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本体论现实意义的思考

对本体论现实意义的思考

对本体论现实意义的思考
对本体论现实意义的思考

对本体论现实意义的思考

刘大伟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政治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考验越来越多,如何正视各种机遇与挑战、勘破光怪陆离的“本体论”陷阱逐渐成为人们的苦恼。本文通过对本体论哲学维度的分析,思考其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科角度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本体论;西方哲学;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思考最多的是生存、发展以及享受,其目的性属于伦理范畴,最终走向幸福,然而具体操作上人们不得不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各种竞争及假象的市场、剧场之中,并取得经济意义上的独立和发展,否则作为一个具有实践能动性的个体不仅无法健康生存、合理发展,更会受到来自各方的指责和诘难,这成为当代青年迷茫的主要原因之一。践行之,则又面对各种抉择和挑战,人们必须学习和熟悉各种技巧、规则,以适应社会,具体而言可分为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但错误和矛盾仍旧无法在“各种理性”指导下被避免。哲学源自于社会生活并超出于社会生活,终究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用哲学视角审视现实,并非阳春白雪迁就下里巴人,姑且看做是本体论的现实意义吧。

一、本体论问题的哲学渊源

(一)本体论的起源和发展

1、柏拉图理念论的提出及其演进

面对可感世界的千变万化,柏拉图试图确定并证实一个他自己的想法,即现实世界之外存在某种确定不变的东西,这样人们便可以去定义诸如伦理问题等复杂的社会,看到事物的本质,于是理念论应运而生:现实事物的最终原因,事物分有理念才是其所是,并且理念具有独立、单一、不可分、不变、不灭,但思想可以把握等性质。

这种“旧”理念的局限不言而喻,但凡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有限不可能涵盖无限,单一的理念同样无法承载和述及复杂多样的事物,更遑论被事物所“分有”,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无法结合、分离。做出上述思考之后,柏拉图将新理念改善为“概念”:不再谈论可感事物与理念之间的关系,转而谈论理念与现实世界中的物同名的概念,并且物与概

念为一一映射的关系,而且这种“理念”之间可以进行逻辑上的运算,即结合或分有,单一的理念是不可能的。

2、通种论与二分法

“新理念”走出单一性的同时,也缺乏了普遍性,虽然此时理念之间可以分有与结合。在对“新理念”做出最后探究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最为完整的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本体论概念“通种”:把理念之间的形式化的逻辑推演走向普遍。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陈述,实则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其前提是“本体论”承诺:承认有一个将其他概念容纳在其中的概念,参与概念间逻辑规性推演的一切理念都称为“是者”。每一个理念都“自在的所是”,理念分有“是”并由此成为“所是”的“是者”,并具有时间性质(及现在、将来都成立)。

“是论”,由此形成,并成为后世哲学界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本体论的哲学地位可见一斑。在马克思主义流行的当代,人们似乎不易被这样一套理论所吸引,甚而给这样一个纯粹哲学体系内的概念套上假大空的帽子,这是因为大家还不了解哲学,尤其是传统哲学的魅力及其作为方法论的具体用处。

通种的理论已经提出,具体用何方法操作之,即“是”论解释和阐释变化多端的现实世界“何以可能”,柏拉图给出了最具逻辑意义和现实操作性的“二分法”,对一切事物进行逻辑概念陈述,并作出是或不是的判定,最终得出有价值的目的性概念或结论。这一方法正是现今人们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的计算机系统得以建立的根基“二进制”的逻辑依据。西方哲学赋予“本体论”以“关于哲学的哲学”之地位无可厚非。

(二)本体论的传统定义及其研究对象和问题

对本体论本身下定义,有班门弄斧之嫌疑,事实上,直至今日关于本体论的定义问题一直争论不下,没有一个如物理学上广延般的准确数据和文字规定,前已述及的“是”论,可作为本体论最直接的定义,其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也可以直截了当的表述为:“是”或“不是”。“是者”及其与各种不同的“所是”之间的相关问题。借鉴传统说法可表述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所追寻的不是此乐于彼乐,而是何乐之有----山水之有无!

