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踝关节骨折分型及特殊类型骨折治疗

踝关节骨折分型及特殊类型骨折治疗

踝关节骨折分型及特殊类型骨折治疗
踝关节骨折分型及特殊类型骨折治疗

踝关节周围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其中踝关节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 9%,发生率居关

节内骨折首位。英国每年有30200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就医,其中42000例较为严重;美

国每年有260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就医,其中25 %需手术治疗。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交

通的繁杂,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需求及患者对生活质

量的高要求成为骨科医师所面临的一项挑战。笔者就踝关节骨折近年来的热点问题结合本期

刊登的踝关节相关论文进行简要评述。

踝关节骨折分型的局限性

骨折分型是分析骨折致伤机制、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最科学、简单、实用的方法。同

时,骨折分型亦已成为临床医师之间交流治疗方案、总结临床经验的专业语言及重要理论基

础。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距骨及下胫腓联合复合体、内侧三角韧带复合体、外侧

韧带复合体组成。目前,踝关节骨折应用较多的是Lauge —Hansen分型及基于Danis —Weber分型提出的AO分型。Lauge —Hansen分型创建于1950年,是目前应用普遍的踝关节骨折分型体系,常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Lauge —Hansen分型的命名原则

包括两部分,前部分表示足的位置,后部分表示暴力方向。

Lauge —Hansen共验证了4类骨折类型:(1)旋后外旋型损伤(SER),发生率占踝关节骨折的40 %?75 %; SER包括4个亚型,即I度下胫腓前韧带断裂、H度外踝短斜或螺旋形骨折、川度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度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2)旋后内

收型损伤(SAD),发生率为10 %一20 %; SAD包括2个亚型,即I度外侧副韧带损伤或外踝骨折、n度内踝骨折。(3)旋前外旋型损伤(PER),发生率为7 %—19 %; PER包括4个

亚型,即I度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n度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川度外踝胫距关节面上方的螺旋形或斜形骨折、W度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PER常伴下胫腓联合不稳定。(4)旋前外展型损伤(PAB),发生率为5%?20 %; PAB包括3个亚型,即I度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n 度下胫腓前后韧带撕裂、川度外踝横形骨折。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Lauge —Hansen分型作为决策手术指征的理论基础存在以下局限性:(1)该分型表述了外踝、内踝、后踝骨折的发生,却没有明确表述骨折的移位、成角的量化指标;(2)对后踝骨折无定位表述及对关节面损伤无程度表述,如骨折发生在后踝外侧或内侧。因此,有学者提出后踝骨折若延续到了内踝,则无法应用Lauge —Hansen分

型标准进行分型,故称其为“非典型踝关节骨折”。

该类创伤可发生于高能量损伤,也可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发生率为 6 %一11 %,常伴

发于SER或PER损伤伴腓骨骨折端外移时,垂直的骨折线通过内踝后丘,且伴距骨向后内侧半脱位,影像学上表现为内踝骨折处的“双边征”,CT可见骨折块覆盖整个后踝。

Danis —Weber分型重点表述了下胫腓联合的损伤情况。随后,AO学会基于AO内固定原则,采纳了这一分型标准,并将其进行了细化和扩展,共分为3型9组27个亚组,

即44 一A下胫腓联合以远腓骨骨折、44 一B经下胫腓联合腓骨骨折、44 一c下胫腓联合

近侧腓骨骨折。可见,Danis —Weber分型更是没有表述内踝骨折、后踝骨折的损伤细节问题。上述两种

33种特殊类型骨折

一、Hoffa骨折:股骨远端单髁或双髁后方的冠状位骨折,为关节内骨折。1904年Hoffa首先描述了这种骨折,故又称Hoffa骨折,临床非常少见,属于AO 分型的B3型。 二、Jonesmann骨折:指第五跖干骺端与骨干连接部骨折。 英国骨科医生Sir Robert Jones(1857–1933)自己跳舞后发生此类骨折并首先描述,故此得名。

