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

 

收稿日期:2007-03-05

作者简介:杨正联(1971-),男,安徽蚌埠人,讲师,法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从事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分析、政治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4期(总第137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ICAL INV ESTIG A TION No 14,2007G eneral 1No 1137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

杨 正 联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

摘 要:经由理论语境、研究取向、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构成这几个方面,将初步形成一个关于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模式,基于此,或可做出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推动公共政策研究本身的科学化取向。

关键词:公共政策文本解读;公共政策话语研究;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7)04-0143-05

本文中,公共政策是指,在具有统一行为能力的人类集体中,为应对特定的集体事务,维护或促进集体内部和谐的利益关系状况,由该集体内统一行动的

规划者———通常是公共权力机关(如政府)做出的,关于集体成员(包括规划者本身)如何行为和(或)行为目标的制度性规划。相应地,公共政策话语就是关于集体行动的规划的语言表述,是一种能够传播到相关的集体成员并被他们理解、认同、遵从或反对、抗拒的话语符号信息。因此,对于公共政策话语活动、公共政策话语现象的分析与考察乃是我们了解公共政策活动、公共政策现象、乃至政治系统运行机制、公共治理机制的重要路径,或者说,公共政策话语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构成内容。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运用公共政策话语理论等理论工具,进入特定的公共政策文本,理解并解释经由特定公共政策文本所展示出来的公共政策话语现象及其变迁过程。公共政策话语活动由话语和行为这两个方面构成,相应地,公共政策话语研究也主要包括公共话语行为分析和公共政策文本解读两个大的部分,公共政策文本解读是公共政策话语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理论语境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理论语境直接体现于这样两个方面,即它作为公共政策话语研究的构成部分与公共政策话语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政策言说行为之间的关系,前者的语境意义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

文本解读如何揭示公共政策话语特有的内涵属性———公共性、计划性、可理解性、认同性和强制性[1];后者则体现在公共政策文本解读如何与公共政策言说行为一起展示出较为完整的公共政策话语活动模式。

语词(包括单字和词组)是汉语表意的基本单位,因此,特有的公共政策话语内涵首先需要通过特定的语词显示出来,这一点,在公共政策话语的公共性和计划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从利益的角度看,公共政策话语的公共性意味着,公共政策话语活动内在的行为或行动、事件或事态信息影响到广泛的社会主体的利益状况(无论是利益观念、利益欲求还是实际的利益占有),可能引起他们相关的政策诉求或政策回应,这样,上述定义中的集体事务也就是指特定的公共事务。在公共政策文本中,显示公共性的主要是一些与集体活动相关的语词,如民主、平等、城市、农村等等。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本中关于这些语词的表述,去揭示特定的集体活动机制。同口头话语相比较,以书面内容为载体的公共政策文本乃是公共政策话语计划性的普遍的表现形式。除了一些特定的语词概念,像民主方式下有选举、代表大会等词;权力的方式下有特定的政府组织、组织权力的行使主体等等;科学的方式下有特定的理论概念、理论命题、理论推理为标志,最能体现公共政策话语计划性的莫过于整个文本的逻辑统一性,这是在公共政策文本解读中,需要把特定语词放入到语句背景下,再从语句的结构性关联考察整个文本的重要依据。

3

41

可理解性和认同性主要通过公共政策文本适于传播的流动性表现出来,存在于多元主体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过程中,不同的相关主体通过各异的话语策略,使得基于客观语言符号的文本信息传播被打上了明显的主观印记。公共政策文本的发出者和传播者可以采用直述、隐喻、转引乃至夸张等表述方式,甚至使用一些仪式化的表述来传达其政策规范目的,比如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文本中,大量的“毛主席说”的句式,就可能传达这样的政策理解内容:毛泽东在国家政治、政策活动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凡是他说出的政策话语都必须得到严格的领会、认同和执行。

可理解和认同又都是表示程度的概念,因此,对于处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相关主体的解释、宣传或反驳等行为而发生了文字变动的公共政策文本,还应当具体考察其在理解性内容上与原文本之间的统一性问题。

