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标准

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标准

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标准
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标准

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标准

国内LNG汽车技术标准制定的进展

1 负责制定技术标准的部门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门设立了燃气汽车标准分委员会,其归口单位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全国燃气汽车等专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标准制定归属该分委员会。此外,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液化天然气标准技术工作组也负责部分与液化天然气汽车标准制定有关的工作。虽然国内在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标准制定方面起步较晚,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除已颁布一批液化天然气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外,还有多项标准已经制定完毕,正在上报相应部门审批。

2 已颁布的相关标准

已颁布的液化天然气汽车(或相关)的技术标准包括GB/T 19204—2003《液化天然气的一般特性》、GB/T 17676—1999《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标志》、GB/T 17895—1999《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词汇》、QC/T 691—2002《车用天然气单燃料发动机技术条件》。

2.3 可参照的燃气汽车标准

可参照的其他燃气汽车标准为已逐渐完善的液化石油气

汽车(LPGV)和压缩天然气汽车(CNGV)标准体系,总计29项相关标准,涉及到基础标准、整车标准和零部件标准。

2.4 技术标准

2.4.1 液化天然气汽车标准体系表

①基础性标准。术语和定义部分与压缩天然气汽车相同,专用装置术语在“专用装置标准”中进行定义,基础性标准的大部分内容已形成标准并颁布。

②燃料标准。GB/T 19204—2003《液化天然气的一般特性》已颁布。

③基础设施标准。《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技术规范》已形成待审批,《汽车用液化天然气加气机技术条件》正在编制,《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机加气枪》正在编制。

④环保标准。符合现有相关标准。

⑤整车标准。《液化天然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已形成待审批,《燃气汽车改装技术要求—液化天然气汽车》正在编制。

⑥专用装置标准。《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技术条件》已形成待审批,《液化天然气汽车用安全阀》、《液化天然气汽车用截止阀》、《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口》已列入“十一五”汽车行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液化天然气汽车用瓶阀》、《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管路技术要求》、《液化天然气汽车用气化器》正在编制。

⑦发动机标准。与已颁布的压缩天然气汽车发动机标准相同。

⑧车用储气瓶标准。相关单位参照美国运输部

DOT4L—2004《焊接绝热气瓶》、美国国家防火协会NFPA 57《液化天然气(LNG)汽车燃料系统标准》等标准,结合国内具体情况,编制了企业标准《车用LNG焊接绝热气瓶》,并通过了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和备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标准已于2006年内完成报批稿。

2.4.2 其他标准

①国家标准《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内容包括:气化器、气化器后非低温部分与GB/T 19240—2003《压缩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相同;储气系统,涉及加注口、车用储气瓶、管路及接头、仪表及电气线路的安装;防护;系统管道吹扫与清洗,按照GB

50235—97《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检验:管道压力试验按照GB 50235—97《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储气瓶安装强度检验按GB/T 19240—2003《压缩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进行,冷试采用充入低温液体进行泄漏检验。

②汽车行业标准《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技术条件》。内容包括:专用装置组成,LNG储气瓶总成、气化器、燃料加注系统;一般要求;材料;储气瓶,按GB 18442—2001《低温绝热压力容器》执行;储气瓶附件:加注截止阀、排液截止阀、排液扼流阀、节气调节阀、安全阀、压力计、液位传感器、液位指示计汽化器;管路;燃料加注系统。

③汽车行业标准《液化天然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该汽车行业标准适用在已定型汽车产品上加装液化天然气

汽车专用装置的改装车,主要考核汽车污染物排放、整车动力性、可靠性、制动性、起动性、操作稳定性、燃料经济性。

④国家标准《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技术规范》主要内容为:

a. 站址选择。参照GB 50156—2002((汽车用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和美国国家防火协会—NFPA 59A《液化

天然气(LNG)生产、储存和装运标准》、NFPA 57《液化天然气(LNG)汽车燃料系统标准》等技术标准制定。

b. 设计规模与平面布置。加气站等级划分依据LNG的危险特性制定,共分为3级。

c. 加气工艺及设施。主要参照NFPA 59A《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储存和装运标准》、GB 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GB 18442—2001《低温绝热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技术规程》等标准制定技术标准。

d. 加气站配套设施,消防、安全,施工及验收。三者依据GB 50156—2002((汽车用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相关要求制定。

3 技术标准制定的迫切性

标准化建设对于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现实的情况是液化天然气汽车技术基本趋于成熟,但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已经制约该行业的发展。资料显示,近年来国内液化天然气汽车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有4座城市实施了液化天然气汽车示范项目,共有超过450辆液化天然气公交汽车和近100辆出租汽车正在运营,有些车辆安全运行时间已超过4年。但这些示范项目遇到一个相同问题,即缺乏技术标准,

实施过程艰难。在加气站选址、设计、验收等环节,由于没有LNG加气站技术标准作为依据,难以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因此,制定推出液化天然气汽车标准已经迫在眉睫。

从液化天然气汽车标准体系表看,整个标准体系完备,涵盖了液化天然气汽车产业的各个方面,国家也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但如何尽快完成体系表中的各项标准的编制工作并颁布执行,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强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善这一领域的技术标准。为此我们应加强以下工作:

①各参编单位应充分意识到此项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具体抓落实、抓进度,组织力量尽快进行编制、修改、送审。

