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数学人教版下学期总复习教案

初一数学人教版下学期总复习教案

初一数学人教版下学期总复习教案
初一数学人教版下学期总复习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_数学_任课教师:_ __授课时间:___年__月__日(星期__)

姓名:__ _ 年级:_初一__ 性别:_女_ 教学课题: 期末总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点:全书知识点

二重点难点:

复习加强自身薄弱章节

三课前作业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相交线与平行线

知识框架

1、重要概念

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与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

做同位角。

内错角:与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与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

(1)命题的组成:命题由和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项,结论是由已知项推出的事项

(2)形式: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

2、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最短。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性质1:两直线平行, 相等。 判定1: 相等,两直线平行。 性质2:两直线平行, 相等。 判定2: 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实数 1、平方根

1、定义: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a x =2

。那么,这正 数x 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读作“根号a ”。a 叫做被开 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还是0。 2、性质:双重非负性(0≥a ,0≥a )。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3、a a =2(a 是任意数),a a =2

)((a 是非负数)。 1、定义: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a x =2

。那么,这个x 叫做a 的平方根。记作a ±,读作“正、负根号a ”。a 叫做被开 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还是0。

2、性质:(1)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的平方根是0。

(3)负数没有平方根。

3、未知数次数是两次的方程,结果一般都有两个值。

常见几个算术平方根数的近似值:414.12≈,732.13≈,236.25≈,646.27≈

2、立方根

1、定义:如果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 , 即a x =3

。那么,这个x 叫做a 的立方根。

记作3a ,读作“三次根号a ”。a 叫做被开方数。

2、性质:(1)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

(2)33

33

a a -=- a a =3

3)( (a 取任意数)

3、实数

A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 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 平方根

立方根

正实数

正整数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B 、实数的性质

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如倒数、相反数、绝对值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不变。 C 、实数的三个非负性及性质

(1)在实数范围内,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 (2)非负数有三种形式

1)任何一个实数a 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a|≥0; 2)任何一个实数a 的平方是非负数,即≥0;

3)任何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 (

)。

(3)非负数具有以下性质 1)非负数有最小值零; 2)非负数之和仍是非负数;

3)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0,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0. D 、实数大小的比较

实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跟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相同: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两个数比较大小常见的方法有:求差法,求商法,倒数法,估算法,平方法。

实数

有理数

无理数整数

分数(有理数和分数是相同的概念)

1的分数)

负整数

0 有限小数

无限循环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1、开方开不尽的方根

2、圆周率π以及含有π的

3、具有特定结构的数(0.010010001……)

(4)对于一些带根号的无理数,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平方或者立方的大小。常用有理数来估计无理数的大致范围,要想正确估算需记熟0~20之间整数的平方和0~10之间整数的立方.

E、实数的运算

(1)在实数范围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及开方运算

(2)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

(3)实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基本相同,先乘方、开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顺序进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

(4)在实数的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时,并且需要求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三)平面直角坐标系

知识框架

1、重要概念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_________,记做(a,b)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_______且有公共_______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_________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_________;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_________。

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_________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一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_________任何一个象限内。

2、点的位置和特殊点的性质:

(1)各象限中的点坐标性质符号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M(a,b)

1)如果点M在x轴上,则 b__0;

2) 如果点M在y轴上,则 b__0;

3) M(a,b)到x轴的距离为_______,到y轴的距离为________.

3、对称点的坐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M(a,b)

1)如果点N与点M关于x轴对称,则点N的坐标为(,);

2) 如果点N与点M关于y轴对称,则点N的坐标为(,);

3) 如果点N与点M关于原点对称,则点N的坐标为(,)。

4、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____________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___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______________,在坐标轴上标出__________;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_______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5、用坐标表示平移: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

(_______,y)(或(_______,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

得到对应点(x,______)(或(x,________))。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把点(x,y)的横坐标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

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____(或向_____)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点(x,y)纵坐标加(或

减去)一个正数b,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_____(或向______)平移b个单位长度。

(四)二元一次方程组

知识框架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注意:一般说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唯一解(即公共解).

三元一次方程组:把三个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

代入消元: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

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法,简称代入法。

加减消元法: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或,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步骤;

1.求表达式:从方程组中选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将此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如y,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2.把这个含x的代数式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消去y,得到一个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x的值;

4.再把求出的x的值代入变形后的方程,求出y的值.

