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

秦代文学、西汉文学、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

二、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

1、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诸体赅备,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代。

3、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度一体化。

4、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鸿大见其壮美。

三、秦汉文学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是“承前发展期”。第二阶段为“模仿收缩期”。第三阶段为“创变启后期”。

四、秦汉文学的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

2、思想学术因素

3、文学因素

教学目的和任务:

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特殊的文体——赋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

2.通过对代表篇目的学习,了解汉赋的构成形态及各形态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的特征,并正确认识汉赋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汉赋的构成形态及各形态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的特征。

第一章汉赋

第一节汉赋的起源和发展

一、赋的源起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文体。谓赋源于诗,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挚虞在《文章流别论》:“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谓赋源于诗、骚。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多元论者认为,赋是多种文体、整个文化综合影响的结果。龚克昌《汉赋探源》认为,汉赋不是某种文体派生出来的,而是整个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包括楚辞、倡优、纵横家、大汉的社会环境等共同孕育的结果。这是一种综合论的观点。

二、汉赋的发展流变:

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的骚体赋。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第二时期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盛行鸿篇巨制的大赋。从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代表作家《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等人。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叶100多年间,赋的创造进入模仿收缩阶段。扬雄和班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第三时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采摛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抒情小赋)开始兴起。

代表作家作品: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弥衡的《鹦鹉赋》。

总结:两汉近四百年,汉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而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则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态。

第二节汉赋的基本形态及名家名作

一、骚体赋及代表作家作品

(一)骚体赋概念的界定,骚体赋是承继楚骚抒情传统,以“兮”字句为作品的主体形态,且不能入乐歌唱的文学样式。

王逸《楚辞章句》篇次

屈原离骚卷一九歌卷二天问卷三九章卷四远游卷五卜居卷六渔父卷七

宋玉九辩卷八招魂卷九屈原大招卷十景差

贾谊惜誓卷十一淮南小山招隐士卷十二东方朔七谏卷十三严忌哀时命卷十四王褒九怀卷十五刘向九叹卷十六王逸九思卷十七

(二)骚体赋作品选讲

贾谊的《吊屈原赋》赋作借祭吊屈原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情感。作品分析:第一段:作者以一连串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喻,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出对屈原深深的同情。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

第二段:表达了作者不赞同屈原的以身殉国,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他认为“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

讨论:造成贾谊与屈原在人生道路选择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贾谊之后,骚体赋继有人作。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扬雄的《太玄赋》等都是优秀作品。

贾谊写作《吊屈原赋》后,还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诸如庄忌《哀时命》、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等。尤其是《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因此,被称之为“九体”。

(三)骚体赋的艺术价值

1.使中国文人诗的抒情传统得以发展和加强。

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2.开创了中国后世文人诗情感表现的新方向。

汉代骚体赋中这种普遍的感伤主义思潮以及求仙隐退的情怀等,实际上正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文人士子个体人格的一种觉醒。而这种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使骚体赋获得了在感伤中批判社会弊端,在追求中实现人格完美的积极意义。

总结:抒情传统的加强和个体人格的表现,确立了汉代骚体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它所体现的汉代文人心态具有封建地主制社会文人心态的普遍性,因而对后世文人诗的情感抒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它所开创的抒情方式也代表着后世文人诗发展的方向。

二、汉大赋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一)汉大赋的概念和特点

汉大赋是在汉建立起大一统政权后崛起的一种综合性文体。它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在千言以上。它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对事物作穷声极貌的描写,故又称体物大赋。又因其韵散相间,散文成分居多,故又称散体大赋。

(二)汉大赋兴盛原因探析

1.汉帝国的统一强盛为汉赋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君王的好尚和统一帝国的文化建设需要促进了汉赋的兴盛。

武帝不但好辞赋,也写赋、懂赋

3.颂美意识和讽谏精神是文士们创作大赋的内在动因。

这些赋家他们一方面用自己生花之笔来颂美这个强盛的时代,另一方面也以清醒的头脑,来指陈时代的弊端,用赋这种形式进行委婉的讽喻和劝谏。

(二)汉大赋名家名作选讲

其一:枚乘《七发》

1.生平:见于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

2.创作:据《汉书·艺文志》,枚乘有赋9篇,今传赋3篇,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七发》。

关于《七发》主旨的争论:

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及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萧统《文选》李善注曰:“乘事梁孝王,恐梁孝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清梁章钜《文选旁证》引朱绶说:“《七发》之作,疑在吴王濞时,扬州本楚境,故曰楚太子也。若梁孝王,岂能观涛曲江哉!”

