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前言

肥胖目前在全世界呈流行趋势。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我国目前体重超重者已达22.4%, 肥胖者为3.01%, 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2002年4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召开了中国肥胖问题研讨班,邀请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就国内外肥胖症的流行趋势、肥胖症与疾病关系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在与会者的呼吁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支持下,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1 个省、市、地区人群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二十四万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据次此提出推荐意见。工作组同意以BMI值"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BMI"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血压联盟(中国)及中国营养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经充分讨论,工作组的推荐意见获得一致认可。同时,中国肥胖问题工

作组即着手编写《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在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七次修改,形成指南终稿。希望本指南能够为推动中国肥胖防治工作,控制慢性疾病,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2003年3月10日《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编写组

主编:陈春明孔灵芝成员:闻芝梅周北凡陈吉棣李光伟王文绢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成员

史轶蘩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陈春明主任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

周北凡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流病室

陈君石教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

杨哓光副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吉棣教授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

黄建生副主任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孔灵芝处长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李光伟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

傅祖植教授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内分泌科

贾伟平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武阳丰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

吴兆苏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柳启沛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张永慧副研究员广东省卫生防疫站

蔡威教授上海市新华医院

丁宗一教授北京儿科研究所营养室

张志强副研究员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季成叶教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赵熙和研究员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秘书

* 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对本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支持, 特此致谢。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

目录

1 引言

2 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2.1 体重指数

2.2 腰围

2.3 肥胖程度分类

3 肥胖的流行特点

3.1 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

3.2 全球增长迅速

4 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4.1 遗传因素

4.2 环境和社会因素

4.2.1 进食过量

4.2.2 体力活动过少

4.2.3 社会因素

5 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

5.1 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

5.1.1 高血压

5.1.2 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

5.1.3 血脂异常

5.1.4 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5.1.5 脑卒中

5.1.6 某些癌症

5.1.7 其他疾病

5.2 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6 肥胖症的干预

6.1 干预原则

6.2 干预策略与措施

6.3 肥胖症防治流程

6.4 高危个体的处理

6.4.1 合理安排饮食

6.4.2 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

6.4.3 行为疗法

6.4.4 药物治疗

6.4.5 外科手术治疗

7 特殊人群的处理

7.1 女性

7.2 老年人

7.3 吸烟者

8 附录

Ⅰ 体重指数测量方法

Ⅱ 腰围和臀围测量方法

Ⅲ 世界卫生组织成人体重指数分类

Ⅳ 不同身高和体重者BMI值及超重和肥胖症分类

Ⅴ 低热量饮食

Ⅵ 几种主要食物的能量和产能营养素

Ⅶ 不同活动和运动类型的能量消耗

1 引言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超重和肥胖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况已达到流行的程度。据估计,

1999年有61%的美国成年人达到超重和肥胖症程度[1];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2]。超重和肥胖症会引发一系列健康、社会和心理问题。已有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症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它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有一些国家的肥胖症患者,因在工作中受到歧视和对自身体型不满意而产生自卑感,导致自杀率高、结婚率低等社会问题。超重和肥胖症的防治需要得到有关政策的支持,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同时需要多个组织机构和个人共同合作,加强建立基层防治网并采取行动。要提倡健康体重的理念,保持合理体重。将积极预防和控制与超重和肥胖有关的疾病、改善健康状况、延长积极的生命期限和提高人群生活质量作为公共卫生的根本任务

之一。

超重和肥胖症的防治不单纯是个人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从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入手,做好社区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高危个体及可能伴发的并发症,并进行具体指导,也应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本指南的目的是帮助第一线卫生保健人员提高对超重和肥胖的认识、了解开展防治措施的原则和具体方法,也可供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个人作为参考。

2 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肥胖症患者的一般特点为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

积脂肪。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中心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的特殊病因的肥胖症

为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对人体外表的观察通常可以大致估计肥胖及消瘦的程度,适用于初筛,但无法定量。在临床上和流行病学调查中,估计肥胖程度的最实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是体重指数和腰围。尽管有些其它方法(如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术等)可以较精确地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这些仪器设备比较昂贵,无法普遍采用。

从整体上看,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流行的发展阶段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超重和肥胖症分类标准来衡量,我国成人体重超重与肥胖症之比为8:1,而欧美国家的比例已达2:1甚至接近1:1。这意味着我国肥胖症发病率的潜在上升危险性很大。

2.1 体重指数

目前常用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简称BMI,又译为体质指数。它是一种计算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的指数。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 kg)除以身高 (米, m)的平方,即BMI=体重/身高/身高 ( kg /m2)。BMI的具体测量方法参见附录Ⅰ。在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研究表明,大

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到其局限性,如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病人,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肌肉组织的减少较多,计算的体重指数值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相等BMI值的女性的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3-9]。如有适当仪器条件时,同时测定体脂百分含量(体脂%)会有助于判断肥胖程度[3]。

2.2 腰围

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腰围的具体测量方法参见附录Ⅱ)。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在BMI并不太高者,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似乎是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与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3,6,9]。

2.3 肥胖程度的分类

以体重指数对肥胖程度的分类,国际上通常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体重指数界限值,即体重指数在25.0-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参见附表1-1)[4-7]。最近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根据对我国人群大规模测量

