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剧不可以戏说历史 立论稿

影视剧不可以戏说历史 立论稿

影视剧不可以戏说历史 立论稿
影视剧不可以戏说历史 立论稿

影视剧可不可以戏说历史

开宗明义:影视剧,指的是电影、电视剧、影片。“戏说”是以戏谑的态度,附会历史题材,虚构、扭曲引人关注的情节进行创作。指的不仅是种表现也是态度。历史不是故纸堆,人们一再重新解读历史,是人类社会中历史传承的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而但文化潮涌的当代,历史的主观化表达已成为一种潮流,百家讲坛等学术节目热播。我们并不反对这一现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让影视创作拥有了丰厚的资源和肥沃的土壤,但如果把所有的历史都用戏说来演绎,后宫斗争不断、微服私访不停,妃子与大臣互表情衷,就无怪观众会“扫皇打妃”了。影视剧戏说历史,作为一种欲望化文化快餐消费时代的产物,是不可被提倡的。我方将从三方面论证“影视剧不可以戏说历史”:

1.从影视剧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影视剧不可以戏说历史。

影视剧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虽然有着艺术创作的自由和空间,但仍应秉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和宗旨。“大事不虚”就是就是要在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忠实于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艺术地传达出这些史实,不扭曲历史的原有模样。所谓“小事不拘”是在现代美学观的引导下,忠实于影视艺术创作的独特规律,按照活跃于史实中的,决定着历史走向的历史人物的思维逻辑、行为逻辑、性格逻辑和情感逻辑,展开合理的艺术虚构。一味“戏说”,有悖影视剧创作的应有原则。

2.从“历史”本身出发,历史不可被戏说

所谓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可被改变。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要严谨,它需要的是被尊重和还原。“戏说”影视剧反映的是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在影视剧创作上商业化的不合理倾向,使历史丧失了原有的模样。纪晓岚口吃近视,却变成了口灿如花的风流才子;庞太师一代清官,贤能良相却变成了嫉贤妒能、掌握朝纲的阴险小人。利益机制下编导们出于商业目的,添加“戏说”成分,只为了煽动话题、满足所谓当下即刻的感官冲动,表现出大众文化精神上的平面模式取向和艺术趣味上的娱乐、求俗的特点。这是欲望化时代里的文化消费,我们用一秒按动遥控器,就此将自己洗脑,再没有人记住历史的模样。这种一代又一代的误导和恶劣影响,终于使得包大人变成了黑脸胖子、庞太师变成了奸佞弄臣。

3.社会现状要求,影视剧不可以戏说历史。

我们承认影视剧可以合理虚构,但影视剧巨大的社会效应在实质上对影视工作者提出了良知和社会责任的要求。影视剧对人们的价值观存在的影响是隐性渗透、潜移默化的。那些在历史态度上不负责的作品,会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极大的误导。假作真时真亦假,我们不能低估影视剧对我们对社会的影响。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文章批宫斗剧胡编乱造、扭曲历史,将“煽色腥”发挥至极。文中指出“这种对历史的解构背后隐藏着对权力、恩宠、一夜走红、一夜暴富的向往和对享乐主义的崇拜,既无益于认识历史,也无益于思考人生。”《宫》、《步步惊心》、《后宫甄嬛传》等一批高收视率电视剧被点名,可想其对人民大众、特别是处于三观建立时期的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将不可估量。试问我们要花上多少节历史课才能消除这一恶果呢?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影视剧不可以戏说历史。

一辩稿(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方观点是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首先让我们明确辩题中的几个定义,第一根据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戏说是指附会历史材料,虚构一些引人发笑的情节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戏说历史是指以游戏的态度篡改历史并以戏剧的方式展现出来。是区别于明朝那些事和品三国等的通俗写史的。那么人文素养则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那么今天我方戏说历史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在于其是否能够让人从中汲取历史知识,并引人思考研究从而提升人文素养。而我方坚持认为其不能的理由如下; 第一戏说历史本身缺少人文素养的支撑,缺上应有的思辨能力,单纯去追求新奇刺激的东西。并不能使广大受众的人文素养提升。根据南开大学调查统计有高达93%的人认为现在的史剧充斥的拖沓的爱情戏码,88%的人认为含有常识性的历史错误,86%的人认为其中含有严重的虚构情节。那么对戏说历史中大量没有内涵缺少价值的内容中真正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的部分有能有多少?所以戏说历史本身就缺少人文素养,又怎么谈得上提高他人的人文素养呢? 第二受众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戏说历史中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提高人文素养的部分。以大火的甄嬛传为例,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其中的部分内容确实能够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真正被大家热议,被大家记住的却并不是这些内容。而是说类似:臣妾做不到,贱人就是矫情,等等。这就在细说历史中无法避免的喧宾夺主的问题,纵然你有好的内容,难以被受众注意,又怎么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呢? 第三戏说历史中的捏造谬误部分会扭曲受众对历史真相的理解与认知。以抗日神剧为例,其中充斥着捏造过分夸大的成分。误导了很多青少年对于我国那段历史的理解与认识,使他们不能认识到抗日先辈为守护国家与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甚至让他们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是轻松而容易的。多让人悲哀。所以说戏说历史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汲取历史知识,帮助我们提高人文素养,反而会对我们学习了解历史真相造成阻碍。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谢谢。

