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尔纳普的逻辑经验主义

卡尔纳普的逻辑经验主义

卡尔纳普的逻辑经验主义
卡尔纳普的逻辑经验主义

第三节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

奥裔英籍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1889-1951)在其早期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中直接从“我”的视角出发,说明弗雷格客观的“真”对思想的引导直接就是真命题P 的存在,罗素对个体事物分层次的描述直接就是命题P对自身的描述。真命题P的意义就是存在着命题P,这个命题P是独一无二的,先行存在的,它代表了思想的一个火花,由这个火花漫延开整个思想;真命题P的指称直接是对真”的假定,假定P 的真,立即产生对-P'的肯定与言说,这就是肯定了或认识到了P这个命题的存在,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命题P 对自身的描述。

、维特根斯坦的生平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有钱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做钢铁生意的大商人,母亲是很有艺术素养、很有艺术造诣的家庭妇女。维特根斯坦兄弟姊妹有8 个,他排行老小。他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维特根斯坦生活在一个精神与物质都富有的家庭。维特根斯坦的母亲经常在家中开音乐晚会,高朋满座,出席这种家庭音乐晚会的都是些名人、著名的音乐家,例如勃拉姆斯(Brahms)维特根斯坦从小也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维特根斯坦接受教育的经历也很普通。他先是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他在14 岁时才开始到异国他乡求学。先后在奥地利林兹、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上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空气动力学(毕业设计:飞机发动机螺旋浆)等专业。在学习期间对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先后读过(英)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德)弗雷格的《算术的基础》,并前往德国耶拿拜访数学大师弗雷格。结果弗雷格在见到维特根斯坦后,认为英国人罗素更适合回答维特根斯坦的疑问。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天赋表示肯定,同意指导维特根斯坦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一二年中,罗素与维特根斯坦探讨了许多有关数学、逻辑、哲学的基础问题。

不久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根斯坦当时刚好回到维也纳,就作为奥匈帝国的自愿兵(炮兵)与俄国人打了几年的仗,后来转向意大利作战。1918年11月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第二年8月维特根斯坦被释放。从1911年维特根斯坦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算起,直到1918年他的早期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定稿,维特根斯坦这七八年始终对数学的哲学基础、逻辑基础有着极大的兴趣,并保持始终如一的思考。《逻辑哲学论》于1921 年在德国的《自然哲学年鉴》第14期上发表,1922年在英国以德英文对照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此后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已经完成哲学思考,带着这种想法他到了奥地利的山区小学去教书。他教小学的时间有七年。结束小学教学生涯后他回到城市生活,并于1929 年重返英国剑桥大学,这时维特根斯坦已经因为他自己的早期哲学代表作而成为名人,几个月后他直接以《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申请并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就留在剑桥大学教书。从1926 年起直到1936 年,他与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来往较密切。维也纳学派自认为读懂《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并从中引申出本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当维特根斯坦于1929年重返剑桥大学,又开始从事哲学研究时,他发现在第一本书中存有严重错误。从1929 年直到1945 年这十六年的哲学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代表作《哲学研究》中。他于1951 年病逝。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哲学学派产生关键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前期提出子主义的

观点,可以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先驱。他后期提出“语言游戏”说,对前期思想展开批判,主张语言的日常使用,反对语言的形而上学使用。

二、语言图像论

并分别对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语言图像”论,这一学说代表了逻辑原

借助于命题P与-P真值运算,组成各种表达式,构成对整个世界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描述是连贯的,表现为命题的一般形式,同时这种描述又是直接针对“我”之外的对象的,世界是可言说的,世界是“显示”出来的。这种描述又是有“终止的”,命题的意义构成一种图像,最初的图像就是命题P 。在维特根斯坦这里,命题的意义和指称仍然是不同的,仍然是有差距的,这种距离表现在世界有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区别,对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要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在其早期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序言中说到,“本书的全部旨义可概述如下:凡是可说的东西,都可以明白地说,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则必须对之沉默。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7页)P命题对自身的认识即是一种言说,即是图像化。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肯定了真命题的指称就是对命题P的指称,就是肯定P命题的存在,这种肯定就是一种认识,某物对自身的认识就是个别的、具体的、图像化显示的,唯有这种图像化显

