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教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预习和知识总结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 识 点 总 结 中小学金牌教师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识点 01生字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02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03理解诗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04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25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同步解析_六年 级上册语文25课 一、对句子的理解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 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 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 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 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二、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 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 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 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 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 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 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 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 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 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一、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弦()哉()兮()峨()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第25课

第25课《伯牙绝弦》复习检测 河南省汝南县金铺镇中心学校李宏伟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兮()哉()谓()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弦()谓()泰() 娥()眩()渭()秦() 蛾()舷()猬()奏()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②好,表示赞同③言行、品质好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⑥熟悉

1.伯牙善鼓琴。()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这个叔叔很面善。() 4.心怀不善。()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四、字词解释(解释加点的词)。 1.洋洋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

4.乃破琴绝弦。()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6.志在高山。()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连线)。 曰好像 绝再,重新 鼓于是,就 复断 若弹 乃说,道

六、古句今译。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五年级语文(上)每课一练:第25课《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语文(上)每课一练:第25课《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一、读句子,给加点字注音。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第三要有恒.。() 二、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敏:好: 耻:下问: 2.却只漫浪 ..诵读,决.不能计。 漫浪:决: 3.盖士人 ..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士人:恒: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 2.心不在此,,,却,,记亦。 3.有志则;有识则,,如,如,皆无识者也;有恒者。 第二课时 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请教。 B.朱熹认为“三到”之中最重要的是“口到”。 C.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志”“识”“恒”缺一不可。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是知识。

二、学了本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今后打算怎样读书。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zhì 2.zhìhuì 3.yǐqǐ 4.héng 二、1.勤勉。喜好。以……为耻。 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随意。一定,肯定。 3.读书人。恒心。 三、1.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不能久也 3.断不甘为下流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则断无不成之事 第二课时 一、C 二、我今后读书要做到认真细心,读书时眼睛看到,口中多多朗诵,心中默默记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或是查阅资料,,直到弄懂为止。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5课 篇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 12 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 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3 、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

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5课,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惩处”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二) 梳理课文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2 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 3 个小故事。 12 让他疑惑不解。 起而读书”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三、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研读1—— 5 2、体会两人各自的心情,指导朗读。 3 1 2 ?他疑惑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二、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三、理解诗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四、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 图文解读 【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图文解读【部编版】 统编版|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 知识点 我会认组词 识:zhì(附识、心存目识、默而识之) 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 多音字 为:wéi(认为)wèi(为何) 好:hào(爱好)hǎo(好人) 识:zhì(附识)shí(识别) 理解文言文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 ①敏:勤勉。②好:喜好。③耻:以……为耻。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知:同“智”,智慧。⑥识:记住,这里读zhi。⑦厌:满足。⑧诲:教诲。 【译文】

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二 【注释】 ①谓:说。②漫浪:随意。 【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三 【注释】 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得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五、问题归纳 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 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 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六、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七、课外知识点 1.《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训练题及答案

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训练题及答案 一、看拼音,写汉字。 bófù mófàn xún jǐnɡ chǎo rǎnɡ()()()() chénɡchǔ bào fù xiōnɡhuái ()()() zhèn xīnɡ zhōnɡhuá ()() 二、扩词。 租()闯()妇()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得意()()左()右盼 ()武()威风()日() 灯()酒()疑()不解 四、照样子,写词语。 得意扬扬(ABCC式) 左顾右盼(含反义词) 一条条(ABB式) 五、根据解释写词语。 1.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2.凭借某种势力在众人面前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十分得意的样子。() 4.左看看,右看看,形容临事犹豫不决。()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是中国的土地。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2.这部电影真叫人喜欢。

