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录12016年遵义中考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

附录12016年遵义中考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

附录12016年遵义中考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
附录12016年遵义中考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

附录12016年遵义中考文言文字词分类梳理

编者按:遵义市中考题对于文言文字词解释的考查,大多出自《遵义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实施意见》中规定掌握的123个字中,其中一般带文言现象的词也来自课本中的课下注释。据此,此附录系统梳理语文版教材中的所有通假字,并将重点虚词进行梳理,相信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答题有很大帮助。

(一)语文版教材通假字梳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

“罔”通“惘”,迷惑不解

3.尊君在不.?《〈世说新语〉二则》

“不”通“否”,可译为“吗”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扳”通“攀”,牵,拉

5.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著”通“着”,穿

6.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帖”通“贴”,粘贴

7.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杓”通“勺”,勺子

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通“缺”,断缺

9.亡.何,其人亡。《古文二则》

“亡”通“无”,不久

10.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口技》

“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

11.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强项令》

“臧”通“藏”,隐藏

12.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

“班”通“颁”,分发

13.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岳飞》

“阙”通“缺”,缺少

1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澈”通“彻”,穿过,透

15.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

“还”通“环”,转,绕《游恒山记》

16.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堕”通“隳”,毁坏《满井游记》

1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19.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弼,辅佐

20.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劳山道士》

“然”通“燃”,点燃

2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通“熟”,仔细

2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细柳营》

“被”通“披”,穿

23.天子为动,改容式.车。《细柳营》

“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2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文二则》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

25.公输盘不说.。《公输》

“说”通“悦”,高兴

26.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距”通“拒”,抵挡

27.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圉”通“御”,抵挡

28.公输盘诎.。《公输》

“诎”通“屈”,折服

2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通“邀”,邀请

3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具”通“俱”,都,全

31.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属”通“嘱”,嘱咐

3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

“辩”通“辨”,分辨

3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反”通“返”,返回

34.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通“慧”,聪明

35.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没有

36.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通“旋”,回转,掉转

37.汤.熨之所及。《扁鹊见蔡桓公》

“汤”通“烫”,用热水焐

38.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齐”通“剂”,药剂

39.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食”通“饲”,喂养

40.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十则》

“莫”通“暮”,即暮春,指农历三月

4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得”通“德”,恩德

42.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订鬼》

“案”通“按”,按着

4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食”通“饲”,喂

44.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表现,显露

45.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材”通“才”,才华,才能

46.其真无马邪.?《马说》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7.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转”通“啭”,鸟叫声

4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反”通“返”,返回

49.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支”通“肢”,肢体

50.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穿

5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

“彀”通“够”,能够

5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与妻书》

“旁”通“傍”,依傍,依靠

53.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二则》

“反”通“返”,转身

5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简”通“拣”,选拔,选择

55.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阙”通“缺”,缺失,疏漏

56.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

“辨”通“辩”,辩解

57.于反复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

“卤”通“鲁”,鲁莽

(二)语文版教材重点虚词梳理一、之

1.代词,可译为“他”“它”“他们”“这”或自称等(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

(2)下车引之.。(《期行》)

(3)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4)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5)愿藉子杀之.。(《公输》)

(6)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7)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8)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0)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2.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1)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2)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3)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4)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5)春冬之.时。(《三峡》)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3.宾语前置的标志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宋何罪之.有?(《公输》)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意

(1)妇拍而呜之.。(《口技》)

(2)心乐之.。(《小石潭记》)

(3)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4)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5)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5.代词,代指这件事

(1)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2)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3)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5)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6)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6.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2)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7)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8)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公输》)

(9)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的”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8.动词,译为“去”“往”“到”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二、其

1.代词,代人、事或物,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她(们)的”;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等(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3)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8)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其.真无马邪?(《马说》)

3.语气助词,加强语气,表猜测,译为“大概”

(1)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4.副词,表语气,不译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相当于介词“于”“在”

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6.其中的

(1)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三、而

1.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1)相委而.去。(《期行》)

(2)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5)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6)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

2.表示顺接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

(2)愿乞一言而.死。(《强项令》)

(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5)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6)将其固可袭而.虏也。(《细柳营》)

(7)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公输》)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10)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等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

(2)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4)而.纵奴杀良人。(《强项令》)

(5)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包拯》)

(6)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公输》)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8)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并列,不译

(1)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3)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5)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5.连词,“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6.表因果关系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2)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7.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了”“罢了”等

(1)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8.词缀,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

(1)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2)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四、以

1.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凭借”“依据”“按照”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介词,表示动作方式,可译为“把”“用”“拿”“靠”等

(1)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4)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6)成,将以.攻宋。(《公输》)

