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读唐诗》教案

(完整版)《读唐诗》教案

(完整版)《读唐诗》教案
(完整版)《读唐诗》教案

《读唐诗》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读唐诗》,增进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2.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能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

3.通过拓展活动创编古诗新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音乐创造能力,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吟诵古诗、自编旋律演唱古诗、表演古诗情境等,使音乐与古诗的意境融合一起。

教学重点:音乐活动《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开展音乐表演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四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大屏幕出示:(古诗)的画卷,同时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观看。

二、欣赏歌曲《读唐诗》

1.导言:这几部古诗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诗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读唐诗》,它的歌词非常富有特点,听后你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请欣赏《读唐诗》。

(大屏幕出示歌曲《读唐诗》)

2.师:你们发现歌词的特点了吗?

学生回答()

师:看到歌词使我们联想到许多古诗,那么这首歌曲中究竟隐藏了多少古诗呢?老师想考考你们,我们用分组来进行比赛,看看哪组同学知道的唐诗知识最多?

那我们分成四组,每组有一块题板,请将歌词与古诗题目用连线连接起来,小组同学共同完成,连接最快最准确的为优胜组。(活动进行中同时播放歌曲《读唐诗》做背景音乐,连接好的把题板送到前面。)

(同学们都连接完了,我们来看看他们连接是否正确,老师请你们一起来做评委,(讲解题板)向优胜组表示祝贺)

题板内容:

“床前的月光”《静夜思》(李白)

“窗外的雪”《夜雪》(白居易)

“高飞的白鹭”《绝句》(杜甫)

“浮水的鹅”《咏鹅》(骆宾王)

“枫桥的钟声”《枫桥夜泊》(张继)

“巴山的雨”《夜雨寄北》(李商隐)

“边塞的战士”《出塞》(王昌龄)

“异乡的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师:我们知道了,这首歌曲中隐藏了多少古诗呢?

生答:(八首)

师:对了,是以八首古诗中最美的佳句组成的歌词。现在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歌词,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齐声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都发自内心的歌颂和赞美着唐诗。

4.师范唱(下面请听老师唱一遍《读唐诗》),同学们可以轻声随歌曲唱一唱,同时想想你是怎样来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这句歌词的呢?

学生回答()。

师:我们以一首唐诗为例。比如说曲中“高飞的白鹭”是谁的作品?

生答:(杜甫的绝句)

古人喜欢见物咏怀,见景抒情,对自己的所见所思进行即兴吟唱,我们也来学学看,(吟诗时作摇头晃脑状)注意听老师吟诵诗歌时有什么特点?跟读现在的白话文有区别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答:()

师:很有韵律感,与今天的音乐很相近,它的节奏,音调与音乐是相通的,感觉就像在唱歌,真是诗中有歌啊。

师:古人还喜欢边吟诗边作画呢,如果让你来给《绝句》这首诗作画,你会画些什么呢?我们一句一句的来。(学生回答)

师播放MTV全诗一句一景,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哪些?(学生回答)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

师: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真是令人赏心悦目,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这句歌词都能理解了吗?

5.师:歌词我们都理解了,现在让我们随音乐唱一唱,请你们找找《读唐诗》中的高潮乐句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出高潮乐句。这儿还有一个音乐记号,它代表什么意思呢?就像数学中的什么记号?(生答:大于号,)在音乐中代表重音记号,这儿力度要唱得重些、强些)观察高潮乐句用了什么音符?(生答:附点四分音符,师:附点四分音符我们已经学过,它该唱多长呢?生答:一拍半,下面我们一起把节奏读一遍,体会附点四分音符,它使音乐情绪有了一种什么变化?它一共使用了几小节?)出现了四个小节。师:连续四个小节的附点四分音符再一起它使音乐情绪有了一种推动感。)

(学生读一遍节奏,再按节奏读歌词,最后随琴唱一唱这句旋律。)

枫桥的钟声巴山的雨,

边塞的战士异乡的客。

6.师:你们还有什么唱不准的地方吗?练习歌曲中难点——弱起、连音线及后十六分音符。(即兴节奏写于黑板)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7.师:高潮乐句之后,我们在细心聆听祖先的诉说,力度、速度应怎样表现呢?

