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社会学三大取向

教育社会学三大取向

教育社会学三大取向
教育社会学三大取向

述评教育社会学的三大取向

摘要:教育社会学自20世纪初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后,尤其是自5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影响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一些主要社会学研究取向,分别有功能取向、冲突取向和互动取向。这三中取向下的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教育社会学,并提出了一些令人思索的问题。

关键字:功能主义;冲突主义;互动主义

一、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取向

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确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范式由规范性研究转向证验性研究,,与证验性研究范式齐头并进的是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研究的盛行,由此出现了教育社会学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这一学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直到60年代前半期,一直支配着欧美教育社会学舞台。其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积极地社会功能为基轴来探讨教育现象。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帕森斯、特纳、杜威等人。

结构功能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系统,构成社会的各个因素,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连接,并相应地对社会整体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其状态总是平衡的,而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会发生变化,但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经过自我的调节和整合,仍然会达成新的平衡状态。

在帕森斯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社会体系》一书中,所谓社会结构,在他看来,是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面的次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总体社会系统”,包含执行“目的达成”、“适应”、“整合”和“模式维护”四项基本功能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体系被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对应四项基本功能:“经济系统”执行适应环境的功能;“政治系统”执行目标达成功能;“社会系统”执行整合功能;“文化系统”执行模式维护功能。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均衡的、自我调解和相互支持的系统,结构内的各部分都对整体发挥作用时,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维持整体的动态的均衡秩序。在这里,结构表现为一种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整体稳定社会秩序,而构成社会稳定秩序的关键条件是共同价值体系,要让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并且能把这套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的依据标准和导向,规范自己的行动或者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结构,成为社会性的共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道德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之中,成为社会成员思想意识的组成部分,让整个社会拥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念,从而才能使整个社会保持稳定这种把整个社会道德观念传输给单个的个体的过程就是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此,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由接受教育的个体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来决定的从帕森斯的角色理论观点看,在社会结构中角色是最基本的单位而学校正是一个使个体进行社会化机构,通过这个机构,个体受到教育,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向个体进行社会共同价值观的熏陶教育,让它内化为个体的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

教育的选择功能。教育社会学都比较认同教育的选择功能从美国社会学家特纳的教育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制度的实质就是选拔制度,只是根据国家和各个具体社会的整体需要不同,选拔的对象方法和标准各不相同。教育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个体进行的评定和筛选,让社会整体获得适应和符合自

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让社会成员选择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道路。构功能主义提出的理论认为,一致的道德或者说是共同的价值观念让整个社会维系在一起,而这种一致道德形成的基础则是让社会成员认为社会选择的公平性,即指成就和机会均等的价值观念成就与机会均等的价值观念所体现出来的选择公平性,可以使那些在争取较高收入和地位的竞争中失败的人不会对社会产生大的冲突与不满情绪,因此发挥了重要的整合社会的功能学校的班级制度的教育模式既实现了机会均等,又承认了个体成就不同这是教育实现社会功能的强有力体现,这种教育制度被教师和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

无论在客观还是在主观层面上 ,帕森斯的结构理论都旨在追求宏观层面上的结构建构。他的这一概念 ,还具有明显的功能主义和自然主义之倾向。它往往让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以下概念:即社会是明确限定的实体 ,而社会系统是内在高度整合的统一体。在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争端中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属于前者。经过帕森斯的发展 ,社会结构的概念已初具规模 ,成了一个有许多相关概念的支援系统 ,代表了一整套观察和分类的原则——把社会看成是若干成分之间的功能联系 ,而不是简单的混合与堆积。帕森斯把个人行动放在社会系统的不同领域中去分析 ,开创了从微观的角度考察宏观社会系统及其次系统同个别行动者的行动的相互关系的新思路。不过 ,由于他一贯的宏观研究取向 ,使得他发展出的带有微观取向色彩的行动理论与其结构功能论的混合 ,多少有些牵强 ,并显得不能自圆其说。

二、教育社会学的冲突取向

冲突论学派产生于60年代末期,他直冲功能主义学派而来,它的出现动摇了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地位,揭开了教育社会学史上学派论争的序幕。这一学派的共同理论特征是: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路来考察教育现象。由于其内部并不和谐,从而划分为两个分支学派,即新韦伯主义,其代表人物柯林斯;和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有鲍尔斯(S. Bowles)、布迪厄等。

功能理论强调社会整合、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稳定,而冲突理论则强调社会矛盾、权力差异和社会变化。这一理论常常被追溯到德国学者韦伯。冲突理论者认为,社会结构是人为的,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改变的。事实上,社会本身就是由特定阶级为了保持对从属阶级的控制而构建的。每个群体都试图维持或提高各自的社会地位,因而各种群体间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各群体之间的这些连续不断的斗争,导致了一个始终变化的社会。