在公共政策文本中,常常会使用一些祈使性的语词如必须、命令、指示、规定等等,以断言式的语气指出,相关的集体成员应当采取何种行为方式或行为取向,有时还会权威式地断言,遵循与否,他们可能面对何种程度的利益得失,这也就是公共政策特有的“以言行事”功能。在公共政策话语活动中,“以言行事”就是话语的影响力或强制性,或者说,是话语强制性的文字显现。

公共政策言说行为分析指向公共政策话语的发生机制,言说主体是言说行为分析中的关键因素,由相对的说者和听者构成,从公共权力运行的角度,大致可以被划分为政府组织成员和非政府组织成员即社会大众这两个部分,二者之间通过公共政策言说或参与言说所发生的互动关系———公共政策对话是公共政策言说行为分析关注的核心内容。在公共政策言说行为分析中,主要使用利益、制度、信息和资源等变量,在共同在场、实质性相关、言说行为资源以及公开性等语境模式下,考察政府组织成员的公共政策言说行为、社会主体的政策回应、政策诉求行为以及政府组织成员与社会主体之间公共政策对话行为的发生机制。

外在的公共政策文本提供给我们的,主要是静态的符号信息,或者说,是“点状”的现象信息,它们远不能满足我们从整体上认识现实社会的研究目的,分析的视点还需要进一步向话语文本的说出者乃至文本的产生过程伸展,进行公共政策话语的言说行为分析。文本解读和行为分析结合到一起,将在很大程度上展示出公共政策话语活动全貌。

二、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研究取向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以现象为研究取向,而不是以问题为研究取向。

在公共政策文本解读中,把公共政策文本看做是特定的公共政策现象、公共政策话语现象乃至社会政治现象,以理解、解释现象,揭示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意义关联和结构形式为基本目标。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公共政策研究都强调所谓的问题取向,关注具体的政策过程,基本的理论逻辑便是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究其根本,是一种政府思维或者说政府顾问式的思维模式,以政策制定者的立场去思考,同公共政策固有的规范性一样,这种研究取向也有着极其浓厚的规范性色彩,并可能带来两个直接的理论后果:其一,对策性思考的最终目标是对策的现实化,需要为公共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即公共权力机关所认可,这将导致科学研究相对于公共权力的附属性地位,在权力的引导或强制性制约下,公共政策研究很难发展科学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要求;其二,对策性思考还将导致一种过于关注政策操作的技术化趋向,在上述权力的引导或强制性制约下,技术化趋向将进一步限制理论思考的话语空间,不仅制约了公共政策研究本身的社会解释意义,而且限制了它向公共管理、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理论延伸,阻碍了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上升,而这,与公共政策现象、公共政策活动在政治系统运行乃至整体社会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不相称的,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背景下。

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非问题取向意味着,一方面,对于特定的公共政策文本而言,文本解读并不是批判性的,在文本解读者看来,文本话语与理论话语之间可能的不一致乃是出于不同的逻辑线路和语境结构,并不能构成所谓的矛盾或冲突,由之形成批判性的理论评价;另一方面,对于特定公共政策文本所表述出来的对策规划而言,文本解读不以对策建议为己任,文本解读者不是文本的制定者与宣传者,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为文本的制定者和宣传者,只有这样,文本解读行为才能具有相对于公共权力行为的独立地位,逐渐形成、发展系统化、科学化的文本解读理论乃至公共政策话语理论。

当然,这里所说的非批判性和非对策性乃是针对理论研究的主导性取向而言,并不排除基于文本解读理论本身对相关文本或其规划内容做出否定性的判

441

定或建设性的展望。

因此,与多数的课题式研究不同,公共政策文本解读活动的进行,并不一定要求预设的命题或问题,而后再围绕它展开证实、证伪或相关性分析。文本解读始于文本,立足于文本,现象之所以存在,便有其合理性条件,但在文本解读之前,合理性条件尚处在未知的结构之中,预先给出特定的结构性假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研究的复杂性,但似乎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理解现象,反而会限制意义联想的逻辑空间。文本解读也不是无限制的漫游,有别于日常话语等话语形式的公共政策话语系统以及相关的公共政策理论话语,为其提供了基本的结构化空间,从这里,公共政策文本解读得以沿着相关的公共政策文本,进入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空间,透过公共政策文本去解释宏观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这也为公共政策研究开辟了一个巨大的理论空间。