(2)加减消元法步骤;

1.利用等式性质把一个或两个方程的两边都乘以适当的数,变换两个方程的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使其绝对值相等;

2.把变换系数后的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一元一次方程;

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所求的这个未知的值代入方程组中较为简便的一个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从而得到方程的解 .

注意:判断如何解简单是关键.

3、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类似

4、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五)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重要概念

不等式: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般地,关于同一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2、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有关三角形的不等式性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似,但一定要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求解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题步骤:

1)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也就是求出了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四种类型:设a>b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

(六)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知识框架

1、统计图

(1)扇形统计图:容易表示出一个对象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出各种情况下各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3)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现出同一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 (4)直方统计图:能直观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注: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与联系:

①条形图是用长方形的高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长方形的宽表示各组的组距。

②直方图分组数据具有连续性,各长方形之间没有空隙,而条形图的各长方形是分开排列,中间有空隙。

2、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1)全面调查: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作的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作的调查 1)总体: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 2)个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

3)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注:抽样调查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

3、直方图

(1)概念

1)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2)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得出结论

直方图

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

据描整收集数据

抽样调查

全面调查

3)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2)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与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注:

① 纵坐标有两种表示方式,一是频数/组距,另一种是频数 ② 频数的大小可通过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确定 (3)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作频数分布折线图: ①取长方形上方中点;

②在直方图左右两侧半个组距处取两个频数为零的点; ② 次连接各点;

★★★综合训练

一、认真填一填:

1、剧院里5排2号可以用(5,2)表示,则(7,4)表示 。

2、不等式-4x ≥-12的正整数解为

3、要使4-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4、若x 2

=16,则x=______;若x 3

=-8,则x=____

________.

5、若方程组?

??=-+=525

y x y x 的解满足方程0=++a y x ,则a 的值为_____.

6、若│x+z │+(x+y )2

,则x+y+z=_______.

7、如图所示,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 ∥BC , 。 8、若一个数的立方根就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 。 9、点P (-2,1)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的点的坐标为 。

E C

D B

A

10、某校去年有学生1000名,今年比去年增加4.4%,其中寄宿学生增加了6%,走读学生减少了2%。问该校去年有寄宿学生与走读学生各多少名?设去年有寄宿学生x 名,走读学生y 名,则可列出方程组为 。

二、细心选一选: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位角相等;

B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a ⊥b ,b ⊥c ,则a ⊥c 。

C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D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a ∥b,b ∥c ,则a ∥c 。

12、观察下面图案,在A 、B 、C 、D 四幅图案中,能通过图案(1)的平移得到的是( )

A B C D 13、有下列说法:(1)无理数就是开方开不尽的数;(2)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3)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4)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其中正确的说法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14、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a

的平方根是0.1 D

15、若A(2x-5,6-2x)在第四象限,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3

B 、x>-3

C 、 x<-3

D 、x<3 16、如图,下面推理中,正确的是( )

A.∵∠A+∠D=180°,∴AD ∥BC;

B.∵∠C+∠D=180°,∴AB ∥CD;

C.∵∠A+∠D=180°,∴AB ∥CD;

D.∵∠A+∠C=180°,∴AB ∥CD 17、方程2x-3y=5,x+

y

3

=6,3x-y+2z=0,2x+4y,5x-y>0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有( )个。 A.1 B.2 C.3 D.4

18、为保护生态环境,陕西省某县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将某一部分耕地改为林地,改变后,林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共有18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是林地面积的25%,为求改变后林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各多少平方千米。设改变后耕地面积x 平方千米,林地地面积y 平方千米,根据题意,列出如下四个方程组,其中正确的是( )

(1)

C D

B

A

A ??

??==+%25180x y y x B ????==+%25180y x y x C ???=-=+%25180y x y x D ???=-=+%

25180

x y y x

19、不等式组?

?

?>--<32

x x 的解集是( )

A.x<-3

B.x<-2

C.-3

D.无解

20、.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 ≤3,则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四、解答题: 21、计算。

(1) (2)

22、解方程组.

(1)33814x y x y -=??-=? (2)()()?????=-++=--+162

443y x y x y x y x

23、 解不等组16(3)

5(2)14(1)

x x x x ->+??--≤+?,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921)4()4()2(2782

33233

-??

?

???-+-?----2

33221-+-+-

2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BC 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如图所示,点A'的坐标是(-2,2), 现将△ABC 平移,使点A 变换为点A', 点B ′、C ′分别是B 、C 的对应点.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并求出△ABC 的面积。

25、如图,EF ∥AD,∠1=∠2,∠BAC =70°.求∠AGD.

