、推动振兴发展的专门措施。10多年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有了明显改善。 三.困难与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

四川省发布《成都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四川省发布《成都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9月2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川东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攀西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四川省首次编制印发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 五大经济区,五条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发展路径。各具特色,源于各发展规划瞄准各经济区不同的发展程度和特点,针对性提出相应目标和举措;相互协调,源于各发展规划始终强调互联互通,着力全省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五个“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别有哪些亮点?描绘出怎样的美好图景? 成都平原经济区 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 成都平原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雅安8市,经济总量19126亿元,占全省59.6%;总人口超过3700万人,占全省46%。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成都平原经济区要形成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发挥对全省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近日印发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工业方面,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等先进制造业;推动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 服务业方面,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为重点,推动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用现代服务业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扩大健康养老、信息消费等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另一主要内容。《规划》提出,成都平原经济区要率先实现由要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精)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及其新进展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 2003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在部署安排“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把区域规划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珠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五个大的区域规划。由于珠三角只涉及广东一个省,所以珠三角区域规划委托广东省自行编制。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负责组织编制。2004年,国冢发改委先期启动了长三角、京津冀两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个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但尚未正式发布,拟先期出台指导性意见口2008年lO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升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津冀地区的指导性意见还未出台。 上述两个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后,2007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开始着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前期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书面意见。下个月,国家发改委杜鹰副主任可能带队到四川,专门听取四川省的意见。今天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成渝经济区以及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最新进展。 l‘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2.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提出与最新进展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成渝经济区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 国家之所以将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并列,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舰划,这是因为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区域影响。 我国开发历史最早,开发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渝地区有4000年的开发历史。1891年重庆开埠,近代工业开始在长扛沿岸城镇兴起,成渝经济区也就成为西部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成渝经济区一直是国家成为重要的开

关于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

城市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深层次融入对接,促进非资源产业大发展,带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实现“六大战略目标”,建设“十五个园区”,实现“五个翻番”,实现通辽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六大战略目标:即把通辽建成东北经济区经济发展最活跃、质量好、速度快的重要支撑极;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煤电、风电、光伏互补的绿色能源基地;全国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把通辽主城区建成与沈阳、长春相呼应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 十五个园区:重点培育建设15个聚集要素、承载产业的园区,包括开发区以新能源技术产品开发为主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园区、现代蒙药园区、新型煤化工园区,霍林郭勒市和扎鲁特旗的煤电铝、煤电硅综合园区,科尔沁区的玉米生物科技园区、肉类加工园区、先进制造业园区,开鲁县以玉米、红干椒为主的优质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和装备制造业园区,科左后旗以制造业、医药、

铜业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奈曼旗的沙产业园区和以化工、镍合金、装备制造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科左中旗以化工、风电设备、汽车配件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库伦旗以制造业、建材、铅锌和荞麦加工、糖业为主的非资源产业园区,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现代商贸物流园区。 坚持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化、五年大发展,推动通辽经济上一个跨越发展的大台阶,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率先全面发展的新路子。三年内实现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翻番,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五年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番,全市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全部超百亿,过千亿的产业集群3个,过500亿的产业集群2个,以非资源型为主的各类产业经营收入超过5000亿元,经济总量进入东北地级城市(不含副省级)前三位,工业进入前五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通道枢纽 从全面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出

