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云芳】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析——以“阳光家庭服务项目”为例

【董云芳】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析——以“阳光家庭服务项目”为例

【董云芳】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析——以“阳光家庭服务项目”为例
【董云芳】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析——以“阳光家庭服务项目”为例

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探析1

——以“阳光家庭服务项目”为例

董云芳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的规模及其所处的困境,使其成为一个急需社会关注与帮助的弱势群体。“阳光家庭服务项目”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方法为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及其子女提供服务,并尝试建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本文以该项目为例,论述了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理念、特质、内容、方法与机制,总结了该模式的服务效果,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

关键词: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引言

在本文中,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是指因离异或丧偶等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家庭结构残缺,由母亲与未成年(未满18周岁)子女构成,缺乏改善现状的机遇,并且家庭月收入600元以下的家庭。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青少年则是指年龄在10至17岁之间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子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意外事故的增多,单亲特困母亲家庭不断增多。济南市市中区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多达463户,占到了全区总户数的0.25%。[1]整个济南市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总数大约为3200多户,占全市总户数的0.17%。[2]这也就是说,仅济南一个市,就有3200多名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青少年。家庭结构不完善,单亲母亲自身的限制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使本就发展基础很差的单亲母亲家庭很难获得摆脱困境的资源与机会。这些因素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这些家庭处于物质(经济)贫困、精神贫困与社会贫困的三重贫困之中。极为不利的家庭环境使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困难与压力,呈现出各种问题。根据项目组的前期评估,这些青少年普遍存在自卑、悲观、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对人生的希望和对社会的信任、亲子关系与一般的人际关系较差等各种问题。由此可见,不管是从数量与规模,还是从其所处的境遇来看,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青少年都已成为一个急需社会关注与帮助的弱势群体。

为了满足这些青少年的需要,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由3所驻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以下简称“社工教师”)发起,由济南市基爱女性关怀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基爱”)与济南市市中区妇联(以下简称“市中妇联”)支持的“阳光家庭服务项目”于2008年6月开始启动。该项目以济南市市中区的16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为服务对象,试图在专业服务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索建构以单亲特困母亲家庭,以及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本文即是对该项目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1本文为200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增能取向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08CSHJ15。

一、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理念与特质

(一)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价值理念

服务模式的价值理念是指该模式对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服务对象的问题及成因等相关问题的基本理解与认识。这些理解与认识在根本上决定了该服务模式的服务态度、内容、方式与效果,是一个服务模式的核心与灵魂。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价值理念是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为基础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与研究,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逐步形成了以“助人自助”为核心,以“平等、接纳、尊重、同理、案主自决”等功能性、技术性与目标性理念为外围的系统架构。根据中国内地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的各方面具体情况,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遵循上述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下三个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1、增权(empowerment)。“增权”是和“权力”(power)及“无权”(powerlessness)密切相关的。权力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得所需东西的能力,影响其他人思考、感受、行动或信念的能力,以及影响资源在社会系统中分配的能力。无权(powerlessness)则是指缺乏能力或资源的一种状态。当然,权力与无权都不仅是指一种客观状态,而且是一种主观感受与内化过程。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无权感则使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无权的恶性循环。[3] [4]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认为,任何人都是有价值、有尊严,并具有多种能力或潜能的。因此,增权不是直接“赋予”服务对象权力或给予资源,而是通过激发或挖掘他(她)们自身的潜能来增强其在获取资源和机会、解决并预防问题产生等各方面的能力。虽然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青少年现在处于弱势与无权的状态,但以其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仍然坚信他(她)们拥有多种潜能,并希望能够通过增能帮助他(她)们发掘潜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达致“助人自助”的根本目标。

2、建构(construction)。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现实与问题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建构与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们完全可以被重新建构或定义,或被转化成不同的、更为积极的性质与意义。[5] 在建构理念的指导下,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服务模式特别强调通过与他(她)们的平等互动与合作,与其一起建构他(她)们的问题、逆境与创伤性经历背后的积极意义,发现自身所拥有但从未意识到的资源和潜能。在此基础上,转变他(她)们对自我、家庭与社会的消极感受,开创更为积极的生活。从本质上说,建构理念就是强调帮助这些处于困境的青少年建构新的自我感觉、新的价值系统、新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相关的新的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

3、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人在情境中”的理念认为个人和他(她)所处的环境处在多重互动中,个人问题的产生是由个人和环境之间的失衡所造成的。该理念亦强调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彼此影响程度并不对等,而以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6]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面对的困难与问题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不利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帮助他(她)们,就必须改善其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环境。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青少年服务模式在为他(她)们提供直接服务的同时,也针对其生活的主要环境——家庭、社区和社会做了很多工作,并注重改善两者之间的互动,以使其能够在良性互动中互相开放、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二)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特质

在上述理念的支持之下,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质。

从服务目标看。该模式的根本目标不是单单关注青少年的生理或心理某一方面的问题的解决,而是以提升其社会功能为核心,促进其全面发展;不是直接给予资源或支持,而是激发与发掘其自身的潜能,提升其自我帮助与自我成长的能力;不是仅仅改变青少年自己,而是同时改变他(她)们自己及其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环境,并尽力促成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从服务内容看。该模式的服务内容既包括针对青少年的直接服务,也包括针对其环境及其互动的间接服务;既包括物质资源与学习辅导的提供,也包括青少年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精神、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从服务对象看。该模式不仅要促进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将包括其家人、老师和同学等“重要他人”(important others)在内的所有机构和个人作为服务对象,通过促进他(她)们的相互支持来改善青少年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生活环境。

