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费预算标准研究

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费预算标准研究

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费预算标准研究
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费预算标准研究

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费预算标准研究

一、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费预算标准工作背景

某市政府部门信息化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整体水平已全国领先,成为“强政”“惠民”“兴业”,促进某市和谐进步,科学发展的有力保证。伴随着政府部门信息化逐步进入运维阶段,运维管理以及外包服务的性质与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政府部门信息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对如何保证政府部门信息化良性发展;如何实施“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建设和谐社会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等,既是该市当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也是各政府部门所面临的重要且现实的研究课题。该市领导批示:“我市信息化进程本质上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突出地是内涵与外延、集约与粗放的增长方式问题。其次是现有资源如何协调整合发挥效益。再次是各区县、部门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对信息化的知识、技能掌握和培训。”。按照该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该市决定启动关于运维管理和外包机制研究项目,集各界专家、学者和政府有关人员的才智,为政府出谋划策,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自主创新之路,用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带动或激励其他课题的研究,并指导其他相关的任务完成。

项目要求:

一、通过调研和分析,翔实指明目前市政府运维管理以及规范外包服务机制的现状及差距,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

二、阐明未来市政府运维管理以及规范外包服务机制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运维管理以及规范外包服务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

三、整体规划(设计)运维管理以及规范外包服务机制的参考方案,从技术、设备、人员、岗位、运营操作、监督监控和量化管理、成本核算等,给出明确的可信服的指标和参数。

四、阐明政府运维管理以及规范外包服务机制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步骤与实施要点,体现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可持续发展。

其中,政府部门运维费预算标准是该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目前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费预算工作情况是,每年的下半年政府部门根据往年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结合当前部门信息化资产变动情况,编制部门预算,在财政局指定期限内上报,财政根据全市信息化运维总预算费用,统筹各部门预算。财政会同市信息办对运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市财政局在计算部门运维费用预算数,采用的是资产比例系数法,即信息化运维费=信息化分类资产数×分类系数。

信息化资产分为:数据库、网络设备、系统软件、系统硬件、应用软件五大类(网络接入已经统一安排)。

分类系数每年根据各试点单位上报实际支出数加权平均比上各试点单位资产加权平均。

财政根据对支出和资产的核对核查,对政府部门提出的预算数进行调整。

当前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费预算面临的问题,一是缺乏信息化运维预算科目,二是预算口径难统一,三是政府部门普遍缺乏对运维工作的理解,预算工作缺乏实际依据和可参照的标准,四是大多数信息系统运维都是外包的,预算数基于信息系统建设合同的成交价,由于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强,加上建设合同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各部门报上来的预算数同实际情况偏差很大,五是目前的各部门很难明确单位信息化资产数,现行的按资产系数的方法未考虑建设投入的合理性、资产的使用度和全面运维阶段对运维费用的新要求等因素,预算编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

二、出台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费预算标准的意义

运维费预算标准的出台,其意义在于:统一预算口径,明确运维内容,采用运维工作量法计算运维费用,是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有效利用财政资金,保障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工作正常开展,确保政府信息化对政务业务的有效支撑、政府信息安全和业务的持续。

三、某市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费预算标准介绍

标准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运维费用构成

·运维服务内容(预算口径分类)

·运维服务工作量标准

·单位人工费用标准

·运维备品备件采购费用标准

(一)运维费用构成

信息化运维费用由备品备件等采购费用和提供软硬件系统、网络通信、内容服务、安全管理等技术维护服务所发生的人工费用两大类费用构成。具体见下表:

(二)运维服务内容(预算口径分类)

信息化运维内容分为如下七大类:备品备件采购类;硬件相关类;软件相关类;内容信息类;安全管理服务类;网络接入和通信类;综合事务类。

(三)运维服务工作量标准

根据上述对运维对象的分类,标准细化分解了各运维对象具体的运维任务,并针对具体的任务明确应提供的(最大)工作量。

如下图所示:

各单项任务工作量根据完成该任务的运维人员级别、周期、运维次数、要求作业时间汇总计算得出,再结合该级别运维人员的人工费用标准,计算出完成该任务的运维费用。

(四)单位人工费用标准

由于不同的运维任务对运维工程师的要求不同,运维服务人工费用同具体任务一一对应,而且多数运维任务需要初中级人员完成,因此,年工资是主要的度量标准,以年工资为基准,根据工资转换系数,明确月工资和小时工资。

标准的形成过程是:

1、明确年工资、月工资、小时工资构成。

2、依据某市劳动局颁布的《市职工历年平均工资》、《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部分职业工资指导价位》,《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市2006年全市企业人工费用状况》,并结合市运维人才市场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技术人员的年工资范围。

3、根据不同运维任务的资质要求,以及不同级别技术人员的年工资范围,确定完成该任务该级别运维人员的年工资额。

4、根据工资转换公式,确定该级别运维人员的小时工资和月工资标准。

按照运维总人工费用的计算方法,运维任务、运维对象、模块、大类逐级加总,最后得出运维总人工费用。

(五)备品备件采购费用标准

备品备件采购费用按照信息资产比例系数法计算,某市根据历史经验数据以及实际发展需要,确定备品备件采购费用占信息资产的比例标准(可给出统一的比例,也可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分别给出备品备件采购费用比例)。

如下图所示:

运维备品备件总采购费用由各类对象的备品备件采购费用加总得出,两项费用和为运维服务总费用。

(六)待改进工作

政府部门信息化运维工作专业性强、系统复杂,同时目前运维服务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决定了运维费预算标准的制定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完善的工作。

要使标准更加符合实际,完善工作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上,比例系数法和工作量法各有优点和不足,工作量法由于其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比例系数法,但可作为比例系数法的有益补充,尤其是软件、内容服务和综合事务等非硬件相关的运维工作,按照工作量来计算运维费用更加合理。

2、工作量法的应用对政府部门运维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可寻找目前较成熟的领域(如硬件、桌面等),通过试点,积累数据,逐步修正和完善。

3、工作量法需要针对各类运维对象,细化完善运维任务、完成任务所要求的人员资质、工作量等。

4、人工成本标准部分应综合考虑地区差异、CPI指数、技术发展情况等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