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在发展枢纽经济中培育新动能(最新)

心得体会:在发展枢纽经济中培育新动能(最新)

心得体会:在发展枢纽经济中培育新动能(最新)
心得体会:在发展枢纽经济中培育新动能(最新)

心得体会:在发展枢纽经济中培育新动能(最新)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变革。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核心是强化创新驱动,寻求发展新动能,集聚高端发展要素,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根本是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推动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现代枢纽经济正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互联网+交通枢纽”的智慧型枢纽经济新形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枢纽经济是嵌入全球创新体系的创新型经济

现代枢纽经济是一种能够嵌入全球创新体系的创新型经济,以交通枢纽、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枢纽)、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枢纽)等为载体,以聚流和辐射为手段,以优化发展要素时空配置为目标,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与数字城市、互联网产业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不同发展阶段枢纽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早已打破传统的物理时空观,枢纽经济的内涵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基于地理交通优势条件的“运输型经济”,不再仅仅体现在传统的物理空间的交通枢纽及其经济

功能的发挥上,更应是建立在有限物理空间的交通优势(交通运输体系)和无限网络空间的“交通”优势(信息化优势)基础上的新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利用现代科技平台和条件,实现物理空间的传统枢纽场站与网络空间的互联网组织平台跨界融合、合二为一,无限延展要素配置时空和经济发展空间范围。一方面基于航空、水路、铁路、公路、管道等交通优势,通过现代化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相互交融,实现枢纽与产业、市场、城市互动关联,集聚发展要素,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并对周边区域进行经济能量的扩散;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基于信息化,抢占“网络高速路”上的重大技术节点,培育新型枢纽,如信息枢纽、金融枢纽,吸引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集聚,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并进行重组、整合和运作,实现要素资源的指数性增值,产生一系列叠加传递效应,进而带动各产业部门的创新发展,构建整合全球资源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嵌入全球创新链条、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由此形成倍增的经济能量,并向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能量辐射,极大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枢纽经济是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对于X来说,坚持开放发展,重视并遵循“枢纽牵动”的城市发展规律,推进枢纽经济发展,尤其是通过发展信息枢纽经济、金融枢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城市网

络,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具有控制力、影响力和话语权,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现阶段,根据X13个设区市的发展状况,X推进枢纽经济发展具有两层内涵:第一,在一定时期内,现代化的交通体系依然是重要的经济辐射源,建设交通枢纽城市,发展江海空航运枢纽经济,在国内强化长三角区域、扬子江城市群区域核心城市作用,推动协同发展,共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在国际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间的经贸往来,与沿线友好城市共建空港联盟和港口联盟,提升城市国际化层次和水平,拓展多边合作网络和城市交流体系。第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融合将成为新的经济辐射源,在发展空间上超越行政区划甚至是国家边界,实现对全球发展要素的集聚和经济能量的扩散。

X具有发展枢纽经济的良好基因,推进X枢纽经济发展,首先要整合好X不同城市的“枢纽基因”,包括自然地理优势、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信息科技资源优势及金融等现代产业集聚优势。从现代交通体系来看,X是典型的江海河空多种交通的交汇点,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节点;从金融产业体系来看,南京是华东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金融创新活跃;从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程度来看,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的科技创新指数较高,信息产业发展态势比较好。

从整体上看,X在整合和利用枢纽资源、推进枢纽经济发展中的不足是不能有效地把枢纽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今后一定要下大力气改变这一状况。

因城施策,加快推动枢纽经济发展

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需要更深入地改革和更大规模地开放,发展枢纽经济正是一种更高质量的网络化的开放型经济。通过发展枢纽经济,深度参与国际要素配置、参与全球市场分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对接国际规则,强化对外开放功能、产业承载功能、创新创业功能、商贸商务功能,并使各项功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强大完善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功能,以城市功能的提升,促进各类资源的集聚,促进发展能级的提升。

差异化错位发展枢纽经济。不同资源禀赋、规模体量、功能层级和发展方式的城市,发展枢纽经济的目标、思路和路径是不完全相同的。X的13个设区市,发展是不均衡的,各市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因城施策,以不同的方式加快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集聚,谋划不同规模的经济腹地版图,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加强与毗邻城市联动互补,实现错位发展,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枢纽平台。X发展枢纽经济,要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着力构筑和打造连接世界、与国际接轨的枢纽平台,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在

