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解读的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人教版教材。在来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这次的培训,是教材解读,那么,老师们最想听到的会是什么?所以我就去问了一些老师,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他们对我说:你最好多讲点课文中的例子,最好是有比较多的教学设计,这个对老师们来说,最实用的。我回想,好像以前我自己参加这个教材解读培训的时候,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的。也就是说,我最想知道,也是人家是怎么上这一册教材的,特别是看到有比较好的,比较现成的教学设计,就觉得,这次培训没白来,还能抄点有用的东西回去。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准备我的讲稿的时候,我发现我的任务和老师们的需求挺矛盾的,因为如果这是一次教材解读的培训的话,那么,我应该讲的,不是这册书该怎么教,而是这册书该教的是什么。

其实,不止是今天的培训,所有的语文教学的培训,都存在这样的矛盾,到底是培训教什么?还是该培训怎么教?前几天,金老师把我们几个要发言的老师叫去一起探讨,讨论讨论去,最后,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其实语文老师,最主要的,不是要知道怎么教,而是要知道教什么。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感叹呢?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册教材中《长城》这一课,这句话该怎么教。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看到这句话,作为语文老师,你会怎么设计教学环节呢?

我自己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句比喻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这句话中,什么像什么?所以我可以设计一个填空,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要让学生理解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所以可能还要设计一个提问:把长城比作长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好处?最后,还可以再结合一些图片,来体会一下长城的长,让学生看看,这句比喻真是很恰当,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连绵不绝,确实像一条长龙啊。但是,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是怎么来教学这句话的,我们来看一段课堂实录:

生:(读)“它像一条长龙”

师: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长龙……(略)有13000多里。”书上说长城像长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长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巨龙它很长,长城它也非常的长。

师: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

生:巨龙很大,很高。从它的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可以体会出长城像巨龙一样高,一样蜿蜒曲折。

师: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它们都是高高低低,蜿蜒曲折。

生:长城和巨龙的特点都是:气魄很雄伟。

师:你从气魄方面找到一样的。真好!这个一般的人是找不到的。

生:我觉得巨龙就像中国一样,它跟长城一样,都是坚强、刚毅、庄重的。

师:哎!体会得真好,你从长城的象征意义上找到一样的地方。真会读书!

生:龙是很灵活的,而长城也一样,我看出它是随着山势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我觉得这一点很像龙。

师:你也是从姿势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

生:那个龙和长城它们的开头都是像波浪形,弯弯曲曲。师:形状也一样。

生:人们看到龙都无不赞叹,人们看到长城也是会无不赞叹。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个儿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师:把你此时此刻感受到的,体会到的读出来。

生:(指名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师: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气魄。

生:(读,略)

师:真好!巾帼不让须眉。谁能超过她?

生:(读,略)

师:真有气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略)

老师们,“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一句非常平实的比喻句,在王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对这句话三个层面的解读依次浮出水面:1、长度2、姿态3、气魄。尤其是对长城和龙在文化象征上的相似点,挖得很深,学生体会得很透彻。其实,仔细分析,王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运用多媒体,补充一点材料,师生对话,指导朗读,这些我们平时也都会用,为什么效果不一样呢?

因为他要教的点,和我们要教的点有所不同。在解读《长城》这个文本的时候,王老师提出了很多语文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需要关注的视角,总共有十个方面:

1.结构,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结构。

2.章法,四个段落,刚好是起承转合,典型的八股文。

3.语言,平实、精确。

4.基调。内敛和凝重。面对这样的奇迹,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作者在行文的时候,只用到了顿号、逗号和句号,没有一处感叹号。

5.顺序,前面讲的先写见闻,再写联想,这是宏观上的顺序,还有中观和微观上的顺序,由远而近,由现代到古代。

6.句法。数据说明,还原比较。

7.长城。

8.奇迹。

9.图腾。《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在这个单元,被放在第一篇课文的位置,它是有深意的。长城和龙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一种文化图腾。所以说,课文的第一句话,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巨龙,它不是一句简单的比喻句。龙和长城之间,它的共同点,不仅在于长度、姿态的相似,还在于气魄的相似,文化符号的相似。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和解读,所以才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也正是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一个强烈的暗示,比喻句,不是那么好比的,两样东西,不止要形态相同,其内涵也应该是一样的。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们同事有一次批改作文,改到这么一句话,学生写运动会上同学参加100米跑步比赛,蹦出这样一句:我看到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像狗一样快速地奔