二、本体论问题的现实解构

中国人常常认为是非、对错没有绝对界限,讲究天人合一的人性状态,除了传统观念中仅有的传承至今的“礼”,这种模棱两可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人们行为方法上的“无原则性”,

亦即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缺少的“理性”,尤其是“法理”素养,缺少契约理念。认为“凡是,一家亲”,这是非常危险的,其问题本质在于缺少关于本体论熏陶的哲学氛围和传统。(一)模块分析的基础

这个小标题似乎与本段落的开场白不沾边,但听无妨。无论中外,现实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理智的高密度爆炸式运作,并以此指导具体行为,从而产生分化。这在某些明察秋毫的哲学家看来是人的异化。实则不然,这只是人类作为一种智能的存在,其发展的一个必经环节----模块化。模块化不是把一个完整的事物纯粹的作粉碎处理,而是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其做逻辑分析,从而达到一种更为优化的预期结果。这种模块分析的系统从人类思想开始进行,进而知道人类的具体行为,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劳动分工理论、现代心理学的模块学说、计算机二进制等,都是在本体论承诺的前提下运用二分法进行的。即一事物从概念上做量化处理,然后依据主、客观环境的时空要求,做出判定,是或不是。这种分析不是纯语义学上的语词解构,更具有实际价值,因为思想指导行动。如果一个社会中,除了参与社会科技创造的工程师之外,绝大部分社会公众不具有一种彻底的理性的“是非”观念,这个社会或国家假使已经建立包括诸如政治经济在内的各种体系,其完整性和合理性也是可想而知的糟糕。我们无心对任何一个即存的国家作出某种否定意义的批判,只是对本体论做出现实的说明。

张三不是李四,名字不仅仅是个代号或指称,而是指称之前赋予这个代号意义的行为主体的判断。一筐白菜和一堆木柴,在一个家庭中的意义都是生活的手段,被赋予不同的本体论承诺,进而被分为不同模块内,这种能力被有些哲学家看作是低下的经验,或许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个无关紧要的语词,实际上生活中蕴含的模块分析理论及本体论意义并不少于书本和学术。

(二)模态判定的前提

事实中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哪怕逻辑上有一万个错误。这里对是与不是这种绝对的判定原则之外的“似是而非”做出说明,绝无迎合之意。是或不是看似笼统,实际上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因为一事物,是此即不是彼,如果说是与不是之间存在一个“模态”而非“模块”的话,那便是对是非的进一步细化,如某些经济理论中的市场细分,讲究的是对一个概念的时空内的灵活判定,即“可能性”,这种可能的状态被称为模态,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对传统经验不足之处的弥补,或者叫做“预知”,更是“判断”的魅力所在。

可能性并不是否定本体论,而是以本体论为前提。因为可能的最终结果绕不开是这、是那,

终究还是一个具态的般存在的呈现。人们或为此困扰苦恼不堪,或以此为乐,这要视具体时空而定,譬如一张彩票,买彩票者满怀激动的期待彩票号码所指向的结果,最终他或许烦恼或许高兴,然而卖彩票者对卖出的任何一张彩票的主观期望都是一样的,即他的工作绩效。对具体的彩票号码是8或不是8毫无兴趣,除非这张彩票是他自己投注的。

模态与模块一样都以本体论承诺为前提,逻辑推演便以此为据,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诱惑或许只是某些陷阱的外在假象而已。“空谈误国”,对政治、经济的哲学讨论未必不可以兴邦。(三)现实社会具体政治经济模式的根据

把一国之政治经济等具有完整操作系统和成熟操作模式的重大理论做哲学的思考并非空谈。翻开政经著作,无不是开篇对某一理论大谈特谈,打开某会纪要或报告无不是坚持某某原则,其文字的描述上更是行云流水,妙笔生花。容不得半点推敲和质疑。暂且不对其进行独断论的批驳,仅从本体论承诺上对其拷问,便令其自乱阵脚,这种本体论拷问的对象不仅仅是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还包括最为普遍的受众主体,以及经济个体。

具体的违法本体论规则的最常见和愚蠢的做法就是“混淆是非”,把一事物搞的看起来是,其实不是,人为的制造本体论迷雾,混乱公众视听,使人做出错误判断导向。哲学史上有关于此的“假象”说,今天看来很具有现实意义。譬如一粒有黑色外皮的花生米,放在酒店里叫卖,并冠以“黑皮花生”的称呼,顾客便以为这“是”花生,而且据说还是高营养价值的花生,便做出消费行为。而一位有良知的人大代表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会议上对此种“是也不是”的本体论假象做出一刀见血的揭露,这种花生其实是有毒的染色花生。我们应对其做出法律上的惩罚,维护公序良俗,使更多的同类行为受到制止和约束。