三、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基本概念

(一)语词、关键词、义素

语词乃是构成公共政策话语的基本的文字单位。在普通语言学中,语词通常只能称谓对象,不能描述事态,对事态的描述只有通过语词以一定方式的结合———语句。但在公共政策文本解读中,语词(尤其是词组)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因此能够从概念的角度去揭示特定的社会政治现象。在公共政策文本中,语词是对特定公共政策话语现象或公共政策现象的概念显现,从利益的角度,公共政策文本其实就是关于特定利益关系状况的话语阐释或(和)话语构建。现实中的利益关系状况总是错综复杂的,表现为纵横交织的网络结构状况,只有在网络线路浓粗(指对集体成员的利益观念或利益欲求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事态)和(或)网络线路稠密(指直接影响到其实际利益占有的集体成员的范围广泛)的情况下,利益关系状况才具有公共性,才可能成为公共政策话语表述的对象。在利益关系网络的意义上,这里所说的语词,往往是指不同利益关系线路交织于其上,可以看做是联结特定利益关系网络的关节点,对于特定的公共政策文本而言,这些语词就被看做是其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分析是语词分析的基本内容。在关键词分析中,我们还将引入一个重要的“义素”概念。在词汇学研究中,把一个语词的概念意义称作“义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的一个意思。一个语词可以有一个义位,是单义词,也可以有几个义位,是多义词。而

义素则是对词的义位进一步分析而得到的最小单位,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义位构成成分,一个义位往往由许多个义素构成。比如,“男人”这一义位就由“人”、“男性”、“成年”这三个义素构成,用公式表示就是:男人=人+男性+成年。类似的,女人=人+女性+成年;男孩=人+男性+幼年;女孩=人+女性+幼年。可以看出,“人”这个义素是“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这四个义位所共有的,它表示的是这个概念的上位,被称作这四个义位的“元义素”[2]。

通过对特定语词的义素分解,我们可以分析其义素构成及其历时性变化的公共政策意义。

(二)语句、语句结构[3]

具有相对独立概念意义的语词只是在点的层面揭示特定公共政策文本可能的利益关系意义,更加准确和完整的话语分析还需要把语词放入到与其他语词的语法关联之中,这就是语句。特定的语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某一语词的语境背景。通常情况下,语句都能够相对独立地标示出特定的意义内容,我们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讨论公共政策文本在语句结构层面的“以言行事”。

“以言行事”即是指公共政策话语对集体事务或事态的“规范性”。从表意的角度看,公共政策话语的“行事”规划不可能是单纯的命令和强制,它还需要寻求社会主体的理解与认同。欲求“行事”的公共政策语句构成也大致遵循这样一个逻辑线路:即关于事件或事态的现实状况表述;对于表述状况的价值评价;由此而决定的行为规划;是否遵从该规划的利益得失后果。以下分别称之为“实是”语句、“评价”语句、“行动”语句和“后果”语句,它们构成了公共政策文本基本的语句结构。我们的语句分析将主要依托于这四类语句形式沿着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其一是语句效度或语用效度分析,类似于逻辑学上所说的句子的真值,主要包括“实是”语句的真实性效度分析、

“评价”语句的价值取向分析、“行动”语句的可行性分析和“后果”语句的现实性分析。

其二是语句结构分析。效度分析相对独立地揭示了几类句式的语用构成特征,而整个公共政策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这几类语句的组合形式,这几类语句形式之间的结构构成将制约着文本的意义取向,比如不同语句形式出现的句序、以及在整个公共政策文本或特定的主题语段中,某个或某些语句形式的缺失等等都将构成语句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

(三)语段、主题语段

语段又是一系列语句的组合形式,但是在这里,

541

语段是指特定语义主题下的自然语段组合,确切地说是主题语段。在公共政策文本中,主题语段通常有着明确的主题语句作为标识,比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本中的“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相对于语词、语句,主题语段显然具有更高程度的语义、语用独立性,往往代表着特定的政策主题,因此对于主题语段的考察,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整体性意义。

(四)文本

相对于前述的语词、语句和语段,文本是指一次性说出的具有形式整体性的公共政策话语符号,如《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等等。