向终点,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全班都为他欢呼起来。这个老师很恼火啊,把学生叫来问:你把他比作狗,你到底是夸他还是贬他?学生很委屈,老师,我觉得他跑得那么快,确实很像我家那条狗啊。老师无语。仔细反思,毛病出在哪里?我们教比喻句,往往只教给学生能够相比的两样事物,必须是有相似的地方的,相似的地方,包括形状啊、颜色啊、姿态啊等等,而没有从事物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对比喻句进行深入的剖析,结果就闹了这样的笑话。

10.主题。

所以说,老师们,我现在越来越深的感受到,语文课,弄清楚要教什么,比弄清楚怎么教更重要。因为教无定法,有时候教什么知道了,怎么教也就知道了。但是反过来,给你一个教学设计,告诉你这个句子该怎么教,你未必能教出名师的效果,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清楚这个设计的背后,他真正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老师们,这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第一点,语文课,知道教什么,比知道怎么教更重要。那么,中段的语文,我们应该教什么呢?概括起来一句话:“中段语文,必须抓实段落教学”。为什么中段要特别强调抓实段落教学这一点呢?我们先纵向来看一下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侧重点:一二年级:落实字词教学。字词的理解、积累和实践。从表达层面来看,就是一二年级结束,要学会把积累的一个一个的词汇连起来,

变成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重点研究的,是词和词之间的联结。三四年级:落实段落教学。段落的理解、积累和实践。从表达层面来看,就是三四年级结束,要学会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通顺的话。重点研究的,是句子和句子怎么组合在一起更符合逻辑。五六年级:落实篇章教学。篇章的理解、积累和实践。从表达层面来看,就是五六年级结束,要学会谋篇布局,写文从字顺的整篇的文章。重点研究的,是段和段之间的联结。三个学段,每一个学段抓实抓透它的侧重点,最后合起来,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才能完全地一一过关。说得直白一点,他的作文,才能写得文从字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往往中段的“段”的教学,最容易被忽略。这几年我教的都是六年级毕业班。最怕考的一种题型,就是综合改错题。因为这道题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求是很高的。一段话,七八处错误,有的学生只能改出一两处,而且把不该改的地方改得面目全非,该改的,一点都没改出来。有一道综合改错题,我印象很深刻:黄小芳真爱劳动。在学校里,她总是代头把教师的走廊、窗户打扫地干干净净。星期天,村委会组织值树活动,她又挖坑又挑水,干的可带劲拉!在家里,他常常帮妈妈洗菜洗碗。她自己的袜子、手帕。从不要别人洗。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她拾到一只手表,还给了失主,大家都夸耀他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这段话,很多学生其它错误都

能改,但是有一句很明显不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句子,学生改不出来。有不少的学生缺少一种意识,那就是“写一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表达”。一段话,要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表达,是段落教学最基本的一个目标,是学生学完中段这些教材以后,最起码应该达到的保底的目标。但是,从六年级学生的种种现状反思,我们段落教学最基本的保底目标,是没有落实到位的。这种段的整体意识,段的写法,什么时候培养,什么时候训练?就是在我们小学语文中段教学的时候。但是,现在,段的教学,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落实。看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出来,看教材,更没有体现出来。以前的老教材,对这方面的训练,是很到位的,很多单元的编排,都是专门按段的结构来的,总分,总分总,分总,每一种结构的段落,每一种写法的段落,都体现得很清楚。但是新教材呢,是按照主题来进行编写的。它的段落教学的点,散落在各个单元中,需要我们老师自己去提炼出来。更糟糕的是,我们的教材,我把中段三年级到四年级的教参都翻了一下,从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建议,所有的编写,体现段落的整体教学的内容,很少。教参上列举的很多教学片段,都是围绕重点词句的理解来展开的,要么就是围绕整篇文章的写法来展开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参,我专门翻了一下,发现只有19课《赵州桥》的教学目标中提到了一点: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其实,在中段,

不止是这一课要实现这一目标,是经常经常要在阅读教学,甚至习作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那么到高段,学生的作文才不会出现一段话东拉西扯、前后矛盾、意思重复这些毛病。我接六年级的班,就发现过这样的作文,要求“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用具体事例来写人”:前面写我的妈妈很温柔,后面举的例子是有一次我不听话,妈妈把我抓起来打了一顿;前面写妈妈很关心我,后面写有一次我摔倒了,怎么疼怎么难受怎么去的医院,写来写去,围绕的是我,不是妈妈。看得你哭笑不得。毛病出在哪里,就是段的教学,没有很好地落实下去,他写话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更不要说是有顺序地写出来了。概括起来讲,段落教学之所以没有很好地被落实,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是因为我们会比较关注:篇章的整体感知、段落中散落的重点词句;而容易忽略:“重点段”的整体感知、重点段中具体的写法的感知。现在,很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听三年级的阅读课和听六年级的阅读课,整个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侧重点,都是差不多的:不外乎“整体感知,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具体学习,然后回到整体”。中段和高段,抓来抓去,抓的是一样的东西,就是在篇章和词句之间徘徊,中间“段”的教学,被丢掉了,或者一带而过,如何读懂一段话?一段话中,句子和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按什么顺序写下来的,这些,都缺乏对学生的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体现在习作教学,