市场机制下这种造假的行为同样是受利益驱动,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受害者”,能否在抉择时做出正确的是非判定,这种判定的目的在于哲学意义上的主体自我存在的保持,是最高意义的,但并不要求每一个主体都具有一双扫描仪一般的眼睛,而是坚守内心的“本体论承诺”,秉承绝对的是非观。同样,作为具有契约执行权力的政府有义务为每一个独立个体营造出合理性的生存环境,阐释一个概念,构建一种模式,使个体与公权力之间实现认知上的程序化匹配。

三、本体论问题存在的现实意义的及反思

对本体论做出上述哲学维度的考察和现实范围内的运用之后,可知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很有现实意义,如对是否的判定的依据是什么,“错误”的定义及其产生的根源等,甚而可以对心理学、语言的意向性等分析哲学做本体论考量,并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加以注重,

规避风险,合理运用是非概念并做出关键时刻的正确判断,于糊涂处,明哲保身。

在现实生活中,“是”论不仅仅关注“是”,更关注“非”,即不是,或者说不仅考察有,更慎思“无”,这是学术层面所无法直接达到的效果,更多的情况下是在一个“总是”的指导下,去刻意的成为或实现某种具体的“是者”,这种实际模式不完全按照严谨的逻辑推演进行,有很大的人为操作成分,自然不符合严格的本体论要求。但总体而言,以“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为指导是目前看来最好的应对问题的解决理念和模式。对于非是者,采取的更多是一种避免矫枉过正的态度,这是合理性的。

本体论之于现实,是理论从殿堂走向世俗的必然倾向,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只能教会人们一味的寻求“果”,是什么。对千般变幻的惊诧和质疑是当代人们真正走出人性误区的根本原则,凡是还是多问一点“因”,为什么,有什么,这并非南辕北辙,反而更实在一些。

学习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实践论的心得体味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疑惑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所以,仔细学习哲学十分必要。直到今天,我仍经常读《矛盾论》、《实践论》这些哲学著作。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因此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咨询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紧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藐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峻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阔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浮现的社会性咨询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进展的动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批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媚外思想,端正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做人(个体的和社会的人)的思想工作)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毛泽东指出:“不管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这个事物接触,即日子于(实践于)这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同样,工作中要了解与掌握人的思想和正确的理论、观点,都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教条主义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的全然错误,就在于他们熟读、背诵和摘引经典书籍的个别词句,自以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理论家,把经典书籍当作教条,生吞活剥,脱离群众,空谈理论,恐吓人,差不多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如一些打着改革招牌的假经济学家和所谓精英人物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如今已到了攻坚的最后时期,一具十字路口,向前走,算是建立迎合美、英要求的完善市场经济,别与美、英等国际接轨,算是向后退,算是回到打算经济的死路。此类理论谎谬得很(帝国主义用精英之口亡中国的理论),正是这些年来误国之根源。中国当前真的也处在十字路口。近年来脱离中国实际事情的国营企业私有化运动的后果,差不多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广泛层面上,逐渐出现。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提出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错误口号,已造成千上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这违背党和政府最初的答应,违背了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的精神,使得一些人在没有群众的监督下造成国有资产有目标的流失;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教育产业化,造成更多的家庭孩子没钞票读书,甚至于发生极端事情;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医院背离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原则的改革,造成了全国有近一半的病人有病别去医院,去医院的人一半应住院别住院。激化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差不多到了危害人民和终生活的边缘,严峻背离了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要求:“坚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国企私有化运动竟然还别应当马上终止吗?中国的社会形势、安全形势和国际环境面临严重的挑战,对当前中国的一些社会咨询题和现象,惟独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才干解释,也才干寻到恰当的对策。这算是必须坚持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与之相习惯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私有制经济为辅)。所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崇洋媚外思想,在当前显得由其重要和紧迫。惟独解决了指导思想咨询题,才干增强凝结力和战斗力,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可不能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藐视理论、甚至否定理论的经验主义同样是错误的。毛泽东严厉地批判了经验主义者,指出“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别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假如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例如中国的全民教育和卫生体系被破坏的咨询题:实施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政策,使我国的全民免费(低费)普及教育及全民卫生体系几乎彻底崩溃,这算是经验主义者瞎搞的结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