三、Maisonneuve骨折:指由外旋暴力导致的腓骨近端骨折,常常合并下胫腓分离、内踝骨折、三角韧带撕裂、前距腓韧带断裂、骨间韧带损伤、下胫腓韧带撕裂、后踝骨折等损伤,属于旋前-外旋三度损伤,踝关节不稳定。 四、Pilon骨折:是指胫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常常由垂直暴力所致,常常合并腓骨骨折和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它是由法国放射学家Destot在1911年首先提出,Pilon是法语,意思是pestle“臼”。

五、Dupuytren骨折:即踝部旋转骨折伴下胫腓韧带断裂,包括下胫腓分离和腓骨下端骨折。 六、Tillaux骨折:即下胫腓前韧带在胫骨的起点处发生的撕脱骨折。 Tillaux-Chaput骨折:同样损伤机制导致的胫骨后外侧的撕脱骨折。

七、die-punch骨折:桡骨远端的关节内骨折,伴有月骨陷窝背侧表面的压迫。1962年Scheck对从桡骨远端月骨关节面背侧部分撕脱下来的骨折命名为 die-punch碎片,现在把由月骨冲撞挤压桡骨的月骨关节面所造成的骨折通称为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在AO/ASIF分型上属于B1.3型。 八、Clay shoveler骨折:下颈椎或上胸椎棘突骨折。 1940年德国Hall等报道13例棘突骨折的患者,这些患者均为铲土工人,因此Hall 将这类孤立性的棘突骨折命名为Clay shoveler骨折,即“铲土者骨折”。

踝关节骨折分类系统(Lauge-Hansen分型)

踝关节骨折分类系统(Lauge-Hansen分型):一种评估系统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Los Angeles County-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edical Center, 1 200 N. State St., Los Angeles, CA 90033. 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 D. M. Forrester 1950年Lauge-Hansen医生依据损伤时足的位置和导致畸形的暴力提出了踝关节骨折的分类系统。骨科医生广泛应用这个系统,但是放射学科医生通常不应用这个分类系统。作者提出一种系统能够快速评估90%-95%病例的损伤机制。发现骨折并对损伤进行分类并能够做出韧带损伤的诊断。以腓骨骨折为依据,可以立即发现四种类型的损伤: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随后评估内踝骨折和后踝骨折,确定损伤的程度和韧带撕裂的部位。1950年Lauge-Hansen依据损伤时足的体位和所受外力对踝关节损伤进行分类1,2。他的研究性工作已经被广泛应用,作为评估踝关节损伤的依据。 通过将尸体足固定在板上,给予不同的应力,Lauge-Hansen 建立了四种类型的踝关节损伤类型:旋前-外展型,旋前-侧旋型(外展),旋后-内收型,旋后-侧旋型(内翻)。双词语命名的第一个词指受伤时足处的位置;第二个词语是指发生变形的暴力。他发现对于踝关节的暴力造成的韧带和骨骼的损伤是按照可以预测的顺序发生的。如果暴力在发生顺序任何一点停止,导致不完全的系列损伤3,4。因此如果知道受伤时足所处位置和所受暴力的方向,可以在X线片上对不能显现的韧带损伤和明显的骨折作出评估。 尽管应用Lauge-Hansen分型可以作出精确的和复杂的放射学报告,但是为什么没有被广大放射学科医生普遍应用呢?为什么一直应用单纯描述性词语例如“内踝骨折”或“三踝骨折”作为诊断呢?单纯内踝骨折可能反映旋前或旋后损伤。与之相似,“三踝骨折”可能是旋前-侧方旋转或旋后-侧方旋转损伤的末期。如果骨折复位以发生损伤的暴力为反方向,判定损伤机制是重要的。不幸的是,当病人发生踝部骨折时,通常不能表述事故发生时足所处的位置。与实验情况不同,放射医生必须从骨折特异性位置和形态重建信息。 应用Lauge-Hansen分型我们设计了一种规则系统可以快速评估损伤机制。识别踝部骨折块的数量能够证实损伤是否完全或在中间停止。从这方面信息,从骨折类型可以推断出韧带损伤情况。四种损伤机制 内旋-外展 当足内旋时,距骨在踝穴内外展这导致牵引内侧结构并压迫外侧结构(图1A)。然后按顺序发生对骨骼和韧带的损伤: 1度损伤: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撕裂 2度损伤:前方和后方胫腓联合韧带撕裂并由后踝骨折。 3度损伤:弯曲形腓骨骨折,通常在踝关节以上(图1B)。 腓骨短斜形骨折从内侧向外侧向上行走,角度不是陡直的,在前后位片上看的最清楚。当内踝骨折时,变为横行走向。 踝关节的前后位片(图1C)表明了由旋前-外翻暴力对外踝结构产生影响时导致的斜形骨折。内侧踝穴增宽确立了三角韧带撕裂。存在短斜形骨折表明是3期的内旋-外翻损伤。通过推理,在侧位片上尽管没有后方骨折,但是后方胫腓韧带很可能撕裂。