②在国家标准尚未批准、颁布前,可先行推出行业标准,用以指导液化天然气汽车的推广应用工作。

③《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技术规范》是整个标准体系中的关键技术标准,也是制约当前液化天然气汽车发展的一个瓶颈,须集中力量尽早攻克。

④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燃气汽车标准分委员会与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液化天然气标准技术工作组分属两个不同行业,其分工与协调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避免出现衔接不力的情况。

⑤标准制定过程中,加强与规划、技术监督、消防等部门的沟通。

⑥液化天然气汽车涉及汽车、深冷、设备制造以及天然气上中下游等多学科、多领域,建议吸收液化天然气利用环节中的企业,比如燃气公司、输配公司等,共同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以博取众家之长,提高标准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液化石油气(LPG)汽车的组成

中国的天然气汽车作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代表得到平稳快速发展,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公交使用的主要车型。而液化天然气(LNG)的能量密度更高、更加清洁,运输方式也更加灵活,它在车辆上的应用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液化天然气汽车组成

液化天然气汽车(LNGV)是将液化天然气储存在温度为112K、压力为0.1MPa左右的储存罐内,其密度为标准状态下的600多倍,体积能量密度约为汽油的72%,已接近汽油。液化天然气汽车主要由发动机和燃料系统组成。

1. LNGV发动机

国内外对LNGV发动机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LNG的优良特性使得LNGV的发动机具有许多优点,例如LNG燃料成分的单一性有利于发动机压缩比等设计参数的确定,避免乙炔、丙烷等成分的爆燃对发动机及其部件的不良影响;利用其低温特性降低混合气的温度,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同时降低NOX的排放等。美国的各大发动机公司如BMW、Caterpillar、Cummins、Detroit Diesel、Dodge Gasoline、Ford、John Deer、Mack等均生产LNG发动机,其排放都至少满足美国的低排放标准(LEV),Cummins公司的LNG发动机甚至可以满足超低排放标准(ULEV)。另外,日本的SUZIKIM,NISSHIN等多家公司也已经成功地研制出应用于微型客车

的LNG电控进气道多点喷射发动机。我国目前尚无自主研发的液化天然气发动机。

2. LNGV燃料系统

LNGV车用燃料系统主要由LNG储罐、连接管线、充气接口、汽化器、液位和压力指示表、气体供给装置等部件组成。

2.1 车用LNG储罐

它是LNGV组成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一般LNG被储存在-160℃以下,储存压力0.13~0.16MPa,因此要求储存容器耐低温、耐压,目前多采用双层金属真空加多层缠绕绝热,要求LNG日蒸发率在2%以内(7~14天之内不产生蒸发损失)。目前国内主要使用德是美国MVE公司生产的储罐,这种储罐使车用燃气的供给不需要用泵或专用的增压汽化器,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其工作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这种储罐加气时,无须对罐内残存的气相做放空处理,可以使用单管加气系统,省去了加气站放空管线。

2.2 车用LNG汽化器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发动机冷却水做热源(少量即可),将LNG汽化。为了减轻车辆载重,一般由铝合金制造。水浴式LNG汽化器是一种典型的小型管壳式结构,串联在发动机冷却液回路上,采用逆流换热的工作原理利用发动机冷却液对LNG或LNG和气相天然气的混合物进行汽化和加热。发动机工作在不同工况下,单位时间内流经汽化器的燃料流量也将随之变化,这种流量的变化主要依赖于储罐和汽化器出口的压力差,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加,压力差也将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天然气流量的增加,反之亦然。

2.3 燃气供给装置

所谓燃气供给装置是指汽化器之后的燃气供给和控制装置,包括减压调节器、功率调节阀和混合器等,与CNGV 车用燃气供给装置略有区别的是减压调节器的入口压力不超过2MPa,通过1~2级减压即可,其它部分与CNGV车用燃气供给系统基本相同。

2.4 减压调压阀和混合器减压调压阀

其基本原理和性能与压缩天然气汽车(CNGV)系统相同,就是将汽化器产生的天然气压力(约0.145MPa)调压到车用压力(约0.115MPa)。压缩天然气(CNG)由于压力高采用三级调压,而LNG采用一级调压就可以了。混合器是一种利用文丘里原理,保证空气/燃料在静态与动态下均能按正确比例混合的机械装置。

2.5 安全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主、副安全阀,过流阀、放空阀和单向阀等装置组成,分别控制燃气压力、流量和流向。主安全阀(设定压力为1.6MPa)、副安全阀(设定压力为2.4MPa)用来保证系统压力不超过最大工作压力,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过流阀作用是下游(主要指汽化器之后)供气管路一旦发生破裂或断开事故时,燃气流量超过设定值,过流阀迅速切断气路,避免燃气大量外泄;放空阀作用是在系统检修或车辆长期停驶

时用来排尽罐内残存的燃料,放空管线一般设置在车辆外廓的最高点,且远离火源和蓄电池等部件;单向阀作用是防止燃料倒流。

天然气燃料的物理性质

作为内燃机燃料,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燃料所发出的热能在内燃机内转换成为有用功。液体燃料如汽油、柴油等是在炼油厂中按照燃料标准的物理、化学的规定,由原油炼制而成,其物理、化学性质有严格规定,因而比较稳定。气体燃料由于来自不同的油田和气田,或来自各个炼油厂,其间无论其成分还是性质都有较大的区别。作为汽车用的天然气燃料,有一些基本要求,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

