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

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

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
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

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

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

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与这条直线平行.

2.画图: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

3.反思:在用直尺和三角形画平行线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讲出是为画∠PHF,使所画的角与∠BGF相等.

教师指出既然两个角相等与两条直线平行能联系起来, 那么这两个角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是否得到了一个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1.画出课本图5.2-5的简化图形,分析∠1、∠2的位置关系.

(1)让学生先描述∠1、∠2的方位.

(2)教师指出像∠1、∠2这样分别位于直线CD、AB的下方,又在直线EF的右侧, 也就是

位置相同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同位角,并标记出它们,要求正确而又不遗漏.

(4)教师强调:同位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 它不同于对顶角和邻补角.同位角都有一条边在截线EF上.

2.归纳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1) 学生根据同位角的意义以及平推三角尺画出平行线活动中叙述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并板书.

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 如果∠1=∠2,那么AB∥CD.

教师强调判定两直线平行方法1的条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这两个角是这两条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一对同位角;第二层这两个角相等两者缺一不可.

(3)简单应用.

①教师表演木工用每尺画平行线过程,让学生说出用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结合P15图

5.2-7).

教师规范说理过程:因为∠DCB与∠FEB是直线CD、EF被AB所截而成的同位角,而且∠DCB=∠FEB,即同位角相等,根据直线平行判定方法,从而CD∥EF.

3.利用教具模型认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1)教师展示教具模型,并在黑板上画出右图图型,指出在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成的角中,∠1和∠2是同位角,∠2与∠3、∠2与∠4虽然不是同位角, 但是它们又是具有某种位置

关系的两个角,大家能叙述∠2与∠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2和∠4呢?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叙述,如∠2与∠3位在直线a,b的内部,又分别位于直线c的两侧,∠2与∠4位在直线a,b内部,都在直线c的右侧(同侧).

(2)教师转动直线a或者直线b,再问学生∠2与∠3,∠2与∠4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2和∠3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像∠2和∠4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3)让学生识别图中其他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标记出它们.

(4)学生概括由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成的八个角中有四对的同位角, 两对的内错角、两对的同旁内角.

4.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其它方法

(1)演示教具,使学生直觉当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内错角相等时,两条直线平行?你能用学过的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1来说明吗?

学生若有困难,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内错角和同位角之间的关系把条件∠2=∠3转化为∠1=∠2.

教师规范说理过程:因为∠2=∠3,而∠3=∠1(对顶角相等),所以∠1=∠2, 即同位角相等,因此a∥b.

(3)师生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2,教师板书: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方法2:如果∠2=∠3,那么a∥b.

(4)讨论:同旁内角数量上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

①学生猜想,可借助于教具.先排除相等,当∠4是锐角时,∠2是钝角才有可能使a∥b,进一步观察发现:如果同旁内角互补时,两条直线平行,即如果∠2+∠4=180 °,那么a∥b.

②学生利用平行判定方法1或方法2来说明猜想正确.

教师根据学生说理,再准确地板书:

因为∠4+∠2=180°,而∠4+∠1=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2=∠1, 即同位角相等,从而a∥b.

因为∠4+∠2=180°,而∠4+∠3=180°,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有∠3=∠2, 即内错角相等,从而a∥b.

③师生归纳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3,教师板书: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综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达:如果∠4+∠2=180°,那么a∥b.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7练习.

四、作业

1.作业P18.1,2,3,4.

2.补充设计:

一、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二、填空

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1)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

一、1.∨ 2.∨

二、1.∠1=∠5求∠2=∠6或∠4=∠8,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或∠2=∠8,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80°,∠3+∠8=180°,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2.BC∥AD,AD∥BC,∠BAD,∠BCD

三、1.D 2.D 四、a∥b,可以用三种平行线判定方法加以说明,其一:因为∠1+∠2=180°,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180°,所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其他略.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

直线平行的条件(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规定方法进行说理.

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画图实践活动

1.回忆怎样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的, 其中直尺和三角尺的作用是什么?

师生交流后得出:直尺与已知直线构成等于三角尺度数的角∠1, 确定第三条直线即截线的位置,移动三角尺再形成一个与∠1相等的同位角∠2.

