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原理(1234章)

生态学原理(1234章)

生态学原理(1234章)
生态学原理(1234章)

生态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 + logos,oikos意为“住所、栖息地”,logos意为“论述、学科”。从字义上讲,生态学是关于栖息环境的科学。即研究生物的聚居地或生境的科学。(动物、植物学家、社会、经济学家等有不同的定义)。

*动物生态学家主要强调个体和种群。

*植物生态学家主要强调个体和群落。

*现代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及其能流、物流和信息流。

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主要是4个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个体:研究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属生理生态学范畴。

种群: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多度及其波动是关键)群落:同一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复合体(结构演替,多样性.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是关键)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复合体(即现代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研究对象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微观:分子生态学,基因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

宏观:全球生态学,生物圈.

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稳态和调节功能)上,通过这三大流,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员联系成为一个具有统一功能的系统。

四生态学的分支

1. 以研究对象分:动物生态学(哺乳动物、昆虫、鸟类、鱼类生态学等)植物生态学(地衣、苔藓、森林、草原生态学等);微生物生态学(真菌、细菌、病毒生态学等);人类生态学(人口、民族、历史生态学等);土壤生态学;气象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等。

2. 以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分微观生态学(个体以下的各层次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3.以研究目的和性质分理论生态学:生态学理论和数学推理应用生态学:工程、技术、医学生态学等多数生态学分支学科。

4.以生物的生存环境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沼泽生态学冻原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太空生态学。

5. 以研究方法分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实验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生理生态学、古生态学等等。

五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E.景观生态学F.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A.野外与现场调查:野外实地考察、卫星遥感、无线电追踪B.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化学、物理方法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等。C.实验室模拟:人工气候箱,人工降雨大厅,人工风洞等 D.计算机模拟:预测数十年或数百年后之生态环境。E.

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建立全球生态数据及处理中心,建立全球地理生态信息系统,建立全球生态信息网等

内容回顾

1.按照生物的栖息环境分类,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分为(C)

A.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B.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学、水域生态学

D.农业生态学、华景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子:环境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生物生存必需者称生存因子)

分类:

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作用的主次性,交互作用,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阶段性,直接作用及间接作用性。

2.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3.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种群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4.最小因子定律:在其他元素供应充足时,植物的生长受最小量营养元素的制约。

5.限制因子定律: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限制因子定律。

6.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

8.胁迫环境中生物体的四个演变阶段: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耗尽阶段,再生阶段。

9.内稳态生物:生物能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的生物。

非内稳态生物:体内环境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

10.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概括起来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适应组合。

11.趋同适应: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对环境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叫——

12.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非常近的生物有机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其形态、生理对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叫——。

1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群体由于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或经人为选育,而形成了形态、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类群,称为生态型,是趋异的结果,如:人。

14.光的生态作用

(1).光强的生态作用:光的强度对生物的形态建成及生态分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A.植物:对植物的形态建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花芽的分化、叶肉细胞的形成、叶绿体的形成、黄花苗的形成、植物苗的健壮、果实的着色、糖的形成等无不与光强有关。(对光强需求的不

同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B.动物的行为:光照强度决定动物开始活动的时间。根据动物的活动时间将动物分为: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

(2).光质的生态作用:不同的光质可以对植物产生不同的生态作用,如:红光有利于糖的形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形成,蓝紫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等。在生产实践中不同颜色的塑料大棚就是对光质之不同生态作用的利用。

(3)光照时间的生态作用:A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根据其开花与光照周期的关系,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性植物。B动物的光周期现象:鸟类迁徙,哺乳动物繁殖。

15.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16.温度系数(Q10)表示生长发育的速度。即温度每升高10℃,生物体生长或生化反应加快的倍数。

17.动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上,皮下脂肪加厚。生理上,增加产热,局部异温。行为上发生变化。贝格曼定律: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个体较大(如:北极熊、非洲黑人)。阿伦定律:恒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突出部位(耳、四肢、尾)有变短的趋势。

18.有效积温法则: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热量是一个常数。

19.有效积温是某种生物生物学零度以上积温的总和。K =Σ(Ti-To)

K是某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Ti是某生物生育期的日平均温度.To是某生物的生物学零度。n是某生物发育所经历的天数