一、组分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烷烃中的轻组分,基本由田烷

CH4(82%~98%)和不多的乙烷C2H6(6%)、丙烷C3H8(1.5%)和丁烷C4H10(约1%)组成。一般油、气田的天然气中的甲烷含量差别相当大。我国四川气田天然气中的甲烷含量多在95%以上,而油田的伴生天然气中的甲烷含量则为70%~80%。有的甲烷含量更低,并且含有较重的烃类,如丁烷、戊烷和已烷等。

作为车用天然气燃料,液化天然气(LNG)的条件最好。因为LNG是天然气在低温深冷(常压下为-162℃)下液化生成的,可以说是纯甲烷,是车用燃料中最受欢迎的燃料。CNG 中主要成分应该是甲烷和极度少量的乙烷。如果用油田伴生气作为车用燃料应将所含高碳烃脱除。LPG的主要成分为丙烷和丁烷,但由于其来源不同又有所区别。

如果是从油、气田轻烃回收装置中得到的LPG,则以丙烷、丁烷为主,很少有烯烃存在,适于做车用燃料。而从炼油厂中得到的副产品LPG,除了丙烷、丁烷以外还含有不少丙烯C3H6、丁烯C4H8和丁二烯C4H8等烯烃成分。烯烃密度略小,热值较低,发火性能差。由于是不饱和烃,容易氧化产生胶质,使燃料系统的蒸发器、混合器的膜片胶结、腐蚀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此外,燃烧不完全,容易产生积炭,加速机件的磨损。因而炼油厂副产品的LPG不适宜做车用燃料。除非单独加以处理,使其烯烃含量在规定数值以内。

此外,在CNG和LPG中还含有一些杂质,其含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目前车用CNG的行业标准正在制订中。LPG已有油、气田液化石油气和石油产品燃料中的液化石油气(LPG)两个国标,但都未规定烯烃的含量,因此还应制订车用LPG的标准以便使用。

二、热值

燃料的热值是指单位燃料在量热计中燃烧后测得的热量数值。由于燃料燃烧产物中的H2O在冷凝的过程中会放出潜热包括在量热计所测的数值中,所以测出的数值称为高热值。这部分潜热在发动机中是无法利用的,因此要将这部分热量从高热值中减去。燃料在气缸中燃烧后发出的有效热量称为低热值。在计算天然气燃料的发热量时要按低热值计算。按单位质量气态烃所测得的热值相差不太多。C1的热值稍多些,随着碳数的增加热值略有减少。由于气体燃料用容积作单位便于计量,而碳数少的烃密度小,所以按单位体积计量的热值就比较少了。气体燃料是各种轻烃的混合物,所以天然气的热值可以用下式计算:HU=Σr iHui/100式中HU--天然气的低热值,KJ/Nm3; Hui_第i个可燃组分的低热值,kJ/Nm3 ri_--I个可燃缓分的容积(或摩尔)百分数,% 由于各个天然气燃料的产地、气候等条件的不同,气体燃料的成分有一定的变化,利用上式可以计算出分析后的气体燃料的低热值。

三、抗爆性

汽油作为发动机燃料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这就是它的抗爆性。现在汽油的牌号就是抗爆性能指标--辛烷值的数值天然气在汽车发动机中,特别是在汽油机改装的天然气发动机中,类似于汽油,即在汽缸外部燃料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

气,送到汽缸后,再用外源(电火花)点着,因此也会遇到与汽油类似的抗爆性能高低的问题。所谓抗爆性是指燃料抵抗爆震燃烧的能力。

什么是爆震燃烧呢?在汽油机中电火花点火后,在汽缸中火焰开始在均匀的可燃混合气中传播。火焰前面的未燃混合气因受到已经燃烧的混合气的压缩和辐射传热使温度、压力升高,加速了其化学变化,即所谓的焰前反应。离火焰中心越远,未燃混合气的焰前反应越深。如果火焰面及时传到,把它燃着,就是正常燃烧。如果在正常火焰尚未到达之前,未燃混合气的化学准备过程已经完成,就会产生自然,形成新火焰中心并以高达1500~2000m/s的速度进行火焰传播。这种带有爆炸性质的燃烧进行得非常迅速,使来不及膨胀的推进,产生撞击并发出尖锐的金属敲击声。与此同时,排气冒黑烟,发动机功率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称为爆震燃烧,简称爆燃或爆震。

影响爆震的因素很多,如结构上的压缩比、燃烧室形状、运行时的转速、负荷等等。但发动机已经制造好,则使用的燃料本身的性质,如自燃点的高低、氧化反应的速度等对爆震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是燃料的抗爆性。由于异辛烷的抗爆性最好,所以将它的抗爆性定为100,也就是辛烷值为100。其它的燃料与异辛烷比较,如93号汽油的抗爆性

是异辛烷的93%,这种汽油的辛烷值就定为93。对于抗爆性能超过异辛烷的甲烷、乙烷就较难直接测得。现在发表的甲烷、乙烷等气体燃料的抗爆性,即辛烷值都是近似值。奥地利的李斯特内燃机及测试设备公司于60年代,用类似体燃料抗爆性能的指标,叫做甲烷值(Methane Number)。即以甲烷的抗爆能力为100来衡量其它气体燃料的抗爆性,以便将各种气体燃料按不贩使用条件用于发动机工作。美国库伯公司也提出了一个正丁烷值(NBN)作为衡量气体燃料抗爆性