总结:

这篇作品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它既劝诫膏粱弟子注意修身约己,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诸侯王侈靡生活和谋叛之心的劝诫。

3.《七发》的艺术特色:

[1].韵散结合

《七发》: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客因称曰:“今时天下安宁,四宇和平,太子富于年。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邪气袭逆,中若结轖……太子岂有是乎?”太子曰:“谨谢客。赖君之力,时时有之,然未至于是也。”客曰:“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饮食则温淳甘脆,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暖,燂烁热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太子曰:“诺,病已,请事此言。”客曰:“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不欲闻之乎?”太子曰:“仆愿闻之。”

[2].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富于气势。

客曰:“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朝则鹂黄<干鸟><旦鸟>鸣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独鹄晨号乎其上,鹍鸡哀鸣翔乎其下。

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此亦天下之至悲也。太子能强起听之乎。”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3].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4].在结构上,《七发》用了层次分明的七个大段各叙一事,移步换形,层层逼进,最后显示主旨,有中心,有层次,有变化。

七体:在枚乘《七发》的直接影响下,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曹植《七启》、陆机《七徵》、张协《七命》等等。因此在赋史上,“七”成为一种专体。

4.《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其次,它标志着以地方诸侯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其二: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1.生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司马相如传》

蜀地青少年时期为景帝武骑常侍客游梁园临邛遇文君为武帝言语侍从

2.创作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相如赋29篇。今存5篇:据严可均《全汉文》收录为:《子虚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美人赋》、《长门赋》。

萧统《文选》所录的《子虚》、《上林》二赋,应为《天子游猎赋》。

3.《天子游猎赋》的内容

第一,帝国形象的塑造第二,一统观念的弘扬第三,时代精神的体现

4.《天子游猎赋》的艺术成就

第一,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第二,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第三,句法灵活,句式长短不一。

其三张衡《二京赋》

京都赋是指以都会或京都为题材的赋作。汉代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而后相继有东汉初年杜笃的《论都赋》、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从而汇成京都赋创作这一潮流。这些作品中,影响深远、规模宏大,成就突出,可为代表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这两大赋作一前一后,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三)散体大赋的艺术价值

1.表现了汉代社会繁荣强盛的时代面貌,是汉代文人对那个时代的热情讴歌。

2.表现了汉人以全、大为美的审美理想。

追求表现对象的完整性;选取高峻壮大的事物作为描摹对象;多喜用“巨”、“壮”、“最”等形容词。

3.显示了汉代文人对于世事人生的干预态度和面向群体的积极进取精神。

第三节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指东汉中后期盛行的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文辞清丽的赋作。真正宣告抒情小赋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是张衡感到不得志、欲归隐田园时所写。

选讲《刺世疾邪赋》

《刺世疾邪赋》是赵壹的代表作。文中大胆抨击了东汉后期的黑暗政治和腐败的社会风气,言辞质直,感情激昂,较能切中时弊,是汉赋中不多见的作品。

本文最大特点是:

[1]、感情强烈,言辞犀利,具有极强的讽刺力量和批判精神。

[2]、使用大量排比句、骈偶句,使文章显得流畅整饬,很有气势。

[3]、由假托人物(秦客、鲁生)的五言诗作结,新颖别致,独具特色。

[4]、比喻生动形象。

思考题:

扬雄《法言?吾子》:“童子雕虫篆刻。”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请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一个,谈谈你的认识和评价。

第二章秦汉散文

教学目的和任务:

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及汉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总结、归纳秦代散文,两汉政论散文、记事散文、抒情议理散文的成就及艺术表现特点;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两汉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不同体式散文的特色及成就。

第一节秦代文学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

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第一讲秦汉散文经典篇目选讲

其一、李斯与《谏逐客书》

(一)、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二)、作品分析

第一层:开宗明义,指出逐客之议是错误的。并列举客卿对秦之富利强大,功不可没。

第二层:以秦王所爱之声色玩好为例,说明逐客之害。

第三部分:说明逐客对国家来说是危险的。

2、艺术特色:

第一、对比强烈,是非清楚。

第二、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词语丰富,语言极富文采。

第三、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第二节西汉政论散文

汉初散文承继先秦散文遗风,气势磅礴,情感激越,铺张扬厉,纵横捭阖。内容多为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作为汉初巩固政权的鉴戒。董仲舒之后,文风一变而为雍容典重,宏博深奥。语言峻洁,结构严密。内容主要讲天人感应,即用天变灾异对汉代帝王进行迂曲讽谏或奉迎邀宠。

形式多为奏、议、疏、策等,内容多为发表政见,指陈时弊,也有专门总结秦之教训或劝告侯王不要谋反的。艺术上这些文章都写的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文采,既有战国散文的遗风,也受当今辞赋的影响。

(一)贾谊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致可分三类:

一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二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论积贮书》。《陈政事书》(又称万言书之祖)三是一些杂论。

