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怀疑与学问五稿修改后

怀疑与学问五稿修改后

怀疑与学问五稿修改后
怀疑与学问五稿修改后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出论点,理清文章结构。

2、运用文体知识读懂文章,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怀疑精神,学习中要敢于怀疑,善于研究。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论题和论点,理清全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先来回顾一下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回顾议论文知识:(幻灯片)

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

②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____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_____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③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_____。

④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议论文结构的三部分即_____、_____、_____。

2、下面让我们接着来回顾一下阅读议论文的步骤:(幻灯片)

①通读全文,明确论题。

②依据论题,找出论点。

③分析论据,理解论点。

④了解论证过程。

二、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

(咱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现在我们就运用所学的议论文文体知识来学习《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

三、仔细阅读课文,确定论题,提取中心论点。

我们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读全文,明确论题。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

这篇文章的论题到底是什么?

1、先明确什么叫论题?本文的论题是什么?(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要论述的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这篇文章的题目,议论文的题目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论题式题目,另一种

论点式题目,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到底属于哪一种呢?那这篇文章的论题就是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并列短语,那也就是说作者要阐述的是怀疑和做学问之间的关系。那么文

章中哪句话最能体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呢?(如果学生提出两种答案,那么就请同学们和老

师一起来分析这篇文章,印证一下到底哪个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板书:中心论点

理解古代名言的含义:(下面我们齐声朗读这两句名言。)

①“学者先

..要会疑”—程颐先:首先(是基本条件),者:表停顿。

做学问首先要会提出疑问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须:必须(有力保障)

在应该有疑问的地方提不出疑问,不能算是学习了,学习就必须提出疑问

首先

..要提出疑问,还必须..提出疑问。这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和有利保障。

明确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善于提出疑问。(或:做学问,要会疑、须疑)

通常情况下,论点是由作者直接明确提出来的,但本文作者并没有把论点“做学问必须

善于提出疑问。”提出来,而是引用了两位古代学者的话,很特别。

明确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引名言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对于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从两方面认识①看引用材料是否代表作者观点,如

能体现可代做论点②看引用材料是否作为理论论据起证明论点作用,如是也可同做论据。开头的两句名言既可充当论点又可充当论据。(引名言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并充当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好处)是什么?

引用古人的名言作论点,说明这一观点并非己见,早在几百年前的古人就认识到怀疑是治学

的重要条件,有说服力,而且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论点显得很有气势。

*4、刚才我们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怎样找中心论点:(除了依据论题找到论点,还有没有

其它的方法?)

①依据论题找论点。弄清文章所论述的问题(论题),再找出作者对问题的态度、看法、观点。比如:论题:谈骨气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依据论据推论点。

③依据论点的句式找论点。(论点应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应具有概括性。)

④依据论点的位置找论点。(标题、开头、正文、结尾)

⑤找表明论点的标志性词语(所以、因此、总之、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由此可见、其实、

我认为、看来、必须、要、是、不是)

四、分析论证层次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做学问必须善于提出疑问,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的?

引导学生注意6段第1句话:“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是一个过渡句,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

也精当地概括了两个分论点。承上是对上文论述的总结,揭示第一个分论点。启下提出后文

要论述的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板书:分论点

两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点分类:中心论点、分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要在总论点下设几个分

论点。

中心论点统帅分论点;分论点补充、证明中心论点, 为中心论点服务。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

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板书:箭头加证明二字。这篇文章就是用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分论点有二重性:从局部来看,它是论点;从整体来看,它又是总论点的论据。

如果题目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一般是在考分论点。

*如何找分论点:

A、位置:分论点一般在文章中间本论部分某段的开头(首括句)或结尾(尾括句);

B、形式:用句式相同的并列、递进形式或首句概括形式出现。)

3、研读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证层次

明确阅读范围:3-5段,逐段概括每一段的段意。(先读然后概括)

概括段意:

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4段:对于传说的话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分析论证层次:

①层3-4段,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

②层5段,对于书和学问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小结: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书和学问的怀疑;以上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第六段进而转到从积