从电视剧中看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电视剧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概况 中国的电视剧几乎和电影是同步的,从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到现在,中国的电视剧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98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敌营十八年》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中国第一部采用情景剧模式制作的最早产生广泛影响的通俗电视连续剧。 1990年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出现掀起了中国电视室内剧的热潮,《爱你没商量》、《编辑部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期间由宋丹丹、梁天等主演的《我爱我家》则将美国的情景喜剧的形式引入中国,为中国电视剧增加了新的剧种。1992年台湾推出的《戏说乾隆》的热播着推动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戏说历史”电视剧的出现,其中1998年的《还珠格格》是代表之作之一,其收视率曾经在北京地区高达44%,在全国跟高达64%。 1999-2001年是中国电视剧的“警匪时代”,出现了《永不瞑目》、《警坛风云》、《罪证》、《警察本色》、《黑洞》等一系列以弘扬主旋律为主线,以善恶斗争为卖点的“公安电视剧”热。2000年中国内地的第一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填补了偶像剧的空白,从2001年《流星花园》的出现,偶像剧在中国内地成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2000年以后中国电视剧有了长足的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说。随着时代被背景的变化,中国的电视剧渐渐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

量。古装、现代、武侠、都市、军旅、励志、神话、历史、言情、穿越等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电视剧层出不穷。《隋唐英雄传》、《媳妇的美好时代》、《天下第一》、《摩登新人类》、《第五空间》、《奋斗》、《白蛇传》、《大秦帝国》、《佳期如梦》、《神话》、《宫锁心玉》等都是很好的作品。 17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后中国已电视剧产业更是风生水起。到目前为止,中国电视剧已摘得三个“世界第一”的桂冠:电视剧年产量世界第一,电视剧年播出量世界第一、电视剧观众总量世界第一。据国家广电总局年度统计资料,2007 年中国生产电视剧529 部14670 集,2008 年502 部14498 集,2009 年402 部12910 集,2010 年436 部14685 集,2011 年469 部14942 集。不论是创作热情还是生产规模,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 二、中国电视剧和外国电视剧的比较 中国电视剧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它许多外国作品中还有很多的差距。 中国电视剧同外国电视剧(如美剧、日剧、韩剧)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中国电视剧与美剧: 中国的电视剧产量高、但是质量较差,美剧的制作成本很高,但是美剧的质量很高,在美国虽然没有中国的历史剧、乡村剧等题材优势,也没有古龙、金庸等小说家给他们写武侠小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电影影视基础知识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 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二战后意大利掀起“新现实主义”创作思潮,产生《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点钟》等影片,中国三、四十年代时早于意大利就运用这种方法,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江泽民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

如何认识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历史”

关于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历史 高二(7)班陈悉儿 指导老师:郑妙娟 一、前言 如今,有很多同学抱怨历史课太呆板枯燥,想要通过看历史影视剧来多方面增加历史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历史人文素养。可是,看历史影视剧真的能够学习到真实的历史吗?哪些历史影视剧才是值得一看的呢?如今越来越多的穿越剧、古装剧会不会对同学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呢?伴随着这些疑问,我展开了研究。本课题以历史影视剧中的历史为研究内容,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收集相关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历史影视剧也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为了商业利益,不惜扭曲历史事实以迎合大众口味的古装剧,对同学们的历史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想通过通过这次研究,分析各种历史影视剧中的历史,了解真伪,探究历史正剧与古装剧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对历史影视剧中的历史的分辨能力,丰富历史知识。希望通过这次研究,能够使同学们正视历史影视剧中的历史,不要因过度迷恋剧中的情节而丧失分辨能力,同时我也希望一些历史正剧能够受到更多人关注,使更多人愿意投身于创作更多更好的、能让同学们在欣赏中学习的历史正剧。 二、正文 温州市第十五中学曾做过一个关于“电视剧类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港台或大陆所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占50%;“您最喜欢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类型”中“戏说历史题材影视剧”与“符合历史的严肃历史电视剧”的分别占48%和38%。这些数据表明,大中学生最喜欢观看的是戏说历史题材影视剧,但基本符合历史的严肃的电视剧在大中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 对于历史影视剧中历史的真伪对大众历史认知的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主要分为两种。 一些人认为戏说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泛滥会给同学们学习历史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因为当下的历史小说和影视剧创作根本不考虑历史是否真实,大部分都是在导演和编剧主观意图的实现中塑造人物的“应有面目”。现在的历史电视剧基本都歪曲历史,如《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微服私访记》等都是胡编乱造。 另一些人却认为对历史影视剧中历史的批评看起来理直气壮,其实十分无聊。例如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汤哲声就提出:“历史与文学联姻,成为了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也就是‘胡编乱造'了。文学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虚构,追求的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历史的道理,判断的不是历史的趋向而是人性的善恶,探究的不是历史生成的原因而是人性变化中的文化社会因素。如果去掉了虚构,文学也就不成文学。也许有些人说,文学的虚构是可以的,但是要有一个底线。那么什么是文学虚构的底线呢?这是一个无穷尽地彼此循环的问题。如果硬要在文学的虚构中强加其它价值标准,文学同样也就不成为文学了。” 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在我看来,历史影视剧中历史情节的真伪对大众历史认知的影响,和影视剧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节需要有关。 有些影视剧真正要表达的只是一种思想情绪。例如前些日子席卷各个电视台的大型宫廷古装剧《甄嬛传》,它要表达的就是一种思想情绪:怎样生存、怎样奋斗。与之前热播的中国影视剧《杜拉拉升职记》和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一样,《甄嬛传》被称作为“职场生存奋斗指南”,只不过电视剧将职场安排在后宫而已。它的超高收视率说明了当今众多的人们在工作中不顺利以及如何改变现状、取得上位的心理需求。还有穿越剧《步步惊心》的情