《过秦论》的艺术特色

1.采用铺张描写和对照手法。

2.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语言是音节铿锵,酣畅淋漓,于大致的整齐中,又见参差的韵致。

《论积贮疏》

论述主旨:发展农业,储存粮食,对治国安民具有重大意义。

论述角度:

1、从对现实的分析,证明“积贮”的紧迫性。

2、从对现实规律的阐述,证明不“积贮”的危害性。

3、从对具体措施的设想,证明“积贮”的可行性。

艺术特色:注重铺陈说理,行文流畅而有气势。

总结:贾谊的散文思想内容精深,能抓住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以激切的语气,咄咄逼人的笔力,点出事理的精髓;艺术上,他的散文不仅鞭辟入里,透彻之极,而且笔锋感情充溢。此外,为达到撼心灵、摄魂魄的艺术效果,贾谊在行文中大量地使用排比对偶句,讲求论辩的严密逻辑,并反复运用对比映衬来增强气势。

(二)晁错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与洛阳宋孟及刘李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论贵粟疏》

论述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艺术特色:

1、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说理透彻。

2、正反对照鲜明,说服力强(今昔、商农)。

3、语言朴素,具有逻辑性。

4、感情真挚,气势充沛。

《淮南子》的文学色彩:

1、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

2、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

第三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董仲舒及其政论文

“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继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数百,而仲舒以贤梁对策焉。”(《汉书.董仲舒传》)《天人三策》的主要观点:“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两汉纪元表:

西汉:高帝—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

东汉:光武—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献帝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七略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作。其它还有《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

记事散文代表作:《说苑》《新序》《列女传》东方朔《答客难》桓宽《盐铁论》扬雄《解嘲》刘向等作家

第四节抒情议理散文

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

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书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多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多;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已经含有较多的抒情成分;汉代,它们或偏重抒情,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重议理,其中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与议理完满结合。

邹阳与《狱中上梁王书》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与故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擒,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曰……书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

[1]、表达上博引史实

[2]、巧设比喻,铺张排比。

[3]、辞采富丽,具有辞赋化倾向。

《狱中上梁王书》主要艺术特色:

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汉书.司马迁传》中说:“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可能是私授弟子,或允许友朋阅读转录)焉。”

班昭《为兄上书》徐淑《答夫秦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

司马迁与《报任安书》

结构层次:

1、说明迟迟未回信的原因。

2、具体阐述自己的身残处秽,诉说所遭受的奇耻大辱。

3、回顾了为李陵辩护而获罪的经过。

4、阐述作者的生死观、荣辱观。

5、说明自己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债。

6、总收愤叹之意。

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次序井然,前后呼应。

2、重铺排,重夸张,以酣畅淋漓取胜。又引证了大量的史料,使用了许多比喻手法,从而构成一种不可折服的气势。

3、语言富有抒情性。

第五节东汉散文

东汉前期,光武帝刘秀继承西汉元、成、哀帝以来的迷信政治传统,大兴迷信谶纬之风。这时的散文创作呈现两种状况:一种是继承沿袭西汉后期的章句模拟文风,内容多讲谶纬迷信。另一种是出现了反迷信,追求“实诚”的思潮。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越绝书》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昌言》

崔瑗的《河间相张平子碑》、崔寔《政论》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语言风格。

第三章《史记》

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司马迁主要生平经历及心态变化过程,体会其发愤著书的悲壮情怀;认知《史记》的体例特征;掌握《史记》在叙事、写人方面的成就和特点;了解《史记》在我国传记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史记》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表现特点。

一、司马迁的心路历程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20岁以前

《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河水至此……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山海经》:“禹门凿成,因有神龙来察看,故门上加龙字而称龙门”。

(二)、壮游天下

《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史记》卷47《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

(三)、入仕为官

奉使西征巴蜀:“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以命。”(《太史公自序》) 参加封禅大典接受遗命: 38岁继任太史令。

(四)、遭遇宫刑47岁遭遇李陵事件。

(五)、出狱之后

50岁出任中书令。约53岁著成《史记》。近60岁去世。

《汉书.司马迁传》:“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陕西韩城太史公祠总之,《史记》是一部苦难之作。虽然司马迁与我们遥隔两千多年,但我们在翻阅他那用人格和生命铸就的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时,无时不感到这是一个艰难而伟大的创造,无时不感到它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气质。我们反复诵读它,一种伟大而悲怆的情感自会把我们带入一个崇高的境地。

《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在《史记》的世界里,直接面对我们的是中国古代一大群真实的灵魂、真实的生命,直接面对我们的是一个雄浑悲壮而又不胜苍凉的历史世界,直接激励我们的是一种崇高而深邃的力量,而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受苦、奋斗而终至胜利的伟大灵魂——史公司马迁。