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

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4、通过刚才的分析,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已经很清楚了,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咱们请一个同学给大家梳理一下。(一般情况下,议论文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即引论:提出论点;本论:论证论点;结论:得出结论。)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共有6段,分两个部分:

一(第1、2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善于提出疑问。(引论)

二(3—6段)阐明中心论点。(本论,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一层(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二层(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从议论文阅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和思想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本文论述了学者要须疑、会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重要作用,并提倡

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

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另外,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

大家都是富有教益的。下面咱们来做一篇议论文阅读,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

六、阅读反馈

七、作业:理清文章第6段的论证过程。

中心论点

板书:怀疑与学问证明

分论点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答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①,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②”,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③”,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④,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⑤;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⑥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安徽部优】《怀疑与学问》公开课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结构鲜明,言浅意深,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九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难以完整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难以准确理解怀疑精神在辨伪去妄、建立新学说上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完整、正确地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上。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精读文本,概括运用怀疑精神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的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运用统编教材“1+x”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通过阅读包括本文在内的多则文本,围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怀疑精神”这个议题展开讨论,在比较中总结归纳“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积累“譬如、停滞、腐草为萤、辨伪去妄、不攻自破、尽信书不如无书”等词句;了解本文提到的哲学家、思想家。 2、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结构,掌握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以及求学中要善于用疑的道理。 4、阅读群文,比较总结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适用领域。 教学重点:阅读群文,把握怀疑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求学中要善于用疑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 课后利用智慧课堂学生端观看微课视频预习课文,积累相关词句,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哲学家、思想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二、通读全篇 通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二两段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示例: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意义? 提示:找到文中的一个过渡句。 示例:两个方面。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 示例: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精读一段 找出第四段和第五段的中心句,并思考:与第四段相比,第五段在论述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示例:1、中心句是每段的第一句话。 2、①第五段论述的内容范围更广,不仅是传说的话,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我们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②第四段侧重论述我们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的态度,第五段侧重论述怀疑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四、比读一节 比较原文和改后的文字,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原文: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怀疑与学问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怀疑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呢?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治学中持怀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三种论证方法。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哥白尼怀疑“地心说”的准确性,经过论证大胆提出了“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而日心说就是正确的吗?后人再一次提出了质疑,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正是人们一次又一次大胆提出疑问,天文学才不断向前进步而历史也不断向前发展。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3.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全面正确认识“怀疑”精神。 四、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分论点又是什么? 找段落中心句。连句成段。 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所以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可见,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其实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训练14 怀疑与学问-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精读课文随堂训练(解析版)

训练14 怀疑与学问 【基础考查】 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馨.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A.xīng yī máo zhì B.xīn yī mào zhì C.xīng qí mào jié D.xīn qí máo jié 【答案】B 【解析】“馨”读作xīn,“涟漪”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读作lián yī,“广袤”读作guǎng mào,“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读读 lín cì zhì bǐ。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锻练折扣不攻自破 B.盲从迷信流俗辨伪去妄 C.大儒停滞墨守腐草为莹 D.步骤修正凶险辩别是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ACD三项修改为:A.锻炼.;C.腐草为萤.;D.辨.别是非。 3.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③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A.①④③②B.③①④②C.④①③②D.③②④①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文章的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 为了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作者在行文时注意应用复句来提高表达效果。例如:“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这里不但有对一般情况的分析,而且有对特殊情况的认识。又例如:“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里采用递进复句,利用“消 极”“积极”两个词点明了两个分论点之间的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为了增强语言的严密性,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独具匠心。例如作者在行文中多次用到“一切”,每次的表达效果都不同。“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强调了怀疑精神是做任何学问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概莫能外。“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强调了因怀疑而引