数据,汇总分析了体重指数与相关疾病患病率的关系,提出对中

国成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及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其建议[8-9]如下:

表 1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

*危险的关系。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腰围(cm)

男:< 85

女:< 80

男:85-95

女:80-90

男:≥95

女:≥90

体重过低**<18.5………

体重正常18.5 - 23.9…增加高

超重24.0 - 27.9增加高极高

肥胖≥28高极高极高

*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注:为了与国际数据可比,在进行BMI数据统计时,应计算并将体重指数≥25及≥30 的数据纳入

这项建议是根据1990年代以来我国13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总计约24万成人的数据汇总分析得出的[9]。结果表明:体重指数达到或大于24( BMI≥24 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BMI=18.5-23.9 kg/m2)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聚集,主要的5个危险因素包括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甘油三酯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BMI≥28 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有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达到

或超过80厘米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其患糖尿病的危险约为2.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危险约为正常体重者的4倍以上[9]。在10个地区对24,900名35-59岁人群的前瞻性调查中,冠心病事件、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对超重和肥胖的归因危险度分别为32.0%、30.6%和53.5%,即这些疾病的发病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的可能性很大[10]。这些证据表明,上述对体重指数划分界值的建议,对中国成年人群的肥胖防治一般是适用的。

世界卫生组织肥胖专家顾问组,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在2002年也曾提出亚洲成年人在不同体重指数和腰围水平时,相关疾病发病危险度的界值,即体重指数在23.0-24.9 为肥胖前期,大于25 为肥胖[11](参见附录表Ⅰ-2), 并建议各国应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以及疾病危险数据,以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的分类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年期体重指数即超标者,以后患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可能比中老年后才肥胖者更高[12-14]。

3 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早在1948年WHO就提出肥胖症是一种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肥胖具有以下流行病学特点:

3.1在世界各国流行广泛

肥胖症(BMI≥30 )患病率在欧美等国家一般在20%左右。按照美国第三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NHANES Ⅲ,1988-1994),估计成人(20-74岁)超重和肥胖人数达到9700万[5]。经过年龄调整的资料,BMI值在25-29.9 的男、女人群中分别占39.4%、24.7%;BMI≥30 者分别占19.8%、24.9%[11]。1999年的调查,其超重率为34%,肥胖率为27% [1]。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均已针对其本国的肥胖问题制定出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指南[12-14]。

根据1992年我国全国营养调查材料,20-60岁成年人BMI≥25 者占该人群的14.4%(城市24.6%,农村10.4%);BMI≥30 者占1.5%(城市2.9%,农村1.0%)[15]。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对20世纪90年代的20-70岁24万人的调查材料分析,BMI在25 -29.9者为22.4%,BMI≥30 者占3.01% [9]。1995到1997年11省(市)调查资料发现超重(BMI在25-29.9 )检出率为21.51%,但肥胖(BMI≥30)的检出率为2.92%[16]。尽管我国肥胖症患病率远低于西方人群,但增长速度较快,如能不失时机地进行预防,减缓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上升速度是完全可能的,这对控制慢性病有重要意义。

3.2全球增长迅速

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

国家中的增长更为突出。在过去10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40%,英国增长达2倍;在1976-1993的近20年中,日本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症患病率分别增加了2.4和1.8倍。

经济转型引起的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是发展中国家肥胖症发病率迅速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迅速增长。与1980年代相比,1990年代我国15个35-59岁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大大增加,而在1990年代末增长更快。其中4个人群BMI≥25 的男性超过50%,3个人群BMI≥25的女性超过50%。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16];很显然,肥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4 肥胖症发生的主要因素

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因此,减少由膳食摄入的能量、加强体力活动以增加能量消耗,控制能量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

科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受遗传特点(如生理、代谢)和生活方式(如社会、行为、文化、膳食、活动量和心理因素)影响。即使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也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

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肥胖症是一种多因子引起的复杂疾病,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肥胖的病因。

4.1 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一些对双胞胎、领养子女家庭和家系的调查发现,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现为肥胖,双亲之一(特别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人较胖。人群的种族、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不同。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17 ]。众所周知,遗传变异是非常缓慢的过程,但是在20世纪后期,肥胖却已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疾病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肥胖症发生率的快速增长主要不是遗传基因发生

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主要是生活环境转变所致。因此,改变环境和生活方式应该是预防肥胖的关键;它不仅是可能的,也证明是有效的。

4.2 环境和社会因素

4.2.1 进食过量

工业发达国家的肥胖症患病率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其原因之一是发达国家人群的能量和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大大高于不发达国家。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食物供应丰富,人们对食物能量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膳食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16],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消费量大增,能量的总摄入往往

超过能量消耗。与我国传统的膳食模式相比,很多城市,尤其在大城市的人们摄入富含高能量的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增多,而谷类食物减少,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偏低。已有研究证明含脂肪多而其他营养素密度低的膳食,引起肥胖的可能性最大。因此限制总能量和脂肪摄入量是控制体重的基本措施。