美国学者柯林斯指出:学校的主要活动是传递特殊的身份文化,即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某种身份的语言、衣着方式、美的意识、价值标准和风度。学校传授的科学技术知识,本身也可能就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文化的一部分。鲍尔斯(S. Bowles)和金蒂斯(H. Gintis)运用冲突理论分析了当今美国教育,指出:特权阶级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劳动观念、权威观念、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以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学校课程当中,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在头脑中再生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结构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关系。教育的不平等扎根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中。

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

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早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微观基础。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柯林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

总之,冲突学派的基本观点如下:冲突是任何社会系统中存在的一种正常现象;社会冲突被看作是一定阶段需要现实解决的一种社会矛盾;任何一种社会冲突不单单会引发矛盾,还会被社会主体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意识到并做出评价;社会冲突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矛盾,是自我认定的主体所做出的反抗;社会冲突被认为可以解决社会矛盾,相应地,冲突学也被看作是解决社会矛盾的理论。

冲突理论产生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它很快渗透到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经验研究中去,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著,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有重大的影响。

三、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取向

互动论是解释论学派的一个主要分支学派,产生于70年代的英国,是由一些“新”教育社会学家先掀起的浪潮,其攻击对象是以功能论与早期的冲突论为代表的所谓宏观教育社会学。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论,基本上是关注学校与课堂生活的理论。这一理论继承了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布鲁默及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传统,代表人物有哈格里夫斯、凯迪、沃兹等人。他们运用情景、脉络、视野、文化、交涉、色略等概念,来解释学校与课堂生活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是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因人而异,因而是一种差别互动过程。

互动论的三个原则:(1)根据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对之采取行动(2)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境下,这一解释过程通常包括米德所说的角色借用,即假定承担别人的角色并试图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内在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批评者认为,该理论仅仅关注个体互动方式,造成一种个人拥有无限自由的错误印象,忽视了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社会经济对我们的约束。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1)芝加哥学派:人文科学方法,人的行为无法预测、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进行个案研究、非结构访问。(2)衣阿华学派:实证主义方法,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其中有本土方法论、角色理论、拟剧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交换论。

齐美尔深入分析了人数对互动形式的影响。2人,充分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有着其他形式下不可能达到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产生排他的特征。也可能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3人,每一方都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

如果其中两人冲突,第三者可能选择成为(1)中间者,从局外、公平客观地调解(2)仲裁者,经双方认可,公平解决争端。(3)渔利者,以支持一方为由提出利益要求(4)分裂者、征服者,助长双方矛盾以得利。多人,会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

四、评价

教育社会学的各种取向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产生的,受历史发展和时代特征的影响,因此各种理论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和主流的价值观念,任何一种理论既有其贡献,也有其不足和缺陷。

结构功能学派认定人群间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构型,所以人群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彼此互相依赖且产生功能性的社会行为,此种观点往往视教育具有功能导向。然而,结构功能学派似乎过度强调社会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误认同构型的存在性与必要性,因此未能探讨存于人类活动中的权力因素(Rex, 1973),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此种缺失因而促使冲突学派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冲突、宰制的观点来看待人类活动,社会阶级的分类方式成为他们探索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依据。此种观点并影响他们如何看待教育在社会运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教育往往是资本家或是中上阶级或是统治阶级控制底层劳动者的工具。

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注意到人类活动中的冲突现象,但是却相对的忽略人群间的和谐层面,无可否认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等皆是人类所需的,而且亦普遍存于人类社会之中,这些皆是和谐的范围。由此可见结构功能论与冲突理论似乎呈现互补的现象,若能融合其观点往往能对社会现象、人类活动做更完整的分析与探索。这两个学派大多着重于巨观的视野,相对忽略微观的研究,符号象征互动论的微观取向补足此种缺失,行动者被视为研究焦点。在研究方法上舍弃以往实证的量化取向,改以「诠释」方法来「了解」行动者所处情境的真正内涵意义,此种观点导引出的教育研究方法是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说明了人类活动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所以这派学者并未持有预设立场,相反的是探索在社会变迁历程中教育功能的演变,及其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关系。尽管符号互动论注意到教育内涵、过程等微观主题,但也相对忽视巨观主题的研究,而且这方面往往对教育成效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任何理论都有其优点和自身的缺陷,若能兼容这些学派的观点,结合本国本地的特殊情况加以创新利用,其理论的光辉将会发挥到极致。