(7)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8)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动词,译为“认为”,有时“以”“为”连用

(1)以.为妙绝。(《口技》)

(2)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4)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5)皆以.美于徐公。/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6)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4.动词,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2)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满井游记》)

(3)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5.连词,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

(1)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6.连词,相当于“而”

(1)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7.连词,因果关系,译为“因为”“以致于”

(1)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8.比得上

不以.疾也。(《三峡》)

9.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由”

受命以.来。(《出师表》)

10.助词,用于“可、所、足”等后,不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3)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

(4)士不可以.不弘毅。/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十则》)

(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五、于

1.介词,和“是”连用,表示承接关系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介词,表对象,可译为“向”“给”“和”“对”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3)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4)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5)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比”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4.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对于”

(1)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3)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5.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1)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

(2)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3)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4)于.时冰皮始解。(《满井游记》)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6.介词,译作“到”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2)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

(3)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7.表示提起相关的一件事,“至于”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2)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3)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六、乃

1.副词,译为“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副词,译为“于是,就”

(1)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2)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3)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4)乃.入见。(《曹刿论战》)

(5)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公输》)

(6)王曰:“善”。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3.副词,才,这才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期行》)

(2)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4.却

乃.尔寂饮!(《劳山道士》)

5.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此乃.勇士头也。(《干将莫邪》)

七、虽

1.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1)游人虽.未盛。(《满井游记》)

(2)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2.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4)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7)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八、为

1.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作动词,译为“是”“做”“成为”等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2)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3)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4)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4.动词,当,担任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5.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6.译作“因为”“为了”

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7.认为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2)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口技》)

(3)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8.为……所,表示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9.作,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10.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九、然

1.连词,译为“可是”“但是”“然而”

(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3)然.,胡不已乎?(《公输》)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2.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可译为“……的”“……的样子”等(1)泯然.众人矣。(《伤仲永》)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3.指示代词,这样

(1)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

(3)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十、夫

1.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2.语气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议论,可不译

(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满井游记》)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啊”“吧”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4.读“fū”,作名词,指成年男子,译作“男子”或“丈夫”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5.“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可译为“先生”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十一、焉

1.疑问代词,译为“哪里”“怎么”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相当于“于此”,代词或兼词,译为“在这里”“在那里”“为这个”“对这种情况”等(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六则》)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为“啊”或不译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夫大国,难测也,惧怕有伏焉.。(《曹刿论战》)

4.“焉”与“为”合用,表疑问语气

(1)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资料讲解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 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 常见的有: 安、卑、备、被,鄙、毕、薄、踣、步、察、策.长.尝、朝、彻、称.诚.惩、驰、出.辞.次,从、错、达、旦、箪,当、道、得、等,敌,吊,度,端,定、毒、恶、发,凡,伐、犯、方、分,菲、奉、否,夫,扶.拂,福,富,负、赋、覆、更、苟,故、顾、固、观、光,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部分列举:(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广厦千万间)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被坚执锐)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出师表素材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出师表 重点词语解释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③诚宜开张圣听(开扩,扩张) ④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⑤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好;应该) ⑦躬耕于南阳(亲自,自身)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低微鄙陋;屈尊就卑) ⑨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朝夕,日夜;效果) ⑩深入不毛(指地面所生长的草木) 临表涕零(落泪) 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表示整数再加上零数)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动词,给予)(以光先帝遗德(yí,形容词,遗留的)) ②论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评定)) ③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有效,成效)(机会)) ④行然后施行(xínɡ,动词,做,执行)(必能使行阵和睦(hánɡ,行列,文中指军队))