戏说历史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二辩稿

戏说历史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 标准:是否有利于人民大众精神品质的提升 定义: 人文素质知识储备对生活的看法为人处世之道 论点:1.兴趣普及 2.文学价值 攻:1.中国古代书籍晦涩难懂,而在如今中国人口素质偏低,如果不怎么整体的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例:易中天百家讲坛以现代官职名代替古代官职名 2.请问对方辩友,你既然否定戏说,那么你方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普及历史呢 3.对方辩友一直在纠结真实性这个点,难道就只有了解真实的史实才能提高人文素质吗?牛顿没有被苹果砸到过头多思多问,华盛顿没有砍过爸爸的樱桃树诚实,阿基米德没有称过皇冠科学严谨多维思考,包拯斩陈世美廉洁公正,达芬奇也没有反复画过鸡蛋对艺术精益求精,伽利略斜塔实验敢于质疑权威。 4.数据,没时间阅读,文化水平低 防:1.涉及与正史的出入戏说有其独特的文学欣赏价值,与正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责。+社会现状我们并不否定正史的价值,相反 2.古代以戏说作为做为普及历史的重要方式 3.戏说与史实存在出入,艺术化后的形象引人深省,戏说比正史更能体现人性,反映现实,如曹操的丑化。 4.戏说历史中的捏造谬误部分会扭曲受众对历史真相的理解与认知。以抗日神剧为例,其中充斥着捏造过分夸大的成分。误导了很多青少年对于我国那段历史的理解与认识,使他们不能认识到抗日先辈为守护国家与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甚至让他们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是轻松而容易的 5。受众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戏说历史中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提高人文素质的部分。以大火的甄嬛传为例,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其中的部分内容确实能够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真正被大家热议,被大家记住的却并不是这些内容。而是说类似:臣妾做不到,贱人就是矫情,等等。这就在细说历史中无法避免的喧宾夺主的问题,纵然你有好的内容,难以被受众注意,又怎么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呢?

(完整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的吴倩,今天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做这次的演讲。那我们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中国电视剧史的发展。 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现状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 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 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 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少年儿童教育 5.国外题材 6.民间传说题材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1967的样板戏《谈京剧革命》,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接着,在1975年录制播放了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197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除了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宣传高

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外,还提出了“一律不播”、“坏节目”的八条内容, 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 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歪曲英雄形象的。 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 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 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 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 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 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或外国的一律不播, 第三阶段是1978到80年代末的复苏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1978年5月《三家亲》,这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2月5日春节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并且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企业广告。 在80年代末出现了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大家应该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吧,这就是1987版被奉为经典的西

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观后感

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观后 感 观看了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一二集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我对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一系列变革的意义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下面,我有几点心得体会: 一、无畏牺牲 遵义会议作为长征路上以及中国革命路上的转折点,具有其极不平凡的历史意义。这座转折之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我虽然只看了第一集和第二集,但是后面娄山关的炮声,赤水河底的浪涛,红军强渡乌江天险、四渡赤水的场景依然印在我的心中。我深深认识到,遵义会议这一伟大转折是无数共产党人、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牺牲换来的。胜利来之不易,我辈当愈加珍惜。 二、为国家独立自主,XX不改 在遵义会议前,共产党人,特别是我党的领导同志,关于路线问题和军事指挥问题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反思和讨论。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整个党中央民主氛围较为浓厚,有问题,开会解决。面对分歧,党的领导人不是耍手段、搞内斗,而是坦诚相待,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一伟大转折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