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中的作用。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不断提高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国际化能级,大幅度提升X与世界的物理空间的通达性。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遥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化水平,创新“互联网+”智慧型枢纽新模式,探索建立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的智慧产业支撑服务平台,依托信息化智能化运行的信息枢纽平台、金融枢纽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联动,集聚要素,为枢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和重要支撑。

构建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根据交通枢纽、信息枢纽和金融枢纽的特征,结合各个城市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目标导向,盘活存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增量,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发展,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以南通、镇江、扬州为代表的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以徐州为代表的高铁枢纽、以连云港为代表的海运枢纽,应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积极谋划构建航运枢纽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集聚辐射能级,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新动能。充分发挥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发展金融枢纽经济,提升全球资本配置力,逐步形成在全球范围吸纳、凝聚和配置资本的能力,全面推进金融开放与交流,把南京建成承接上海、覆盖X、辐射皖赣、延伸全国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专业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泛

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立足南京、苏州等城市的信息产业优势,发展信息枢纽经济,在全球信息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节点功能,集聚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服务,提升X整体的综合承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公务员学习考试答案100分)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1发展中国新经济,深化改革中,要把()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 [ 单选题:3 分] A 资本市场 B 金融市场 C 债权市场 D 货币市场 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 2发展中国新经济,在简政放权实施中,要着力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培育上层市场组织。 [ 单选题:3 分] A 私企 B 民企 C 外企 D 国企

试题解析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 [ 单选题:3 分] A 40% B 50% C 60% D 70% 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4()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 单选题:3 分] A 2013年 B 2014年 C 2015年 D 2016年 试题解析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必须把()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 B 创新 C 政治 D 文化 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 6党的()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 [ 单选题:3 分] A 十五届 B 十六届 C 十七届 D 十八届 试题解析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7()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单选题:3 分] A 创新

B 协调 C 绿色 D 开放 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驱动。” [ 单选题:3 分] A 政府支持 B 科技创新 C 政策鼓励 D 宏观调控 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 9《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 [ 单选题:3 分] A 新经济 B 新产业

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读本心得体会

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通过参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干部现代产业知识培训学习。 一、加强学习是广大干部更新观念,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动员大会上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贯彻中央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精神,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我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加强学习,自觉学习,努力转变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本领,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智力保障。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时代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学习能力日益成为生存力之根,创新力之源,竞争力之本。我们每个人只有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把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干部队伍培训成适应科学发展模式的干部队伍,真正实现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摆在每一位干部面前的重大抉择,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放弃学习就放弃了明天。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广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要求广东“坚持不懈,先行一步,真正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和体现,二者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它们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存的统一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数量增长、也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包括社会财富的增长,还包括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体现规划纲要赋予广东的历历史使命。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予的“洗牌”良机,也是广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亦是先富起来的广东人享受发展成果、让经济发展为人服务的必然选择。 三、学习现代产业知识,不仅是一次知识更新,更是一次科学发展理念的再武装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大提升。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各国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必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同时对金融知识、现代服务业基础、沙河玻璃行业现状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宣传好、实践好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世界经济格局快速调整,技术创新一日千里,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物价的上涨,股票的大跌,雷曼的破产,通用的合并,以前的公司巨头恍惚在一夕之间就破产或是兼并。忽然间在感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以后的事情呢。现在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以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经济发展的快,资源也就消耗的快,环境也就污染的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三个转变、两个重

点。三个转变: 1、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由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两个重点: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由经济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进一步积极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引导创新技术产业化大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国民经济不断优化升级,才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城关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此,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管理水平,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学习《区域经济规划》课程心得体会