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

心理学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总是由注意状态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气质+环境。 一、心理学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联想和释梦手段)。2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S-R)3认知心理学派:S—O—R(刺激—内部机体变量—个体行为)4人本注意心理学派:发起人马斯洛,后影响最大的罗杰斯;强调心理学研究任务是了解人,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师的威信:职业威信、人格威信。 学习概念:人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特点:A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上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特点:A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B学习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猫试验。1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2学习律(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 巴莆洛夫条件反射说:狗实验。条件反射几个规律现象:A强化B消退C自然恢复D泛化E分化F高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1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他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和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指有意义的接受理论):1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高。3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4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内、外部条件)5教学原则6“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建构注意理论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结实、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题作用。学习观: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2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3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作者:邓球柏转贴自:《大易集述》巴蜀书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什么是易道?什么是中庸之道?易道与中庸之道有什么联 系和区别?本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作为抛砖,以期引玉。一‍‍什么是易道 ‍‍‍‍什么是易道?用帛书《要》的话来说,易道就是通过审察认识那把握吉凶之门的损益之道以达到顺天地之心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得失、辨别吉凶,运用损益之道,将天道、地道、人道、时道、君道对象化、符号化、神秘化、系统化、整体化、关系化、理想化的产物。因而易道囊括了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上下、时道八卦(寒暑)、君道官府。 ‍‍‍‍根据《系辞传》,简单地说,易道包括天下之道,由天道、地道、人道组成。具体地说,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 ”、“天地之道”、“道济天下 ”、“昼夜之道”、“阴阳之道 ”、“君子之道”、“道义”、

“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 ”、“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 ”、“人道”、“其道”、 “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 ”、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天道包括日月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地道包括昼夜之道、变化之道。人道包括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易道包括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形上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天下之道。 ‍‍‍‍我认为《系辞传》的易道观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 ‍‍‍‍为了论证《系辞传》的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我们先对“道”字进行解释,然后再按照《系辞传》“道 ”字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新的解释。 ‍‍‍‍“道”之古义 有二:行走之路;人之主张。《说文解字》云:“道,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实习目的)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实习不但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下文是百分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实习的目的与意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实习的目的与意义篇1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加强社会活动能力,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为以后专业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二课堂,它是专业知识培养的摇篮,也是对工业生产流水线的直接认识与认知。 实习中应该深入实际,认真观察,获取直接经验知识,巩固所学基本理论,保质保量的完成指导老师所布置任务。学习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勤劳刻苦的优秀品质和敬业奉献的良好作风,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生产实际中研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实习是我们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认知实习,我们要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并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实践环节。通过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一方面,达到对所学专业的性质、内容及其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地位有一定的认识,为了解和巩固专业思想创造条件,在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另一方面,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让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专业技能更加过硬,更加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再有,通过到工厂去参观各种工艺流程,为进一步学习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实习的目的与意义篇2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加强社会活动能力,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为以后专业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二课堂,它是专业知识培养的摇篮,也是对工业生产流水线的直接认识与认知。 实习中应该深入实际,认真观察,获取直接经验知识,巩固所学基本理论,保质保量的完成指导老师所布置任务。学习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勤劳刻苦的优秀品质和敬业奉献的良好作风,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培养生产实际中研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一)

实践的观点与“本体论”问题(一) 【英文标题】TheRracticalViewandtheOntologyQuestionYangXuegong 【内容提要】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就其性质而言是“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本体论意义在于:它为解决本体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意义无论在理论和逻辑上都具有优先性。学界关于实践观点之本体论意义的几种不同说法,如“类推说”、“统摄说”、“论证说”等,是笔者不能赞同的。 【英文摘要】ThisthesisstatesthatthenatureofontologyofKarlMarxsphilosophyismateriala ntologybutnotpracticeantology.Thesignificanceofpracticeofantologyliesinth atitprovidesanewmodeofthinkingtothesolutionofantologicalproblem,thatis ,practicalmodeofthinking.Thissignificancehasthepriorityoverthetheoryandl ogic.The-rehavebeenseveralargumentsonthis,suchasanalagytheory,proofth eory. 【关键词】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还原论思维方式/实践论思维方式 Antology/AntologyofMarxspholosophy/Reductivemodeofthinking/Practica lmodeofthinking 【正文】 在我国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一个问题正在成为论争的焦点,这就是:实践的观点是否具有以及具有怎样的“本体论”(注:从