第四节卡尔纳普的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亦称“逻辑经验主义”。它是分析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严整的运动,也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运动。它由奥地利维也纳学派组织发起,该学派联合了在德国柏林、波兰华沙、英国剑桥等地的学派每年召开一次“科学的统一”大会,并出版刊物《认识》( 1930起)、专题文集及《统一科学》丛书。20世纪20年代形成,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是它在欧洲流行的全盛时期。50年代开始趋于衰落。鲁道夫卡尔纳普(Carnap, Rudolph, 1891-1970)是逻辑实证主义的领袖,他出生于德国,在美国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他在德国耶拿大学听过弗雷格的课,深受其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写出物理学方面的博士论文。他也深受罗素数理逻辑思想的影响1925年,在维也纳学派奠基者石里克的邀请下,卡尔纳普来到维也纳大学,并很快成为学派的领袖人物。1935年12月,为躲避战乱,他移居美国,前后在美国四所大学或研究所从事教研活动。他1956年退休。卡尔纳普的主要著作有《世界的逻辑构造》 (1928) ,《语言的逻辑句法》( 1934) ,《语义学引论》( 1942),《意义和必然性》( 1947)等。

卡尔纳普哲学始终关注科学之间的过渡,它要建立统一的科学语言。这个想法贯穿卡尔纳普思想始终。卡尔纳普在维也纳学派的宣言中与其他两位学派成员共同表达了建立统一科学的愿望,在卡尔纳普这里,这个愿望的实施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他坚持意义的证实原则,后期坚持意义的可验证原则。伴随前后期思想变化,他始终坚持逻辑构造和以经验为基础的原则。可证实原则更多地体现卡尔纳普对逻辑构造方法的使用,

后期可验证原则更多地体现卡尔纳普对感觉经验来源的关注。相应地,卡尔纳普把物理语言看作科学重构的基础,他对语言的关注是双重的,既重视语言纯粹形式的一面,又重视语言与其指称对象的关系,即他所说的语句的语义方面。在语言纯粹形式方面,卡尔纳普提出在原初经验的相似性基础上构造概念系谱(即知识体系),并区分了对象语言与元语言,区分了语言的两种言说状况。对象语言是语言指称的对象,元语言是用来指称对象的语言。物理语言就是直接表达感觉的语言,物理语言表达人对物理现象观察的结果。物理语言是一切科学分支相互沟通的基础。卡尔纳普哲学推进了科学哲学的产生,以他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带动了关于科学命题划界标准的讨论。卡尔纳普哲学也促进了语义学的研究。

、可证实原则: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建立一种综合

卡尔纳普在《世界的逻辑构造》“第二版序”中说明了“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名称所包含的哲学倾向。“长久以来,各种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们都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一切概念和判断都是经验和理性合作的结果……因此问题在于为旧经验主

义和旧理性主义建立一种综合。”卡尔纳普继续说道一于弗雷格的影响并通过对罗素著作的研究,他认识到数学对知识系统的构造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数学之纯粹逻辑的、形式的性质。后来,通过维也纳石里克小组内交谈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这些见解发展成了作为“维也纳小组”之特征的一种思想方法。这种哲学倾向有时被称为“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这个名称应可表示它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成分,即逻辑形式和经验基础。

把一切概念还原为直接的所予在原则上是可能的。“我首先选择一些简单的基本概念,例如呈现于粗糙的经验材料之中的那些官觉性质和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概念作出更进一步的定义。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即使仅仅在少数几个范例中,我们也必须有一种逻辑,这种逻辑远远优于传统,尤其在涉及关系逻辑方面。”(《世界的逻辑构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原初经验与原初经验间的相似性记忆。”……我们