学习《区域经济规划》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对《区域经济规划》课程的学习,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当前,我县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就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格局。 一、以项目求突破,着力建设“工业强县”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经济突破主要是工业突破,工业突破主要是项目突破,工业项目的主体是民营项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要突出以工业为主导,靠项目来拉动。一是抓招商引进项目。要采取全新、大胆的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进行宣传发动,充分挖掘各种 ___,想方设法联络感情,锲而不舍地争资跑项。要抓紧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意见,规划论证好项目,推介好项目,储备好项目。已有意向的项目要紧抓不放、看死盯牢,保证引得进、留得住。对签约的项目,已明确了牵头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逐一进行立项督查、定期通报,要强化服务、多方协调、跟踪问效,确保按期实施,尽快投产经营。要加强与外派招商人员的联络,沟通信息,督促指导,以尽快见到成效。要建立高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职能,提高招商成效。二是抓产业带承载项目。围绕重点企业和资源特点,要合理规划好产业聚集带。要积极采取措施,抓紧完善配

套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引进的项目要落实科学工作机制;对已有的项目要进行跟踪服务、规范引导、重新整合,滚动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抓重点做大项目。各级各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扶持好龙头企业的发展,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创条件、开绿灯。企业自身也要创新理念、放宽眼界,有更高的发展目标。四是抓改革盘活项目。对实施改制的国有企业,要坚持联系领导和工作组包保责任不变,分类指导,一厂一策,强力推进。对亏损严重、救活无望的企业要实施“安乐死”,避免激化矛盾,确保职工稳定;对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要通过依法破产、股份制改造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创新机制,盘活资产,实现国有产权退出、债务包袱化解和职工身份置换,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二、以特色增优势,着力建设“农业特县”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农业发展要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育强势。一是基地带动。大规模才有高效益。要在适宜地区大力扩种优质高效产业。各个产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服务,加强督查,保证本地区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市场牵动。市场是桥梁和纽带,只要有大市场,小产品也能有新天地。三是龙头推动。龙头企业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一环。四是科技拉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十分重视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大打“绿色”、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促进我市经济结构向智慧经济转变;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助力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定期开展新经济企业评比制度;发展传感控制产业、新材料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创新生态链,汇集改革动力、激发人才活力,推动转型发展、高质发展。围绕加快发展动能转换,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开展了广泛讨论。市人大代表申小蓉:促进我市经济结构向智慧经济转变全面建设智慧成都“智慧社会”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智慧城市”“智慧治理”等概念,而是涵盖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形态的全面变革,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成都具备坚实的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应该发挥‘智慧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改革‘良田’作用。应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创新创业,率先探索‘智慧社会’建设的可能模式和路径。”在智慧成都建设的顶层设计方面,市人大代表、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互联网+”作为智慧城市创新引擎,以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重点,着力构建水平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体系、创新活

跃的信息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信息消费快速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结构向智慧经济转变,全面建设智慧成都。“在建设主体上,智慧社会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不同主体之间协作关系的成功组成对智慧社会的建设具有主体作用;在建设客体上,智慧社会建设的功能体现在涵盖社会各个方面的智慧平台系统,不同平台系统的通信协同与互联共享将对智慧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功 能作用。同时,功能相近的智慧社会不同平台系统将组成一个具有紧密联系的领域体系,各领域体系的建设路径和逻辑关系的选择也是智慧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的重要问题。”申小蓉表示。市人大代表侯仁义:支持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淮州新城作为东成都工业发展的主力,重点打造通用航空、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三大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别。“‘立城’的第一要素是产,即通用航空、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三大产业,而‘立产’的关键要素则是三大产业生产所需要的关联新材料基础产业建设。” 来自金堂县的市人大代表、四川鑫炬新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仁义表示,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其他各类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和保障。在侯仁义看来,新材料的每一次变革都会直接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重塑,“如LED冷光源新材料的出现,直接导致传统热光源材料退出照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新材料产业直接决定了制造业、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资料讲解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张雪丽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区域经济学学科知识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国土开发与空间布局等内容。 之所以学习区域经济学,是因为我想用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方经济,学会观察到一些新情况,推断出一些新结论,能够对自己的科研学术有所帮助。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通过学习,认识到:(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结合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国家或地区层面很需要搞区域平衡。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这三个经济极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可中国太大人太多,而这三个又集中在东部沿海,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很不平衡。中西部落后太多。全中国有13亿人口,东部沿海4个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港澳台)东北1个亿,中部4个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4个亿(西北部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西南部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东部比较发达,转入重工化阶段,需要做的是产业升级和城乡统筹);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需要的是提升技术,重焕活力。对比之下中西部(除西藏、青海限制开发外)需要要做不仅是提高工业化程度,还有城乡统筹解决二元问题,重工化也得齐头并进。按照工业发展规律,那就得按照规模经济来抓,产业集群,抓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区域内配套,区域外比较优势分工,不过话又说回来,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地理位置而已。因为中西部没有面向海外的地理优势(除广西外),不能以外贸为动力,但是可以承接东部沿海中间产品的产业分工,也就是给沿海出口做配套,不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估计不太合适。中西部虽然基础还是有,但是不可能只靠本区域的力量,必须引进外部资金技术才能跨越发展,那就有对待国内资本和外资的问题了,得由国家层面干预,不然地方政府会比较短视。除要服从全国的布局外,一些产业还是以满足本区域为主。因为产业布局地域分散,但可以资本集中也不会造成太盲目的竞争。特别是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产业,但是生产是可以分散的,用于满足本地市场。 造成我国各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是导致我国各经济区域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四大经济区域资本市场