从服务机制看。该模式整合了来自政府、高校、NGO及社会各界的各种资源,形成了专业、高效、民主、平等的运作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该模式把服务对象,也就是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也纳入工作团队,使其不仅是服务享受者,也能作为服务提供者在自我服务与相互服务的过程中体会自身价值,增强“权力感”。

二、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服务内容与方法

具体来说,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板块的内容。这些服务内容主要通过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得以实施,具体包括微观层面的个案工作,中观层面的小组工作,宏观层面的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行政。

(一)针对青少年自身的服务板块

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主要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根据每位单亲特困家庭青少年的不同情况和需要,为他(她)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前期评估发现,16名青少年普遍存在学习方面的困难与问题。而由于文化水平低、工作时间紧等各种原因,他(她)们的妈妈不能为其提供帮助。因此,个案服务就以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下简称“社工学生”)为青少年提供学业辅导为契机展开。这种方式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作为项目的一线工作员能够较为自然和容易地走进青少年的生活和心灵,在逐步深入的交往中对其进行能力和需要评估并据此提供专业的个案服务。为保障服务质量,社工学生的工作计划及其实施都是由社工专业的高校教师进行全程督导的。而且,当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时,就可以在经过服务对象同意的前提下由教师担任工作员,直接为其提供所需服务。这三种情况分别是:(1)青少年服务对象表达了这种需要;(2)大学生工作员觉得青少年的问题和需要超出了自己现有的工作能力;(3)教师觉得有必要介入。项目组共为16名孩子提供了包括课业辅导在内的个案服务,服务的频率和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2小时左右。截止到2009年年底,共计370次,740小时左右。

2、小组工作。小组工作是根据年龄将16名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青少年分成两个小组,

分别进行各自需要的主题性小组活动,小组主题由工作员与青少年一起协商决定。至2009年底,共进行了6个主题小组(主题涉及自我意识提升、人生价值讨论、情绪管理、沟通与表达等),每个小组6节,每节大约1.5小时。

3、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是将16名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共同组成的集合看作一个功能性社区,通过组织他(她)们共同参与的各种活动,强化其相互之间的了解与联系,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互相照顾的网络(caring community)。[7]在这样的网络之中,这些青少年能够发展他(她)们的互助关系、对网络的归属感以及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并运用网络的集体力量解决他(她)们的个别或共同问题。至2009年底,项目组共组织由所有青少年一起参与的社区活动7次(活动内容包括素质拓展训练、科技馆游戏与联谊活动等),每次大约3小时,共21小时。小组工作与社区工作的一线工作员都由项目的专职工作员担任,她的工作也同样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全程督导之下实施的。

(二)针对青少年环境的服务板块

1、以单亲特困母亲为服务对象的个案与小组工作。在父亲缺位的情况下,母亲就是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生活环境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他(她)们的最“重要他人”,她们的表现会对这些青少年带来直接、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基于此,社工教师作为一线工作员为这16名青少年的单亲母亲提供了个案与小组服务,帮助她们改变对自我和生活的消极感受;提升亲子沟通、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等各方面的能力;改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并最终改善这些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环境。

2、校访。除了家庭之外,对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就是他(她)们所在的学校,特别是和她们接触最为密切的老师和同学。校访就是由项目的专职工作员去走访这些青少年所在的学校,访谈他(她)们的老师和同学。这不仅可以帮助工作员了解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情况,评估他(她)们在这方面的问题和需要;而且可以动员老师与同学,使其成为帮助这些青少年的积极力量,改善他(她)们的学校生活环境。

3、社区动员。社区动员是指通过走访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机构与社区居民,在社区内办黑板报、发送宣传单等各种方式,发现和动员社区内部的资源,加强社区对这些青少年的理解与支持,改善他(她)们的社区生活环境。

4、媒体倡导。媒体倡导是指在尊重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隐私和意愿的前提下,运用媒体力量,倡导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这一弱势群体。这不但可能引起相关决策者的注意并最终影响相关社会政策,而且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对支持这些青少年。至2009年底,“阳光家庭服务项目”通过媒体倡导为这些青少年及其家庭筹集了图书、粮油蔬菜、服装、免费游览机会等各种资源,总价值大约2万多元。另外,还有两位社会爱心人士与两名青少年所在的单亲家庭建立了持续帮扶关系,三位社会热心人士成为项目的社会志愿者。

5、政策倡导。政策倡导是指通过正式的法定渠道递交以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为政策目标对象的提案,以影响和改变相关的社会政策,使他(她)们能够在社会利益分配机制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目前,阳光家庭服务项目已通过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单亲特困母亲家庭救助政策的提案”一份。

(三)针对青少年与环境互动的服务板块

1、亲子小组。亲子小组是指由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及其母亲同时参与的小组活动。亲子小组能够为他(她)母子(女)们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其能够深入了解彼此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感受彼此对对方的关爱,增进家庭温暖与和谐。

2、社区活动。通过举行由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青少年与其家人、老师、同学,及其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机构、社区居民、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爱心人士等一起参与的大型社区活动,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认识与理解,强化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与其社会支持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至2009年底,已举行大型社区活动3次,每次约为2小时,每次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参与。

