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工程材料》主重要知识点

《土木工程材料》主重要知识点

《土木工程材料》主重要知识点
《土木工程材料》主重要知识点

《土木工程材料》重要知识点

一、材料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密度:指材料在绝密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体积密度: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材料内部所有孔隙体积)的质量。

表观密度:指材料单位体积(包括实体体积和闭口孔体积)的质量。

堆积密度:指散粒材料(如粉状、颗粒状材料等)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孔隙率:指材料空隙体积占材料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比,用P表示。

空隙率:散粒状材料在堆积体积状态下,固体颗粒之间空隙体积占堆积体积的百分比,用P'表示。

强度:指材料抵抗力破坏的能力。

比强度:材料强度与其体积密度之比。

弹性: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取消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塑性:指在外力作用下材料产生变形,外力取消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并且不产生裂缝的性质。

韧性:指在冲击或振动荷载作用下,材料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变形而不破坏的性质。

脆性: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无明显塑性变形而突然破坏的性质。

硬度:指材料表面抵抗其它物体压入或刻画的能力。

耐磨性:指材料表面抵抗机械磨损的能力。

亲水性:指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时能被水润湿的性质。

憎水性:指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时不能被水润湿的性质。

润湿边角:在材料、水和空气的三相交叉点处沿水滴表面做切线,此切线与材料和水接触面的夹角θ称为湿润边角。

吸湿性:指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

吸水性:指材料与水接触时吸收水分的性质。

耐水性:指材料长期在水的作用下不会被破坏,而且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

抗渗性:指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

抗冻性: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结和融化作用而不被破坏、强度又不显著降低的性质。

热容量:指材料受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

导热性:指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

(2)性能及应用

孔隙率大小和孔隙特征对材料性能(强度、吸水、保温等)影响

答:材料内部的孔隙率越大,材料的体积密度、强度越小,耐磨性、抗冻性、抗渗性、耐腐蚀性、耐水性及其它耐久性越差。孔隙率相同,材料的开口孔越多,材料的抗渗性、抗冻性越差。

亲水性材料、憎水性材料

答:水泥制品、玻璃、陶瓷、金属材料、石材等无机材料和大部分木材都是亲水性材料。沥青、油漆、塑料、防水油膏等是憎水性材料。

影响材料抗冻性、抗渗性的因素和影响方式

答:材料抗渗性的好坏与材料孔隙率和空隙特征有密切关系。材料孔隙率越小、闭口空越多、孔径越小,越难渗水。具有较大孔隙率,且孔连通、孔径较大的材料抗渗性较差。

材料的抗冻性与其强度、孔隙率及孔特征、含水率等因素有关。材料强度越高,抗冻性越好。孔对抗冻性的影响与其对抗渗性的影响相似。当材料含水未达到饱和时,冻融破坏作用较小。

二、金属材料

(1)基本概念

碳素钢:含碳量小于1.35%(0.1%-1.2%),除铁、碳和限量以内的硅、锰、磷、硫等杂质外,不含其他合金元素的钢。

合金钢:除铁、碳外,加入了其他的合金元素的钢。

普通钢:含碳量介于0.02%至2.04%之间的铁合金的统称

优质钢:含磷量小于等于0.035%,含硫量小于等于0.035%的钢。

钢材强屈比及其意义: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的比值称之为强屈比。强屈比大,结构安全性高。

屈服点:在屈服阶段中力不增大,而试件继续伸长时所对应的应力。

冷脆性:指随温度的下降金属材料的强度有所增加,而韧性下降的现象。

钢材的冷加工强化:指将钢材与常温下进行加工(如冷拉、冷拔或冷轧),使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提高屈服强度的过程。

脆性转变温度:指用冲击试验方法测定出的金属材料随着温度下降而发生塑性明显下降、脆性明显上升的温度。

时效:指随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强度提高,钢材塑性和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

钢材牌号含义:HPB235(屈服强度不小于235MPa的热轧光圆钢筋)、HRB335(屈服强度不小于335MPa的热轧带肋钢筋)、20MnSi

(2)性能及应用

了解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

碳:钢的抗拉强度随含碳量的增大而提高,当含碳量超过1%时,钢变脆、抗拉强度下降;碳还可以降低钢材的塑性,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当碳的质量分数超过0.3%时,将显著降低钢材的可焊性。

硅:当钢中含硅量小于1%时,能显著提高钢的强度,而对塑性及韧性没有显著影响。

锰:锰能消除钢的热脆性,改善热加工性;当含锰量为0.8%~1.0%时,可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几乎不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

磷:磷可使钢的冷脆性显著增加,低温下的冲击韧性下降,可焊性降低。

硫:硫能使钢的热脆性显著提高,热加工性和可焊性明显降低。

含碳量变化对钢材技术性能的影响

答:①当含碳量超过1%时,钢变脆、抗拉强度下降;②当碳的质量分数超过0.3%时,将显著降低钢材的可焊性。

抗拉性能: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

冷弯性能:指钢材在常温下承受弯曲变形的能力。

冲击韧性:指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

硬度:指钢材表面局部体积内抵抗外物压入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耐疲劳性:指钢材在交变荷载作用下不发生断裂的性质。

低碳钢拉伸时各阶段应力和变形特点

弹性阶段:该阶段应力小于235MPa,卸去拉力后试件能完全恢复原状。

屈服阶段:该阶段应力大于235MPa,小于375MPa,在此阶段卸去拉力后变形不能立刻恢复。

强化阶段:该阶段应力大于375MPa,且钢材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又提高,随着应力加大塑性变形反而不明显。

颈缩阶段:当应力达到一定大小后试件薄弱处截面明显缩小,塑性变形迅速增加,拉力下降,直到断裂。

钢材的伸长率与试件标距有何关系?

答:断裂后标距与原标距的百分比称为伸长率。

A与A11.3哪个大,为什么?

