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毕有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毕有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毕有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毕有余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基础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

1.“教育心理学旨在对研究教育者提供有关人性变化的知识、以供其建立教育理论之用”(桑代克)

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П.Ф.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

3.研究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潘菽《教育心理学》)

4.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D.P.奥苏伯尔)

5.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的科学。(《美国教育百科全书》)

我们的看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理论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早期:

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现在: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2.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生物因素(组块);社会因素(旁观者效应)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理论任务:

学生学习与动物学习有何异同?

怎样解释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对行为的作用?

2.应用任务

(1)指导教学实践

奥苏伯尔1957: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有积极的作用

(2)解决课堂问题

提问;“国”字;

一、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用?

(一)目的:

应用客观的研究方法来检验有关学习影响因素的各种观点,探讨众所周知或鲜为人知的某些问题,形成某些原则和理论。

教育规律很多不是想当然的。

按能力分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批评错误行为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

(二)意义:

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创新能力(“挑战”曹冲)

2.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例如:逃学厌学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的本质规律和事实

(二)系统性原则: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考察(整体性、结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最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教育心理实验

实验法:有意控制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产生,或适当地改变条件,以观察心理现象的变化。

1.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应用专门精确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多用之研究简单的心理现象,而用于研究复杂的、多变化的心理现象,就显得不够了。

2.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创设并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既是主动创造条件,又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因此它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内研究学生心理最常用、最适用的方法。既可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又可用于研究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

是观察人的行为和表现,加以系统地叙述,进行分析研究,判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科学观察的步骤:

(1)在观察前需要有一定的目的与计划,做好准备工作;

(2)观察必须有选择性。要观察一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那些计划之内的重要事实;

(3)观察不仅需要真实,并要有正确的解释。

4.访谈法

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量化。

5.个案法

个案法又叫追踪研究,就是对某一被试对象,在较长时间里甚至长达几年、几十年连续进行观察、实验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的方法。

优点:研究的结果具有连续性,避免偶然性,而且研究的结果比较真实。

缺点:被试者只是个别人,不带普遍性;由于研究的时间长,被试者可能变化,有时难以研究到底。

6.行动研究:

所谓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它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探索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主旨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行动来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②行动研究的一般程序

a.计划

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和制订计划。

b.实施

主要任务是:一边行动,一边观察。它是整个行动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

c.反思

主要任务是:对行动实施的效果和过程全面进行总结、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7.作品分析法

8.教育经验总结

四、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1、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2、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3、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教学与心理学思想的早期结合

中国: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荀子:“教学相长”

西方:

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

二、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Thorndike)(美):

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

190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三、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

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s:

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三、成熟时期(60s—70s)

60s:

布鲁纳(J.S.Bruner):发现学习。注重学科系统性教学。

70s: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则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近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6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四、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

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有效教学的要素

1、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科知识水平、教学策略、目标设定和教学计划、课堂管理技巧、激励技巧、沟通技巧

2、责任心和动力

最出色教师的特点

1、有幽默感

2、课堂生动有趣

3、学科知识渊博

4、讲解清晰

5、花时间帮助学生

6、公平对待学生

7、把学生视为成人对待

8、和学生关系融洽

9、关心学生的感受

10、对学生一视同仁

最差劲教师的特点

1、课堂枯燥乏味

2、讲解不清晰

3、偏爱某些学生

4、态度糟糕

5、对学生期望过高

6、不和学生交往

7、作业太多

8、太严格

9、不帮助学生

10、缺乏对课堂的控制力

动物和人有何异同?

劳动?使用工具?思维?直立行走?语言?生理差异:人的大脑;语言器官;

导致变化:制造工具;复杂的发音

生成的能力:想象力;直觉;抽象能力

厌学与逃学

1.表层原因

(1)学习跟不上

(2)不想跟上

2.深层原因

(1)学习跟不上的原因

知识的准备与承接问题

学习方法欠缺

智商问题

(2)不想跟上的原因

讨厌老师

寻求自尊

总体计划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预期目标。

拟改变的因素。

行动步骤与行动时间安排。

研究人员及任务分配。

搜集资料的方法。

生态学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五种环境系统影响人的发展:

1、微观环境(个人与家庭、父母、同伴、教师之间的作用)

2、中间环境(家庭与学校、家庭与同伴等)

3、外部系统(教育局、社会保障系统等)

4、宏观系统(文化)

5、时序系统(童年经历的前人未经历的事件)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内部条件:认知结构

学习策略

学习动机

人格特征

情感特征

意志特点

……

外部条件

教师的特征

教材的编排

教学组织形式

竞争与合作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文化背景

……

我国的分类

知识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五、教学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是促进学习者能力和倾向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师生双边活动。

海马损伤与关系性学习能力的丧失

患者H.M.为治疗癫痫症切除了海马,出现了顺向性遗忘。病人能够进行对话,能复述句子和心算(短时记忆能力未受损)

能够记得早年发生的事情,人格未变,温厚有礼

(长时记忆能力未受损)

但是不能记住新认识的人名,搬新家后经常迷路,无法学习新东西。

(缺乏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能力。)

Neil R.Carlson著、苏彦捷译《生理心理学》第12章

一、学习与个体身体发展

成熟主要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生理结构、生理功能、本能行为的发展。

1.学习以一定的成熟为自然前提

2.学习可以促进成熟

二、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通过学习来实现

2.学习依赖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状况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学习的适合性。

影响学习准备的因素是成熟与先前的学习。

学习准备有哪些要素

知识技能、必备的先导知识

学习动机

学习的策略

准备教学中的操作

目的:为新学习铺路。

为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提出一些引发动机的问题,叙述不寻常的事件,或以其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问题的答案及反应,进而揭露学习的目标。

为了让学生对新学习有所准备,应激发学生对重要先备技能的回忆。

第三章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关于认识过程的几个概念:

图式:存在于头脑中组织和理解信息的概念或构架。(车、太阳系)

运用和修改图示的途径:同化与顺应

同化:儿童将环境纳入到已有图式中(量变)

顺应:儿童调整自己以适应新信息(质变)

组织:将孤立的行为集合为高级、运转更加顺畅的认知系统。

平衡:发展与认知能力之间的矛盾与调和过程(发展的动力)

二、皮亚杰的认知阶段

(一)感觉运动阶段(0-2)

首先,“主体、客体的区分”及“客体永久性”的建立。

其次,行为目的性的产生。

(二)前运算阶段(2-7)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比感觉运动阶段更为符号化和象征化,但是不具备运算思维,表现为自我中心、泛灵论和中心化思维

所谓自我中心,不能区分自我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

泛灵论: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命的特征。

中心化思维:只能考虑到问题的一个维度,而且不能逆转思维(1+2=3,3-1=2)

自我中心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

不可逆思维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

现象学因果关系

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

前运算儿童的教育建议

1.让儿童进行分类训练

2.进行社会交往以缓解自我中心倾向

3.让儿童对事物的大、小,长、短,高、矮等进行比较

4.让儿童进行排序训练(时间和空间维度)

5.下结论时为自己的结论找到依据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同时考虑到问题的多个维度。

守恒性的获得。

具有分类能力,但是限于具体情境,难于解决抽象问题。

具有了理解序列化和传递性的能力

具体运算思维儿童的教育建议

1.鼓励学生发现概念和原理。

2.让学生参加运算任务

3.让学生进行面积、重量和置换体积守恒活动

4.练习依次排序和颠倒排序

5.解决问题时要求说出答案的依据

6.分组活动相互交换想法

7.确保课堂教学多样,足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8.讲授复杂知识时,应该制作直观教具

9.激励学生运用科学、体验科学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

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真正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才能进行假设检验、推理论证以及科学思考。

但是进入了另一种自我中心阶段即“青春期自我中心”

自我意识过度增强:别人像自己一样关注自己、认为自己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

青少年思维会对其人格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呢?