生答:(稍弱、平稳)。

8.我们用亲切、自然的声音跟琴完整地把《读唐诗》唱一遍。

三、拓展音乐活动

1.师:祖先在向我们诉说,诗人以诗抒怀,从诗中我们体验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他们心中细腻的情感。今天我们也来借古人的情怀,抒发我们的情感,好不好?

师:我们分成四组表演,每组可以选择《读唐诗》中的古诗,也可以选择你们学过的古诗、喜欢的古诗进行表演,各组讨论,用什么形式?怎么表演?

2.形式:(根据课堂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拘泥)

A.演唱古诗。参赛队演唱一首学过的古诗歌曲。(最好成创编自己作的古诗新唱,如采用本学期语文课本中学的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加上自己喜欢的旋律等)

B.吟诵古诗。参赛队配乐朗诵古诗。

C.表演古诗。参赛队即兴表演古诗。

(跟学生沟通吟诵的古诗《枫桥夜泊》即兴表演),老师这儿带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子,听一听歌词里唱了些什么?(播放毛宁的《涛声依旧》)

师:现在有的歌曲引用古典诗歌的语意,重新加以创作,既保留了古诗的意味,又注入了现代思想,刚才大家所听的《涛声依旧》就是借用了《枫桥夜泊》这首诗作为歌词的,还有一些歌曲,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善隐的《别亦难》,李煜的词牌名《虞美人》等都是直接取自与古典诗歌。

3.同学们表演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合唱团小朋友演唱的古诗歌曲《赋古草原送别》,《登鹳雀楼》等

四、小结

中华民族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为有这样的古诗文化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们应该把古诗文化发扬光大。

好了,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再次演唱《读唐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学生随音乐演唱,教师指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阅读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老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写作发展的规律,悉心地加以启蒙和引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主观积极性。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培养良好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尤其面对很多小学生阅读面窄、畏惧写作的情况,更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安排写作训练,并保证设计内容合理,降低习作难度,通过设置有益于增强写作兴趣的题目以及必要的引导提示,从内心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进而达到激发写作兴趣,提升主观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中,使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生活,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优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陶醉其中,学生眼前犹如出现采茶女的情境、野花在山野上遍布各地……此时,老师知道学生运用文中场景描写,二次对课文进行创作,把某个场景添加早自己的想象中展开描绘,确保文中可以散发出浓厚的山野气息。 2、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习作方法。 语文阅读与思考合理结合,是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生读书必须边读边想,如此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过程中必须清楚了解如何思考、思考什么。例如:遇到不懂的字词、科学术语、难解句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须采用联系的办法展开思考。 结合上下文章的内容思考难懂的词语、句子,把它们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内,根据上下文琢磨理解不懂内容。基于这种情况,必须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采用批注式阅读办法,让学生进行圈画批注,这样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让学生实际生活中多观察、记录看到的内容,让学生多体验生活,从日常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写好记事作文。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仿写、拓写、续写等办法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要让学生掌握组织语言技巧,使用更恰当的词语,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3、在读中渗透,在读中加强体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个,语文教师必须要抓住一个“读”字,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使用、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能够适度地拓展一下教材的内容,这也是为了体现出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在拓宽的过程中能够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加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最终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服务。 4、巧用文本知识,确立写作目标。 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一个过程,最终创造出一套适合自己写作的方式。当前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生们写作时,基本上都是告诉学生们在课本上寻找一些出色的句子摘抄下来,然后再让学生们记住、模仿、扩句或者是缩句等相应的写作练习,这种方法能够适当的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最终完成课堂训练的目的。 但是,如果一直这样训练下去,学生们基本上就会被语文课本内的内容束缚住,学生们就没有了创新能力,失去了孩子们想象的天性,进而变得非常教条化,就只会按照课本的句子来训练,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的知识内容要灵活运用,对于写作目标要明确,使学生们都能够了解写作的方向。 另外,有些教材中,编辑会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将一些儿歌穿插进去,进而使学生