仰、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一切为了人民的伟大XX。 三、实事求是 从电视剧中,我深切的感受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追寻实事求是道路上了,我相信在后续续集中,我会看到遵义会议我们党选择了实事求是。批判“三人团”的教条主义,确定毛泽东对于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我们以保留革命的有生力量为前提,多次调整路线,改变行军路线。可以说,遵义会议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遵义会议之后,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国革命从此独立自主地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遵义会议是伟大长征的转折点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一定会把遵义会议精神传承下去,带到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走好共产党人新的长征路!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最近看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觉得挺好看。这对于那些喜欢看书,又喜欢历史的人的来说,自然是爱看的,但偏偏我是个既不爱看书更不喜欢历史的人,所以,能把这样一本讲历史的书从头到尾看下来,对于我来说是实属不易的啊,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的原因。 记得中学的时候学习历史,总觉得历史是一种非常枯燥乏味的东西,所以并不愿意学,所以每次历史考试的时候也总是很害怕,虽然也拼命想要记住那些朝代人物和史实,但结果照样是考试不及格,可能从那时起就讨厌上了历史,不但不会主动去看有关历史的书,就连电视上热播的历史剧都很少看。 《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生命力这么强答案很简单,它抓住了“通俗”两个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有什么观点就只说出来,不必担心历史考据的严谨问题,不必担心自己的学术声誉受损,等等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文笔幽默而生动、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对于历史人物的行为有自己的善恶评判,他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润色修饰张扬其善,也没有把自己讨厌的人物刻意贬低舒展其恶,他讲给我们听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在书的最后谈到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其实在整部书中,在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人生历程中,他都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感悟,他说,在人的生命过程中,

影视与历史课程纲要

《影视作品与历史》校本课程纲要 齐斌 简要说明 本教材基本以历史发展阶段来划分节数,侧重点在于历史,旨在通过影视来展示历史发 展的脉络,其线索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部分来编写,以中国史内容为主,世界史分量较小,同时兼顾一些理论评介性的内容,如第三节、第十二节。由于内容重 心是历史,所以对于影视技巧、著名演员、艺术特色的方面的内容少有涉及。教材所引材料 基本来自网络,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本课程初次开设, 尚无成型书籍和其它材料可以参考,定有许多疏漏、谬误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 第一节历史影视简介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大秦帝国》 2、《三国演义》 3、《贞观长歌》 4、《康熙王朝》 5、《雍正王朝》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林则徐》 2、《鸦片战争》 3、《火烧圆明园》 4、《甲午风云》 5、《我的1919》 6、《开天辟地》 7、《红旗谱》 8、《地道战》 9、《红日》 三、世界史部分 1、《大国崛起》 2、《珍珠港》 四、历史影视的分类 1、纪实真实的历史 2、接近历史的真实 3、距历史真实较远,但有些历史真实的影子 4、历史仅仅是背景,影视中的人物、情节凭空捏造。 5、神魔化历史 五、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1、丰富精神生活,休闲心灵 2、扩大知识面,增强审美意识 3、培养历史意识,为课内学习丰富营养 4、了解一些影视制作的技巧 第二节电影《孔子》 一、简介历史时期的孔子 二、电影《孔子》简介 三、学生观看《孔子》片段教师巡回指导,回答学生观看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四、同学互动谈体会 五、教师评点学生的看法 第三节正确看待欣赏中国古代帝王影视 一、古装帝王剧在影视文化发展中盛行的原因 1、经济效益的趋动追求经济效益是影视剧创作者的主要目标, 2、既有现成的故事题材, 又无版权困扰相对而言, 古装帝王剧的取材范围宽广 3、创作题材的安全性 二、从古装帝王剧的盛行看世人心态 1、古装帝王剧比较注重影视的娱乐休闲功能,能够满足广大观众情感渲泄的愿望 2、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昌盛,古装帝王剧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合并讨好了一些男人潜意识中存在的惟我独尊、妻妾成群的心态, 也为那些靠出卖色相快速致富的女子提供了强有 力的理论依据。 3、古装帝王剧的盛行, 反映了弱势群体的心声 三、影视作品在实现其娱乐性的同时, 要充分体现其教育性 1、影视作品应在娱乐中, 给人以启迪, 充分体现其教育性 2、帝王剧的泛滥, 不利于创作题材的多样性