钢材的冲击韧性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钢材的化学成分、内部组织状态,以及冶炼、轧制质量,环境温度。

钢筋经冷拉后性能变化的规律

答:屈服强度提高20%~30%,屈服阶段缩短,伸长率降低,材质变硬。

钢材所采用的防锈(腐蚀)的方法

答:①合金化,在碳素钢中加入能提高抗腐蚀能力的合金元素;②金属覆盖,用耐腐蚀性能好的金属覆盖在钢材上面;③非金属覆盖,在钢材表面用非金属材料作为保护膜;

④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防止腐蚀剂渗入腐蚀钢材。

三、气硬性胶凝材料

(1)基本概念

石膏:以硫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无机气硬性胶凝材料。

石灰、生石灰、熟石灰、

水玻璃:是由碱金属和二氧化硅化合而成的一种可溶于水的硅酸盐。

熟化:生石灰与水作用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

欠火石灰:指由于生产石灰的原料尺寸过大、煅烧温度偏低或煅烧时间不充足,石灰石中的碳酸钙未完全分解的石灰。

过火石灰:指石灰生产时局部煅烧温度过高,在表面有熔融物的石灰。

陈伏:指石灰膏在储灰坑中放置14d的过程。

胶凝材料:指土木工程材料中,经过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学作用,能将散粒状或块状材料黏结成整体的材料。

无机胶凝材料:以无机化合物为基本成分的胶凝材料。

有机胶凝材料:以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基本成分的胶凝材料。

气硬性胶凝材料:指只能在空气中硬化,也只能在空气中保持和发展其强度的无机胶凝材料。

水硬性胶凝材料:指既能在空气中硬化,还能更好地在水中硬化、保持并发展其强度的无机胶凝材料。

(2)性能及应用

建筑石膏的性质及应用:

答:建筑石膏凝结硬化速度快,硬化时体积膨胀,硬化后孔隙率高、强度低,防火性能好,耐水性和抗冻性差。常用于制作粉刷石膏、轻质石膏、墙板、石膏装饰等。

建筑石膏防火的原因

答:①火灾发生时,二水石膏中的结晶水蒸发,吸收大量热;②石膏中结晶水蒸发后产生的水蒸气形成气幕,阻止火势蔓延;③脱水后的石膏制品隔热性能好,形成隔热层,并且无有害气体产生。

建筑石灰的性质及应用

答:性质:可塑性好,硬化较慢、强度低,硬化时体积收缩大,耐水性差,生石灰吸湿性强。

应用:①在石灰膏中加入大量的水搅拌稀释或将生石灰加大量水熟化成为石灰乳;②将石灰膏或消石灰加砂和水配制成石灰砂浆;③制成石灰土、三合土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④制作硅酸盐制品。

石灰的熟化与硬化(干燥硬化、碳化硬化、结晶硬化)

答:见课本P51-P53。

四、水泥

(1)基本概念

凝结时间:指水泥加水拌和成为塑性的水泥浆,到逐渐变稠失去塑性所需要的时间。

初凝:指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标准稠度净浆开始失去可塑性所需的时间

终凝:指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标准稠度净浆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所需的时间。

体积安定性:指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

胶砂强度:水泥胶砂浆硬化试体所能承受外力破坏的能力

水化热:水泥在水化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水泥混合材料:指加入到水泥中人工的和天然的矿物材料。

活性混合材:指磨成细粉后与石灰或与石灰和石膏拌和,加水后在常温下能生成具有水硬性产物的混合材料。

非活性混合材:指在水泥中主要起填充作用而又不损害水泥性能的矿物质材料。

C3S : 3CaO·SiO2

C2S : 2CaO·SiO2

C3A : 3CaO·Al2O3

C4AF : 4CaO·Al2O3·Fe2O3

(2)性能及应用

水泥按主要水硬性物质不同是如何划分系列的,其中硅酸盐系列的水泥有哪些品种答:水泥种类可划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氟氯酸盐水泥、以火山灰性或潜在水硬性材料以及其他活性材料为主要组分的水泥。

硅酸盐系列水泥有通用硅酸盐水泥、专用硅酸盐水泥和特性硅酸盐水泥。

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

答:见课本P62-P63。

影响水泥凝结硬化的因素

答:①孰料矿物成分;②细度;③水灰比;④温度和湿度;⑤养护时间;⑥石膏。

引起水泥安定性不良的原因

答:①孰料中游离氧化钙过多;②孰料中游离氧化镁过多;③石膏参量过多。

混合材料作用、常用(非)活性混合材料

答:混合材料作用:改善水泥性能,调节水泥强度等级。

常用(非)活性混合材料:粒化高炉矿渣、粒化高炉矿渣粉、粉煤灰、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石灰石和砂岩。

为何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不宜只把硅酸盐水泥作为全部胶凝材料使用

答:因为硅酸盐水泥中含有大量水花放热量大的硅酸三钙和铝酸三钙,因而水化热大,不宜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水泥石的腐蚀的内在因素与防止

答:内在因素:①水泥石中存在着易腐蚀的组分(氢氧化钙和水化铝酸钙);②水泥石本身不密实,有很多毛细孔通道,侵蚀性介质易进入其内部。

防止:①根据腐蚀环境特点,合理选用水泥品种;②提高水泥石的紧密程度;③加做保护。

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特性与应用,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硅酸盐类水泥的选用问题答:见课本P70-P71。

五、混凝土

(1)基本概念

混凝土:由胶凝材料、粗骨料、细骨料和水按适当比例配合,经搅拌、浇筑成型后,经一定时间养护硬化而成的具有固定形状和一定强度的人造石材。

骨料:指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的砂、石。

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

颗粒级配:颗粒级配表示集料大小颗粒的搭配情况。

细度模数:表征细骨料的总体粗细程度。

最大粒径:粗集料中公称粒级的上限称为该集料的最大粒径。

混凝土外加剂:在混凝土搅拌之前或拌制过程中加入的、用以改善新拌混凝土和(或)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材料。

