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1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1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1)

教学目标:

1.了解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公共利益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2.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懂得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承担不同责任。

教学重点:

懂得公共利益的维护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

教学难点:

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预习内容:

1.了解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过程中承担哪些责任?

2.公共利益的最大的提供者是谁?

3.政府提供玉维护公共利益的手段和方式有哪些?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师生课前交流。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5 页社会学家做的实验研究结果,自由交流由故事引发的感想。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教师:这块公共草地就好比是社会公共利益。照理说,公共利益应由大家共同来维护,但是如何维护,需要有人来负责,否则就会变成人人负责,但又人人都不负责。社会上有很多组织和个人在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义务。(请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提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

点出本课的中心思想,故事有趣且寓意深刻,很能反映主题意图。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1.教师:在这些所有力量中,政府作为人民授权履行公共管理的责任者,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和最大的维护力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提供政府所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存在就在于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像公共教育、医药卫生、社会福利、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只能依靠政府,或者在政府领导下实现。

2.学生列举反映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事例。

如青藏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如果没有政府投资组织,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无法启动和完成这样重大的项目。

3.教师:政府履行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职责,首先采用的方式是制定法律,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法律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

益的最有力的武器。

4.教师列举宪法、刑法、义务教育法、森林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法律中有关条文,说明我国政府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公共利益。

5.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关于新加坡利用法律治理环境的阅读资料,并交流课前查找的我国政府有关利用法律保护公共利益的事例,或者是法律制裁破坏公共利益的案件等。

6.教师:除了法律之外,政府还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公共利益。

7.学生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一些行政措施,说说利用行政手段维护公共利益的优势。如:教科书中“休渔期”的行政手段;目前国家为控制

住房价格过高而采取行政手段控制房价。

8.教师:经济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如我国政府通过投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通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投资项目,往往是关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项目,如我国投巨资兴建三峡水利工程,可以造福全国人民子孙万代。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国家投资一些项目往往是关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项目,如

我国投巨资兴建三峡水利工程,可以造福全国人民子孙万代。说说政府投资的一些项目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怎样的益处?

①强调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②进一步突出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③强调法律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④指出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手段。

⑤指出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经济手段。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完成配套练习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

1.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 2..传播沟通”是贯穿整个公关的一条基线,是现代公关理论的精髓,是公关的本质属性,是准确理解公关的关键。 3.公关活动过程的三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组织”和“公众”是公关活动的承担者,即“组织”——主体、“公众”——客体。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4.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5.公共关系活动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关工作。 6.公共关系观念即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公关实务工作,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是 7.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8. 9. 公众——任何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并与社会组织的运行发生关系的社会群体。 10. 公众的特点特点:1、同质性(面临共同的问题)2、相关性(实际与某一组织发生关系的人都是有限的)3、多变性4、层次性 11. 公众的分类 (一)横向划分 1、内部公众——社会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 2、政府以及管理部门公众——对社会组织行使管理监督职能的所有社会职能部门。 3、与社会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公众——社会组织经营产品的消费群体。 4、与组织目标一般相关的公众——社会组织正常运行中要涉及到的各类组织和群体。 5、社会公众——社会组织所在地周围的邻居和地区政府部门。 6、大众传播媒介公众——在社会分工中专门负责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专门机构。 7、同行公众——从事相同事业的社会组织。 8、事件性公众——在社会组织运行的偶然事件中涉及到公众。 (二)公众的纵向分类 1、非公众——即社会组织还未与之发生关系的公众。 2、潜在公众——事实上已与社会组织发生联系但尚未意识到的公众。 3、知晓公众——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把它与社会组织的运行联系在一起的公众。 4、行动公众——不但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已着手或已采取行动的公众。 9.公关的基本原则及规范:公共关系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社会效益为依 据;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创新为灵魂。 10..组织形象的分类依据不同角度可分为四类:1、单项形象和整体形象。2、实际形象和期望形象。3、真实形象和失真形象。 11.公众协调的主要方法 (一)使用“A—A”式平行沟通 P(parent state)→代表权威和优越感、言语和行为是支配、 评价、批评、跋扈。 A(adult state)→代表理智和稳重、语言和行为不卑不亢、自 信、理性、有教养、理解和平等精神。 C(child state)→代表冲动和变化无常、言语和行为创造性、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治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2、简述公共治理的性质。 1.公共治理承认政府部门的正当性; 2.公共治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要紧责任; 3.公共治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咨询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治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治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治理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治理战略、治理方法; 7.公共治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治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治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3、简述公共治理的构成要素、原则与目标。 公共治理的构成要素:公共治理的主体: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公共治理的客体: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公共治理的环境:经济体制形状;政治体制形状;社会体制形状 公共治理的原则:人本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均衡性原则;效能性原则 公共治理的目标:治理目标具有两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4、简述公共治理进展的时代背景。(★参见课件) (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的不满(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3)社会咨询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4)新右派学讲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状的庞大阻碍 5、简述公共治理的研究途径。波兹曼:公共政策途径;企业治理途径 6、公共治理的特质以及与私人部门治理的区别有哪些?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政府与市场;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7、简述胡德对新公共治理的归纳。

