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创优秀范文】毛概论文 从抗震救灾看中国社会的进步

【原创优秀范文】毛概论文 从抗震救灾看中国社会的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抗震救灾看中国社会的进步

自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起到今年近60年来,中国发生了三场死亡人数在万人以上的大地震:除了08年的四川省汶川县大地震之外,另外两场大地震发生在30多年前的上世纪70年代。再加上今年备受关注的青海省玉树地震。而从抗震救灾中反映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深刻变化与进步。

一、四次地震的概要

1.云南省通海县7.7级地震

1970年1月5日,中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了7.7级大地震,这场大地震不仅如今知道的人不太多,就是当年也远没有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

在这场大灾难过去整整30年之后的200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县举行大地震30周年公祭时,首次正式公布这场大地震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伤亡总人数近5万人。

当年的媒体远没有今天发达,不仅没有互联网,平民百姓也没有见过电视,当年传播新闻的媒体主要是报纸和广播。在通海大地震发生之后的3天之内,不论是中央的报纸和广播,还是地方的报纸和广播,均没有任何关于大地震的报道。

大地震发生之后的第四天,即1970年1月9日,《云南日报》才有了一篇关于这场大灾难的报道,标题为《我省昆明以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迎击地震灾害》,文中并没有提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后《云南日报》和《人民日报》的报道关注的也是灾区群众在大灾之后“不要救济和捐助”,只要精神食粮和精神鼓励:灾区人民向国家提出“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对捐献的物品全部退回。云南省抗震救灾办公室退回各地捐款11.5万元,灾区人民只收下毛主席著作、毛主席画像、毛主席像章和慰问信。

2.河北省唐山市7.8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1976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条新闻:《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这篇新闻采用的是新华社通稿,只有400余字,其中只有10多个字提到了地震的后果:“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当时是“文革”后期,“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正如火如荼,“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是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报道必须突出当时的政治。报道的最后一句是:“他们(受灾地区人民群众)决心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团结起来,奋发图强,夺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

此后,《人民日报》又发过多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报道。如,《深入批邓促

生产支援灾区多作贡献河北辽宁广大干部和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援唐山丰南地区的抗震救灾斗争》;《抗震救灾的现场也是批邓的战场红九连和唐山郊区人民一起以批邓为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深入批邓是战胜震灾的强大动力》等。

唐山地震是极其惨烈的发生在城市内的强破坏性地震,在人们的酣睡中,有100多万人口的唐山市转眼间变成一片废墟,震区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可是,当年灾难死伤人数是国家机密,中国内地对死伤人数没有任何公开报道。

距这次大地震三年之后的1979年11月22日,新华社从大连发布的消息说:“在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这两个数字是唐山、天津、北京地区在那次地震中死伤人数的累计。”

3.四川省汶川县8.0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不到20分钟,新华社就发布了消息,此后,包括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在内的中国各类新闻媒体各尽所能,详尽客观地报道了地震破坏的程度,及时更新伤亡人数,与30多年前的中国地震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中国的巨大进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从今年地震灾情的信息透明度和对外开放度来看,新闻的提前按介入和对国外媒体取消禁令,允许其到震中采访报道,从根本上彰显了关注民生,尊重生命、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治国理念。

从1970年的云南通海、1976年的唐山到本次汶川灾难,从只字不提到局部缓报或推后报道到本次第一时间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全面投入,媒体的环境的改变和话语语境的骤然扩张无声的昭示着开放的精神和民生的复苏。

4.青海省玉树县7.1级地震

当今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为做好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国务院已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

震后第四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飞机前往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玉树州孤儿学校的板房教室里,胡锦涛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并领着孩子们大声朗读。在受灾严重的扎西科村,胡锦涛走到正在清理废墟的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中间,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慰问。

震后第七天国务院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加者,北京各单位自行组织哀悼;青海全省4月21日默哀3分钟,火车笛声齐鸣;港澳政府机构下半旗志哀,曾荫权将与其他官员默哀一分钟;澳门特区于21日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捐助捐款项更是蜂拥而至,全国人民空前关注和团结。

一、抗震救灾见证中国社会诸多进步

1.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发布速度——从“国家秘密”到公开透明

普利策曾经这样说道:新闻记者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们最早的能感受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整体尊严和力量。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中官报《人民日报》报道诉述,地震发生时全国人民都在关心:“北京好吗?毛主席好吗?”