2.教师提出问题:学习了平行线后,大家还能想出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的新方法吗?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每种画法的方法步骤、定义.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的,教师可按课本P36李强、张明、王玲同学的做法,组织学生分析做法要点和合理性,正确性.

对于李强画法,教师使学生明白,画过点P的直线b是确定直线b的位置和确定∠1的大小,其次点P为顶点,作与∠1相等的同位角∠2,从而画出过点P的直线c, 根据平行判定1,可知c∥a.

对于张明做法,学生应明确本做法就画一个一边在直线a的长方形PQRS, 由于长方形的对边平行,从而b∥a.

对于王玲做法,学生应明确第一次折纸是过点P作直线a的垂线b, 第二次折纸是过点P 作直线b的垂线c,至于a∥c的理由在例题讲解中说明.

3.教师再提出问题: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动手试一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教师发现学生新的做法,组织学生交流,并归纳新的方法主要是:

(1)用尺规画过点P的与∠1相等的内错角∠3,达到作c∥a;

(2)再尺规画有别于李强的其他对同位角,达到作c∥a;

(3)用直尺、三角尺画出与王玲一样的线条,达到作c∥a.

在解释学生做法的合理性时,要求学生能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或"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去说明.

二、例题讲解

例: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教师: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是回答了王玲折线方法的合理性.

首先王玲对折直线a,使折线过点P,于是把一个平角分成两个相等的∠1、∠2, 因为∠1+∠2=180°,所以∠1=∠2=90°.

其次王玲再对折折线b,使折线c过点P,很显然∠3=90°.

由垂直定义,可知a⊥b,c⊥b.

以上分析使学生明了垂直与直角总联系在一起.至于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先考虑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题中的条件与某种判定方法的条件是否相同?

学生先口述判断与理由,教师纠正.并规范板书两步推理过程:

如课本P17图5.2-10.

因为b⊥a,c⊥a,

所以∠1=∠2=90°,

从而b∥c.

教师说明:这个道理过程有两个因为……所以…… . 第一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垂直定义,第二个只写出"所以"的内容b∥c,中间省略一个"因为"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第一个"所以"中的∠1=∠2.这样处理是使说理表达更简练, 第二个"因为"、"所以"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题讲解后,师提问:你还能利用其他方法说明b∥c吗?

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课本方法用图(1)内错角相等的方法写出理由,用图(2) 同旁内角互补的方法写出理由.

(1) (2)

如果∠1,∠2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3), 教师启发学生用化归思想将它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并且有条理地陈述理由:

如图(3),

因为a⊥b,c⊥a,

所以∠1=90°,∠2=90°.

因为∠3=∠1=90°,

从而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三、巩固练习

1.课本P18思考,教师要求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判别方法和理由.

2.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那么直线a与b平行吗? 为什么?

四、作业

1.课本作业P19.5,6,8,9,10,1

2.

2.补充作业:

一、填空题.

1.如图,点E在CD上,点F在BA上,G是AD延长线上一点.

(1)若∠A=∠1,则可判断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

(2)若∠1=∠_________,则可判断AG∥BC,因为_________.

(3)若∠2+∠________=180°,则可判断CD∥AB,因为____________.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答案:

一、1.(1)CD∥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C,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2)∠EF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108°

二、1.C 2.D

三、1.把四边形纸某条边分两次折叠,那么两条折线是两条平行线;如果要求折出两条平行线分别过某两点,那么首先过这两点折出一条直线L,然后分别过这两点两次折叠直线L, 则所折出的线就是所求的平行线 2.平行提求:第一种先说理∠2=∠C, 第二种说明∠DBC与∠C互补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会用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一观察一猜想一探索平行线条件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掌握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培养合情说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体会数学中的操作一观察一猜想一探索的思想方法及其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实例操作、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难点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如右图,3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 提问: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木条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与∠1的大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当∠2与∠1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b平行? 二、合作探究 1.认识同位角 [画一画]两条直线AB、CD与直线相交,交点分别为E、F. 如图.