时代光华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86.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它的本质是()。√ A 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 B 推动知识技术的转移和传播 C 通过产权激励,使全社会创新活力迸发 D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正确答案: C 2. 李克强说,“只要我们坚韧地走过来,让新经济形成新的(),就会带动起中国经济新的动能。” √ A “S型曲线” B “J型曲线” C “C型曲线” D “Z型曲线” 正确答案: A 3.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种现代产权制度,其本质是通过(),使全社会创新活力迸发。√ A 政策激励 B 薪酬激励 C 物质激励 D 产权激励 正确答案: D 4. 王小广认为,中国新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A 经济增长乏力 B 生产规模不大 C 政府干预过多 D 资本市场失灵

正确答案: D 5. ()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战略。× A “十五” B “十一五” C “十二五” D “十三五” 正确答案: C 6.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美元左右,即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出现大幅波动或长期停滞不前。√ A 4000 B 5000 C 6000 D 7000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 7. 我国新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障碍?()√ A 创新能力不足 B 政府干预过多 C 生产规模不大 D 资本市场失灵 正确答案: A B D 8.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 A 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B 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心得体会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心得体 会 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心得体会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是**经济发展的又一大机遇,如何抢抓和把握这一机遇,把“十一五”规划落到实处,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新课题。作为**市工业经济综合管理部门,面对机遇和挑战,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政策与实践结合运用上理清思路、做好文章,真正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有效推动**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的实施找范文,到.网:http:// 以工业化建设为核心,以工业的突破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政策指引,强力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实施,就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机遇上的优势,合理调整发展策略,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充分挖掘工业经济增长潜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一是运用政策,在统筹规划中做文章。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加强对国家中部崛起政策和本地工业经济运行现状的研究,找准工作结合点,制定完善政策,梳理工作重点,建立工业发展长效机制,强化促进措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机遇在**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二是

抓住重点,在项目推进中求突破。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生态良好和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继续按照“对外抓招商、对内抓扩张”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在招商引资上,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担保力度,积极宣传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有利政策,健全信息来源网络,建立联系人制度。在整体规划中,既要注重做好新增项目的资金引入,同时还要做好已有企业的产业配套延伸工作。在内部扩张上,要加强对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与组织,努力做好对本土企业的增资扩股工作,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加大项目组织和申报争取力度,健全和完善指导和培训机制,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着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相互依托,在产业集群中谋发展。要主动把**工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圈,加强合肥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积极开展项目研讨和项目对接活动,并依据自身资源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圈产业一体化的基本框架,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布局,延长、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二、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 正规高效的工业运行秩序,是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督和控制,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才能有效保证企业在良性经济运行