26、关于x ,y 的方程组???-=-+=+3

4,72m y x m y x 的解为正数,求m 的取值范围.

27、小龙在学校组织的社会调查活动中负责了解他所居住的小区450户居民的家庭收入情况.

他从中随机调查了40户居民家庭收入情况(收入取整数,单位:元),并绘制了如下的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8分)

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频数分布表.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折线图.

(4)请你估计该居民小区家庭属于中等收入(大于1000不足1600元)的大约有多少户?

28、四川5212大地震中,一批灾民要住进“过渡安置”房,如果每个房间住3人,则多8人,如果每个房间住5人,则有一个房间不足5人,问这次为灾民安置的有多少个房间?这批灾民有多少人?

2016

1800

120

84元

户数

1400160012001000800600

29、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发生后,我校师生和全国人民一道,迅速伸出支援的双手,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了支援灾区学校灾后重建,我校决定象灾区捐助床架60个,课桌凳100套.现计划租甲、乙两种货车共8辆将这些物质运往灾区,已知一辆甲货车可装床架5个和课桌凳20套, 一辆乙货车可装床架10个和课桌凳10套.(7分)

(1)学校如何安排甲、乙两种货车可一次性把这些物资运到灾区?有几种方案?

(2)若甲种货车每辆要付运输费1200元,乙种货车要付运输费1000元,则学校应选择哪种方案,使运输费最少?最少运费是多少?

五课堂检测

听课及知识掌握情况反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试题(累计不超过20分钟)_______道;成绩_______;

教学需:加快□; 保持□; 放慢□; 增加内容□

六课后巩固

作业_____题;

巩固复习___总结整理老师所讲内容,把课堂上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并完成未做的习题__; 预习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老师课后赏识评价

老师最欣赏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想知道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签字

教学组长签字:___________ 学习管理老师签字: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2、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 有理数 1、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整数的分类:正整数、0、负整数 (2)分数的分类:正分数和负分数 2、数轴 (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 (1)定义: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1)a+b=b+a (2)(a+b)+c=a+(b+c) 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1)a×b=b×a (2)(a×b)×c=a×(b×c) (3)(a+b)×c=a×c+b×c 3、有理数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3)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目录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1) 第一章有理数(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4)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5)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6)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6)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 第七章三角形(9)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3)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3)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14)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4) 第十二章轴对称(15) 第十三章实数(16)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7)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18) 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19) 第十六章分式(19)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20)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21) 第十九章四边形(22)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3) 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24)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4)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根式(25) 第二十三章旋转(26) 第二十四章圆(27)

第二十五章概率(28) 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30)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30) 第二十七章相似(32)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33)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34) 1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②???????????????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人教版初一数学总复习资料有哪些

人教版初一数学总复习资料有哪些 第一章有理数 目标了解常见的几种数的分类,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学习科学计数法,会在 数轴上标出数的位置。 重点数的分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法则 难点有理数、无理数的分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法则 章节一、数学中常见的几种数的分类: 内容 正数:大于0的数。“+”为正号;负数:小于0的数。“-”为负号。 整数:整数是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像-2,-1,0,1,2这样的数。自然数:用 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小数: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 小数来补充整 数。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是一个整数a和一个 非零整数b的 比,有理数的小数部分有限或为循环。

无理数:不能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若将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 之后的数字有无限多个,并且不会循环。 数轴: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它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 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3) 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 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2,-3,??。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 绝对值: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 是0。 (2)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 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 n 。(乘方的结果叫幂,a 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材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 走进数学世界市磁灶中学涂友利

目录 1、第 1 课数学伴我们成长…………………………… 2、第2 课人类离不开数学…………………………… 3、第 3 课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4、第 4 课让我们来做数学(1) …………………………… 5、第 5 课让我们来做数学(2) …………………………… 6、第6 课让我们来做数学(3)…………………………… 7、第7课自测题(A卷)…………………………… 8、第8课自测题(B卷)……………………………