起的追问对排除所有虚妄的重要作用。“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强调了由疑而问,由疑问而求解对所有学问的发展都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3把握重点: 文章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作者是根据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引用古人的名言作论点,说明这一观点并非己见,早在几百年前的古人就认识到怀疑是治学的重要条件,既简洁有力,又显示了坚实的根基。同时,文章开头引用名言作论点,也是一种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 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按治学的过程分两步进行论证。首先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为了论证这一点,作者先按从一种传说到对一本书、一种学问的顺序来阐释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接着具体解释其原因:“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之后,学问才会成为自己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会起来”到“评判”到“修正”的顺序证明怀疑能带动治学过程的一个个环节。 4攻克难点: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怀疑与学问》最后一段阅读(附答案)

《怀疑与学问》最后一段阅读(附答案) 《怀疑与学问》最后一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⑴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⑵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⑶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⑷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⑸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⑺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⑻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⑼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是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段是《怀疑与学问》的最后一段,请根据本段内容,推测并写出前一段的论点。 2.本段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⑵⑶⑷⑸句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本段举戴震幼时读书好疑一事,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观点,请你另写出一个事例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划线句中的“一切”和四处“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来证明论点的。②③句从反面说理,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或:②③④⑤句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道理论证。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证明“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1.先找出各段要点,试着划分段落层次,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2.再带着问题去读,如查《现代汉语词典》“学问”是什么意思?“怀疑”与“学问”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何要谈论二者关系? 3.注意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准、严谨的特点,圈点勾画,同时标识出你的疑问来。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生字词、各段的中心句及名言,弄清意思。 2.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运用了哪些论据?尝试着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3.写一写你对怀疑精神的理解。 4.记下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新知认知 1.议论文的三要素: ①论点(需要证明什么)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如: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财富是可以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论题: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标志是词语或词组,如:尝试错误、财富与幸福 ③论证(如何进行证明) 2.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1)举例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证明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与……对比,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全面地证明了……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三、预习检测 (一)基础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 譬如( ) 步骤.(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停滞.( ) 虚妄.( )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说说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摆事例和讲道理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从结构人手,理清思路,找出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分析如何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并解释生词的意思。(能够默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虚妄()墨守()懒惰()颛顼()帝喾()停滞()塾师()程颐()顾颉刚()(2、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停滞: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头引用了哪些名言?(能够背诵并且要理解意思)试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是由两部分构成,他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①②③④ (2)道理论据:①②③ 4、)根据课文内容及提示,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第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____________。 二、课堂研讨: (一)、情境导入: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

怀疑与学问_教案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3)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教学建议论点与论证方法《》论述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为证明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精辟,令人信服。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本文在论述中,条分缕晰,层次分明,其中过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当作者引用两位古代哲学家的话作为文章的论点之后,用三段话层层推进,提出对传说要疑,进而又扩展到对书、对学问也要疑,初步确立怀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进入总结,却用一个并列复句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把作者的另一层意思连接起来,使论述走向更新的一个层面。这个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无生硬之感。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并理解文中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2)学习课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结构形式。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

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2)预习新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可以用投影的手段出示给学生)①解释下列词语虚妄: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启迪:流俗:停滞:大儒:②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可分组讨论)③本文的论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④我们学过哪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主要是用的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3)研习课文①朗读课文,解释“预习”①中的词语。让数名学生依次读完一遍,边读边理解词语;老师予以指正。②整体认读,概括段意。(先让学生各自思考并写出段意,然后三人以上的小组讨论并有代表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教师明确如下: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学生齐读全篇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与论证过程。(2)理解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教学过程:(1)研读第一部分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②提问:课文开

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2. 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引用《大学》的内容,诸葛亮的告诫,曾国藩的事例, 论证了“静的好处很多”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3.示例一:闻一多潜心研究目不窥园,写出《唐诗杂论》。 示例二:司马迁遭受宫刑在狱中依然静下心来完成《史记》。 4.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自身谈出感受,语言简洁即可。

【人教部编版】九上: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18 怀疑与学问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譬.如(pì)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视察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辨认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启示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懒惰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解析: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18《怀疑与学问》同步学案