减水剂:指在坍塌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和用水量的外加剂。

缓凝剂:指能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外加剂。

早强剂:指能加速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的外加剂。

引气剂: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能引入大量均匀分布、稳定而封闭的微小气泡且能保留在硬化混凝土中的外加剂。

和易性:(又称工作性)指混凝土拌合物在一定的施工工艺及设备下,易于进行搅拌、运输、浇灌、捣实成型等施工操作,并能获得质量均匀、密实的混凝土的性能。

流动性:指混凝土拌合物在自重或机械振捣力的作用下,易于产生流动,并能均匀密实地填满模板的性能。

黏聚性:指混凝土拌合物组成材料之间具有一定的黏聚力。

保水性:指混凝土拌合物具有一定的保持内部水分的能力。

坍落度:(指混凝土的塑化性能和可泵性能)坍落度筒高与坍落后混凝土试体最高点之间的高差。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指按照标准方法制作养护的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标准试件,在28d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强度等级:指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轴心抗压强度:采用150mm?150mm?300mm棱柱体标准试件,标准养护到28d后测得的抗压强度。

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由于混凝土本身及环境因素引起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而产生的变形。

塑性收缩:混凝土拌合物在硬化前处于塑性阶段时,由于固体颗粒下沉,表面产生泌水而引起的混凝土体积缩小。

化学收缩:由于水化生成物的固相体积比反应前物质的总体积(包括水的体积)小,而使混凝土产生的收缩。

湿胀干缩:指混凝土因周围环境湿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混凝土在水中硬化时,由于凝胶体中的胶体粒子表面的吸附水膜增厚,胶体粒子间距离增大,引起混凝土产生微小的膨胀,即湿胀。混凝土在空气中硬化时,首先失去自由水;继续干燥时毛细管水蒸发,使毛细孔中形成负压产生收缩;再继续干燥则吸附水蒸发,引起凝胶体失水而收缩,即干缩。)温度变形:混凝土的热胀冷缩变形。

碳化收缩:混凝土的碳化引起的体积收缩。

徐变:指在长期恒定荷载作用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沿着作用力的方向发生的变形。

混凝土的耐久性:指在所处环境及使用条件下,混凝土建筑物能满足各项设计功能要求,并能达到无须大修或全面补强加固而安全运行的能力。

抗渗性:指混凝土抵抗压力液体渗透作用的性能。

抗冻性:指硬化混凝土在水饱和状态下,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能保持强度和外观完整性的性能。

抗侵蚀性:指低抗环境介质对混凝土侵蚀的能力。

混凝土碳化:指环境中的CO2与水泥水化产生的Ca(OH)2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的过程。

碱骨料反应:指硬化混凝土中所含的碱与骨料中的活性成分发生反应,其反应产物吸水膨胀,从而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而开裂的现象。

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中各组分用量的比例。

f a a f f

a b b a o cu b

a B W +=,水胶比: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与所有胶凝材料用量的比值

水灰比:指水与水泥的质量之比。

聚合物混凝土:指利用混凝土的制造方法和施工技术与聚合物有效结合而生产的一种性能比普通水泥混凝土优良的有机或无机复合材料。

(2)性能及应用

1、为什么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不是越多越好

答:水泥用量越多,混凝土早期开裂的风险也越大。

2、减水剂技术经济效果

答:①维持用水量和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可增大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100~200mm ,并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②在维持拌合物流动性和水泥用量不变的条件下,可显著减少用水量10%~25%,从而降低水灰比,可提高混凝土强度15%~20%。③保持混凝土强度和坍落度不变,可节约水泥10%~15%。④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⑤缓凝减水剂的加入还可以获得延缓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和降低水化放热速度等效果。

3、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改善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的措施

答: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有:水泥性质的影响、骨料性质的影响、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影响、单位用水量、水灰比、砂率、环境条件的影响、搅拌工艺的影响、放置时间的影响。 改善措施:①选用适宜的水泥和掺合料品种。②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的砂、石,降低骨料的比表面积。③改善砂、石级配,这样既可以增加混凝土流动性,也能改善凝聚性和保水性。④根据骨料级配和粒径情况,适当调整砂率,采用合理砂率。⑤当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太小时,维持水灰比不变,适当增加水泥和水的用量。当拌合物坍落度太小时,可保持砂率不变,适当增加砂、石用量。⑥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加入少量外加剂。⑦改进施工工艺。⑧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拌合物坍落度损失。

4、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提高强度的措施

答: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外加剂和掺合料、骨料、施工条件、养护温度和湿度、养护龄期和试验方法等。

措施:①采用高强度等级水泥或早强型水泥。②掺入合适的矿物掺合料。③采用有害杂质少、级配良好的集料。④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⑤采用机械搅拌和振捣工艺。⑥保持合理的养护温度和一定的湿度。

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过程【通过拌合物用量和实测容重计算每立方混凝土各材料用量、含水时施工配合比的调整、计算砂石含水不扣减现场混凝土的实际配合比的变化、砂石含水不扣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体积法/质量法计算砂石用量】

cu,0cu,k 1.645f f σ

≥+

参考课本P 168~P 180

六、砂浆

(1)基本概念

砌筑砂浆:指将砖、石、砌块等块材砌筑成为砌体,起黏结、衬垫和传递应力作用的砂浆。

抹面砂浆:指大面积涂抹于建筑物墙、顶棚、柱等表面的砂浆,具有保护和找 平基层、满足使用要求和增加美观的作用。

砂浆和易性:砂浆在搅拌、运输、摊铺时易于流动而不失水的性质。

砂浆流动性:指砂浆在重力或外力的作用下流动的性能。

砂浆保水性:指新拌砂浆保持水分的能力。

湿拌砂浆:指水泥、细集料、外加剂和水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各种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至使用地点,放入专用容器储存,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的湿拌拌和物。

干混砂浆:指经干燥筛分处理的集料与水泥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各种组分,按一定比例在专业生产厂混合而成,在使用地点按规定比例加水或配套液体拌合使用的干混拌合物。

为什么石灰膏在水泥石灰混合砂浆中有重要作用?