就必须从认识上先于一切他物的东西即‘所予'出发会性,这就是作为总体和不可分的单元的经验本身。”(《世界的逻辑构造》,第124页)我们把经过选择的基本要素,即作为单元的自我经验,称为“原初经验”。(《世界的逻辑构造》,第124页)原初经验x 和y 通过(部分)相似性记忆而被联系起来。(《世界的逻辑构造》,第147页)真正的分析所处理的是具有各种不同成分的对象。卡尔纳普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分析原初经验,这种分析实际上是在不断综合事物的特征,形成我们对事物的最基本的认识。一'9子:试对许多事物进行分析,其中每个事物都有一种或几种颜色。假定总共

有5 种不同的颜色。我们可把“颜色类似”关系定义为:如果两个事物至少有一种共同的颜色,就可以说它们有颜色类似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把颜色类”确定下来,那末这里分析的任务就完成了。(《世界的逻辑构造》,第128、129 页)卡尔纳普要建立的构造系统是一个按等级排列的概念或对象的系谱。他把对象分为四大种类:自我心理的对象、物理的对象、他人心理的对象、社会人文的对象。构造系统的建立,从积极方面说,给出了一个概念的系谱,把一切科学的概念都纳入一个既是逻辑的也是认识论的次序的系统而予以重构;从消极方面说,则使许多重大的传统哲学问题得以澄清,从而划清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世界的逻辑构造》,中译本序)

四类不同对象的构造。低等级:自我心理的构造。从原初经验出发根据相似性原则构造出空间邻近次序和时间先后顺序。中间等级:物理对象的构造。物理对象又分为知

觉的世界和物理学的世界。知觉的世界的构造是从时空世界的构造开始的,最后把一切意识过程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构造出来。物理学世界是一个主体间化的世界,而且有严格的数学表述的规律适用于它。由此我们可以对物理对象组成的全部领域加以特征描述和构造了。高等级:他人心理对象和社会人文对象的构造。他人心理对象的构造在于借助表达关系把心理过程赋予一个他人的身体。正如“我的世界”是从“我的经验”构造出来的,他人的世界是从他人的被构造的经验中构造出来的。最初的社会人文对象是完全根据它们的显现,即根据那些使它们现实化或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构造出来的。在最初的社会人文对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造出所有的社会人文领域的对象,即经济、政治等等。(《世界的逻辑构造》,译序)一切由科学概念构成的命题原则上都可确定其真假。科学的任务是发现真命题并加以次序安排;这个任务的实现首先是建立一个构造系统,即引进概念,其次是确定这些概念的经验联系,在科学上没有原则上不可回答的问题。因为任何问题都是提出一个(要弄清其真假的)命题。但是每个命题在原则上都可翻译为关于基本关系的命题。而且每个这样的命题在原则上都是可由所予来证实的。(《世界的逻辑构造》,第348、349 页)

小结:没有任何问题是科学在原则上不能回答的。卡尔纳普认为,“科学,概念知识的系统,是没有限度的。这并不是说在科学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科学是无所不包的。生活的全部疆域除科学之外还有许多维度;但科学在其维度范围内是没有界限的。”所“ 谓科学知识无限度,意思是说:没有任何问题是科学在原则上不可能回答的。所谓‘在原则上',是指:如果一个有关某一事件的问题由于该事件在空间或时间上距离太远而实际上是不能回答的”,我们就说这个问题相比于那些当前可回答的问题来说是“实际上不能回答”但“原则上可回答的”。(《世界的逻辑构造》,第323页)卡尔纳普认为,“就严格的逻辑意义来说,提出一个问题就是给出一个命题并提出判定这个命题或者它的否定式为真的任务。只有给出了一个命题的符号,即由语词或其他符号构成的语句,才能给出这个命题。”这也就是说,卡尔纳普认为一切命题或问题句子的给出本身就是遵照了一种逻辑规则;对于如何判定这样的句子的真假,我们只要把句子还原为其所表达的事实就可以了,即把句子还原为其所表达的原初经验之间的关系,并判定这种关系存在与否。(《世界的逻辑构造》,第325 页)

