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
第二章 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

第二章衰老相关理论及护理模式

机体衰老的过程极其复杂,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方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生理方面的衰老现象是指在衰老过程中生物体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生理的衰老受到生物、环境中的物理及化学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方面的衰老是解释衰老过程对老年人认知思考、智力行为与学习动机的影响,社会方面的衰老是解释社会与老年人的互动影响,心理与社会方面的衰老均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化过程、躯体功能衰退与社会期待等因素的影响。19世纪开始从生物学角度研究衰老的原因,相继提出一系列衰老的生物学理论。20世纪初,开始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讨衰老的相关理论。老年护理学实践领域中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护理学理论和模式。我国中医学在探讨衰老的原因和机制方面,也提出了独特的中医学衰老学说。

现有的衰老相关理论从不同层面上解释了衰老的现象,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有助于护士全面评估老年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订适合老年个体的护理计划,提供完善的护理措施,满足其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以达到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老年护理学相关理论和模式也对老年护理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衰老相关理论

一、衰老的生物学理论

衰老的生物学理论(biologic theories of aging)重点研究在衰老过程中人体器官生理改变的特性和原因,相关的理论主要解释“细胞如何衰老”“哪些因素启动衰老的过程”“机体发生衰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已有的衰老理论包括基因理论(genetic theory)、损耗理论(wear-and-tear theory)、免疫理论(immunological theory)、自由基理论(free radical theory)、交联理论(cross-link theory)等。这些理论用于解释衰老的生理变化,对老年护理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基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Hayflick提出基因理论,又称生物遗传钟学说,是非随机衰老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该理论强调基因在机体老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认为,基因程序预先设定了生物的生命周期,每种生物体内细胞的生命期限是固定的,并由细胞分化次数决定其个体的寿命。如:人类最长生命期限被设定为110年,正常细胞分裂约50次,达到极限分裂次数,细胞停止分化,并开始退化、衰老,最终死亡。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最高分化次数是不同的,寿命越长的生物,其细胞分化次数则越高。该理论解释了细胞基因的遗传可决定各种生物的寿命长短,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实验已证明这种遗传程序就是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核酸,它控制着生物个体的衰老程序。

(二)损耗理论

19世纪末,Weismann提出损耗理论。他认为,死亡是由于组织细胞耗损后不能再生。该理论假设细胞衰老现象的产生是起自受损的细胞,或细胞长期损耗来不及完全修复,或细胞分子结构的生成速度不及被破坏的速度。当大量细胞耗损,而不能及时得到修复时,机体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生命也随之终结。

依据细胞损耗理论,机体就好比机器一样,机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工作,当超过了一定的时限后,部分零部件损耗累积过多,机体功能就不能正常运转。某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损伤等各种内外应激源可以增加人体损耗程度,反之,通过自身良好的自我保健、获得适宜的照顾和护理,可以延缓人体损耗程度。

(三)免疫理论

1962年,Walford提出免疫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衰老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体的衰老是由免疫系统介导的主动的自我破坏。其主要依据是:

1.衰老过程中免疫功能逐渐减退胸腺是T淋巴细胞生成并成熟的器官,胸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T细胞生成数量减少且功能下降,免疫力随之降低,导致机体免疫监测功能下降,不能识别外来病原,对微生物、病原体等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因此,老年人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和癌症。

2.老年人自体免疫反应增强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与自身的组织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老年人体内细胞发生突变概率增加,突变细胞被体内免疫系统辨认为外来异物,激发体内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使机体自我识别功能障碍,造成一系列的细胞损害,诱发一些严重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老年型糖尿病等。有研究表明,长寿老年人往往具有较好的免疫功能。

(四)自由基理论

1956年,Harman提出自由基理论。作为随机衰老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该理论认为,衰老是由于细胞代谢过程中自由基产物损伤机体所致。自由基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正常中间产物,氧自由基是氧代谢的副产品,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和反应性,氧自由基带有额外的电能或游离电子,极易伤害其他分子或DNA,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焦虑、环境污染(如臭氧、农药、空气污染)等均可导致体内自由基增多。正常情况下,机体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够清除自由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抗氧化功能逐渐下降,导致自由基在机体内大量堆积,破坏机体生物大分子,导致机体各种生理功能障碍,最终造成机体的衰老与死亡。某些抗氧化物(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减少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堆积。

(五)交联理论

1942年,Bjorksten提出交联理论。该理论认为,正常生命体中各分子结构是分隔的,当它们通过化学反应结合在一起时,形成的交联物可能破坏DNA分子链。但是,机体存在正常防御机制,通常可以修复这种损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这种修复功能逐渐减弱,而交联活动却仍在继续,交联分子结构在机体内日益累积,导致细胞突变、代谢废物无法排除、胶原蛋白丧失弹性,最终导致组织和器官功能发生衰竭,机体发生不能修复的损坏。该理论解释了生命体的衰老是由于生物体内胶原纤维、弹性纤维、酶、DNA发生了交联,这也是老年人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及皮肤松弛的原因。

(六)其他理论

1.体细胞突变理论最早由Failla和Sziland于195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在于诱发因素(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因素等)和自发因素引起的体细胞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形态变化及功能失调或丧失。用射线照射大鼠,大鼠体细胞发生突变,寿命缩短,这一实验有力地支持了该理论。

2.神经内分泌理论该理论认为衰老现象是由于大脑和内分泌腺体的改变所致。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完成其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乃至死亡

的一系列过程。下丘脑是调节全身自主神经功能的中枢,发挥着重要的神经内分泌换能器作用。随着增龄,下丘脑发生显著的老年性改变,如细胞受体的数量减少,反应减退,与神经内分泌调控有关的酶合成功能下降,神经递质含量及代谢发生变化等,这一系列改变导致内分泌腺的功能减退及代谢减慢,机体发生衰老和死亡。因此,老年人常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的表现,如忧郁、多疑、孤独、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等。

3.端粒假说1973年,Olovnikov提出端粒假说。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由许多简单重复序列和相关蛋白组成的复合蛋白结构,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和解决其末端复制难题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逆转录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复序列,连接到新合成DNA链末端。该假说认为,由于DNA聚合酶功能障碍,细胞在每次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能完全复制它们的染色体,可能造成最后复制的DNA序列发生丢失。因此,细胞每有丝分裂一次,就丢失一段端粒序列,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停止分裂,发生衰老与死亡。大量实验表明,端粒、端粒酶活性与细胞衰老及永生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仍有许多问题用该假说还不能完全阐释清楚。

(七)衰老的生物学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衰老的生物学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解释了衰老过程与生理功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衰老的生命现象。尽管单一的衰老生物学理论不能全面解释衰老的所有现象和发生机制,但以下观点已达成共识:生物衰老影响所有有生命的生物体;伴随增龄,生物衰老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不可逆的、渐进的变化;衰老过程存在个体差异性;同一个体内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衰老速度各不相同;生物衰老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衰老过程不同于病理过程;生物衰老可增加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