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以戏说

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以戏说 影视(剧):电影和电视 历史题材:取材于历史,讲述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部分事件属实,带有不同程度虚构、改编的影视题材 历史剧:指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 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过去的事实;过去事实的记载;指历史学 戏剧:综合艺术的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在中国戏剧史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 第一,从影视剧的根本属性上来讲,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以有戏说的成分。历史题材影视剧并非历史科学纪录片,它不是历史教科书,没必要非得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相反的,它是一门艺术,是带给观众精神享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戏剧性是影视剧的根本属性。在具备戏剧性,成功带给观众精神享受和共鸣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去讨论一个影视剧的知识性。正是因为影视剧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而非历史科学范畴,所以过分强调它是否真实地反映历史,或者为了真实反映历史而不允许戏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方式。如果一部影视剧缺乏戏剧性,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一部影视剧——或者说,起码不算是一部成功的影视剧。我们也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今天探讨的是拍影视剧,不是拍历史教科片,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两者的本质区别。 第二,对历史题材戏剧的戏说古已有之,事先声明是历史娱乐剧“演义”,对观众无伤大雅。也不会起到多大的误导作用。这种戏说手段早就已经被观众接受和认可。《寻秦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我相信观众们看完寻秦记,谁也不会真的认为秦朝的历史是有人穿越过去创造的吧?再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谁都知道它跟陈寿的《三国志》有着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后者被当作正史,而前者只是文学界的小说家演绎,但这丝毫不妨碍《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三国志》在史家典籍里怎么排名我不知道,但《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却是妇孺皆知的。其实仔细一点考虑,四大名著都可以说是“戏说”的典型:《水浒》自不必说,跟《三国演义》一样也是把历史演绎成了小说,绝不能算作信史;《红楼梦》虽然有时代背景的影射,但那也仅仅是“影射”而已,原作者曹雪芹可是注明了“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的;而《西游记》虽然是神怪小说,但也嫁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背景,并且玄奘本人也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大名著都是娱乐历史的名著,但这丝毫无损于它们的崇高地位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也曾多次被搬上了电视荧屏。 第三,历史资料细节的不完善、不充实,甚至很多历史资料本身都存在着前后矛盾,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后人在拍摄影视剧时,必须有戏说成分。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情节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需要后人的自行完善和适当想象,才能让很多历史事件相互连贯,内容完整。试想,如果不允许戏说,那史料上没有写到的动作、表情、故事细节,我们的演员们如何去演?史料上同一历史事件,有各自矛盾的记载,我们如何去选择?史料再细,也很难细到一举手、一投足,

浅析中国古装电视剧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古装电视剧及其特点 刘敏(200940903056)电视剧是电视艺术中的一个子系统,1928年英国通用电气公司电视实验室试播情节剧的《女王的信使》标志着它的诞生。电视剧在中国堪称“第一”的叙事艺术,观众喜爱电视剧,是与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说书话本所培育的线性叙事传统的持久熏陶和喜欢听故事的传统有关。1986年,36集的《红楼梦》播出时万人空巷,最高收视率达70%以上。1994年一部84集的《三国演义》,也创造了46.7%高收视率,这就意味着,全国有4亿五千万到5亿人在同时收看。现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观众人数也动辄过亿。中国观众高涨的收视热情,正处在长盛不衰的发展态势之中。 电视剧成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观众接受电视剧的心理动因有认识学习的动因、消遣娱乐的动因、接受教育的动因。这实际上我认为是和艺术的三大功能——认识、娱乐和教育相对应的。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它反映着普通老百姓的心理诉求和爱憎,“媚俗”“媚大众”是它与生俱来的特征,也是它获得大众喜爱,引起高收视率的重要保重。“雅”好“俗”不好的电视剧是很难生存的,而大众的口碑则是一部电视剧获得成功,并在电视史上留名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装电视剧是一类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电视剧,古装电视剧也是观众最喜欢的电视剧,古装电视剧的出现让观众有机会再一次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回到古代,感受穿越时空的电视艺术,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故事能在电视剧上真实的展示出来,也是很有意义的艺术,对一代代中国孩子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艺术途径,现在很多历史书都读起来枯燥无味,孩子更喜欢的就是通过看古装电视剧来了解一个真实的历史,古装电视剧可以成为人们了解历史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探索历史的新的艺术途径。 中国的古装剧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武侠剧。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主要是以武打动作为中心来安排剧情,塑造人物形象,组织视听语言的,侠义精神是其精神内核,武打动作是其表现形式。武侠剧大都改编自中国源远流长的武侠文学,从《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到唐传奇和宋元话本中的侠士故事,再到明清成熟的长篇武侠小说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等,大侠的惩恶扬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等道德取向与变幻莫测的武功,为武侠剧提供了完备的精神内核和动作形式。当代的武侠剧,在高科技制作技术和影视特技的帮助下,将舞蹈、杂技、魔术等艺术形式和体操、单杠双杠、跳远、跳高、拳击、击剑等体育动作糅合进来形成视觉奇观,满足了观众对人体肢体无限可能性的期盼心理。武侠剧比较著名的有改编自平江不肖生的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的《霍元甲》;王度庐的《卧虎藏龙》;改编自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的《蜀山奇侠》和《新蜀山奇侠》;此外“黄飞鸿系列”、“新方世玉系列”、“南少林系列”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旧派小说中取得的重要资源。新派小说改编的有金庸小说改编系列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等,古龙小说改编的《楚留香传奇》、《绝代双骄》、《圆月弯刀》等,梁羽生的《四大名捕》等,卧龙生的《飞燕惊龙》等。根据漫画《风云》改编的《风云之雄霸天下》、《中华英雄》等,根据武侠游戏改编的有《仙剑奇侠传》、《剑侠奇缘》等。 历史剧。就是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电视剧。它的持续热播反映了人们渴望了解历史真实面貌,了解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心理。人们通过历史剧关照当下,渴望一些当下的社会问题能以史为鉴,在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到某种解决的智慧或启迪。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电视剧能获得热议,就选材而言,总是和当下人们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总是和借历史的陈酿和古董级的酒具,来浇当下人的人的块垒。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总是把当代热点问题予以故事的讲述中。《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都在