参考资料:

1.《教育社会学》吴康宁

2.《教育社会学》陈奎喜台北三民出版社

3.《论教育选择功能的价值及其合理化——兼谈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视域中的教育选择功能》康建琴, 张亮,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9月

4.《统一的冲突理论:产生的前提和发展的前景》(俄)谢苗诺夫潘鸿雁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9月

潍坊学院成人教育教育社会学B卷试卷及参考答案

潍坊学院成人教育《教育社会学》试卷(B)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共10题,每空1分,合计20分) 1.在历史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学说,一是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称()学说;一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称()学说。正确的是研究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 2.教育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三个标志,分别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 3.后喻文化类型的教育取向是()和师授学承。前喻文化类型的教育取向是()和师导生创。。 4.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受到家庭和大众传媒的挑战,依然垄断文化传递的(),但已经无法垄断文化传递的()。 5.性别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差异,导致总体教育机会偏斜;一是()差异,导致分类教育机会偏斜。 6.教师职业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获取(),二是形成()。 7.学生的同辈群体在学生的功能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功能和()功能。 8.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称()。 9.教师的教育权威的构成包括两部分,一是();二是()。 10.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又叫(),本质是()适应。 二、选择(共10题,每空2分,合计20分)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原则是() A事实判断;B 价值判断;C研究结论中包含对与错的裁决;D研究前要设立对错的标准。 2.提出研究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人是() A涂尔干;B布郎;C佩恩;D米切尔。 3.对教育的目的起直接控制作用的因素是() A 政治结构;B文化结构;C传递结构;D经济结构。 4.在高中阶段,影响教师权威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是() A 评价手段;B知识结构;C师生关系;D人格 5.影响教师社会地位高低最突出的因素是() A 政治因素;B收入水平;C文化因素;D传统观念。 6.学生在()环境中,社会地位、权利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A家庭;B学校;C社会;D同辈群体. 7.下列那个家庭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 A家庭结构;B家长的经济能力;C 家长的期望;D孩子在家庭的排行。 第1页共2页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P7)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3.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因此,“有利于所有人”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4.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含义有:①人即目的,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②教育权利平等原则;③机会均等原则;④差别性对待原则。(P284-285)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部分。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5.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⑤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等形式中的机会均等;⑥在国际范围内,主要指富国和穷国之间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均等。(P284) 6.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权利是指“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力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P285) 7.“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边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成绩更好,更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

《教育社会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试析教师的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和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并联系实际谈谈影响你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实际因素是什么? 教师行为特点:道德性;规范性;抽象性和模糊性;自律性。 影响教师角色化的主要因素:(1)主观因素,如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2)环境因素,如家庭影响、生活环境中的榜样、所在学校的文化氛围及各方面条件等;(3)国家和社会因素,如国家的教育政策、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尊师重教的气氛等。 说明考生的选择影响因素。 二、请从学校组织性质的角度联系实际谈谈学校为什么要有教育规范?学校应如何实现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根据其对成员的约束,学校组织的性质可以界定为:规范性组织、权威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和功利性组织。其中规范性组织是师生共有的属性,学校教育所依据的主要约束手段不是法律,而是教育规范,即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育人规范;学生的学习规范、行为规范。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具有标定、导向、约束、协调、维持的作用。 围绕以上观点联系实际阐述。 实现预期失范行为教育控制的途径:更新德育观念,思想上认识到位;重建学校德育工作,行动上落实到位;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方法上“善假于物”;构建教育“功能共同体”,编织立体德育网络。 三、试评述教育社会学的三个主要理论。 1、教育的功能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帕森斯等。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因素破坏平衡。 2、教育的冲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帕克、米尔斯等。认为冲突是社会生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教育社会学八个专题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自身发展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性 教育社会学:教育自身的独立性 教育对社会的制约性 (一)教育的社会背景:1、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 2、社会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 3、社会变迁:渐变混变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研究对象 第一专题: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二、学科性质 三、方法论 一、研究对象: (1)研究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佩思,涂尔干) (2)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学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2、教育过程与社会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研究对象的界定 教育社会学既姓教也姓社 二、学科性质价值判断/服务性 (一)(1)规范学科“规范”指方向、原则、规则、方法、技术、措施/直接为教育 实践服务(沃德) (2)事实学科论:不做价值判断/科学 更具容观性,揭示和分析教育领域的现象、规律(3)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价值判断 科学 (二)分析 (1)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应用学科