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 中央政府准确、迅捷、开放、透明的信息披露,聚焦了全社会的关注,媒体在第一时间立即作全方位报道,并连续数天以大量版面发表各种消息和伤亡数据;中央电视台对抗震救灾进行24小时不间断滚动报道,把中国遇到的灾难向全世界彻底“透明”,使受众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最新资讯;我国第一次允许并帮助海外媒体深入灾区,外国记者可不受限制进行自主报道;包括网络与手机短信在内的所有传播媒介全部放开,使灾情及抗震救灾等所有信息都迅速传递,让真相的力量穿透时空,让谣言化解于无形,让世人零距离感知一切。这种信息汇聚与交流的局面,不仅反映了我国传播媒介发展的进步,更见证了中国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的巨大进步,见证了中国全方位开放的广度、深度和自信。

与通海、唐山地震后新闻与信息的封闭和封锁相比,后两次地震传媒的表现来看,无疑是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绝好体现。有中央领导曾用“胜过千军万马”来评价汶川地震时媒体的表现。仅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大灾难过去之后,中国必将开始进入一个崭新透明的伟大时代!

2.领导指挥迅速与应急能力提高——从“有些仓促”到从容应对

汶川与玉树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作出部署,当即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抗震救灾工作从第一时间起就在中央的直接指挥下展开。亲临现场指挥,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从中央到地方,各方面的应变协调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唐山地震后,我们也是举全国之力去救援,尽最大努力去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可不得不承认,在那个年代,我国还没有"应对突发事件机制"的概念,那次抗震救灾是在没有多少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的。临时搭班子,现抽调人员,现筹措物资,现组织运力,难免匆忙、混乱,影响效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突发事件应急研究的专家彭宗超对记者说。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成为很多国外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他们惊讶于中国政府对灾难的反应之敏捷,行动之快速,部署之周详。

3.救援手段现代——从搜寻大半天到8分钟锁定

唐山大地震时,孙士鋐是位于北京密云水库附近一个地震台的预报员。“由于唐山大地震震级太高,我所在的地震台测震仪记录出格,失灵了,记录的波形乱七八糟的,北京其它几个地震台情况也都差不多。所以,国家地震局一时很难确定何处是震中,也说不清震级有多大。”孙士鋐回忆说,当中央领导焦急地把

电话打到国家地震局询问情况时,专家们只能回答说“震级可能七到八级”、“震中大概在北京附近”。

他还说道:“唐山大地震时,全国只有一个北京地震台网;现在全国各个省都有数字地震台网,还有国家中心,数据在网络上传递、共享。正是有了这么一个网络,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在几分钟内就确定了震中和震级。”

而汶川地震救援运用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很快恢复了中断的通信,在汶川震区那些处处是悬崖的山谷里,震后3天,居然集结了10多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以及地方电力、通讯、交通等部门的人力物力。不仅于此,还使用航空兵、海军陆战队、舟桥部队、工兵等特殊兵种,以紧急空降、摩托化开进和徒步飞奔等方式,运用生命探测仪、搜救警犬等现代化手段,在强烈余震不断、道路严重受阻的情况下实施抢救。各种救援物资以最快方式运抵重灾区。这次抗震救灾是对中国现代化装备和手段的一次大检阅,规模之大、专业之全,均创我军抗灾历史的纪录。

3.面前世界,对待国际救援——从拒之门外到欢迎合作

在汶川抗震救灾后,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援助,采取了一种开放和欢迎的态度,首次在特大自然灾难后接纳国际专业救援队。在海峡两岸还没有直接通航的情况下,破例让台湾方面派出救援队专机直抵成都。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派遣的专业救援队,携带着先进的救援仪器和设备,也分别到达灾区。仅仅最初5天,就有7支境外救援队近300人参加搜救。至6月4日,有166个国家和16个国际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提供的援助总额达47亿多元人民币,到达灾区救援物资达5000多吨。救灾转入卫生防疫阶段后,港澳地区、台湾方面和意大利、法国、古巴等9国,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陆续派遣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人员参与防治防疫工作。我外交部门还主动向国际社会表示,灾区急需大量帐篷,希望优先紧急提供更多帐篷援助。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世界。汶川抗震救灾的开放精神,将与世界先进文明共存。