答:???

预拌砂浆与现场搅拌砂浆相比有何特点?

答:(1)质量稳定;(2)性能优异;(3)品种齐全;(4)工效提高;(5)文明施工;(6)绿色环保。

用于砂浆的胶凝材料除了水泥,还有什么?有何作用?

答:石灰膏、电石膏、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和天然沸石粉。

七、木材

(1)基本概念

木材的优点:1.良好的力学性能(比强度大,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弹性韧性好,能承受冲击和振动作用。)2.有较好的使用性能(导热性低,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能力;在适当的保养条件下,有较好的耐久性;纹理美观、色调温和、风格典雅,极富装饰性;绝缘性好,无毒性。)3.易于加工,可制成各种形状的产品。

木材的缺点:构造不均匀,呈各向异性;湿胀干缩大,易翘曲和开裂;天然缺陷多,降低了材质和利用率;耐火性差,易着火燃烧;易腐朽、虫蛀。

纤维饱和点:当木材细胞腔和细胞间隙中的自由水完全脱去为零,而吸附水尚处于饱和状态时,木材的含水率即为纤维饱和点。

平衡含水率:木材长时间处于一定温度和湿度的空气中,当水分的蒸发和吸收达到动态平衡时,其含水率相对稳定,此时木材的含水率成为平衡含水率。

(2)性能及应用

木材的湿胀与干缩规律:当木材从潮湿状态干燥至纤维饱和点时,自由水蒸发不改变其尺寸;继续干燥,细胞壁中吸附水蒸发,细胞壁基本相收缩,从而引起木材体积收缩。反之,干燥木材吸湿时将发生体积膨胀,直到含水量达到纤维饱和点为止。细胞壁愈厚,则胀缩愈大。

木材的强度具有各向异性;

影响木材强度的因素:含水率的影响、负荷时间的影响、环境温度的影响和疵病的影响。

含水率对木材强度的影响:当木材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以下时,随含水率降低,即吸附水减少,细胞壁趋于紧密,木材强度提高;反之,当含水率升高时,由亲水的细胞壁逐渐软化而使木材强度降低。

为什么在使用木材之前,必须使木材的含水率接近使用环境下的平衡含水率?

答:因为只有当木材料中的含水率与空气中的接近时,才能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减少出现木材料的吸水膨涨或失水干缩的现象。

八、墙体与屋面材料

(1)基本概念

砌体材料:在砌体中主要起结构承重、分隔维护、保温隔热、隔声降噪等作用的材料。

砖:指砌筑用的人造小型块材,外形多为直角六面体,其长度不超过365mm,宽度不超过240mm,高度不超过115mm。(P310)

砌块:指用于砌筑的人造块材,外形多为直角六面体。(P321)

板材:(P326)

烧结普通砖:(P310)

蒸压灰砂砖:以磨细的生石灰粉或消石灰粉和砂子为主要原料,经搅拌混合、陈伏、成型、蒸压养护而成的实心砖。(P320)

烧结空心砖:以黏土、页岩、煤矸石、粉煤灰、淤泥、建筑渣土、其他固体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

烧结多孔砖:以黏土、页岩、煤矸石、粉煤灰、淤泥、固体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的砖块。

粉煤灰砖、煤渣砖:以石灰电石废渣等钙质材料和砂、粉煤灰、炉渣等硅质材料经挤压成型,在常压或高压下蒸压而制成的砖。

烧结空心砌块:以黏土、页岩、煤矸石、粉煤灰、淤泥、建筑渣土、其他固体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以粉煤灰或砂(磨细)等硅质材料与石灰、水泥、石膏等按适当的比例,加入少量的发泡剂(铝粉)及外加剂和水,经搅拌、浇筑、静停、切割、高压蒸养等工序制成的一种轻质、多孔的墙体材料。(具有保温、隔热、质量轻等特点)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以水泥矿物掺和料、砂、石、水等为原料,经搅拌振动成型、养护而成的小型砌块。

烧结普通粘土砖的缺点:泛霜,石灰爆裂。

新型墙材的优点与发展趋势:具有质轻、节能、施工方便快捷,使用面积大、开间布局灵活等特点。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九、合成高分子材料

(1)基本概念

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组分的材料。

老化:指高分子化合物在阳光、空气、热以及环境介质中的酸、碱、盐等作用下,分子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失去原有的使用功能的现象。

塑料:指以合成或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树脂)为主要原料,与其他原料在一定条件下经混炼、塑化、成型,且在常温下保持产品形状不变的有机材料。

玻璃钢制品:指用玻璃纤维及其织物为增强材料,以热固性不饱和聚酯树脂(UP)或环氧树脂(EP)等为胶黏材料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热塑性聚合物:指加热时软化甚至熔化,冷却后硬化,但不起化学反应,经过多次重复仍能保持这种性能的聚合物。为线性结构。

热固性聚合物:指初次加热可软化,具有可塑性,继续加热会发生化学反应,相邻分子互相连接而固化变硬,最终成为不溶解、不熔化的聚合物。多为体型结构。

(2)性能及应用

建筑塑料的基本组成:绝大多数是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和添加剂组成的多组分材料。(合成树脂,填料,增塑剂,着色剂,固化剂等)

高分子材料(塑料)的优点:良好的加工性能;质轻;导热系数小;化学稳定性好;电绝缘性好;功能的可设计性强;出色的装饰性能。

高分子材料(塑料)的缺点:易老化;可燃性及毒性;耐热性差。

十、沥青

沥青三性及其指标:

粘性(针入度):沥青材料在规定温度条件下,以规定质量的标准针经过规定的时间贯入沥青试样的深度,以0.1mm计。

塑性(延度):(指当沥青材料受到外力拉伸作用时,所能承受的塑性变形的总能力。)将沥青试样制成8字形标准试件,采用延度仪,在规定的拉伸速度和温度下拉断时的长度,以cm计。

温度稳定性(软化点):将沥青试样注于内径为18.9mm的铜环中,环上置一重3.5g的钢球,在规定的加热速度(5℃/min)下,沥青试样逐渐软化,直至在钢球荷重作用下,使沥青产生25.4mm垂度(即接触底板)时的温度。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土木工程材料复习资料(全)

一.名词解释: 1.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 2.亲水性、憎水性; 3.吸水率、含水率; 4.耐水性、软化系数; 5.抗渗性; 6.抗冻性; 7.强度等级、比强度; 8.弹性、塑性; 9.脆性、韧性;10.热容量、导热性;11.耐燃性、耐火性;12.耐久性 二.填空题 1.材料的吸水性、耐水性、抗渗性、抗冻性、导热性分别用吸水率、软化系数、抗渗等级或抗渗系数、抗冻等级和导热系数表示。 2.当材料的孔隙率一定时,孔隙尺寸越小,材料的强度越高,保温性能越差,耐久性越好。 3.选用墙体材料时,应选择导热系数较小、热容量较大的材料,才能使室内尽可能冬暖夏凉。 4.材料受水作用,将会对其质量、强度、保温性能、抗冻性能及体积等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5.材料的孔隙率较大时(假定均为开口孔),则材料的表观密度较小、强度较低、吸水率较高、抗渗性较差、抗冻性较差、导热性较差、吸声性较好。 6.材料的软化系数愈大表明材料的耐水性愈好。软化系数大于0.85 的材料被认为是耐水的。 7.评价材料是否轻质高强的指标为比强度,它等于抗压强度于体积密度的比值,其值越大,表明材料质轻高强。 8.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均属于脆性材料,最宜承受静压力。 9.材料的弹性模量反映了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 10.材料的吸水率主要取决于孔隙率及空隙特征,孔隙率较大,且具有细微而又连通孔隙的材料其吸水率往往较大。 11.材料的耐燃性按耐火要求规定分为不燃材料、难燃材料和易燃材料类。材料在高温作用下会发生热变质和热变形两种性质的 变化而影响其正常使用。 12.材料在使用环境中,除受荷载作用外,还会受到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周围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影响其耐久性。 13.材料强度试验值要受试验时试件的形状、尺寸、表面状态、含水率、加荷速度 和温度等的影响。 14.对材料结构的研究,通常可分为宏观、细观和微观三个结构层次 三.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含水率4%的砂100克,其中干砂重 C 克。 A. 96 B. 95.5 C. 96.15 D 97 2.建筑上为使温度稳定,并节约能源,应选用 C 的材料。 A.导热系数和热容量均小 B.导热系数和热容量均大 C.导热系数小而热容量大 D.导热系数大而热容量小 3.对于组成相同具有下列不同特性的材料一般应有怎样的孔隙结构(均同种材料):⑴强度较高的应是BDF ;⑵吸水率小的应是BD ;⑶抗冻性好的应是BDF ;⑷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一】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和条件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 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 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 1、引起了“商业革命”: 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 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篇二】人教版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

土木工程材料考试复习资料整理(完整)

土木工程材料考点整理 材料基本性质 材料按化学成分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势:(1)轻质高强(2)高耐久性 ( 3 ) 构件及制品尺寸大型化、构件化、预制化和单元化(4)复合化(5)环保型材料(6 )智能材料 我国常用的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JC)、地方标准(DB)和企业标准(QB); 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以 表示; 表观密度:材料单位表观体积(实体及闭口体积)的质量; 体积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实体,开口及闭口体积)的质量; 堆积密度: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实度:指材料的体积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 孔隙率:指材料部孔隙的体积占材料自然状态下总体积的百分率; 填充率:指散粒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其颗粒的填充程度称为填充率。空隙率:指散粒材料在堆积状态下,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所占的比例。亲水性: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时能被水润湿的性质; 憎水性: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时不能被水润湿的性质; (夹角小于等于90度,为亲水性材料;夹角大于90度,为憎水性材料;) 吸湿性:材料在空气中吸收水蒸气的能力;

吸水性:材料在浸水状态下吸入水分的能力; 耐水性:材料长期在饱水作用下保持其原有性质的能力,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 g b f f R K (工程中将R K >0.80的材料,称为耐水性材料) 抗渗性:材料在压力水作用下,抵抗渗透的性质; 系数反映了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 渗透系数越大,材料的抗渗性越差;抗渗等级越高,抗渗性越好; 抗冻性:材料在饱水状态下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而不破坏,同时强度也不严重降低的性质; 冻融循环:通常采用-15℃的温度冻结后,再在20℃的水中融化,这样的过程为一次冻融循环; 冻融破坏:材料吸水后,在负温度下,水在毛细管结冰,体积膨胀约9%,冰的动脉压力造成材料的应力,使材料遭到局部破坏,随着冰冻融化的循环作用,对材料的破坏加剧,这种破坏即为冻融破坏; 导热性:热量在材料中传导的性质; (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表示其绝热性能越好;材料的孔隙率大其导热系数小,隔热绝热性好) 热容量:指材料在加热时吸收热量、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 比热容:反映材料的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进行建筑设计时应选用导热系数小而热容量较大的材料(良好的绝热材料),以使建筑保持室温度稳定性) 耐燃性:材料在高温与火的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也不严重下降的性能;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6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土木工程材料 讲义