则称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直线EF为截线. [说一说]两条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可得8个角,即所谓“三线八角”,这八个角中对顶角、邻补角各有哪些? 学生回答. 如上图,在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JEF所截而成的8个角中,像∠1与∠5这样的一对角称为同位角. [想一想]图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同位角? 2.认识同位角的注意点 看两个角是不是同位角:(1)看它们是不是在一条直线的同侧;(2)看截它们的两条直线是什么,这两个角是不是在截它们的直线的同旁.也就是说,是否满足“F”型.3.同位角的作用 通过操作实践,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比如: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如图. (1)∠1,∠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若∠1=∠2,那么直线有何位置关系 结论:(1)∠1与∠2是一对同位角. (2)a//b. 推理:因为∠1=∠2,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a//b. 4.认识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附答案)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学习目标] 1.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含义.2.会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准确描述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知道其地位和作用.3.能运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线面关系的简单问题. 知识点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语言叙述符号表示图形表示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 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 ? ?? a?α b?α a∥b ?a∥α 思考若一条直线平行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吗? 答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该结论错误. 知识点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语言叙述符号表示图形表示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 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 ? ?? a?α,b?α a∩b=A a∥β,b∥β ?α∥β 思考如果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平行吗?答不一定.这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或在另一个平面内. 题型一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1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 DA的中点. 求证:(1)EH∥平面BCD; (2)BD∥平面EFGH. 证明(1)∵EH为△ABD的中位线, ∴EH∥BD.

∵EH?平面BCD,BD?平面BCD, ∴EH∥平面BCD. (2)∵BD∥EH,BD?平面EFGH, EH?平面EFGH, ∴BD∥平面EFGH. 跟踪训练1在四面体A-BCD中,M,N分别是△ABD和△BCD的重心,求证:MN∥平面ADC. 证明如图所示,连接BM,BN并延长,分别交AD,DC于P,Q两 点,连接PQ. 因为M,N分别是△ABD和△BCD的重心, 所以BM∶MP=BN∶NQ=2∶1. 所以MN∥PQ. 又因为MN?平面ADC,PQ?平面ADC, 所以MN∥平面ADC. 题型二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2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点D,E分别是BC与B1C1的中点.求证:平面A1EB∥平面ADC1. 证明由棱柱性质知, B1C1∥BC,B1C1=BC, 又D,E分别为BC,B1C1的中点, 所以C1E綊DB,则四边形C1DBE为平行四边形, 因此EB∥C1D, 又C1D?平面ADC1, EB?平面ADC1, 所以EB∥平面ADC1. 连接DE,同理,EB綊BD,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教案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含义. 2.能应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准确地描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3.会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4.能运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一些空间线面平行关系的简单问题. 自学导引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符号语言描述:________________. (2)性质定理的作用: 可以作为直线和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也提供了一种作平行线的方法.

对点讲练 知识点一 利用性质定理证明线线平行 例1 如果一条直线和两个相交平面都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它们的交线平行. 点评 线∥面――→转化线面平行的性质线∥线.在空间平行关系中,交替使用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1 如图所示,三棱锥A —BCD 被一平面所截,截面为平行四边形EFGH.

求证:CD∥平面EFGH. 知识点二线面平行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综合应用 例2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P是平面ABCD外一点,M是PC的中点,在DM上取一点G,过G和AP 作平面交平面BDM于GH.求证:AP∥GH.

示范教案一如果两条直线平行.docx

第五课时 ●课题 §6.4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2.证明的一般步骤.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总结归纳出证明的一般步骤.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教学难点 理解命题、分清其条件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六张 第一张:议一议(记作投影片§6.4 A) 第二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6.4 B) 第三张:符号语言(记作投影片§6.4 C) 第四张:命题(记作投影片§6.4 D) 第五张:证明的一般步骤(记作投影片§6.4 E) 第六张:练习(记作投影片§6.4 F) ●教学过程 Ⅰ.巧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推理得证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知道它们的条件是角的大小关系.其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我们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之后得到的命题是真命题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Ⅱ.讲授新课 [师]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这个真命题是公理,这一公理可以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错角相等. [生乙]还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很好.下面大家来想一想:(出示投影片§6.4 B)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平行线