论公用事业民营化管制与公共利益保护

论公用事业民营化管制与公共利益保护 ;民营化背景下,政府对公用事业行业的管制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公用事业管制的价值内核是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保障。公用事业管制的行政行为方式主要是行政特许。 ; 当前,各国政府在公用事业领域普遍采取了民营化的改革措施。民营化倡导私人部门替代公共部门承担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功能,借以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质量。 ; 基于公益保障的理念基准,行政许可的制度塑造应该从保护计划经济下的垄断行业利益转变为民营化背景下的公益保障价值基准。同时,为了使公用企业有效承担起公益保障的责任,应该将公用企业纳入到行政主体范畴中来,使其承担相应的公法义务,避免政府通过民营化方式规避其传统的公法义务。 现代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是公共服务的受益者。能否为社会公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多样化的福利需要,已经成为现代民主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也是衡量现代国家是否属于民主宪政国家的重要标准。正如英国著名学者诺曼·巴里所言:“当代思想中一个最具决定性的元素是将福利思想转化成福利国家。……除了那些更抽象的政治哲学之外,福利不可避免的与当代福利国家的政策和制度联系在一起。……经济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已经说明,存在各种各样的福利来源,只是在20世纪中叶,它才成为某种知识共识的一部分,这种共识认为政治当局应该对福利的供给负主要责任。”[1](P2)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福利需要的范围和数量大幅度的扩展和增加,各国在政府财政支出

等方面的负担日益沉重,同时,由政府控制的公用事业行业生产效率低下、公共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人民福利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大潮的影响下,现今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采纳了公用事业民营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包括发达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在内的八十多个国家先后推行民营化政策,行业涉及电信、电力、石油、机场、铁路、港口等行业[2](P26),民营化制度在世界各国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在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制度已经得到了确立,各地的实践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有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决定》同时规定,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管制。为了贯彻党中央的上述政治决策,国务院在其《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规定,要“深化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适时出台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抓紧研究提出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实施电网企业主辅分离,理顺区域电网资产关系,建设区域电力市场,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推进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党和政府的上述决

公共利益概念及法律界定

公共利益概念及法律界定 公共利益长期以来作为政治、法律领域所争论的核心概念,它往往被 视为权力正当性的来源、行为价值判断的基础、法律保护的目标,而 被人们所广泛引用和信仰。不过,公共利益究竟是什么却一直缺乏明确、一致的观点,它被形容为一个空瓶子,在不同的时期承载着不同 的内容;它的边界和内涵可谓人言人殊,角度不同而见解各异;它更 被视为一个虚空的概念,即没有人相信公共利益的存有,除非它符合 自己的利益。正是因为公共利益的抽象、动态和不确定,使得公共利 益的法律界定成为学界与实务界所争论的一个难点、焦点问题。 不过,目前法学界对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研究多倾向于叙事宏大的价 值分析和逻辑判断,法律实务中的界定角度也往往侧重于定性分析和 规范界定,忽视了对公共利益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界定,这使得公共利 益法律界定的制度设计与运行既缺乏一定合理性,又难以提供一个具 有操作性的立法和司法标淮。 因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体现着对稀缺资源的权属划分,其界定的过 程反映着行为主体的动态博弈,因而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研究不仅需 要概念辨析和价值判断的宏观、静态、定性研究,更加需要进行利益 衡量、行为抉择的微观、动态、定量分析。正如著名公共政策研究学 者休斯所言,"相对于含糊不清的公共行政理论来说,经济学理论是精 确的,具有可预测性的,经验主义的,并且是建立在解释人们如何行 动的激励理论之上的"。据此,本文尝试以法律经济学作为主要分析工 具来对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加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为什么要对公共利益进行法律界定 (一)公共利益法律界定的现状 尽管公共利益一词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众多法律规 范开宗明义地阐明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因为现行法律对公共 利益缺乏清晰界定,使得对公共利益的合法界定成本高昂,障碍众多,