第 1 课数学伴我们成长 宇宙之大(海王星、流星雨),粒子之微(铍原子、氯化钠晶体结构),火箭之速(火箭),化工之巧(瓷),地球之变(陨石坑),生物之谜(青蛙),日用之繁(杯子、表),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体会数学的魅力。 出生——学前——小学,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不妨大家从不同阶段来举出一些我们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例子,试一试。 2.进入小学,我们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主要数学知识有哪些? 数与式:认识、计算、方程、解应用题; 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画法、图形的计算;统计知识。 4.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了。发挥一下我们的聪明才智,尝试解决下面的2个问题:(1)计算并观察下列三组算式: (2)已知25×25=625,则24×26=_______ .(不要计算) (3)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4)更一般地,若a×a=m,则(a+1)(a-1)= _______ . 通过刚才的解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其实不仅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数学,而且整个人类、整个社会也离不开数学,数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练习 1、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是( ) .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_______ . 3、计算: 7+27+377+4777= _______ . 习题 A组 1、猜谜语(各打数学中常用字) ①千人分在北上下;②1人立在口上边. 2、在与伙伴玩“24点”游戏中,使数1,5,5,5通过运算得24? 3、只允许添两个“一”、一个“十”和一个括号,不改变数字顺序,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连成结果为100的算式: 1 2 3 4 5 6 7 8 9 =100 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它可能是几边形? 5、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如图,在它的四个角上有四棵大树,现在为了扩大池塘,要把池塘面积扩大一倍,但是,这四棵树不便搬动,也不能使它淹在水里,而且扩大后的 A B C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总复习资料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数与代数 ⒈数与式 ⑴有理数:有限或不限循环性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⑵数轴:“三要素” ⑶相反数 ⑷绝对值:│a │= a(a≥0) │a │=-a(a<0) ⑸倒数 ⑹指数 ① 零指数:0a =1(a ≠0) ②负整指数: (a ≠0,n 是正整数) ⑺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 ⑻平方差公式:(a+b )(a-b )=22b a - ⑼幂的运算性质: ①m a ·n a =n m a + ②m a ÷n a =n m a - ③n m a )(=mn a ④n ab )(=n a n b ⑤ n n n b a b a =)(⑽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 ⑾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⑿b a n d b m c a n d b n m d c b a =++++++?≠+++===ΛΛΛΛ:)0(等比性质 ⒉方程与不等式 ⑴一元二次方程 ①定义及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②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04(24222 ,1≥--±-=ac b a ac b b x 4.因式分解法. ③根的判别式: ac b 42-=?>0,有两个解。

ac b 42-=?<0,无解。 ac b 42-=?=0,有1个解。 ④维达定理:a c x x a b x x =?-=+2121, ⑤常用等式:212212 2 212)(x x x x x x -+=+ 212212214)()(x x x x x x -+=- ⑥应用题 1.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水中航行: 水速船速顺+=v ;水速船速逆-=v 2.增长率问题:起始数(1+X)=终止数 3.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4.几何问题 ⑵分式方程(注意检验) 由增根求参数的值: ①将原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②将增根带入化间后的整式方程,求出参数的值。 ⑶不等式的性质 ①a>b → a+c>b+c ②a>b → ac>bc(c>0) ③a>b → acb,b>c → a>c ⑤a>b,c>d → a+c>b+d. ⒊函数 ⑴一次函数 ①定义:y=kx+b(k ≠0) ②图象:直线过点(0,b )—与y 轴的交点和(-b/k,0)—与x 轴的交点。 ③性质: k>0,直线经过一、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k<0,直线经过二、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④图象的四种情况: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 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w w w .x k b o m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 ??<-=>=) 0a (a )0a (0)0a (a a 或 ?? ?≤-≥=) 0() 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学)案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的思想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和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对数学活动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解法。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 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了这种商品多少件?(注意对n 的大小要有所考虑)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 ,那么n 的值是多少? 分析:(1)根据以上规定,如果买100件,需要花220元,当220 ≤n 时,这个人买了这种商品2.2n 件(即n 115),当220>n 时,这人买了这种商品的件数为(100+2220-n )件,即220-n 件 (2)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 ,即n n 48.0115=或n n 48.0220=-,显然方程n n 48.0115=无解。解另一个方程得n=500。 二、活动2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报告,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一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教师指出:你理解资料中有关数据的含义吗?如果不明白,请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探讨,弄懂它们。然后根据上面的数据,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1)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精确到1元) (2)扣除价格因素,2006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精确到1元) 由学生分组合作解答: (1)设: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x 元 则:(1+10.2%)x=3587 解这个方程,得:x ≈3255 因此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 (2) 因为2006年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20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 即:4.73255?%=240.87241≈(元) 三、活动3 布置学生运用活动前的准备的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最全)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表示正数时,-a是负数;当a表示负数时,-a是正数;当a表示0时,-a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 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0表示一个确切的量。如:0℃以及有些题目中的基准,比如以海平面为基准,则0米就表示海平面。 1.2 有理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 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3,整数也能化成分数,也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⑴按有理数的意义分类⑵按正、负来分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 0 正有理数 负整数正分数 有理数有理数 0 (0不能忽视) 正分数负整数 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负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篇一:三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三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第一单元速算与巧算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补数。 2. 掌握巧算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加法中的巧算 1.什么叫“补数”? 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如:1+9=10,3+7=10, 2+8=10,4+6=10, 5+5=10。 又如:11+89=100,33+67=100, 22+78=100,44+56=100, 55+45=100, 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89叫11的“补数”,11也叫89 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如何能很快地算出它的“补数”来呢?一般来说,可以这样“凑”数:从最高位凑起,使各位数字相加得9,到最后个位 数字相加得10。 如:?87655→12345,?46802→53198, 87362→12638,? 下面讲利用“补数”巧算加法,通常称为“凑整法”。 2.互补数先加。 例1巧算下面各题: ①36+87+64 解:①式=(36+64)+87 =100+87=187 3.拆出补数来先加。 例2①188+873 解: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 此步可略) =200+861=1061