1.理想主义

2.长期价值观

3.伪善

4.创造力

5.耍笨

6.自我中心主义

7.白日梦

理想主义

会发展出类似弥赛亚情结(Messianic complex),把自己的本质角色界定为人类的救赎者。

到了青少年晚期,他们的注意力通常就会从自我中心主义转变到新萌生的社会中心主义。

在青少年成为政治理想主义使徒的同时,他们也会成为劣势族群的守护者。

知觉之社会之不公,镜射到自身内在的挣扎冲突:

青少年对他人苦难的同理能力,其实是源自于其自身内在的骚动不安。由于心理位置上的不安全感,他们便很容易认同弱者、穷人以及遭到自私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多半在口头上反抗,很少将人道理念付诸行动。

长期价值观

开始将自己看成大人,规划自己的人生,关心未来,并且对外在世界的变迁有自己的见解。

随着形式推理的发展,接着就会发展出长期蕴含的价值观,而不再只是立即的满足与目标的完成。

伪善

青少年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因此他们常被认为是伪善(hypocrisy)的一群。这是因其心智尚未成熟,以为理解了道德标准即代表自己完成了,其实在具体化为行动上有很多细致的内涵,并非一蹴可及。

青少年有能力思考自身、自己的想法、与社会的要求,也会导致另一种形式的伪善:被期望不是自己想要的、又不能表达自己怕伤害别人

假装成他们不是的样子。

假装成为他人期望的样子。

创造力

检验青少年思考过程与创意行为之间的关联,会发现一个负面的关系:有些青少年会变得越来越缺乏创意。

事实上,他之所以变得比较没有创意,是因为要顺从许多压力──来自于其同侪与社会两者。他们必须以顺从换取被接纳。

较有自信之青少年较愿意去冒险从事梦想性与创造性的活动。

耍笨

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处理问题而导致失败,这不是因为问题太复杂,而是因为问题太简单了。

处理形式运思的能力使青少年可以考虑各种替代方案,但这个新的能力还没能完全掌控到兼顾细节、优先级及全面性等。因此,青少年会看起来笨笨的,并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没有经验。

自我中心主义

他们开始发展出一种新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有两个表现方式:

想象的观众

个人神话或个人式寓言

白日梦

青少年对自己思维的反思能力越来越强甚而跳离现实,其后果之一即是导致越来越多的白日梦。

白日梦中对失败的罪恶感和恐惧感逐渐减少,意味着处理负面经验的认知能力日益发展精进(Gold & Henderson, 1990)。

白日梦藉由想象而具有测试替代行为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实用功能。

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的教育建议

1.要明白很多青少年并不是完全具有形式运算思维

2.提出并邀请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假设

假如一个女孩总是受到别人的排斥她该怎么办?

3.提出问题,并建议几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说明调查抢劫案的几种方法

4.选择全班熟悉的某个特定问题,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如果我们要使经济走上正轨必须考虑哪些问题?

5.要求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实施步骤

6.让学生进行一些调查和分析活动

7.要求学生写作时创建分级大纲

8.明白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可以使用形式运算思维,其他领域不一定会达到这一水平。

皮亚杰学说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1.采取建构主义的方法

儿童只有在主动寻找答案时,学习效果最佳

2.促使而不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观察、倾听和提问来帮助儿童加深理解,并提出相关问题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答案

3.注意讲课语言要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

4.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

不要过分逼迫孩子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5.将课堂变成探索和发现之地

多采用讨论和非限定任务的内容进行授课

运动会的购买器材的预算

第二节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一、维果斯基的主张

(一)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

(二)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对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的掌握。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和诠释,才能理解儿童的认知能力。

二、维果斯基的几个观点

(一)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头,为发展开路。教学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定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脚手架方法

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逐渐改变帮助的水平。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想法丰富,但杂乱,技能娴熟者的帮助可以使儿童理顺这些想法,使其思维更加合理和系统。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对自我中心言语功能的不同观点

三、维果斯基的学说对教育的启示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教学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教育应该适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发展的进程

(二)运用脚手架的方法

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或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励他克服困难

(三)让能力更强的伙伴当教师

(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懂得学习和学习中团体的关系

(五)监控并鼓励学生使用个人语言(自言自语)

(六)重视儿童发展的潜能开发而不是智商的提高

第一节西方学习理论的几大体系

联结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

巴甫洛夫:

消退: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初期,其它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

分化:条件作用建立后期,有机体可以辨别相关刺激与无关刺激,以有选择的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做出反应。

华生:

频因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惯中起重要作用。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贡献:

巴: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

华:将巴的理论引进学习领域,促成了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形成

局限: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

目前应用这一原理的领域:

(1)条件性恐惧

(2)广告

(3)药物成瘾机制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

(一)人物与实验

斯金纳其人:

行为主义的领袖

B.F.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白鼠学习实验:

人与动物的迷信倾向

操作性条件反射观:

行为的分类:应答性vs操作性

条件反射的分类:

应答性条件反射:反应由刺激情境引发,即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后引起。

两者的区别:无条件刺激引发vs自发产生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

操作学习的过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反应→强化的过程。

三)理论应用——程序教学理论

原理

学生要形成教育者希望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一时作不出来,可以采用连续接近法,通过设计好程序不断强化形成最终行为目标。

教育的行为就是设计好教育特定步骤的强化,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应用

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明确说明学习目的

2.小步子的逻辑系列

3.学习者主动地作出反应

4.信息的及时反馈

5.低的错误率

6.按学生自己的速度完成教学程序

程序教学可以使用程序课本也可用教学机器进行。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负强化: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

四、社会学习理论

(一)人物与实验

班杜拉其人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

观察学习实验

二)基本观点

学习实质:

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行为习得的途径:

一是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是直接经验的学习;

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形式

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过程:多次出现、示范行为越明确、观察者感觉能力、注意的唤醒水平

②保持过程

象征性复述、动作性复述(即时模仿、延迟模仿)

③动作再现过程

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起动、反应的监察和依靠信息反馈对反应所进行的改进和调整

④动机过程

A.他人对学习者模仿行为的评价;(外部强化)

B.学习者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的评估;(自我强化)

C.他人对示范者的评价。(替代强化)

观察学习的影响因素:

三元交互作用论: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与行为因素是交互决定的,这些因素之间彼此交互影响,双向地相互影响。榜样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儿童最喜欢模仿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家庭中的父母与学校中的教师,一向被视为儿童模仿的榜样人物。

2、儿童最喜欢模仿与他同性别的人。

3、儿童最喜欢模仿曾获得荣誉、出身于高层社会及富有家庭儿童的行为。

4、同级团体里,有独特行为甚至曾受到惩罚的人,不是一般儿童最喜欢模仿的对象。

5、同年龄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儿童彼此间较喜欢相互模仿。

三)理论应用—有效地运用观察学习

1.注意你的言行,为学生做良好的示范

2.示范和传授新行为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明确示范细节

3.选择合适的同伴作为榜样

4.利用班级的客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5.注意儿童在传媒上可以观察到的榜样

一、学习的完形说

(一)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而非形成S-R联结。

(二)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而非试误过程。

顿悟说:认为学习不是依靠盲目的尝试、偶然的成功,而是由于对情境中关系的理解而突然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三)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意识、观念为中介。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一)学习是有目的的

(二)学习实质在于对符号—完型的认知

学习的实质在于认识环境条件,形成目标—对象--手段“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

(三)在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还存在一个中介变量。

S—O—R

三、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实质

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人的认识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

学习结果

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表征)。

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representation)。并认为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三)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特点:

①发生较早;

②内容是无定论的实际材料;

③过程复杂

优点:

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发现法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形成并发展认知结构。

模式特点:

①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不是围绕一个知识项目展开;

②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

③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学科基本结构:指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就是以容许其他很多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就是要从事物的根本联系上去把握事物。

机械学习的实质

只是逐字逐句地记住新概念的定义,并没有获得定义的内涵。

倘若在“扇形”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者对“圆”、“圆半径”、“圆弧”等概念是一无所知的,或者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就无法通过定义使扇形概念与起固定作用的圆概念联系起来,导致新概念的学习可能成为机械学习

机械学习的原因

机械学习的外因:与学习材料的意义性有关。学习材料的意义性,即指材料本身的逻辑意义,也指它对学习者的潜在意义。

机械学习的内因

首先,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相应的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知识,没有适当的知识基础

其次,缺乏意义学习的心向,缺乏主动地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不求甚解

最后,缺乏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并使之相互作用的积极性,不肯动脑思考,这样,旧知识得不到改造,新知识也就得不到实际意义,那就必然产生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语言文字及其他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开展有意义学习避免机械学习