我们会比较关注:谋篇布局、文章的句子是否有文采,用词怎样,比较容易忽略这些方面的指导: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对一段话的具体的写法上的指导。

所以,在来讲之前,金老师特别强调了要把下面这段话带到:中段的教学,必须抓住段这个重心,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段的阅读方法,领会段的表达方法,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研究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并列、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等。当然,这些专用名词,是不用教给学生知道的,但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学会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将一段话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所以说,这里的落实段的教学,并不等同于简单地抓住重点段,挑几个重点词、几句重点句来解读。它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要让学生通过这么多文章的重点段落的学习,了解一段话或几段话中,句和句之间的联系,并且落实到学生的表达中。

所以接下来,具体到本册教材,关于重点句的教学,我就不提了,我们专门从段落教学这个角度,来解读一下四年级上册的这本教材。

还是举例来说明这一点:第一课《观潮》,第三第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我们看教参第五页上写的目标,一条一条读,关于段落教学的目标,好像只有第2条背诵的要求,

是提到了一点,其它的都没提到。所以说教参也很忽略段的教学。包括第七页教学案例,虽然上面标题写着“重点段的教学”,但其实整个教学的设计和流程,仔细看下来,更关注的是重点段中重点句的教学。当然,它前面也有对段的整体感知,第2个环节的第2小点,写着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这两个重点段,是从声音、形态两方面来写出潮来时壮观的景象的,但是,这种壮观的景象,是怎么写出来的?按什么顺序把声音、形态两方面结合起来的?这个教学设计都没有体现出来。

如果我们关注到这一点,按什么顺序,怎么写出来的?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顺序提炼出来:

午后一点左右,()。

过了一会儿,()。

再近些,()。

越来越近,()。

很明显,这两段话,是按时间顺序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展开描写的,那么把表示顺序的词语取出来,放大给学生看,可以让学生填空,也可以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在熟读课文和落实重点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尽量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复述文章描写的情形。一方面,通过对这两段话这样的变式,让学生感受到这两段话中句与句是按什么顺序连接在一起的,另一方面,达到积累内化语言的目的,实现背诵的教学目标。

如果我们中段的课堂,能经常这样关注到一段话的表达,那么,到高段,学生就不太至于出现一段话“前后矛盾,牛头不对马嘴,或者颠三倒四说来说去还说不清楚一个意思”这些问题。

再比如第三课《鸟的天堂》,倒数第三自然段,关于鸟的描写,这些句子,仔细去读,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

起初,()。后来,()。我们继续拍掌,()。

这些词语,提醒我们,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向读者展现了三幅画面,起初是寂静的,一声鸟鸣后,有鸟陆续飞出来,继续拍掌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边读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在脑海中提炼出这样三幅画面,那么不仅内容理解了,这一段的写作顺序,句和句之间的连结,也弄清楚了。这里还是一样,不管是采用让学生填空还是学生和老师之间采用相互对读的形式,方法可以很多种,目的有两个:一、让学生理解这段话表达的顺序,理清这段话内容是怎么安排的,二、让学生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充实自己的语言库。

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关注的都是一段话,如何有序地表达,那么是不是段的教学,只是关注句子的有序表达呢?不是的。我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个关注点,来组织段的教学:

第一个关注点:从习得段落的阅读方法来关注段的教学。

哪些是读懂一段话的阅读方法呢?我们常常讲,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一篇文章如此,读一段话,也是一样的。所以第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动笔批注。比如,有的段落,很明显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到段落中画一画中心句,在寻找中心句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发现了这个中心句和别的具体展开的句子之间的联系。有的段落,很明显是几方面的并列关系,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小标题概括出这几方面的内容,写在相关的句子旁边。

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倒数第三自然段,先写整体的山水,然后分水和山两方面来写,这样的段,让学生找找中心句,画一画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的。再具体到这两方面的学习,提取一个共同的句式,“从……到……”