一个崛起的中国,正以一种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国际间的合作。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款物,以及救援队、医疗队,为中国的抗震救灾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不少中国人于是有了这样的感受:在灾难面前,我们并不孤单,整个世界与我们同在!而通海和唐山地震时,由于年代的特殊性,对于国际社会的援助,我们拒之于门外。

唐山大地震时,美国、英国、日本和联合国等都关切中国的灾情,表示愿意提供援助。震后第3天,即7月30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宫泽喜一外相的建议,准备援助中国。宫泽外相还指示日本驻华大使孝川,要他向中国政府转达:一俟中国方面做好接受的准备,就将发送药品、衣物、帐篷等救灾物资。当天,中国外交部正式谢绝日本政府愿意提供援助的表态,并告知日本驻华大使:中国不接受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任何援助。日本共同社引述中国外交部的话说,中国人民决心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困难。

“从32年前的拒绝,到现在的接受,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它说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中国政府和人民能以更宽广的胸怀与眼光面对全世界,不再讳言灾难,同时坦诚接受全世界伸出的援助之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彭宗超说。

彭宗超说,“在抗震救灾方面与国际社会合作,表明中国借助一切力量减轻

灾害对民众利益的损害,也表明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融入国际社会的开放姿态,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情谊,也有利于我们与国际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为我们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5.志愿救援——从有心无力到积极参与

胡锦涛主席说:“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振兴中华最深厚的力量。在我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种种磨难都没有打断中华文明的顽强发展进程,千难万险都没有磨灭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正是紧紧依靠人民,我们才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就一定能够依靠人民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来的无穷智慧,万众一心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通海县地震时,由于当时的特殊性,全国人民并没有关注到这场灾难。

而一位经历过唐山地震的老人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都很关心灾区群众,可是对准确的灾情无从知晓,大家又都比较穷,去灾区救援确实是有心无力的一件事。再说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计划经济色彩非常浓厚,人员是不能随便流动的,各有各的工作,不能够随意离开工作的地方,你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还要开个介绍信。”

如今,改革开放,那些不合时宜的制度障碍已不复存在,人们在物质上更为富裕了,既有热心,又有这个经济实力去帮助灾区人民。灾难发生后,面对灾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数的社会主体和社会成员,倾情灾区、竞献爱心,还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纷纷自发奔赴前线抗灾与热情服务,很多民间组织自发开展救援行动。对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这些举措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含港澳台)民众主动向灾区捐款捐物的数额也是空前的。更让人感动的是中国政府为汶川数万震亡的灾民设三天哀悼日并全国降半旗致哀,为玉树遇难者哀悼,禁日娱乐活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突破。这不仅深刻反映了国家的强大凝聚力,体现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显著成效,而且见证了公民社会的成长。这种进步,是整个社会主体、社会成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注重尽义务、尽责任的进步,是对公共灾难、公共事务勇于担当的进步。这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优良传统的发扬,也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公民社会正在形成的标记。

胡锦涛主席告诉我们:“抗震救灾斗争再一次证明,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强大发展活力。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坚定信念。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够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披荆斩棘向前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们民族的伟大先哲留给后人的宝贵遗训。我们每一个真诚的社会主义者,都应当继承并光大这一优秀传统,虽千年不移赤子之心,纵万难不坠凌云之志,以热爱社会主义、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为最大光荣,脚踏实地,披荆斩棘,执着向前。全国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为灾区人民捐财捐物,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那时献血车外排着的看不见尾的大学生献血队伍,校园捐款箱内数不清的学子爱心,无数师生对灾区投去的关注目光……这些都让我们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与党和祖国一起迎接考验,以全部精力、全部热情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为人类最终实现和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