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榜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 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 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5 鄂1 武汉市960 570 120 1100(07非农业人口610万,武汉市市区人口660万07中心建成区面积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服务人口 2020年为47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90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服务人口2010年为795万人)中心6区+洪山大部+东西湖

最新全国城市一二三四五六线分布

商务渠道部组织构架图: 商务文员大区经理大区经理 合同管理员 招商经理招商经理 大区经理、商务经理出差标准: 出差:交通费+市内交通费+住宿费+补助 交通费:4h以内路程优先选择火车出行(特殊情况部门领导特批); 4h以上路程可选择高铁出行(只可二等座,其它形式超出自行承担); 机票:机票价格不超出二等座高铁价格可选择飞机出行;超出自行承担; 特殊情况情况特殊申请。 市内交通:市内交通费用每天标准50元,超出自行承担。如特殊情况需特殊 像部门领导申请报备。 注:所有报销不许有虚报情况出现;一经发现本次报销不予报销;虚假报销情况严重者可扣一定罚款辞退。 住宿费:1线、省会城市标准不超300;2线城市标准不超220元; 3线城市以下不超出160元;

补助:一线城市补助80元/天、二线城市补助60元/天、三线以下城市40元/天。 注:所有报销为实报实销,不许有虚报情况出现;一经发现本次报销可不予报销; 虚假报销情况严重者可辞退。 中国一(省会)二三四线城市排行榜 一线城市 北京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海全国经济中心 广州经济发达,中国第三大城市 深圳经济发达、特区城市 天津重要经济大港 二线城市、省会城市 西安区域中心(新一线) 杭州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南京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济南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长沙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福州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郑州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石家庄经济发展较好、地级市省会 太原经济强市、地级市省会 合肥地级市省会 南昌地级市省会 南宁地级市省会 昆明地级市省会 成都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武汉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哈尔滨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沈阳经济发展较好、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长春区域中心、副省级省会 重庆直辖市,西部中心城市 青岛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大连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宁波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厦门经济发达、计划单列市 苏州经济强市、中国地级市经济最强市 佛山经济强市

第三章 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模与城镇体系 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及其结构分布。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分布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是怎样的规律?城市体系的形成、类型和特征如何?这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节最优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表现在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因此有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之分,两者之比可以用城市人口密度或人均占地面积来反映。尽管在现实中,同样的人口规模不一定导致同样的用地规模,但从统计上看,城市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成正相关关系,且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在人口规模上表现出来。所以,下面我们用城市人口规模来指代城市规模。 一、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探讨 ?问题: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究竞以多大为宜? ?对此,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最优”方案: ?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应超过广场中心的容量,这个规模大约是5040人。 ?英国经济学家E·舒马赫认为:“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城市合适规模的上限大约为50万居民,十分明显,超出这个规模对城市的价值毫无增进。’”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城市规模以不超过200~300万人为宜。 ?可见,人们心目中城市的适合规模差异甚大。其原因是人们在提出观点时,并没有进行理论论证,只是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 ?柏拉图的城市规模标准是政治性的。他认为,如果城市人口超过广场容量,就会妨碍公民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利于民主制的实行。把他的观点用经济学语言表述出来,即:最优城市规模应该是使民主制的制度成本最小时的最大规模。因此,柏拉图判断最优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成本最小化。 ?以成本最小作为判断标准,不能兼顾与之对应的效益一方。因此,经济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 ?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城市中聚集,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成本)。 ?从理论上说: ?如果聚集利益大于聚集成本,则聚集过程会继续,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直到两者相等为止。 ?如果聚集成本大于聚集利益,则满足理性假设的各种行为主体会开始迁移,从而出现分散过程,城市规模随之收缩,直到聚集利益与聚集成本相等时停止。 ?当聚集利益等于聚集成本时,形成一个均衡点,即最优的城市规模。如图3-1中由成本曲线与效益曲线相交的E点所决定的城市规模A,就是一个最优的城市规模(Optimal City Size)。 图3-1 最优城市规模的决定 ?既然理论上能够确定一个最优城市规模,为什么人们心目中的最优城市规模会千差万别呢? 原因在于人们考察的角度和对象不同,成本和效益所涵盖的范围也不同。 1. 从个人的角度考察 ?从个人的角度看,与城市规模相关的效益有两方面: ?一是货币收入,可以用工资水平来表示。以美国的有关数据为基础的研究(R.S. 戈尔德法布和A.M.耶齐)表明: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城市规模的一种函数,工资大体上随城市规模的扩大以递减率上升。 ?二是从一个城市提供的广泛设施便利得益。各项便利包括公共交通、商店、剧院、俱乐部、体育设施和文化活动等。 这些便利常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长。 ?从个人的角度看,与城市规模有关的成本主要有: ?场地费用(房租或房价)、通勤费用和外在成本。这些费用随城市规模的增大以递减率增加,至少场地费用和通勤费用是这样。(A.W.伊文思) 2. 从厂商的角度考察 ?效益来自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两方面。大量证据说明,生产效率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这种增加来自于城市的聚集经济,对私人企业和公共事业都是如此。 ?市场容量与城市规模正相关。市场容量越大,厂商的生产就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撑,而且市场容量越大,劳动队伍以及这种队伍所擅长的技能范围越广泛,可以迅速获得的服务与物资等的范围也越广阔。所有这些因素,都趋向于增加厂商的利益。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高清版:中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公布,台湾地震断层最多最多,山东东北部有零星分布.中国地震断层探清看看你所处的省市有没 有地震危险: # 中国地震断层:国内21个大城市断层带摸清已有准确位置(图)