四川经济主要产品介绍

四川经济主要产品 四川历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具有发展工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四川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现状特点和今后发展方向仍存在很大差异,大体可分为5个区。 川西经济区 是以成都为依托,种植业和多种经营发达,?是四川商品粮、棉花、油菜籽和生猪为主的畜禽饲养业生产基地;蕴藏有煤、铁、磷、钙芒硝、石灰石、花岗石等矿产资源;宝成、成渝、成昆铁路纵横境内,航空发达,是陆空交通枢纽;已经形成以机械、电子、?化学、轻纺为主的多种工业生产基地,是四川人均工业产值最高的地区。 川南经济区 位于四川南部,包括自贡市和宜宾市全部,内江市大部和凉山州雷波县。农业发达,向为四川重要粮食产地之一,也是甘蔗、?烤烟、花生、茶叶等集中产区;天然气、煤、硫、岩盐、卤水、磷矿资源极为丰富;?工业以盐化工、酿酒、制糖、造纸为主,在四川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兴的能源、化工、食品、造纸的基地。 川西南经济区 位于川西南,含攀枝花市和凉山州(雷波县除外)全部。安宁河谷盛产粮食、山羊、绵羊,金沙江河谷多产热带经济作物,是区内主要农业作物产地;本区最大特色是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聚宝盆”之称,铁、钒、铜、铅、锌、金、锡、稀土煤矿资源得天独厚;森林、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已建立起以钢铁资源为主体的冶金、电力的生产基地。航天事业发达,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烤烟在四川也占很大比重。 川西北经济区 包括甘孜、阿坝两自治州全部,为藏族、羌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人烟稀少,面积最大。全区草原广阔,原始森林丰富,水力资源巨大,虫草、贝母、鹿茸等珍贵野生药材众多,金、铅、锌、铜、泥炭、铜、云母、锂矿资源丰富。其次是森工、电力、毛纺、制革等。 四川省为我国内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成都电器、量具刃上、攀枝花钢铁、川中油气田、达州能源化工,自贡盐化工、内江制糖、宜宾、泸州、绵竹

重庆市开州区域经济报告

经济学2班201451240 陈永兰 重庆市开州区域经济报告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北邻城口;东邻巫溪、云阳;南接万州;西南邻梁平;西与四川省的宣汉、开江两县接壤。介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属国际东7时区。是重庆市区通往巫溪、城口的必经之地。公路距万州区78千米,距云阳新县城70千米,距重庆(经开江县任市镇)300多千米,距巫溪县198千米,距城口县240余千米,距达州市160千米。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全县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人,均占重庆市的1/20。辖40个镇乡街道、437个村、72个社区。东汉建安21年以“汉丰”为名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开州区距重庆市280公里。北依巴山,南近长江,西与四川省接壤。开州区是一个人口大区、资源大区、农业大区,同时也是一个移民大区,三峡工程建成蓄水以后,受淹陆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淹没搬迁总人口15万人,比整个湖北省受淹人口的总数还多,是库区内最大的淹没县。而有着将近1800年历史的开县旧县城,也将沉入水下。 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开县,设立开州区,并于7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 开州目前的发展状况: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59784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可比价)。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25284万元、1651438万元、108306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14.6%、10.3%。三次产业对开县生

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1%、62.1%、31.8%,分别拉动开县生产总值增长0.7、7.2、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6.1:51.3:32.6调整为16.1:50.7:33.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 年末全县县内就业人员70.26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第一产业就业29.23万人,比上年减少3.8%;第二产业就业21.67万人,比上年增加2.6%;第三产业就业19.36万人,比上年增加4.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亿元,扶持6500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6万人。 开州的发展优势:开州是国家发改委明确的重点开发区,30分钟内可到达万州机场、长江深水港、火车站。市场辐射广,200公里半径范围内,辐射人口达3000多万;500公里半径范围内,辐射人口3亿多,是重庆、四川、湖北、陕西四地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潜在区域性市场巨大。气候较好,因为盆周山地阻挡,寒潮不易入侵,故气温比同纬度、同海拔的其他地区略高,冬暖春早,夏季海洋性季风带来大量温暖空气,夏季雨量充沛、温湿适度。开县能源非常丰富,煤炭资源理论储量2.5亿吨;全县发电机容量达76.2万千瓦;天然气探明储量2650亿立方米,属国家大气田,中美合资的川东北天然气项目年采输气在40万方以上。今日开县,文化厚重,资源丰裕,享有西部大开发、三峡后续扶持、城乡统筹发展、扶贫开发等叠加优惠政策,加上开县综合以上政策,出台一系列推动县域发展的优惠政策,创业兴业服务平台齐备,投资环境优越,正逐步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政策最优的地区之一。 开州存在的问题有:开州四面环山,城市扩展有大量的山地,大大的加剧了建设成本。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管理规范化欠缺,旅游宣传力度不强。交通不便利,离主城较远,只有公路交通,无铁路、轻轨,道路规划差,容易造成道路瘫痪。然后,教育水平低,人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外出务工,就业水平低。因此,需要(一)以实施生态涵养建设为重点,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二)以实施浦里工业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三)以实施环湖开发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四)以实施旅游开发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六)以实施大通道建设为重点,构建区域发展新格