探索平行的性质 一,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 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教学设计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教学设计 陂西中学张雅玲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的内容,这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册几何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内容之一,几何图形在人们生活空间大量存在,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同时也是构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为此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说理,将直观图形与推理相结合,利用平行相关结论,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是学习的重点,也为今后几何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整合与处理: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安排了两课时,我在教学这节课时,稍作调整,第一课时重点认识了三线入角,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在较复杂(不规则)图形中辨别这些角的特征,并归纳出识别它们的简单方法(如用类似字母“F”、“Z”、“U”或汉字“工”识别这些角),为第二课时教学作好铺垫,在教学第二课时前,作好学生的预习准备,利用学具实践操作,P63做一做,∠1与∠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时,两木条会平行,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工人师傅怎样钉木条,使两木条a∥b?你能用哪些方法说明:内错角相等,(同位角)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动手摆一摆,做一做,量一量,你会发现什么等等,为第二课时教学扫除障碍,为此第二课时的思路是这样的: 在教学时,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及“探究式”的综合教学

风格,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将学习目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中,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探讨,分析归纳,动手操作等活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在各个环节适时点拨、指导,最后综合点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设计思路,确定目标如下: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利用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讨论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埋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共同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条件,能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图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正确根据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及同旁内角互补来判断两直线平行。 创新点:将学习目标设置为一系列的问题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完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直线与平面平行经典题目

9.2 直线与平面平行 ●知识梳理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且只有三种,即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在平面内.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已知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交线平行. ●点击双基 1.设有平面α、β和直线m 、n ,则m ∥α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α⊥β且m ⊥β B.α∩β=n 且m ∥n C.m ∥n 且n ∥α D.α∥β且m β 答案:D 2.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①若m ⊥α,n ∥α,则m ⊥n ②若α∥β,β∥γ,m ⊥α,则m ⊥γ ③若m ∥α,n ∥α,则m ∥n ④若α⊥γ,β⊥γ,则α∥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①②显然正确.③中m 与n 可能相交或异面.④考虑长方体的顶点,α与β可以相交. 答案:A 3.一条直线若同时平行于两个相交平面,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的位置关系是 A.异面 B.相交 C.平行 D.不能确定 解析:设α∩β=l ,a ∥α,a ∥β, 过直线a 作与α、β都相交的平面γ, 记α∩γ=b ,β∩γ=c , 则a ∥b 且a ∥c , ∴b ∥c . 又b ?α,α∩β=l ,∴b ∥l .∴a ∥l . 答案:C 4.(06重庆卷)对于任意的直线l 与平同a ,在平面a 内必有直线m ,使m 与l A.平行 B.相交 C.垂直 D.互为异面直线 解析:对于任意的直线l 与平面α,若l 在平面α内,则存在直线m ⊥l ;若l 不在平面α内, 且l ⊥α,则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于l ,若l 不在平面α内,且l 于α不垂直,则它的射影在平面α内为一条直线,在平面α内必有直线m 垂直于它的射影,则m 与l 垂直, 综上所述,选C. 5.已知平面βα,和直线,给出条件:①α//m ;②α⊥m ;③α?m ;④βα⊥;⑤βα//. (i )当满足条件 ③⑤ 时,有β//m ;(ii )当满足条件 ②⑤ 时,有β⊥m .

《平行线》教案

《平行线》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课前准备 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做成图所示的教具. c b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 木相交的位置?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 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

a C 没有交点. c b a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 与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与b 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 与b 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 与a 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 绕直线a 外一点B 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 与b 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 ,点B ,点C . (1)过点B 画直线a 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 画直线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 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1)学生直观判定过B 点、C 点的a 的平行线b 、c 是互相平行.