中国地震断层 什么是地震断层, # 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 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地震断层建筑房屋。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它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严格地依照断裂运动发生的。从这个观点说,地震直接与断裂运动有关。人类历史时期的地震活动,对整个地质时期来说,虽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现代地震,都属于地壳运动阶段中的最新活动。 # 为何中国地震断层多,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等几个板块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个中国地震断层带。如果将中国地震断层带很详细地勾画出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的破坏。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动带将全部被勾画出来,精确的地震区划图将作为建造房屋的新标准。地震断层是指近代大地震造成

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连续分布的中国地震断层带。又称地震断裂。研究人员通过多年的研究显示,在地震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都相对严重。如果建房时避开地震断层,就能有效地预防地震伤亡。研究人员已经呼吁立法禁止在中国地震断层建筑房屋。 #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开始在人口集中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地层活动断层带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绘制成图。研究显示,中国至少有495个地震断裂带,现在所研究出的地震断层分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2020年,中国内地所存在的主要地震带将被全部勾画出来,那个时候可根据这个中国地震断层图表有效地建立预防地震的措施。 #

国务院中国城市规模排名

国务院中国城市规模排名 2012年6 月,国务院公布中国城市规模排名,把大城市分为三类,分别是:大都会城市、特大中心城市和准特大中心城市。大都会城市有: 1上海 2北京 3广州 4武汉 5天津 6 沈阳 7成都 8重庆;特大中心城市: 9西安 10哈尔滨 11 南京 12长春;准特大中心城市: 13大连 14青岛 15苏州 16 济南 17杭州 18 昆明 19深圳 20无锡。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通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明显增长,原有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已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等新形势要求。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通知》明确,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 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与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四点重要调整:一是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二是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细分小城市主要为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细分大城市主要是实施人口分类管理的需要。三是人口规模的上下限普遍提高。小城市人口上限由20万提高到50万,中等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20万、50万提高到50万、100万,大城市的上下限分别由50万、100万提高到100万、500万,特大城市下限由100万提高到500万。四是将统计口径界定为城区常住人口。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通知》要求,新标准自《通知》印发之日起实施,各地区、各部门出台的与城市规模分类相关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等要按照新标准进行相应修订。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不同种类的城市灾害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不同种类的城市灾害

近几年我国发生的不同种类的城市灾害 城市地质灾害 1.地震 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天灾,强烈的地震不仅会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工程设备破坏、人畜伤亡、交通阻断,而且时常生成山崩地陷,诱发火山、海啸、泥石流以及火灾等一系列次生灾害。20世纪以来,至少有35个国家的数百个大城市遭到地震灾害的严重破坏。根据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Ⅶ度以上的地区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3%。有45 %的城市(包括城镇)位于Ⅶ度和Ⅶ度以上地震区内。 2008年,全年实际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7万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3.7亿元,死亡656人。全年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87次,成灾17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523亿元,死亡近7万人。其中,四川汶川地震震级达8.0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2.泥石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世界上对城市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它仅次于地震灾害。 城市崩滑流灾害对人类具有多种危害,主要包括:导致人员伤亡,