二、《史记》的结构特征

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的纪传体史书形式。“本纪”是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盛;表是按世代年月分别记载历史大事;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时事迹;列传是历代上自将相,下至游侠,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这五体结构不仅各具笔法,而且又是一个严密的系统。一些篇章在全书结构中的位置也蕴含有深刻意义。

另外,《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纪传体: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史记》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其主要部分,它们都是人物传记。后来,班固的《汉书》在人物传记方面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本纪”和“列传”了,后世把这种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叫纪传体。

三、《史记》的叙事写人艺术

《项羽本纪》选讲

第一层:从“项籍者,下相人也”至“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介绍项羽的字、籍贯及其出身、性格等。

第二层:从“秦二世元年七月”至“诸侯皆属焉”。写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一举击破秦军主力,威震诸侯。

第三层:从“行略定秦地”至“项王闻之,烹说者”。写项羽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坐失除去政敌刘邦的良机。

第四层:从“项王军壁垓下”至“乃自刎而死”。写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的悲壮结局。

第五段:太史公曰。作者对项羽的评价,肯定了其灭秦之功,批评其不施仁义而以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

思考题

试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为什么能赢得后人的追忆、崇拜?

(一)《史记》的叙事艺术(p173—176)

1.沟通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刺客列传》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李将军列传》通篇发“数奇”意;《外戚世家》以“命”做骨;《卫将军骠骑列传》以“天幸”;《曹相国世家》以“清静”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二)《史记》的人物刻画

1.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郭嵩涛《史记札记》:“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所记,独钜鹿、垓下两战为详。钜鹿之战,全用烘托法,不及一战事;而垓下显出项羽兵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项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钜鹿、鸿门、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项羽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

《廉蔺蔺相如列传》写蔺相如也主要是通过三件事:

完璧归赵,表现他勇敢机智。不负重任。渑池之会,表现他澶然正气,不辱国体;引车避让,表现他以国为重,不念私仇。

通过这三个生动场面的描写把蔺这样一个功勋卓著、品德高尚、对国家有高度责任感的人物形象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2.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基本特征并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时,还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现,这不但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

3.为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笔下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采用了旁见侧出的方法(互见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的形象塑造。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

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4.善于选择尖锐的矛盾冲突场面,让人物在斗争中和互相映衬中显示自己的个性。

5.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细节展示人物性格。

如鸿门宴中刘邦语言的虚矫、项羽语言的率直、樊哙语言的粗中有细,无不毕肖其性情、声口。项羽少年学书学剑、学兵法的细节,表现了他年少而志大。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浓郁的悲剧气氛

1.悲剧人物的划分:

按悲剧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分:

[1]、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是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对当时的时代和社会有积极的影响。(项羽、陈胜、晁错等)

[2]、普通人的悲剧(荆轲、高渐离、聂政、程婴、公孙杵臼等)

按悲剧原因可分为:

[1]、性格悲剧:指悲剧主人公的悲剧主要是由个人性格的缺陷造成的。

[2]、社会悲剧:是指悲剧主人公的悲剧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

[3]、性格社会悲剧:指悲剧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是由个人性格和社会原因多方面造成的。

2.《史记》的悲剧精神即“有价值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悲剧主人公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行不懈的奋斗,他们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人生命的活力。

[2]、悲剧主人公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身处逆境,但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是软弱和退却而是勇敢奋进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

[3]、悲剧主人公都具有正义感和高尚的情操。

(二)爱奇的审美倾向

司马迁的爱奇尚奇及《史记》中奇的具体内容可分三个层次:

[1]、表层的奇:指那些神话、传说、异闻等。

[2]、深层的奇:

指对那些风流倜傥的特异性历史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另外,司马迁的好奇还与他反抗强暴,揭露腐朽和黑暗的斗争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史记》中还记录了许多富有反抗精神的奇人奇事。

[3]、文学家的爱奇:

《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和文学结合得非常完美的杰作,除了司马迁艺术表现的功力及它蕴涵丰富的情感外,司马迁的爱奇、尚奇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在记录历史人物时,为了突出人物个性,把人物写活,特意加上一些与之相关的奇异之事。

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p183-184)

《史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史记》一书所弘扬的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史记》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等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楷模。

《史记》的人物塑造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史记》的许多故事成为后代小说戏曲取材的对象。

第四章汉代诗歌

教学目的和任务:

1、了解两汉诗歌创作的总体情况

2、掌握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蕴含和艺术成就,体会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蕴含和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价值。

据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录

两汉诗歌的存在状况为:

西汉:西汉有主名诗四十九首。西汉杂歌谣辞七十一首,西汉郊庙歌辞三十六首,鼓吹铙歌十八首。

东汉:东汉有主名诗九十三首。东汉杂歌谣辞一百五十七首,乐府古辞一百三十九首,古诗七十五首总计六百三十八首。

从是否可以歌唱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汉代诗歌分成歌诗和诵诗两类。

(一)歌诗类:包括汉代所有可以歌唱的诗。如可以歌唱的诗骚体、汉代新兴起的五言诗和杂言乐府诗等。

1.诗骚体(楚歌)

刘邦《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

2.五言歌诗

戚夫人《舂歌》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班婕妤《怨诗》

3.乐府歌诗: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从现存的作品看,两汉乐府诗有的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因此它们展现出两汉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汉武帝时扩大乐府并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后来,将乐府机关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1)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状况。

《相和歌辞?东门行》《相和歌辞?孤儿行》《相和歌辞?妇病行》

相合歌辞是乐府诗的一个音乐部类。

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将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了12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

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新乐府辞

梁.沈约在《宋书?乐志》中说:“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是中国古代一种主要的歌曲表演形式。它的表演形态可以是人声相和;或人声同打击乐器相伴和;或是用管弦乐器伴和人声。

《东门行》《孤儿行》《相和歌辞?相逢行》:

沈约《三妇艳》吴均《三妇艳诗》及,殷勤妾自知。

昭明太子萧统《三妇艳》(2)汉乐府还对男女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唐代曲子词里的一首《菩萨蛮》《有所思》

选讲《孔雀东南飞》

本诗最早见于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编入“杂曲歌词”,题为《焦仲卿妻》。全市353句,1765字,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明王世贞说它是“长诗之圣”(《艺苑卮言》);清沈德潜称它是“古今第一首长诗”(《古诗源》卷四)。

艺术成就:

1.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既有鲜明个性,又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兰芝勤劳、善良、坚强、美丽。诗人几乎把古代妇女的一切美德都集中在她身上,表现了诗人对这人物的热爱。同时诗人还着重描写了她的反抗精神和倔强性格。

焦仲卿为“大家子”,身为府吏,具有忠厚、善良、纯洁的品格,在母亲与兰芝的矛盾冲突中,他既忠于爱情,又不愿过分违拗母亲的意志。他对现实的认识不如兰芝清醒,对母亲的转变心存幻想。

焦母和刘兄是封建宗法势力的代表。焦母专横暴戾而有心计;刘兄暴烈冷酷而贪财慕势。本诗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抨击,从而激起人们对封建专制的憎恨和反抗。

2、成功运用比兴和铺陈手法

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引出全诗的悲剧内容。“今日大风寒,寒风吹树木,严霜结庭兰”。起到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结尾,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夫妇二人的精魂化为鸳鸯鸟“仰头相向

鸣,夜夜达五更”,用以表达兰芝夫妇生死不渝的爱情,反映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诗中铺叙兰芝离开焦家前的“严妆”,表现了兰芝倔强不屈的性格。铺叙太守家准备迎亲的热闹、阔绰场面,既烘托出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又与兰芝、仲卿暗中相会的悲切、凄惨场面形成鲜明对照,使读者具体感受到太守家是把欢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艺术效果强烈。

3、叙事和情节结构安排值得称道。

精于剪裁,繁简得当。如兰芝夫妇死后,焦母、刘兄心情如何,太守家如何收场,只字不提。而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重要作用的材料,则写得很详,大加铺叙,甚至重复。如关于兰芝教养、仲卿欲接兰芝回家的决心,都出现两次,目的是加以突出和强调。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故事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选讲《陌上桑》

《陌上桑》一诗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辑录本篇,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乐府诗集》则题为《陌上桑》。

艺术表现上:

全诗集中笔墨刻画了一个坚贞美丽、机智勇敢的农家女子罗敷的形象。

第一、采用烘云托月的艺术表现手法,从环境、器物、服饰、旁人态度等来侧面表现罗敷的美貌。

第二、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运用夸张、铺排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即质朴又流利晓畅;幽默的情调,使全诗具有喜剧色彩。

一、“好女”与时代基调—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被诗人称为“好女”,这不仅仅是因为她长的漂亮,打扮入时,更主要的是她符合当时理想妇女的道德标准。

其一,恪守妇功。

第二,谈吐得体,贞静专一。

罗敷的形象展现了社会现实对妇女伦理道德的历史要求。

二、“采桑”与桑间濮上传统—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罗敷采桑城南,与使君会于桑间这一情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诗经·豳风·七月》《魏风·十亩之间》

三、“夸夫”与汉乐府叙事特征

不求细节的真实与情节的完整,突出对理想特征的描绘,采用了夸张、排比与铺陈的手法。铺陈手法从纵的方面讲是继承了《诗经》的描写传统,从横的方面讲又吸收了汉赋铺陈技法。