《直线与平面平行》教学设计

16 直线与平面平行 教材分析 直线与平面平行是在研究了空间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直线与直线平行的拓广,也是为今后学习平面与平面平行作准备.在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中,平行关系占有重要地位,是今后学习的必备知识.所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这节的重点,难点是如何解决好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相互联系的问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直线与直线平行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相互转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理解和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一步熟悉反证法的实质及其证题步骤. 2. 通过探究线面平行的定义、判定、性质及其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情推理能力,进而使其养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任务分析 这节的主要任务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的发现与归纳,证明与应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进而发现、归纳出数学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索定理的论证过程,区分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理解定理的实质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在运用性质时,要引导学生完成对“过直线———作平面———得交线———直线与直线平行”这一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室内吊在半空的日光灯管、斜靠在墙边的拖把把柄,都可以看作直线的一部分,这些直线与地平面有何位置关系? 二、建立模型 [问题一] 1. 空间中的直线与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学生可能说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情况,教师可作解释)及直线在平面内. 2. 在上述三种位置中,直线与平面的公共点的个数各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相关定义: 若直线a与平面α没有公共点,则称直线与平面α平行,记作a∥α.若直线a与平面α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称直线a与平面α相交.当直线a与平面α平行或相交时均称直线a不在平面α内(或称直线a在平面α外).若直线a与平面α有两个公共点,依据公理1,知直线a上所有点都在平面α内,此时称直线a在平面α内. 3. 如何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方法1:按直线与平面公共点的个数分: [探索] 直线与平面平行、相交的画法. 教师用直尺、纸板演示,引导学生说明画法. 1. 画直线在平面内时,要把表示直线的线段画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内部,如图 16-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教案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识别由“三线八角”构成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掌握利用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别直线平行的结论,并能解决 一些问题。 情感与态度: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图利、交流等活动,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 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使学生 在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 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难点:选择各种角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方法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的其他条件,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进行合作探究. 学法:通过复习回顾,利用类比方法,动手实践、观察、发现由内错角之间的关系和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学会思考问题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教学过程 1.立足基础,温故知新 1.1通过以下问题带领学生在复习“三线八角”基本图形和同位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问题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不含平角)? c a b 问题2:写出图中的所有同位角,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什么样的角是同位角? 引导学生从角与截线与被截线的位置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同位角。问题3:它们具备什么关系能够判断直线a∥b?你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4:图中∠3与∠5,∠4与∠6这样位置关系的角有什么特点?∠3与∠6,∠4与∠5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呢?说说你的理由。

由此引导学生概括得出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概念。 1.2.巩固练习1:课本随堂练习1: 观察右图并填空:(1)∠1与 是同位角; (2)∠5与 是同旁内角; (3)∠2与 是内错角。 练习2:如图,直线AB ,CD 被EF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你能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吗?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1给出实际问题: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 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 (如图所示)。小明只有 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 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2.2 画板上下边缘是否平行能利用同位角来判断吗?如果不能,是否可以利用其他角来判断?请你先自主探索,再与同伴交流。 3.大胆探究,各抒己见 依次完成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3.1课本议一议:(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a n m b 3 4 5 2 1 4 1 2 3 5 6 7 8 D C B E A F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1)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三、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 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 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 ----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 ,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3.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 ∥ b 所以∠ 1= ∠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 1= ∠ 3(对顶角相等) ∠ 1+ ∠ 4=180° 所以∠ 2= ∠ 3 ∠ 2+ ∠ 4=180° 教师展示: 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 a b c 1 2 3 4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二)教学设计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识别由“三线八角”构成的内错角合同旁内角。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掌握利用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别直线平行的结论,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图利、交流等活动,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在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环节:立足基础,温故知新 1.通过以下问题带领学生在复习“三线八角”基本图形和同位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问题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不含平角)? 问题2:写出图中的所有同位角,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什么样的角是同位角? 引导学生从角与截线与被截线的位置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同位角。 问题3:它们具备什么关系能够判断直线a∥b?你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4:图中∠3与∠5,∠4与∠6这样位置关系的角有什么特点?∠3与∠6,∠4与 ∠5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呢?说说你的理由。 由此引导学生概括得出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概念。 2.巩固练习1:课本随堂练习1: 观察右图并填空:(1)∠1与是同位角; (2)∠5与是同旁内角; a n m b 3 4 5 2 1 c a b

(3)∠2与是内错角。 练习2:如图,直线AB,CD被EF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你能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吗?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 1.给出实际问题: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 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小明只有 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 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2.画板上下边缘是否平行能利用同位角来判断吗?如果不能,是否可以利用其他角来判断?请你先自主探索,再与同伴交流。 第三环节:大胆探究,各抒己见 活动内容:依次完成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课本议一议:(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 请你先独立思考,采用你认为适当的方式来说明理由,然后再与同学交流。 2.观察课件中的三线八角,内错角的变化和同旁内角的变化,得出结论: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挑战自我:你能结合图形用推理的方式来说明以上两个结论成立的理由吗?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a b c 1 3 2 4 1 2 3 5 6 7 8 DC B E A F