第一章土木工程材料 讲义 单位:陇东学院土木工程系 班级:09专升本、07土木本 教师:李平 土木工程材料概述

计划学时:1学时 一、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建筑材料是指各类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各种材料及其制品。它是一切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 2.分类: 按使用性能: 建筑材料可分为 1) 结构承重材料; 2)墙体维护材料; 3)建筑功能材料 按成分划分:无机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 有机材料(植物材料、沥青材料、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有机材料、 非金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机材料) 二、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 1、建筑材料是各项基本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 2、建材品种、质量及规格,直接影响工程的坚固、耐久、适用、美观和经济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结构形式与施工方法。 3、建筑工程许多技术问题的突破,往往依赖于建材问题的解决。 4、新材料的出现,又将促进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的革新。 三、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1、在原材料上,利用再生资源、工农业废渣、废料,保护土地资源。 2、在工艺上,引进新技术,改造淘汰旧设备,降低原材料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 3、在性能上,力求产品轻质、高强、耐久、美观,并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 4、在形式上,发展预制装配技术,提高构件尺寸和单元化水平。 5、在研究方向上,研究和开发化学建材和复合材料,促进新型建材的发展。 第一章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材料的各项基本力学性质、物理性质、热工性质、耐久性等材料性质的意义。 2.各材料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 计划学时:3学时 §1-1 材料的物理性质 一、密度与表观密度 密度V m =ρ; 表观密度00V m =ρ V —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包括孔隙体积在内的固体所占有的实体积。 0V —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或称表观体积,是指包括内部孔隙的体积。 测得含孔材料的V 时,一般用磨细的方法来求得。 表观密度0ρ,一般是指材料在气干状态下的0ρ,在烘干状态下的0ρ,称为干表观密度。 二、密实度与孔隙率 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填充的程度;孔隙率是指材料体积内,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D 和P 从两个不同侧面来反映材料的密实程度,两者关系为1=+D P 。D 和P 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3、堆积密度、填充率和空隙率 堆积密度是指粉状、粒状和纤维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包括了颗粒内部的孔隙和颗粒之间的空隙),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 '= '0 0V m ρ '0ρ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材料的0ρ,而且还与材料的疏密度有关,还受材料含水程度的影响。 填充率D '是指散粒材料在堆积体积中,被颗粒填充的程度。空隙率ρ'是颗粒之间的空 隙所占堆积体积的比例。即 0000ρρ'='='V V D ;000 001ρρ' - ='-'='V V V P P '和D '从两个侧面反映材料颗粒互相填充的疏密程度。 §1-2 材料的力学性质 一、变形性质 弹性变形:外力除去后可完全消失的变形。 塑性变形:外力除去后不能消失的变形。 脆性材料:材料在破坏前有明显的塑性变形者。 塑性材料:材料在破坏前无明显的塑性变形者。 弹性模量: 徐变与松弛:在长期不变外力作用下,变形逐渐增大的现象叫徐变;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如总变形不变,而引起应力逐渐降低的现象,成为应力松弛。 二、材料的强度 理论强度:按材料结构质点引力计算的强度,一般都很高。 实际强度:按材料在荷载下实际具有的强度。一般远远低于理论强度,原因是材料内部都存在很多缺陷。 通常意义上的强度是指材料的实际强度,常用强度有:压、拉、弯、剪强度。

土木工程材料

简答题 1.简述土木工程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发展方向。 (1).主要类型:①土木工程材料按使用功能可分为:承重材料、围护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材料和装饰材料等5种;②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等3种。 (2).发展方向:①从可持续发展出发;②研究和开发高性能材料;③在产品形式方面积极发展预制技术;④在生产工艺方面要大力引进现代技术。 2.简述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基本特征。 ①建材生产尽量少使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②采用低能耗、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③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等,不得使用铅、镉、铬及其化合物制成的颜料、添加剂和制品;④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且有益于人体健康;⑤产品具有多功能,如抗菌、灭菌、除霉、除臭、隔热、保温、防火、调温、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功能;⑥产品可循环和回收利用,废弃物无污染排放以防止二次污染。 3.简述石灰的主要特点及用途。 (1).特点:①可塑性和保水性好;②硬化速度慢,强度低;③耐水性差,硬化时体积收缩大。 (2).用途:①配制石灰砂浆和灰浆;②配制石灰土和三合土;③生产硅酸盐制品;④制造碳化制品; ⑤生产无熟料水泥。 4.简述建筑石膏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1).特性:①凝结硬化快;②硬化时体积微膨胀;③硬化后孔隙率较大,表观密度和强度较低;④防火性能好;⑤具有一定的调温、调湿作用;⑥耐水性、抗冻性和耐热性差。 (2).应用:①制作石膏抹面灰浆;②制作石膏装饰品;③制作各种石膏板制品。 5.简述水玻璃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1).特性:①黏结性能良好;②耐酸腐蚀性强;③耐热性良好;④抗压强度高。 (2).应用:①涂刷建筑物表面;②用于土壤加固;③配制速凝防水剂;④配制水玻璃矿渣砂浆;⑤配制耐酸、耐热砂浆及混凝土。 6.简述孔隙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①孔隙率越大材料强度越低、表观密度越小;②密实的材料且为闭口孔隙的材料是不吸水的,抗渗性、抗冻性好;③粗大的孔隙因水不易留存,吸水率常小于孔隙率;④细小且孔隙率大、开口连通的孔隙具有较大的吸水能力,抗渗性、抗冻性差。 7.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包括哪些各性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 (1).基本性质:①材料的物理性质:密度、表观密度、毛体积密度、堆积密度、密实度、孔隙率、填充率、空隙率、间隙率;②材料的力学性质:强度、比强度、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徐变、脆性、韧性、硬度、耐磨性;③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亲水性、憎水性、吸水性、吸湿性耐水性、抗渗性、抗冻性;④材料的热物理性质:导热性、热容量、温度变形;⑤材料的耐久性;⑥材料的安全性。 (2).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空) 8.影响水泥凝结硬化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完整word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推荐文档