大峡谷的水,从()到(),从()到(),真是()。

大峡谷的山,从()到(),让人感觉()。这样的句式,是按照空间的转换来写景的,那么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时,通过口头填空或者师生对读或者生生对读的形式,来达到掌握表达特点,内化语言的目的,并且,这个填空,是可以拓展的,出示一些描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这个句式,来写写大峡谷千姿百态的水,五花八门的山,从理解、积累到运用,一个设计就可以全部到位,简单,高效。

第二种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到上个学期结束,我已经连续教了四个六年级,到六年级,课文越来越长,我发现很多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抓不住关键,啰里啰嗦概括了一大通,全是废话。我曾经很纳闷,把班里这样的孩子叫来,教给他一个最笨的方法,就是一段一段读,有些段落,是围绕同一个意思来写的,有些段落连起来,讲得是一件事情,找找看,哪些段落是有关联的,哪些又是另外联系在一起的,最后把这些段落的意思全部合在一起,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让我更痛苦的问题,就是有的学生,他连一段话的主要内容都概括不出来。主要内容概括不出来,他对这个文章就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会大打折扣。我做过这样的调查,凡是主要内容概括不到位的,抓不住要害的,对文章的理解就是很难到位。所以,在中段的阅读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概括一段话或几段话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文章的重点段,一定要让学生有整体的意识,教学中,最好有整体感知的环节。因为概括主要内容,不仅是一种语文能力,到一定的时候,它还会转变为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

第三种方法,寻找关键词。很多的段落,都是有关键词的。就像我们写论文一样,总有几个词语,是文章的核心。这些关键词,可以是内容上的关键词,也可以是中心思想方面的关键词,基本上是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养成寻找

关键词的习惯,把书读薄,读成一个词语,那么,对整段话的把握,肯定是会越来越到位的。这一点,特技教师支玉恒特别厉害。他上《他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叫阮恒的小男孩献血给受伤的女孩,以为自己会死,但他依然这么做。他把这篇文章读成了两个字:生死。这两个字,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生死面前,选择的是朋友的生,自己的死,这是高度的锤炼和概括,没有一定的眼力和功力,是读不到这样的境界的。我们要培养学生这样的读书能力,就要先从段开始,采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第四种方法,研究句子的组织顺序。这点前面已经举过例子,就不再展开讲了。

第二个关注点:从习得段落的写作方法来关注段落的教学。说到写作方法,就不得不提“读写结合”。什么是真正的读写结合?那些读了课文后写一写感受的小练笔,算不算真正的读写结合呢?我们来看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一段话: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设计的语言训练活动必须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发展,而不是已有水平的简单复现。有的教师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思想内容之后,往往让学生将自己此时的感想用文字写下来,以为这是进行写的训练。其实,这样的写的活动仅仅是写的作业而已,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促进作用。有效的写是要有要求与指导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读写结合:比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两个例句后:

“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指导学生用“越来越……”造句。

首先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学生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亮、更自信,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话,学生就能将这些变化用“越来越……”这个句式串联起来:“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有自信了。”内容丰富了,语言也丰富了。进而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学生会说“练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字就写得越来越漂亮”;“学习越来越用功,成绩也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就不再是书上的词汇与句式了,而变成学生自己表达的生活工具了。这才是真正的训练,才是真正的发展。

再比如,五年级有篇课文《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里面有个片断,写园子里的动植物很自由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教学后,薛法根老师鼓励学生将课文中描写作物自由自在的段落背诵下来,并模仿这样特殊的表达方式“……愿意……就……;想……就……”写一写“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同样是要表达“自由自在”,学生能够借鉴课文的特殊句式、特别的表达方式,在仿写中进一步加深对“自由、快乐、幸福”的体会,这样的写作活动才是有宽度的,才能进一步丰富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读写结合后,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才能找到或创建真正的读写结合的时机,这里主要谈三种结合方式:

第一种:先读后写的方式。这是读写结合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先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写法,然后让学生仿写。前面举的薛法根老师的两个例子,就是先读后写的例子。这种结合方式,最关键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凸显文章的写法,让学生对文章的写法,有非常清楚到位的认识。就中段来说,我们还是要多关注段的写法特点,始终把段的教学地位凸显出来。

比如本册第四组文章,丰子恺的《白鹅》,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这三个重点段落都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拿鹅的叫

声和狗的叫声来进行对比,拿鹅的步态和鸭的步态进行对比,在鹅吃饭的过程中,和狗进行对比,突出白鹅的高傲。那么,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三个重点段落的学习,让学生对对比这种写法有足够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设计相应的小练笔,运用对比的写法,写一写其它的事物。