尽管各种衰老的生物学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理论依然对老年护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基因理论,衰老是由基因决定的一种必然过程,护士可以指导老年人正确面对衰老甚至死亡;根据损耗理论,组织细胞耗损后不能再生,提示护士制订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时,要尽可能减少给老年人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根据免疫理论,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护士应注意观察老年人早期出现的感染症状,有意识地预防感染;根据神经内分泌理论,老年人易出现多疑、忧郁、孤独、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等,护士应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总之,在护理实践活动中,护士要灵活运用衰老的生物学理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

二、衰老的心理学理论

衰老的心理学理论(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aging)研究老年人的心理行为改变、角色发展、行为控制和自我调节适应能力,解释“衰老怎样影响行为”“老年人行为改变是否存在特殊的方式”“与老年相关的心理学改变有哪些”“老年人如何应对衰老”等问题。护士应关注老年人心理层面发生的衰老改变,以及心理衰老变化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衰老。目前衰老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人类需求理论(human needs theory)、自我概念理论(self-concepts theory)、人格发展理论(life course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ory)、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等。

(一)人类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将人类基本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老年人属于成熟的个体,对高层次的需求更为迫切。

老年人的需求满足越多,尤其是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越多,其心理状态越佳。卡里什(Richard Kalish)在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在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之间加入另一需求层次,包括性、活动、探险、操纵、好奇的需求。老年人如果没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环境及操纵外界的事物,当外界环境的改变不够或刺激不足时,老年人在身体、心理及社会发展上便无法达到成功老化,甚至出现离退休综合征等健康问题。

(二)自我概念理论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身角色功能的认知与评价,它是随着个体心理成长、人格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也是通过与社会互动沟通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有三层含义:现在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他人眼中的自我。正常的衰老过程、与时间相关的事件(离职、丧偶等)、健康改变、个人满足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交能力等因素均可影响老年人自我概念的形成。

每个人在社会上同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不同阶段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的自我概念也随之不同。人到老年,扮演的社会角色逐渐减少或丧失,生理机能衰退,致使自我概念减弱,衰老心态也随之出现。

(三)人格发展理论

20世纪30年代,精神科医生Erikson开始重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格是终身发展的,人格的发展包含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从出生到死亡人格发展分为八个主要的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晚年期。每一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个体能够胜任或顺利完成该阶段任务,个体将呈现正向的自我概念及对生命的正向态度,人生则趋向成熟和完美;反之,个体将呈现负向的自我概念及对生命的负向态度,人生则出现停滞或扭曲。晚年期的任务是发展自我整合,否则会出现绝望。自我整合即接纳生命,意味着自身能以成熟的心灵和尊严,以不惧死亡的心态来接纳自己,也意味着对过去发生的事件不心存懊悔,对现在的老年生活持有适应且满足的态度,对未来抱有乐观和进取的心态,学会面对死亡。绝望是指一个人在老年期对以往懊悔,并充满了失望和无力感。绝望的发生是由于其心智不成熟,而成熟的心智是建立在生命的各个发展阶段。因此,老年人能否成功自我整合与其人生早期各阶段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关系。

1963年,Bulter提出了怀旧治疗的设想。怀旧治疗(reminiscence therapy)又称回忆疗法,是指运用对过去事件的感受和想法进行回忆的方法,促进人们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或适应目前环境的治疗方法。怀旧治疗分为基本层次和深入层次两个层次的怀旧治疗。前者强调要鼓励老年人重温过去的事件和经验,重新感受该事件给他们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时鼓励老年人与他人分享这些经验体会,以增进彼此了解,强化彼此关系。后者主要通过帮助老年人回忆过去的人生困难或挫折,让他们接纳过去的自我,确认自己一生的价值,从而坦然面对死亡。怀旧是老年人人生回顾的正常方式,通过重温过去的人生体验,重新回想过去尚未成功解决的矛盾冲突。如果老年人能够成功整合过去的人生体验、矛盾冲突,并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接受自己的过去,就能够达到人生的成熟和完美,获得人生的满足感和自我肯定。

目前怀旧疗法作为一种心理社会治疗手段已普遍应用于老年期抑郁症、焦虑症及老年痴呆患者的干预中。护士可采取以下护理活动或方法帮助老年人进行怀旧治疗:找出针对老年人最为有效的回忆方法,如讲故事、开放式讨论、剪贴簿等;利用老人喜欢的音乐、老照片等刺激感官以激起回忆;鼓励老年人说出对既往事件的正面和负面的感受;诱导老年人表达出痛

苦、愤怒和其他负面回忆;告知家庭成员回忆对老年人的好处等。

(四)自我效能理论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即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自信心。1986年,形成自我效能理论的初步框架。Bandura认为,个体行为受到行为结果及人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期望的双重影响,个体推测和评估自我行为的能力和信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的表现。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Bandura通过研究自我效能对健康行为的影响,提出自我效能感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行为习惯的结构路径,即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通过影响健康目标、行为结果预期(生理、社会、自我评估)、社会结构因素(健康行为促进因素和妨碍因素)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健康行为。

由于生理性老化,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下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下降,这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行为习惯或疾病康复的信心。如有些老年人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正确理解护士对药物用法及不良反应的介绍,导致用药依从性差;而另一些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出现漏服药物或错服药物,导致用药安全问题。提高自我效能感,即增强个人对执行健康行为能力的自信心。护理人员应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分析影响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促进老年人健康行为的护理干预措施。

(五)衰老的心理学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衰老的心理学理论为老年护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有助于护士理解老年人的各种心理行为,观察老年人对生理功能衰退、离退休、丧亲等事件的反应,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

自我概念理论可以指导护士协助老年人适应老年阶段角色的转变,正确认知和评价自己的角色功能,增强正向的自我概念;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和Bulter的怀旧治疗可以指导护士理解并协助老年人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通过列出一些老年人较为敏感且愿意回答的问题,来帮助老年人重温并整合过去的人生经验,并在老年人出现发展危机时及时提供适当的护理援助,使老年人坦然面对衰老甚至死亡。自我效能理论则提示在对老年人进行护理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时,必须考虑如何增强老年人执行健康行为的能力及接受治疗或护理干预的信心,通过评估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水平,分析影响其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增强其自我效能水平的干预措施,以促进老年人的健康行为。

三、衰老的社会学理论

衰老的社会学理论(social theories of aging)是在社会背景下解释老年人的行为,主要研究老年人的角色发展、群体行为及社会制度、政策、环境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老年群体对整个社会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提出早期的衰老社会学理论,代表理论有隐退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活跃理论(activity theory)、持续理论(continuity theory)、次文化理论(subculture theory)等。从20世纪70年代起,研究范畴逐渐拓展至社会和社会结构大环境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代表理论是年龄阶段理论(age stratification theory)。近年来,衰老的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和解释社会互动、社会期待、社会制度与社会价值对衰老过程适应的影响。

(一)隐退理论

1961年,E.Cumming和W.Henry提出隐退理论,又称空闲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的特征就是从社会中退出并把精力集中于个人,这种隐退行为也是老年人和整个社会所期望的,对老