三、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服务机制

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服务机制是指它的工作团队及其运作机制,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该服务模式工作团队的中心是阳光家庭服务项目组,该项目组由三位社工教师与市中妇联及基爱的负责人共同构成。其中,社工教师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市中妇联负责提供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与活动场地,基爱则负责提供资金支持。三者通过定期例会协商确定项目发展的基本方向,以及其它需要由项目组决策的问题。

阳光家庭服务工作小组由社工教师与专职项目工作员、社工学生构成,负责制定项目服务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专职工作员是工作小组的核心,主要负责:(1)协调所有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2)与服务对象协商确定并制定各项工作的具体计划;(3)作为一线工作员完成除了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的个案工作、青少年母亲的个案与小组工作之外的所有各项工作;(4)制作项目通讯,搜集、管理各种相关信息与资料。社工教师是服务的质量保障,他(她)们主要负责:(1)审核确定各项具体的工作计划并进行全程督导,以保障所有服务符合项目的价值理念和质量标准;(2)作为一线工作员为单亲母亲提供个案与小组服务,并在需要时为青少年提供个案服务;(3)推动媒体倡导与政策倡导,动员与筹集社会资源。社工学生主要负责:(1)为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提供包括课业辅导及专业个案服务;(2)在为服务对象提供课业辅导的同时评估其各方面的情况,

为其它各项工作提供依据;(3)作为辅助工作员帮助专职工作员完成所有的小组与社区工作。社工教师主要通过定期例会与专职工作员协商相关问题并对其进行集中督导,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的方式进行随机协商与督导。为了保障社工专业学生的服务质量,社工教师会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其保持沟通,对其课业辅导及专业个案工作进行全程督导。

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式的服务对象——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也是该模式工作团队的成员。因为整个服务模式都是以他(她)们的需要为中心,所有以他(她)们为直接服务对象的工作内容与形式都由他(她)们自己在工作员的带领之下一起协商决定。在服务实施过程中,他(她)们经常作为辅助工作员帮助专职工作员与高校教师完成小组与社区工作。在项目的日常运作中,他(她)们也有责任和机会通过各种方式为推动项目工作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综上所述,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服务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主参与性。服务中所有工作计划的形成和实施都是在多方参与、平等协商的过程中完成的;所有参与者,特别是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都有责任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和推动项目的发展。这样的机制不仅有利于增强所有项目参与者之间的互惠和支持关系,强化其对项目的归属感与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够增强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与权力感。

(2)专业性。该服务模式的主要工作人员——专职工作员、社工教师与学生,都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与实务训练,都能理解与接纳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熟练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服务模式各项工作的计划与实施也都是按照社会工作的专业要求进行的。

(3)规范性。该项目工作团队的各种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划分和严格的伦理规范;各项直接服务工作与服务保障工作(如例会、志愿者培训、日常沟通等)也都有严格的流程管理规范与书面化的制度。

四、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服务效果

2009年底,我们就效果评估的相关问题访谈了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及其母亲、老师和同学,项目的专职工作员及社工学生。根据访谈结果和服务对象平时的反映及我们的观察,项目服务开展一年半来,所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功能与社会支持方面。首先,扩展社会支持网络的态度更加积极。大多数青少年表示,参与服务以来,他(她)们从“不爱和别人说话”变得能够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和其他青少年(服务对象)、家人、老师和同学等各种交往对象进行交往,并能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对别人也“不象以前那样挑剔了”。他(她)们的母亲、老师和同学也认为他(她)们变得更加开朗了,“更愿意和同学一起玩了”。其次,扩展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增强。大多数青少年认为,经过项目活动的锻炼,他(她)们的沟通、表达、冲突处理等各种能力都有很大提升,能够想各种办法去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了改善亲子关系,有的青少年就想出了“家庭会议”的办法,并与其母亲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召开“家庭会议”的制度与规范。“家庭会议”的“如期召开”使他能和母亲进行更为充分而深入的沟通,在很多问

题上“不再象以前那样只是吵架或怄气”,而是通过理性的表达达成相互的理解与共识。最后,社会支持网络的范围扩大,成员间的联系增强。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原来的朋友比较少,经常觉得“孤独和无助”。通过共同参与各种项目组织的活动,这些有相同经历的单亲贫困母亲家庭青少年之间的联系与感情愈加密切,逐步形成了一个能够相互支持、互相照顾的网络,并能运用网络成员的集体智慧解决他(她)们各自和共同的问题。另外,随着交往态度和能力的改善,他(她)们的交往对象越来越多,与各种交往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在朝良性方向发展。

(二)自我发展方面。大多数青少年都表示,在工作员的鼓励与支持下,经过个案、小组、素质拓展等各种项目活动的锻炼,他(她)们不再象过去那样“老觉得自己很差,什么条件都没有”,而是能够从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家庭,增加了对未来的希望,能够有更强的动力去学习,去克服生活里的困难与问题。另外,当被问及参加项目的感受,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说自己“很快乐”。他(她)们的老师、同学与项目工作员也发现,原本比较内向,甚至孤僻的青少年现在变得更加开朗、更加阳光了,能够较为主动、开放地参与项目和学校的各种活动。

(三)学习方面。通过参与社工学生的课业辅导及其他各项项目活动,绝大多数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的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他(她)们对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积极地认识,从而能够更积极地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与此同时,他(她)们的自学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对学习和生活的安排与控制能力也都有了程度不同的增强。

(四)物质层面。项目服务募集到的物质资源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物质生活困难,改善了青少年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也使她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增加了对社会的信任。

