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集锦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集锦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集锦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集锦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

相关法律法规汇编

目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消毒管理办法(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一、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摘录)39

十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2008版)(摘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摘录)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

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

军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八条国家发展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等传统医学,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科学研究,提高传染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国际合作。

第十条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第十一条对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十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二章传染病预防

第十六条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十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第二十三条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第二十六条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毒种库。?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

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二十七条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强制消毒处理。

第二十九条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

饮用水供水单位从事生产或者供应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的单位和生产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三十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军队医疗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发现前款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报告。

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接到通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告知本单位的有关人员。

第三十七条依照本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

第四章疫情控制

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第四十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

医疗机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题库

附件6 医疗机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题库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种。其中,甲型H1N1流感新列入乙类传染病,新增的丙类传染病为手足口病。 2. 传染病流行过程包括传染病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3. 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为三类,即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 4. 疾病的流行强度是指某种疾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常用散发、暴发、流行等表示。 5.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 6.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四级。 7. 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四早”)。其中,隔离病人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8. 医学观察和留验的时间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医学观察适用于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接触者。 9. 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10.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11.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12.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13.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并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管理。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14.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15.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16. 医疗机构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17. 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

2018年传染病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培训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目前法定传染病分 3 类39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 2 种,乙类传染病26 种,丙类11 种。 2、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四类。 3、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4、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5、医疗机构违反传染病法规定,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7、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肺炭疽按甲类管理。 8、《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可采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完整、准确,填报人签名。纸质报告卡要求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 9、医疗机构进行疫情培训时的培训对象为所有医务人员,包括新进人员、进修生和实习生。 10、除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依法发布传染病监测信息外,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以及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无权向社会和无关人员透露,不得泄露传染病患者个人隐私 二、单项选择题:(5分/题,共50分) 1、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遵循( A ) A.属地管理原则 B.异地管理 C.就近管理 D.户籍管理 2、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疑似病例,必须在( C )对其进行订正或排除。 A.一周内 B.10天内 C.1个月内 D.3个月内 3、责任报告单位在发现霍乱病例时应于( B )内报告。 A.1小时 B.2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4、下列诊断可以填写为临床诊断的是:( D ) A.脊灰 B.HIV C.涂(+) D.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5、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信息,由( B )负责审核。 A.县(区)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传染病报告制度64369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了做好全区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确保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传染病报告率及各项疫情管理工作质量,使疫情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防病治病提供可靠的疫情信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疾控中心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根据永州市疾控中心疫情管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以及湖南省工作规范要求,特制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报告信息实时监控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应登录系统,浏览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2、疫情管理员必须每天至少2次登录系统查询,上、下午各一次。 3、查询内容包括从上次浏览后到本次的卡片及其近期病例分布,查询有无问题卡片及霍乱等分外、少见病例。 4、关注有无聚集性病例,对可能暴发的疫情进行预警。 5、每次查询后认真填写《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记录本》。 6、对以上监控中发现的各种异常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反馈到各医院。 二、传染病报告卡审核、查重、订正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每天上网浏览疫情报告信息,对报告的卡片进行查询、审核。 2、审核发现有问题的卡片要及时核对,确保疫情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每天至少上、下午各一次登录系统查询传染病报告卡片。

4、对初次审核后诊断等报告信息有变动的卡片,要及时进行订正。 5、定期进行查重,每天至少查重一次。 6、以上审核、查重、订正中发现的问题均要向领导汇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传染病报告信息分析与应用制度 1、每月对直报网中获取的疫情信息进行分析一次,并形成疫情简报,于每月2日前完成。 2、每年对网报数据会审后,根据发病时间对全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年度疫情报告。 3、通过对疫情资料的分析,结合其它相关信息,分别于4月20日和9月20日前完成夏秋季、冬春季主要传染病预测预报。 4、上述分析报告应送市CDC、区相关领导查阅。 5、对网络直报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时,可参考专报系统和监测系统的数据。 6、疫情管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分析质量,注意核对,杜绝错误。 四、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督导检查制度 1、利用各种机会对各医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2、定期开展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进行督导检查。 3、督导的频次至少每半年一次。 4、督导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培训、记录及实际操作等。 5、下半年开展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检查工作,并及时将总结上报上级疾控中心。 五、疫情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