4、练习 (1) 99+136+101 (2) 1361+972+639+28 (3) 548+996 (4) 9898+203 5、小结 第二课时减法中的巧算 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例1 、300-73-27 解:式=?300-(73+27) =300-100=200 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例2 ①?4723-(723+189) 解:①式=4723-723-189 =4000-189=3811 3.利用“补数”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变整,再运算(注意 把多加的数再减去,把多减的数再加上)。 例 3 ①506-397 ②323-189 解:①式=500+6-400+3(把多减的3再加上)=109 ②式=323-200+11(把多减的11再加上) =123+11=134 4、练习 (1)1000-90-80-20-10 (2)2356-159-256 (3)467+997 (4)987-178-222-390 5、小结 第三课时加减混合式的巧算 1.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在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 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不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不论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要改变,“+” 变“-”,“-”变“+”,即: a+(b+c+d)=a+b+c+d a-(b+c+d)=a-b-c-d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最新) 目录 一、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有理数 2、整式的加减 3、一元一次方程 4、图形的认识初步 二、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5、相交线与平行线 6、实数 7、平面直角坐标系 8、二元一次方程组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0、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三、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1、三角形 12、全等三角形 13、轴对称 14、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5、分式

四、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16、二次根式 17、勾股定理 18、平行四边形 19、一次函数 20、数据的分析 五、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21、一元二次方程 22、二次函数 23、旋转 24、圆 25、概率 六、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26、反比例函数 27、相似 28、锐角三角函数 29、投影与视图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负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 和- a 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 0()0(0) 0(a a a a a a 或???<-≥=)0a (a ) 0a (a a 或???≤->=)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总复习资料(A4打印版)

第一章:有理数 一、有理数的基础知识 1、三个重要的定义 (1)正数:像1、2.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不是表示不存在或无实际意义。 概念剖析:①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正数或负数,不能用数的前面加不加“+”“-”去判断,要 严格按照“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去识别。 ②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正数和负数通常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③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组成整数集合; ④常常有温差、时差、高度差(海拔差)等等差之说,其算法为高温减低温等等;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数前面有“-”号,这个数就是负数; B 、非负数就是正数; C 、一个数前面没有“-”号,这个数就是正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2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中 8,43,0.125,0,3 1 -,6-,25.0-, 正整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 正分数集合{ } 例3 如果向南走50米记为是50-米,那么向北走782米记为是 ____________, 0米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例4 对某种盒装牛奶进行质量检测,一盒装牛奶超出标准质量2克,记作+2克,那么5-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窗口:正数和负数通常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个记为正数,另一个就记为负数,我 们习惯上把向东、向北、上升、盈利、运进、增加、收入、高于海平面等等规定为正,把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 例5 若0>a ,则a 是 ;若0,则b a -是 ; (填正数、负数或0) 2、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的分类如下: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正整数整数有理数0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0 概念剖析:①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数是有理数,则它就一定可以化 成整数或分数; ②正有理数和0又称为非负有理数,负有理数和0又称为非正有理数; ③整数和分数都可以化成小数部分为0或小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但并不是所有小数都是有理数,只有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 例6 若a 为无限不循环小数且0>a ,b 是a 的小数部分,则b a -是( ) A 、无理数 B 、整数 C 、有理数 D 、不能确定 例7 若a 为有理数,则a 不可能是( ) A 、整数 B 、整数和分数 C 、)0(≠p p q D 、π 3、数轴 标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 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即从数轴的左边到右边所对应的数逐渐变大,所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概念剖析:①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②数轴的方向不一定都是水平向右的,数轴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方向; ③数轴上的单位长度没有明确的长度,但单位长度与单位长度要保持相等; ④有理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与之对应,一般地,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