、可验证原则

卡尔纳普早期提出命题的证实原则,认为一切由科学概念构成的命题在原则上都可确定其真假。命题证实原则提出的根本用意是阻止人们在哲学上写出似是而非的语句。关于这一点,卡尔纳普在其早期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中说得很清楚:“在使用语词的语言中,要避免这种似是而非的语句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为了认识这些语句,我们必须注意每一个别语词有什么意谓……在一种理想的、逻辑上无懈可击的文字语言中,我们只须考察语法上的词类和词形变化形式。”(《世界的逻辑构造》,第324 页)卡尔纳普始终认为科学命题的真假判定问题至关重要。他后期同意一种观点即认为对于任何给定的语句来讲,永远不能绝对确实地判定它是不是真的。他因此对他的证实原则作了修改,提出一个较弱的科学探索的原则:“一个词项(谓词)是一个合法的科学词项(有认识内容,是经验地有意义的),当且仅当一个将该词项运用到一个给定的实例中去的语句能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可能的验证。”这个原则就是他后期提出的可验证原则,用于对科学命题进行真值判定。(《语言哲学名著选辑》,三联版,第291 页)卡尔纳普后期认为科学命题所表示的是不完善的知识,而不是完善的知识。他在《真理与验证》这篇文章中对这两类知识作了说明:完善的知识“也就是不可能为将来的经验所反驳甚至

不可能为将来的经验所削弱的知识。”而不完善的知识“也就是只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没有绝对的确定性,因而是一种能为将来的经验所反驳或削弱的知识。(这表示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如果可靠性的程度很高,为了实践的目的,我们可以不顾将来是否有反驳的可能)”(《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88 页)语句形式上的差别并不妨碍它们在逻辑上是等值的。例如:

(1)“这个器皿中的物质是酒精。”

(2)“这‘个器皿中的物质是酒精 '这个语句是真的。”

卡尔纳普分析这两个句子:“在我的术语中,(1)属于语言的对象部分,(2)属于元语言部分,用更专门的话讲,属于语言的语义部分。”然而他认为,形式上的差别并不妨碍它们在逻辑上是等值的,它们只不过是对同一个事实内容的不同表述。这种观点的转变促使卡尔纳普提出可验证原则。(《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88 页)关于可验证原则的例子:

(1)“这个器皿中的物质是酒精。”

2)“这‘个器皿中的物质是酒精 '这个语句是真的

现在,根据可验证原则,我们可以说,“酒精”是一个合法的科学词项,因为语句(1)可在某种程度

上得到验证,如果做出了某种观察的话。但是同样的观察也能在某种程度验证(2),因为它是逻辑地等值于(1)的。因而,根据可验证原则,“真的”同样也是一个合法的科学词项。(《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92 页)卡尔纳普在《真理与验证》中指出:“真的”与“得到验证的”(“得到证实的”,“科学上可接受的”)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是很重要的,然而人们通常却未能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真的”在其习惯的意义上是个不依赖于时间的词,亦即我们不加时间标记就可以运用这个词。然而,“得到验证的”却是个依赖于时间的词。相对于其他表述证据的陈述,一个陈述的验证度的语义

概念也是不依赖于时间考虑的。(《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86 页)卡尔纳普分析了下述两个句子。

3.“X口道(在目前这个时刻)这个器皿中的物质是酒精。”

4.“X口道这个器皿中的物质是酒精’这个语句是真的。”

一旦事件(3)出现,那么事件(4)也会随之发生:因为语句(3)和(4)只不过是用不同的词汇描述了一件并且是同一件事,即某某人X 的一定的知识状况。(《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90 页)