传染病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 目前新发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危害,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规定,根据我社区实际,特拟定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应于无传染病流行或暴发时,预防传染病的流行或暴发;对传染病流行或暴发时的应急处置工作;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的应急处置工作;新发传染病应急处置工作。 1、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 2、传染病流行是指任何与时间和地点相关的传染病发病率增加超出了通常水平,且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 3、传染病爆发是指在同时或较短时间内,于同一病区或于某一病人群体中,出现数例或大量的同类传染病。 4、新发传染病是指不明病原体,具有传播性的疾病。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通过培训学习,提高社区职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或暴发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常备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坚持传染病疫情监测、分析、预警、警戒,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或暴发,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

2、分级控制,快速有效。根据传染病流行或暴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及范围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依法采取强制性控制措施,把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在无传染病流行或暴发事件时做好疫情监测及预防工作。 三、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成立社区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孙翠环担任,,统一组织,协调应急工作。。 2、组建社区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分为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检验、物资保障、督查工作等,各组按以下职责分工开展社区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传染病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传染病控制规章制度,并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负责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传染病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进行社区传染病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社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及时发现传染病流行、暴发事件的发生;及时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控制。 在传染病发生流行或暴发趋势时,统筹协调开展传染病调查与控制工作;根据需要进行医师人力调配;组织对病人的治疗和善后处理。全社区工作人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工作调配安排。根据需要进行护士人力调配,统一对社区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及处理工作。及时为临床提供防治传染病药物信息,传染病病例及传染病环节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做好个人防护,掌握传染病诊断标准,发现传染病病例,如实填表报告;及时查找传染源,传播途径,控

传染病法律法规相关知识

传染病法律法规相关知识、《执业医师法》、霍乱(第6版)、O157H7等重点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2010年版)、艾滋病(WS293-2008)诊治知识培训试卷 单位科室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1.5分) 1、《传染病防治法》把传染病共分为甲、乙、丙三大类,其中甲类 2 种、乙类 26 种、丙类 11 种共 39 种。 2、传染病报告应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应在不同时限内完成网络报告。甲类在 2 时内,乙类在 12 小时内,丙类在 24 小时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援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施行日期是2004年12月1日。 4、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5、在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中,国家实行的制度是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6、《执业医师法》规定对考核不合格的医师,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并接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暂停期限是3-6个月。 7、未经医师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

业活动。 8、被注销注册的当事人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注销注册通知之日起 15 日内,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9、医师注册后,可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10、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和计划保证本机构医师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11、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常由霍乱孤菌的01 群感染。典型的病例发病急骤,以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临床特征。 14、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的慢性传染病。 15、HIV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哪些对象必须采样送检?( BCDE ) A、普通肠炎病人 B、疑似霍乱病例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 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 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3、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 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 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 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 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 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 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 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四)采供血机构。 采供血机构应对献血员进行登记,发现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的 内容,在本规范报告时限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1号)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12月16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吴仪 二00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分诊工作,并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组织管理。 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感染性疾病科和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 第三条医疗机构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 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后,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第五条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 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集锦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 相关法律法规汇编 目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摘录) (2)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摘录) (10) 三、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摘录) (15) 四、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摘录) (20) 五、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摘录) (25) 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摘录) (27)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摘录) (32) 八、消毒管理办法(摘录) (36) 九、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摘录) (38) 十、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摘录) (41) 十一、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摘录) (47) 十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2008版)(摘录) (5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摘录)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七号公布 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

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 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434)---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457 号)---艾滋病防治条例;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463号)---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国务院;规章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毒种保存、使用和感染动物模型的暂行管理办法;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发布;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68号); 2009年5月26日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5号)——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3号)——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卫生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15号)——性病防治管理办法;1991年8月12日卫生部令第15号发布施行5.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卫生部;1991年9月12日卫生部发布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2号)——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 ;国务院政法司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5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卫生部;2003年5月12日实行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7 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2003年11月7日 9.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1987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1988年1月14日卫生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发布实施

医院月传染病报告分析模板

**医院2015年第2季度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 一、重点传染病提示 范例:本阶段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时期,各科室应重点关注发热呼吸道症状患者,严密排查是否为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加强疫情报告,同时做好发热病例的转诊和登记工作,防止出现院内感染。 本阶段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各科室要加强腹泻病例的院内转诊工作,肠道门诊要做好腹泻病例的登记、采便、送样工作,做到有泻必采,有样必检。(乡镇:腹泻门诊要做好腹泻病例的登记、采便、送样工作,做到有泻必登,逢疑必采),防止出现疫情扩散。 本阶段是手足口病好发时期,各科室要加强手足口病的院内诊治和报告工作,做到专室就诊、专室输液,防止出现院内感染。乡镇卫生院发现手足口病需转诊至县级医院进行诊治。做好辖区手足口病病例的随访工作。 二、院内传染病报告情况 1、检查第2季度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日志、影像检验科室,共调查例病例,其中发现了例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漏报病例例,漏报率为%;漏报的病种为,计例。漏报科室为 2、抽查第2季度填写的50张传染病报告卡中(乡镇不足50张的单位全抽),其中医生填卡及时的卡片共,及时率%;医生填写完整的卡片共,完整率%;医生填写准确的卡片共,准确率%。 3.第2季度已报告的例病例中,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缺项有例,