再比如:老舍的《猫》和《母鸡》,第一自然段,都是总分的结构,从几方面的具体事例来写动物一方面的特点的,《猫》围绕它的古怪来写,母鸡,围绕它的令人讨厌来写,写得栩栩如生。那么,学完这两段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这样的段落结构和形式的仿写,选择几方面的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意思。

我觉得,先读后写,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重点不在于写,而在于读,读是关键,读的时候,和写法紧密结合起来,那么最后的写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否则就会显得很生硬。甚至有时候不用每堂课都设计小练笔来写,对于一些比较难仿照的写法,第一次第二次,只要让学生体会理解它的精妙之处就可以了,以后每遇到一次这样的写法,就让学生领悟一次,让它们一次次地和学生见面,就像一二年级的小朋友积累字词一样,多见面,见面多了,到习作的时候,聪明的学生自然就把这种写法用上了。所以说,读写结合,关键在于读懂写法。

另外,写法上的特点,我罗列了一下,比较笼统地讲,可

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

结构特点。总分总,总分,分总。

语言风格。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写法上的特点。比如这一册中,《火烧云》的作者萧红,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的语言很有个性,简单地讲,就像一个孩子的自言自语。这篇文章,选自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茅盾曾经评价这部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还有《爬山虎的脚》的作者叶圣陶,语文非常干净、简洁、准确。《鸟的天堂》的作者巴金,朴实、优美,老舍的语言等等。很值得我们去深究。

句式特点。这个特点,要靠老师从文本中去提炼。前面薛法根老师读写结合的两个例子,都是通过句式提炼,然后设计的仿写。有时候,有的句式比较容易提炼出来,有的句式,隐藏得比较深,比如,还是《长城》这一课,王崧舟老师按照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设计了这么几个板块的教学:第一个板块:“品读形象”。围绕“先写见闻”的“见闻”展开教学,即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抓两个问题:第一,看到了什么?看到这样的长城,作者涌起了怎样的感情?“看到什么”指向作者的“见闻”;“怎样的感情”指向见闻背后的文化意蕴。

第二,哪些字眼和语句流露着这种感情?

这是由思想内容出发重新返回到语言文字上来,关注语言、

擦亮语言、揣摩语言,走的是一个完整的来回。

第二个板块:“追思历史”。围绕“后写联想”的“联想”展开教学。主要抓三个问题:1.想到了什么?又涌起了怎样的情感?

“想到什么”指向作者的“联想”。

2.哪些字眼和语句流露着这样的感情?

这里,时刻不忘回归语言本体。

3.写长城,只写看到的行吗?为什么?写作者的联想好处是什么呢?

这里,引导学生发现“见闻”和“联想”之间的认知逻辑和情感逻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见闻归见闻、联想归联想,井水不犯河水,那就不行了。

这一点,是这个片段进行读写结合的关键,后面的读写结合,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第三个板块是“抒写英魂”。

长城的见闻与联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前面大量写条石写方砖写建筑材料,后面写劳动人民怎么把这些材料运送到崇山峻岭上,两者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这是作者的一种写法。还有没有别的写法、做别的联想呢?有。比如:文本中还大量出现这类字眼儿:“瞭望”、“屯兵”、“堡垒”、“射击”、“打仗”等,看到这些字眼儿,你会想到什么呢?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吗?不会。也许会想到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篇一:2014秋人教版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图片 篇二:人教版数学教材上册电子版61-127页 篇三: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课文内容 第三册课文内容 Unit 1 My classroom A Let’s learn classroom 教室window 窗户 door 门 picture 图画 board 写字板 light 灯,管灯 What’s in the classroom? 教室里有什么? A 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 一个写字板,两盏灯,许多课桌和椅子。 Let’s talk Hello! Mike. 你好!Mike. Hi, Amy. This is Zhang Peng, our new classroom. 你好,Amy。这

是张朋,我们的新同学。 Mike, we have a new classroom. Mike, 我们有一个新教室。 Really?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真的吗?我们去看看吧! Wow! It’s so big. 哇!它好大呀! We have 6 new lights. 我们有六个新电灯。 Look, this is my new desk. 看,这是我的新课桌。 Where is my seat? 我的座位在哪儿? It’s near the door. 在门的附近。 Let’s say A a antapple hand B b beef boyball C c cat cakecar D d doctor duckdesk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这就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科书内容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当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形成真正意义的自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可谓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文章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1.题材的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