四川夹江经济开发区简介

四川夹江经济开发区 四川夹江经济开发区是1999年12月经四川省计委批准,2006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重新审核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全省“1525工程”重点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是乐山市唯一的省级开发区。开发区扩区调位新规划面积15.26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平原1小时经济圈与川南经济圈交汇处,距成都100公里、乐山20公里,是乐山承载天府新区产业辐射、距天府新区最近的经济开发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的产业链条。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6亿元,形成以陶瓷为主导、新材料为优势、食品药品及农产品加工为潜力的特色产业园区,是夹江工业集聚地、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基础设施日臻完备。夹江经济开发区紧邻夹江二级铁路口岸和成乐高速出口,区位优势明显。拥有1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6座35千伏变电站;丹—夹、眉—夹等天然气向园区输气,日供气量122万方,能源供应充足。电信、移动、联通等在园区内实现无缝隙全覆盖。成乐高速新旧连接线横穿园区,投资1.2亿元、总长5.26公里两条园区主干道已竣工通车;日供水5万吨工业用水和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正在论证招商即将启动建设,合兴110KV变电站已开工建设,开发区基

础设施布局基本完成。建成了开发区信息网络平台、投融资开发建设平台各1个、技术研发平台2个、专业市场2家。 产业高效聚集发展。夹江经济开发区现已入驻以新中源、新万兴、米兰诺为代表的多家知名建陶企业和聚集原料开采、模具生产及物流、包装等配套规上企业69家,新万兴碳纤维二期、福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川农化工、瑞丰高档琉璃瓦、洪椿茶叶、峨眉佳洁纸业、新南兴包装、七普饲料、广乐陶瓷扩建、建翔陶瓷扩建等13个项目在建。陶瓷主导产品抛光砖、内外墙砖等远销意大利、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园区内拥有4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品牌创建为省著名商标或名牌。计划2015年陶瓷及新材料销售收入达300亿元,2017年销售收入达500亿元,届时园区将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西部规模最大高性能复合材料生产基地、西部规模最大建筑陶瓷基地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夹江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促进夹江百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关于暂行规范土地供给的通告》、《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经开区和高陶园区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性文件,从土地利用、能源供应、税收优惠、产业融资、技改奖励等诸多方面给予园区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着力于园区投资“软、硬”环境的提升,以管理为抓手、服务为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

【摘 要】本文选取成渝经济区内五大次区域的人均GDP 指标,通过相对指数、绝对指数及相对发展率, 对各区域1998~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大区域的经济绝对差异仍然较大,相对差异在2003年后有所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后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原因。【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相对指数;绝对指数;成渝经济区 【作者简介】王能洲,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沈玉芳,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婧,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资环境与产业布局;马仁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 一、研究背景及结构安排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化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失衡的经济空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成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焦点之一。 2007年3月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三大重点经济区发展方向之一。同年6月,成都、重庆两地被中央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不平衡,区内五大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这不仅直接影响到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也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因此,如何缩小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差异,促进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为基础,选取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的人均GDP 指标,通过相对指数、绝对指数、相对发展率,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及分析(一)研究区域范围及概况 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市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在此基础上划分为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经济区和三峡生态经济区五大次区域。2008年,共有县级行政单元142个,城市35个。面积20.28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2.95%,占全国总面积的2.11%。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本文将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以这些地区1998~2007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 1.成渝经济区五大次区域经济差异时序动态分析。计算方法如下: (1)绝对指标。①极差:R=Y m ax -Y m in 式中:Y m ax 是三大区域中人均GDP 的最大值;Y m in 是三大区域中人均GDP 的最小值。 ②标准差:S= Σ(Y i -Y 軍)2 n 姨 式中:Y i 是各区域的人均GDP ;Y 軍是四川省人均GDP 。 (2)相对指标。 ①相对极差:RHL=Y m ax /Y m in ②变异系数:v=1 x n i Σ(x i -x 軃)2 n-1 姨 ×100%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 计量测评及成因分析 文/王能洲 沈玉芳张婧马仁锋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Dec.2009Gen.472No.24 2009年12月总第472期第24期 ·6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