缺项率%,所缺项目为;有例病例的门诊日志与传染病报告卡的内容不相符,不相符的内容有:姓名(例),初(复)诊(例),诊断病名(例),发病日期(例)。此外,有例病例未见门诊日志登记。 三、住院病人登记情况 大部分住院患者年龄填写不祥,只写数字,分不清具体年龄;有相当多的住院患者已出院多日甚至几个月,其出院诊断为空白。 四、检验及影像等科室登记情况 检验及影像科室登记项目填写不全,未填写开单医生和科室名称,造成结果不能及时反馈。 五、传染病应急处置情况 第2季度本辖区发病的法定传染病共例(指按现住址的病例),其中需要现场调查处置的传染病例,已完成调查处置例。 六、建议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防保科提出以下整改措施,以供参考: 1、在全院职工会议上将科室传染病报告管理存在问题予以通报。 2、加强疫情责任报告人的法律报告意识,提高医疗安全防范意识。要求责任报告人熟悉掌握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病种、分类、报告时限,明确我院疫情报告的程序并加以协调理顺。 3、建议院办组织人员立即对今年度的门诊登记、住院病人登记报告情况进行一交彻底自查,要求责任到人。 4、进一步加强我院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日志的填写规范工作,做到各种登记资料的一致性。

传染病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节选) (2004年8月28日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六十九条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二)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三)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五)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六)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七)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节选)

第一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2011年盐城协和医院 第一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一、疫情概况 根据门诊上报数据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全院未上报传染病卡。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肠道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扣内科、妇科50元、网络20元 2011年4月2日 2011年盐城协和医院 第二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一、疫情概况 根据门诊上报数据统计,2011年第二季度全院上报传染病卡5张。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肠道传染病:发病4例,无死亡。 2、呼吸道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1例,无死亡。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本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有一般传染病报告,但无新发传染病的报告;感染性腹泻多 根据门诊上报数据统计,2017年第三季度全院上报传染病卡14张。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肠道传染病:发病2例,无死亡。 2、呼吸道传染病:发病12例,无死亡。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0例,无死亡。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本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有一般传染病报告,但无新发传染病的报告;肺结核未痰检12例,均及时转诊至上级传染病收治医院,感染性腹泻1例报告,手足口病1例,与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特征吻合。 四、第三季度传染病自查如下 1、门诊日记较前完善,但个别医生需要提高; 2、检验科、放射科阳性结果登记本完善,并有登记; 3、网络直报每月登陆,定期修改密码; 4、住院病人登记近来无转归; 3 4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0例,无死亡。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本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无一般传染病报告,也无新发传染病的报告;感染性腹泻无报告,与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特征吻合。 四、第四季度传染病自查如下 1、门诊日记较前完善; 2、检验科、放射科阳性结果登记本已完善,并有登记;

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

幻灯片1 医疗机构在疾病控制中的 职责 幻灯片2 内容 1、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 2、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 3、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 4、在疫情报告中的职责 5、法律责任 幻灯片3 事件回顾 ●河南省民权县手足口病瞒报事件 ●县人民医院院长、分管院长、急诊科长被撤职。 ●2009年3月天津市蓟县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 党支部书记、院长、副院长、医务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新生儿科护士长被撤职。 幻灯片4 事件回顾 ●2008年9月福建省三明市麻醉医疗安全事件 ●院长、分管院长、医务科长被撤职, 吊销责任医师《医师执业证书》和暂 停执业活动12个月的行政处罚。 ●200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一附属医院感染事件 院长、分管院长、医务部部长、护理部部长、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被撤职。········· 幻灯片5 相关法律法规 1、《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12月1日 2、《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7月1日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3年5月9日 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2006年1月1日 5、《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10月15日 6、《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9月1日 ………… 幻灯片6 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1 1、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2、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幻灯片7

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2 3、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4、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5、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幻灯片8 在传染病预防中的职责3 6、实验室(检验室)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7、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幻灯片9 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1 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则末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者,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幻灯片10 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2 发现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 施。 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幻灯片11 在疫情控制中的职责3 对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者,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对患其他传染病死亡者,必要时,应当将尸体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幻灯片12 在医疗救治中的职责1 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和防止医院感染的要求。 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015年版)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