《读唐诗》教案

《读唐诗》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读唐诗》,增进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2.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能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 3.通过拓展活动创编古诗新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音乐创造能力,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吟诵古诗、自编旋律演唱古诗、表演古诗情境等,使音乐与古诗的意境融合一起。 教学重点:音乐活动《古诗朗诵演唱会》。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开展音乐表演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四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大屏幕出示:(古诗)的画卷,同时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观看。 二、欣赏歌曲《读唐诗》 1.导言:这几部古诗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诗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叫《读唐诗》,它的歌词非常富有特点,听后你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请欣赏《读唐诗》。 (大屏幕出示歌曲《读唐诗》) 2.师:你们发现歌词的特点了吗? 学生回答() 师:看到歌词使我们联想到许多古诗,那么这首歌曲中究竟隐藏了多少古诗呢?老师想考考你们,我们用分组来进行比赛,看看哪组同学知道的唐诗知识最多? 那我们分成四组,每组有一块题板,请将歌词与古诗题目用连线连接起来,小组同学共同完成,连接最快最准确的为优胜组。(活动进行中同时播放歌曲《读唐诗》做背景音乐,连接好的把题板送到前面。) (同学们都连接完了,我们来看看他们连接是否正确,老师请你们一起来做评委,(讲解题板)向优胜组表示祝贺) 题板内容:

“床前的月光”《静夜思》(李白) “窗外的雪”《夜雪》(白居易) “高飞的白鹭”《绝句》(杜甫) “浮水的鹅”《咏鹅》(骆宾王) “枫桥的钟声”《枫桥夜泊》(张继) “巴山的雨”《夜雨寄北》(李商隐) “边塞的战士”《出塞》(王昌龄) “异乡的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师:我们知道了,这首歌曲中隐藏了多少古诗呢? 生答:(八首) 师:对了,是以八首古诗中最美的佳句组成的歌词。现在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歌词,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齐声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都发自内心的歌颂和赞美着唐诗。 4.师范唱(下面请听老师唱一遍《读唐诗》),同学们可以轻声随歌曲唱一唱,同时想想你是怎样来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这句歌词的呢? 学生回答()。 师:我们以一首唐诗为例。比如说曲中“高飞的白鹭”是谁的作品? 生答:(杜甫的绝句) 古人喜欢见物咏怀,见景抒情,对自己的所见所思进行即兴吟唱,我们也来学学看,(吟诗时作摇头晃脑状)注意听老师吟诵诗歌时有什么特点?跟读现在的白话文有区别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生答:() 师:很有韵律感,与今天的音乐很相近,它的节奏,音调与音乐是相通的,感觉就像在唱歌,真是诗中有歌啊。 师:古人还喜欢边吟诗边作画呢,如果让你来给《绝句》这首诗作画,你会画些什么呢?我们一句一句的来。(学生回答) 师播放MTV全诗一句一景,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哪些?(学生回答)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 师: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真是令人赏心悦目,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这句歌词都能理解了吗?

敬业与乐业优秀教案

6敬业与乐业爱迪生曾经说过:人生是短暂的。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那么,亲爱的同学们,你思考过人生与事业的关系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应该“敬业”“乐业”,并深信这是人类生活最合理的方法。阅读此文,相信你的心中会对这个严肃的话题有新的认识。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4.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者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听听他的宏论,可以激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厌恶.(wù) 禅.师(chán) 佝偻 ..(ɡōulóu) 咽.气(yàn)骈.进(pián)哭丧.着脸(sāng) 佛.门(fó)强聒.不舍(guō)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3.经典词句积累。 (1)安其居,乐其业。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主一无适便是敬。 (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着名的“戊戌变法”。近代着名学者,其着作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着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5.文体链接