电视剧理论

2011——2012年期末考试电视剧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电视剧的艺术定位 一、电视剧概念内涵 1、电视剧的诞生 电视剧伴随着电视而诞生,在最初的电视试播中,就有了最早的电视剧。1936年11月2日,设立在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的BBC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电视的诞生日。人类也由此为自己开启了又一扇全新的艺术之门。 2、电视剧名称来源 “电视剧”这个名称是我国在电视发展初期自行确定的,我国从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起,就将这一新兴的艺术类别定名为“电视剧”,之后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就一直沿用这一名称,但并非世界通用。 电视剧的艺术定位 3、概念 电视剧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艺术,它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于五十年代以后,真正跻身于艺术之林不过是在近二三十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历史不长,也由于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剧概念的界定及其观念形态还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动之中。 电视剧首先属于电视系列中的一个节目。简单地说,电视剧是以电视为媒介的新兴影像艺术,它是电视荧屏上演剧审美的艺术。 电视剧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艺术样式。一般分单本剧和系列剧(电视影集)。 生活中,电视剧的定义已经狭义化,仅指电视系列剧(TV series),而非其他形式。 1、一个表现形式能否称得上艺术的三个方面: 1)、它能否成为艺术家心灵的载体; 2)、是否能够引起接受者在心灵上的触动; 3)、它的外在形态是否具有美感。 大众艺术:电视剧的文化品位 1、后现代文化语境 1)、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人们关于现实和真实的看法完全受制于影像自身的逻辑。大范围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 3)、电视剧与大众心理的相互一致。 大众艺术:电视剧的文化品位 消费文化背景 商品化的电视剧 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电视剧 电视剧作遵循的艺术原则 1、电视剧作为艺术产品具有两重性:首先是商品,然后才是艺术。 当下电视剧特征 大众化 商品化 类型化 专业化 我国电视剧创作中的问题

编导专业影视常识文学常识

编导专业----影视常识、文学常识 一、电影的诞生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诞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 电影的发明人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他们拍摄了世界上第一批电影《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于1895年12月28日首次在巴黎一家叫“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公开放映。虽然这些电影都很短,都没有声音、没有情节,但解决了电影的基本技术——让图片变活,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此后,他们还拍了许多生活记录片,其中《水浇园丁》是最早有情节的电影。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 电影发明后,很快传遍欧美,各国出现了一批电影人,各有贡献。 英国的斯密士打破摄影机不能动的框框,大胆变动摄影机的位置、远近、角度,使电影有了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 法国的梅里爱则大搞电影特技。他从偶然中发现了电影的一些特技,如停机再拍、透视合成、升降格等,于是运用特技拍了许多“电影魔术片”。 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利用镜头的剪辑和组接做文章,创造了全新的镜头语言——蒙太奇。 20年代,苏联一批电影艺术家如普多夫金、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等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了蒙太奇。如库里肖夫作过著名的“库里肖夫实验”。他采用某著名演员平常表情的一个镜头,分别放在一盘馅饼、一个熟睡的婴儿和一具女尸的镜头之后,分别让三组观众来看,并问这演员是什么表情。结果三组观众却分别回答为“贪馋”、“慈爱”和“恐惧”(其实是同一表情)。这说明,镜头之间不同的组接方式,会使同一镜头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是电影的语言。蒙太奇理论的总结,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形成。它使电影有了自己的独特手法,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给后来的电视和原有的艺术门类以巨大的影响。 三、电影技术的进步 无声片:早期电影都没有声音,被称为“默片”、“伟大的哑巴”,对话和情节只能用字幕交代。这带来早期电影的一些特点:情节简单,动作性强,表情夸张,如卓别林的早期喜剧片。 有声片:1926年,美国人德雷斯特解决了一个难题:把声音转化成光信号,同步录在胶片的画面旁,有声片发明了。次年,华纳兄弟公司拍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从此,电影变成视听兼备的艺术。 彩色片:1932年,彩色胶片试制成功。1935年,美国马摩里安导演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 50年代以后,电影技术有了新的进步,先后出现了宽银幕电影(高宽比为3:5以上,普通银幕为3:4),立体电影(声音从不同方向传来),立体电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形成新的热潮