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

长期以来,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根基性问题一直是思考和研习马克思哲学的学者无法回避和拒斥的问题。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后,作为哲学基础的本体论有没有发生改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要彻底究清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就要直面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正确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这样也就要求我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候,要从四点做起: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直面文本。 一、直面历史:“本体论”一词的语言考古学 所谓直面历史即直面哲学的历史,是指在研究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时候要分析清楚本体论一词在哲学史上所指为何物,也就是对“什么是本体论”的回答。我们都知道,本体论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哲学的ontology 一词译介过来的,其实ontology 一词从词根上看并不蕴有本体的意思,但当我们把这一词语翻译成本体论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关于本体的学问。诚然,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对本体论的研讨范围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大家都承认本体论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所以,从本体论的内涵着手是弄清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有没有本体论以及是什么样的本体论的前提条件。从语词的发展来看,不管是英文中的ontology、法文中的 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研究的切入方式 徐 钊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交锋与争鸣的重要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三个问题:什么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解决这三个问题就要做到四个直面:直面历史、直面逻辑、直面分歧和直面文本。这样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哲学是有本体论的,不能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实践本体论”或“关系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关系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4-0022-05 ontologie,还是德文中的ontologie,都是由拉丁文中ontologia 一词发展而来的,而ontologia 又源自希腊文中表达“是”或“存在”的logos 和onta。我们发现,在希腊文中,on 和onta 在语义上等同于英文里的being 和beings、拉丁文的ens、德文的sein。在当前的中国学术界中,on 主要被翻译成“存在”、“有”和“是”。但是汉语的这些译名都只译出了on (being)的部分意思。王太庆认为:“他们的to be (Being)之类的词里头同时包含着我们的‘是’、‘有’、‘在’三个意思,他们认为这三个意思是一个意思,这三 合一的意义就体现在being 这个范畴里。” [1] 这样,我们可以在理解“是论”概念的同时,一并看出“是论”与具体的“是”的区别。从柏拉图的逻辑来看,“是”论是共同的“是”,具体的“是”是分有的“是”。所以,“是”有比“存在”更广泛的意义。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是论’是专门研究‘有’(‘是’)本身,以及‘有’(‘是’) 凭本性具有的各 种属性。” [2]122 当然这不表明其他学科不研究“有”(“是”),它是说其他学科研究的只是“有”(“是”)的某一部分。也就是说“是”(“有”)指称的“什么”或“这个”是他们的研究问题。 沃尔夫对本体论的内涵作出了较为明确的回答,他说:“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 抽象的形而上学。” [3]179 此外,有些学者从本体论与收稿日期:2010-03-05 作者简介:徐钊(1966— ),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2010年7月第4期Jul.2010No.4

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实习获得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锻炼和培养学习业务能力及素质,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状况、培养初步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专业实情和体验专业工作。为今后的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任务 掌握建筑施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及方法;熟悉建筑施工工程的建筑图纸和结构图纸;了解建筑施工守则和安全常识;熟悉建筑施工机械设备方面的知识;参与施工质量的检测与管理工作。看懂实习工地的建筑类型,了解工程的性质,规模,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条件等内容,了解不同机械设备的操作范围和规程,。尽量争取参与并了解工程开工前和施工中的各项准备工作,参与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收集有关技术资料,整理施工实习日记,做好实习收尾工作。 个人体会总结 通过接触和参加实际工作,充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通过本次生产实习,我在工地学习了很多知识要点。参加测量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操作实习,学习每个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方法,学习施工过程中对技术的处理方法。在实习期间积极向工人师傅请教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地技术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对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有了很具体的了解,同时对部分工程进行实践操作。