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一)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谈笑/有鸿儒B.以/为顺流下矣 C.学/而时习之D.策之/不以其道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可以调.素琴(调整)B.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C.何陋之.有(助词,无实义)D.不以.物喜(介词,因,因为)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选文“惟吾德馨”中的“德馨”一词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 B.选文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突出作者的美德。 C.选文作者以古代贤者的居室自比,说明他们的居室比不上自己的陋室。 D.选文在抒发身居陋室、壮志弥坚时,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6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14.选文采用了什么样的立意方法?这样立意有何好处?(5分) 答: (二)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5.词的上阕画线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如何描绘的?(4分) 答: 16.词的下阕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答: (三)白露到,鸿雁来 ①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在古人看来,“白露者,阴气渐重,露凝而色白”,也就是说,露水的颜色为白色;同时,古人又以四时与五行相配,秋在五行中属金,金色白,白色也是秋天的颜色。因此,“白露”一词,字面上是“白色的露水”,其实是指“秋天的露水”。 ②在古人的观念中,白露是农历八月的节气。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古人称之为“仲秋”“仲商”“正秋”“中秋”等。据《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养羞。”“盲风”,即疾风;“养”,指贮藏;“羞”同馐,即食物。这段话的意思是:八月开始刮大风,大雁从北方飞来,燕子向南飞去,群鸟开始贮藏过冬的食物。 ③上述物象变化在《逸周书·时训解》中演变成了白露节气的“三候”:“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并称,“鸿雁不来,远人背畔;玄鸟不归,家

歌曲读唐诗教案

歌曲读唐诗教案 精品文档 歌曲读唐诗教案 单位:顿岗中心小学班级:五班执教者:华锦兰时间:2011-3-18 教学目标: 1、学会唱《读唐诗》这首歌,掌握歌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2、利用听唱法演唱古诗,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演唱的特点。 3、演唱中,使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特点、风格,更好的体会到古诗里有画,古诗里有歌,培养学生爱学古诗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唱《读唐诗》这首歌,学习和感受音乐,加强歌曲的演唱处理和表现。教学难点:歌曲处理,引导学生打准节拍唱好歌,进一步的感受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随着歌曲《读唐诗》走进课室。 2、播放《读唐诗》伴奏,同时课件出示几首唐诗题目。 《鹅》《绝句》《出塞》《相思》《静夜思》《渔歌子》《回乡偶书》 3、师:同学们,请你任选一首唐诗有感情地诵读出 1 / 12 精品文档 来。 4、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以唱歌的形式一起走进唐诗,歌曲的名字叫《读唐诗》,这首歌是当代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作曲。谷老师监制了古诗词歌曲20

首,今天的《读唐诗》就是序。它的曲调非常富有特点,你听了以后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 二、新授 1、出示《读唐诗》的视频歌曲,师生欣赏一遍。 师:刚才欣赏了这首歌曲之后你发现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吗, 生:回答 2、投影出示歌词。 师:同学们,你看到歌词的时候,能联想到许多唐诗吗,那么歌曲究竟藏了多少唐诗,老师想考考你们,看哪个同学能很快地把歌曲中的歌词与你知道的唐诗题目对号入座。 互动活动。 3、指导按节奏读歌词:这首歌曲是由八首古诗的佳句组成的,现在让我们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边打拍边诵读歌词。 1=E /4 1 ,0 | 1 | 1- | 床前的月光窗外 2 / 12 精品文档 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1 1 | 1 - | | ? 1 1 | 唐诗里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 - - - | -0 | 。。。。。。。。 窝。。。。。。。。。 指导歌曲中的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敬业与乐业》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二、作者及演讲知识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2.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三、阅读课文整理文中重点生字词: 1. 生字 教诲huì禅师chán 拣择jiǎn 佝偻gōulǒu 蜩翼tiáo 羡慕xiàn 妥当tuǒ亵渎xia2.词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主眼:主要的着眼处。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言行相顾:言行一致。征引:引用。讨伐:出兵攻打(敌人或叛徒)。容赦:原谅赦免。