3.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 七、给句子加标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1.那是外国租界地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2.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3.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八、讨论并选择。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A、大伯告诉他的。 B、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C、周恩来从小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D、周恩来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故意说大话。 综合应用 九、课内阅读。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多音字组词。 喝he ()当danɡ() he() danɡ() 2.解释下列词语。 1.铿锵有力: 2.欺凌: 3.为什么说读书能振兴中华?阐述你的观点,明确读书的目的。 十、课外阅读。 坐中国船 1919年6月的一天,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一只木船先靠岸了。准备去上海的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一起走出船舱,登上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搁:gē(耽搁、搁置、搁浅) 综:zōng(综合、综述、错综复杂) 澄:chéng(澄静、澄澈、澄净 萍:píng(萍踪、浮萍、萍水相逢) 藻:zǎo(水藻、绿藻、海藻) 漾:yàng(荡漾、漾奶) 焰:yàn(烈焰、火焰、气焰) 削:xuē(削减、削除、剥削) 瞬:shùn(瞬间、转瞬、瞬息万变) 凝:níng(凝聚、凝视、屏气凝神) 骤:zhòu(骤然、急骤、暴风骤雨) 掷:zhì(抛掷、投掷、掷地有声) 陡:dǒu(陡峭、陡壁、陡变) 二、多音字 差:cī(参差不齐)chà(差生) 曾:céng(曾经)zēng(曾祖父) 澄:chéng(澄澈)dèng(澄清) 削:xuē(瘦削)xiāo(削铅笔) 晕:yūn(头晕)yùn(晕车) 三、近义词 预告——预报幽雅——幽静昏暗——暗淡参差——杂乱朦胧——模糊仿佛——好像澄碧——清澈瘦削——枯瘦赶忙——赶紧退缩——畏缩凝视——注视 四、反义词

缩小——扩大昏暗——明亮朦胧——清晰幽雅——喧杂 退缩——前进有趣——乏味参差——齐整结束——开始 瘦削——丰满 五、理解词语 预告:事先通告。 昏沉:暗淡。 幽雅:幽静而雅致。 错综:纵横交叉。 澄碧:清而明净。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瘦削: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泼剌: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骤然:突然;忽然。 陡然:突然。 六、句子解析 1.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通过想象,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梦境的幻化无穷,充满生机,以及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红锦)带织人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梦境中“美的人和美的事”虚虚实实、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3.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运用通感,将“我”在梦境中的感受形象地转化为视觉体验,生动地写出了梦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憧憬之情。“碎影”这正是含蓄地控诉了反动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对人民理想的扼杀,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忧愤。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作业及答案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竞.技(jìn jìng)诸.多(zhū zū)戎.马一生(róng lóng) 2.选字填空。 [唯维] ()一()护()有思() [竞竟] ()赛()然()争毕() 3.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与诸小儿游() A.经常 B.曾经 C.尝试 (2)诸.儿竞走取之() A.众多 B.姓 C.其他 (3)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A.压弯树枝 B.折取树枝 C.曲折 的树枝(4)取之,信然 ..()A.承认了 B.相信如此 C.的确如此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王戎是东汉人,是“竹林七贤”之一。() (2)成语“道旁苦李”就是从《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中提炼出的。() (3)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本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谈与逸事的“笔记小说”。() 5.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

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 必苦李。|取之.(),信然。| (1)把加点的“之”字指代的人或物填入括号内。 A.小儿 B.王戎 C.李子(2)翻译画“”的句子。 (3)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①用“/”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②说说王戎为什么这么说。 (4)课文用“|”分为三部分,其中第部分是详写,写出了 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个的孩子。(5)读了这个故事,你能从王戎身上学到什么? 参考答案 1. jìng zhū róng 2.唯维唯维竞竟竞竟 3.(1)B (2)A (3)A (4)C 4.(1)×(2)√(3)√ 5.(1)C B C (2)看到路边李树上有很多李子把树都压弯了,许多小孩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3)①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解析 好的故事 (1)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象征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黑暗,表达了作者的迷茫。)// 第一部分(1)通过环境描写,引出下文。 (2)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kē)上。 (3)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2、3)写“我”梦到一个好的故事。 (4)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运用梦中的景象,突出“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ji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qié)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suō)笠(lì),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cēn)差(cī)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6)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7)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xuē)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