建筑的结构类型有多种形式。有砖混结构,有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异型柱,框架与砖混结合。框架结构的跨度比较大,适用于公共建筑,在财富名门花园主要是用于商场,酒店等。框架——异型柱主要用于住宅,异形柱与墙体相同的厚度,在保证了承重与抗震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房屋空间利用率,因此,在高层住宅中这种形式被广泛采用。砖混结构一般用于多层住宅,这种结构的抗震性能没有框架结构的好,因此对房屋高度有限制。像一些建筑下面几层是商场上面几层是住宅,如果住宅层数不高,就可采用框架与砖混的复合形式。如果上部住宅层数多,则适合采用框架—剪力墙的结构形式。 钢筋工程钢筋使用必须坚持先检查后使用的原则;钢筋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钢筋的品种和质量、焊条的牌号、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口钢筋焊接前必须进行化学成分检验和焊接试验,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可焊接。钢筋表面必须清洁。如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留有麻点的钢筋严禁按原规格使用。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设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焊接接头机械性能试验结果必须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的专门规定。钢筋在现场加工,制作加工工序为:钢筋机械安装→钢筋对焊→锥螺纹加工→弯曲成型→钢筋绑扎。 模板工程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支模前将杂物全部清理干净,条形基础采用定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 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 马德宝 近年来,由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实践本体论的争论。这一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是物质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哲学思维的本性的问题。只有正确地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依据经典作家的本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合理地给出实践本体论的规定。 一 本体论 本体论一词,英文为ontology,该词来自希腊文ontos(存在)与logos(学说、言论),连起来,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言论”。因而,从一般意义上讲,本体论是哲学中关于存在的理论,而不是关于非存在的理论,也不是关于存在的认识的理论。本体论一词最早出现于德意志哲学家郭兰克纽(Rudolphus Goclenius)所著的《哲学词汇》一书,但是,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德国哲学家Ch·沃尔弗的本体论规定。Ch·沃尔弗把哲学分为实践与理论两大部分,本体论指的是理论部分,属于“理性的理论科学”,由宇宙论、心理学、神学三部分组成。这样,他就把本体论看作是与“第一哲学”相同的、关于一般存在的理论。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历来深为先哲们所重视。古希腊对于始基问题的探讨,宗教神学关于上帝是最高存在的论证,以及法国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给世界寻找一个共同的基础。虽然他们关于本体论的规定大相径庭,对本体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在所有的旧哲学中,还是有一般的共同的理解的。冯契先生在他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对此作了分析。书中指出:“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①由此可知,一切旧哲学虽然在细节上不尽相同,但在对本体论的理解方式上,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沿着古希腊先哲们所开辟的、由宇宙学的本体论而带来的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道路前进。因而,它们仅仅从自然内部、从客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中去寻找万物的本体,力图摆脱人在自然、客体中的作用、影响,努力建构一个无人的本体世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分裂与对立。 马克思看到了这种本体论的问题所在,他 64 《求索》1997年第4期

关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几点思考 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否存在本体论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肯定者曰有,否定者曰无。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哲学界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存在旧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论;改革开放以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本体论的观点逐步流行,但争论一直存在。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解,因此围绕该问题的争论就不是可有可无的。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作为主题,既有助于争论的进一步展开,也有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有助于在新世纪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关于“本体论”和“世界观”两概念的使用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附录中使用了“本体论”概念,他说:“对神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的逻辑说明。例如,本体论的证明。当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说,对神的存在的一切证明都是对神的不存在的证明,都是对一切关于神的观念的驳斥。”(全集第2版第1卷第101页)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马克思所理解的本体论就是关于本体存在的理论,即本体是否存在,如何存在,以及本体与非本体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论感觉、激情时使用了“本体论”概念。他认为“人的感觉、激情等等不仅是在[狭隘]意义上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50页)。所谓对人的感觉、激情的真正本体论的本质(自然)肯定,是指“感觉、激情等等仅仅通过它们的对象对它们感性地存在这一事实而真正肯定自己”,是指“不同的肯定方式构成它们的存在、它们的生命的特殊性;对象以怎样的方式对它们存在,这就是它们的享受的特有方式”,即使“对象为他人所肯定,这同样是他自己的享受”。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也就是以私有财产为中介,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能在总体上、合乎人性地实现”。(同前)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里讲的本体论是指相对于主体(人)的客体的、对象性的存在的理论,就是指存在论。 马克思使用得比较多的概念是“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这些概念。他在《博士论文》中说“斯多亚主义好象是赫拉克利特的自然思辨和昔尼克派的伦理世界观的结合,也许再加上一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全集第2版第1卷第15页),他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赫拉克利特的哲学称为“运动的、发展的、活生生的自然观”,说在伊壁鸠鲁派那里“原子是世界观的原则”(全集第1版第3卷第143-144页)。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将黑格尔哲学称为“旧世界观”(全集第1版第1卷第372页),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说基督教“把多种多样的世界观汇集在一起”(全集第1版第1卷第435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称作“颠倒了的世界观”(全集第1版第1卷第452页)。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唯物主义世界观”,说“由于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世俗世界在费尔巴哈那里仍然不过是些词句),在德国理论面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费尔巴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全集第1版第3卷第261页)他在该著中也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的“历史观”(同前第43页)。 马克思把哲学称作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是同他对哲学的性质和任务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宗教、道德及其他意识形态不过是人们现实生活的观念表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