提升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能力

提升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能力 作者:张勤《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7日 11版) 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就是把原来由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通过合同外包、公私合作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来提供,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随着多年改革开放的持续努力,我国社会组织获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契机,进入了新的加速发展阶段,也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责任。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的能力还有欠缺。2013年,国采中心承担的中央机关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采购项目,通过向供应商征集意见和专家论证发现,北京市场能够承担日100人次服务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只有1家,最终只能向财政部门申请单一来源方式采购。南京市浦口区有各类社会组织1800多家,但能够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不到10%。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的要求,助推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助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第一,培育公共服务的能力 目前,社会组织发展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全面展开。针对社会组织登记难的问题,应加快推广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实现直接登记备案是必然趋势。加快这一改革,为社会组织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尤其是加快公益类社会组织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促进企业、个人和社会捐赠公益事业免税政策的落实;拓宽行业协会的发展门类,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快推进去垄断、去行政化的改革,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优势产业、高端产业、新兴产业的行业协会,为经济社会提供创新升级的服务水平;注重大力培育社区组织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另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加快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逐步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型服务业,实现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新特征,逐步建立起层次多元化、布局合理化、诚信规范化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体系。 第二,促进创新治理的能力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有利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在促进共治机制建设中,社会组织的地位不可或缺。它将社会领域中一些零散的社会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以组织的方式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既是用活用好社会资源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具体体现,更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用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的具体体现,把政府职能充分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上来的重要举措。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社会组织所具有的自主性、公益性和平等性特征,在社会治理中相对于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层面更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细致入微,符合传统文化与基层群众利益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困难群体、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帮扶及影响,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资源,促进基层公众的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多种渠道的资源动员体系,妥善解决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因此,社会组织要不断地提升创新治理的能力,创造优质的“公共价值”,才能永葆自身的公益理念与社会公信力。 第三,推进合作协调的能力 现代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协调能力包括在公共服务供求上的合作协调能力,在政策制定及执行上的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在相关政治话题上的协调互动的协调能力。具体来讲,在公共服务供求上的合作协调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外包项目,在两者之间形成围绕公共服务供给所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及相应的协调互动能力;在政策制定及执行上的合作协调能力,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并利用自身广泛的民意基础和专业特点,发挥政策倡导的功能,成为政府与公众间信息沟通的桥梁纽带,对于推进公共政策

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第十一章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 1.为什么说非政府组织在一些方面比政府部门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答:非政府组织能比一些政府部门更加灵活、有效的提供公共服务,原因在于: (1)政府对于社会管理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以及广大公众的广泛参与,一起构成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将弥补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的失效。 (2)公共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表现形式。公共精神既包括公正的原则,也包括共同参与的原则。现代许多国家,政府都通过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来向社会传送公共服务,都充分注意发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因此,社会管理还应当包括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3)在当今的许多社会矛盾中,政府包办的传统做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政府作用“失效”。在这方面,社会组织能够较好地对社会矛盾加以调适。在政府的主导下,让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涉及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这也就意味着,让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团体以社会管理实体的形态自主,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 (4)政府可以通过发展一些低税与无税部门,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发展和开展公益性活动。 2.为什么说非营利组织在许多社会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领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答:非营利组织在许多社会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领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原因在于:

(1)人类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用以调节和控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工具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在今天,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复杂化,特别是高新技术革命改变着人类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当代政府面临着复杂、动态、多元的环境,政府已无法成为唯一的治理者。它必须依靠与民众、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治理与共同管理。政府不可能将全部事务纳入其管理范围。 (2)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量社会事务必须由社会自行来管理,某些特定的事务由政府来管理。 政府职能也是调整变化的,这客观上要求存在多元主体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政府对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并不是管得越多越具体就越好,而是要充分考虑管理的正当性、有效性,不断将一些可由社会自我管理的事项和权力返还给社会,发挥其他管理主体的作用。 (3)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可能会同时出现,从而使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失控。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并不能涵盖整个社会管理领域,在国家领域(公域)和市场领域(私域)之外存在非政府及非营利的组织。 (4)人类社会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组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借以运作的社会机制就是这种创新。 3.如何在我国公共管理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答:要在我国公共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需做到: (1)要为行业协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①行业协会发展空间的大小涉及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政府如果不能从生产经营领域中退出来,行业协会便无法获得发挥其作用的空间。政府