五、反思与讨论

从服务理念的角度来看。从服务过程中各种参与者的反应和互动,以及阶段性的服务效果来看。本模式所秉持的增权、建构、人在情境中的基本价值理念,与服务对象——单亲特困母亲家庭的青少年的状况与需要是相吻合的。当服务提供者将这些青少年当作平等、主动的合作者,与他(她)们一起发现和挖掘自身的各种潜能,并为其提供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时,他(她)们表现出了强大的自我发展的潜能,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努力构建新的生活。当然,关于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来自西方文化的理念与本土的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之间的对接,如何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将这些理念操作化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总结与研究。

从服务方法的角度来看。具有多重弱势的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他(她)们既需要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如最低生活保障、廉租房等),更需要精神层面的鼓励与支持;既需要自我意识的转变,更需要社会支持的拓展与强化;既需要基本技能的获得,更需要全面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这就决定了为他(她)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与方法必须是综合性的,必须依靠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及社会工作行政等各种工作方法的相互转化与综合运用,才能较好地满足改善他们的状况。为了满足更多弱势群体的需要,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本土化应用,下一步的研究应着重分析如何实现这些工作方法之间的转化与融合,尝试建构更为本土化、操作化的专业工作方法与策略。

从服务机制的角度看。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青少年服务模式的服务机制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整合来自政府、高校及社会的各种资源。而且,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平等参与、多方共赢。但也不能否认,所有的服务参与者都代表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和利益。那么,他(她)们之间的矛盾与碰撞如何解决,如何才能达成共识与合作,如何在合作中保障服务对象的利益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深入反思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该数据来源于济南市市中区妇联的摸底调查。

[2] 该数据为作者根据《济南市统计年鉴》总第29期与中国妇女网上的数据推算得出。

《济南市统计年鉴》,济南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南市调查队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9月;中国妇女网:《济南市单亲特困母亲专项救助活动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4月21日,https://www.doczj.com/doc/c415423416.html,/allnews/05/12941.html。

[3] Gutiérrez, L.M., Delois, K.A. & Glenmaye, L.1995, “Understanding Empowerment Practice: Building on Practitioner-based Knowledge”.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 November.

[4]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0-83.

[5] 何雪松.社会工作的认识论之争:实证主义对社会建构主义[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1),18-22.

[6] 朱雨欣、沈文伟.灾后儿童心理重建路径探析[J].社会工作,2009(9),31-34.

[7] 梁祖斌.香港中文大学《社区工作》讲义,2005年9月.

社工考试家庭社会工作主要内容

社工考试家庭社会工作主要内容2017年社工考试家庭社会工作主要内容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和概念: 1、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是家庭社会工作中运用最广、最受欢迎的理论,它已成为很多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家庭社会工作者 提供了评估和干预家庭功能的基本框架。家庭系统理论有三个基本 的观点: (1)家庭成员的“问题”是由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 的 (2)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3)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家庭系统,而要正确理解家庭系统的概念,就需要进一步把握家庭系统概念的六个核心要素: (1)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2)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和稳定之间的平衡。 (3)家庭系统中一位成员的改变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 (4)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相互影响的循环因果的原则。 (5)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次系统,又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 (6)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 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题库重点)

家庭也像人一样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自然变化过程,这就是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家庭成员的互动 交流关系以及需要会随着家庭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每一个家庭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家庭成员去面对, 让家庭成员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根据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面临的任务,可以把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八个阶段:家庭组成阶段、学前子女家庭阶段、学龄子女家 庭阶段、青少年家庭阶段、子女独立家庭阶段、家庭调整阶段、中 年夫妇家庭阶段以及老年家庭阶段。 3、生态系统理论:(难) 生态系统理论假设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可分为四个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观系 统、外部系统及宏观系统。 (1)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直接面对面接触和交往而组成的系统,它 对个体的影响最直接、最频繁,构成个体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 就是这样的微观系统,是家庭成员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活场所。 (2)中观系统是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 关系。 (3)外部系统是指对个体有影响但个体并不直接参与的系统。 (4)宏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1、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 家庭行为学习是根据行为学习理论的原理,对家庭中的年轻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的服务。它假设孩子在家庭 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样,孩子在青春期向往更多 的自由空间,也需要学习新的行为。

青少年社会工作解读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18岁-23岁青少年心理问题 研究报告

青少年社会工作——18岁-23岁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2012年6月份,通过专升本考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李某在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时候,因为作弊被抓住。学校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李某相应的处罚之后,李某采取自杀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失望。此次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所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当代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主义经济急需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稳定的内在特点,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也是其心理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学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抗拒诱惑、承