敬业与乐业预习教案

敬业与乐业预习教案 敬业与乐业这篇是同学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文章,那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需要提前掌握哪些重点难点?下面是我整理的,教师们不妨参考一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走近梁启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查字典、词典,读准加点字音,记住词语写法,解释词语的含义。 ①旁骛( ):②亵渎( )( ): ③征引:④骈( )进: ⑤敬业乐群:⑥断章取义: ⑦不二法门:⑧言行相顾: ⑨强聒不舍( ):⑩安其居,乐其业: 3、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语中的经典词句,请结合文下注释,弄懂它们的意思。 4、认真阅读课文二~三遍,想一想: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如何来论述自己看法的? 5、文中的"业"仅是指正式的谋生职业吗?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文中的内容有疑问或对某些观点有不同见解吗?若有,请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2、3 (三)整体感知: J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观点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用了哪些方法?试列出本文的提纲。 J文章结尾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试用自己的话谈谈"合理的生活"该是怎样的。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四)合作探究: 1、仿照示例,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几个例子。 2、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3、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中作者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而言不无道理,如今你对他的某些观点、某些说法有疑问或有不同意见吗?若有,试作一简要说明。 4、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朗读课文,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三、巩固延伸: (一)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类型

五年级语文阅读与作文训练

《台湾神游》 1 中秋节的夜晚,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我注视着它,好像看见美丽的嫦娥仙子正坐在桂花树下,遥望着美好的人间,思念着久别的亲人。晚饭后,我们全家围坐在电视机旁,今晚的节目有些特殊,不管是新闻,还是歌舞、电视剧,大都表现了台湾人民思念故土、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和祖国人民想念台湾骨肉亲人的主题。 2 看完电视,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望着那轮皎洁的圆月,我好像乘着飞机,飞到了美丽的台湾省。在飞机上我俯视全岛,它真像一座美丽的海上公园。接着,飞机降落在台湾岛东部,这里大部分是山地。远远望去,有险峻的奇峰、悬崖,飞奔的急流、瀑布,平静的湖泊,茂密的森林,景色优美。 3 台湾岛上还有世界闻名的游览区——日月潭。于是我慕名前去,饱览那湖光山色。我坐在汽车里,看到重峦叠嶂,潭水碧蓝,波光如镜,朵朵白云在翠峰山间飘浮。当夕阳把最后的余辉射向湖面时,日月潭烟霞四起,轻纱般的薄雾在湖面上飘来荡去,我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4 我又来到了台湾西部平原。我了解到这里盛产甘蔗、水稻,还有香蕉、菠萝、桔子等。随后,我又赶往北部海边,参观了著名的海港——基隆。这里,拥有多种矿产资源和水产资源。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台湾真是名不虚传的宝岛! 5 “喵——”小花猫一声叫唤,把我从美丽的幻境中唤醒过来,但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为了让宝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我要贡献一份力量! 6 夜更深了,中秋节之夜的月亮更圆更亮了。我想:此时台湾的少年朋友也在月光之下神游祖国的大陆吧。我相信,总有一天,海峡两岸的人民会团聚在一起,祖国一定会统一的。我怀着这美好的愿望进入甜蜜的梦乡。 1.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 慕名: (2)陶醉: 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不虚传: ________________ (4)神游: 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中儿童生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修改版)