实习报告目的及意义

实习报告目的及意义 同学们,对于实习你们是怎么看的呢?你们了解开展实习的目的以及意义吗?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实习报告目的及意义,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实习报告目的及意义 毕业实习是美术组20XX级专业教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独立承担产品设计,课外活动和一般艺术实践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并深入调查研究企业生产的现状,从而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努力培养出适合于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篇二:实习报告目的及意义 对已学部分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加强自我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和训练自我认识和观察社会,以及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课外社会实习是一扇认识和观察社会的窗口。它可以使大学生学到书本外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合作沟通能力,有助于发现自身专业以及能力方面的不足,明确以后改进的方向。

篇三:实习报告目的及意义 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还能检 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有利于融会贯通。同时,也能 开拓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让我们对本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从而 不与社会现实相脱节。参观、学习企业的生产、销售流 程和理解企业文化精髓,有利于加深对现代企业营销管 理现状的了解,加深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通过实习调研活动,锻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提供一些 宝贵的实践经验。 附:实习报告 一、工作内容 在这xxxx月中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各部门做好各项人事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初步了解了xxxx人力资源的简单业务知识和程序,首先总结一下我的工作内容: 1、发布招聘信息,电话通知各符合招聘要求的应聘人员进行面试,安排面试时间地点以及做好招聘时的准 备工作。 2、协助做好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工作 3、整理以及保管请假条,整理员工档案,以备随时出档和归档

实践本体论的内涵和意义

二!实践本体论的内涵和意义 属人的对象世界即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摆在人们面前的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从本质上看,社会自然也就是/人化自然0"毫无疑问,人们并不是在自在自然之外创造人化自然,而是在自在自然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建造人化自然"人的实践可以改变自在自然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乃至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但是它不可能消除自在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自在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之中,并构成了人化自然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人化自然又不同于自在自然,自在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其运动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化自然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造成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化自然的独特性就是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从根本上说,人化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属于人的对象世界"统一的物质世界本无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之分,只是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之后,/自然之网0才出现了缺口并一分为二,即在自在自然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与它既对立又统一人化自然"而实践就是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如前所述,实践不仅使自在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同时还把目的性因素注入到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之中,使自然界的因果链条按同样客观的/人类本性0发生运转"生产实践虽然不能使自然物的本性和规律发生变化,但却能把人的目的运用到物质对象上去,按人的方式来规范物质转换活动的方向和过程,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仅发现一个运动后面跟随着另一个运动,而且我们也发现,只要我们造成某个运动在自然界发生时所必需的那些条件,我们就能引起这个运动,甚至我们还能引起自然界中根本不发生的运动(工业),至少不是以这种方式发生运动,并且我们能赋予这些运动以预先规定的方向和范围0"在实践中,自在自然这个/自在之物0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0,这一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0过程,其结果是从自在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然"/自然的人化0强调的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0,换言之,/自然的人化0强调的不是自然界的变化,而是自然界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属人的性质,不断地被改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现"因此,人化自然是/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0,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0"自然的/人化0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0"没有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0"这就是说,自然的/人化0是在社会之中而不是在社会之外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 摘要: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特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乐观的研究成果,为培养大学生的乐观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操作方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力量(strength)和美德(virtue)等积极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的一种心理学研究的新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 (pathology psychology)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反思。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1.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 eric 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进入新世纪,Sei ig man和Csikszentmihalyi以“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确立了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界的地位。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2000年,E. P.Selig man和Csikszentmihalyi联名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宣称: “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2]” 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科学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因此,目前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的贡献在于[3]:1)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的成果,包括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等;2)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的成果,包括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3)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研究的成果,指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具有积极作用的个性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职业伦理等。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对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无数先贤们的研究探讨后,我们更应该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在当下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关键词: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中和诚天理和平包容和谐 作为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道已经随着儒学的发展深深深入到了中国每一个元素当中,成为构成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环境的成员,都无法摆脱中庸之道的影响,它会影响你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你的人生抉择。因此,无论是对于社会成员,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抉择。了解并充分利用中庸之道,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想真正了解一部传世之作,我们必须从它的起源开始说起。中庸的思想起源很早,人们认为中庸之道最早起源于《尚书》,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这样一句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尚书·洪范》的记载中,箕子提出的:“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也同样是“中”的反应,我们通常将此作为中庸思想的源头。具体到“中庸”一词,它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位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作为能够让圣人都推崇备至到如此地步的儒家典籍,它同样受到了历朝历代儒学家的追捧和研究,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庸之道得以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对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众多的朝代中,宋代文学工作者的研究对中庸的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宋代是儒学发展的“第二期”,《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成为四书,理学大家朱熹为之作注,成《四书章句集注》,在宋以后,四书更是被用作开科取士、选拔政府官吏的教科书。在宋代众多的文学工作者中,不仅出现了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研究者,甚至更是出现了将儒家文化推向更高层次的的程朱等人,伴随他们出现的改进版的儒家文化—程朱理学。 在对中庸的研究上,司马光对中庸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北宋最早表彰和诠释中庸的文学工作者之一,司马光曾经著有《中庸广义》,虽然已经散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南宋卫缇所作的《礼记集说》中的残简断章见其大概。其实,司马光对中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和”的研究上,他认为所谓的“中和”,指的是对《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结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一句的解释引发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司马光看来,人心是最微妙的,也是最难揣摩把握的,君子之学之所以贵就在于在“治心”,所以在对中和的诠释过程中,司马光对于心显得尤为重视。在《中和论》中,司马光曾经对作为中庸思想起源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社会存在是“关系”本体——解读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一个新视角