年人和社会均有益。社会平衡是通过社会与老年人的互动而实现的,这一过程并不由个人意愿决定,而由社会需要决定。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离社会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老年人群应主动退出某些社会角色(如退休),以促进社会平衡,这是成功老化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安定、祥和的途径。此理论可以用来协助老年人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改变。反对者认为,这一理论忽视人类本性,事实上有些老年人退休后仍愿意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二)活跃理论

1963年,Havighurst及其同事提出该理论。该理论主张成功的老化应保持活力。社会活动是生活的基础,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社会活动,人们可以认识自我,获得社会角色,发现生活的意义。老年人仍然期望能够参与社会活动,保持中年生活状态,维持原有角色功能。如果失去原有角色功能,老年人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与意义;相反,如果老年人仍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就会增加他们对晚年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协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有关研究表明,让老年人参加有兴趣的非正式的活动,比参加工作更能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强化老年人的自我概念。此理论为老年活动中心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但这一理论忽略了老年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老年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要求是不同的,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在活动能力和活动愿望上也是不同的。

(三)持续理论

1968年,Neugarten等人提出该理论。他们认为,单一的隐退理论或活跃理论均无法完整地解释老年现象。持续理论的重要前提是人无论遇到怎样的人生变化,都应该维持与过去一致的人格、价值、道德、喜好、角色活动、行为和关系。老年是一生个性发展的连续,晚年生活是早年生活的持续,老年人可延续中年时期的爱好、习惯,或者寻找一些替代性的活动以代替失去的或改变的角色,从而维持生活方式的连续性,获得成功的老化。

1989年,Atchley进一步发展了持续理论,提出个体应保持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外环境的平衡,运用适当的应对方式来适应各种变化,从而维持现在与过去生活的连续性。总之,持续理论将衰老过程与个体过去的人格与行为联系在一起,调和了隐退理论和活跃理论的对立局面。

(四)次文化理论

1962年,美国学者Rose提出该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团体中的非主流人群,具有特定的道德规范、价值观、期望、信念和习俗,具有特定的次文化。老年次文化的形成首先是对社会地位下降、健康功能衰退、丧失亲友等的反映。其次是形成了老年人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个体形象,改变社会对老年的消极定义。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次文化团体也不断壮大,许多相关的组织也随之成立,如美国退休协会,我国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这些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给老年人提供彼此互动的机会,另外,也进一步验证了老年次文化团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同龄群体相互支持和认同可促进老年人尽早适应衰老过程。过分强调老年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唤醒社会对老年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但也可能会将老年人从主流社会分开,加剧老年人与主流社会的疏离感。

(五)年龄阶段理论

1972年,Riley及其同事提出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同一年代出生的人具有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社会经历;不同的年龄层群体置身的社会环境不同,对历史的感受也不同;

社会结构依据年龄和社会角色分层;个体行为必然会随着所属的年龄群体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衰老与社会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呈动态的,因此,老年人与社会总是不断地相互影响。该理论认为,老年人群属于社会团体中的一个年龄阶层,他们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不断发生着老化,其角色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们影响着彼此的老年社会化过程。因此,老年人的人格与行为特点是一种群体相互影响的社会化结果,老年群体间拥有某些特定的普遍行为模式。年龄阶段理论注重个体动态的发展过程及社会的历史演变,可以解释不同年龄阶层之间的差异,但不能很好地解释同一年龄层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个体间的差异。

(六)角色理论

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角色理论(role theory)阐释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人格与行为模式会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与角色功能的改变有密切关系。人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退休前,一个人主要承担着功能性角色,如职员、教师、领导等,社会对个人的期待比较重视工作能力与责任,个人行为表现倾向于积极进取的行为模式。退休后,功能性角色逐渐被情感性角色取代,老年人的行为特点逐渐变得保守谦和。老年人如果能够正确认知并接受角色改变的自然过程,将有助于其适应老年生活。

(七)衰老的社会学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衰老的社会学理论帮助护士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人”这个视角看待老年人,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在衰老的社会学理论中,影响衰老的因素包括人格特征、家庭、教育程度、社区规范、角色适应、家庭设施、文化与政治经济状况等。在护理实践中,护士要能充分收集并了解老年人的基本资料与成长文化背景,制订完善且个别化的护理计划并付诸实施,才能帮助老年人很好地适应晚年生活。

根据隐退理论,护士应关注并评估那些参与社会活动正在减少的老年人,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协助他们适应退休后的种种生活改变;活跃理论,则要求护士及时识别那些想要维持社会活动角色功能的老年人,评估其身心健康状况是否足以从事某项活动,帮助老年人选择力所能及且感兴趣的活动;应用持续理论,护理人员应了解老年人的人格行为,接纳老年人的言行、举止,持续评估老年人的发展及其人格变化;应用次文化理论,护士应认识并尊重老年人特定的生活信念、习俗、价值观及道德规范等文化特征,利用次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群体的支持和认同,促进老年人成功地适应老年生活。

在护理老年人时,护士不仅要了解衰老的相关理论,而且要了解各种衰老理论研究的角度和对象,还要了解老年行为表现模式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原因。同时,也要注意时代和文化的不同及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在老年护理实践中,护士应充分考虑到各种衰老理论在其适用性上的局限性,慎重选用不同的衰老理论,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理论的实用性,并使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四、中医衰老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衰老与内因、外因都有关系,但以内因为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学对衰老原因的探讨多注重人体自身因素,对人体衰老病机的探讨,《黄帝内经》以“脏腑虚衰”和“阴阳失调”立论。后世医家又提出“气血失调”“虚实相因”等学说。

(一)脏腑虚衰学说

中医关于衰老的脏腑学说,包括肾脏虚衰学说、脾胃虚衰学说及心脏虚衰学说。

1.肾脏虚衰学说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为元气之本,一身阴阳生化之根。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脏的关系极为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七”“丈夫八八”的论述,就是以肾气的自然盛衰规律来解释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与先天禀赋的关系,提示衰老的关键在于肾气的衰退。肾气的盛衰影响着元气的盛衰和生化功能的强弱,肾虚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生化功能弱,衰老就会提前,寿命也就短促。

2.脾胃虚衰学说脾胃为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具有运化水谷、输布精微、灌溉经络、长养百骸、营养五脏六腑及皮毛的作用。若脾胃虚衰,饮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便会影响机体健康,从而加速衰老,甚至导致死亡。脾胃属土,为一身气机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若脾胃虚损,五脏之间升降失常,就会影响健康长寿。

虽然肾脏虚衰与脾胃虚衰皆可致人体衰老,但是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功能赖之以生,赖之以长;脾为后天之本,肾所藏之精需要脾运化水谷精微以不断补充。通常认为,人之衰老,肾精先枯,全仗脾胃运化受纳,吸收精微,以滋荣全身,抵抗外邪。肾衰则脾失所本,肾阳不温则脾之功能降低,肾精亏损则脾失濡润;反之,脾胃虚衰则肾精不能补养,久之肾必衰。所以,肾衰与脾虚先后发生,共同导致人体的衰老。