20.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①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全年有效积温大于K

②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③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

④预报农时

21.温周期现象:由于地球的公转及自转、导致太阳辐射周期性的变化,产生了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及四季变化,使生物适应了这种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环境下比在恒温条件下生长更好,这种生物对温度有节律的昼夜变化的反应称为温周期现象。

22.生物长期适应了一年四季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23.水的生态意义:水是生物生活和生存的必要条件,陆生生物保水是第一性的,水生生物不能离开水。①.维持细胞膨压,保持固有姿态。②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③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是以水为介质。④水的热容量大,使生物能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⑤对陆生生物有最低、最高、最适三基点。⑥是动植物营养运输的主要媒介。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由同种个体通过特定

的关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3.最适密度:种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饱和密度:特定环境所能允许的种群最大密度。

最低密度:濒临灭绝前的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的确定:1)总数量调查2)取样调查

5.年龄金字塔:即按年龄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各龄级个体数或年龄比例用图形表示。上下表示年龄级,左右宽度表示各龄级个体数或年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6.生命表: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表格。是分析种群动态的有效工具。(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编制方法:首先划分年龄阶段,记录各年龄级开始时的种群数量,直至该群动物全部死亡,最后据此计算各年龄级死亡率、存活分数、平均寿命等,即就是对一种生物“同生群”生长发育的统计表。

7.存活曲线:将生命表中相应的存活个体数或存活率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所作的图,就得到存活曲线图。(凸型存活曲线<人类,大型兽类>,对角线型存活曲线<鸟类>,凹型存活曲线<甲壳类,鱼类,两栖类>)

8.内禀增长率——是指在理想条件下,即没有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部因素决定的增长率,用rm表示。它充分表现了种群最大潜在生殖能力。又称生物潜能或生殖潜能。rm与实际增长率(r)之差被称为环境阻力。

9.种群增长模式:(1)种群在无限制的环境中,表现为指数增长,其增长曲线为“J”型。(2)在自然界空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种群不可能长期表现为指数增长,随着竞争的激烈,种群的增长表现为S型,称之为逻辑斯谛增长。(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其)(到达环境容纳量K后不再增长)

dN/dt=rN(1-N/K)

式中N为种群密度,t为时间,r为瞬时增长率,K为环境容纳量。(1-N/K)剩余空间,即种群可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

10.种群波动:(1)季节性波动(植物的四季变化,春小麦,秋玉米等)(2)年际间变动:

a.不规则波动:鳗鱼受捕捞的影响,飞蝗受干旱的影响。

b.周期性波动:哺乳动物种群常有9-10年或3-4年的周期性变化。如雪兔和捕食者猞猁,具有9-10年的周期,没有猞猁,雪兔种群仍保持这一周期。其原因波动原因有环境和种群内部2个原因。

11.生态入侵:人为或自然力量把一个新的物种带入适宜于其生长的新环境中,由于环境适宜及天敌较少,其数量迅速扩大,影响到新栖息地原有生物的正常生长,该过程叫生态入侵。

12.物种平衡:在一定的环境中,各种群数量长期的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13.生态对策:生物在长期的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叫生态对策。包括生殖对策、取食对策等。种群分为r-选择者和K-选择者。(1)r-对策:小型化、高出生率、大量繁殖,以量取胜,高扩散能力,但寿命短、存活率低。r-对策者是以提高增值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亲本关怀率低、防御能力弱、死亡率高,但由于其r值高能使种群迅速恢复。(2)K-对策:体型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宜于稳定的生境,具有较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繁殖速度慢。遇强烈干扰后,恢复能力差,顶级生物属于该类。K-对策者是以提高竞争能力获胜,种群数量较稳定。由于其r值低,种群恢复困难。

第四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分布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中分布

群聚(集群、群集):指种群内部个体朝一起集中的现象或趋势。

3.群聚的生态意义:

A.有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企鹅);

B.群聚以共同取食(乌鸦);

C.共同防御天敌(斑马);

D.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发育(鸡类春季集群,鱼类生殖洄游);