破坏城镇、矿山、企业、学校、铁路、公路、航道、水库等各种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处于崩滑流的包围之中。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县出现局地突发性强降雨,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3毫米,超过舟曲县8月平均降水量,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县城区1850多间商户被掩埋或遭受水淹,总面积超过4.7万平方米,经济损失达2.12亿元人民币。其中,被泥石流冲毁掩埋650间,面积1.2万平方米,经济损失3200万元人民币;被洪水淹没商铺1200间,面积3.5万平方米,经济损失1.8亿元人民币。 3.地面沉降 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铁路沿线。地面沉降活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当时只限于沿海个别城市,50年代以后明显发展,70年代急剧发展,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妨碍城市建设的重要环境问题。 全国地面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地区达到7.9万平方公里。地面沉降的区域主要有三大片区,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浙江、江苏和上海,一个是华北地区,另外就是山西-陕西的汾渭地区。 上海地面沉降的历史较长,幅度较大,地面沉降累计达2.63米,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 1.69米, 如果当时没有开始治理沉降问题,上海可能早在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_吕作奎

8 1 2008(6)现代城市研究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 A Revisit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The Case of China吕作奎 王铮LV Zuo-kui WANG Zheng 文章编号:1009-6000(2008)06-0081-07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吕作奎(1983-),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 向为区域经济模拟与DSS; 王铮(195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 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计算、地理计算、区域科学与管理。 引言 城市体系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 相互关联的、起不同职能作用的、不 同等级的城市所组成,因而具有一 定的规模结构[1]。在一个区域或国 家,由于各城市的条件各不相同,城 市之间会形成不同的职能分工,同 时也形成不同大小的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某区域(国 家、地区等) 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 次分布。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 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 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 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2]。不同规模的 城市在区域上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 位序-规模法是在城市规模分 布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理论方 法,它是从城市规模和城市规模位 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内的 城市规模分布。最早是1913 年奥尔 巴克(F.Auerbach)发现五个欧洲国 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面 公式所示的关系: (1)式中:是一个国家的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是第i位的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3]。随后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订和发展。Zipf(1949)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研究,他认为城市的位序和规模之间呈现出理想的直角双曲线关系,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城市Zipf规则。Zipf (1949)认为城市的大小不仅符合帕累托分布,而且帕累托指数等于1,相应的A是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城市的人口[4]。Zipf认为的这种城市规模分布是位序-规模规则中的一个特例。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对位序-规模规则进行运用和完善。严重敏、宁越敏(1980)用全国城市的详细人口资料,对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 了位序-规模规则的检验。王法辉

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1城市的行政地域; 2城市的实体地域; 3城市的职能地域; 2城市:城市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 市是商品交易场所。 3.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 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6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⑴产业构成不同⑵人口规模不同⑶建筑密度及景观不同⑷物 质构成不同⑸职能不同⑹生活方式不同。 7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哪几种类型:⑴滨海城市⑵三角洲平原城市⑶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⑷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⑸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⑹平原中腹的城市⑺高平原上的城市⑻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⑼中山谷地城市⑽高山谷地城市 8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 1)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非特殊职能的小城镇要密切的多,分布更规律性。(2)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及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分布。 10城市划分为哪三种类型⑴正统的城市化类型⑵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⑶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12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1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②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如非洲一些国家。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城市水平明显超过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③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1对居住环境喜好的变化2发达国家生产地理格局的变化3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4。70年代的特定经济背景)4低度城市化:城镇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工业产率发展所需要的。 14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劳动力剩余,农产品剩余. 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一般前提: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农产品的剩余,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连绵区 15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 1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研究指出: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 2城市化水平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速度又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趋缓。

第7章城市等级规模

第七章城市等级规模体系 1.城市规模的不同主要是由城市职能决定的,而不是规模决定职能。城市规模是城市的一种很重要的综合性特点。 城市规模常常体现了城市体系的等级性和层次性。 一国或一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城镇期分布有没有某种规律性?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来分析和描述城镇的规模分布。 2.分析和描述城镇规模分布的几种方法: 1)城市首位律(杰佛逊,1939) 看第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几倍,其倍数称为首位度(Primacy)。首位度大于2 的城市规模分布一般可称首位分布。 首位度反映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程度。一般认为正常的规模分布首位度应接近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的正确含义: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领导”城市,它还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最大城市是不是首位城市?不一定。 城市首位律是如何提出来的。 2)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实际是首位度的扩展,本质没有大的区别。 S4 = P1 / (P2+P3 + P4) ,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接近1。 S11 = 2P1 / (P2+P3 + P4 +……+ P11),正常的规模分布四城市指数应接近1。为什么?