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文科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滋养人的心灵。心灵是伴随一个人成长发展进步的,心灵的丰富与完善决定了人生的精彩与幸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与广泛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营养。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己生活经验的介入,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 2.体裁的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阅读、习作等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的语言建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解、感悟、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只有阅读大量的丰富的语言材料,从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语言,才有可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本册的选文从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都为学生提供实现个性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电子书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电子书 1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雅鲁藏布江河床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他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在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真不愧“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可以预料,在本世纪,雅鲁藏布大峡谷必将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广角。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并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对数位顺序表进行简单的分析;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和数位,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分析自然数的一些规律,理解并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以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会根据数级、数位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能够对一些大数进行改写,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能在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对角有较为深刻的感知和认识,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

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学会使用三角尺上的特殊角度,灵活选用工具,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通过操作实践,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能够从统计图表中获得信息,学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初步作出一些正确的决策,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数感,树立环保意识。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①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 ②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2.词句解析。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铺”在这里读pū。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令人惊叹的却是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作者用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中间的长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更具体地说明脚是长在茎与叶柄相连之处,而且是从叶柄的反面伸出来的,它由六七根枝状细丝组成。作者又以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十分仔细、认真。 二、教学建议 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 2.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叶尖一顺儿朝下”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另一种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3.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理解:(1)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3)同桌互相看看画的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5)课后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2017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大集付海-- 张玉顺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单元: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四大领域。具体分析如下: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 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作为教育过程当中最为基础和最为 重要的书籍,当它发生错漏、失实、偏差时又会产生何种后果?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种舛错?这恐怕不仅仅是教育行业一己之事 李郁 中小学是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的教材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料,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最近曝出有心人和民间团体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存在内容上较大的不 足和技术上明显的舛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对中小学教材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那么,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这问题有多大,应该如何弥补呢? 对这样一些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 新中国61年出版10套教材 2019年1月,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一成立,中央政府出版总署就设立了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的部分编

辑开始编审文史教材,编选新中国的中小学教材。 1951年秋,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们常简称为“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教材。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二套小学课本出版,但这套教材只使用了两年。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这套教材被停止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开始向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进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备工作。1963年秋,新编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在全国正式供应。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接下来是10年“文革”,国内的中小学教材使用极为混乱。粉碎“四人帮”之后,教育部决定以十年制为中小学的基本学制。1978年秋,中小学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同时在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此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教材使用也相对稳定。其中有些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 1982年秋以后的5年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后又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这就是第六套和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

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西师大版)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上)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教材总体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上)内容一览表 领域单元小节课时 数与代数一、四则混合运算四则混合运算 ●二、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读写;用万和亿作单位; 数字编码整理与复习。 ●三、多位数的加减法口算和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加减法的关系;加法运算 律;整理与复习。 ●五、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和估算;笔算乘法; 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口算和估算;笔算除法;探索规律; 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 空间与图形四、角线段、直线和射线;角的度量。 ●六、相交与平行相交与平行。 统计与概率八、可能性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节约一粒米;惊人的危害。 ●九、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教学内容。本单元只介绍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且其内容仅限于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和只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知识联系。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运算。本册这里主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步乃至小数四测混合运算的基础,具体涉及乘除、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1) 教学内容。多位数的读写(包括多位数的读、写,拓展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认识十进制,结合计数单位建立数概念),多位数大小比较及多位数的改写,数字编码。 (2) 知识联系。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学习本单元内容最直接的认知基础。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小比较方法等都将直接推动本单元的学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大提高学生用数去表现生活中的事物的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培养。 第三单元:整数加减法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全册)

文字介绍:四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上册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本册在专题内容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