18《怀疑与学问》同步学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4。 【助读资料】 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基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深入探究】 1.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3.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拓展迁移】 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点拨指导 【整体感知】 1.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教学目的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精 《怀疑与学问》课内阅读1(含答案)

课内阅读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3.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答案

怀疑与学问 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④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⑤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⑥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⑦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甲]”“[乙]“[丙]”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第一段中表述“事实和根据”对做学问有重要意义的一句话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2.第一段中加横线的“做学问也是一样”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做学问同什么是“一样”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国难危急中口头的消息说得凶险,但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同是这样。 3.根据第二段中下面这个句子填空。 我们相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加线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对(或正确);加点的“非”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不对(或不正确),不对(或不正确)强调。 这两个词加引号是为了表示强调。 4.第二段阐明做学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说,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用一个自然段论述 这个问题? 答:对待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因为事实和根据是做学问的基础,事实和根据又不能每一个都亲自考查,有时不得不利用传说,传说不一定可靠。 5.据第二段的内容说说什么是怀疑精神? 答:对待传说做一番事前的思考,不应当随便轻信,这就是怀疑的精神。 6.第二段举出哪两个事例?直接证明的是哪一句话?

18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18《怀疑与学问》 1.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3.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怀疑与学问 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把握文本观点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小组合作讨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明确: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这两个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教学提示】 “怀疑”不仅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二者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把握。 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议论文的特点 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1.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 (含答案)人教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 (一)汗水浇灌成功的出路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句名言:①“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是对成功之路的高度概括。然而,这么多的汗水,都洒在了攀登“顶峰”的路上吗?不尽然,事实上,所有成功者无不在寻找②“路口”的过程中洒下了大量汗水。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从梯子上摔下来,人们惊慌失措地跑向爱因斯坦,可谁想到,爱因斯坦已经完全忘记了身体上的疼痛,正思考着另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笔直地摔下来?哦,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这一小小的事故,为他研究③“广义相对论”带来了很大启发。 也许你同时想起了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瓦特与蒸汽顶壶盖的故事吧?这三个故事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人能对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进行思考,从而有了重大发现和发明。这三个主人公都被后人称为“科学巨匠”,他们是否天生运气好呢? 一个一心想当飞行员的男孩来找空军上将,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名飞行员。上将没有回答他,而是带他一起去郊游。回来后他对男孩说:“我发现四件小事会妨碍你成为飞行员:一是你只知道敲门,没发现有门铃;二是你在车站忘记了车票搁在哪里;三是由你做记录时,你不确定是否带了铅笔;四是你把我家门牌号记错了。你说人们会把一架

飞机交给一个这样的④‘细心人’吗?” 事实证明,从偶然中发现真理的科学家们并不是运气好,大自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碗水端平的。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养成留心观察、潜心研究的习惯的人才能够发现成功的“路口”,从而踏上成功之路。 1.文中标序号的引号的用法分别是:①;②;③;④。 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讽刺或反语 D.表示特定称谓 2.短文第1自然段中,“顶峰”的意思是,“路口”的意思是。 3.用“”画出文章的观点。与这句话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B.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4.短文为了说明观点,选择了两类事例,一类是正面的,一类是反面的。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例子,并在括号里用“正”“反”注明它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事例1: ( ) 事例2: ( ) 事例3: ( ) 事例4: ( )

《怀疑与学问》最后一段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⑴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⑵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⑶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⑷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⑸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⑺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⑻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⑼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是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段是《怀疑与学问》的最后一段,请根据本段内容,推测并写出前一段的论点。2.本段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⑵⑶⑷⑸句是怎样证明论点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举戴震幼时读书好疑一事,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观点,请你另写出一个事例论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线句中的“一切”和四处“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答成“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或:“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均不给分,答案没有从“消极方面”可给分。)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来证明论点的。②③句从反面说理,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或:②③④⑤句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道理论证。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证明“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表述简明的典型事例即可(例如:哥白尼怀疑“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 5、不能删去。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只答“不能删去”,未阐明理由的不给分。此题从两方面给分:“一切”、“常常”,缺一项减1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