3.心脏虚衰学说《管子·内业》曰:“平正擅胸,论治在心,此以长寿。”意思是说,具有平静端正的胸怀,可使心境保持安宁,有益于延年益寿。《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协调脏腑、运行血脉。心气虚弱,血脉运行及神志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加速衰老。故中医养生学尤其重视保护心脏,认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二)阴阳失调学说

阴阳的盛衰决定着寿命长短,保持阴阳动态平衡是延年益寿的根本。《黄帝内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备急千金要方·养老大例》亦指出:“人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人亦出现衰老征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告诫人们“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阴阳)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故阴阳失调可致衰老,而调节阴阳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三)气虚血瘀学说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是脏腑经络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生命的本质在于气血,离开气血就无所谓生命。在正常情况下,气血相生相依,气化血生,气行血行;血以载气,血失气耗。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而气则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二者并行以供应人体各脏腑组织的营养需要。人体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的过程,也是气血由弱转强、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体进入老年,首先是气血失调,血液循环不

畅,瘀血内停,导致气血失衡,脏腑器官得不到濡养,精气神出现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从而产生气虚血瘀、虚实夹杂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机体的衰老。

(四)中医衰老学说在护理中的应用

根据中医学的衰老学说,历代医家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方法,对老年人的养生及老年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关于饮食,《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倡“食饮有节”。《素问?痹论》也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见饮食不加以节制,可损伤脾气。老年人由于脾胃虚弱,若饮食不节,更易损伤胃纳脾运的功能,加速衰老。故老年人饮食贵在有节,勿过饥过饱,不偏嗜,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关于起居,《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起居有常”,勿“以妄为常”。“百病起于过用”,劳累太过或多逸少劳,皆有损于健康,影响寿命。《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难经?四十九难》也提到:“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关于睡眠,古人认为“少寐乃老年人之大患”,因此,老年人应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卧如弓”的睡眠姿态。关于房事,古代养生家强调“欲不可纵”“欲不可强”,老年人尤应节制,切勿放纵,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2.形神共养,动静兼修《黄帝内经》提倡“精神内守”“恬惔虚无”,并强调“七情”切忌过激。意思是说,注意精神修养,少思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进而避免疾病的发生。反之,若情志失调,易引起人体气机紊乱,损害脏腑的生理常态而致病。老年人更需调节思想情绪,保持乐观开朗,使心胸开阔,气机调畅,方能保持心身健康、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和于术数”,即包含体育锻炼等强身健体之法。因此,老年人应积极参加练太极拳、舞剑、跳舞、慢跑、散步等文体活动,以达到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目的。

3.顺应自然,调整阴阳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即自然环境和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提醒老年人春天“晚睡早起”,夏天“夜卧早起”,秋天“早卧早起”,冬天“早卧晚起”,以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中医还提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太过为外邪,须及时躲避这些不正常的气候环境。因此,调节阴阳具有防衰抗老的作用,而平调阴阳则是延缓衰老的重要法则。老年人应从居所、作息、情绪和衣着等方面,顺应自然环境和四时气候的变化,以求延年益寿。

4.未病先治,未老先养未病先治的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从广义上讲,中医学所有的养生防老的方法都是以预防疾病、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人的生命过程分为生、壮、老、已四个阶段,养老防衰应当从青中年期就开始,这样才可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第二节老年护理理论和模式

护理理论是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的综合,是在护理实践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70年代,已经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护理理论与模式,如Orem的自护理论(self-care theory)、Newman的健康理论(health theory)等。这些护理理论与模式对于老年护理实践有着非常

重要的指导价值,也广泛应用于老年护理实践中。借鉴并应用这些护理理论和模式,可以帮助了解老年人所面临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的变化,指导护士观察、评估和处理老年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本节将主要介绍目前老年护理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护理理论或模式,如疾病不确定理论(theory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慢性病轨迹框架理论(chronic illness trajectory framework theory)、功能结果理论(functional consequences theory)及需求驱动的痴呆相关行为模式(need-drive dementia-compromised behavior model)。

一、疾病不确定理论

1988年,美国护理学者Mishel提出疾病不确定理论。该理论从认知方面解释人们如何应对有生命威胁的慢性疾病,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源于Mishel从事癌症患者护理的工作经历。

(一)疾病不确定理论框架

疾病不确定感是指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相关症状、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有不确定的感觉。疾病不确定理论认为,当疾病引起相关刺激时,个人会对刺激的构成及其含义进行归纳及认知,当个人无法对相关事件建立认知框架时,就会产生不确定感,而认知框架是个人对疾病、治疗、住院及预后的主观理解和诠释。疾病不确定感本身是中性的,但是个体对信息的评价和对其赋予的意义却可以是正面的或者负面的。

(二)疾病不确定理论与老年护理实践

依据该理论,当患者处于疾病过程中,其疾病经验无法与自身经验相吻合,或自身因缺乏相关信息而无法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定义及分类时,就会在认知上出现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无法预测、不一致的情形,即会产生疾病不确定感。比如,当患者不能理解源于癌症治疗的相关症状时,就会产生疾病不确定感,而这种不理解往往源于这些症状是未被预料的或患者缺乏相关信息。通常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主要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①疾病治疗的相关症状;

②治疗和护理的复杂性;③与疾病诊断和严重程度相关信息的缺乏;④疾病过程和预后的不可预测性。源于癌症生存期间的疾病不确定感是一种忍耐的经历,患者常伴随着情感的沮丧和对癌症复发的恐惧。

由于大多数癌症患者是老年人,且癌症患者分布于医院多科室及不同社区,因此,在老年护理实践中,护士应及时向患者提供系统性、针对性的信息支持,如有关治疗可能出现的症状、程度及持续时间等,这会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症状,从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较之其他群体,患病时更易产生疾病不确定感,因此该理论对老年护理实践有着更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慢性病轨迹框架理论

(一)慢性病轨迹框架

1992年,Corbin和Strauss提出慢性病轨迹框架。疾病过程或轨迹(illness course or trajectory)是该框架的中心概念,是指慢性病患者在疾病过程中所经历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以及各阶段中患者的常见表现。对患者个体而言,慢性疾病过程意味着一种失能性疾病的累积效应,其中包括生理症状及疾病对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影响。

该框架将慢性病患者经历的疾病全过程分为始发阶段(trajectory onset)、稳定阶段(stable phase)、急性阶段(acute phase)、逆转阶段(comeback phase)、危机阶段(crisis phase)、不稳定阶段(unstable phase)、下降阶段(downward phase)和临终阶段(dying phase)8

个阶段(表2-1)。

表2-1慢性病轨迹不同阶段患者的表现描述

img

(二)慢性病轨迹框架理论与老年护理实践

该框架为护理人员如何帮助患者适应及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对疾病不同阶段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及护理干预提供了重要指导。有研究表明,约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无论是医院还是社区的护理人员均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问题。应用慢性病轨迹框架理论,护理人员可以很好地理解慢性病患者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评估患者的需求及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

三、功能结果理论

(一)功能结果理论框架

1995年,Miller提出功能结果理论。该理论涉及的主要概念有:消极功能结果(negative functional consequences),积极功能结果(positive functional consequences),老年期改变,危险因素(risk factors),健康,环境,老年人和老年护理。功能结果是指可观察的效果,包括老年期改变、活动和危险因素等给老年人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