湘少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的要求: 随着新的《课标》的推广与普及,便带着好奇心去翻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小英语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意味着,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又提出的了新的要求。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结构与体例 本册教材为四年级上册,共12个单元,其中第1至12单元为教学单元,每单元分为6个部分: Part A Let’s Listen and say情景对话教学对话。集单元基本句型、单词等语言材料及其功能为一体; Part B 词汇教学。是Part A的附加部分或基础部分,对Part A起铺垫或巩固的作用; Part C 语言操练部分。为学生灵活地运用本单元基本句型提供了模拟情景; Part D 趣味阅读,进一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熟悉语言材料,强化语言综合运用技能,并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 Part E 语音归类。培养学生的语感及自学能力(同时还包含了12组单词,分散在各单元E 部分的Let's write 部分)。 Part F 各种趣味活动,歌曲、歌谣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另外每三个单元有一个复习评估单元,每单元按1课时编排,供学生自我检测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总结用。 全册教材内容包括:功能话题13个,分别是:问候(Unit 1)、描述形状和数量(Unit 2)、描述事物主要特征(Unit 3)、用复数形式辨别事物(Unit 4)、询问他人和表达个人喜好(Unit 5)、询问及表达事物的归属(Unit 6、Unit 8、Unit 13)、询问职业(Unit 7)、描述事物及其特征(Unit 9)、询问及判断事物的方位(Unit 10)、对行为作出对错好坏的评判(Unit 11)、询问和表达个人具有的能力(Unit 12)、 2、单元知识与技能目标 Unit 1:A能用英语向他人致以问候、表达关心; B能对他人的问候作出回应; C能了解一些西方人的见面问候的礼节; D能掌握字母组合bl在单词中的发音,能理解新单词。 Unit 2:A能用英语询问物体的形状和数量; B能用英语描述物体的形状和数量; C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事物及有创造精神; D能掌握字母组合br在单词中的发音,能理解新单词。 Unit 3:A能用英语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 B能用英语说出动物的名称; C教育学生保护动物、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能掌握字母组合ch在单词中的发音,能理解新单词。 Unit 4:A能用复数形式辨别事物; B能用英语说出动物、昆虫等名称;

教材解读|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01 教材编排 新人教版部编本于 2019 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 27 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1~4 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第 5~ 8 课为“思考置疑”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 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第 9~11 课 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 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第 12 ~15 课为“神话故事”篇,意在体会神 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 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懂得为人类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 解等。第 16 ~17 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 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 18~20 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 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第21~24 课为“爱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 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第25~27 课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 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了 较大的调整。新选入 19 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标本 2 篇选学课文:《麻雀》和 《延安,我把你追寻》。所选课文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将下册课 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所选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一个 豆荚里的五粒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风 筝》《麻雀》《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梅兰芳蓄须》《延安, 我把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等。口语交际增加 了《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保护视图》《安慰》《讲历史故事》等内容。 02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 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 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8 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思考提问、观察发现、神话 故事、多彩生活、童年往事、爱国立志、历史故事。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写作学习要求。课例由 2— 4 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 27 篇,其中精 读课文 20 篇,略读课文 7 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 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的设计和编写体现了外语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分析、研究许多种国内外小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博采众长,形成了本套教材特有的编写体系。同时,又吸收了当今国内外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把这些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我国的小学外语教学实际相结合,以形成我国小学英语的外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面谈谈我对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材的理解: 一、本册教学内容介绍: 四年级上册共6个单元、2个复习单元。第一单元My classroom 第二单元My schoolbag 第三单元My friends 第四单元My home 第五单元What would you like? 第六单元Meet my family.每单元分“A、B、C”三个部分。每个单元的最开始有一个主情景图,呈现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接下A和B部分Let’s learn主要学习生单词,Let’s do或Let’s play 是提供活动来练习和巩固这些生单词的。Let’s talk主要学习交际用语,Let’s chant或Group work通过TPR和游戏来巩固所学语言。Read and write 、Write and say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和阅读能力。C部分主要是适当扩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复习和巩固所学语言。而Good to know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听:Let’s check 能听懂录音并找出正确答案。说:Let’s talk 能运用所学日常用语进行交流;读:四年级上册Read and write 能正确地读出字母的发音以及字母在单词里的发音;写:Write and say 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26个英文字母;做:Let’s do,能通过看图片了解并会做相应的动作。 二、教学目标:: 整套小学英语教材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 1.能听懂、会说12组会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说、认读66个单词和听、说、读、写26个字母并且能听、说、读、写36个单词(包括教室、书包、同学、家具、住宅结构、家庭成员、职业、数字、爱好、食品和饮料、餐具等几个话题),和进行简单的运用。 3.能听、做7个“TPR”活动。 4.能学会2个小制作。 5.能唱8首歌曲。 6.能听、说、吟唱8首歌谣。 7.能完成6个自我评价活动。 8.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9.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文化知识。 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35125091.html,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作者:许萍 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19年第02期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多,似乎不把自己对整篇课文理解的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课堂就没有了深度。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把知道的和想讲的都一股脑讲给学生,教师讲得不亦乐乎,而学生通过这篇课文能习得怎样的阅读方法,训练怎样的语言能力,教学是否完成了学段的要求,教师是不清楚的,学生也是不知道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时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解读没有目标意识。部分教师缺乏对语文课程总目标、年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系统认识,忽视教学设计是对这三个目标的层层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材解读的偏差,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学习内容和各种拼凑的教学策略。 2.过分依赖现成资料。一些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不知道该教什么,于是就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照搬教参教学设计,或者上网东拼西凑,甚至看到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不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就将其照搬过来。 3.教材解读层次浅、随意性大。许多教师解读教材时,没有深入阅读教材内容,没有认真品读教材,只是粗略浏览,有时凭着经验和直觉理解教材内容,出现了随意解读教材的情况。 准确解读教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环节,教师只有准确解读教材才能有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从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学文本的特點。 要在一个整体系统中解读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从整册教材内容、编排特点、整体安排到每个单元的特点和要求,再具体到每篇课文的内容,包括插图和课后练习等,都做到从整体到部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深入具体文本的解读,做到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的文本只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范例。学生学习语言可以用这篇文章,也可以用另一篇文章。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从教材给出的文本中选择听、说、读、写的一个方面作为重点学习。 2.与教学文本充分对话。教师 拿到文本,先不要急于寻找参考书与网络资源,而是要先从读者、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的主要特点,与一、二、三年级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使用过前几册教材的老师,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下面从四个方面作简要提示。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2、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4、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学期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1个,能辨别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掌握部首查字几种情况,能在字典中选择恰当的意思,学会独立识字。 2、读写260多个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能口头或书面运用。 3、初步学会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学会用毛笔临贴,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目标及建议 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该字列入要求认识的字为止;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时不再注音;选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均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课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在教师用书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参考。 二、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发言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知识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知识点: 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优化等。 整体内容分布如下: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原来安排在九义教材的第六册,现在因为整个计算的要求降低,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所以计算内容后移。) (二)空间与图形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原来角的度量、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共同安排在第八册,现在把三角形单独放在第八册教学,其余内容提前教学。)(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条形统计图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优化思想 (五)综合应用