进食行为也是影响肥胖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不吃早餐常常导致其午餐和晚餐时摄入的食物较多,而且一日的食物总量增加。我国的膳食指南提出,三餐的食物能量分配及间隔时间要合理,一般早、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晚上吃得过多而运动相对较少,会使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储存起来。现在很多快餐食品因其方便、快捷而受人们青睐,但快餐食品往往富含高脂肪和高能量,而其构成却比较单调,经常食用会导致肥胖,并有引起某些营养素缺乏的可能。胖人的进食速度一般较快;而慢慢进食时,传入大脑摄食中枢的信号可使大脑做出相应调节,较早出现饱足感而减少进食。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尤其是感到生活乏味或在看电视时进食过多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由于食物来源比较丰富,在家庭中的备餐量往往超出实际需要量较多,为了避免浪费而将多余的食物吃下,也可能是造成进食过量的原因之一。

4.2.2 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坐着看电视是许多人在业余时间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某些人因肢体伤残或患某些疾病而使体力活动减少;某些运动员在停止经常性锻炼后未能及时相应地减少其能量摄入,都可能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经常性体力活动或运动不仅可增加能量消耗,而且可使身体的代谢率增加,,有利于维持机体的能量平衡,还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因高强度剧烈运动不易坚持长时间,而且在此高强度运动的短期内,主要以消耗体内碳水化合物(肌糖原、肝糖原等)提供的能量为主,而不是首先消耗脂肪。在进行中、低强度体力活动时,更多动员体内脂肪分解以提供能量。由于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坚持的时间长,被氧化的脂肪总量比高强度剧烈运动多。因此,应强调多进行有氧的中、低强度体力活动,如走路、慢跑、扫雪、打羽毛球等。另外,经常参加锻炼者比不经常锻炼者的静息代谢率高;在进行同等能量消耗的运动时,经常锻炼能更多地动员和利用体内储存的脂肪,更有利于预防超重和肥胖[3]。

4.2.3 社会因素

全球肥胖症患病率的普遍上升与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有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进食模式有很大影响。在中国,随

着家庭成员减少、经济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提高,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贮藏技术有改善,可选择的食物品种更为丰富。随着妇女更广泛地进入各行各业,在家为家人备餐的机会日益减少;加上家庭收入增加,在外就餐和购买现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况增多,其中不少食品的脂肪含量过多。特别是经常上饭店参加'宴会'和'聚餐'者,常常进食过量。在遇到烦恼、愤怒等不顺心事时,有人往往以进食消愁。此外,经常性的吃肉过多(尤其是猪肉含较多脂肪和蛋白质)容易导致消化器官(肠道、肝脏)和肾脏负担过重和脂肪在体内蓄积,也不利于健康。

政策、新闻媒体、文化传统以及科教宣传等,对膳食选择和体力活动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广播和印刷的宣传材料)在现代消费群体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广告对儿童饮食模式的影响甚至起着第一位作用。然而广告中所宣传的食品,许多是高脂肪、高能量和高盐的方便食品和快餐食品。目前有些广告对消费者,尤其是对儿童饮食行为的误导不容忽视。

5 超重和肥胖症的危害

5.1 超重、肥胖与其相关疾病

肥胖症患者往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葡萄糖耐量异常;肥胖是影响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值得警惕的是,中心性肥胖症患者要比全身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疾病危险,当体重指数只有轻度升高而腰围较大者,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就

增加。肥胖症患者多在餐后较长时间内血脂持续在较高水平,富含甘油三酯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中的较小而致密的颗粒有直接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5,12]。

防治超重和肥胖症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体重本身,更重要的是肥胖与许多慢性病有关,控制肥胖症是减少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对危险度见下表[4-7]。

表 2 肥胖者发生肥胖相关疾病或症状的相对危险度*

危险性显著增高

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危险

度大于3)危险性中等增高

(相对危险度2-3)

危险性稍增高

(相对危险度1-2)

危险性显著增高

危险性显著增高(相对危险

度大于3)危险性中等增高

(相对危险度2-3)

危险性稍增高

(相对危险度1-2)

2型糖尿病冠心病女性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

膜癌

胆囊疾病高血压男性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

血脂异常骨关节病男性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

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

气喘脂肪肝生育功能受损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背下部疼痛麻醉并发症

*相对危险度是指肥胖者发生上述肥胖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是正常体重者对该病患病率的倍数

5.1.1 高血压

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也较高。高血压病患者是指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 毫米

汞柱(1毫米汞柱=1 mmHg=0.133kP),或需要用降压药才能将血压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低于120/90毫米汞柱)者。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肥胖持续时间越长,尤其是女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而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使体重降低时,使血容量、心排血量和交感神经活动下降,血压也随之降低[18]。

对我国24万人群的汇总分析显示,BM≥24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2.5倍,BMI≥28 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在24以下者的3.3倍。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cm,女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0cm,其高血压患病率是腰围正常者的2.3倍[9]。一些减轻体重的试验表明,经减重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也随平均体重的下降而降低。超重和肥胖引发高血压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有关[12,17]。

5.1.2 2型糖尿病

体重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24万人群数据的汇总分析显示,如以空腹血糖≥126 毫克/100毫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仍≥200毫克/100毫升者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BMI≥24 者的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BMI在24 以下者的2.0倍,BMI≥28 者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0倍。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为≥85cm和≥80cm时,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腰围正常者的2-2.5倍[9]。

肥胖症患者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现象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高,影响到对葡