家庭社会工作考试试题(二)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家庭社会工作考试试题(二) 、一(共案例分析问答题小题,41共分)95.0 第1题 小明: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小明父亲:50岁,公务员 小明母亲:49岁,中学教师 小明父母因儿子的问题前来求助。 小明严重厌学,网络游戏成瘾,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和老师之间有严重冲突。 小明的父亲是建设局的副局长,常年在外奔忙。小明从小由母亲带大,母亲将全部心力都用在儿子身上。小明到了初中还和母亲睡一张床,洗澡从不关浴室门。从小到大,母亲什么事也不让小明做,早上甚至给他挤好牙膏才喊他起床。但小明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特别严,从小送他上各种补习班,要求每次考试不得低于95分,小明一直做得很好,小学时曾在省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过奖,但进入初二后成绩却一落千丈。 在社会工作者与家庭的第一次面谈中,小明母亲提到她有几个不明白:一是儿子很聪明。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认为他聪明,但他的成绩现在却是全班最差的;二是她把所有心血都用在儿子身上,但儿子对她却越来越恶语相加,有时干脆一连几天不理她,她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小明的父亲则与小明母亲有同样的困惑。看到儿子对母亲那样,他很想管,但儿子根本不听他的,常常回嘴说:“小时候你都没管过我,现在凭什么管我?”有时实在看不过,想打儿子,但身高一米七的儿子却和他对打。更糟糕的是他每次一管儿子,妻子就护着,反过来责怪他,关于儿子的问题最后总是演变成一场夫妻间的冲突。 第二次面谈中,小明提到他觉得除了玩游戏,做什么都没意义。从小到大什么事都是母亲帮他决定,上补习班无论怎么不喜欢都得上;学习成绩一旦下降,母亲就给脸色;升初中时非要他考母亲希望他上的那个学校,他一点儿也不喜欢。长这么大他好像从没给自己做过主。他认为学习就是为父母学的,而父母让他学习好其实是为了他们的面子。他说现在不想这样了,他要过自己的生活。 在上述两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很奇怪。每个人说话都不看着对方,各说各的。母亲不停地诉苦,每当母亲这样,小明就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进入半睡眠状态;小明父亲则缩起身子,好像根本没有听见。小明母亲一看到这样就会越说越伤心,诉苦最终变成哭诉。 社会工作者决定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为小明家庭提供服务。 [问题] 请根据上述案例提供的资料,对小明一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预估。 【正确答案】: 答案: 小明一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13级社会工作洪丽丽 学号:130302007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习—考试—升学”模式任然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被喻为“三重门”,是青年学生一路成长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三道门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青年学生表现出诸多不良反应,首当其冲的是厌学,厌目前青少年厌学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表现为消极怠学,较隐蔽不宜在初期察觉,一旦发现时往往已患病多时了,如装样子,阴奉阳违,或是精神不振,容易疲倦,情况严重的甚至烦躁,影响到家庭关系或是师生,同学关系。有些表现为暴躁反叛,较明显。但程度也更严重,如长期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甚至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一)厌学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2.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

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4. 他们对各学科(或部分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预、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课外阅读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愿意参加考试;经常去网吧,听歌、玩手机游戏等;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二).青少年厌学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难免精华与糟粕俱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一些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学生那本就经不住诱惑的意志,。 (2).家庭环境影响 学生的学习,除了学校,很多事情是和家庭分不开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家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苏某,农村户口,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家人对他宠爱有加。初中毕业之后苏某就进入社会,在外面闯荡了几年。20岁时和本村茹某结婚,因未到结婚年龄,所以先在村里举行仪式,两年之后领结婚证。苏某婚后两年,妻子茹某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儿一女女。苏某婚后主要在村附近的小工厂上班,妻子茹某无业在家,主要负责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可是苏某对养育孩子没有兴趣,下班回到家看电视,和别人玩牌,从来不主动看管孩子,一遇到孩子哭叫,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妻子和其因为此种事情争吵过多次,可是苏某没有丝毫改变,并且妻子发现最近苏某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 【问题】 1.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你,请对苏某的问题进行分析。 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你认为该如何进行介入,请列出简要的介入策略。 3.在为苏某一家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些什么? 【问题解析要点】 1.从案例的情况来看,苏某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个人方面:家里唯一的儿子且从小受宠,文化水平较低且能力一般。 (2)家庭方面:结婚年龄过早,和妻子容易为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夫妻感情略有摩擦;在对待孩子教养方面,缺乏教养孩子的能力和技巧。 (3)生活方面:个人能力较差,工作一般,一人承担抚养家庭的重担,压力较大。 2.对于苏某可以采取如下的介入策略: (1)对苏某进行心理辅导。苏某结婚年龄过早,所以导致苏某对象子的降生完全没有做好角色转换,所以苏某还沉浸在个人的自由享受上,没有担负其照顾孩子的责任。所以,对苏某要进行心理调适,并且协助他进行角色转换。 (2)对苏某和妻子进行联合辅导,让两人在交谈中进行沟通和交流,改善夫妻关系。 (3)组织村里的年轻夫妻组成亲子教育小组,邀请苏某一家参加。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邀请教育专家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技巧等进行介绍,让苏某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3.在为苏某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处理好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态度,尊重服务对象自己的选择。 (2)家庭社会工作者要具有成熟的婚姻家庭观,掌握家庭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3)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家庭成员的观点和理由。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家庭社工案例分析