社会学教育 教育社会学 (三)方法论没有自己的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是事实判断的学科 三、定义: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从社会层面进行事实判断的学科,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第二专题学科发展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中叶到20世纪初) (一)教育学视野的扩展(赫尔巴特夸美纽斯) 社会教育学 教育哲学文化教育学 公民教育学 教育学科 (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功能主义)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 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 帕森斯:AGIL 结构“理论分析框架” (三)社会学的研究兴趣扩展(斯宾塞涂尔干沃德) 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沃德美国社会导进论) 研究成果的展示:(涂尔干“什么叫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功能:个人适应社会,将社会内化为个人 二、学科的形成时期(20世纪出二战结束) 1、在大学里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在1907 1926 (一)学科制度的成形2、专门的学术刊物 3、学术团体1923年 (二)研究范式的成形 理论滞后于制度 规范性的研究 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 用社会学理论解决教育问题 三、范式转换时期 (一)证验性的研究范式 沃德 涂尔干汉森“寻找确定无疑的知识”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 的学科吗 —— —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程天君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4期 [摘要]“研究对象”是作为一门学科及课程的教育社会学的首项教学要点。迄今的教育社会学,无论中西抑或新老,其普遍的研究对象界说便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简称“关系说”)。不免望文生义之嫌的“关系说”,既不足以示明教育社会学同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学科的差异究竟何在,也难以申述教育社会学学科自立的过硬根由。“关系说”已由一个想当然的“教学 要点”成为一个不易圆通的“教学难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需由研究方法与学科视角来体现和确保,并有待明确乃至重写。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教学要点教学难点 本研究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常来讲,“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论)”、“学科性质” 、“学科发展史”一起构成一门学科的基本要素,也是一门学科及其课程的首项教学要点。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举凡一门学科,常常需要 开门见山交代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一门课程,也往往应当在开讲时言明该课程的研究对象。那么,作为一门学科及课程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又应该是什么? 一、“关系说”:一种普遍的研究对象界说迄今为止的教育社会学,不管西方的还是中国 的,无论传统的抑或新兴的,其主流的研究对象乃 至学科性质界定便是:“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简称“关系说”)。“关系说”普遍地存在于与教育社会学有关的辞书、教材、专著以及冠以“教育社会学”之名的著述当中。 譬如,《辞海》对“教育社会学”的释文便是: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原理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教育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1)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关系;(2)班级与社会的关系;(3)学校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变迁的关系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值得分析、讨论、研究的问题,什么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育社会学家是怎样设计研究方案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他们使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资料?怎样对数据作出解释的?我们将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研究过程、常用方法。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哲学方法论(理论指导层次): 1、历史唯物论中的三个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统一。 2、研究教育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从实际出发 ●联系的观点 ●辩证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第二个层次:即学科的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它涉及教育社会学如何发现并合理解释各

种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 第三个层次:即具体方法论 它涉及以定量方法还是定性方法获取与分析教育事实资料的问题,包括各种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如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方法论的第二层次) “范式”某一学科共同体所公认的一些不同的模型方法与解答方式,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及理论解释。 1、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实证范式的核心是“唯科学主义”。其精神实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社会现象(教育事实)与自然现象本质上是同一的,都属 于“客观事实”,故可以根据自然规律予以解释; ②不盲从任何权威; ③推崇“价值中立”; ④不满足于逻辑上不自相矛盾的解释,一切推论都要由事实 来检验。

实证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①注重事实判断(推崇客观资料)、反对价值分析,这是实证范式最根本的特征;价值中立,完全客观。 ②注重演绎性地得出结论,反对解释性地得出结论; ③强调定量分析,反对定性分析。 研究成果要定量化、精确化。 教育社会学家主要进行两种类型的经验研究: 第一类是描述性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弄清在何时、何地、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升学率调查、逃学率调查、自杀率调查。 第二类是解释性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为什么城乡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差异?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为什么人们要上私立学校? 【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推理划分为3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和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推理,也 就是从一个对象的属性推出另一对象也可能具有这属性。】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