萄糖的转运、利用和蛋白质合成。中心型脂肪分布比全身型脂肪分布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肥胖、18岁后体重持续增加和腹部脂肪堆积者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12]。

腰围超标、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压升高和空腹血糖异常高等危险因素中,如出现多个因素聚集,即临床上定义的代谢综合征,有很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代谢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肥胖、腰围超标和缺少体力活动是促进胰岛素抵抗进展的重要因素[12]。

5.1.3 血脂异常

我国24万人群数据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 者的血脂异常(甘油三酯≥200毫克/100毫升)检出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2.5倍,BMI≥28 者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为BMI在24以下者的3.0倍,腰围超标者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5倍。BMI≥24和≥28 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35毫克/100毫升)的检出率分别为BMI在24以下者的1.8倍和2.1倍。腰围超标者高密度脂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 1.8倍[9]。

5.1.4 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我国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体重指数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事件(指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

死和其他冠心病死亡)的发病率随体重指数的上升而增高[10]。前述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都是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超重和肥胖导致这些危险因素聚集,大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BMI≥24和BMI≥28 的个体,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BMI在24以下者的2.2和2.8倍。腰围超标危险因素聚集者的患病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1倍[8]。表明超重肥胖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5.1.5 脑卒中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分析表明,肥胖者缺血型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2。脑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型卒中的病理基础。其发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很相似,超重肥胖导致的危险因素聚集是导致缺血型卒中增高的原因之一。

5.1.6 某些癌症

与内分泌有关的癌症(例如妇女绝经后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宫颈癌,男性的前列腺癌)及某些消化系统癌症(例如结肠直肠癌、胆囊癌、胰腺癌和肝癌)的发病率与超重和肥胖存在正相关,但究竟是促进体重增长的膳食成分(如脂肪)还是肥胖本身与癌症的关系更为重要,值得进一步研究[3]。

5.1.7 其它疾病

5.1.7.1 睡眠呼吸暂停症

肥胖引起睡眠中呼吸暂停,是由于在脖颈、胸部、腹部和横

精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_中标190922

招标投标企业报告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铁路疾病 预防控制所

本报告于 2019年9月22日 生成 您所看到的报告内容为截至该时间点该公司的数据快照 目录 1. 基本信息:工商信息 2. 招投标情况:中标/投标数量、中标/投标情况、中标/投标行业分布、参与投标 的甲方排名、合作甲方排名 3. 股东及出资信息 4. 风险信息:经营异常、股权出资、动产抵押、税务信息、行政处罚 5. 企业信息:工程人员、企业资质 * 敬启者:本报告内容是中国比地招标网接收您的委托,查询公开信息所得结果。中国比地招标网不对该查询结果的全面、准确、真实性负责。本报告应仅为您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信息 1. 工商信息 企业名称: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铁路疾病预 防控制所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30105MA0DHFFU33 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MA0DHFFU3 法定代表人:霍伟成立日期:2019-04-30 企业类型:/经营状态:存续 注册资本:- 注册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北安街9号 营业期限:2019-04-30 至 / 营业范围:诊疗服务,食品技术检测。(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联系电话:*********** 二、招投标分析 2.1 中标/投标数量 企业中标/投标数: 个 (数据统计时间:2017年至报告生成时间)

2.2 中标/投标情况(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2.3 中标/投标行业分布(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2.4 参与投标的甲方前五名(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2.5 合作甲方前五名(近一年)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三、股东及出资信息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四、风险信息 4.1 经营异常()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2 股权出资()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3 动产抵押()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4.4 税务信息() 截止2019年9月22日,根据国内相关网站检索以及中国比地招标网数据库分析,未查询到相关信息。不排除因信息公开来源尚未公开、公开形式存在差异等情况导致的信息与客观事实不完全一致的情形。仅供客户参考。

第五章 肥胖症

第五章肥胖症 肥胖症(obesity)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超重和肥胖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说已达到流行程度。据估计,在西方国家成年人中,约有半数人超重和肥胖。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也迅速上升,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中报道,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一患病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肥胖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和某些癌症密切相关。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可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使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已于2003年制订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约占肥胖症的1%。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能量平衡和体重调节 体内存在一套精细的监测及调控系统以维持体重稳定,称为“调定点(Set-Point)”。由于体重调定点的存在,短期体重增加或减少将自动代偿,体重倾向于恢复到调定点水平。 体重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最终影响能量摄取和消耗的效应器官而发挥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饥饿感和食欲、影响能量消耗速率、调节与能量贮存有关激素的分泌,在能量内环境稳定及

体重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丘脑是控制能量代谢最重要部位,影响下丘脑食欲中枢的信号包括传人神经信号(以迷走神经最为重要,传入同样来自内脏的信息,如胃肠膨胀程度等)、激素信号(如瘦素、胰岛素、各种肠肽等)以及代谢产物(如葡萄糖)等。上述信号传人中枢神经系统,经过整合后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传出信号到靶器官,以保持个体近期或长期能量平衡。 体内参与调节摄食行为的活性物质包括:①减少摄食的因子:β-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血清素、胰升糖素样多肽-1(GLP-1)和瘦素等。②增加摄食的因子:α一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神经肽Y、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ohn)、增食因子(orexin)、甘丙肤(galanin)等。③代谢产物如血糖水平等。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CB)系统由内源性大麻素及其受体组成,可调节摄食行为,激活后引起摄食增加。 机体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生热作用、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以及适应性生热作用等。人体脂肪组织分为两种,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贮存脂肪,而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消耗。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脂肪分解及促使产生热量。 (二)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肥胖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未明,被认为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脂肪的积聚总是由于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即无论多食或消耗减少,或两者兼有,均可引起肥胖,但这一能量平衡紊乱的原因尚未阐明,肥胖者这些因素与正常