E.有利于迁移(蝗虫群居相)。

4.阿利氏原则:自然界中,种群内部形成大小不同的群,生物种群都有一个最适密度,过疏和过密都可能产生限制性影响。

5.种群的种间关系

(一).种间的正相关作用:1.原始合作2偏利共生3.互利共生

(二).种间的负相关作用:1.竞争:干扰性竞争,利用性竞争2.捕食3.寄生(寄生者,宿主)4.协同进化(指一物种的性状改变,会对另一物种产生影响,使其性状作出相应的反应而进化)

6.习题:

1.在对某动物的跟踪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该动物性成熟时间明显提前,则种群的出生率(B)

A 下降

B 升高

C 动态平衡

D 绝对不变

2.描述不正确的是(C)

A 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的基因库

C 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增大

D 种群的增长率在种群的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3.描述不正确的是(D)

A 种群呈现J型增长曲线的前提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B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时间推移,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

D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途中没有表示出来

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三章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学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 [教学难点]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 [教学时数]4 本章重点 1.生态学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分 3.生态系统分类 4.食物网 5.生态危机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学概念 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学科。 1866年,德国的动物学家黑格尔(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interaction)的科学。后来,一些著名生态学家也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1966年,smith认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生活之地相互关系的科学,所以又可把生态学称为环境生物学(evironmental biology)。著名美国生态学家E·odum(1956)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不同定义代表了生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强调了不同的基础生态学分支和领域。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初期主要研究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和人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向生态学的不断渗透,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动力,使其成为多学科、较活跃的科学领域之一。目前,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学三定律 美国环境学家小米勒(G.T.Miller,Jr.)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是: 生态学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该定律为哈定(g·hardin)所提出,可称为多效应原理。 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可称为相互联系定律。 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该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或可称之为勿干扰原理。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物学科的两大发展方向:微观——分子生物学;宏观——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是活的生物在自然界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环境污染(三废)、自然资源的破坏、能源危机、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不足等问题。——全球性的事态激化,称为“全球性生态灾难”——才重视生态学。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三大生态学问题。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78个国家,包括118位国家首脑参加,讨论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有关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学战略性问题,生态学的作用已不言而喻。这次大会推动了全球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称为生物群落。 随着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森林、草原、荒漠等等)。而特定的生物群落又维持了相应的环境条件。一旦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人们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Ecosystem),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一定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或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城市生态学课件资料③——第二章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一、生态学(ecology)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1.德国赫克尔(Em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居住地、隐蔽处、家庭)与“logos”科学研究。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因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生态学研究尺度 1.基因 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①基因多样性 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转基因 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2.个体生态学 ①物种的生活史 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型 ③环境对个体的制约——生态型 3.种群生态学 同类生物所组成的群体。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大小等。

②种群的格局——空间分布等。 ③格局形成的过程——种内竞争、生殖特征等。 4.群落生态学 不同类别生物所组成的集合。 ①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种类结构。 ②群落的动态——演替过程、物种更替等。 5.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①结构——食物链。 ②功能——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③调控——机制、反馈。 二、城市学 1.城市学(urbanology)一词最早见于日本矶村英一的《城市学》(1975)。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3.最早的城市学是依附于建筑学之中的。工业革命后,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被相继纳入城市学的范畴之中。 三、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 1.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2.美国芝家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首先提出这个科学术语。 3.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人口爆炸”,因此人类生态学也就自然成为生态学中最引人瞩目的分支之一。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农业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也是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这一地区内生物种 类数目和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这一现象称为边际效应. 3、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节 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输入,改变农业生态 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 4、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 称生态对策。 5、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 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7、成本外摊: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的生态 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核算成本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9、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 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 10、群落: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 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1、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 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3、生态因子的概念: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要素。 14、生态对策的概念: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 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15、生态效率:在食物链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为生态效率。 16、有机农业: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 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17、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18、捕食:一种生物已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19、初级生产: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中的能量转化为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20、垂直结构:群落中生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生态学概论