的参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气体燃料抗爆性的指标和方法。

但是,从这个参考的辛烷值中可以看到,甲烷、乙烷等天然气燃料的抗爆性能非常好。因而相应的极度限压缩比比较高,这就是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比可以比汽油机高的原因,而压缩比高,则发动机的热效率高,也就省燃料。

《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标准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2) 二、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教学目标 (2) 四、课程主要容与教学要求 (2) 五、课程实施建议 (3) 六、其他说明 (7)

《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是汽车专业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属于专业群大类培养平台课程。《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校层面设置的必修课等专业课程。 使学生了解汽车行业、产业发展历程和专业背景、课程体系及就业岗位,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纯电动汽车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第5学期开设,每周6课时,采用讲授形式,根据学时安排,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等思想,将专业文化、行业技术创新发展与前沿技术等容融入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按照“了解汽车专业和行业背景——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纯电动汽车技术在行业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思维能力”的依次递进的思路开设学习情景。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纯电动汽车在汽车行业、产业发展历程和专业背景、课程体系及就业岗位,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纯电动汽车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明确职业规划,了解纯电动汽车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自我学习、沟通表达、团队协助等职业素养,主动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课程主要容与教学要求 (一)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 主要容: 1)项目一概述; 2)项目二纯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

车载网络技术课程标准

《车载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42 学分:2 制定日期:2011-03-26 第一次修订日期: 第二次修订日期: ... 1、课程概述 1. 1课程性质 《汽车车载网络技术》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素质课,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必修课,《汽车车载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是来自企业的特色课程。 1.2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是汽车电子专业数字技术方向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本课程的容包括:汽车电子和车用总线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和控制总线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车上网络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异步串行通信的基本知识及应用,控制器局域网(CAN)规、常用CAN控制器、CAN 应用系统设计,适用于车上线控系统基于时间触发的网络(TTCAN、TTP/C、byteflight、FlexRey),车上局部连接网络LIN及其应用,以及车上媒体系连接网络MOST等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总线的基本原理,了解汽车总线的应用及开发技术等。本课程的知识为学生毕业设计及今后从事汽车电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单片机技术》、《汽车原理与构造》为前导课程,可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深化;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毕业设计》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中。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1.3修读条件 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英语达到国家三级水平。前期必须已经合格修读完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汽车单片机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等专业课程。 2、课程目标 2.1 专业能力目标 1)能够对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分析、修复和排除;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课程标准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标准 课程描述 课程编码 01 1.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 2.参考学时:3学分/96学时 3.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4.课程性质:核心专业课 一、课程定位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学习领域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继《汽车材料》、《汽车文化》学习领域之后,基于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过程,采用上海大众桑塔纳和丰田卡罗拉汽车发动机结构载体,参照汽车修理工的职业标准进行学习训练,使学生达到汽车维修高级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根据汽车在使用中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分析和诊断故障产生的原因、部位及维修方法,并为后续《汽车维护与检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修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职业能力基础。 二、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 (一)理论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发动机组成和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发动机各系统、各机构的功用,熟悉其组成和类型; 3.了解发动机各系统、各机构与发动机性能之间的关系; 4.掌握发动机各系统、各机构的基本结构,熟悉其工作原理; 5.熟悉发动机主要总成、零部件的失效形式及维护检修的基本 方法; 6.了解发动机常见的故障现象。 (二)实践操作教学目标 1.培养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常备 不懈的安全意识; 2.能规范使用发动机维修检测相关的工具、量具和设备; 3.掌握发动机主要总成的拆装、分解、检(试)验的方法; 4.熟悉发动机检修作业的内容和要求; 5.熟悉发动机主要总成、零部件失效可能产生的故障现象及排 除方法; 6.熟悉发动机大修竣工验收项目的标准和方法。 2、方法能力 (1)具有独立学习获取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知识的能力。(2)具有独立获取汽车发动机拆装、检测、调整和维修实践专业技能的能力。

汽车新技术 课程标准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工程系) 教务科研处编印 2007年9月 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汽车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五年)总学时96学时 一、本课程的属性及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素质拓展课程,主要介绍近年来现代汽车上应用的最新技术。它们包括: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四轮驱动、四轮转向和电动转向、被动悬架和主动悬架、液压悬置隔振技术、汽车安全性、新型能源动力汽车技术、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概括性、综合性和适用性较强的选修课。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近几年在汽车上使用的新技术动态,为今后自学每一种新技术打下前期基础。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掌握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四轮驱动、四轮转向和电动转向、被动悬架和主动悬架、液压悬置隔振技术、汽车安全性、新型能源动力汽车技术、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最新动态。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机械制造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汽车电气设备后续课程: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检测与诊断 四、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1章总论 1.1汽车发展的简要回顾 1.2汽车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1.3现代汽车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具体体现 第2章汽车电子系统简介 2.1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 2.2汽车电子系统的组成 2.3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组成 第3章四轮驱动技术 3.1概述 3.2驱动系的总布置 3.3四轮驱动的固有问题 3.4四轮驱动各装置的作用 3.5粘性联轴器