《群文议题——古诗中的儿童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交流等方法,阅读这五首古诗,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想象古代儿童活动的画面, 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2.引导学生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感悟古诗是怎样把儿 童的各种情态表现出来的,并在群诗诵读中积累这些歌咏童 真的千古名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交流等方法,阅读这五首古诗能用 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想象古代儿童活动的画面,感受 古代儿童生活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感悟古诗是怎样把儿童的各种情态表现出来的,并在群诗诵读中积累这些歌咏童真的千古名篇。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快乐。古时候,孩子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会做什么事,爱玩什么游戏?他们会有怎样的乐趣呢?让我们在群诗诵读中积累佳句,在群诗阅读中寻找答案。(板书议题:古诗中的儿童生活) (二)共读一首,打开思路。 1.咱们先来共读第一首古诗。 课件出示:《桑茶坑道中》。 请同学们熟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强调“着”的读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思考:(课件出示) 这首诗最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写古代 的儿童在______(放牛),写出了儿童的______。(悠闲、自在……)你是从哪个字或词感受到的?(眠正着)为什么?你觉得这首 诗还有哪些写法上的好处?(这首古诗前两句写出了天气由雨 变晴,大地由湿变干,溪水由浅变满,花草在风中摇曳,大自 然充满了“动”感;第三句写牧童在柳荫下酣睡是“静”,第四 句一头老牛在草地上吃草,吃一会儿又向前走一点,再吃一会 儿,再走一点,越走越远,是东。动静结合。)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带着感情再读这首 诗,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我们来看:播放视频《桑 茶坑道中》。(每出一句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来) 4.小结:欣赏这首小诗,我们不仅醉心于江南原野自然景色的

敬业与乐业优秀教案教程

中职语文第一册——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课题敬业与乐业 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文章作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这是一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作者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的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的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课文文采飞扬,学习时应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情分析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大多在十六七岁,正值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积极向上,表现欲强烈,他们更愿意展现自我,在轻松氛围 中去感受新知识学习新知识。 学习目标知识 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 2、品味与领悟“乐业与敬业”精神的主旨,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 巧妙结合。 能力 目标 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情感 目标 4、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 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领悟“乐业与敬业”精神的主旨,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理念本课的设计旨在以“自主”、“合作”为主要教学因素,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得,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 合作教学原则。 教法设计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学法设计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课时共2课时。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及思路 课前导入(5分钟)自古至今,从中到外,有许多对自己的职业充满 着无限热爱的的人。比如,白求恩,他是加拿大 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的 抗日战争,对职业精益求精,收到毛泽东同志的 高度赞扬;诺贝尔,他全心研究炸药,自己多次 在实验中死里逃生,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不 放弃,最终成功研制出了炸药。对待自己的工作, 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今天这篇文章《敬 业与乐业》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引起好奇, 激发兴趣。 自主探究(8分钟)1、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 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 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 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 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2、重点字词积累 (1)注音 佝偻承蜩心无旁骛亵渎骈进强聒 倘若禅师 (2)解释词语 心无旁骛断章取义不二法门强聒不舍 自主探究法: (本环节让学生在做中 学,在做的过程中发现 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走 进课堂,使学习成为学 生的一种需要,而不是 要求。)