关于规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的意见

关于规范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的意见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科室的合理设置是保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中明确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与义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服务和应变、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现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设置提出如下意见一、科室设置原则 (一)管理规范,精简高效 以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为出发点,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提高机构内部中心领导层与科室二级管理效能,避免出现职能空白和工作盲区。 (二)功能一致,职责明确 履行政府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为辖区开展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服务、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员培训、考核评价,同

时兼顾辖区主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有利于防病、应急反应和技术储备等能力提高,避免出现科室间职能和工作内容的重复与交叉。 (三)结构合理,资源共享 根据机构现有人员条件,使不同业务水平人员合理调配,优化组织结构,明确科室职责和岗位工作任务,以发挥组织的整体合力,完善团队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节约运行成本。 二、科室设置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管理实施中心主任、科室科长二级管理。全国统一基本科室设置,各省可根据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与卫生防病需要设置其它相关的业务科室。 (一)基本科室(必设科室) 综合防治管理科、传染病防治科、免疫规划管理科、健康教育与促进科、卫生科、检验科、行政管理科。 (二)增设科室(选设科室)

浅谈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展现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展现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本文就从铁路疾控机构在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从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理顺管理关系,建立与现代化铁路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疾控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推进慢性病等领域防制工作的研究,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与交流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根据国家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在铁路防疫机构的基础上组建而成[1]。虽然国家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2],并不断加强了政策扶持力度,。但是,铁路疾控机构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其作用远远没有达到与铁路运输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水平,。值得我们深思。下面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就铁路疾控机构在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谈一点个人看法进行探讨。1存在的问题 1.1 在机构建设与工作职责方面的法律依据不足 在机构建设方面,。国家于2004年-12月-0 9日由卫生部发布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2],实施已经三年多,虽然规定了“铁路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管理可依照本规定的相关要求执行”。但是,铁路疾控机构与地方疾控机构的对应关系在,规定中没有表述。尽管铁道部在有关文件中规定了铁路疾控机构的建设规模,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与相应的地方疾控机构的建设水平比较,相差甚远。 在工作管辖职责方面,。在现行的几部卫生法律法规中,只有《“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 [3]和正在修订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4]明确了“铁路等有关部门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 路等有关部门在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中的职责”。而在其他法律法规中,缺少对铁路卫生工作管辖职责的具体规定已经缺失。 1.2 专业技术人员老化 以某铁路疾控机构为例,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为20岁以上占20%,30岁以上占16%,40岁以上占31%,50岁以上占33%。可见,该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的平均年龄达较高:44.5岁;30岁左右的年轻人员偏少。 1.3 仪器设备陈旧 按购买价格计算,该机构现有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总价值为200万元左右;如果按使用年限进行折算,现有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总价值不足20万元。许多仪器虽然能用,但是已经处于淘汰的边缘。 1.4 对重大传染病的严重性、危害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虽然铁路在重大传染病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铁路主管部门在对鼠疫、艾滋病、乙肝、职业中毒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在铁路运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疾控工作作为铁路工作最基本的职能和最重要的任务,没有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重大传染病不仅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处理不好就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仍存在重医疗、轻预防的倾向。实际上,2003年非典流行、2009年甲流肆虐给铁路造成的严重影响,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5] [6]。[5] [6] 1.5 在慢性病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严重落后 铁路疾控机构在慢性病、亚健康、高科技(电力电磁辐射、动车组)带来的健康问题等领域的防制研究工作还没有完全开展,尤其是对铁路职工健康的职业性影响方面,还没有开展研究工作。[7]?。 1.6 信息系统不完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试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试行) 1.总则 1.1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范。 1.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 1.4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1.4.1责任单位 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包括该机构的信息管理部门及相

关业务管理部门。 1.4.2责任人 (1)各级责任单位指定负责信息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系统用户管理的责任人。 (2)各级责任单位信息系统相关业务部门指定业务专业人员为该业务应用系统管理责任人。 2.用户管理 2.1用户类型 2.1.1系统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履行用户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唯一责任人。2.1.2业务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由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指定负责管理该业务权限分配的唯一责任人。 2.1.3本级用户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由本级业务管理员分配的具有不同权限和业务操作功能的同级用户。 2.1.4直报用户 指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审核,各系统业务管理员授权的通过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录入报告各类信息的用户。 2.2用户职责 2.2.1职责分类 (1)系统管理员职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导意见(2008 版) 流感是由A、B、C 3 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7 年以来,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A(H1N1)、A(H3N2)和B 型。该病潜伏期1-4 天(平均2 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头痛、不适、干咳、咽喉痛和鼻炎等,一般呈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3-7 天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加重既往基础疾病,或继发细菌性肺炎、鼻窦炎、中耳炎及其它合并感染,严重者导致死亡。流感可致各年龄组人群发病,其中儿童感染率最高。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流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近距离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也可能存在空气传播(含病毒颗粒的≤5μm 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该病毒传播迅速,在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在我国北方地区,流感秋冬季流行,12月至次年1 月出现流行高峰,夏季传播基本停止,表现为典型的温带季节性流行特点;在华南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活动,但秋冬季和次年夏季(7 至8 月)可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流行模式。 我国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流感监测,积极参与全球监测活动,推广流感疫苗接种,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好暴发调查和控制,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个人卫生的公众指导。 一、流感监测 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