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

论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摘要:作者从分析公共政策的本质出发,提出必须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同时对何谓公共利益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分析了政府利益对公共利益的影响。最后认为要有效地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必须建立有效政府,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间的关系,强化组织建设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等。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利益 一、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公共利益取向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从其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换言之,“一项政策的实质在于通过那项政策不让一部分人享有某些东西而允许另一部分人占有它们”。这一定义突出了3个思想:1.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2.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3.分配的影响力具有权威性。很显然,这种理解是从政治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这里关于“价值”的理解是最宽泛的,它包括了一切有用的资源。但由于“价值”这一概念本身就是比较含糊的,因此“为免于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即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对于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问题,一般有三种观点:第一是公共利益取向,即认为公共政策应代表公共利益;第二是团体利益取向,即认为公共政策是各个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妥协的产物;第三则是个人利益取向。 那么公共政策究竟应该致力于哪种利益呢?安德森认为,“政府的任务就在于增进和服务公共利益”。凯尔曼也指出:“政府的功能之一,就是用公共精神教育人,更多地发挥人的主动性,使公共精神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占优势。”有人认为公共政策过程,就是政府针对从利益觉醒到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从利益差距的扩大到新的利益矛盾的产生,不断来调整现实利益关系,实现公平分配以及努力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还有人认为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的基本制度规范,公共政策的存在象其他一切构成相互依存社会关系的公共规范一样,其对社会的凝聚和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有赖于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如果说政策是联结

社会组织案例研究分析2

社会组织案例分析2

————————————————————————————————作者:————————————————————————————————日期: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MPA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 姓名:黄九阳 学号:1131309133 班级:z1313092 任课教授:徐家良

基层社会组织在社会稳定中的协同作用分析—静安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稳定工作案例分析 班级 Z1313092 学号 1131309133 姓名黄九阳 摘要:静安区是上海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社会管理关注点主要在基层。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主体之一,大力加强基层社会组织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发生,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筑牢社会安全稳定第一道防线。 关键词:静安区,社会组织,社会稳定,协同作用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我国现实生活中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基层社会组织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在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本文通过对静安区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底,静安区共有社会组织454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317家,社会团体137家。从服务的主要领域来看,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136家,含综治管理服务类)、教育(127家)、体育(22家)、职业及从业者组织(20家)、文化(19家)、工商服务业(13家)、科学研究(11家)、卫生(11家)等领域。户籍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约为15个。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静安区紧紧抓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结合区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灵活运用“枫桥经验”,通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推动综治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导其有序参与基层社会稳定,在夯实群众基础、提升专业规范、汇聚社情民意等方面取得有益的探索。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贵州大学研究生复试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就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就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可概括为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与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之内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含着“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的:含义。 3行政管理:就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 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最广义的: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与执行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 狭义的: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 4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就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与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 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5公共治理:就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 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 6善治:就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就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就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7政治行政二分法:行政与政治不同“行政管理的领域就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它与政治领域 的那种混乱与冲突相距甚远 8 公共选择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获利的经 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以及两者关系的理论学派、 9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 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与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与 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她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 效的管理。 10、公共治理理论:关于不要求政府整天疲于应付,而希望政府有自知之明,做自己应做与能做 的事;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的平等对话 的系统合作关系的一系列理论。 11、新公共服务理论: 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与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 民服务与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她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就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就 是为其划桨,而应该就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与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12、公共组织:从广义而言,凡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就是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 旨的组织,从狭义上来瞧,乃就是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13、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就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 说,组织就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14、事业单位: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 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 15、科层制: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她就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16 公共领导:指社会公共组织协调统一地在公共领域,为实现社会共享性利益的有效维护、 合理享用与可持续增长,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并且为此进行战略、规范的确定, 及相应的资源配置与调控的领导活动。