(3)两汉乐府诗还表现了强烈的乐生恶死的愿望。

《薤露》(古辞):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乐府诗的艺术成就P193-196

[1]、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辛延年的《羽林郎》

[2]、两汉乐府诗的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

[3]、两汉乐府叙事诗多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段,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

[4]、两汉乐府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绝不雷同。

[5]、两汉乐府诗在叙事技巧上做到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详于叙事,略于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二)诵赋类:包括在汉代已经不能歌唱的四言体诗歌以及其它不能歌唱的五言诗、七言诗等。

(1)不入乐的四言诗。韦孟《讽谏诗》: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旗。彤弓斯征,抚宁遐荒……。

(2)不入乐的五言诗。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古诗十九首》:这组诗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时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它们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情别绪和士子文人仕途的失意之感,充满感伤情调。

选讲:其一《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表现了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缠绵情感,这种离愁别绪融汇了中下层文人一种普遍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或者说蕴含着他们所熟悉、体验、理解和共鸣的生活遭际和人生心态,因而在思想内容上此诗有着总起十九首的序曲作用和意义。

其二《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其六《涉江采芙蓉》写游子在外怀乡恋妻之情。这是首赠妇诗,从江边采花赠远,写到夫妻之情,“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抒发了分别的感伤,寄托了难归的惆怅。其八《冉冉孤生竹》写的是新婚久别后妻子对远方丈夫的刻骨相思;其九《庭中有奇树》写一位思妇怀念远出的游子;其十《迢迢牵牛星》以牵牛织女写夫妇离别之苦;其十四《去者日以疏》写一位久客异乡的游子见墓墟而激发的乡愁归思;其十六《凛凛岁云暮》写思妇在岁暮寒冬思念游子;其十七《孟冬寒气至》也写思妇在寒冬思念游子以及接获游子书信的心情;其十八《客从远方来》写思妇接获丈夫捎来绸缎的心情。其十九《明月何皎皎》写游子不遇思归。

和《诗经》相比,这些作品并非传统题材的重复,而是增加了更为深沉的内容,那就是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总结:《十九首》中这些写游子思妇的五言诗作,表达出了汉人深沉的生命意识。这既使它的内蕴远远超出了男女相思之外,也使它与《诗经》中那些同题之作有了明显的时代意识差别:既是男女之情的表露,更是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因此它的产生,给表达男女相思之情的世俗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开创了抒情诗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既是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价值之一,也给中国诗歌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

1.长于抒情。

《十九首》中无论是写游子思归,还是写仕途失意,全是抒情,而且都感情细腻,凄婉动人。

2.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来抒发感情。

3.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两汉诗歌整体特征描述:

第一、从作者群体来看,不入乐诵诗的作者大都是文人士大夫,有主名的歌诗中,除了少数的几首之外,大都是汉代帝王和宫廷妇人所作。而且在这些汉代帝王的歌诗中,又以楚歌占主要形式,这说明楚歌传统在宫廷里是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歌曲表演形式。

第二、从诗歌内容来看,四言诗等传统的诗歌形式所抒写的多是文人们比较严肃的生活情感,而楚歌和乐府除了在国家的宗教礼仪中使用之外,基本上都是表现社会各种世俗生活、抒写各种世俗之情的。而《古诗十九首》等文人五言诗,抒情主题与上面大部分有主名的文人诵赋类诗篇则有所不同,所抒写的大都是游子思妇、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等世俗之情,其情感内容与汉乐府抒情诗基本相同,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第三、从诗体流变看:

1、汉代最早流行的是楚歌。从汉武帝时代开始,歌诗体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2、五言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它最初是出现在汉代的歌诗里面的,而不是出现在诵诗当中的。因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正是从五言汉乐府歌诗中流变出来的。

总之:在汉代诗歌发展史上,歌诗体与诵赋体是两大基本类型。这二者之间虽然也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和互相影响,但是总的来说,二者属于两种不同的诗歌传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也有着不同的生产与消费群体。诵赋类的诗歌主要承载着汉代文人们的抒情功能,其主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当时的文人;而歌诗类作品主要承载着汉代宫廷贵族和社会各阶层的观赏与娱乐功能,其主要的生产者是汉代社会的歌舞艺术人才,主要的消费者则是宫廷贵族。前者与汉代文人阶层在汉代的出现有直接关系,后者则与汉代社会的歌舞娱乐风气的兴盛密不可分。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答案版资料