《敬业与乐业》获奖市级精品教案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15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3、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勾画圈点法 3、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的职业是什么吗?对,是老师,那你们呢?嗯,也对,是学生,非常好。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看看七十多年前的梁启超先生是如何说的。(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课前思考与新课准备 看了这个题目,《敬业与乐业》,我们先来个课前思考: 1、你所理解的“业”指什么? 2、你觉得“敬业”是什么意思? 3、你觉得“乐业”又是什么意思?(生思考后回答) 好,那就让我们来通过学习本课,看看题目中的“敬业与乐业”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不过,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我们还要先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1、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背景介绍:《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官本位文化,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一篇演说词,可看作议论文体。 3、文体介绍: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解决疑难生字词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个部分提出的?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生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1)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在文章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那我们现在结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古诗朗诵演唱会》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古诗朗诵演唱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读唐诗》,了解歌中唱到的古诗,并从中感受歌曲亲切的情感。 2.积极参与“古诗词演唱会”的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积极参与“古诗词演唱会”的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教材分析 《读唐诗》这首歌曲为两段体,大调式。第一乐段有四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基本用了相同的节奏,八分休止符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较为活泼。第四乐句在“泉”上延长至两拍,最后结束在主音上。第二乐段也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开始的节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六度的大跳和重复的运用把情绪推向了高潮。高潮过后,又转回平稳,好像高潮过后的思索,在细心地聆听祖先的诉说。歌曲《读唐诗》的歌词非常有特点,使我们联想到许多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今天,我们来欣赏歌曲《读唐诗》,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聆听歌曲 1. 初次聆听歌曲《读唐诗》。 教师要求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优美、亲切、抒情等等。 师:这首歌曲优美抒情。 2.再次聆听歌曲。 师:歌中都唱到了哪些古诗? 学生没有回答的古诗,教师可加以补充。李白《静夜思》、白居易《夜雪》、杜甫《绝句》、骆宾王《咏鹅》、张继《枫桥夜泊》、李商隐《夜雨寄北》、王昌龄《出塞》、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歌曲所表现的内容。 3. 小声哼唱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指导学生唱准歌曲中的八分休止符和歌曲中较难掌握的节奏,如:切分节奏等。 4. 放声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 提示学生:第四乐句的“泉”字在演唱时可以作延长处理,表达更深的情感。 三、活动:“古诗词演唱会” 朗诵古诗或演唱古诗歌曲,可以增进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今天,我们举办“古诗词演唱会”,可以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宣布比赛规则,选出的评委组成评审团,给各组打分。 2. 比赛分为四关:第一关是配乐朗诵古诗;第二关是演唱一首学过的古诗歌曲;第三关是向同学们介绍欣赏一首古诗;第四关是表演古诗歌曲。 (曲目建议)第一关:朗诵学过的和自己知道的古诗;第二关:演唱

敬业与乐业优秀教案

敬业与乐业优秀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6敬业与乐业爱迪生曾经说过:人生是短暂的。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那么,亲爱的同学们,你思考过人生与事业的关系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应该“敬业”“乐业”,并深信这是人类生活最合理的方法。阅读此文,相信你的心中会对这个严肃的话题有新的认识。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4.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者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听听他的宏论,可以激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厌恶.(wù) 禅.师(chán) 佝偻 ..(ɡōulóu) 咽.气(yàn)骈.进(pián)哭丧.着脸(sāng) 佛.门(fó)强聒.不舍(guō)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3.经典词句积累。 (1)安其居,乐其业。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主一无适便是敬。 (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着名的“戊戌变法”。近代着名学者,其着作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着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可以说是学生“学海泛舟”的双桨。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探索,我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以钱梦龙老师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兴趣和习惯为前提,以丰富语言积累为基础,教学中实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措施:“在阅读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写作的过程中促进阅读”,从而实现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融合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可以说是学生“学海泛舟”的双桨。如果能找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纽带”,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达到“读和写”之间相互促进的良好教学效果。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探索,我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以钱梦龙老师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兴趣和习惯为前提,以丰富语言积累为基础,教学中实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措施:“在阅读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写作的过程中促进阅读”,从而实

现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爱读愿写”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习惯则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因此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养成热爱读书和自愿练笔的良好习惯,是融合“读写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营造阅读氛围,创设写作情境。 在阅读中,学生才是主体。老师以为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和评价作品,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而写作则是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方便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创设写作情境;解放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利用阅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亲近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激起学生内心倾诉和表达的愿望,主动用笔写心里话。 (二)引导广泛阅读、鼓励自主写作。 学生广泛阅读作品,是调动阅读兴趣的最佳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书籍、报刊杂志,阅读各类读物,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和自已喜欢的作品。并鼓励学生上网浏览、查阅资料,广见博识,不断开阔视野。当学生心中有感悟时,应鼓励学生及时写出来,只要言之有物、感情真实即可。同时要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只要是学生自已