1亿有多大? 二、设计意图 数与计算方面:有关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空间与图形方面: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知识方面: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解决问题方面:一方面要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让学生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作者(来源):陕西省灞桥教师进修学校孟晓阳发布时间:2010-09-26 再读《语文课程标准》 1、横向把握整体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语文教学的航标灯。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入地学习体会《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领会课标中关于语文的性质、地位、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各年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的阐述。在没有深入学习课标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容易出现目的性不明确的现象,教学会随波逐流。只有心中有了标准,才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明白孩子如何发展才是科学的。作为一线老师,必须认识到课标的每一条的价值,理解每一句存在的理由。 2、纵向把握联系 三、四年级属于小学中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低段学字词句过渡到学习自然段的知识,再由段的学习作铺垫过渡到五六年级篇章的学习。要求把低了,课就上得像低年级的课,拔高了又成了上高年级的课。所以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学目标进行。虽然四年级和三年级同属于第二学段,在课标中目标是一样的,但在教学中应有不同的要求。四年级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的拔高。三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以自然段为训练单元,而四年级可以以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为训练单元,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然段内容上的联系,明确有时不同的自然段讲的是不同的内容,有时几个自然段是围绕一个自然段或一个意思来写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可为整体上把握课文思想内容奠定基础,即为五年级的篇的学习作铺垫。我们要明确课标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目标,理清三个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重点掌握第二学段的各项目标。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打混战。 3、纵横交叉把重点 明确中年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要求:(略) 读的方式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学会默读、学习略读 读中培养的能力——学习质疑、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读中量的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不少于40万字。 在学习课标时教师要考虑这些目标我如何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一学期结束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反思这一学期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落实的情况如何,不能使学生留下学习的债务。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 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 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教材解读---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青西小学成晓丽 亲爱的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受学校领导的安排,对部编本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我借用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讲稿,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其编写资源可以说空前雄厚。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教材还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后,于2017年秋学期在全国正式推广。 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二是“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三是“守正创新”。教材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和一般个人著作是不同的,它的空间有限,但还是要努力去创新。新教材并没有颠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去创新。 四是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那么,为什么要编一套部编本教材? 现在通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由各个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即所谓“一纲多本”。“一纲多本”本是个好东西,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让教材编写有竞争,优中选优。但实际上又很难做到有序竞争和优中选优。主要是市场的介入和行政的干预,“一纲多本”就有点变味了,现在又只好回到统编。不是所有中小学教材都统编,只是语文、思品和历史这三科统编。中央对此显然是有政治上的考虑的。中央直接抓教材,最后定稿都是交由中央会议上讨论的。为什么这么重视?因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我们也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语文教材的统编吧。 下面,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一共有11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我看拼音学习再往后推一两个星期也无妨,总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