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季节特征和病毒变异情况,为全球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流感监测网络由197 家哨点医院和63 家网络实验室组成。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的报告、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毒株的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析等。针对近年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监测单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和监测科室的设置要求,报告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每周一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周末和十一、春节长假期间要安排好病例报告工作,杜绝漏报、迟报和节假日缺报现象。 (二)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对象,保证每周最低采样量,不得集中突击采集标本;严格遵循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技术要求,努力减少上述环节对病毒分离率的不利影响。采集的标本应在4℃条件下,24 小时内运送至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24 小时内送达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三)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病毒接种、传代技术,提高收获病毒的血凝滴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在24 小时内处理标本和接种病毒,并在完成病毒分离鉴定后24 小时内,将结果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对于MDCK 细胞分离阳性的,要将留存的原始标本继续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各实验室应用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下发的标准参照血清进行病毒鉴定时,发现对所有下发标准血清HI 效价均≤20 的毒株,

铁路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法(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铁路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 理办法(通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铁路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法(通 用版)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加强铁路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强化铁路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单位)职业危害治理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铁路从业人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铁道部所属单位。铁路安全监察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铁路卫生监督部门负责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铁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统一管理、逐级负责、依法治理的原则,各单位必须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改善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实现清洁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安

全健康。 第四条铁道部安全监察部门依法对铁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组织制定铁路作业场所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及有关规章制度。 2.检查指导各单位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规程的建立、落实工作,通报监督检查及整改情况。 3.督促检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及结果的公布情况,推广先进治理措施和经验。 4.参与贯彻实施铁路职业危害作业场所防护设施“三同时”工作,参与铁路重大职业危害治理项目和防护设施的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和验收工作。 5.组织铁路劳动保护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监察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开展职业危害治理经验交流活动,推动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有效开展。 6.依照国家和铁道部有关规定对发生的职业危害事故组织事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刘爱东 一、概述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重要时期,儿童必须每天从膳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体格发育等方面并不完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较大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婴幼儿膳食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比例失衡,都可以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活动效益。 中国婴幼儿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教育和指导婴幼儿抚养人采用平衡膳食,合理安排日常膳食,以达到促进婴幼儿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为了帮助婴幼儿抚养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制定了相应的中国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以便直观的告诉抚养人婴幼儿不同时期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和合理的数量。 二、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 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生后0到6月龄的婴儿应坚持给予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婴儿喂奶时应按需喂奶,每天喂奶6到8次以上,同时婴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少量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 D 或鱼肝油。 三、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的制定依据 0到6月龄婴儿生长发育及膳食摄入特点:正常足月儿出生体重和出生身长分别约为3.3公斤和50厘米,婴儿出生后体格发育及开始快速生长,到6个月末婴儿的平均体重和身长分别增加到约7公斤和63厘米,此时期婴儿的消化系统远未发育成熟,因此严重制约了6月龄以下婴儿对食物的选择。母乳是这个时期婴儿最佳的膳食营养来源,完全符合0到6月龄婴儿对营养的需求,及自身消化吸收特点。母乳中维生素 D 、维生素 K 以及铁的含量稍低,因此在婴儿喂养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

铁路客运疫情防护指南

铁路客运疫情防护指南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设置应急处置区域,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健康培训。 2.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进行登记,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3.在火车站入口处增加体温测量设备,对进出站乘客进行体温检测,高于37.3℃的乘客应在应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再按照其他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4.加强通风换气。火车站如使用集中空调,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新风口和排风口是否保持一定距离,对冷却塔等进行清洗,保持新风口清洁;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加强对冷却水、冷凝水等卫生管理,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5.加强对火车站卫生间、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用设施和高频接触部位清洁消毒。有条件时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安装感应式手消毒设施。对车辆进行预防性消毒,座椅套等织物应保持清洁,定期洗涤和消毒处理。 6.保持候车室和列车车厢等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7.列车宜配备手持体温检测仪。地方政府在客运车站进

出站口外核验健康码,并在适当位置设立应急区域,临时隔离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的乘客,前方车站下交给地方政府卫生健康部门。 8.推荐乘客网上购票,现场购票时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人群聚集。 9.工作人员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10.车站、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和乘客应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11.利用车站电子屏、列车车厢滚动电子屏等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 12.始发或者途经中、高风险地区的车次应合理安排运力,通过售票尽可能安排乘客分散就坐。 13.当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时,由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终末消毒。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2021年度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xx年疾病预防控制(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1、以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开展边境地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状调研,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设机构和工作规范、基层防保组织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等阶段性研究工作,修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工作规范》,研究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标准》。 2、继续推进盛地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干部的科学管理培训工作;开展市(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完成实验室常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材料的编写,组织开展培训;继续推进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开展以案例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结合疾病预防控制重点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3、加强督导、检查,推进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执行效率,提高执行效益,促进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等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力度。进一步规范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