李白杜甫诗歌欣赏 教案

李白杜甫诗歌欣赏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 【讲授内容】: 1、帮助学生了解李白杜甫其人及诗歌成就; 2、了解《李白杜甫诗歌》相关知识。

3、了解上学期诗歌朗诵大赛的组织情况 第一部分、李白其人及其诗歌影响 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或曰山东人,或曰蜀人。 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 清平调三首__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二、传奇一生几入长安所为何? 1 .一入长安说。 玄宗天宝元年(742)秋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至天宝三载(744)春出金门离开长安。 2 .二入长安说。 首次到长安的时间为开元十八年730。 3 .三入长安说。 李白还在天宝十一二载间第三次到长安。 现实追求:建不世之功 1、少年时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2、中年屡入长安,叩问报国之门。

敬业与乐业教案1

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

六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 xx年10月13日 第三期姓名 一、比一比,再组词。 邀()俏()侠()巷() 遨()峭()陕()卷() 冠()瀑()俯()庞() 寇()爆()府()宠() 二、在( )里选出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1.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sǎn sàn ),唯有你依然如旧。 2.它们有时几个吧,散(sǎn sàn)聚在两棵大树下面。 3.你吟诵这一首首小诗,要邀我与你唱和(hé hè huò )吗? 4.当我们一行(xíng háng )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树下经过时,一只小猴子竟恶(ě è wù )作剧地撒(sā sǎ )起尿来。 5.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zā zhā)进泥土和岩层。 6.山路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它在河床上垫一排大卵石,从水底下一个猛子扎(zā zhā)过去 三、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改为反问句: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陈述句: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缩写句子: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他走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修改) 1. 经过老师的教育,魏强同学明确和端正了学习目的 2. 黄鹤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3. 小丽光荣的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的 号。 五、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在句子后面的()里。并仿写两个不同的句子,在后面()里注明自己使用的修辞手法。( )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 友?() 3.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 美。 () 4.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 子。()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唐诗教案

古诗朗诵演唱会 亳州北大园丁学校 授课教师:乙辉 歌曲《读唐诗》教学设计 备注:教学设计:乙辉。教学对象5(1)班。教学地点:三楼音乐室。设计时间:2016/3/24。课时:2课时,压缩成1课时。教学设计用途:晋级课。参考文献:《中国民间音乐概述》、《歌曲分析与写作》、《五年级教师教学用书》、《曲式分析与写作》、《西方音乐简史》《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毛泽东语录》》、《和声学教程》、 教材分析:1@《古诗朗诵演唱会》是以歌曲《读唐诗》为基础展开的,《读唐诗》为两段体歌曲,大调式。第一乐段有4个乐句,前三个乐句基本上用了相同的节奏,八分休止符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较为活泼。第4乐句在“泉”上延长至两拍(在演唱时也可以做延长处理,表达更深的情感。)最后结束在主音上。2@歌曲《读唐诗》的歌词非常有特点,使我们想到了许多著名的古诗:(1)床前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窗外的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3)高飞的白鹭——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波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4)浮水的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5)枫桥的钟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6)巴山的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7)边塞的战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8)异乡的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学习这首歌不紧能感受到歌曲《读唐诗》的魅力,还能了解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读唐诗》的魅力及了解更多的古诗,激发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热爱。 2:通过了解古诗歌曲的旋律特点及诗歌的艺术特点,让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创编旋律的能力。 3.感受歌曲的速度、节奏、旋律变化、段落等特点。 4.了解音乐的起源、诗歌的发展及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并感受歌曲的速度、节奏、旋律,及休止符的运用。 2:感受歌曲《读唐诗》的魅力,了解更多的古诗。 3:了街音乐的起源与诗歌艺术的发展和诗歌的艺术特点。 4:创编诗歌旋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创作性。 教学难点 1:理解音乐的乐段,乐句。 2:根据《读唐诗》的音乐形象,乐句的起承转合,旋律特点进行创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