对科学检验的步骤的描述是经验科学本身的事情。卡尔纳普说,“我们将更仔细地考察一下验证的概念。这将要求我们描述出科学检验的步骤,并要求我们规定出,作为这样的检验的结果,一个陈述被认为是或多或少得到验证的条件,亦即是被科学地接受了呢还是被拒斥了。对这个步骤的描述不是逻辑的事情,而是经验科学本身的事情(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事情)。” (《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92 页)卡尔纳普认为,经验科学的陈述具有这样的性质,即它们永远不能被确实地接受或拒斥,它们只能在某种程

度上被验证或否证。为了简明起见,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类型的陈述,虽然这两种陈述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直接可检验的陈述与间接可检验的陈述。可以设想这样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中,我们可以信心十足地认为一个陈述在一个或几个观察的基础上得到很强的验证或否证,使得我们能够或者毫无保留地接受它或者拒斥它,那么我们就说这是可直接检验的陈述。(《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92-293 页)卡尔纳普举了一个例子说明直接可检验的陈述。

“我桌子上有一把钥匙。”检验的条件:我站在我的桌子边上,保证照明亮度充足等等;接受的条件:我看见我桌子上有一把钥匙;拒斥的条件:我没有看见桌子上有钥匙。

一个陈述的间接检验,是由对一些在可规定的逻辑关系上支持该陈述的其他陈述的直接检验构成的。例如,存在陈述就是这样的情形。(《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93 页)科学检验步骤的两种重要操作的区别。卡尔纳普认为,当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对直接可检验陈述的验证的分析时,我们必须首先区分出下面两种操作。第一,陈述与观察的对照:观察是这样地进行的并且陈述是这样地表述的,以致人们能够看出陈述是在这些观察的基础上得到验证。例如,如果我在我的桌子上看见了一把钥匙,并且我做出了这样的陈述:“我桌子上有一把钥匙”,那么我就接受这个陈述,因为我承认这是在我的视觉、也可能是触觉的观察基础上得到高度验证的。(《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93 页)第二种操作,陈述与先前已经接受了的陈述对照。一个在第一次操作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陈述被认为是(有充足的理由)得到验证,只要在第二次操作中没有发现由先前的验证所确立的陈述与所考虑的陈述不相容。

第一种操作更重要,没有它就没有验证。第二种是一种辅助性的操作,它的作用基本上是否定的或调节的:它可以用来清除科学的陈述系统中的不一致的成分。(《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94 页)卡尔纳普认为,密切注意科学检验过程的这两种操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有助于澄清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例如,关于在科学检验的过程中,陈述是否必须与事实比较的问题。他认为,如果“陈述与事实的比较”指的是前述第一种操作的步骤,那就必须承认这种步骤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对于科学检验来说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94 页)卡尔纳普认为,使用“比较”的表述在谈到“事实”或“实

在”时,容易诱使人们滑向一种绝对主义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我们被认为是在探究一种绝对的实在,这种实在的性质被假定为固定不变的,不依赖于为描写它所选择的语句。然而,关于实在问题的答案不仅取决于这个“实在”,或取决于事实,而且也取决于描写所使用的语言的结构(以及概念的集合)。关于陈述必须与事实(实在)比较的断言不是假的,但却是以一种潜在地令人误解的形式表述出来的。(《语言哲学名著选辑》,第295 页)

小结:卡尔纳普关注科学上语言的统一。卡尔纳普从早期提出科学命题的可证实原则到后期提出科学命题的可验证原则,他始终在做一件事,即澄清经验科学命题。他认为,在科学上有一种语言的统一,即各门科学的词项有一个共同的还原基础,这个基础是由极有限的而同性质的一类物理语言的词项构成的。(《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51、498 页)

本章练习

思考题

1.试述弗雷格对语词含义和指称的区分。

2.什么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3.试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内容。

4.维特根斯坦语言批判的对象是什么?他的语言批判观内容有哪些?

5.试述卡尔纳普的可证实原则(包括原初经验,对四类不同对象的逻辑构造等)

6.卡尔纳普的可验证原则是什么?他为什么从可证实原则转入可验证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