踝关节骨折分型及特殊类型骨折治疗

踝关节周围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其中踝关节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 3. 9%,发生率居关节内骨折首位。英国每年有30200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就医,其中42000例较为严重;美国每年有260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就医,其中25 %需手术治疗。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交 通的繁杂,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需求及患者对生活质 量的高要求成为骨科医师所面临的一项挑战。笔者就踝关节骨折近年来的热点问题结合本期 刊登的踝关节相关论文进行简要评述。 踝关节骨折分型的局限性 骨折分型是分析骨折致伤机制、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最科学、简单、实用的方法。同 时,骨折分型亦已成为临床医师之间交流治疗方案、总结临床经验的专业语言及重要理论基础。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距骨及下胫腓联合复合体、内侧三角韧带复合体、外侧 韧带复合体组成。目前,踝关节骨折应用较多的是Lauge —Hansen分型及基于Danis —Weber分型提出的AO分型。Lauge —Hansen分型创建于1950年,是目前应用普遍的 踝关节骨折分型体系,常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Lauge —Hansen分型的命名原则包括两部分,前部分表示足的位置,后部分表示暴力方向。

Lauge —Hansen共验证了4类骨折类型:(1)旋后外旋型损伤(SER),发生率占踝关 节骨折的40 %?75 %; SER包括4个亚型,即I度下胫腓前韧带断裂、H度外踝短斜或螺旋形骨折、川度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度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2)旋后内收型损伤(SAD),发生率为10 %一20 %; SAD包括2个亚型,即I度外侧副韧带损伤或外踝骨折、H 度内踝骨折。(3)旋前外旋型损伤(PER),发生率为7 %一19 %; PER包括4个亚型,即I度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H度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川度外踝胫距关节面上方 的螺旋形或斜形骨折、W度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PER常伴下胫腓联合不稳定。(4)旋前外展型损伤(PAB),发生率为5%?20 %; PAB包括3个亚型,即I度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H 度下胫腓前后韧带撕裂、川度外踝横形骨折。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Lauge —Hansen分型作为决策手术指征的理论基础存在以下局限性:(1)该分型表述了外踝、内踝、后踝骨折的发生,却没有明确表述骨折的移位、成角的量化指标;(2)对后踝骨折无定位表述及对关节面损伤无程度表述,如骨折发生在后踝外侧或内侧。因此,有学者提出后踝骨折若延续到了内踝,则无法应用Lauge —Hansen分 型标准进行分型,故称其为“非典型踝关节骨折”。 该类创伤可发生于高能量损伤,也可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发生率为 6 %一11 %,常伴 发于SER或PER损伤伴腓骨骨折端外移时,垂直的骨折线通过内踝后丘,且伴距骨向后内 侧半脱位,影像学上表现为内踝骨折处的“双边征”,CT可见骨折块覆盖整个后踝。