电影、电视以艺术上所具的特殊感染力,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作为历史真实的反映写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以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昂扬乐观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记载着我们民族近一个世纪走过的非凡历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业的发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79年陆续推出的影片《西安事变》、《南昌起义》、《四渡赤水》等影片的热映,充分反映了观众的心声。80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也开始繁荣,如《秋白之死》、《周总理的一天》、《李大钊》等,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了通过影视艺术更好地对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国情、近代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87年,由中宣部提出,成立了包括党史、军史、文献和影视方面专家组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10多年的艺术实践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在整个文艺创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忠实地实践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使命,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迎接建党80周年,广大影视工作者自觉承担起光荣的历史责任,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从《毛泽东在1925》到《走出西柏坡》,从《相伴永远》到《英雄无语》……15部最新摄制完成的优秀影片成为建党80周年献礼片的扛鼎之作。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推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日出东方》、《忠诚》、《帕米尔医生》、《鹰击长空》等也在炎热的夏夜不断提高收视率。“红色经典”能够在当前纷繁多元的影视创作环境中再度脱颖而出,这是我们影视创作者精品意识的提高,是电影观念的转变,也是我们观众群的日益成熟。在近一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以小见大”是一个突出的创作思路。这些影片大多放弃了直接描绘壮阔的革命斗争场面,而是从与普通人生存空间、情感世界更为接近的地方落笔,描写伟人的亲情、爱情、友谊,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一位大学生在谈到《毛泽东与斯诺》的观感时说,走下“神坛”的伟人,既平凡又伟大,既可敬又可亲。影视界专家认为,这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突破了以往相同题材过于执著历史背景和事件的铺叙,而使人物淹没其间的局限,更注重在大的历史氛围中塑造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使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相融合。无论是叱咤风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时代英模,透过他们性格迥异、多彩多姿的形象,凝聚的是我们的民族气派、民族感情、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人为本,在情感化的描述中,观众无须仰视,而又领悟到伟大灵魂的丰富与崇高。影视是一种大众艺术,它必须要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中再作用于心灵。近些年来,我们的影视创作者以较快的步伐适应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电影观念有了明显转变,懂得了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创作手法的创新变化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丰富了银幕和荧屏。例如,影片《毛泽东在1925》对于“火”的理解和运用,《紫日》对于战争片以新的角度阐释等,拓展了观众的思路,趋近了新的审美观念;此外,在《横空出世》等影片中大量使用了电脑画面,既强调了视觉冲击和观赏愉悦,又丰富了电影语言,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影风格。专家认为,艺术家们创作中的“精品意识”日益浓厚,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越来越多,《大转折》、《红河谷》、《鸦片战争》、《长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空出世》等一批影片,无论其思想艺术水平还是技术制作水平都不亚于所谓的进口“大片”,专家认为国产部分优秀影片已显现出“大片”品格。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正成为我国影视艺术画廊中独具魅力的灿烂篇章。这些作品,对于中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和走向,对于中国影视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中国影视民族化、大众化的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无论从美学观点还是历史观点来看,其特殊的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是其他题材作品难以替代的,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影视艺术的宝库,将永远在中国影视艺术的星河中熠熠发光。