当我们进入到整体的文本分析层面时,将会发现,还有一种基于文本意义阐发的文本流动形式,它往往依托于现实中具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具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特征。文本阐发主要立足于文本意义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化,使得阐发出来的公共政策文本可以看做是一次新的公共政策话语说出,这样,基于文本意义的阐发性关联(在阐发主体层面,也可以看做是公共政策话语沿着言说主体———主要是指政府组织成员的话语信息传播),我们也可以认为,公共政策文本又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网络结构构成。以下,从三个方面介绍基于文本阐发的文本流动分析①。

 

①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公共政策话语的规范性,这里所说的整体意义上的文本流动在其制约效力的连续性上,始终呈现为一种由高向低的流动趋向,从政府组织成员的角度看,即是指公共政策话语从上级官员向下级官员传播。

其一,整体性的具体化阐发,指通过对特定公共政策文本中“实是”语句、“评价”语句、“行动”语句和“后果”语句的系统性阐发,从而形成一次新的公共政策文本阐发路径。显然,这一阐发建立在对既定公共政策文本整体意义的全面理解基础上,从意义关联角度看,新旧文本的意义关联很可能处于两个极端,要么,高度地反映了原政策文本的利益取向,使得文本流动有着高度的系统统一性;要么从根本上误解或曲解了原政策文本的利益取向性,导致文本流动中的意义断裂。

其二,强调部分的具体化阐发。相对于前者,这也是现实公共政策过程中更为常见的文本流动形式。在对特定公共政策文本中部分语句意义进行明确的解释和遵从的基础上,以区域、时间、资源以及技术等等因素造成的限制性条件为理由,对原政策文本中的其他语句意义做出较为明显的变更性阐发。显然,在

“实是”、“评价”、“行动”和“后果”这四种语句形式中,哪种形式处于解释性的基础地位,哪种形式处于变更性的阐发地位,对于文本意义的传播以及现实的公共政策过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三,文本流动的工具性制约。我们主要是在语义传播的意义上讨论文本的流动,这是公共政策话语的所指;文本的流动依托于文字符号的保存与呈现,这是公共政策话语的能指内容。文本的保存和呈现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这就是公共政策文本流动的信息方式。在当代社会的公共政策话语活动中,主要有口头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以及网络传播等信息方式,显然,不同的信息方式,不仅影响到话语信息本身的可靠性,还将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公共政策话语活动的对话或独白趋向。

(五)元政策话语

元政策话语指来自于最高公共权力层面的公共政策话语。元政策话语处于公共政策话语活动等级的顶层,经常充当特定公共政策话语系统的主题标识,对于系统内的政策话语说出,发挥着规范性的语境制约功能。从最高公共权力只能以同一个声音说话的角度看,特定时期的元政策话语也应当是唯一的。“唯一”主要是指主题取向(利益关系状况的认知取向和规划取向)上的同一或一致,并不强调话语文本上的单一,在话语文本层面,正如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指出的,元政策话语往往表现为多层次的构成特征,比如在十一大政治报告文本中所揭示出来的“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与“反对四人帮”。

元政策话语具有长远的和整体性(指地域及利益归属领域)的语境规范特征,从语句结构角度看,即使它仅被表述为某一种语句形式,也常常会延伸出系统化的语用功能。

在当代中国,强调特定历史时期全国政策话语的统一性,这个统一的政策话语其实就是指元政策话语,比如改革开放、治理整顿、构建和谐社会等等。显然,对于中国的公共政策而言,进行元政策话语分析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

(六)语境

语境是指公共政策文本形成的外在制约条件。与元政策话语的纵向层次性构成不同,语境因素主题处于一种横向的并列(或交叉)结构状态。在话语产出的意义上,特定的公共政策话语通常可以被看做是在多重的语境制约背景下,关于特定元政策话语主题

6

41

的具体化说出。在公共政策文本解读活动中,语境分析有着整体性和系统论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对于来自于中央层面的元政策话语而言,有三个基本的语境构成因素,即革命斗争的历史语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语境以及社会利益关系变迁的现实语境,只是在不同时期,这三重语境所发挥制约作用地位有所不同,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居主导性地位的是革命斗争的历史语境;而在改革开放时期居主导地位的则是社会利益关系变迁的现实语境。

四、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基本理论构成

总体上看,公共政策文本解读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相互关联的逻辑环节:

其一,语义解释,寻求以理论话语的形式,重新展示公共政策文本的语义内涵,这是文本解读的起点。在语义解释环节,以概念考察为标志的语词语义分析构成其核心内容,这又是以把相关语词看做是特定语句、语段或者整个文本的关键词为前提条件的,所以,寻找关键词往往是语义解释的起始点。关键词(或称主题词)的基本特征便是其强大的语义辐射能力,相关语句、语段或者整个文本的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围绕它(们)而展开的。可以说,寻找关键词或关键词本身就设定了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语义结构的存在,尽管在解读的过程中,理论的逻辑也可能会打破这一结构,或者仅仅是在做一种解构;或者在解构的同时建构新的结构。

其二,语用解释,以公共政策话语特有的语用功能,重新展示特定公共政策文本的语用指向。语用解释环节的中心内容是语句分析,即以“实是”语句、“行动”语句、

“评价”语句以及“后果”语句等路径进入公共政策文本,通过语句结构构成分析、语句效度分析等方式,揭示特定语句乃至语段所反映的利益关系状况、利益评价取向、利益获取规划以及话语效力后果的预期或设定。显然,关于语句结构的划分,尤其是语句系统的认定,有着更加明显的结构化取向。公共政策话语语用功能的另一面,是其如何构建自身特有的公共性、计划性、可理解性、认同性以及强制性属性,在这一点上,语用解释将不再局限于语句分析的形式,需要在语词、语句、语段乃至整个文本的语用关联意义下,考察特定文本表述(语词、语句、语段或整个文本)的公共政策话语属性指示意义。

其三,语境解释,从对促成公共政策文本说出的话语背景的相关性分析角度,揭示为何会出现特定的文本表述方式。语境有着多层面、多领域的构成来源,如话语信息、利益关系压力、制度传统、心理惯性、话语能力等等,它作用于公共政策文本产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先是从文本表述方式的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分别沿着语义相关和语词相关的路径,做出相应的语境解释,而后在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文本层面,进入公共政策话语变迁的历史过程,力求构建出具有整体性色彩的公共政策话语方式。语义相关分析主要表现为转引分析、元政策话语分析等形式;语用分析主要表现为利益分析与组织(群体)分析等方面。

其四,规范性评价与展望。可以看出,从语义解释到语用解释,再到语境解释,文本解读在一步步地由抽象的话语文本进入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来,依托于公共政策文本强烈的现实评价取向,文本解读也必须去理解、解释现实,运用特定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展望现实的变化趋向,惟其如此,才能对公共政策文本与其展示的现实(描述的现实、评价的现实、构建的现实)之间的关系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在前三个环节,文本解读主要是立足于相关的公共政策文本,有着明显的工具性质,分析理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对象文本的形式与分析者的个人旨趣,只有在本环节,文本解读才更多地显示出其独立的理论构成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具有规范性去向的公共政策定义表述,以及关于公共性、认同性、计划性、可理解性与强制性等属性的概念推理过程,当然,作为公共政策话语活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公共政策话语行为),文本解读中展示出来的公共政策话语理论还远不能满足系统化的理论构成特征。

这样,经由理论语境、研究取向、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构成这几个方面,就初步形成了一个关于公共政策文本解读的方法论纲,基于此,或可做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研究。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主导整体社会历史变迁的形势下,公共政策研究有理由也有条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支生力军。笔者希望通过公共政策文本解读乃至公共政策话语研究,为推动这一科学化研究取向做出微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正联.析公共政策话语的基本内涵[J].理论探讨,

2006,(4).

[2] 郭聿楷,何英玉.语义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2:55-57.

[3] 杨正联.公共政策文本分析———一个理论框架[J].理

论与改革,2006,(1).〔责任编辑:乔兴华〕

741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近几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试题与答案

2001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2001-10-12 〖次〗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公共政策知识点知识讲解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 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 构的出现 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 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 发展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 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 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 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

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 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 战术(微观决策)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 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 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 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 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 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 制性 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 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 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 论) 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

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白色污染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 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 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 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噁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 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 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阶段性政策周期 2、功能性政策周期 3、反复性政策周期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 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

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1讲课讲稿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0318公共政策复习重点资料参考(1)