第一讲概论2 第一堂课前言、生态学概念与发展2 前言2 1生态学的概念3 2生态学思想的简单回顾3 2.1“田园主义”和“浪漫主义”生态学思想4 2.2“帝国主义生态学”思想5 3二十世纪生态学上的重要事件5 3.1 成立生态学会5 3.2创立群落演替的气候学派5 3.3把经济思想(如生产者、消费者)运用到对大自然的研究中6 3.3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7 3.4生态学时代的到来(1960年代)7 第二节课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7 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7 1.1生态学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孕育和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7 1.2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8 ,并将其提高到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度8 ,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8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对生态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9 2.1生态学在社会中重新定位9 2.2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融汇与分化9 2.3从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到整体的网络化研究10 2.5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改善和提高10 3我国生态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任务(研究热点)11 3.1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机理和评价方法研究11 3.2加强生态安全理论、生态预报方法和生态安全预警监控系统的研究11 3.3强化区域生态评价、生态规划、生态管理和生态工程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的重大生态环境 建设11 3.4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科学研究12 3.5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学机理与方法12 3.6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关系的生态学研究13 3.7生态学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研究13 3.8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生态学问题13 3.9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研究13 3.10全球变化引发的生态学问题研究13 结语:努力前程14

农业生态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生态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生物群落: 2、农业生态系统: 3、食物网: 4、现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 A、4-5级 B、6-7级 C、7-8级 D、9级 2、以下哪些就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就是( )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就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就是( )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就是( ) A、氮 B、氢 C、水 D、钾 6、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C,生产者D、分解者

7、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就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 A、负相互作用B、正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8、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种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9、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 A、厄尔尼塔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0、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就是生物种间的(C)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就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就是因为其中包括(A)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3我国现有耕地约为(A) A、15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就是(A)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较高就是因为增加了(B)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她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生态学概论复习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相互关系,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和分布)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及分布起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土壤:岩石风化后,在生物参与下形成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复合体。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1、综合作用(交互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或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总有1~2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这就称为主导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种营养物质数量甚微则植物的生长受到不良影响,若这种营养物质完全缺失则植物不能生长。缺点:只考虑了对植物的影响,只考虑了植物与营养物质的关系,有局限性。补充:只适用于稳态条件下,还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和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的耐受范围的法则。 光饱和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的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光和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按光强可把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植物。按日照长度,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摄取一定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K=N?(T-C)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T为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 温度的生态学意义:1、生物是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2、地球上的生物在进化中有应对温度变化的特性。 水的生态学意义:1、生命起源于水环境2、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4、水是生命代谢中的重要原料5、水对植物的具体生态作用:(01、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02、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03、土壤含水量三基点04、水对陆生生物热量调节和热能代谢的生态作用)6、各种生物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依赖水在3.98℃时密度最大7、水的间接生态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2、预测生物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 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 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 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 .

.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 、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三大 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 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2、生态作用 3、生态适应 4、生态幅 5、胁迫 6、生态位 7、阳性植物 8、阴性植物 9、耐阴植物10、生活型 11、生态型12、光周期 二、问答题 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 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 5类。 . .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尺度:某种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栖息的生态环境,或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食物或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即该生物的生态幅。 生态位(基础与实际):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描述了某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基础生态位: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即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一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该定律成立的条件:一、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二、考虑生态因子间的可补偿性。)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生态因子。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阿利氏规律: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阿仑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动物大。 驯化(自然/人工):生物个体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或生理的可逆变化过程(人工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气候驯化: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生理调节反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关于植物的物种内的密度效应,目前有两个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总是差不多一样的。–3/2自疏法则:同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个体死亡。自疏导致的密度和个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曲线的斜率为-3/2。 领域与领域行为: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很多,如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其领域范围;或威胁、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 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 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 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 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 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具体“滞、渗、蓄、净、用、排” 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 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 6.生态广场 7.生态公园 8.强渗透地面 9.天然洼地蓄滞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7、建设目标(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 ①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②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③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8、三大任务 (1)海绵体建设: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一)基本原理 1、“生态位”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2、多样性与稳定性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 3、食物链(网)原理 食物链: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用于城市系统时,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 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1/2+1/2. ●子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 ●子系统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 ●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 ●理顺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 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 5、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 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 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 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生态学概论试题答案