第4章四轮转向和电动转向4.1四轮转向技术 4.2电动转向(EPS) 第5章悬架 5.1空气悬架 5.2半主动悬架 5.3主动悬架 第6章发动机液压悬置隔振技术6.1概述 6.2发动机悬置的基本要求 6.3发动机悬置发展的简要回顾 6.4液压悬置的发展研究方向 6.5液压悬置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7章汽车安全性 7.1概述 7.2汽车的主动安全性与被动安全性 7.3有关碰撞的几个基本问题 7.4安全带 7.5安全气囊 7.6能量吸收式转向柱、座椅和头枕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三年制大专和五年高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及相关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项目按工作任务来实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教高〔2000〕2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为指导,依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教学要求而制订。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52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32课时,实践课时为20课时。本课程的总学分为3学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气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基础知识,对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动汽车能源管理和回收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有整体的了解。 三、内容标准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第二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1.石油短缺 2.环境污染 3.气候变暖

《汽车车载网络技术》期末复习试题

车载网络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多路传输系统可分为单线、双线和无线。 2、通信协议的3要素:语法、语义和定时规则。 3、CAN协议支持两种报文,即标准格式和拓展模式。 4、ECU主要由输入接口、微处理器和输出接口组成。 5、PASSAT轿车动力传动系统的CAN-H线颜色为橙黑。 6、一般而言,照明系统属于车载网络等级标准中的A类网络。 7、LIN总线传输特点是传输速度低、结构简单、价格低廉。 8、我们把同时连接多种不同的CAN数据总线的电脑的模块称为网络。 9、MOST采用物理层传输介质,速率可达24.8mpbs的数据传输速度。 10、车载网络系统的故障类型有汽车电源系统引起的故障、链路故障、节点故障。 11、车载网络系统的故障状态有三种错误激活状态、错误认可状态、总线关闭状态。 12、动力传动系统的优先权顺序为ABS单元→发动机单元→自动变速器单元 13、装有CAN-BUS系统的车辆出现故障,维修人员应首先检测汽车多路信息传输系统是否正常。 14、为了可靠地传输数据,通常将原始数据分割成一定长度的数据单元,这就是数据传输的单元,称其为帧_。 1、汽车多路信息传输系统的节点故障将导致信号干扰。 2、独立模块间数据共享的中速网络采用的是B类网络。 3、接口是为两个系统、设备或部件之间连接服务的数据流穿越的界面。 4、CAN数据总线系统由控制器、收发器、两个数据传输终端和两条数据传输线组成。 5、汽车内ECU之间与办公用微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特征不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传输频率。 6、网关实际上是一个模块,他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不同的总线、模块和网络相互间通信的好坏。 7、接收器在电路尚未准备好或在间歇域期间检测到一个“0”时,会发送过载帧,以延迟数据的传送。 8、错误标志包括主动错误和被动错误两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由6 个连续的“显性位”和“隐性位”组成。 9、为了简化线路,提高各电控单元之间的通信速度,汽车制造商开发设计了车载网络系统。 10、在动力传动系统中,数据传递应尽可能快速,以便能及时利用数据,所以需要一个高性能的发送器。 11、一辆汽车不管有多少块电控单元,不管信息容量有多大,每块电控单元都只需引出两条导线共同接在两个节点上,这两条导线就称作数据总线,又称BUS 线。 1、光在光纤内是基于全反射的原理进行无损耗传输的。 2、奥迪LIN总线系统中唯一与CAN数据总线相连的控制单元是Lin控制单元。 3、丰田多路系统中BEAN通信采用单线传输,CAN和AVC-LAN通信采用双线传输。 4、CAN数据传输线中的两条线绞在一起,主要是为了防干扰,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 5、在新款奥迪车型中,信息系统CAN总线通常被MOST总线代替,用来连接多媒体系统装置。 6、奥迪车系的网络管理工作模式有睡眠和唤醒两种,其中睡眠是为了降低静电流的消耗。 7、车载网络系统就是把众多的电控单元连成网络,其信号通过数据总成的形式传输,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8、诊断总线用于诊断系统和相应控制单元之间的信息交换,它被用来代替原来的K线或者L线的功能。 9、诊断总线用于诊断仪器和相应控制单元之间的信息交换,它被用来代替原来的K线或者L线的功能(废气处理控制器除外)。 10、POLO汽车中的燃油供给控制装置,用燃油泵继电器和燃油泵供给继电器并联来代替单个集成防撞燃油关闭装置的燃油继电器。 11、在奥迪车载网络系统中,CAN总线的信息传送通过两个逻辑状态“0”和“1”来实现的,每个逻辑状态都对应一个相应的电压值,控制单元利用两条线上的电压差来确认数据。 1、汽车上常用的网络拓扑形式为总线型网络。 2、LLC子层功能包括接收滤波、超载通知、恢复管理。 3、车载网络分为总线形网、星形网和环形网三种。 4、LAN-BUS常用的拓扑结构有3种:星型、环型、树型。 5、LAN常用的拓扑结构有3种:星形、环形、总线型/树形。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用标准

徐水职教中心 Xushuizhijiaozhongxin 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 建设材料 课程标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2018) 省市徐水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三年制中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知识和汽车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技能。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系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基本工作原理、使用和维修、检测和调试、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核心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模式按步骤来实施。(三)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技术与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想,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而制定,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针对任务按本专业所特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186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62课时,实践课时为124课时。本课程的总学分为10学分。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技术工作者所必需的发动机拆装、检查与维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1、会识别发动机零部件; 2、会描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3、能根据发动机的技术要求拆装发动机; 4、能检查发动机; 5、能诊断发动机的故障; 三、容标准 项目1 发动机总体构造