以上方法都抓住了最大城市的规模,是有道理的。把它们结合起来,对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与分散就有一个概念。 请分析一下表52,掌握我国各省的城市规模分布特点。 有首位分布类,假首位分布类,双中心类,准双中心类,均衡分布类。 3)城市金字塔 划分城市的规模等级后,可以得出两种城市金字塔,一种是反映不同等级城市数量的金字塔另一种是不同等级城市人口数量的金字塔。 城市数量的金字塔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某一规模以上)随着城镇规模级的提高,城市数量在减少,呈金字塔型。用下一级的城市数除以上一级的城市数,有一个K值,K值是不是一个常数?城市人口数量的金字塔没有金字塔型的规律性。一般来说一定是头重(脚轻)的。 在规模分级不变情况下的,用城市金字塔的办法来分析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是有意义的。 4)二倍数规律 把城市边界固定,使规模上界是下界的2倍,结果发现了一种规律性,即“当规模级的边界值确定为2倍时,下一级的城市数接近是上一级城市数的2倍”。见表。 知道了某一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通过公式就可以知道比它低几级的边界值和城市数。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_闫永涛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5-0014-05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 闫永涛 冯长春 〔摘 要〕 选择1994-2004年中国城市规模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分别采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借助于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用地规模来看,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外来人口的增加和2000年之后城市规模的加速增长使城市发展表现出向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但由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比较成熟,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因时间、外来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变化而改变;高位次城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认为如何更好地识别城市的实际规模,促进城市的理性增长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健康优化,是中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位序—规模”法则;分形;城市体系〔中图分类号〕 F 299.2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闫永涛(1981—),男,汉族,河南漯河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规划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冯长春(1957—),男,汉族,山西安泽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土地利用。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535026)———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收稿日期〕 2008-06-25〔修回日期〕 2008-09-29 一 引言 自1913年奥尔巴赫提出“位序—规模”法则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规模分布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许多经验性研究表明,“位序—规模”法则可以较好地刻画国家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这一法则对于判断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 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 ,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位序—规模”法则已成为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理论模式之一。在“位序—规模”法则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创造性的观点。近年来,一些 学者也运用分形理论对城市规模分布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位序—规模”法则,借助于分形理论,分别采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对中国1994-2004年城市规模位 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规模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研究。以人口表征和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城市规模分布是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对中国的城市规模结构进行更为深入的解释。此外,在进行以人口表征的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研究时,考虑到市区非农业人口指标的缺陷,首次补充了以“五普”“市人口”表征的城市规模分布研究,并进行比较,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  总第166期 城市问题2009年第5期  D OI :10.13239/j .bjss hk xy .cs wt .2009.05.007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12城市等级和空间分布含解析

专题12 城市等级和空间分布 考题解析 【高考真题1】3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1)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6分) 【答案】(1)(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解析】(1)读材料可知,鲁尔区目前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说明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特征是城市数量多,计算可知平均每座城市10万人,城市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鲁尔区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图例可知,建成区连片,说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近,区内城市分布密集。 考点精讲.

【知识框架】 【知识要点拓展】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的划分 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类型: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 特大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城市人口在50万~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城市人口在20万~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城市的服务范围 (1)服务范围:城市接受的服务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范围,也称服务地。 (2)特点:一个城市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其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但是这个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可能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4.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数目较相距较 相距较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特别提示】()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1 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图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从人口规模看中国城市的分层

中国规模最大的40座大城市:北京第一,成都第三,武汉第四! 城市帝国 17-11-0711:34 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发展非常迅速,以至于城市的基本数据变化非常快,城区人口、城区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等数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各个城市自己公布的数据也是标准不一,水分很大!比如郑州号称建成区达60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525万,这比十年前几乎增长了一倍!明眼人想想都不太可能!而这种情况,在很多二三线城市中普遍存在! 今天小编就根据城市出行数据,做出来一份最准确的中国城市规模排行榜!人是城市的最基本单位,人在城市内的流动,决定着城市的边界!所以以人为基础元素的城市规模最真实可靠! 1-5名: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广州 北京城市格局更大,呈放射状像四周蔓延,而上海主要集中在黄浦江两岸。 成都城市格局和北京很像,但周边还有一些卫星城没有完全连接起来,但城市格局已经形成,不出意外会是未来第三大城市! 武汉呈现出一江两岸特征,汉江不明显,城市沿长江分布,规模巨大! 广州比想象的小,城市规模比北京小了接近二分之一! 6-10名:佛山、东莞、深圳、杭州、苏州 佛山城市规模比想象的大的多,无下辖县市,全市分为五个区,呈点状分布!