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 上官体”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1、(古代文学史2 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2 P39) 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3、李斯。、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4《离骚》_,代表楚辞。5、“骚”指_仁_。_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7、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8、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9标志。P216 _西洲曲______ 和北歌的叙事长诗10、南歌的抒情长诗 ____木兰诗_______ 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11、建安七子是指: 赋,比,兴,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2《孔雀东南飞》_______13、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我国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 者为徐陵。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矣,14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或益之而损。”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 叙事性﹍﹍。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17、_ 世说新语__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18、刘义庆的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 19《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众所周知的其中_名作。 刘勰的作品。、《文心雕龙》是20 二、名词解释。 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风骨:1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 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 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 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它在先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 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 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 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认为 《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 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 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单科助学综合测验 单元测验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 1.在靖康之难中,汴京沦陷,北宋灭亡,南宋的爱国人士慷慨悲歌,一时间爱国词人辈出,最具代表性的是()。 A.黄庭坚 B.王安石 C.杨万里 D.辛弃疾 【正确答案】D 2.南宋诗坛自()起,就形成了江西体与晚唐体并存的局面,大多数诗人的作品也兼具这两种特征。 A.杨万里 B.叶适 C.贾岛 D.姚合 【正确答案】A 3.张孝祥,字安国,号()。 A.芦川居士 B.于湖居士 C.龙川 D.龙洲道人 【正确答案】B 4.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诗人是()。 A.杨亿 B.晏殊 C.林逋 D.王禹偁 【正确答案】C 5.“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是()诗风的主要代表。 A.南宋前期 B.北宋初期 C.南宋后期 D.北宋后期 【正确答案】C 6.下列作品中属于刘过的是()。 A.《龙洲词》 B.《龙川词》 C.《芦川词》 D.《淮海词》 【正确答案】A 7.“中兴四大诗人”中以田园诗著称的是()。 A.陆游 B.杨万里

C.朱熹 D.范成大 【正确答案】D 8.()的诗风活泼自然,他以明白如话的口语入诗,时人争效之,号“诚斋体”。 A.欧阳修 B.吕祖谦 C.杨万里 D.范成大 【正确答案】C 9.辛弃疾的词作中最具特色的是()。 A.英雄词 B.咏春词 C.艳情词 D.农村词 【正确答案】A 10.辛弃疾的词达到了词体艺术的高峰,形成了备受称道的()。 A.易安体 B.樵歌体 C.稼轩体 D.诚斋体 【正确答案】C 11.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通俗歌曲作家”是()。 A.晏殊 B.周邦彦 C.欧阳修 D.柳永 【正确答案】D 12.下列诗歌作品属于王令的是()。 A.《假山》 B.《夏意》 C.《江上》 D.《庐山高》 【正确答案】A 13.陆游早年诗歌创作的特点是()。 A.喜藻绘而至清新拔俗 B.务豪放悲壮 C.沈雄雅健 D.清淡秀逸 【正确答案】A 14.王安石,字介甫,号()。 A.醉翁 B.半山 C.老泉 D.山谷道人 【正确答案】B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1年10月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柳开是 A.先驱者B.响应者C.过渡者D.集大成者[ A] 2.宋初以杨亿为代表的重要文学流派和风格是 A.白体B.晚唐体C.西昆体D.荆公体[C ] 3.王安石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颇有影响,其散文最擅长的是 A.叙事抒怀B.描景写意C.用事用典D.议论说理[D ] 4.吕本中是第一个用宗派观念论诗人群体的人,他率先提出的诗派名称是 A.江西诗派B.剑南诗派C.江湖诗派D.晚唐诗派[ A] 5.秦观词作内容绝大多数是 A.儿女柔情B.羁旅行役C.家国兴亡D.田园风光[ A]

6.柳永词赢得“凡有井水处都能歌柳词”的声誉,所指的是 A.清空词B.骚雅词C.俚俗词D.豪放词[ C] 7.杨万里诚斋体诗最为出色的是 A.乐府B.古风C.律诗D.绝句[ D] 8.刘克庄是南宋末年文坛领袖,在诗歌方面是 A.江西诗派传人B.剑南诗派后进 C.江湖诗派宗师D.遗民作家先驱[C ] 9.文天祥是著名的遗民作家,其诗歌代表作《过零丁洋》的名句是 A.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B.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10.《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A.商人妇B.村姑C.妓女D.贵族小姐[ C] 11.散曲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新奇之处在于采用 A.反讽手法B.象征手法 C.情景交融手法D.夸张手法[ A] 12.杨维桢诗世称 A.台阁体B.香奁体C.宫体D.铁崖体[D ]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简答题 1、简述欧阳修文章风格方面的特点。P31 2、简述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特点。P54 3、简述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P55 4、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P62

5、简述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P67 6、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主张。P78 7、简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P80 8、简述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艺术特色。P90 9、简述李清照对婉约词风的发展。/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P99 10、简述诚斋体的艺术特色。P112