1.消极功能结果是指老年期改变和疾病等给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老年人适应强光的能力降低,在强光下驾驶会产生困难;某些疾病(如白内障)可导致视力模糊,从而构成对老年人的潜在危险。如果这些因素未及时消除,就可能造成老年人的消极功能结果。

2.积极功能结果是指采取的护理活动对减少老年人的依赖性及提高其生活质量产生的积极的影响。例如,考虑到老年人对强光适应能力下降,护理人员可建议老年人在室内时使用柔和灯光,在室外时使用遮阳眼镜,以产生积极功能结果。

3.危险因素与老年期改变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药物、环境、生活方式、支持系统、心理社会事件和知识缺乏等,这些危险因素增加老年人消极功能结果的发生概率。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从而产生积极功能结果。老年期改变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有些老年期变化能使老年人对危险因素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老年人更易受到伤害。

4.健康与环境老年人的健康概念是指尽管存在着老年期变化和危险因素,但老年人仍然具有保持最佳功能水平的能力。老年人的健康包括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良好的生活质量。环境是指外部条件,包括照顾老年人的人员。环境既可以是产生消极功能结果的危险因素,也可以是产生积极功能结果的干预措施。

5.老年人与老年护理老年人受老年期改变和危险因素的影响,可能需要依靠护理人员的帮助,以满足其日常生活活动的需要。老年护理是指通过采取长期和(或)短期的护理干预,减少老年期改变和危险因素给老年人带来的消极功能结果,最大限度维持和促进老年人的最佳功能状态。

(二)功能结果理论与老年护理实践

功能结果理论为指导老年护理领域实践提供了结构性概念框架。该理论认为,老年期改变和危险因素增加会对老年人产生功能结果。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就可产生或转变为消极的功能结果;如果采取了恰当有效的护理措施,就可能产生积极的功能结果。因此,护士应明确导致老年人消极功能结果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产生积极功能结果。尽管老年人存在老年期变化和健康危险因素,但老年护理的终极目标是使老年人达到最佳功能状态。

功能结果理论解释了对老年人采取的护理活动,具体回答了老年护理领域的两个问题,即老年护理有什么特殊性?护士应为老年人提供怎样的有效服务?老年人存在个体易损性,所谓易损性,一是指体质因素,与老年期生理老化密切相关;二是指获得性因素,与老年人的生活经历(如服药)和生活事件(如慢性疾病)有关。应用功能结果理论,护士应采取减少危险因素或改变个体易损性程度等护理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老年人的消极功能结果,实现老年人的最佳功能状态。

四、需求驱动的痴呆相关行为模式

(一)需求驱动的痴呆相关行为模式的主要观念

1999年,Kolanowski提出需求驱动的痴呆相关行为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观念是应将痴呆患者表现出的与社会标准不相符合的语言性激越行为、攻击行为及躯体性非攻击行为(如徘徊、坐立不安、重复动作,常人无法理解的怪异动作等)视为其潜在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表现。影响痴呆患者的行为因素分为隐蔽诱因(background factors)和临近诱因(proximal factors)两种因素。前者是指患者的人格特征、过去经历、人口统计学特征、心理社会变量,以及与痴呆相关的机体功能状况。后者是指患者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以及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状况。如果在护理中能够发现影响痴呆患者行为的因素,识别其未被满足的需求,并给予正确回应,就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需求驱动的痴呆相关行为模式与老年护理实践

由于认知受到损伤,痴呆患者表现出的反应可能不是一种常规有效的反应,比如激越或极端被动行为,实际上反映了患者潜在的某种需求。根据需求驱动的痴呆相关行为模式,照顾人员要努力理解患者行为背后表达的需求,才能很好地管理痴呆患者的行为,提高其生活质量。该理论为护理人员正确理解和管理老年痴呆患者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对指导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护理管理学试题与答案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推荐文档

一、单选题 1.对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而言,高效率的管理应该做到( ) A.保证人尽其才B.保证人员质量 C.保证人员数量D.加强人员培训 2.护理人员对待护理工作的态度和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反映了护理人力资源的( ) A.科学组合性B.主观能动性 C.闲置消耗性D.能力可变性 3.通过观察和研究对岗位职务性质进行评价的过程称为( ) A.工作说明B.工作分析 C.工作描述D.工作标准 4.以各项护理活动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方法称为( ) A.个案护理B.成组护理 C.整体护理D.功能制护理 5.关于护理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护理部主任有责任营造一个支持护理专业发展的工作环境 B.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都负有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 C.护士长有责任将上级管理部门的目标转化为本护理单元的工作目标 D.科护士长的主要责任是评价护理人员的El常工作表现 6.用尽可能少的人力成本,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任务,体现了人力资源配置的( ) A.效率原则B.公平原则

C.结构合理原则D.满意原则 7.个人制定所从事工作的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策略的过程称为( ) A.职业生涯B.职业路径 C.职业规划D.职业发展 8.个人为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行为的内在动力称为( ) A.职业发展B.职业素质 C.职业期望D.职业成功 9.护理人员工作绩效评价的信度是住院医师指( ) A.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B.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C.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D.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10.关于护理人员绩效评价的方法,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 ) A.简明扼要地描述人员的业绩称为关键事件法 B.应用叙述法进行评价其主观倾向性较大 C.护理人员绩效水平接近时应用排序法有一定难度 D.目标管理是一种有效评价护士绩效的方法 11.护理人员的考核和评价,关键指标是( ) A.工作数量B.工作质量 C.工作绩效D.工作结果 12.关于护理人员绩效评价基本原则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A.评价标准要提前让大家知道B.评价要以岗位描述为依据 C.管理者要注重评价反馈D.评价标准要结合个人特点 13.组织竞争和发展的关键是( ) -

护理相关理论与模式

教案续页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三章护理相关理论与模式 重点、难点:系统理论和需要层次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系统论 一、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定义涵盖了双重含义:一是组成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是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而这些要素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 二、系统的分类 (一)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类 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为系统。自然系统是自然形成,客观存在的系统,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人为系统是为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系统。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系统为自然系统和人为系统的综合,称复活系统,如:医疗系统。 (二)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 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闭合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和环境的交往是通过输入、输出和反馈来完成的。闭合系统是指不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绝对的闭合系统是不存在的,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1、输入物质、能量或信息由环境进入系统的过程。 2、转换系统对输入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处理和转换过程。 3、输出系统转换的结果进入环境的过程。 4、反馈系统的输出部分再返回系统并影响系统的过程。

(三)按系统的运动状态分类 系统可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的状态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系统。静态系统是指系统状态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系统。绝对的静态系统也是不存在的。 三、系统的基本属性 (一)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要素功能之和,具有独立要素不具备的影响功能。要增强系统的整体功效,就要提高每个要素的素质,充分发挥每个要素的作用。 (二)相关性系统各要素之间是相应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任何要素发生了功能或作用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各要素,甚至整体功能或作用的变化。例如,一个人的循环系统的改变,就会影响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 (三)动态性系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反映在系统的应用、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系统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总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并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提出重点、难点,概述与护理相关的理论 举临床实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案续页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四)层次性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较简单、低层次的系统称为次系统。较复杂、高层次的系统称为超系统。对于单一系统来说,它既是由一些次系统(要素)组成,同时,它自身又是更大系统(超系统)的次系统。 四、一般系统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一)以系统的观点看人