2012年第5期(总第202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5, 2012Serial.No.202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社会存在是“关系”本体 ———解读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一个新视角 刘卓红,彭玉峰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州510631) 摘 要:关于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以及是何种本体论的问题,中外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对此,卢卡奇 提出了他的看法。在其晚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他提出并论证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劳动—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他通过对劳动形成的主客体关系的阐述,论证社会存在本体的关系属性,得出社会存在既不是实体本体也不是意义本体而是“关系”本体的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卢卡奇;总体性;“关系”本体;《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社会存在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05-0006-05 收稿日期:2012-01-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新论域”(2009JJD720025);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和谐理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深度研究”作者简介:刘卓红(1956—),女,浙江玉环人,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彭玉峰(1987—),男,江西高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正如衣俊卿教授所说,这一争论对于我们“最主要的困惑是:面对两千多年的哲学成果和中国哲学界几十年的探讨争论,关于本体论问题我们还能说些什么”[1]22?应当看到,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以下简称《本体论》)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遵照马克思的思想,我把本体论设想为哲学本身, 但是是在历史基础之上的哲学”[2]203。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第一 次从人类社会存在的角度探讨本体论问题,因为“马克思确认,历史性是一切社会存在的根本范畴,而一切存在都是社会存在……这是马克思理 论的最重要部分” [2]204。卢卡奇认为,讨论社会存在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在实践当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和作用,成为马克思论述社会存在的起点。实践具有的“关系”特质,决定了从一开始主客体关 系就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在卢卡奇眼里, 社会存在不是实体存在,而是一种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的主客体“关系”的存在。在《本体论》一书中,卢卡奇通过对劳动概念及其本质的论述,认为“有理由把劳动看成是每一社会实践,每一 积极的社会行为的模式”[3]50,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3]52。这表明,由实践所产生的 社会存在也同样具有关系的属性,社会存在就是一种 “关系”本体。一、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具有“关系”属性 马克思的学说致力于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从来不谈论与人的生存无关的抽象的精神和自在的物质,他毕生所关注的是人的生 存境遇和人的解放。”[1]22因此,马克思在研究人 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时着重把哲学规定为研究社会的理论,在其哲学研究当中,始终贯穿着对社会的内在特点及本质的探讨。 社会是什么?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56,从而确认了以实践为基础、以主体和客体关系作为线索的基本论述思路。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社会的规定、对社会存在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基础— ——实践的描述这三个方面,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的内在特征的思想。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考察正是从关系角度入手,通过对社会关系的阐述,得出了对社会历史认识的基本看法。 ·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