再婚难,守婚更难 对于离婚之后,再次组建家庭。我们觉得实属不易。特别是和之前家庭已有孩子,再婚之后仍与前夫(妻)所生孩子有着亲情等。这样相对来说是三个家庭的事情。再婚之后的两夫妻在中间起着的协调作用是相当关键的。而这么大的压力,不免会有些互相猜疑,之后夫妻矛盾激增,守住婚姻,实在是难。 一、案例描述 熊先生和李女士是再婚家庭。现在夫妻有了一个12岁得儿子。熊先生现在58岁,李女士48岁。婚前,熊先生有4个孩子都已经成年,李女士有2个儿子,现在都已成年。两夫妻结婚前三年夫妻感情很好,第四年有了儿子后,两人的矛盾开始增加。丈夫熊先生是做铝合窗生意,每年的收益不错,至少在3万元以上,有时一年也能赚8、9万。李女士是全职太太,主要是带孩子。家里的钱全都交与妻子李女士保管,丈夫对于妻子比较信任。直到2008年,丈夫听到村里传出妻子经常拿家里的钱给她前夫的儿子使用。熊先生便问李女士具体情况,李女士不承认自己曾经给予过前夫儿子钱。丈夫熊先生便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妻子李女士曾给予她的前夫儿子一万五千元。丈夫熊先生要问下妻子是怎么管的帐,而妻子李女士也解释不清楚。两人的夫妻财产成了一笔糊涂账。自此,两个人更加的不信任和猜疑。同时,养老方面,妻子责怪丈夫熊先生不孝顺娘家人,其实丈夫每月都给老丈人100元钱的养老费。两人做事从来都是不商量,即使是借给别人钱。而且两夫妻在原生家庭中是长子、长女。 丈夫一般是出去做铝合窗生意,所以儿子一般由妻子李女士照顾。2011年3月,妻子李女士离家出走两个月,这期间,孩子觉的妈妈跑了,不要他了。丈夫对妻子这样不顾孩子,自己没有和任何一个人手就离家出走,也感觉到很气愤。两个月后,妻子李女士提出离婚。丈夫熊先生也是近60岁,现在仍努力的赚钱工作,就是为了这个小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他不想给小儿子一个破碎的家庭。 二、家谱图及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论文

家庭社会工作论文 家庭社会工作期末论文编号:A 112110046 家庭青少年亲子关系成因分析及对策 方法 学生姓名:讲师:孙万江系:语法学院专业:社会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第一次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对青少年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影响人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近年来,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青少年亲子关系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青少年亲子关系问题,从青少年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成因,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提出促进青少年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从而系统全面地改善家庭青少年的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家庭社会工作青少年亲子关系

1前言 1.1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都知道亲子关系在发展阶段很难适应,也就是说,有些父母和孩子在一个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在另一个阶段却无法相处。例如,一些父母可以很好地照顾和抚养日夜安睡的婴儿,但是发现很难管教到处乱跑的孩子。或者可以应付依赖的孩子,但不能与青少年和谐相处。由于青春期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生理迅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促使青少年获得“成人感”,也是自我意识高度觉醒的时期,是思维发展为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正式操作的时期。舞台的社会化和年龄的增长使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亲子沟通的障碍和困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正面临着急剧的时代变化,父母和子女之间出现心理困惑和矛盾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从家庭和社会工作的角度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对于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家庭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 为前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概述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亲子关系的概念和亲子关系的概念第三部分

家庭社会工作小组案例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家庭社会工作 实验题目小组家庭社工 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2010131166 姓名陈滨滨 班级社工102 学期2012-2013-2

一、案例背景 李飞,男,14岁,家住济南市。目前就读于历城中学,父母较早离异,父亲是残疾人(双上肢残疾和聋哑),现和父亲及祖父、祖母居住于约10平方米的一室户内,条件较为简陋。住宅周边卫生状况较差。家中经济来源较差,只靠祖父的退休金和父亲的28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因为长期和祖父、祖母及残疾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使李飞的日常交流遇到了障碍,变得较为沉默。据祖母反映,李飞经常彻夜不归,而且常和同学去网吧,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常考试不合格,最近一次彻夜不归是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发生在前几天,使家人十分担心,由于祖父、祖母年龄已大,使李飞的教育成为很大困难。平时靠李飞的婶婶和叔叔教育,李飞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 二、案例分析 根据和李飞家人以及与李飞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李飞主要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⒈自信心不足 李飞的家庭状况是引起他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父母离异加上家中的经济条件较差,使李飞感到在与别人交流接触时会有地位差异。李飞常感到孤独,但又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这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与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与沟通。在较早进行的CES-D情绪评估中,李飞的得分为40分,这是一个很高的分值,说明他有较为严重的Depression,在另一份量表中,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和一个不好的儿子,同时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他觉得悲哀,有时想哭,这些过于自卑的感觉,是导致李飞其他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⒉沟通能力缺乏 家庭的原因导致李飞没有经常可以沟通的对象,祖父、祖母经常对他进行指责,唯一让李飞感到欣慰的是婶婶的教育较为宽松,至少李飞认为可以接受,但由于住在婶婶家的时间有限,因此实际上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和婶婶交流。李飞自认为有很多好朋友,但实际上他常感到孤独,他说:“我没有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我不可以和我的朋友讲心里话----”,他没有必要的和朋友及同学沟通的技巧方法,也没有勇气。

家庭社会工作第1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家庭社会工作》(第一章至第五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科对婚姻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在中国古代,婚姻的原意主要是指()。 A、亲属关系 B、家庭关系 C、婚姻关系 D、亲子关系 2、()对婚姻的定义试图把世界上所有的婚姻制度都纳入进来,包括面非常广。 A、社会学家 B、人类学家 C、经济学家 D、政治学家 3、()是我们分析和理解家庭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个角度。 A、家庭结构 B、家庭人口 C、家庭收入 D、家庭地位 4、在()下,家庭中最主要的家庭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A、对偶制 B、联合家庭制度 C、一夫一妻制 D、核心家庭制度 5、奥格本在其著作《社会变迁》和《技术和变化中的家庭》中提出了()的观点。 A、“单线化简化论” B、“文化滞后论” C、“直线进化论” D、“技术革新论” 6、很多西方学者指出,现代化、工业化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就是()家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成为家庭结果中的主导形式。 A、核心 B、独身 C、单亲 D、主干 7、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提出由()集中供养和教育所有儿童。 A、国家 B、社区 C、大家庭 D、社会 8、20世纪上半叶的我国婚姻家庭问题研究具有很强的()色彩。 A、实证 B、反思 C、革命 D、批判 9、家庭治疗的发展始自()。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10、开发服务属于欧美家庭社会工作的()。 A、间接服务 B、直接服务 C、家庭治疗 D、治疗服务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第十章 家庭社会工作