1.组织好教材

教材没有组织好,缺少解释性的基本原理,任意呈现一些没有关联的事实,是产生机械学习的原因之一。2.联系已知学习新知

未能将新的学习任务同以前学过的材料联系起来,是无法同化而产生机械学习的原因之一。为此,教学必须是弄清楚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3.学习以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

过早地用纯语言讲授法去教认知发展尚未成熟的学生,既违背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也容易导致机械学习

4.以理解为学习评定的重点

检查学习成绩,只求用相同的语言或相同情境下材料的复现,只要求认识一些孤立的事实,是导致机械学习的“指挥棒”。为此,评定以意义的理解为重点是避免机械学习倾向的重要措施之一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比较

(1)发现学习适合于学前儿童、小学低年级儿童;适合于年长学习者学习新学科或新材料的早期阶段;适合于学习比较具体的概念与规则;适合于学习探索问题的方法。

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适合于学习较抽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2)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各种问题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的。

(3)发现学习的教学指导难于为教师掌握;接受学习的教学指导比较容易掌握

(4)发现学习耗费时间多;接受学习有时间经济方面的优越性。因此,发现学习不能成为传授系统知识的主要方法。

(5)发现学习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内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6)发现学习不一定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的。

(7)无论是对于概念学习,还是对于规则学习,目前并没有发现二者之中那一种学习方式占有优势。有指导的发现在许多方面优于纯粹的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1.先行组织者的定义: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抽象、概括和

综合水平而又与学习材料有关。

设计目的:为新知识提供

观念上的固定点,充当新旧

知识联系的桥梁。

2.先行组织者的呈现要求

(1)组织者的抽象、概括、综合水平要高于学习材料,且与学习材料有关联;

(2)组织者的呈现不必详细,以学生熟悉的语言和观念来呈现;

(3)注意唤起学生头脑中与组织者有关的知识经验。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第一,认识并非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镜面式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的知识都是建构出来的;

第二,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主体的认知结构亦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个体建构主义

关注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特征的,主要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原来的认知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有更大的连续性。

极端建构主义有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突出强调认识活动的建构性质,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主体的建构,我们不可能具有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认识,认识活动就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即是主体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出对外部世界的意义;

其次是认为各个主体必然地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基础(或不同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就同一个对象的认识而言,相应的认识活动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必然地具有个体的特殊性。

社会建构主义

强调学习是个社会参与过程。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文化互动更重要。该取向主要是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建构主义的核心在于对认识活动的社会性质的明确肯定,认为社会环境、社会共同体对于主体的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个体的认识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的。

所谓的“意义赋予”包含有“文化继承”的涵义,即经由个体的建构活动所产生的“个体意义”事实上包含了对于相应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继承。

社会建构的应用——合作学习

实行小组奖励

每个人都要承担责任

同伴辅导

分开评价

注重进步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二)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一)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

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

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对应性的判断)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权威阶段(6-8岁)

大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3.可逆性阶段(9-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

人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内化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社会规范的认同和社会规范的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一)一般认知能力

(二)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

(三)个人原有的信念

(四)社会道德环境

(五)强化与惩罚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二)道德信念形成的条件

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除了要有对道德准则及其意义的较深刻的理解外,还赖于多种条件:

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3.对照道德准则开展道德评价

4.获得社会反馈

(三)道德认识的培养

(1)给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

(2)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3)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榜样教育。

(4)努力避免“意义障碍”的消极影响。

(5)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感的分类

【苏】安东诺夫(Д.Б.Андонов)对道德感的分类

1.直觉的(直接的)情绪体验

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二)培养道德感的建议

(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

(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

(3)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

(4)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应注意:

创设重复良好的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提供良好的榜样;

在有意练习时要明确练习的意义、目的与阶段要求,不间断地坚持下去。

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培养道德感还应该注意到学生情感的调节与消极情感的根除。

根除坏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

道德行为的训练

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

1、嫉妒:对他人的某些素质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甘心或憎恨,甚至打击别人以抬高自己的心理反应。培根: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中,爱情和嫉妒是最令人难熬,也是最难以自制的。

嫉妒产生原因:竞争或比较中受挫产生,虚荣心和不自信是产生嫉妒的温床。

嫉妒心理两个特性:

(1)指向性:嫉妒的对象往往只是局限于在自己周围的圈子,是那些比自己“能干”和“幸运”的人。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17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名词解释 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4、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5、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6、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

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7、下为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为学习包括两种形式:相关类属学习和派生类属学习。 8、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了相关类属学习。 9、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教学实际中,直观有三种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1、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概述 (一)含义&特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二、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 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 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精心整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为什么将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A在时间上,《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版,1884年又再版,是儿童心理学着作 B C. D. 2. A. C. D.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心理发展的观点。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A.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a.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C.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伦理性原则 5. A. B. C. D. E. 6. A. B. 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 7.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A.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B.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C.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D.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E.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F.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G.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 H.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8. A.7岁)C. 9. 10.心理发展的原因: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最新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判断、选择 1.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人格:人格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人格的表现。人格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前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态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自我调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5.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6.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针对实用主义教育不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缺陷,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位”的新思想。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在于认知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早期教育、学习动机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7.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随后在1013-1914年将其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8.1879年,“心理学之父亲”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 一、填空题(有15空,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P22 2、高等教育心理学史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P27 3、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P35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避免违背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P35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于高等教育实践,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35 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的教学风格。P46 7、教师的领导方式包括强硬专断(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四种类型。P46 8、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可以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P51 9、反思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的反思)三种类型。P58 10、教学反思分为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和(积极的验证阶段)四个环节。P59 11、研究者提出了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P61 12、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82 13、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负强化),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是(惩罚)。P97 14、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P97 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P101 16、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P103 1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P112 18、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P112 19、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通常随着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P113 20、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种类型。这是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分类反思。P116 21、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个部分。P122 2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P123 23、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需要。P124 24、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P142 25、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它们是认知结构的(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和(它的巩固性)。P145 26、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P178 27、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发展理论】 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二、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1、是体型外貌的变化; 2、是脏器机能的健全; 3、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三、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 四、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 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以一句“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闻名于世。 六、行为主义学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心理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也有一句充满自信的经典论断:“P16” 七、维果斯基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二是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八、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在一般家长的信条中,孩子的发展有一些“黄金时期”,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言的“关键期”。 九、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②、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但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选择、优化、补偿这三者的协调。 十、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 十一、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 十二、华生的论调完全否认了遗传作用,并且鼓吹教育万能论; 十三、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十四、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章认知发展】 一、一个人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都属于认知活动; 二、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三、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 现出突发性的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 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即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如同人爬楼梯; 四、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 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五、领域一般性: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理论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 六、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彼此独立的。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为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

P《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 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内容包括5个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和3个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多选:教学媒体都有哪些形式,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心理学发展[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布鲁克4成果)] 简答题:心理学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3、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 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1、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 多选和简答题: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可逆)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童年期[小学6、7-11、12]和少年期[初中11、12-14、15] 填空:1、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3、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感知的能力。 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 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 简答题: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初中5、高中:个性化的情感和浪漫的热情]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底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阶段是理性、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2、思想比较敏感3、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 二、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基本内容 1、发展是一个建构过程,使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童话和顺应两种作用恶化过程。[填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示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图示是指动作的机构或组织。4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例子判断哪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简答和多选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成熟、连续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多选1、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论、内化学说、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心理发展观儿童认知发展4个表现p38页[a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a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b语言符号系统c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辨析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2种水平:1现有的2借助其他方式启发可达到的较高水平,二者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的最新发展区。 #大题的可能性较小: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46图 1、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 2、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冲突 3、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则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4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分期8个46页图 #填空1、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热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方面的差异。2、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学习风格使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倾向。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都属于学习风格范畴。 4、学习风格的6个类别[a知觉偏好b物理环境需要c社会环境偏好d认知方式e最佳时间f动机和价值观]5大因素[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3个风格[认知、情感、生理] #多选:1、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瑟斯顿7种主要的智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吉尔福德三维机构模型: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斯皮尔曼: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3、智力的个体差异分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4、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对时间节律和感觉通道的偏爱]、心理要素[归类的宽窄、信息的及时加工和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得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以及学习坚持性的高言语表达能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和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 5、学习风格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认知风格是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简答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