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 知识点整理(一)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公共政策学》复习指南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 1、判断题(1*10=10分) 2、单项选择题(1*10=10分) 3、简答题(8*5=40分,6选5)(尽量结合相关实例进行论述) 4、案例分析(15*2=30分)(从实例到理论,用理论透视实例) 5、课程学习总结(10分)(写自己对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 1.请提出5种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和5种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并说明相对于已经在用的规则,没有施行的规则的缺陷在哪里。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1)拍卖(杭州车牌) (2)投标(维克里拍卖法) (3)投票 (4)摇号 (5)比成绩 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2.试述公共政策的六个主要过程(戴明循环)。 政策问题 政策制定 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 政策调整 政策终结 3.试比较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区别。 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耗尽性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耗尽性

4.试比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区别。 个人利益(具体的) 公共利益(抽象的) (1)没有独立于个人的公共利益 (2)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加总 (3)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来源于个人利益的冲突 5.试比较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力的区别。 个人权利:施加成本于对方 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6.结合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解释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理解。 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资源(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合法规。” 现代政策科学之父拉斯韦尔在《权力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政策是一种为某项目标、价值与实践而设计的计划。”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中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安德森在《公共政策》中的定义是“公共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指定的政策。 7.试述何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土木工程材料课后习题答案

水泥 生产硅酸盐水泥的主要原料有哪些? 答:生产硅酸盐水泥的主要原料有石灰质原料和黏土质原料两大类,此外再辅助以少量的校正原料。石灰质原料可采用石灰石、泥灰岩、白垩等,主要提供CaO。黏土质原料可采用黏土、黄土、页岩等,主要提供SiO2、Al2O3、以及少量的Fe2O3。 为什么在硅酸盐水泥的时候要掺入适当的石膏? 答:石膏有缓凝剂的作用,缓解水泥凝结。 简述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矿物成分及其对于水泥性能的影响 答:硅酸三钙(凝结硬化速度快,水化放热量多,强度高)、硅酸二钙(凝结硬化速度慢,水化放热量慢,强度早期低、后期高)、铝酸三钙(凝结硬化速度最快,水化放热量最多,强度低)、铁铝酸四钙(凝结硬化速度快,水化放热量中等,强度低) 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水化产物有哪几种?水泥石的结构如何? 答:主要有凝胶和晶体两类,凝胶又水化硅酸钙、水化铁酸钙;晶体有氢氧化钙、水化铝酸钙、水化硫铝酸钙。水泥石结构有水泥水化产物、未水化完的水泥颗粒、孔隙和水。 简述水泥细度对于水泥性质的影响,如何检验? 答:细度是指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颗粒越细,与水反应的表面积就越大,因而水化反应较快且较完全,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都较高,但在空气中的硬化收缩性较大,磨细成本也较高。水泥颗粒过粗,则不利于水泥活性的发挥。 主要用筛选法和比表面积(勃氏法)检验。 造成硅酸盐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的原因有哪几种?如何检验? 答:一般由于熟料中所含游离氧化钙过多,也可能是由于熟料中游离氧化镁过多或水泥中石膏过多所致。用煮沸法检验,测试方法可用饼法或雷氏法。 简述硅酸盐水泥的强度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答:水化时间越久,强度越大,28天时强度约约三天时的两倍。水泥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的矿物组成和细度。 在下列的混凝土工程中应分别选用哪种水泥,并说明理由 A.紧急抢修的工程或军事工程 B.高炉基础 C.大体积混凝土坝和大型设备基础 D.水下混凝土工程 E.海港工程 F.蒸汽养护的混凝土预制构件 G.现浇混凝土构件 H.高强混凝土 I.混凝土地面和路面 J.冬季施工的混凝土 K.与流水接触的混凝土 L.水位变化区的混凝土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25. ①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 ②提出“节用而爱人”“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与人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董仲舒。 ⑤提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颢、程颐)。 ⑥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阳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是非”是李贽。 ⑧提出“人民为主”“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黄宗羲 ⑨提出“经世致用”的有顾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天文学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29.混合选择法最早见于西汉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30.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是指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知识点整理(二) 1.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按结构上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会》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土木工程材料名词解释--考试重点