公共政策复习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 在本教材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什么事公共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3)公共政策的作用 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①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 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③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②管制功能 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③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④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①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一种权利的相互制约,有一定的规范。 ②公共物品③公共职能④公共问题 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⑥公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书中案例分析 ①看清题目,找准知识点。如时间充裕,则适当延展。 ②案例的原理,即脱离案例的理论知识。 ③结合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案例中哪些做法符合原理,所以成功了;哪些做法不符合原理,所以没成功。因此,要。。。(某些情况) ④案例分析要写得清晰明了,有一目了然的感觉。答题时注意分点,有层次感为佳。 成功的政策分析依赖于上述阶段步骤的不断循环反复。 一、结合案例,论述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47页) (一)存在的问题: 1、缺少政策制定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科学化、程序化的决策水平不高,喜欢采用“试错法”这样一种经验型的方法。 2、有些政策没有经过理论探讨,没有经过专家的详细论证,没有经过多次代表大会的充分、认真的讨论。 3、少数领导者凭经验,按主观设想拍板 4、有些方面的政策缺乏完整性,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往往是零散、无系统的就事论事而缺乏远见, 导致前后不一致和不同政策间相冲突。 5、政策制定的法制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靠层层发放文件,缺乏完善的有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手段。 6、政策的实施产生大量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就业、人口、环境问题等。 7、“温青年方案”:表明政治民主化进程不高,民间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程度不够。 (二)意义: 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以公共政策系统的改进以及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并形成相当完善的理论和方法,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 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特别是必须处理好一些目标易冲突或难以同时达成的经济政策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 府运用种杠杆(政治、经济、法律)指导和经济生活。因此,发展公共政策学,探索政策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公共政策学有着我们学习的理由: 1、职业上: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2、政治行政上:(1)保证国家、政府采纳正确政策,规范社会发展方向,达成目标; (2)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 3、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行政管理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为行政部门提供政策相关知识。 二、运用政策分析程序,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向市长推荐你所偏好的方案。(80页) (一)相关原理。 1、政策分析过程的八大步骤(68页)。 (1)问题界定:①消除不相关的信息资料,用数字说话,抓住焦点或关键因素,明确界定问题。 ②弄清当事人可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应能提供第一手关于问题的陈述,应能够估计分析者所需的时间和资料。 ③当备选方案被派生和分析时,问题的其他方面要加以界定,重新界定任务。 (2)标准确立:①当事人提供或间接地从目标或目的概述。②分析者推导。③必须说明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标准。(3)方案搜寻:①决策者自身。②政策过程的其他参与者。③现行政策,他人经验。 (4)结果预测:①当时间较充分时,用民意测验。②当时间不允许时,使用敏感性分析、快速的决策。 (5)方案抉择: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技术、经济、政治、行政可行性的分析) (6)政策执行与监测:政策执行中信息不充分、有限理性、既得利益偏好、意外事件等的影响使得必须对政策执行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7)结果评估:其意义①探讨政策是否达到目标,政策执行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行为是否按事先的设计来进行。 ②事后评估所得信息是采取对应措施的基础。 ③为解释或说明某一特殊政策效果或影响提供依据。④解释政策成败的理由。 在实践过程中,这些阶段的先后次序是相对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覆盖面的宽度和广度,这些阶段的过程必须重复进行,必须通过分析问题的循环再循环,以使答案越来越集中且更具穿透力。 2、政策分析的作用:帮助决策者找目标;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每个结果; 依一定标准科学修改(效益、效率、适当性、回应性、公正性、充分性)。 二、结合案例分析:按照上面的步骤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 (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资源(5)政策评估标准(6)政策效果(7)政策环境(8)政策信息 第二章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 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 (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政党(5)利益集团(6)思想库(7)大众传媒(8)公民个人 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执政党 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2、非执政党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和选民 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 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 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 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 (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 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章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公正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生存、发展条件和价值规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条件 (1)客观情势的存在;(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3)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围广(4)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围;(5)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三、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过程 1、问题察觉; 2、问题描述; 3、问题分析; 4、问题界定 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构成的复杂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定、政策议程的设立、政策方案的规划和政策方案合法化几个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 四、公共政策议程的定义 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决定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 五、公共政策方案规划程序 (1)确定政策目标 1、政策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2、政策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3、确定政策目标过程中遇