2018年未定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评价表课件.doc

附件 3 未定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评价表 单位名称 综合评价结果优秀合格重点监督项目监督检查内容分值评分标准得分合计 1. 建立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医疗废物、生物安全等管理组织 2 是2;不齐全1;否0 *2. 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 是1;否0 *3. 建立预检、分诊制度 1 是1;否0 *4.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等相关制度 1 是1;否0 *5. 建立消毒隔离组织、制度 1 是1;否0 综合管理 6. 建立医疗废物处置等制度及应急预案 1 是1;否0 (9 分) 7. 开展综合评价自查 2 是2,否0 *8. 本年度未发生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是为合格;否 *9. 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执行一人一用一灭菌是为合格;否 10. 未发现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是为合格;否 *11 未发现擅自开展高致病性或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是为合格;否 1. 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是为合格;否☆ 2. 工作人员经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 1 是1;否0 3. 疫苗接收、购进、分发、使用登记和报告记录 1 是1;不齐全0.5 ;否0 4. 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1 是1;不齐全0.5 ;否0 预防接种* (9 分)5. 接种前告知(询问)受种者或监护人有关情况 1 是1;否0 6. 购进、接收疫苗时索取疫苗储存、运输的温度监测记录 1 是1;不齐全0.5 ;否0 7. 及时处理或者报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 是1;不规范0.5 ;否0 8. 1 1 0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依照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是;否 9. 1 1 0未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采购二类疫苗是;否 10. 对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脱离冷链、经检验不符合标准、来源不 明的疫苗进行登记、报告,依照规定记录销毁情况 1 是1;否0 法定传染病*1. 门诊登记登记项目齐全 3 是3;否0 1

2018第一季度疫情分析

2018年第一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一、疫情概况 根据各科室上报到公共卫生科的数据统计,2018年第一季度全院共上报传染病卡108张,其他病种重复报告卡2张。有效报告卡106张,报告法定传染病7种94例,法定管理、重点监测的传染病4种12例。 甲类传染病无报告。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5种27例,占发病总数的76.5%,无死亡病例。发病病种具体是:乙肝3例,细菌性痢疾3例,未痰检17例,梅毒3例,淋病1例。 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2种67例,占发病总数的17.6%,无死亡病例。具体病种发病数是:流感40例、腹泻病27例。 其他法定管理的传染病4种12例,占发病总数的4.2%,分别是:水痘2例,疥疮2例、尖锐湿疣7例,生殖性疱疹1例。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构成情况 1、肠道传染病:发病30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9.3%,病种为腹泻病27例,细菌性痢疾2例。 2、呼吸道传染病:发病19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8%,病种为未痰检17例,水痘2例。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15例,无死亡,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1.2%,病种为:乙肝3例,生殖器疱疹1例,梅毒3例,尖锐湿疣7例,淋病1例。 5、新生儿破伤风、afp、霍乱、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无病例报告。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本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也无新发传染病的报告,但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率较上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高,各临床医生要提高警惕,注意散发病例的发现和报告。二是手足口病、再未报告,与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特征吻合。其他传染病的散发水平和上年第四季度、去年同期相比均保持在相似的发病水平,无需要特殊注意。 四、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估 和上一季度相比,本季度传染病的报告数持续增加,因为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高发,与流行季节特征吻合,整体报告卡质量较前有所提升。 五、第一季度传染病管理检查情况通报 个别医师责任心不强,对传染病报告工作不重视,门诊登记本登记不完善,个别科室对传染病的管理不重视,尤其是对门诊传染病病人的报告不重视,导致漏报。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染病、慢性病及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前沿阵地。为加强全省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按照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开展工作,并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设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的内设机构,配备相应人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设立公共卫生科(疾病控制科),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管理。其他医疗机构应指定专门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四条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诊疗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结核病防治管理、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预防接种服务管理、精神疾病防治管理、疾病监测与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放射防护、爱国卫生与健康教育等。具体承担以下职责任务: (一)建立公共卫生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并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对本单位公共卫生相关工作进行考核。 (二)做好本单位传染病防治综合管理工作: 1、制定传染病防控重点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包括预检分诊工作流程、传染病患者或可疑者就诊转诊流程、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传染病诊断会诊流程、死亡病例传染病排查流程等; 2、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报告、异常信息收集与统计等工作; 3、制定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组织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报告和监测统计工作。 (四)组织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筛查、监测、防治、管理等工作。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一)目的 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 1、按照“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及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

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的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发现传染病病例要认真做好传染病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2、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共39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或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全院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数据的备份及资料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