利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直报工作及新修订传染病报告卡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加强部门间传染病防治协调,充分发动群众,提高防病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新局面。 4、加强全国鼠疫监测和国家级鼠疫监测点建设,有效应对和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加强霍乱监测,坚持肠道门诊制度,大力开展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防止疫情的暴发。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及早发现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 ___病例,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流感监测哨点的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区域流感中心,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和应急预案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督导检查工作。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保持在70%及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及以上,开展耐药结核病以及结核并艾滋病双重感染控制工作。做好其他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制定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 5、做好《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xx—xx)年》发布后的贯彻工作,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措施。成立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争取到xx年底,将全国50%的县级以上主管领导干部培训一次,落实“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xx年完成详细工作方案的制订,在流入地和流出地深入开展宣传,使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5%。进一步完善监

卢金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卢金星Array一、个人简介 卢金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 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党委书记。 在微生态学研究领域,参与研制了新药“培菲康”,获199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研制了新药“贝飞达”,于2000年投产上市。 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域,在国内率先设计建造了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参编国标《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编制,获2005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著作译著 主编《微生物与健康》(化学工业出版社) 以副主编身份出版专著(《现场细菌学手册》) 参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编《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内外法规和标准汇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参编《实验室感染事件案例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参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筑技术规范》(GB 50881-2013) 参编国标《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 50346-2004) 参译《临床微生物学手册》(第七版)(科学出版社)

参译《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IS015190:2003)社会兼职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安全与防护装备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副会长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分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实验室装备与技术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二、主要研究方向 医院感染相关病原研究、细菌耐药研究 三、代表性科研项目 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超耐药菌流行病学和防控技术研究”,课题组长和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脓毒症流行病学及诊治规范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中英合作项目,“艰难梭菌检测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中英合作项目,“耐药菌检测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 四、代表性论文、成果(2011年以来) 1.Toxin A–Negative, Toxin B–Positive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diagnosed by PCR,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may 2011, vol. 32, no. 5.520-522(IF 2.8). 2.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pathogenic yeasts in droppings of domestic pigeons in Beijing, China[J]. Mycopathologia 3.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analysis of 104Clostridium difficile strains isolated from China, Epidemiol. Infect., Page 1 of 5.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染病、慢性病及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前沿阵地。为加强我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经院长办公会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将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紧密结合,并融入到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服务更加规范、保障更加有力、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更好维护的防治结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二、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地点 三、主要工作 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诊疗管理、结核病防治管理、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预防接种服务管理、精神疾病防治管理、疾病监测与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放射防护、爱国卫生与健康教育等。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相关制度,并督促落实。 (二)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方案,并组织实施、督导和考评。 (三)做好本院传染病防治综合管理工作: 1、制定传染病防控重点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包括预检分诊工作流程、传染病患者或可疑者就诊转诊流程、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传染病诊断会诊流程、死亡病例传染病排查流程等;

2、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报告、异常信息收集与统计等工作; 3、制定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承担院内死亡信息监测、报告与管理工作,组织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培训工作。 (五)组织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报告和监测统计工作。 (六)落实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和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七)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放射安全防护等措施。 (八)督促院内感染预防措施的落实,发生院内感染事故时督导相关控制措施。 (九)组织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承担社会人群健康教育工作任务。 (十)配合疾控机构督促做好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和新生儿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 (十一)承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收集、审核、报告、转诊、汇总分析以及减免政策落实情况等工作。协助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样本、采取控制措施等。 (十二)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按要求协助疾控机构做好调查、样本采集及转诊工作。 (十三)承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病的诊疗、监测等信息的收集、报告与管理工作。 (十四)承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成属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交办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1.目标:以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技术密切相关的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研究,为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与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 2.主要研究内容 (1)与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技术相关的寄生虫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诊断和监测技术、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方式和作用靶点以及保护性免疫密切相关的重要寄生虫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病原生物学等。 (2)与控制重要寄生虫病传播相关的媒介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重要媒介(医学节肢动物、医学软体动物、医学贝类)控制策略、监测技术、防制药物、防制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媒介的生物学等。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新发寄生虫病病原与宿主的相容性、发病机制,重要寄生虫病免疫机制等。 (4)寄生虫病防治创新技术的研究 在(1)、(2)、(3)研究的基础上的检测、诊断、监测技术以及新型防治(制)药物、疫苗与技术等研究。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申请日期: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制

填报说明 一、填写前请先查阅《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二、申请者对本表所列各项,必须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扼要,用词严谨,外来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三、申请书复印时一律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科技业务处转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通讯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邮政编码:200025 E-mail: ipdwzzp@https://www.doczj.com/doc/c84931381.html,