公共政策期末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第一节案例 分析: 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 种挚爱; 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第二节案例 分析: 一政治性工具: 二经济性工具: 三社会性工具: 第三节案例 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 3、经济环境。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第四节案例 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 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本身的过错而是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第五节案例 存在的主要问题:(1)选择执行(20 附加执行(3) 机械执行 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的 洋务运动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山西煤矿业的“洋务运动” 浏览次数:2052次悬赏分:10|解决时间:2010-6-29 19:50|提问者:lkatat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山西兴起于煤亦受制于煤,煤矿安全生产已成山西当政者头等大事。当产权制度改革、煤炭资源整合等措施陷入泥沼之际,山西的煤矿安全开始求助于国外技术援助,南非则成了山西的首选。 以晋城市为例,晋城市地处西省东南部,煤矿经营收入占全市经济的60%—70%,全市385座矿井中,1/3属于高瓦斯矿井。瓦斯治理成了市长夏振贵最头疼的事情。2005年10月,南非煤矿技术与设备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夏振贵听到一项让他吃惊不已的瓦斯抑制防爆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在短时期内将瓦斯爆炸的温度降到100度以下,并减少冲击波。从此,“以技术弥补体制上的不足”称为晋城市的一个设想。2005年以后,山西省主管煤矿安全的官员先后四次奔赴南非进行学习考察。 2008年8月,新华社一篇刊载山西考察南非破产管理的内刊直呈国务院领导案头,国务院主要领导就借鉴南非经验,减少煤矿安全事故作出批示,时任国家安全总局局长的王君要求安监总局启动南非经验课题组,下设法规、体制、培训、技术设备、应急救援、综合等6个小组。 南非目前有100个煤矿,产量达到2.5亿吨,机械化水平达到100%。“要知道晋城市2005年机械化采煤才达到17%。”晋城安监总局牛德文说。让这些官员感兴趣的是南非的煤矿管理:南非的矿工健康与安全有着比较完备的法律,要求强化职工培训,硬性规定矿主必须拿出矿工薪金的1.5%统一出资到技术院校培训;要求建立瓦斯治理实验室;强制矿主设立紧急疏散图;提高矿工死亡补充标准一个矿工死亡补偿45万南非币。“你知道吗?南非在进行矿工培训的时候,最后一项任务就是让他们观摩瓦斯爆炸的测试现场。”晋城参与考察的一位官员面带不可思议的表情说。这种“杀鸡给猴看”的方法让这些矿工在此后数年内都会记忆犹新。年费煤矿防爆专家赫尔姆斯?斯巴斯称,90%以上的煤矿安全事故都是人为疏忽和多种原因巧合造成的。1951年,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开创了“ NOSA系统”他们认为煤矿每项工作都有考虑安全、健康可环保问题。通过评估查找隐患,制定防范措施及预案,所有意外事故、危险都可避免。 在国务院领导批示之后,山西晋城市在阳城县开展了8个试点。他们的设想是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组建一个研发中心。在研发中心下设立一个基金,通过基金运作、矿工培训、制度研究、生产基地、示范基地“将抽象的经验转化为看得见的东西”。比如,设立井下救护所,根据不同矿井设立示范基地,建立瓦斯爆炸测试现场,让培训工人能够时刻记着矿难的威胁,同时设立井下特警——矿山救护队等。 不过,摆在政府面前的是资金的来源问题。阳城县的一位主管领导在初次考察南非之后认为,如果让这些煤矿主动采用瓦斯防爆技术并不可行。假设一个矿寿命只有十年,他们并不会投巨资安装这些设备的。在此之前山西省曾主推国内技术,力图让煤矿完成技术改造,结果很多设备成了摆设仅供参观,并未达到提升煤矿安全的目的。“好比一个车子,车轮甚至发动机都安装好了就是不能开。” 政府最终想到了用安全保证来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以晋城为例,其煤矿保证金已经道道5亿元。这笔资金始终放在银行账户上,官员们认为保证金就应该“取之于矿用之于矿”。当地的建设银行也伸出了橄榄枝,只要有启动资金,银行也看好这个能够带来效益的安全项目。这意味着,煤矿可以通过租赁技术设备的方式实现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的目标。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重点笔记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作用(说到任何目标的重要性都是这三个方面) 1.是政策方案设计和优选的基础依据 2.是政策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 3.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 正因为目标的作用比较重要,所以才要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正确设计,一是不同参与者对目标的共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体明确:表达要准确;约束条件要具体;要尽可能量化 2.要具有前瞻性:一定的难度才能产生激励 3.要具有可行性:分析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4.要具有协调性:多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5.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目标的层次性,具体目标往往是具体目标的手段,会形成复杂的目标——手段链, 要避免目标置换 但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也就是说,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并保证其有效性是有困难的:表现在:价值因素;政治因素和目标冲突上(但是这里的概括比较简单,答题时看情况自己进行补充) 1.价值因素:政策目标到底确定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受到决策制定者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机制受到政 治地位,利益偏好,传统习俗等的影响 2.政治因素:决策是政治的产物,决策者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常常故意把目标弄得模糊不清