⑤以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⑥道咨诹善道(办法)(中道崩殂(道路)) ⑦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俱为一体(是)) ⑧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古今异义 ①开张圣听开张今义:商店开业(古义:开扩,扩张) ②叹息痛恨痛恨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古义:痛心和遗憾)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今义:言行恶劣,不道德(古义:低微鄙陋) ④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行为或帮助而产生好感(古义:感动)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今义:秋季(古义:时) ⑥臣本布衣布衣今义:布的衣服(古义:平民百姓) ⑦临表涕零涕今义:鼻涕(古义:眼泪) 词类活用 ①北定中原(名词作状语,向北) ②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③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形容词作动词,怠慢,懈怠) ④以光先帝遗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⑤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⑥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⑦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亲近。远,疏远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复习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岳阳楼记》谪守()越明年( ) 百废具兴( ) 属予作文( ) 胜状( ) 衔远山( ) 横无际涯( ) 朝晖夕阴( ) 大观也()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浊浪排空( ) 日星隐曜( ) 山岳潜形( ) 薄暮冥冥(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 长烟一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把酒临风( ) 古仁人之心( ) 不以物喜( ) 是进亦忧()微斯人( ) ( ) 吾谁与归( ) 《醉翁亭记》 名之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临溪而渔()非丝非竹()( ) 树林阴翳()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佳木秀而繁阴()饮少辄醉()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岩穴暝()伛偻提携() 泉香而酒冽()宴酣之乐()弈者胜() 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者()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陈涉世家》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 怅恨久之()苟富贵()安知()適戍渔阳() 屯大泽乡()皆次当行()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今亡亦死()等死()以数谏故()楚人怜之()为天下唱()卜者知其指意()然足下卜之鬼乎()念鬼()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固以怪之矣()()间令()往往语() 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忿恚尉()尉果笞广()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藉第()宁有种乎()徇蕲以东() 比至陈()被坚执锐()刑其长吏()《出师表》 中道崩殂()益州疲弊()盖追先帝之殊遇()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以昭陛下()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 计日而待()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深入不毛()叹息痛恨()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斟酌损益()以彰其咎()()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临表涕零()()往来二十有一年矣() 《曹刿论战》 齐师伐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何以战()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既克() 一鼓作气()再而衰()难测也() 望其旗靡()故逐之()() 《唐雎不辱使命》 易安陵()大王加惠()其许寡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岂直五百里哉()怫然怒()以头抢地()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

初中语文中考必考的文言文150个实词释义

初中语文--中考必考的文言文150个实词释义

————————————————————————————————作者: ————————————————————————————————日期:

初中语文 |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150个实词释义 1、比 ①比,《说文》“密也”。本义,靠得很近。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③比较、比拟。?④及,等到。⑤法律术语,同“例”。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①“鄙,边邑也。”“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见识浅陋。(庸俗,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④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 ⑤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⑥比较:鄙;敝 3、兵?①兵,《说文》“械也”。军械、武器。(本义,兵器、武器。)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铸兵。?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战士或军队。③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兵力(作战能力) 4、病?①病,《说文》“疾加也”。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 比较:病;疾 5、察 C?①察,《说文》“复审也”。“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③举荐。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深透;透彻。)

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2016年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

2016年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 一、湖心亭看雪(八上)* 1.拏(ná):同“桡”,牵引。撑(船)。 2.更:还。 3.三大白:酒杯。补充 1.俱:都。 2.绝:消失。 3.是:代词,这。 4.定,完了,结束。 5.余:我。 6.一:全或都。 7.惟:只有。 8.一:数词。痕,痕迹。 9.拉:邀请。 10.强:尽力,竭力。 11.客:做客。 12.及:等到。 13.莫:不要。 14.痴:痴迷。 二、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1念:想,思考。2但:只是,不过。补充: 1欲:想要。 2遂:于是,就。3至:到。4寻:寻找。 5寝:睡。 6与:和、跟。 7如:如同 8盖:原来是。 9如:像。三、与朱元思书(八下)* 1.从:顺,沿。 2.奔:飞奔的马。 3. 轩:高。 4.邈:远。 5.千:表示多。 6.转:通“啭”,鸟叫声。 7.绝:穷。 8. 戾:至。 9. 反:通“返”,返回。 10. 柯:树木的枝干。 补充: 9.共,相同,一样。 10.至:到。 11. 许:上下,左右。 12. 绝:到了极点。 13. 皆:全,都。14. 甚:胜过。 15. 若:好像。 16. 负:凭借。 17. 指:向。 18. 激:冲击。 19. 好,美丽的。 20. 韵,和谐的声音。 21. 息:使……平息。 22. 窥:看。 23. 昼:白天。 24.犹:好像。 25. 交:相互。 26. 日:太阳,阳光。 四、鱼我所欲也(九下)* 1. 患:祸患,灾难。 2.辟:通“避”,躲避。 3. 蹴:用脚踢。 4.辩:通“辨”,辨别。 5. 奉:侍奉。 6. 得:通“德”,感激。 7. 与:通“欤”,语气助词。 8. 乡:通“向”,从前。 9. 已:停止,放弃。 补充: (1)亦:也。 (2)欲:想要。(3)兼:同时具有。(4)舍:舍弃。(5)取:选取。(6)甚:超过。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恶:厌恶。 (10)如:假如,假使。 (11)莫:没有。 (12)为:做。 (13)非:不 (14)独:仅。 (15)是:此,这样。 (16)丧:丧失。 (17)弗:不。 (18)加:益处。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曲肱而枕之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之】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字词解释训练