第十章家庭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掌握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了解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假设以及具体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家庭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家庭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家庭社会工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假设,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 自学内容: 课外作业: 1、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有什么样的关系? 3、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4、试述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工作方法。 5、简述家庭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6、简述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与步骤。 、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一节家庭社会工作概述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 家庭社会工作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帮助家庭解决面临的困难,使其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以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发展和情感需要的专业

服务活动。在这个定义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家庭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而开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2)家庭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 (3)家庭社会工作关注整个家庭成员的需要。 因此,家庭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家庭作为帮助对象的各种服务活动的总称。细分则主要包括三部分:以家庭作为背景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家庭作为对象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以家庭作为活动单位的专业服务活动。 不同类型的家庭社会工作的共同特征是: (1)针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干预; (2)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困扰产生的环境因素; (3)为家庭成员提供直接、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增强家庭的能力,帮助家庭成员做好改变的准备; (2)结合家庭的治疗和支持,保证家庭维持有效的家庭功能; (3)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维护家庭成员满意的日常生活方式。 (二)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的区别 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起源不同 家庭社会工作的产生要比家庭治疗早。社会工作者的创始人玛丽?里士满就是家庭社会工作的先驱,她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同时对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考察。而家庭治疗则是系统理论产生后把心理治疗从个人延伸到家庭的尝试和实践。 2.关注焦点不同 与家庭治疗相比,家庭社会工作关注的焦点更为广泛,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包括家庭成员在不同层面的互动交流,而家庭治疗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家庭本身的结构和互动关系。 3.工作理念不同 家庭社会工作更为强调“人在情境中”的服务理念,注重在受助家庭的自然生活场境中开展专业服务。而家庭治疗更为注重家庭系统的服务理念,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结构。 3.专业关系不同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年近三十岁。丈夫长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他经常抽烟喝酒,并且有赌博的爱好。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包揽了家中种地、养猪、养牛所有的农活,但女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家中最后的收入并不多。另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丽芬的公公在她丈夫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婆婆独自一人把儿子拉扯大,而且只有这一个儿子。丽芬和她的丈夫也只有一个女儿,平时都是由丽芬照顾着,所以母女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因为生活负担重,并且与丈夫感情淡薄,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 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二、案主的问题与情景 (由此结构图可以看出,丽芬家属于主干家庭) 首先,丽芬虽是一名已婚妇女,但婚后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受经济条件所困,丈夫外出打工,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居两地。而丈夫又存在许多陋习,虽说外出打工是为了弥补家中经济困难问题,可是抽烟喝酒赌博的所有花销,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减少负担,反而为丽芬增加了负担。 其次,丽芬在家中承担着家庭里的所有重担,但只因为没有为家中添一个男丁,所以婆婆和丈夫都对丽芬冷眼看待,丈夫甚至对丽芬使用暴力,使丽芬心理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再次,丽芬所处的环境是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像丽芬这样挨打,甚至是无法生男孩的妇女,都会做出负面的评价;虽然丽芬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找到村子里的妇联与派出所,但均没有起作用,反而在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负面的经验,加深了自己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无力感和自卑感。 最后,对于丽芬来说,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离婚,然后独自生活,因为从丽芬的身上能看到许多资源优势,比如说丽芬能够吃苦耐劳,她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能够将家里的一切打理的仅仅有条,相对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丽芬懂法,相对于那些其他面对丈夫打骂默不出声的妇女来说,丽芬懂得如果维权。但离婚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境况对于丽芬来说,困难重重,并且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所以仍然需要慎重考虑,这些所有的原因使得丽芬无法抉

家庭社会工作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家庭社会工作期末考试 复习重点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家庭社会工作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单位。 2、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构成状况,它是由全体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组成的稳定的整体性关系模式和维系机制。 3、家庭社会工作:是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结合我国家庭工作现实,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4、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5、家庭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对象进行的治疗模式,治疗师通过与全部或者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二、简答题: 1、婚前准备:心理准备;知识准备;物质准备;法律准备。 心理和意识上的准备:审视双方的性格、习惯及兴趣;促进有效沟通;学习处理冲突;了解婚姻的期望;认识夫妻角色及分工;性和生育计划安排;家庭财务预算安排;重视双方的姻亲关系。 2、家庭治疗的特点:是以家庭而不是个人作为治疗的单位;目标和焦点是改变家庭内不良的互动结构和家庭成员间不良的互动方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个人的