3.多目标的冲突:横向和纵向上都可能冲突,要分清主次轻重 二、备选方案的设计 两步: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两者的不同在于轮廓设想是大致的,所以可以大胆地设想,运用更多的是创造性的思维,之所以备选方案的设计一开始并不要求细节地进行轮廓设想,主要目的也就是在于激发这种创造性思维,省得它受到束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1.政策方案整体上的全面性与多样性:既然是创造性思维,当然就要求方案要全面,所以当决策者发现 只有一种备选方案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时,就陷入了“霍布森选择” 2.政策方案彼此间的互斥性:说白了就是指两个方案之间不能有雷同 3.注重创新性:轮廓设想的核心,要摆脱旧的政策的束缚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

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恶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时至今日,“限塑令“到底效果怎么样一份2009年民间限塑政策小组发布的《限塑政策研究NGO合作项目综合报告》表明,我国大中型超市限塑令执行情况比较乐观。在本次调查中,北京和杭州等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堵车”这个词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目前众人热议但也对之异常无奈的词汇。2010年9月,北京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堵车现象,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场规模庞大的堵车出现了内外夹击之势。北京城内的交通拥堵在中秋节前后到达了一个顶峰,在京城外的京藏高速路,也形成了几千辆大货车滞留,成为高速堵车之最。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让北京城的部分地区交通一度陷于瘫痪。 近两年堵车已经成为大城市的交通常态。像北京,2010上半年北京市机动车平均每日净增1900辆,千人保有量超过230辆。预计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700万辆。但是当机动车保有量达500万辆到600万辆之间时,不采取限行措施进行车辆管理,高峰时拥堵时间将超过5个半小时;即使采取限行措施,中度以上拥堵时间也将达3小时至4小时。 案例二: 由于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目前很多大城市的人,不论是有车族还是计划购车的人都已经开始计算“拥堵经济成本”了。简单而言,“拥堵经济成本”这个新名词就是在各地居民的平均月均收入的基础上,将由于拥堵而损失在路上的时间换算成金钱。 首先,仅计算油耗问题,通常计算方式是把堵车时间所用的油耗转换

成公里数。据计算,堵车三分钟的油耗大约相当于正常工况开动1公里。以中型车每百公里油耗10升计算,每三分钟因拥堵产生的油耗是0.1升。以上调油价后的北京93号汽油每升6.92元来计算,每三分钟的拥堵成本是0.69元。平均每月22个工作日堵车时间1小时,那么仅堵车油耗消费就高达303.6元。其次是尾气的排放问题。据统计,汽车在怠速情况下,CO(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是正常行驶时的两倍,HC(碳氢化合物)则是正常行驶的三倍。另外,对于每天堵在路上的人来说,车辆因为超车并道引起的几百起追尾刮蹭等小事故带来的时. 间和经济损耗,将会波及所有涉及人员。 案例三: 从摇号到限号,从限号到限行,从不断攀升的停车费到渐行渐近的拥堵费,办法想了很多,北京交通拥堵依然。今年1月19日,高德公布了2015年度中国堵城排行榜,北京依然毫无悬念位列榜首。正因为还“堵”,那就还要“限”——限制车主的财产权。收费的程序性准备已在紧锣密鼓。在政策上,北京市近日出台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正在研究交通拥堵收费政策,推进出租汽车运价形成机制改革。” (1)根据案例材料,分析造成我国城市堵车现象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大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3)针对堵车严重的问题,从公共政策学方面提出改进对策。(1)答: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方面,城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个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某个案例进行较为 详细的分析 案例: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