生态学概论开卷考试试题 一、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5分 按研究对象的层次划分 有发展相当成熟的个体生态学和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 还有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正在发展并受到高度重视的分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 有成熟的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 还有正在快速发展的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按栖息地类型划分 有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 此外湿地生态学和热带生态学也受到重视。 与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有 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地生态学等 二、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15分 温度与生物生长任何一种生物 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理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然而 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 酶的活性就将受到制约。例如 高温将使蛋白质凝固 酶系统失活 低温将引起细胞膜系统渗透性改变、脱水、蛋白质沉淀以及其他不可逆转的化学变化。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一般地说 生长在低纬度地生物高温阈值偏高 而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偏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温度与生物发育生物完成生命周期 不仅要生长而且还要完成个体的发育阶段 并通过繁衍后代种族得以延续。最明显的例子是某些植物一定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 才能开花结果 它就像信号开关一样 这个关不过 就不能完成生命周期。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三、比较k-r两种生物对策的特点 15分 R对策生物的个体较小 繁殖能力较强 但寿命较短 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 竞争力弱 但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种群易爆发 比如老鼠。而k 对策生物的个体大 个体通繁殖率低、寿命长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 一般扩散能力较弱 但竞争能力较强较大 比如大象 老虎。 四、论述你所知道的生态学原理 20分 1.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影响动物的形态 生理 和生活习性 动物通过进化改变各方面来更好的适应环境 2. 动物的行为反过来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3. 生物之间的关系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 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 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论述我国与西方生态农业的不同内涵 15分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 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大效益的统一。西方国情类型及针对性体现西方发达国家 石油农业的替代者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 强调生态效益经济上有生命力 社会可接受理论依据生态学原理介面层次侧重侧重生态农业模式介面和生态农业技术介面 漠视生态农业区域介面。

生态学概论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治理 随着国际贸易、餐饮业以及旅游业等的迅猛发展,由有害生物入侵而引发的各种灾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有害生物已有40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多达100多种。同时新的入侵疫情还在不断突发,近10年来相继发现了三叶草斑潜蝇、西花蓟马等20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物种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1至2种,这些物种的入侵给农林业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被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并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全球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我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有1000亿元人民币,除了经济损失外,其危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据研究表明,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的植物中,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外来生物入侵途径有四类: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入侵,辅助入侵。其中有意引进是主要途径,我国目前一致的外来入侵植物中超过一半的种类是由于人为引种造成的。 有意入侵是指人类出于观赏、药用、食用、饲料、引种等目的引进新物种,该物种在新生态环境内成长,繁殖并迅速扩散成为优势种群,对该境内的其他种群构成生存威胁。例如水葫芦,作为观赏花卉从南美引进我国,以后又发现它可作为猪的饲料,并可净化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而广为种植,但因为它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遍布一些河道和湖泊,结果成为恶性杂草。如大米草曾分别从英国美国作为改善环境植物种类引进我国,最初是为了抵御风浪、保滩互岸。但因其密集生长,抗逆性与繁殖能力强,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与其相似的还有互花米草。还有90年代云南大理洱海引入13个外来鱼种,定殖后与土著种争食、争产卵场所以及吞食土著种的鱼卵等,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台湾水产养殖业者将之当成美食引进到台湾,后因其肉质太松而失去市场,养殖户纷纷弃养,将其抛进水沟、池塘,现已成为我国危害水稻等作物的恶性水生生物。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无意引进是指物种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进的。如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来自美洲的松材线虫随国际贸易中使用的木质包装传入中国,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一带对松树造成严重危害。中国蟹随远洋船舶进入俄罗斯伏尔加河,其吃掉鱼虾、扯烂渔网、危及拦河大坝的安全,进而威胁到莫斯科河原有的生态平衡。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行李,都可能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自然入侵指生物靠自身的扩散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入侵,薇甘菊和美洲斑潜蝇入侵我国便是典型的实例。 辅助入侵主要是由于人类不经意及至恶意行为或自然气候等生存条件变化,造成生物入侵或原有生物疯长,进而威胁生态环境的物种平衡。 外来物种在短时间内渡过适应期,依靠自身的繁殖优势和扩张能力,大量繁殖迅速生长,使自己挤进生态系统并占据重要地位,与当地物种竞争食物,直接杀死或抑制当地物种的生长,严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打破当地生态系统平衡,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外来入侵物种往往是暴发性的,危害本土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相当昂贵。例如疯长的水葫芦,它堵塞河道,影响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天然降雨和降雪。 7.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包括人工食物链和自然食物链两种类型。 8.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可反映一个国家和城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我国城市以煤为主要能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