东莞全市无下辖市县区,市政府下就是镇政府,所有区域几乎全是市区! 深圳市规模较小,但密度明显比佛山、东莞高很多。 杭州以老城区为中心,跨江发展,城市也颇具规模。 苏州城区有点像一架飞机,周边卫星城很多! 11-15名::天津、西安、南京、重庆、郑州 天津城市规模比想象的小很多,滨海新区人烟稀疏,人口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 西安像是小一号的成都,但是城市放射度几乎没有,像一只缩起来的乌龟。 南京也在跨江发展,但人口还是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城市周边密度相对较低。重庆比想象的小很多,看来所谓的中心城区850万人水分很大。 郑州明显是一座极速扩张的城市,摊子铺的很大,但郊区非常分散,密度很低! 16-20:沈阳、青岛、大连、合肥、长沙 沈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城市向南北发展,但扩张的速度比较慢。 青岛主要分为两部分,北部的中心城市,南部的黄岛,胶州湾西岸几乎还没开发。 大连也是分为两部分,因为大连是由原大连和抚顺合并而成,两部分规模都不是特别大。

几种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类型

几种不同空间结构的城市类型 1.国际大都市模式 国际大都市的概念并没有统一定论,但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是国际化产业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大都市必须是国际化产业要素集聚、流动的配置中心,作为社会能量的聚合体,对全球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美国纽约的GDP在全世界排到第14位,超过澳大利亚。②能为国际化商务活动提供现代化服务。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很高,而且国际化大都市提供的服务面向现代国际商务和国际制造业,同时,国际大都市通常也是国际会展城市。③能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服务。现代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紧密相连,国际大都市是世界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要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重大作用,有能力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提供场所和条件。④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外籍人士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城市在国际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国企业、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移民。 2.都市圈模式 都市圈的概念起源于日本,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都市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大空间资源优化和整合,并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规模区别于其它地区和城市类型,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且邻近有50万人口以上城市;②中心城市具跨省际的城市功能;③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④完善而综合的产业结构,并呈动态发展优

化;⑤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如交通网、航空网等)。都市圈的出现,改变了资源配置的空间,形成了都市圈中不同类型城市之间优势互补,扩展了城市间的社会分工体系,使产业要素在更大空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圈成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和地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区域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都市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资源优化。当今世界一些最发达国家的都市圈已经成为一国和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华盛顿都市带,面积不到全国的1.5%,却集中了全国近20%的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近年来,都市圈问题引起国内普遍关注。有专家认为,经济高度整合的都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及竞争的主要力量和阵地。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都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于都市圈。都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3.组团式模式 组团式城市群是由若干个中心城市在各自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个性的经济结构方面,发挥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而形成的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具有亲和力的有机网络,展现的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组团式城市群应具备四个条件:具有一定数量的不同类型的城市;至少拥有一个特大城市作为城市群所在区域中心;城市与城市间必须发生内在联系;城市与邻接的乡村区域有密切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 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 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 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 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 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 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 定义城镇: 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 定义城镇人口: 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 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 略 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变化略; 了解这些变化的意义在于: ①了解研究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变化,有利于厘清我国历年市镇划分情况、变化态势以及存在问题,并为当前市镇建制提供经验; ②了解市镇标准变化,有利于观察我国城镇化在行政上的变化,以及检查是否存

国内不同类型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第 32卷第 3期 2008年 6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Jou rnal of W uhan U n iversity of T echno logy (T ran spo rtati on Science &Engineering V o l . 32 N o. 3June 2008 国内不同类型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收稿日期 :2008201224 邹志云 :男 , 40岁 ,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领域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邹志云 1, 2 蒋忠海 3 胡程 2 2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学院 1 (华中科技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2 (3 528000 摘要 :, 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 从出行次数、出行 4个方面进行分析 . 通过对城市进行分类 , 找出不同类型城市的居 , . 对居民出行次数 , 按照人口规模分类 , 建立了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居民人均出行次数模型 , 通过建摸的方式找出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居民出行次数规律 . 关键词 :回归模型 ; 人均出行次数 ; 出行目的 ; 出行方式结构 ; 出行耗时中图法分类号 :U 491. 2+5 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 , 居民出 行特征分析越来越得到重视 . 居民出行是指居民为完成某一目的 , 使用某一种交通方式 , 耗用一定时间 , 从出发地经某一路径到达目的地的位移过程 . 居民出行调查是指对居民一天内详细出行情况的调查 [1]. 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城市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和推理 , 按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指标分类 , 分析国内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及变化特征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