距骨及踝关节骨折分型讲解

距骨骨折的Hawkin 分型: I 型:距骨颈无移位骨折。 Ⅱ型:距骨颈移位骨折,伴有距下关节脱位。 Ⅲ型:距骨颈移位骨折,伴有距下关节或胫距关节脱位。 Ⅳ型:距骨颈移位骨折,合并胫距、距下及距舟关节脱位。 踝关节骨折的AO 分型: Slide 1 分型 AO 分型 AO 根据外踝损伤的情况,将踝关节骨折分为A 、B 、C 三型,这三型中又有不同亚型,以1,2,3等数字代表由于踝关节骨折特有的复杂性及其区别于垂直压缩Pilon 骨折的必要性,AO 将踝关节骨折编码为44 Slide 2 A 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下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下型) A1---单纯腓骨骨折 A2---合并内踝损伤 A3---合并后内侧骨折 B 型:韧带联合平面腓骨骨折(经韧带联合型) B1---单纯腓骨骨折 B2---合并内侧损伤 B3---合并内侧损伤及胫骨后外侧骨折 C 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上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上型) C1---单纯腓骨干骨折 C2---复合性腓骨干骨折 C3---近端腓骨骨折 Slide 3 A 型:韧带联合下型足在旋后的位置内收的暴力作用于距骨,导致外侧结构紧张而最先受累。它可以是外侧韧带断裂、骨韧带撕脱或外踝在胫骨关节面水平或稍下的横行骨折。如果致畸型的暴力持续作用,距骨将倾斜,导致内踝的剪切压缩骨折。 Slide 4

B 型:经韧带联合型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发生在足旋后位上,受到一个轴向的压力。由于距下关节沿着倾斜轴心运动,足的内翻导致距骨的外旋。首先腓骨超负荷发生斜型骨折,骨折线由前向后,从踝关节水平向近端延伸。距骨进一步外旋,并向后方移位,导致后联合韧带损伤或后踝骨折。最后由于距骨向后半脱位,内侧结构受损,导致三角韧带损伤或内踝横向骨折。 Slide 5 C 型:韧带联合上型损伤发生于足旋前位,内侧结构紧张,外旋的力量作用于足部。内侧结构首先受损,表现为三角韧带断裂或内踝撕脱骨折。这样,距骨的内侧壁便可以向前移位。距骨外旋,迫使腓骨沿其纵轴旋转扭曲,导致前联合韧带,然后是骨间韧带的断裂。这时,旋转的距骨脱离了位于内侧的胫骨,腓骨与胫骨分离,导致后联合韧带的断裂(少数可以发生后踝的撕脱骨折)。最后,腓骨干间接骨折,骨折的水平取决于骨间膜向近端撕裂的程度。

踝关节骨折_百度文库

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 顾倩莉 解剖概要 ?构成:胫骨远端、腓骨远端、距骨体。 ?外踝,内踝,后踝: 折。?活动范围:背屈20。— 30°跖屈45 - 50 踝关节运动肌群 肌等;?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前方通过 ?伸肌群: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等 ?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 ?内翻肌群: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外翻肌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等 踝关节骨折概述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 ?间接暴力:多见,跖屈扭伤。 ?直接暴力:骨折复杂。 分类 ?踝关节背屈位时稳定;跖屈位时,间隙增大, 活动度增大,不稳定,易骨 ?屈肌群: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 °内翻30 °外翻30 — 35 °

?I型:内翻内收型 ?n型: ?外翻外展型: ?内翻外旋型: ?特征:三踝骨折,胫腓下韧带完整,不发生踝关节脱位。 ?m型:外翻外旋型 临床表现和诊断 ?踝部肿胀,淤斑。 ?内翻或外翻畸形,严重者可出现开放性骨折脱位。 ?压痛,活动障碍。 ?X线:踝关节正、侧、双斜位;胫腓骨全长像。 治疗 ?治疗前应了解一些因素: ?距骨与胫腓骨下端紧密接触,是骨折复位的关键,因为两踝均通过韧带与距骨相连。?采用与损伤相反方向,将距骨与胫骨远端的关系恢复正常,踝关节的解剖位置将恢复,由于这一位置很难保持,故需用内固定。 ?内踝如此,外踝也如此。 ?外踝或腓骨下端被认为是处理关节损伤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时需要依靠内固定腓骨来保持踝关节的完整性。

?下胫腓关节的分离应完全纠正,必要时需内固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