问题和家庭的问题;注重家庭此时的境况以及家庭成员间互动的实际过程,并着重引导家庭向积极的方向改变。 3、家庭的特征: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家庭是一个靠某种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系统;家庭成员间有着比较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经济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有共享;家庭有足够的韧性和稳定性;家庭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4、家庭治疗的原则:中立原则;循环提问原则;积极赋义的原则。 5、家庭治疗师的角色:促进家庭转变的推动者;提供咨询和辅导的教导者;联结求助家庭和有关社会机构的协调者;广泛发动社会资源帮助求助家庭的组织者;对求助家庭表示理解和支持的联盟者。 6、构建良性亲子关系的原则:父母自身行为的控制(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对子女的认识和态度;树立榜样效应);加强亲子沟通(定时沟通;情感发泄);角色互换。 7、家庭功能:正功能:生产消费生育教化和教育抚育和赡养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其他功能还有一些负功能 8、我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婚姻价值——重家族延续轻夫妻感情;配偶选择——重父母之命轻个人自主;夫妻互动——重礼仪规范轻夫妻相亲;婚姻维系——重家庭义务轻个人幸福。 9、华鲁士提出家庭沟通的原则:感受到的爱必须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对方觉知到这种爱。 行动往往比讲话声音大; 重要的就强调,不重要的就忽略;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家庭社会工作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家庭社会工作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1.0分,共15.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某大学社会工作系学生在社区实习时,该社区的一些青少年反映与父母的关系存在一些问题。在详细了解了该社区青少年有关亲子关系的需求后,学生们游说社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该社区十分支持学生们的活动,主动提供活动室以及其他所需用品。于是他们在此活动室里开展了一个为期8周的“亲子计划”活动。此次为期8周的活动属于( )。 A 调查研究方法 B 个案工作方法 C 小组工作方法 D 社区工作方法 E 社会工作行政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提示] 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群体内部面对面的互动,协助小组中有相同困扰的个人增强社会生活功能。小组可以使组员们有“同在一条船”的感觉.通过组员们的互助带动小组成员改变情绪状态,走出困境,最终达到自助与成长。目前小组工作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家庭工作实务中。有专业特点的小组主要还是由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开设,比如社区中开设的“单亲母亲支持小组”、“婚姻成长小组”、“亲子互动小组”以及“老年康乐小组”等。选项C为正确答案。 第2题 B是服装厂女工,丈夫五年前去世,B独自抚养读初中的女儿,平时B对周围的一切很敏感,怕别人同情自己。而最近服装厂的效益不好,B怕自己丢掉工作后母女俩的生活会很困难,于是在万般无奈下去了街道妇联的家庭服务中心向社会工作者求助。接待她的社会工作者了解情况后,一方面就她的生活、压力开展个别辅导,另一方面积极联系服装厂工会。工会主席对此十分重视,马上去B家慰问并表示会帮助她解决生活困难。你对社会工作者在此案例中的服务怎样评价?( )。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设计方案

.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13级社会工作洪丽丽 学号:130302007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服务方案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学习—考试—升学”模式任然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巨大的成长压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被喻为“三重门”,是青年学生一路成长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三道门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青年学生表现出诸多不良反应,首当其冲的是厌学,厌目前青少年厌学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表现为消极怠学,较隐蔽不宜在初期察觉,一旦发现时往往已患病多时了,如装样子,阴奉阳违,或是精神不振,容易疲倦,情况严重的甚至烦躁,影响到家庭关系或是师生,同学关系。有些表现为暴躁反叛,较明显。但程度也更严重,如长期不做作业,上课就睡觉,甚至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一)厌学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厌学主要表现为讨厌学习, 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具体表现在: 1.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 2.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3.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

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因此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 4. 他们对各学科(或部分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预、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意花时间写作业;课外阅读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不愿意参加考试;经常去网吧,听歌、玩手机游戏等;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出走、自杀等等 (二).青少年厌学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客观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难免精华与糟粕俱来,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思想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但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一些腐朽、堕落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学生那本就经不住诱惑的意志,。 (2).家庭环境影响 学生的学习,除了学校,很多事情是和家庭分不开的,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家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苏某,农村户口,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家人对他宠爱有加。初中毕业之后苏某就进入社会,在外面闯荡了几年。20岁时和本村茹某结婚,因未到结婚年龄,所以先在村里举行仪式,两年之后领结婚证。苏某婚后两年,妻子茹某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儿一女女。苏某婚后主要在村附近的小工厂上班,妻子茹某无业在家,主要负责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可是苏某对养育孩子没有兴趣,下班回到家看电视,和别人玩牌,从来不主动看管孩子,一遇到孩子哭叫,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妻子和其因为此种事情争吵过多次,可是苏某没有丝毫改变,并且妻子发现最近苏某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 【问题】 1.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你,请对苏某的问题进行分析。 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你认为该如何进行介入,请列出简要的介入策略。 3.在为苏某一家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些什么 【问题解析要点】 1.从案例的情况来看,苏某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个人方面:家里唯一的儿子且从小受宠,文化水平较低且能力一般。 (2)家庭方面:结婚年龄过早,和妻子容易为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夫妻感情略有摩擦;在对待孩子教养方面,缺乏教养孩子的能力和技巧。 (3)生活方面:个人能力较差,工作一般,一人承担抚养家庭的重担,压力较大。 2.对于苏某可以采取如下的介入策略:

(1)对苏某进行心理辅导。苏某结婚年龄过早,所以导致苏某对象子的降生完全没有做好角色转换,所以苏某还沉浸在个人的自由享受上,没有担负其照顾孩子的责任。所以,对苏某要进行心理调适,并且协助他进行角色转换。 (2)对苏某和妻子进行联合辅导,让两人在交谈中进行沟通和交流,改善夫妻关系。 (3)组织村里的年轻夫妻组成亲子教育小组,邀请苏某一家参加。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邀请教育专家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技巧等进行介绍,让苏某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3.在为苏某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处理好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态度,尊重服务对象自己的选择。 (2)家庭社会工作者要具有成熟的婚姻家庭观,掌握家庭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3)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家庭成员的观点和理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