人教版初一数学总复习资料全上课讲义

人教版初一数学总复 习资料全

精品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总复习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3)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0 ? a是正数; a<0 ? a是负数; a≥0 ? a是正数或0 ? a是非负数;a≤ 0 ? a是负数或0 ? a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b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若ab=1? a、b互为倒数;若ab=-1? a、b互为负倒数.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1.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奇数个负数为负,偶数个负数为正。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全版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经典总复习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经典练习题 七年级有理数 一、境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31-的倒数是____;3 21的相反数是____. 2、比–3小9的数是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 3、在数轴上,点A 所表示的数为2,那么到点A 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4、两个有理数的和为5,其中一个加数是–7,那么另一个加数是____. 5、某旅游景点11月5日的最低气温为 2-,最高气温为8℃,那么该景点这天的温差是____. C 6、计算:.______)1()1(101100=-+- 7、平方得4 12的数是____;立方得–64的数是____. 8、+2与2-是一对相反数,请赋予它实际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 9、绝对值大于1而小于4的整数有____________,其和为_________。 10、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则 3 (a + b) 3-cd =__________。 11、若0|2|)1(2=++-b a ,则b a +=_________。 12、数轴上表示数5-和表示1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 13、在数5-、 1、 3-、 5、 2-中任取三个数相乘,其中最大的积是___________,最小的积是____________。 14、若m ,n 互为相反数,则│m-1+n │=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5、有理数a 、b 在数轴上的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 则( ) 0-11a b A .a + b <0 B .a + b >0; C .a -b = 0 D .a -b >0 16、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22)(a a -= B .33)(a a -=; C .|| 22a a -=- D .|| 33a a = 17、如果0a b +>,且0ab <,那么( ) A.0,0a b >> ;B.0,0a b << ;C.a 、b 异号;D. a 、b 异号且负数和绝对值较小 18、下列代数式中,值一定是正数的是( ) A .x 2 B.|-x+1| C.(-x)2+2 D.-x 2+1 19、算式(-34 3)×4可以化为() (A )-3×4-43×4 (B )-3×4+3 (C )-3×4+4 3×4 (D )-3×3-3 20、小明近期几次数学测试成绩如下:第一次85分,第二次比第一次高8分,第三次比第二次低12分,第四次又比第三次高10分.那么小明第四次测验的成绩是…………() A 、90分 B 、75分 C 、91分 D 、81分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有理数 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 分数;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人教版初中数学总复习试卷

人教版数学中考自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方程x(x+3)=(x+3)的根为--------------------------------------() A、x1=0,x2=3 B、x1=0,x2=-3 C、x=0 D、x=-3 2、下列方程没有实数根的是-----------------------------------------( ) A. x2-x-1=0 B. x2 -6x+5=0 C.2x30 += D.2x2+x+1=0. 3.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是方程x2-6x+8=0的两根,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 A.8 B.10 C.8或10 D. 4.如图1,在宽为20m,长为30m的矩形地面上 修建两条同样宽的道路,余下部分作为耕地. 根据图中数据, 计算耕地的面积为------------------------------------------() A.600m2B.551m2 C.550 m 2D.500m2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36的平方根是±6 (B)16的平方根是±2 (C)|-8|的立方根是-2 (D)16的算术平方根是4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6.化简: 2 1 = ,= -2)3 2 (; 7、方程x2-2=0的解是x1=、x2= ; 8、已知一元二次方程0 1 3 22= - -x x的两根为 1 x、 2 x,则= + 2 1 x x 9、化简:5= -a a9; 10、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bx+c=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1和2,则b=______;c=______. 11、(2007湖南怀化)已知方程230 x x k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k= 12.(2006年福建省三明市)已知x2+4x-2=0,那么3x2+12x+2000的值为。 三、解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3、()33 27÷ -14.计算: 图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