护理_学基础第一章绪论试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难点 重点: 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伟大贡献;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学的主要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难点: 1.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工作方式。 二、考点测试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照顾家中伤病者,形成主要的照顾方式是 A.“自我保护”式 B.家庭式 C.宗教式 D.社会化服务 E.护理社团 2.中世纪护理仅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其原因是 A.生活经验缺乏 B.社会重男轻女 C护士分工不明确 D.护理工作繁重 E.宗教的束缚和影响科学 3.护理专业的诞生是在 A.17世纪中叶 B.18世纪中叶

C.19世纪中叶 D.20世纪初期 E.20世纪中叶 4.南丁格尔接受短期的护理训练是在 A.凯塞威尔斯城护士训练班 B.圣托马斯医院护士训练班 C.英国伦敦护士训练班 D.佛罗伦萨护士训练班 E.战地医院护士训练班 5.南丁格尔扭转了英国朝野轻视护理工作的观念,其主要原因是 A.出身名门与上层社会交往密切 B.南丁格尔具有渊博知识 C.克里米亚战争中卓有成效的工作 D.撰写多篇著作指导护理工作 E.创立了科学的护理制度 6.国际护士节选定为每年的 A.4月12日 B.5月12日 C.5月21日 D.12月5日 E.6月12日 7.国际护士节时间的确定是根据 A.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B.南丁格尔诞辰纪念日 C.南丁格尔接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 D.宣布南丁格尔奖章的日期 E.南丁格尔逝世纪念日 8.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的护士团最终使士兵的病死率由42%降到

自考护理学导论试题第五章

第五章文化与护理 一、单选题(10题) 1.书籍、计算机属于哪一种文化现象( A ) A. 硬文化 B. 软文化 C. 方式文化 D. 经济文化答案 2.关于文化休克, 描述正确的是:D A. 身体健康者应对能力弱 B. 儿童较成年人文化休克症状重 C. 生活阅历丰富者应对能力弱 D. 身体衰弱者应对能力弱 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化的特征 C A. 地域性 B. 象征性 C. 排他性 D. 时代性 4.“日出摸式”是由谁创立的?C A.马斯洛 B.卡利什 C.莱宁格 D.韩德森 5.“看到黄色就会联想到中国”体现了文化的那个特征?C A.地域性 B.时代性 C.象征性 D.继承性 6.一位留学生出到国外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此时属于文化休克的哪一期?A A.兴奋期 B.意识期 C.转变期 D.接受期 7.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中和主义?D A.不走极端 B.求大同存小异 C.重视集体利益 D.鼓励个性张扬 8.超越文化关怀理论的提出者是C A.南丁格尔 B.莱宁格 C.简·瓦森 D.怀森 9.下列哪项属于物质文化A A.工具 B.文学 C.艺术 D.科学 10.看到龙的图标会联想到皇族的华贵,体现了文化的B A.时代性 B.象征性 C.继承性 D.传递性 11.文化休克中最难度过的一期是B A.兴奋期 B.意识期 C.转变期 D.接受期 二、多选题(5题) 1. 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有( ABCE ) A. 突出人本与世俗 B. 注重整体与群体 C. 强调和谐 D. 尊重宗教 E. 追求安土与乐天 2.文化休克的发展过程包括( ABCDE ) A.兴奋期 B.意识期 C.转变期 D.接受期 E.蜜月期 3.根据生成区域将文化分为( AD ) A大陆文化 B硬文化 C软文化 D海洋文化 E自然文化 4.中国文化的外在特征有ABC A. 统一性 B. 连续性 C. 包容性 D. 尊重宗教 E. 追求安土与乐天 5. 护理关怀的决策和行为通过(ABC ) 表现出来 A.维持文化的护理关怀 B调试文化的护理关怀 C.重建文化的护理关怀 D.尊重文化的护理关怀 三、填空(4题) 1.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的总称 2.日出模式第三层是() 3.文化分为硬文化和?() 4. 中国文化的外在特征有()、()、()、()。

第三章 护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护理学理论及相关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压力 3、压力源 4、需要 5、适应 二、填空题 1、系统的基本属性包括、、、、。 2、系统按照其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可分为系统与系统,按照与环境的关系可分为系统与系统。 3、系统是通过输入、输出、完成功能的。 4、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5、机体对付压力源的三道防线为、和。 6、压力反应的分期为、、。 7、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包含、、三个理论要点。 8、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0、奥瑞姆自理模式包括的三个部分是、、,核心是。 11、奥瑞姆设计的三种护理系统是系统、系统、系统。 12、根据纽曼的系统模式,机体具有三种防线,分别为、、。 13、罗伊将刺激分为、、。 14、罗伊的适应理论将护理程序分为、、、、干预、评价六个步骤。 三、选择题 ㈠ A1型题 1、有关系统理论正确的是( ) A、开放系统没有边界 B、人是自然系统的次系统 C、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组成部分功能的总和 D、系统的开放和闭合是绝对的 E、开放系统与环境的作用是通过输入和输出完成的 2、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是( ) A、自然环境 B、人造环境 C、开放环境 D、动态环境 E、静态环境 3、人是由神经、骨骼、肌肉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又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一个要素,说明系统具有( ) A、整体性

C、层次性 D、动态性 E、目的性 4、关于系统的描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是指若干关联又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 B、各部分有着相同的目的和功能 C、各部分共同发挥着整体功能 D、几个系统可以联合为更大的系统 E、系统按层次组合 5、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主要内容中,最基本的需要是( ) A、安全需要 B、生理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6、按照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满足后,则应满足( ) A、爱与归属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安全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7、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以下不对的是( ) A、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的层次性 B、需要的满足过程是逐级上升的 C、人的行为是由生理需要决定的 D、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满足的愿望更强烈 E、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 8、下列有关人类基本需要各层次之间关系的陈述,正确的是( ) A、人们满足各层次需要的活动是基本相同的 B、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可延缓给予满足 C、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对每个人来说意义有所不同 D、人的各基本需要层次之间相对独立,没有相互作用 E、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不含重叠或颠倒 9、基本需要层次论对护理的意义下列不妥的是( ) A、帮助护士识别病人未满足的需要 B、使护士更好的理解病人的言行 C、使护士能预测病人尚未表达的需要 D、使护士能识别问题的轻、重、缓、急,以便护理工作省时省力 E、使护士能采取满足病人需要的措施 10、下列不属于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压力源的是( ) A、地震 B、搬迁 C、丧偶

《护理教育学》第一章-至第五章练习题-(1)