11、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P123 12、简述辛弃疾词排遣苦闷的方式。P137 13、简述辛弃疾对词风的开拓。P139 14、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P193 15、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P205

16、简述《西厢记》戏剧矛盾设置的特点。P212 17、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倾向。P216 18、简述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特征。P220 19、简述元杂剧中历史剧前后期的不同思想倾向。P227 20、简述元散曲的艺术表现力。P234

21、简述《琵琶记》戏剧结构的艺术特征。P248 22、宋元话本小说中爱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P270 23、简述《三国演义》三虚七实的艺术特点。P17 24、简述《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P25 25、简述《水浒传》在情结结构上的艺术特征。P33 26、简述宋濂散文艺术成就。P36

27、徐渭《四声猿》的艺术特色。P54 28、简述汤显祖的戏曲思想。P67 29、简述《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P89 30、简述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P108 31、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意义。P110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 1先秦 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 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 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得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得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得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得概念: 我国最早得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 《尚书》得内容 :《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得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得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得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得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得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得一部国别史。 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其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 战国策成书时代与编纂者:西汉刘向谓此书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战国策书录》),故定名为《战国策》。 人物形象:1、反映纵横家得人生观,提倡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等。2、有明显得“贵士”得倾向。 《战国策》得文学成就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得人物都有鲜明生动得描写,尤其就是一系列“士”得形象: 1)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2)勇毅之士,如荆轲、唐且。3)高节之士,如颜斶、鲁仲连。 2、《战国策》得“文辞之胜”。多用譬喻、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得说服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 1.白体: (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王禹称等先后学习白居易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 (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3)西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指玉山。 3.晚唐体: (1)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林逋。 4.东坡体: (1)即指苏轼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 (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他的七绝清丽精美,七古雄健豪放。(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5.王荆公体: (1)这是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表现形式上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征。 6.半山诗: (1)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 (1)这是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 (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 (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10.诚斋体: (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11.易安体: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 (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 (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昆酬唱集》的编者是。 2、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评价的为人有“四痴”。 3、周邦彦在徽宗朝曾提举。 4、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是。 5、《漱玉词》的作者是。 6、宋代词人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 7、《》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8、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之称。 9、《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10、《录鬼簿》的作者是。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1、晚唐体 12、“苏门六君子” 13、元曲 14、四大南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5、简述“山谷体”的内涵。 16、为什么说《梧桐雨》是一部诗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7、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杨亿 2、晏几道 3、大晟府 4、杜甫 5、李清照 6、张先 7、《西厢记诸宫调》 8、“曲状元” 9、纪君祥 10、锺嗣成 二、名词解释题 1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

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此外还包括寇准。 12、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这这些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他们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13、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又称“四大传奇”,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15、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1)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2)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3)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4)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16、第一,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第二,诗一般的语言。《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第三,梧桐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 四、论述题 17、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C )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2.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 A ) A.《鄌风·相鼠》 B.《小雅·北山》 C.《大雅·荡》 D.《王风·黍离》 3.先历史散文具有古奥迂涩特点的是( A ) A.《尚书》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 4.先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 B )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5.先诸子散文最具雄辩色彩的是( A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非子》 6.具有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诗风特点的诗歌是( B ) A.《诗经》 B.楚辞 C.汉乐府 D.《古诗十九首》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C )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刻石文的主要用韵形式是( C ) A.句句为韵 B.二句为韵 C.三句为韵 D.四句为韵 9.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是( D )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 B.委婉曲折,常常借助比喻说理 C.愤世嫉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 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10.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D )

A.“崇谶纬” B.“陵霄汉” C.“正是非” D.“疾虚妄” 11.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C ) A.本纪 B.书 C.传 D.表 12.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 B )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B ) A.应亨 B.蔡邕 C.夏侯宽 D.郭茂倩 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C )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15.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 B ) A.操《短歌行》 B.丕《燕歌行》 C.植《野田黄雀行》 D.琳《饮马长城窟行》 16.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 C ) A.操 B.丕 C.植 D.蔡琰 17.“悼亡”一词专指为“悼妻”,始自( A ) A.岳 B.陆机 C.左思 D.琨 18.占据东晋诗坛主流地位的是( C ) A.游仙诗 B.乐府诗 C.玄言诗 D.山水诗 19.渊明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来源于( B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玄学思想 20.灵运的诗歌属于( C ) A.正始诗歌 B.太康诗歌 C.元嘉诗歌 D.诗歌 21.成为后世笔记小说发展基础的是( B ) A.志怪小说 B.志人小说 C.神话故事 D.佛经故事 22.《搜神记》作者干宝的籍贯是( C ) A.城(今太康) B.东海(今郯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