汽车新技术教案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L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教案 课程名称:汽车新技术模块 讲授班级:2010汽车1、2、3班 主讲教师:曾契 职称:助教 部门:机械工程系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 2012年8月

汽车新技术模块课程教案

讲稿01 新课引入 通过对石油危机对汽车的讨论引入新课。 第一章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综述 1 引言 全球能源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石油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紧缺;另一方面传统的燃油发动机车辆废气排放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为此替代燃油发动机汽车的方案也越来越多,例如氢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但目前最有实用性价值并已有商业化运转模式的只有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al Vehicle)是指同时装备热动力源(由传统的汽油机或者柴油机产生)与电动力源(电池与电动机)的汽车,如图1所示。 纯电动力源汽车虽然可以真正做到零排放,但其最大的问题是电池寿命短及每次充电后行驶里程少,每次停车充电时间长,需增加路边充电站,基础设备投资很大,电池的损耗费用占很大比例。基于这些原因,纯电动车仅适用于一些特殊场合,目前市场份额较小,而混合动力汽车实质上是一个折中方案,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纯电动车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在目前燃料电池技术尚未成熟之际,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使用电机,使得动力系统可以按照整车的实际运行工况要求灵活调控,而保持在综合性能最佳的区域内工作,从而降低油耗与排放。 2 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分类 混合动力总成按动力传输路线分类,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种。串联式有本田的CIVIC HYBRID,并联式车型有丰田Coaster Hybrid EV、君越Eco-Hybrid,混联式有丰田PRIUS、LEXUS GS450h 等。 串联式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流向如图1所示:

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

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 1、前言 1.1 课程性质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作用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为其学习公交客车技术课程打下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本课程的具体设计是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背景,共包括动力蓄电池与储能装置、能量管理系统、电动机驱动与控制系统、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等5个学习模块。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以上学习主题的需要循序递进,以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构成;掌握新能源的种类及特性;知道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掌握其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并达到以下具体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掌握新燃料汽车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的结 构 ●工作原理能认识到燃气安全的重要性 ●掌握它们常见故障、日常维护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学习主题学习内容与要求参考学时 1.新能源汽 车概述1.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背 景 ●简要说明我国的能源 紧缺 ●说出汽车尾气排放对 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学习主题学习内容与要求 学时 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趋势与分类 ●了解能源的概念与特 2 点 ●掌握能源的分类 3.新能源汽车的分类与 结构特点 ●说出新能源汽车的分 类 ●掌握纯电动汽车的基 4 本结构特点 ●掌握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结构 ●了解其他新能源汽车

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修读学期第3学期课程学时64学时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分析、拆装练习、实操故障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和原理、汽车发动机新技术和简单故障的排除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汽车发动机构造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通过教、学、做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拆装与检测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材料及工具的使用方法,建立汽车检修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工作思维模式。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内容安排保证了汽车类专业所需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汽车结构基础知识,汽车拆装技能和简单的维修知识,同时体现了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讲授汽车结构原理等知识,包括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发动机电控系统、发动机性能分析、前沿发动机技术等内容。使学生获得汽车结构的基础知识,掌握汽车拆装的一般方法,对汽车的简单故障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应用汽车新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作为本专业先开专业课程在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职业操作规范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讲授汽车发动机总成相关知识和维修技能,包括机械和电控两部分。通过教、学、做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总成维修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材料及工具的使用方法,建立汽车动机总成维修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工作思维模式,具备按照规范的流程独立完成汽车发动机总成相关维修工作的能力。 2.1能力目标 (1) 要求学生能够对汽车的汽车发动机总成进行常规保养、初步诊断、简单维修。能够评估汽车现有的汽车发动机系统,根据客户的陈述和故障的症状,能够制定初步的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代码:311102 教学时数:75 学分:5 制订人:杨德明完成时间:2010-9-27 一、课程标准的制订依据 本课程是在对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职业资格研究分析后,根据汽车电子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参照汽车电工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制定依据是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并充分考虑职业成长规律构建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机构。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工作任务设计的项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须具有的电工及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知识、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以适应社会、市场及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目标 1.专业能力 (1)掌握电路、磁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了解变压器电路,电机、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电子电路中元器件特点。 (4)熟练掌握交流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5)清楚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 (6)熟练掌握数字电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表1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情景

《纯电动汽车能源系统检修》课程标准

《纯电动汽车能源系统检修》课程标准 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纯电动汽车能源系统检修 课程性质:职业技术课 学分:4 计划学时:64 适应对象:新能源汽车技术 建设团队:该课程团队含一线教师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聘请1名具有资深工作经 历的企业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知识点是全面系统地介绍新能源汽车新技术。针 对本专业的特点,系统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重点介绍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及设计方法等。对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甲醇燃料汽车、乙醇燃料汽车、二甲醚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特点、发展现状及趋势也进行了介绍。本课程授予学生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等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原理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对于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总目标: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的结构、原理及设计方法。 具体目标: 第一章新能源汽车概述 (一)新能源定义与分类 主要内容: 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重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难点:新能源汽车的分类方法。 基本要求:

1.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 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分类方法。 3.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主要内容: 1. 全球背景下的能源危机。 2. 大气环流与环境污染。 3. 新能源汽车的优点。 4.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重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 难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基本要求: 1. 了解全球背景下的能源危机。 2. 了解大气环流与环境污染。 3.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优点。 4. 掌握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第三章纯电动汽车基础 (一)纯电动汽车蓄电池 主要内容: 1. 纯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分类。 2. 纯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的性能指标。 3. 纯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 4. 铅酸蓄电池的分类、结构和特点、工作原理、充放电特性和充电方法。 5. 镍氢电池的分类、结构和特点,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充放电特性和充电方法。 6.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结构和特点,工作原理,充放电特性和充电方法。 7. 燃料电池的发展动态、分类、结构和特点。 8. 了解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标准汇总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标准汇总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汽车发动机新结构》课程质量标准 专业名称:汽车运用与维修 专业代码: 学制年限:初中毕业生起点三年 一、课程性质 《汽车发动机新结构》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发动机构造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主要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培养学生对电控系统结构、原理的认识,并能够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综合故障诊断、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为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二、课程目标 通过发动机新结构(电控系统)的学习,能够对该系统各总成进行故障分析、性能检测、零部件维修,并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能力目标 (1)具备与客户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车主咨询车况,独立查询车辆技术档案,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

(2)能根据故障情况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发动机电控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3)能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4)能对点火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5)能对辅助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6)能对发动机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 (7)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 (8)能够对传感器或相关部件的技术参数及波形信号进行分析; (9)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维修质量; (10)能检查修复后的发动机系统工作情况,并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 (11)维修结束后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废液以及已损坏零部件。 2.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2)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姜娥)

《新能源汽车技术》 课程标准 教学单位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 所属专业汽车电子 使用教材《新能源汽车技术》 编制时间二零一一年四月 教务处制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技 术 课程编码:授课对象:10级汽电专业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学时:30 学分:4 前导课程:汽车电工电子 基础、汽车电器设备检测 与维修、汽车构造后续课程:汽车单片机 编制人:姜娥胡道刚编制时间:2011.4 审定人及审定时间: 教研室主任:王军年月日 教务科长:夏章健年月日 教学单位负责人:年月日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新能源汽车标准》课程是汽车电子专业一门介绍标准的专业选修课,收录了截止至2009年4月1日我国颁布的新能源汽车专项检验标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涉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安全要求、性能实验、定型实验等领域的国家及行业专项检验标准,为今后的专业生涯打下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课程设计理念 ⑴课程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⑵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育; ⑶推进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推进项目教学法; ⑷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操作训练过程中,使学生会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的检验、安装;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的检验、安装;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的检验、安装及新能源汽车的故障分析与排除和新能源汽车系统的生产工艺文件制定。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对应的技能训练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堂操作示范。课堂上示范讲解。 (二)课堂模仿操作:学生模仿老师的操作方法,进行现场测量。 (三)学生课外作业:由教师提出一个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完成,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果。 (五)作业展示结果:分小组展示作业结果,,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结果。 三、课程目标 对于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是汽车电类课程的延伸课程,要求在学习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掌握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知识;新能源纯电动

电动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_课程标准20151114

《电动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 课程标准 制定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时间:2015年11月14日

目录 一、课程定位 二、课程学习目标 三、学习模块设计 四、考核方式 五、媒体资源

一、课程定位 《电动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容是学生学习或从事电动汽车维修与检查工作的必备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从电的基础知识、高压电的危害、电动汽车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维修电动汽车对工位及维修环境的要求、电动汽车维修专用工具的使用、触电急救方法六大方面学习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维修操作知识,使学生熟悉电动汽车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的基本要求,掌握电动汽车维修及检查工作的安全使用方法,并掌握触电后自救和他救的正确流程。 本课程是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职业安全意识。 二、课程学习目标 通过《电动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1.专业能力 (1)熟知电的基础知识,能够分辨并说出直流电与交流电的区别,说出常见电器元件的特点和作用; (2)了解电压等级划分,熟知电流对人体的影响,能够正确辨别触电事故的种类和触电的方式; (3)了解电动汽车高压标准,熟知企业电力安全规程,能够正确使用高压防护工具、高压检测设备,严格准确地按照安全操作流程进行电动汽

车断电操作; (4)熟知触电急救的处理流程,能够根据触电情况将触电者脱离电源; (5)掌握心肺复的急救方法,能够对触电伤员进行急救处理; (6)熟知车辆的高压系统注组成部分,看懂拓扑图并描述个高压部件在车辆上的安装位置、功能、结构,并对车辆的基本故障进行排查; (7)熟知整车高压线束的分布,能够介绍各段高压线束的各个脚位的功能。 2.社会能力 (1)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安全、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 (3)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和执行计划能力; (4)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3.方法能力 (1)能够自主制定工作计划; (2)具备正确使用高压防护工具、高压检测设备,严格准确地按照安全操作流程进行电动汽车断电操作; (3)能运用心肺复的急救方法,对触电伤员进行急救处理; (4)能通过各种媒体查找资源,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5)能进行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三、学习模块设计 1.学习模块设计思想