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là)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8)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9)我就要凝视他们...... (10)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zhòu)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cù),凌乱,仿佛有谁掷(zhì)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zhuì)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ní)色的碎影。(写梦中美好事物破碎,表达了“我”失落的心 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暗示当时现实的残酷。)// 第三部分(4——10)详细介绍梦到的好的故事。 (11)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12)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第四部分(11、12)写回到现实,“我”要追回故事,完成故事,留下故事。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本文作者鲁迅。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预习及知识梳理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 01生字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02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课文主题: 本文写的是年仅七岁的王戎能够根据情况分析出道旁李是苦李的事,表现了王戎的聪慧过人,也启发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跟风。 [注解] ①王戎:“竹林七贤”之一,自由聪慧。②尝:曾经。③折枝:压弯树枝。④竞走:争着跑过去。竞,争着,争相。走,跑,疾行。⑤唯:只有。⑥信然:的确如此。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那人)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课内问题: 1、文中哪句话解释了王戎“不动”的原因? 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如果李子甜,早被路人摘光了。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答:做事要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跟风。 课后习题答案: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25《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 预设: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这些名人关于读书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其刻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古人不仅喜欢读书,又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2.板书课题,读题。(古人谈读书)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识作者。 对于作者,你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预设: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二)认读生字。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不理解的地方。 (1)认识生字新词:耻识矣岂 (2)字正腔圆、一板一眼。 2.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 耻岂:-可以借助词语识记。 矣:-文言文中的常用助词,相当于“了”。 3.多音字。 识zhì(博闻)(强识) shí(认识识别) 这位学者博闻强识(zhì),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shí)。 (三)了解大意。 1.再读课文,交流你的朗读经验。 同桌小声讨论一下: (1)课文与平时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课文总共有几句话? (3)读一读,试着用“/”断句。 2.试着用“/”断句: 预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5课《忆读书》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25 忆读书 生命的一部分(节选) 刘心武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 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 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能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 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 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 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眠。但那一晚 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屋中书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权且当作一本书么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了那一摞台历那是一份《中外历史知识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就此免去了空虚和寂寞,我像往常一样 读了书。 在旅行途中,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榻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 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 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行书呢? (选自《青少年日记(小学版)》 2014年第3期)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沮丧——()孤独——()浪费——() 2.“百无聊赖”的意思是。像这样含有“无”字的成语还有、等。 3.给文中第三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4.作者写了自己在哪些地方读书,古人在哪些地方读书? 【参考答案】 1.懊丧寂寞荒废 2.精神无所依托,十分无聊示例:荒无人烟茫无涯际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采用个人、小组、全班的方式朗读课文。诵读课文。 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3.以读悟情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以读为主。设计了自由读、试有节奏的读师范读、小组读、齐读五个步骤,层层深入体现读的实效性。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理解课文,品知音之情。

1、解说课题。 (1)“绝”是什么意思? (2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伯牙和钟子期。问题:你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他们的什么情况?(预设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仔细读读课文,从哪些句子中你能体现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标出来。 预设学生画出的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4、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钟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5、得出知音:出示课文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6、出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并理解。 (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在通过学生熟读课文后,在从学生的感受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 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引 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出示课件3)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是知也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设计意图:在师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并理解重点字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设计意图:采 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2.求实3.勤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25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是知也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22课-25课练习+答案

22.九色鹿 一、读拼音,写词语 fā shì huáng bǎng cái wùhào dàyìwù ( ) ( ) ( ) ( ) ( ) hún pòcán hài pái chìfàng qìzhēng zhá ( ) ( ) ( ) ( ) ( ) z hī ēn túbào bèi xìn qìyìchūn guāng míng mèi ( ) ( ) ( ) 二、组词 誓()义()()) 警()丈()())三、多音字 zhēng()zhá()o() 挣调 zhèng()zhā()tiáo() 四、课文内容填空。 1.在一片()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身上有(),漂亮极了,人们()。 2.《九色鹿》一文是一个(),写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文中的九色鹿 (),调达是一个()的卑鄙小人,国王是一个()的人,王妃是个()的人。3.我知道的民间故事有:、、、

4.造句。 ……只好…… ……竟然…… 23.雾凇 一、读拼音,写词语 wù qì hé dī fēng sú níng jié shè shì ( ) ( ) ( ) ( ) ( ) yè mù mó hū zhēng téng zhuì mǎn liáo rào ( ) ( ) ( ) ( ) ( ) yān mò jié bái jīng yíng qióng zhī yù shù ( ) ( ) ( ) 二、组词 堤()凝()()) 提()疑()()) 三、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观”的解释有: A.看 B.样子或景色 C.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D.道教的庙宇 (1)吉林雾凇美丽动人,是我国闻名的景观。() (2)青岛崂山有很多出名的道观。() (3)暑假,爸爸和我一起到九寨沟观光。() 2.“怪”的解释有: A.奇怪 B.觉得奇怪 C.很,非常 D.责备,怨 (1)罗丹说:“……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2)桂林的山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3)老让李金海帮忙,怪不好意思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5课 好的故事|部编版

教学设计方案

原文: 好的故事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⑴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⑵的手搁在膝髁⑶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⑷,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⑸,两岸边的乌桕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⑺,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⑻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⑼,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⑽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⑾。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⑿。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