《护理教育学》第一章至五章练习题 人文教研室丁素娇 护理学第一章练习题 一、概念 1.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可界定为: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身心发展: 3.最近发展区 4.护理教育学 5教育学 二、单项选择 1.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原意是导出,也即是对人进行某种引导。西方教育家对教育概念有不同的表述,其中,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的不断改造”是以下哪位教育家() A.斯宾塞;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夸美纽斯 2.认识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心理学家就提出了,把身体或者心理的某一个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称之为() A.最近发展区; B.青春期; C.关键期; D.心境化 3.1920年10月,我国第一所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学校出现,学制4--5年,学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这是学校是() A.福州医院开办的学校; B.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C.中央红色护士学校;

D.北京协和医学院高等护士学校。 4.护理教育的任务不包括() A.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B.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和护理教育研究; C.发展社会服务项目; D.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 三、多选 1.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情感丰富、细腻、情感体验错综复杂,在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 A.心境化; B.文饰; C.内隐; D.社会性; E.多面性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多种,主要有() A.遗传; B.个体后天因素; C.环境; D.个体实践活动; E.教育。 四、填空题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的两大功能------ 和。 2.根据我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现行的护理教育制度,毕业会护理教育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即和。 3.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学科体系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一门将应用于护理教育领域,以研究护理教育的学科。 4.教育是有意识的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5.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

护理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任何专业性学科的基础是建立一个可用于实践的知识实体。这些知识可称之为概念或理论,特别是在行为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具有独特的知识体系作为实践的基础和指导,这些知识体系就是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模式和护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护理理论家开始确定和检验护理学的有关概念,并逐步形成独特的护理理论和模式,如0rem的自理理论、Roy的适应模式等。同时,在护理实践中,还经常应用一些其他的护理相关理论,如Maslow的基本需要层次论、成长与发展理论等。护理学的这些相关理论及护理的基本概念、模式和理论的作用就在于把护士每天的具体的、零散的护理实践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得护理工作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也可以加强护理专业的自主性和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帮助护理人员以科学的原则进行护理,有助于护理成为更独立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院校、医院相继开展护理学相关理论及专业理论的教育,护理人员逐渐开始学习、认识理论,并探讨如何将来自西方的护理理论理论与中国的护理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一、常用的护理理论 (一)0rem的自护理论 美国护理理论家奥瑞姆于1995年提出了自护模式。自护模式包括自护理论、自护缺陷理论和护理系统三部分。自护是指个体为维护自身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自发的调节行为;自护能力是指人进行自护活动的能力,从事自我照顾的能力;自护需要包括一般的自护需要、与成长发育有关的自护需要和与健康欠缺有关的自护需要。自护缺陷是指人在满足其自护需要方面,在质或量上出现不足;当治疗性自护需要大于自护能力时,自护缺陷产生;自护缺陷有两种情况,一是个体的自护能力无法满足自己的自护需要,二是照顾者的自护能力无法满足被照顾者的自护需要。自护缺陷理论是奥瑞姆自护模式的核心。护理系统包括①完全补偿系统:适用于完全没有能力自护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照护;②部分补偿系统:患者有能力满足部分自护需要,其余部分需要护理人员辅助完成;③支持—教育系统:患者能够自理但需要指导。(二)Roy的适应模式 适应模式由美国护理学家卡利斯塔·C·罗伊于1970年提出。适应模式的

《护理学导论》(专升本)参考答案 第一章

《护理学导论》(专升本)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C 2. D 3. B 二、多项选择题: 1. ABDE 2. A B C D E 三、填空题: 1.国际护士会 2.个案护理综合护理 四、简答题: 1.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为人、环境、健康和护理 人:是护理的服务对象,是实施各种护理的中心。 健康:护理服务的中心是人的健康。 环境:环境是护理的场所及影响护理的因素。 护理:护理的目标是促进健康、维持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及减轻痛苦,或让病人安全有尊严的离开人世。 2.专业护士的角色:护理者;决策者;计划者;沟通者;管理者及协调者;促进康复者;教育者及咨询者;代言人及保护者;研究者及著作者;权威者。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B 4. A 5. B 6. D 7. C 8. B 9. D

1.ABCDE 2.ABDE 3. ABCDE 4.ABCE 5.ABE 三、填空题: 1.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2.正性影响负性影响 四、名词解释: 1.WHO的生存质量概念: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的有关生活状态的体验,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4个方面。 2.角色: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是对某特定位置的行为期待与行为要求,是一个人在多层面、多方位的人际关系中的身分和地位。即一个人在某种特定场合下的义务、权利和行为的准则。 3.初级卫生保健: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最基本的保健照顾,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及康复服务。 五、简答题: 1.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公平可近性冲能文化感受性自我决策 2.病人角色的特点: 脱离或减轻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及义务; 病人对于其陷入疾病状态是没有责任的,他们有权利接受帮助; 病人有希望康复的义务; 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六、论述题:(答案要点) 1.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反应: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护理学理论》答案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护理学理论》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作业要求 1.参考教材《现代护理新概念与相关理论》与授课视频、课件。 2.名词解释、简答题给出要点即可;论述题要详细进行分析。二.作业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护理程序:是指导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 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理论与实践模式 2.护患关系:在医疗护理实践活动中,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确立的一种人际 关系 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 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4.发展: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 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 5.文化照护: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对帮劣、支持或促进性行为等有关 的照护表达方面,对照的意义、模式、准则、生活方式或象征意义 (二)简答题(共40分)

1.简述护理学概念的演变过程。(7分) 答: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过程中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需求的增加,护理学已经由简单的医学辅助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健康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护理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护理发展以来,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理论的成熟,护理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 (2)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 (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 2.简述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内容。(6分) 答: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从低向高依次为: 1)生理的需要内容包括食物、空气、水、温度、排泄、休息、避免疼痛。2)安全的需要包括安全、保障、保护。 3)爱和归属的需要包括爱、归属、亲密。 4)尊敬与自尊的需要包括自尊、被尊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凯利希提出的刺激需要内容包括性、活动、探索、操作、新奇,应列于生理和安全需要的两层之间。 3.简述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不同阶段及特点。(7分) 答: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精神科护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绪论 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精神科护理的工作内容与特点 熟悉精神科护理学的主要任务;精神科相关的知情同意原则 了解精神医学发展简史;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精神疾病与法律的关系、强制性医疗 1.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对精神疾病进行防治的一门护理学。是精神医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 A基础护理B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暴力行为、自杀、出走、噎食、木僵等) C异常精神、行为的护理D特殊治疗的护理(电抽搐治疗) E患者回归社区或家庭后长期的家庭护理 3.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与特点 (1)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工作,尤其是症状活跃期的患者 (2)心理护理(对精疾患者重点是:启发和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和对待疾病): A心理护理是“心”的呵护(支持性心护) B对精神病人,尤其恢复期和自知力无损害的患者甚为重要。 4.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及其重要性: (1)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饮食、睡眠、个人卫生),对始动性缺乏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来说尤其重要。 (2)保证医嘱的执行: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病人自知力丧失和依从性差的特点决定)确保发药到手、看服吞下、服后检查(必要时)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掌握: 1.精神病的概念及其与精神疾病概念的异同 2.常见精神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一些重要精神障碍的概念: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散漫 3.学会对常见精神症状进行正确的识别与正确的识别与评估 熟悉: 1.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 2.感知觉障碍与思维障碍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各精神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1.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 2.精神疾病:是比精神病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精神病,也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3.精神症状的本质:是异常的精神活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且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4.常见精神症状: (1)认知障碍: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意识障碍、自知力障碍 (2)情感障碍: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稳定性障碍、情感协调性障碍 (3)意志障碍:意志障碍、动作与行为障碍 5.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 (1)感觉障碍 A感觉过敏:感受性↑,多见于焦虑症。 B感觉减退:感受性↓,多见于器质性精障、抑郁、木僵

