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拉作业指导书学习资料

张拉作业指导书学习资料

张拉作业指导书学习资料
张拉作业指导书学习资料

目录

1 目的 (2)

2 适用范围 (2)

3 编制依据 (2)

4 部门职责 (2)

5 施工工艺流程 (2)

6作业准备 (3)

7施工工艺 (6)

8.施工过程控制要求 (10)

9.质量控制与检验 (11)

10 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13)

11 质量记录 (14)

1 目的

为指导施工人员操作规范,加大技术标准控制,严格控制后张梁特殊工序预应力施工质量,实现张拉作业的标准化、程序化,编制此指导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扶余制梁场生产通桥(2005)2101-Ⅰ、通桥(2005)2101-Ⅱ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预应力作业工序。

3 编制依据

TB/T3043-2005《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桥简支T梁技术条件》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扶余制梁场《企业标准》、《施工工艺细则》

扶桥施(2011)2101-Ⅰ、Ⅱ

4 部门职责

4.1梁场工程技术室负责本指导书的编制、修改、监督检查和指导实施,是本指导书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书的条文解释,归口管理,确保预应力施工按本指导书要求进行。

4.2设备物资室负责按要求购进原材料,钢绞线、锚具、夹片等原材料进场时通知试验室试验。

4.3安质环保室安排质检员负责对工序过程进行监控、对工序最终产品检查,并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查,工序最终产品须经监理工程师签认合格;

4.4试验室负责原材料检验、张拉设备校验和试件强度的检测,将检验结果及时反馈工程技术室、安质环保室。

4.5张拉班组应按要求配置人员、设备;负责施工机具、机械设备的运行及检修;负责钢束下料、穿束,并按施工图纸及规范要求张拉,组织并实施工序作业,负责自检合格。

5 施工工艺流程

张拉工艺流程

6作业准备

6.1技术准备

对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条件特点等因素,制定严密的施工方法,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明确施工质量检验方法。

6.2施工准备

6.2.1梁体条件

初张拉要求混凝土抗压强度≥33.5Mpa。

终张拉混凝土抗压强度≥58.5Mpa,弹模强度不低于36Gpa,龄期不少于14天。

1、梁的外观尺寸、孔道、锚垫板位置正确,无较重的外观质量缺陷。

2、清除梁端部锚垫板上及喇叭口内的水泥浆。

6.2.2 人员准备

梁场张拉施工的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劳动力的配置必须满

足安全,工期要求。设预应力工班一个,工班8人负责张拉作业。

每个作业工班人员配置表

其中技术主管为工程技术室技术人员,其余为工班人员。

6.2.3 机具准备

1.千斤顶:

⑴2台YDCW3500B型(32m曲线梁终张用)、4台YDCW2500B型穿心式千斤顶,张拉专用架4套。

⑵千斤顶由试验室进行标定,千斤顶、油压表、油泵一定要固定配套使用,如果更换要重新标定。

⑶标定完毕,由试验室负责计算标定相关参数,对张拉油表读数进行调整。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应校正千斤顶:

(1)千斤顶使用周期超过1个月或200次张拉作业。

(2)千斤顶发生故障修理后。

(3)张拉过程中预应力钢绞线突然断裂。

2.油泵:

⑴油泵采用ZB2—500型电动油泵。

⑵油泵的使用要求:

a、电源盒要加接地线,并随时检查各处绝缘情况,以免触电。

b、油管与接头要随时检查,以免发生爆裂事故,油泵带压工作时,不得拆卸接头、管路及压力表。

c、开机前应先打开控制阀(空载起动),使用前应检查安全阀调查压力是否适当,并保证其灵敏、可靠。

d、油箱内的油量,必须满足油泵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一般应多于油箱容量的85%,不足时应加以补充。油面过低,泵内推力轴承露出油面时,应注意不得长时间工作。

千斤顶及油泵除应满足上述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规定:

a、高压油泵及千斤顶在高温天气使用时,一般油温不超过50℃,最高不超过60℃。

b、操作人员应熟悉油泵各项指标要求,能熟练掌握机械性能及操作要求。

c、张拉前应检查电路、油泵、千斤顶油路情况,确认不漏油、漏电时,方可工作。

3.油压表

张拉油表,主缸油表0.4级,回油表1.0级,最小分刻度为0.5MPa,表盘最大量程为60MPa,表盘直径为150mm。

6.2.4材料准备

1.预应力筋

预应力筋采用1×7标准型抗拉强度1860Mpa的低松弛钢绞线,公称直径为ф15.20mm 。其技术指标应符合GB/T5224-200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的规定。其尺寸允许偏差见下表:

钢绞线力学性能应符合下表规定:

钢绞线尺寸及拉伸性能(标准型)

注:常规检验时不检验应力松弛性能。

2.锚具:

⑴锚具采用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锚具。

⑵施工中采用15-7、15-8、15-9、15-10、15-13夹片锚,技术性能符合TB/T3193-2008《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的规定。

6.2.5工环境准备

⑴场地平整。

⑵张拉施工现场必须有遮挡防护措施,具有安全警示牌、安全操作规程。

7施工工艺

7.1钢绞线的下料、编束及穿束

7.1.1钢绞线制作

(1)钢绞线束孔位不同,其长度各异,须编号并事先标出全长,列表交工班据此下料,编号后在两端挂上铁皮小牌,注明编号,分别存放,以免混杂。

(2)预应力钢绞线的下料长度=孔道长度+工作长度。

(3)下料前将钢绞线包装铁皮拆去,拉出钢绞线头,由2~3名工人牵引在下料槽缓缓顺直拉出钢绞线,按工程技术室下达的尺寸画线、下料,每次只能牵引一根钢绞线。

(4)预应力钢绞线采用砂轮锯切断,钢绞线切断前的端头先用铁丝线绑扎,下料过程中先将切口处两侧绑扎,再行切断。严禁用电弧切断,不得经受高温焊接火花或接地电流影响,下料后钢绞线不得散头。下料工人牵拉钢绞线过程中,由于钢绞线弹性大,要特别注意安全,单人不得牵引作业。

(6)钢绞线下料后,在自由放置的情况下,预应力钢绞线须梳整、编束,确保钢绞线顺直、不扭转。编束用22#铁丝绑扎,绑扎时要使一端平齐向另一端进行,每隔1~1.5米扎一道铁丝,铁丝扣弯向钢绞线束内侧,编束后须顺直不扭转。绑束完毕后,按梁体孔道所用钢绞线规格挂牌,防止错用。

(7)钢绞线束质量标准见下表

7.1.2钢绞线穿束

(1)钢绞线穿束前检查锚垫板喇叭孔及压浆孔内是否有灰碴和积水。最后检查孔道有无串孔现象,在保证管道畅通,穿束可以顺利进行的情况下才能穿入钢绞线。

(2)钢束在移运过程中,采用多支点支承,支点间距2.5m,端部悬出长度1.0m,严禁在地面上拖拉,以免创伤钢绞线。在贮存、运输和安装过程中,采取防止锈蚀、污染及损伤的措施。

(3)钢束穿入梁体混凝土孔道,采用人工穿束。6-8人合力将钢绞线推进孔道,并保证两端外露长度要基本一致。

(4)当穿较高位置的钢束时,在穿入端搭设平台,以保证穿入端钢绞线顺直。

(5)穿束时要有专人指挥,穿束后逐束按设计图纸和技术交底核对,以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6)编束前要求测量钢绞线的直径,根据测量的钢绞线直径选择限位板。

钢绞线直径与限位槽槽深对照表

7.2预应力张拉工艺流程

7.2.1本梁场T梁张拉分二阶段进行:第一次为初张拉,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33.5Mpa (由试验室出报告单)时进行。初张拉后梁体可移出制梁台位。第二次为终张拉,该工序在存梁台座上进行,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58.5Mpa,由试验室出报告单)及弹性模量达到36GPa,且龄期不少于14天后进行。

张拉时的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要求以现场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的试压报告为准。

a.张拉前必须有工程技术人员下达的油表读数通知单,油表读数通知单中明确油表、千斤顶一一对应,油表读数一目了然。

b.预应力张拉以油表读数为主,伸长值进行校核。当伸长值超过±6%时,停止张拉待查明原因后方可继续张拉。

c.预应力采用两端同步、左右对称、同时达到同一荷载值的方法控制,不同步率控制在5%以内,最大不平衡束不超过一束,张拉顺序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预施应力采用三控措施,即应力、伸长值和持荷时间,张拉过程中保持两端的伸长量基本一致。

7.2.2 在预应力钢筋终张拉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孔道及锚口摩阻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根据实测数据,由中铁咨询公司桥梁设计研究院对预应力束张拉值进行调整,以保证各束预应力值符合设计要求。

7.3 初张拉工艺

7.3.1梁体强度要求

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初张拉要求的强度时,即可进行初张拉作业。

7.3.2张拉程序

初张拉工艺流程:0→0.2σK(测千斤顶油缸伸长量、测工具夹片外露量)→σk'(测千斤顶油缸伸长量、测工具夹片外露量、计算钢绞线伸长值,持荷2min)→缓慢回油至0→锚固(测工作锚夹片外露量)。

7.3.3千斤顶、锚具和夹片安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