人教版《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一、案例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体验,从而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五、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 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5.3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画图 ----度量----填表 ----猜想 学生活动二:画图 ----剪图----叠合 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案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进一步熟悉掌握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⑵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 ⑶灵活运用直线与平面的判定定理,把“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 2.能力训练 ⑴掌握由“线线平行”证得“线面平行”的数学证明思想; 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与类比、转化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渗透 ⑴培养学生的认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 ⑵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式、观察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教具 模型、尺、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内容回顾 师:在上节课我们介绍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可将图形给以什么作为划分的标准? 直线与平面平行 直线与平面相交 直线在平面内 //a α a α ?{} a A α=I

(二)新课导入 1、如何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 师:请同学回忆,我们昨天就是受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有直线在平面外能不能说明直线与平面平行? 生:借助定义,说明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师:判断直线与平面有没有公共点,需要将直线与平面延展开瞧它们有没有交点,但延展判断并不方便灵敏,那就需要我们挖掘一种新的判定方法。我们来瞧瞧生活中的线面平行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若将一本书平放在桌面上,翻动书的封面,观察封面边缘所在直线l 与 书本所在的平面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师:您们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不? 生: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2、分析判定定理的三种语言 师:定理的条件细分有几点? 生:线在平面外,线在平面内,线线平行 (师生互动共同整理出定理的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文字语言 线线平行, 则线面平行。 (三)例题讲解 师:如果要证明线面平行,关键在哪里? 生:在平面内找到一条直线,证明线线平行。 例1 已知: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就是AB 、AD 的中点。求证:EF ∥平面BCD 。 证明:连结BD AE = EB ? EF ∥BD AF =FD EF ?平面BCD ?EF ∥平面BCD BD ?平面BCD 着重强调:①要证EF ∥平面BCD,关键就是在平面BCD 中找到与EF 平行的直线; ②注意证明的书写,先说明图形中增加的辅助点与线,证明步骤严谨。 例2 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DD 1的中点,证明BD 1∥平面AEC 。 观察 l b a αααα////a b a b a ??? ? ?? ??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平行线与相交线构成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相交线的有关事实。教材通过设置观察、操作等探索活动,按照“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再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有关内容,在带领学生探索性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以加深对平行的理解,并学会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本章及本节内容无论是在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并初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第二课时在进一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同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二、三。本单元教学设计时将遵循教科书编写思路,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中自然引入“三线八角”,使该知识的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不是孤立地处理这些内容。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一章中,已经结合丰富的现实情景,直观认识了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会借助方格纸、利用直尺、三角板用多种方法画平行线,经历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了平行线的有关性质,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初步具有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一章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观察、测量、画图、模型操作、拼摆、图案设计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体会平面图形的性质及位置关系,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

23平行线的性质案例分析

2.3 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第四组同位角∠1 ∠5角的度数数量关系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活动:评价,引导学生说理。因为a‖b 因为a‖b所以∠1=∠2 所以∠1=∠2 又∠1=∠3 又∠1+∠4=180°所以∠2=∠3 所以∠2+∠4=180°语言叙述: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①若∠1 = 110°,则∠2 = °。理由: 。②若∠1 = 110°,则∠3 = °。理由: 。 ③若∠1 = 110°,则∠4 = °。理由: 。(2)如图,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4 (D)∠3=∠4 (3)如图,AB‖CD‖EF,那么∠BAC+∠ACE+∠CEF=( )(A) 180°(B)270° (C)360° (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如:∠1=54°时,∠2= .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五)概括存储(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六)作业第69页2、4、7.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直线与平面问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与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与面,找出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解决。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明确由线面平行可以推出线线平行. (2)应用定理证明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过程,体验创造激情,享受成功喜悦,感受数学魅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事物互相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概括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四、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把发现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成功的体验让给学生,采用引导发现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享探索知识的乐趣,使数学教学变成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五、设计思路: 本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习时,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把知识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空间图形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观,通过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来探索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及其证明。 六.教学基本流程: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 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 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 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