车载网络技术课程标准

XX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课程标准 车载网络技术课程标准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84347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学时数:54 学分: 3 先修课程:《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单片机技术》《汽车原理与构造》 后续课程: 2.课程性质 《汽车车载网络技术》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素质课,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能力拓展必修课,《汽车车载网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是来自企业的特色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单片机技术》、《汽车原理与构造》为前导课程,可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深化;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毕业设计》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中。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本课程的知识为学生毕业设计及今后从事汽车电控系统研究与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教学目标 3.1 能力目标 A1.能够对车载网络系统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分析、修复和排除; A2.能够正确使用汽车车载网络系统各种检测、维修设备和工具; A3.能够正确使用和养护汽车车载网络系统,保障工作性能良好; A4.通过汽车车载网络系统常见故障检测、诊断、维修,积累排除汽车故障技术工作经验,提高检测、分析、维修汽车故障能力; A5.通过汽车车载网络系统各种检测、维修设备和工具的正确使用,养成正确、安全、规范使用设备工具的意识,提高善于使用设备工具的能力; A6.通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边做边学,在做中学习,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环境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针对汽车修理工岗位能力进行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也是进一步学习《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电气与电子系统检修》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会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故障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二、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一)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通过本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详见表1。 表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工作领域工作任 务 职业能力学习项目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发 动机总 论 能描述发动机总体结构及布置形式; 能描述汽油机工作原理; 能描述柴油机工作原理。 任务一:发动机总体构造与原理分析; 任务二:发动机总体认识; 曲柄连 杆机构 构造与 维修 能正确拆装曲柄连杆机构; 能对连杆、缸体等主要机件进行检验、 修理; 能正确选配活塞环; 能对曲柄连杆机构进行常见项目维护; 能对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 任务一: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分析; 任务二: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 任务三:曲轴飞轮组的检查和维修; 任务四:气缸体、气缸盖的检查与维修; 任务五:连杆的检验与校正; 任务六:活塞组的检查与维修; 任务七:气缸压力的测量; 配气机 构构造 与维修 能正确拆装配气机构; 能对气门及气门座进行检验、修理; 能按正确方法调整气门间隙; 能对配气机构进行维护; 能对配气机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 任务一:配气机构的结构与原理; 任务二: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 任务三:气门与气门座的修理; 任务四:配气机构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标准

《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220402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所属系部:工程技术教研室学时:20 编写执笔人:于天秀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通过《汽车运行材料》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的汽车运行材料基础知识及常用工作液的选用方法,在了解汽车运行材料型号使用性能的基础上,掌握合理选择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并具备能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汽车运行材料》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该课程的学习需《汽车机械识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等前续课程的支持,同时支撑《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后续课程的学习。 1.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开发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以汽车维修岗位的工作任务引领学习内容,通过学习情境完成课程的学习,每个学习情境将工作过程、教学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训练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提

炼总结企业真实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内容,充分体现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学生获得汽车运行材料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汽车运行材料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产品质量意识强。 2.1知识目标 (1)了解石油产品提炼的几种基本方法; (2)了解汽油的使用性能及评定指标; (3)了解柴油的使用性能及评价指标; (4)了解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及评价指标; 2.2技能目标 (1)掌握汽车运行材料的性能、分类、品种、牌号和规格。 (2)合理选择正确使用汽车常见运行材料。 (3)掌握鉴别选用汽车工作液的方法。 (4)掌握维护保养汽车轮胎的方法。 (5)能够正确维护保养汽车。 2.3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岗位安全责任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和经济意识。

课程标准(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 1、前言 1.1 课程性质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作用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为其学习公交客车技术课程打下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本课程的具体设计是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背景,共包括动力蓄电池与储能装置、能量管理系统、电动机驱动与控制系统、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等5个学习模块。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以上学习主题的需要循序递进,以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72学时。 2、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构成;掌握新能源的种类及特性;知道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掌握其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并达到以下具体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掌握新燃料汽车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的结构 ●工作原理能认识到燃气安全的重要性 ●掌握它们常见故障、日常维护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教学活动参考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教学条件等综合分析进行,积极贯彻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做学一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下面列举两个教学活动设计供参考:

5、实施建议 5.1 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以任务引领型工作项目为载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项目活动组织编写内容。项目活动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教材应图文并茂,循序渐进,讲解清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城市燃气概况的认识。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在本标准基础上有所拓展,将城市燃气的新发展、新成果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在教材编写中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以适应燃气行业发展的需要。

汽车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电控发动机及检修》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QF1006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授课单位:汽车团队 学分: 4 学时: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性质与定位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性质为职业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机械系统结构,能进行发动机机械系统拆装以及零部件的检修,熟练掌握电控发动机的检测、诊断与维修方法。本课程功能模块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 1.2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电控系统结构、工作原理的认识,并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现代的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综合故障诊断、分析、排除。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具有发动机机械系统的结构分析、拆装、检修能力; 2、合理使用发动机机械系统拆装常用工具、量具; 3、具备规范拆装和更换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能力; 4、能够按要求使用万用表、解码仪、示波器等检测工具; 5、正确使用万用表检测各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电路; 6、正确使用解码仪和示波器诊断、分析和排除故障。 2.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于高级工就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设计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情景,完成一个教学情境,即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具备而相应的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本课程以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设计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具体就是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的设置,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进行归纳、整合、实训,并对应其所学专业的重点不同,实施不同教学模式。 2.1、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会收集和使用相关的汽车维修资料; 2、掌握发动机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 3、掌握配气机构构造与检修方法; 4、掌握汽缸体和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检修方法; 5、了解冷却系构造与检修方法; 6、了解润滑系的构造与检修方法; 7、掌握常用工具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8、熟悉电控发动机的构造及其结构原理; 9、熟悉电控发动机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构原理; 10、掌握电控发动机的新技术知识; 11、能熟悉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故障现象; 12、能熟悉点火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故障现象; 13、能熟悉辅助控制系统的故障现象。 14、掌握万用表、解码仪、示波器等检测工具的使用技巧; 2.2 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