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2017秋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属于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A. 中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正确答案: 2. ()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 A. 教育 B. 文化 C. 课程 D. 认知 正确答案: 3.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正确答案: 5.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6.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7.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8.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9.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10.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正确答案: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12.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正确答案: 13.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吉林师范成人教育《教育社会学A》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吉林师范成人教育考试试卷 《教育社会学》A卷 年级专业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__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区别。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_______和________的结合体。 4.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________,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________。 5.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6.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影响。 7.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_____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______。 8.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________、________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9.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________、实施和________四个阶段。 10.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___。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之"父"孔德。( ) 2.在教育的诸多社会职能中它的经济职能最重要。( ) 3.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环境圈层。( ) 4.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剖麻雀"指的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典型法。 ( ) 5.社区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区教育的实践也始于此。( ) 6.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被称为文化传播,指文化在世代相接。( ) 7.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等于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 ) 8.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著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班级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作。( ) 9.教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教育。( ) 10.教师社会化过程即教师继续社会化阶段。(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社会学 2.文化变迁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复习过程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2. 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 A. 提高行为性成本 B. 提高物质性成本 C. 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 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满分:2 分 3. 现代教育体系越制度化,教育的()功能和社会化功能之间的因果联系就越强,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制度体系。这使得知识的学习便具有了合法化的意义,也加强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的合法性。 A. 分配 B. 规范 C. 制度 D. 文化 满分:2 分 4. 鲁杰认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 A. 特殊 B. 普通 C. 个别 D. 一般 满分:2 分 5.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 A. 文化失调 B. 情绪失调 C. 行为失调 D. 认知失调 满分:2 分 6. ()是教师关于怎样教书、育人的一种综合认识,包括对自己角色的观点、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对所传授知识的认识、对学生本性以及他们如何学习的识别等内容

A. 教师的自我概念 B. 学生的自我概念 C.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D.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满分:2 分 7.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 分 10. 在班级形成之初,()往往是形成群体的主因 A. 任务 B. 座位 C. 熟悉程度 D. 性别 满分:2 分 11. 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的转型,并必然引发教育制度变迁。 A. 文化体制 B. 教育体制 C. 政治体制 D. 经济体制

东师教育社会学春在线作业答案

东师教育社会学春在线 作业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7.5 分。) V 1. ()是一系列从实践和实际工作中收集资料,寻找论据来论证假设或命题的方法。。 A. 实证研究法 B. 实践研究法 C. 定性研究方法 D. 定量研究方法 标准答案:B 2. 按照人口流动的原因,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然流动,另外一种是()。 A. 自愿流动 B. 人为流动 C. 强制流动 D. 盲目流动 标准答案:C 3. ()是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根本性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建立的教育事业相对稳定的办学体制、财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等,涉及教育管理权限划分、人员任用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 A. 教育管理体制 B. 教育经济体制 C. 教育财政体制 D. 教育办学体制 标准答案:A 4. 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互动接触类型一般多属于()。 A. 正式的 B. 非正式的 C. 低频率的 D. 非自然的 标准答案:B 5. 以下不属于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因素是()。 A. 学生自身变量因素 B. 课堂教学环境 C. 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科目的信念 D. 家庭的社会背景 标准答案:D 6. 根据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可以了解,对于受教者来说,首先接受的是()。 A. 学校的教育 B. 家庭的教育 C. 社会的教育 D. 社区的教育 标准答案:B 7. 按照人口流动的原因,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然流动,另外一种是()。 A. 自愿流动 B. 人为流动 C. 强制流动 D. 盲目流动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三、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叙述的层级关系:章:第一章,第二章 ?节:一、二、 ?目:1. 2. ?次: (1) (2) ?研究对象的界说 ?人们主要根据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对科学研究的对象作区分。 ?学科研究须具有独特性。 ?对象相同,方法相同,则学科也相同。 ?对象相同,方法不同,则学科不同。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指向教育社会学的特殊矛盾、特殊的本质。 ?简单说来,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什么教育问题?现实与期望有差距,就易于出现问题。 ?没有答案和解决办法的情况,是一个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必然会产生问题意识,须着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人们在研究教育社会学学科领域中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教育现象进行初步的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应当深入探究相关问题的实质,揭示规律。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看法不一,不同研究者对研究的问题的指向不同,对研究大范围的大小的认识不同,对研究的侧重点的选择不同,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不同,所研究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这些都会导致人们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不同。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主要分两类。一类看法是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经典说法: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社会化过程。 ?他指出:“教育是年长的一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这里界定了教育的含义,并间接地指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侧重点。 ?美国学者佩恩认为,教育社会学是描述和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学科。 ?美国学者布朗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我国学者雷通群认为,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研究个人在群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需何种教育。 ?第二类观点将研究对象指向相互关系。 ?相互关系说有好几种。 ?英国社会学者米切尔认为:“教育社会学通常是研究教育同社会其他大型制度(经济、政治、宗教和亲属)之间的功能关系。” ?第二种看法是将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指向教育活动及过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苏联的《应用社会学辞典》指出:”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其他社会过程具有广泛联系的教育过程的规则、规律性趋势的专门社会学理论。” ?美国学者比德威尔指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分析,即分析其内容与形式。” ?第三种看法指向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台湾学者林清江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有关社会过程、社会环境、及教学社会学等课题。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