七年级文言文字词解释训练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 ?????????? 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陈太丘与友期 )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 子曰:“温故( )而( )知新( ),可以( )为师矣。” (《为政》) 5、 子曰:“学而 ( )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 (《为 政》)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 子曰: 知之( )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雍也》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述 而》 改之。”(《述而》) )也。《兑命》曰:“学 ( )学半”。其( )此之谓乎? 河中石兽 纪旳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 阅( )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 d o )数小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 )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 10、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斯( 夫,不舍( 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 )志,切 )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 .”《子张》 虽有佳肴 《礼记》 虽( )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 )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 )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 也。故曰:教学相长 (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大全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大全 1.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2.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3,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4.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5.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6.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 7.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8.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9.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0.表主管的:知、典、主、司 11.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2.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稔:庄稼成熟。刈:割;

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13.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4.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5.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6.表俸禄的:俸、禄、秩、饷(秩:官吏的俸禄。) 17.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18.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

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全归纳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安逸。例:死于安乐 2.备1、、详尽。(前人之述备矣)2、具备。(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 3.被:同“披”,穿(皆被绮绣) 4.鄙: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5.毕:都(群响毕绝《口技》) 6.薄: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7.策:1、鞭子。(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

(word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常用字及注释

常用字注释 安:①安宁,安定;②稳定,稳固;③安逸,安乐;④安心;⑤安放,设置;⑥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哪里 比:①并列,挨着;②副词。接连地;③勾结;④及,等到;(①~④旧读bì)⑤顺从,和顺;⑥比较。⑦比喻 鄙:①周代基层行政区划,五百户为鄙;②边疆,边缘的地方;③庸俗,浅陋;④看不起,轻视;⑤谦词。谦称自己。 兵:①兵器,武器;②军事,战争;③军队 并:①合并,吞并;②一起,一并;(除③外,其余念bìng)③bǐng。通“屏”(摒)。抛 弃;④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⑤并行,并列;⑥一起,一齐;⑦bàng(棒)。依傍,沿着;⑧合并,兼并; 策:①竹制的马鞭子;②竹杖,拐杖;③成编的竹简;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⑤策问。⑥计策,计谋;⑦古代占卜用的蓍草。; 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 乘:①驾车,驱马拉车;②登,升;③趁着,凭借;④压服,欺压;⑤追逐;⑥计量,计算;⑦shèng(剩)。春秋时晋国史书叫做“乘”;⑧shèng(剩)。量词; 从:①跟随;②顺从,听从;③参与;④由,自;⑤堂房亲属;⑥副,与“正”相对;⑦ zòng(纵)。南北方向。⑧zòng(纵)。放纵,纵容;⑨【从容】1.不慌不忙,2.怂恿,鼓动人做坏事; 殆:①危险;②近于;③副词。大概,恐怕;④通“怠”。懒惰; 道:①路;②规律,道理;③指道家,道教;④主张,思想,学说;⑤从,由;⑥说,讲; ⑦dǎo(导)。引导;⑧dǎo。通,疏导;(⑦、⑧后写作“导”)⑨量词;⑩古代行政区域名;堵:①古代建筑墙的单位 而: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②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转折、相 承等关系。③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④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的意思;⑤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⑥如,像; 凡:①凡是,表示概括;②总共,一共;③平凡,平常; 方:①方;②古代代称面积的用于,“方十里”即纵横十里;③方向,方位;④地的代称;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考文言文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军队)伐. (攻打)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2、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谋之,又何间. (参与)焉?——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3、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未能远谋。——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何以. (凭,用)战?——您凭借什么作战? 5、衣食所安.(养生),弗.(不)敢专. (独占)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6、小惠未徧. (同“遍”,遍及),民弗从也。——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7、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弗敢加.(以少报多)也,必以信. (语言真实)。——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如实禀告神。 8、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 (赐福,保佑)也。——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案件),虽不能察.(弄清楚),必以情. (实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但是)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10、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属. (类)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2、公将鼓. (击鼓)之。——庄公想要击鼓进军。 13、齐师败绩..(溃败)。公将驰.(驱车追赶)之. (齐军)。——齐军溃败。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齐军。 14、遂.(于是)逐. (追击)齐师。——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 15、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 (原因)。——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6、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17、一鼓作.(振作)气.(士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士气正旺盛),故克之。——(齐军)第一次击鼓时(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年xx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常见考法,以及误区提醒、例题解析。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

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初中文言文字词解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最新中考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字词解释汇总

最新中考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字词解释汇总 编辑:cxf 【1、《论语》十则、2、鱼我所欲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 7、桃花源记、 8、三 峡、9、马说、10、陋室铭、11、小石潭记、12、岳阳楼记、13、醉 翁亭记、14、爱莲说、15、记承天寺夜游、16、送东阳马生序】 1、《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文分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