心得体会:全面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心得体会:全面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出了重大判断,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这一重大判断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2018年的经济工作,高质量发展将是统领全局的核心关键词。 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走过了长达4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许多年份实现了高达两位数的增速,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而且创造了人类经济史的奇迹。无论是近代还是当代,更不用说古代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能像中国这样,保持这么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更没有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仅用一代人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近现代工业化国家用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产业变革、城市变迁以及社会进步等。中国经济用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是新的时代对经济发展内涵与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以往的高速增长,固然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距离,但也存在发展效率不高、依赖传统动能过重、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等问题,一句话,需要尽快提高发展质量。只有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而且,有质量的发展,尽管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发展的效果要比没有质量的高速增长更好。在现阶段,如果经济增速是7%左右,但经济增长的动能主要来自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市场上的有效供给明显增加,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的质量显著改善,这样发展的效果应该比质量不高的10%增长更好。如果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普遍改善,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经济增速还可以低一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主要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创新力 在经济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发各类市场活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经济工作,都关系到通过创新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关系到依靠创新之路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区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

区域经济发展专题学习心得体会----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全面提升服务大局能力 为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区委分期分批组织科级干部参加模块化选学。5月18日-19日,我有幸作为优秀年轻干部参加了本次为期2天的区域经济发展专题学习,对宏观经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创新创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我将这两天的学习心得总结汇报如下。 本次专题学习让我感到受益最大的是,充分了解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认识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意义,国家民族自豪感极大增强,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思想感到由衷钦佩。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我们年轻干部更应珍惜机会、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全面提升自身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具体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强化学习,牢固树立新理念。“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如果没有参加这次学习,可能我对世界各国的认识还停留在十年前,对中国的伟大战略布局只是略知一二,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还茫然不知,又何谈适应新常态。王教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当下,我们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明确要求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只有学得扎实、学得深入,才能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只有把学习与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加深理解、深化认识,才能把新发展理念转化成谋划发展的

具体思路,转化为落实发展任务的工作举措;只有敢于打破惯性思维,破除以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论发展的思维桎梏,才能充分认清发展的大局和大势、认清发展的机遇和优势、认清发展的问题和短板,才能做到用新思维、新理念指导、推动、落实工作,走出一条具有环翠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明确目标,准确把握新形势。通过学习,我认为作为新时期的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我们应该准确把握新形势,积极适应新常态,找准工作切入点,将本职工作与推动区域发展相结合,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作为工作根本任务,为全区发展和实现“十三五”规划作出积极贡献。作为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我们必须明确奋斗目标,贯彻落实好“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切实担负起建设“活力之区”和现代化幸福威海的重任。当前,我区也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难免由此引发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作为政法委的机关干部,首先应关注企业发展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困难,提前做好各类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另外要与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结合,引导企业依靠人才、依靠创新谋求发展,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三、勇于担当,积极展现新作为。工作能否落实好,关键看干部是否有担当意识。没有担当的勇气和魄力,再好的理念也是“一说而过”,再好的措施也是“难以落地”。担当,是责任面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担当,是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课后测试

?单选题 ?1、()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6.67分) ? A开放 ? B共享 ? C协调 ?? D创新正确答案:D ? ?2、()是指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6.67分) ? A广义的新经济 ?? B狭义的新经济 ? C实体经济 ? D虚拟经济正确答案:B ?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新经济。其特点不包括()。(6.67分)? A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 B以重工业为核心 ? C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 D以全球化为背景正确答案:B ? ?4、“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6.67分) ? A0.4 ? B0.5 ?? C0.6 ? D0.7正确答案:C ? ?5、王小广认为,中国新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6.67分)

? A经济增长乏力 ? B生产规模不大 ?? C政府干预过多 ? D资本市场失灵正确答案:D ? ?6、在()规划中,政府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6.67分) ? A“十五” ?? B“十一五” ? C十二五” ? D“十三五”正确答案:B ? ?7、()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6.67分) ? A第一产业 ? B第二产业 ? C第三产业 ?? D新兴产业正确答案:C ?多选题 ?1、我国新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障碍?()(6.67分) ? A创新能力不足 ? B政府干预过多 ? C生产规模不大 ? D资本市场失灵正确答案:A B D ? ?2、()简称“三农问题”,它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发展,历来是古今中外许多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6.67分) ? A农业问题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 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 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786元,黑龙江为10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 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