作文范文之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作文

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作文 【篇一:作文《敬畏》】 敬畏 我们人类曾怀揣着梦想与敬畏登上了喜马拉雅山的山峰,我们曾经 带着未知去探索宇宙,用崇拜者的眼光与思想去分析,去理解,但 征服的多了,我们心中的敬畏渐渐淡化了,这时,我们虽自称是这 世界的主宰者,但心中没有了对万物的敬畏,我们得到的这片空间 似乎要远去了,我们是否更应该珍惜这心中仅存的敬畏呢? 让时光之轮逆转,多少曾经辉煌的才俊豪杰,都是因为变得心中无 所敬畏而招致失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功绩显著。在他统治期间,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世人们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于是 他便下令,除了《秦记》之外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将460多名儒生 押到骊山山谷中活埋。。。。。。他自认自己权高无尚,而无视儒 家经典。所以,他只统治了十五年,因为心中没有对人民的敬畏, 对历史的敬畏,自我的权利日益膨胀,这才是秦始皇失败的原因。 一个人心中若没有敬畏,就好比那脱缰的野马,看似无所畏惧不停 地向前冲,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但实际上是背道而驰,而如果一个 人心中常怀敬畏,这份敬畏会引领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持一种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往无前,勇敢无畏”这些词语在我们眼中常代表英雄气概,在 《亮剑》中“李云龙”这一风云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看 不出他曾惧怕过什么,但他敬畏的是祖国、是人民,他始终把人民 的利益放在最前,虽不懂文化,但凭借着他报国的热情也足以见证 他对祖国的那份纯洁和敬畏,这份敬畏不断激励鞭策着他,使他在 战场上无所畏惧,百战不殆。从古至今,太多人因心中没有敬畏而 跌落低谷,也有太多人因心中常怀敬畏而名垂千古,而作为历史的 旁观者,我们也应该反省自己,让自己心中常怀敬畏。 敬畏是对规律的尊重,我们的生命由自然赋予,我们依赖它生存, 但过度的开掘自然已使它不堪重负,而对这样严峻的情景,我们难 道不应该做些什么吗?是的,我们应该尽全力去保护,爱护自然, 让我们的心中少一份征服的野心,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这样,我 们才能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 从现在开始,对事物都试着持有一份敬畏的心吧! 【篇二:敬畏作文素材】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电影中国文化香港文化对比 摘要: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近十几年来大陆影视业的蓬勃发展,中华文化在电影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比重,并被全世界接纳。同时,发展较早的香港电影,也凭借它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香港影视作为中国影视文化纪元的独立一单元,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中国甚至于国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彰显力度。本篇论文讲详细探究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并拿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中的文化进行对比。 引子 二十年前,当中国电影作为一个陌生的审美对象刚刚现身在欧洲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1982年3月和6月,在意大利的都灵市和法国巴黎先后举行《中国电影回顾展》,欧洲观众从一百多部从1925年到1980年出品的中国电影里,初次认识一种陌生的文化。) 二十年过去了,在戛纳、威尼斯、柏林或者马德里,当中国的电影人早已成为各大电影节上的常客,人们对中国电影仍然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期待。 他们在中国电影里期待着看到什么? 第一部分: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希腊奥运会闭幕式上,全世界观众看到了由张艺谋导演的八分钟演出《北京欢迎你》。熟悉这位导演的人都不难从演出中想起他几部电影中的形象:大红灯笼、中国功夫和边奏乐边舞蹈的女孩;而选用江南民歌《茉莉花》作为贯穿全场的音乐主题,是由于他导演过的一部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普契尼当年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揉进这部关于东方的歌剧中,这大概是西方音乐中最早吸收的一个中国旋律。 §感知一种异质文化,最先接触的是一些符号——与众不同的图案、色彩、造型、音响,以及由这些元素组合成的形象:图腾和人。 电影以运动的视听形象呈现于观众,它可以最便利也最生动地作为这些符号的载体。因此,电影也就成为认识一种文化的最有效果的媒介。

浅谈影视剧在历史课上的应用

浅谈影视剧在历史课上的应用 近年来的影视剧创作有很多是根据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创作的,历史题材影视资料以其独特的 魅力及集艺术、科技知识为一体,声图并茂、视听兼顾的强劲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新一轮中 学历史课程改革,革新了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培养着学生客观评判历史事件的能力,对学生 的健康成长,爱国主义的培养,及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选择使用历史影视资料,定能给中学历史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的态度和质疑的精神,教师还要针对历史题材影视剧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进行教学改革并想出对策。而学生对影视剧都比较感兴趣,教 师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影视资料会大大促进我们的历史教学。 一、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把历史题材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去,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影视资料作为文艺作品不可能真 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现某一段历史的概貌,是对历史教材缺乏 详尽的有效补充,并且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影视资料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如学习中国现代史,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万水千山》,了解 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感受新中国建立的曲折历程,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还可以推荐《小兵张嘎》、《亮剑》等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怀。 3.从学生熟悉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某个情节,来进行个案的分析,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我在 讲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就利用了电影《建国大业》的部分片段来教学。片段一:毛泽东派邓颖超去接宋庆龄到北京参加新政协。通过这一片段,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第一届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大团结的会议。片段二:争论《义 勇军进行曲》是否能为代国歌。激烈的争论场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第一届政协会议为新中国 的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片段三:开国大典。影片用真实的影视资料为我们师生再现 了那一激动人心而又载入史册的场景。看到学生激动而又庄重的表情,我感到他们就是在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天安门。这一片段看完后,很多学生自发地站起来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王燕说:“我为新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感到高兴。”学生李凯说:“我觉得 开国大典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我发现他们所谈的发自内心的感受,有很多就是新 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这样不用老师刻意去讲,“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这一本课的难点也 是重点,自然就突破了。就这样一节课下来,没用我讲多少,学生在感动中就掌握了这节课 的重难点知识,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应用反思 优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能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落实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推 动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但影视剧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打着“历史剧”的旗号,传播错误 的历史事实,如史实错误、服饰穿帮、称谓错位比比皆是,并且向观众宣扬消极的历史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宣扬皇权崇拜、人治思想、等级意识、裙带观念、权谋艺术、奴才意识等,严重毒害社会文化,而求知欲旺盛而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首当其冲受其危害,这给中 学历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教学中我是从这几方面入手的: 首先,给学生打一个预防针。要从观念上根除学生把历史题材电视剧当作史实来接受,并不 是说要学生一眼就辨别出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哪些是忠于历史的、哪些是虚构的,而是让学生 心理上有个准备,对待历史题材电视剧要持有怀疑的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