铁路职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铁路职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本文从建立铁路职工心理健康咨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制定评价健康促进工作计划、开办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改善工作休闲环境、出台职业心理健康法律法规等方面,对铁路职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铁路职工;心理健康;职业健康;心理咨询;健康促进;长效机制;建设 铁路是一个流动性极强的、庞大的、半军事化的行业。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其高速度、快节奏、工作流程环环紧扣的特点更加突出。截止到2010年底铁路职工总人数为210余万人,其职工的心理健康与否,必将影响到本行业的安全,甚至社会的稳定。根据有关部门对铁路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相关调查表明,部分铁路职工的心理问题不良率在23%~70%之间,虽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意见[1~5]。但是,在预防铁路职工心理问题,建立铁路职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下面,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点个人建议。 1 建立专(兼)职心理健康咨询组织 目前,铁路行业还没有设立专(兼)职的心理健康咨询指导机构或人员,不可能及时、主动地了解并迅速解决职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职工又不会也不愿主动地去寻求心理咨询、治疗,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 建议成立自上而下的铁路职工心理健康咨询组织,形成主管部门统一协调领导、专业机构负责技术指导、单位负责职工心理健康管理、班组专(兼)职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具体解决的组织网络体系。负责对铁路职工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维护铁路职工心理健康,提高职工的心理素质。通过一系列、多渠道的努力,使铁路职工的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并且有地方去调整,让他们最终解脱心理上的困扰,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铁路发展事业当中去。其实国外很 作者单位:济南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济南250001) 作者简介:邱田(1969-),女,主管医师,疾病预防控制 多企业都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在员工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给予员工适当的心理辅导[6]。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借鉴。 2 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做好铁路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工作应作为铁路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职工的身心健康、企业的和谐发展。只有通过调查分析才能真正了解职工心理需求,不同职工的需求和愿望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的工作者应当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为人所盼,才能与工作对象产生共鸣,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3 分层次制定健康促进计划,解决导致心理不良的相关问题 了解了职工的需求,就要从职工所关注的问题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动,需要乃是心理活动的动机系统,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需要,但会有一种是优势需要,优势需要对行为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从职工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努力满足职工正当的、合理的需求。 另外,要积极引导职工需求。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多变性的特点。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群体其思维特点、生活方式、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一定要从职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合理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类型和方法,正确地疏导职工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4 跟踪评价健康促进计划的进展 对健康促进计划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对超出自身服务范围的严重心理问题,介绍其到相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采购机房精密空调原厂维保服务项目竞价要求 采购单位名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采购项目名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采购精密空调设备原厂维保服务项目报价有效时间:3天 要求到货时间:2014年3月28 日 要求送货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0号院9号楼A座 项目联系人:聂妍 一、产品型号、技术参数 二、技术和售后服务要求 1.全包服务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简称“妇幼中心”)的机房专用空调进行包配件的服务方式。负责妇幼中心机房专用空调的正常使用,通过对妇幼中心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维修等服务手段,使妇幼中心设备正常、安全的运行。在合同期内,空调机所有零部件(如压缩机、电脑板、风机、膨胀阀、温度控制器、HP开关、LP开关、过流保护器、干燥过滤器、电磁阀、继电器、接触器等)在使用中发生损坏,负责更换配件,并承担配件费用。 2.技术维护和保修内容 每月定期(一年 12 次)为妇幼中心提供全面的阶段性巡检,维护保养,内容包括:(1)控制系统:检查显示单元是否正常,各设置参数是否正确,查看报警记录对报警内容进行分析消除隐患。 (2)空气过滤器:检查空气过滤器洁净程度,及时清洗空气过滤器。 (3)室外机: 检查冷凝器是否清洁,如需清洁需用专用的清洗工具清洗室外冷凝器;

●风扇:检查风扇转动,有无异常噪声,运行电路是否正常; ●检查室外机的电源开关,工作是否正常,绝缘是否可靠,电气接点是否紧固; ●调速器:检查调速器的工作状态,控制是否灵敏。 (4)室内风机:检查风机运转是否正常,有无异常噪音,并且轴承发热情况。 (5)电路: ●检查主电源及各支路的各相电压,电流; ●检查所有的接触器,接触是否可靠、检测吸合的瞬间电流,对各接点进行紧固,确 保安全; ●对24V控制线路进行检测,确保控制的灵敏; ●对各种的系统保护功能进行检测,(例如高压保护,低压保护,过热保护,相续保 护等)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转。 (6)制冷系统: ●检查制冷系统运行压力(高压,低压)是否正常,并根据当时的室外环境对压力进 行适当的调节; ●检查压缩机的三相绕组是否平衡,绕组的绝缘是否可靠; ●进行过热度的测试,判断系统的运行效率是否能够达到指定的性能指标; ●压缩机工作时的声音是否异常,以判定系统的润滑程度。 (7)排水系统:检查排水系统是否畅通,排水泵工作情况。 (8)每次巡检完毕后需填写巡检报告由双方工程师签字、备案(双方各执一份)。四、资质要求 1.提供对艾默生原厂服务承诺书(需加盖厂家公章),确保设备的原厂售后服务。 2.投标供应商须提供艾默生代理资质。 3.已通过2013年工商年检并能开具正规发票的单位。 4.为保证服务质量,供货商需具有中央政府采购网协议供货商资质。 5.需提供政府采购验收单。 6.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申请人投标。

铁路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法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74273 铁路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 法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铁路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 法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加强铁路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强化铁路生产经营单位(以下简称单位)职业危害治理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铁路从业人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铁道部所属单位。铁路安全监察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铁路卫生监督部门负责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铁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