土木工程材料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密度:材料密度是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实密度: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充实的程度。 孔隙率:指材料的体积内,空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含水率:材料中所含水的质量与干燥状态下材料的质量之比;吸水率为饱和状态下含水率。 吸水率:质量吸水率(吸水量占材料干燥下的质量比)、体积吸水率(吸水体积占自然体积之比) 耐水性:材料长期在饱和水的作用下不破坏、强度也显著降低的性质。 软化系数:反映材料饱水后强度的程度。软化系数小的材料耐水性差,大于0.85为耐水性材料; 镇静钢:炼钢时采用锰铁、硅铁和铝锭等作脱氧剂。脱氧完全,其组织致密、成分均匀、性能稳定。 强屈比: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之比;屈强比愈小,结构安全性越高。 伸长率:表征钢材的塑性变形的能力。 冲击韧性:指钢材抵抗冲击荷载的能力。 冷加工与时效:时效是随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强度提高、塑性和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冷加工变形可促进时效迅速发展。时效处理使屈服点进一步提高。 电化学腐蚀:指钢材与电解质溶液接触而产生电流,形成微电池而引起锈蚀。 钢号:屈服点—Q;屈服点数值;质量等级,A、B、C、D四级;脱氧程度代号;如:Q235—BZ。 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石膏和水玻璃只能在空气中硬化、保持或发展强度的无机胶凝材料;水硬性胶凝材料(如:水泥)则不仅能在空气,还能在水中硬化保持或发展强度。 陈伏:为了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生石灰熟化形成的石灰浆在储灰坑中放置两周以上。 体积安定性:水泥浆体硬化后体积变化的均匀性;主要指水泥硬化后浆体能保持一定形状。 水泥活性混合材料:粒化高炉矿渣、火山灰混合材料、粉煤灰混合材料、硅灰 碱—骨料反应:混凝土中所含的碱与骨料中的活性成分反应生成复杂的硅酸凝胶,其吸水膨胀,破坏混凝土。 最大粒径:石子各粒级公称上限为该粒级的最大粒径。 和易性:指混凝土拌合物易于施工操作(拌合、运输、浇灌、捣实)并能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性质。包括流动性、黏聚性、保水性三方面。 砂率与合理砂率:沙的质量占沙、石总重量的比例;合理砂率指用水量、水泥用量一定时,拌合料保证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的条件下,使拌合料具有最大流动性的砂率。或是,坍落度一定时,使拌合料具有最小水泥用量的砂率。 耐久性:混凝土抵抗环境介质作用并长期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的能力。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按国标制成变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温度20±3℃,相对湿度90%以上),养护至28天龄期,按标准的测试方法测定的抗压强度值,单位Mpa. 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指按标准方法制作和养护变长为150mm的立方体试件,在28天龄期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强度总体分布中具有不低于95%保证率的抗压强度值。 混凝土强度等级:根据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强度值划分的。采用C与标准强度值表示。 沥青组分:石油沥青是由许多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及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含油分、树脂、地沥青质,还含有沥青碳和似碳物。 沥青的胶体结构:沥青以地沥青质为核心,周围吸附油份和树脂的互溶物所形成的胶体。包括:溶胶型、凝胶型、溶凝胶型。 软化点:反映温度敏感性的重要标志。 结构沥青:由于沥青对矿物填充料的湿润和吸附作用,沥青以单分子排列在矿物颗粒或纤维表面,形成结合力牢固的沥青。 沥青的老化:由于沥青随时间发展,流动性和塑性将逐渐减小,硬脆性逐渐增大,直至脆裂。 热塑性:指石油沥青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而不破坏,除去外力后,仍能保持变形后的形状的性质。 热固性:指在高温条件下,沥青混合料承受多次重复荷载作用而不发生过大的累积塑性变形的能力。 针入度:是表示沥青软硬程度和稠度、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反映在一定条件下沥青的相对黏度的指标。悬浮密实结构:采用“连续密集配”沥青混合料,材料从大到小连续存在,由于粗骨料的数量少而细骨料数量较多,粗集料被细集料挤开,而以悬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知识点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知识点 现在高三的同学们正处在高三复习的关键时刻,学习的效率和品质直接关乎高考的成败。历史更是高考中能够决定成败的一门。何学好高考历史,在高考中不拖后腿?高三网对此做了相关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请同学们参考学习! 第一次鸦X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2.第二次鸦X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X反动派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

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

00318公共政策学选择题知识点

第一章 1. 林德布洛姆最早提出“政策分析” 2. 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的诞生 3. 政策链的概念源于列宁 4.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5.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初 6.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 7. 博弈论的提出者是诺依曼 8.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9.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0. 德洛尔是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批评的政策研究学者的代表人物 11. 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12. 中国公共政策学学科教材,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 13. 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夫研究所 14.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 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 15. 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北京大学 16. 1918 年在洛杉矶成立、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智库是兰德公司 17. 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觉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德尔菲函询法、头脑风暴法 18. 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 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政策链 19. 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尚书周书》 20. 从产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公共决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的是:亚 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 21. 公共政策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是建制化 第二章 1. 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安德森: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 3. 拉斯韦尔: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 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目标,利益 5. 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问题形成,决策机关产生,强制机构出现 6.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 7. 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形式发布 8. 我国司法解释分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 9.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管制,引导,调控和分配 10.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是灵魂 11. 社会正义,公正,协调和稳定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

土木工程材料复习资料.doc

D 、抗冻性 D 、渗透 性 ―A° D 、20.2g C o D 、强度 A 、表观密度 B 、堆积密度 C 、密度 一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一、名词解释 1. 材料的空隙率:材料空隙率是指散粒状材料在堆积体积状态下颗粒固体物质间空隙体积(开口孔隙 与间隙之和)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 2. 堆积密度:是指粉状或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3. 材料的强度:是指材料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4. 材料的耐久性:是指材料在周围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经久不变质、不破坏,长期地保持其工作性 能的性质。 二、 填空 1. 材料的吸湿性是指材料在一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 2. 材料的抗冻性以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所能抵抗的_冻融循环次数_来表示。 3. 水可以在材料表面展开,即材料表而可以被水浸润,这种性质称为亲水性 4. 材料地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三、 单项选择题 1. 孔隙率增大,材料的_B —降低。 A 、密度 B 、表观密度 C 、憎水性 2. 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 A ( A 、吸水性 B 、吸湿性 C 、耐水性 3. 含水率为10%的湿砂220g,其中水的质量为一 A 、19.8g B 、22g C 、20g 4. 材料的孔隙率增大时,其性质 保持不变的是 四、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性质属于力学性质的有_ABCD o A 、强度 B 、硬度 C 、弹性 D 、脆性 2. 下列材料中,属于复合材料的是—AB o A 、钢筋混凝土 B 、沥青混凝土 C 、建筑石油沥青 D 、建筑槊料 五、 是非判断题 1. 某些材料虽然在受力初期表现为弹性,达到一定程度后表现出塑性特征,这类材料称为塑性材料。 (铅) 2. 材料吸水饱和状态时水占的体积可视为开口孔隙体积。 对 3. 在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吸水性。 错 4. 材料的软化系数愈大,材料的耐水性愈好。 对 5. 材料的渗透系数愈大,其抗渗性能愈好。 错 六、问答题 1. 生产材料时,在组成一定的情况下,可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 答案:主要有以下两个措施: (1) 降低材料内部的孔隙率,特别是开口孔隙率。降低材料内部裂纹的数量和长度;使材料的内部 结构均质化。 (2) 对多相复合材料应增加相界面间的粘结力。如对混凝土材料,应增加砂、石与水泥石间的粘结 力。 2. 决定材料耐腐蚀性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答:决定材料耐腐蚀的内在因索主要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