护理管理学 试题与答案 第二章 管理理论和原理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属于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 A. 管理需要有稳定的行政组织体系? B.工作应流程化、标准化 C. 管理过程要遵循14项管理原则?? D.实行刺激性报酬制度 2.下列哪项反映了现代管理的系统原理() A. 管理活动中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B.管理活动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 C. 管理活动要把握全局、总体规划? D.管理活动要注意讲求实效 3.护理部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模式,遵循的管理原理是(? ) A. 系统原理? ?? B.人本原理 C. 动态原理? ?? D.效益原理 4.下列哪项描述是管理的动态原理的内容(? ) A. 管理过程要适应各种变化? B.管理过程有统一的整体目标 C. 管理的各要素间相互联系?? ?? D.管理中有系统分析的方法和观点 5.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 A. 企业的活动可分为六项 B.管理活动中要遵循14项原则 C. 管理分工原则?? D.组织活动必须按照理性原则进行 6.与现代管理人本原理相对应的原则是(? ) A. 整分合原则? B.价值原则 C. 弹性原则 D. 能级原则 7.首次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的理论是(? ) A. 人际关系学说? ? B.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 C. 管理过程理论?? D.群体行为理论

8.根据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处于企业经营核心地位的活动是()? ? A.技术活动B.商业活动 ? C.管理活动D.财务活动 9.首次提出“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观点的是( ) ? A.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 C.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D.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10.机构的整体功效大于各组成部分功效的叠加反映了系统特性的( ) ? A.整体性B.相关性 ? C.层次性D.目的性 11.医院机构要分成有上下等级关系的部门层级,反映了系统特性的( ) ??A.整体性B.相关性 ? C.层次性D.目的性 1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 ) ? A.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B.一般管理原理和管理效率 ? C.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D.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13.法约尔的管理过程论着重研究( ) ? A.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 B.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C.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D.一般管理原理和管理效率 14.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着重研究( ) ? A.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B.一般管理原理和管理效率 ? C.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D.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15.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 )

自考护理学导论-新版.pdf

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与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护理(ANA) 二、多选及填空题。 1、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贡献表现在? 2、护理服务对象是? 3、护理概念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 4、专业护士的角色包括? 5、护理功能分为(独立性护理功能)、(合作性功能)和(依赖性护理功能)三种。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生存质量(WHO的定义) 3、疾病状态 4、患病 5、角色 6、一级预防 7、二级预防 8、三级预防 二、多选题及填空 1、影响健康的因素有? 2、影响个人对待疾病态度的因素有? 3、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包括? 三、简答题 1、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中生理领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影响个人对疾病的因素? 3、简述患病后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 四、案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45岁,以急性心肌梗死入院,住院后经过治疗已经好转,但由于他年迈的母亲 突发卒中,他不顾医生劝阻依然离开医院承担起照顾自己母亲的责任。 请问:(1)患者出现了哪种角色行为不良?并分析其心理原因。 答:患者出现了角色行为消退。其心理原因为:“儿子”的角色在他心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于是他放弃了患者角色而承担起了“孝子”的角色。 (2)常见的患者角色适应不良有哪些? 答:常见的角色适应不良包括: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异常、角色行为消退。 第三章护理相关理论及模式 一、名词解释 1、人的基本需要 2、知识性需要 3、成长

4、超我 5、自我 6、压力 7、压力源 8、工作压力 二、多选及填空题 1、满足患者安全需要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2、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3、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包括 4、按照席尔的压力与适应学说,人体面对压力源刺激的反应分为?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包括? 6、住院患者面临的压力源? 三、简答题 1、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分哪几个层次? 2、试述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层层次之间的关系 3、如何满足住院患者自尊的需要。 4、护士如何满足住院患者对安全的需要 5、影响基本需要满足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需要学说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7、简述成长发展的规律及原则 8、简述艾瑞克森的洗礼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护患关系及人际沟通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 2、晕轮效应 3、人际吸引 4、护患关系 5、人际沟通 6、护患沟通 二、多选及填空题 1、主动-被动型护患关系模式适用于? 2、护患关系中非技术性关系包括? 3、促进呼唤关系的方法有? 4、非语言性沟通的表现形式有? 5、可能引起呼唤沟通障碍的不良沟通方式有? 6、人际之间的情感越密切,心理距离(),成为正性心理距离。 7、沟通的最高层次是() 8、非技术性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在交往中的心理 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关系。 三、简答题 1、简述人际关系的特征 2、简述护患关系的分期 3、护患关系中非技术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整理)健康评估练习题第一章-第二章

第一章 习题与自我评价 【习题】 (-)填空题 1.健康评估是现代护士必须具各的____能力之一。 2.护士在制订护理计划之前确认病人的护理问题/护理诊断,是构成其护理干预行为基础。 3.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是?。 4.通过问诊所获得的健康资料被称为____。 5.经体格检查、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所获得的健康资料被称为。 (二)思考题 l.通过绪论的学习,阐述你对健康评估概念的理解,以及评估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亘要性的认识。 2.请阐明医疗评估与护理评估结果不同的关键原因。 3.基于对护理专业和健康评估课程性质的了解与认识,为确保课程学习的效果,你人为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三)开放讨论题 通过绪论的学习,阐述你对健康评估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 (-)填空题 1.核心 2.科学 3.健康评估 4.主观资料 5.客观资料 (二)思考题 l.通过绪论的学习,阐述你对健康评估概念的理解,以及评估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 重要性的认识。 从护理专业的角度定义,健康评估作为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是一个动态地收集和 分析病人的健康资料,以发现病人对于自身健问题在生理、心娌及其社会等方面的反 应,确定病人的护理需求,从而作出护理诊断的过程:在我国,护理诊断仍是护理程序 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中最为困难的是如何始终以“病人对健康问题反应”作为收集 健康资料的目的及其作出护理诊断的依据,而不受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这是ˉ个涉及 健康评估概念与本质的问题。 护士应该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护理诊断,既对病人对健康问题在生理、心理和 社会等各层面的反应所作的判断,然后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再通过护理行为将计划予以予实施,最终对护理结果、计划、诊断、评估等各环节进行评价,使护理行为具备科学 的基础,同时也可为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董要的参考。此外,护士只有掌握了健康 评估的理论和技能,善于观察与分析,才能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为病人蠃得救治 的时间。因此,护士有理由将在护理实践中通过评估确认病人对健康向题的反应,以及 在此基础上作出护理诊断的行为视为护理专业自主的、独特的、有别于医疗诊断的职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