论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法

论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法 符启林罗晋京 点击:231 【文章编号】CEL10936 【摘要】社会公共利益是比较重要但又很难定义的概念,实践中不乏有借用“社会公共利益”之名侵犯其他利益的事例。经济法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是经济法理论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试从利益的定义及分类、法律与利益的关系、实体法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等方面来探讨社会公共利益与经济法的关系问题,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含义、经济法与公益诉讼的关系也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法;公益诉讼【正文】 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利益是现代社会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目前法学理论界对此研究并不多,给司法实践也带来不少问题,本文仅从经济法的角度对此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引起学界的更多重视。 一、社会公共利益的内涵 利益,通俗地说即好处,如集体利益、个人利益[1]。也有学者指出,所谓利益,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中人的行为驱动力是人的各种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与对需要满足的欲求相结合,便构成了人们的利益[2]。 利益,根据其主体来划分,可分为个人利益、集体(团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等;根据其内容来划分,又可分为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等。而按照主体来划分,通常成为利益分类的主要方法。 早在古罗马时期,乌尔比安将涉及国家利益,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规范称作公法,而将涉及个人利益,以保护个人利益的法律称为私法。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一直影响至今。 对于利益,学界存在一元论、二元论和三元论等不同观点。 一元论只承认个人利益,否认独立的社会公共利益,也不存在社会公共利益概念问题[3]。如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功利主义法学家宣传“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只是一种抽象,它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社会公共利益是许多私人利益的相加,增进私人利益,就增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4]。一元论的观点与亚当·斯密1776年在其《国富论》中所描述的单靠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便能使商品生产自动满足社会需求、个人在对财富的追求过程中不自然而然地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元论是承认个人利益之外还存在超个人利益的利益,至于该利益则有“公共利益”或“社会利益”等的不同称呼。有学者认为,德国法学家耶林是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最早结合而且着重强调“社会利益”的人。他的“社会利益” 学说不仅直接构成了利益法学的思想渊源,而且推动了资本主义法律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教案

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政府是提供公共利益的最主要且最重要的主体,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懂得不同的组织和个人承担不同责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观察社会、考察社会的方法;学会为他人服务的最基本的方法。 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公共服务意识,关注社会公共福利。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政府提供公共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政府的力量)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阅读资料,引出主体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5 页社会学家做的实验研究结果,自由交流由故事引发的感想。 2.教师:这块公共草地就好比是社会公共利益。照理说,公共利益应由大家共同来维护,但是如何维护,需要有人来负责,否则就会变成人人负责,但又人人都不负责。社会上有很多组织和个人在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义务。(请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提供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点出本课的中心思想,故事有趣且寓意深刻,很能反映主题意图。 活动一:政府的力量 1. 教师:在这些所有力量中,政府作为人民授权履行公共管理的责任者,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和最大的维护力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提供政府所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的存在就在于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像公共教育、医药卫生、社会福利、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的提供和维护,只能依靠政府,或者在政府领导下实现。 2.学生列举反映政府在提供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事例。 如青藏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如果没有政府投资组织,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无法启动和完成这样重大的项目。

论行政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摘要在一些行政行为中,公共利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公共利益不同于其它诸如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类的概念,不仅因为公共利益是这些行为的目的所在,更重要的,公共利益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工具,直接关系到这些行为实施的意义。然而,我国宪法和法律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导致行政法律法规与宪法规定出现矛盾,而给了行政机关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导致行政纠纷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应总结各国的经验,在立法和实践中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这将会在行政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公共利益价值土地征收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276-02 如果要选出近期行政法中最热门的词汇,无疑公共利益会高票当选,这是因为有太多的行政纠纷事件与之有关。行政机关以公共利益为合法的幌子,所为的一些行政行为严重的损害了相对人的利益。为了了解公共利益是如何会被利用的,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它的内涵以及特征,弄清它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等概念的区别,从而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在法律中对公共利益范围进行界定,应如何对其进行界定。在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的同时,我们还应从功利主义角度把握对公共利益进行的界定对行政实践到底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一、公共利益的概念分析 我国现行《宪法》中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豍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两个法条中所包含的概念公共利益,是法学中一向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只是在我国,在其他国家的宪法中也有所体现。如新南非宪法对财产权有如下规定:除非根据普遍适用的法律,否则不能剥夺任何人的财产。只有因公共目的和为了公共利益,并且以赔偿为条件,才可以征用财产。大韩民国宪法在认定财产权的社会义务性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财产权的行使要适应公共福利的要求,其第37条规定:国民的一切自由和权利只有在需要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持续及维护公共福利的情况下,由法律进行限制。联邦德国基本法第14条继承了魏玛宪法的传统,第2款规定,财产权富有义务,其使用应同时有利于公共利益,而在第3款中规定了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的条件和原则:只有在公共利益必需时,才能征收个人财产为公用;征收必须有补偿,但要在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方面进行平衡。此外,第15条在规定私有土地权中,也有涉及。从上述法例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法律中对公共利益的表述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可以说公共利益是一个典型的不确定性法律概念。那么公共利益到底是什么?它自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公共利益,英文为public interests,从字面上去理解,不难看出公共利益不确定性所在,表现在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 豎。受益对象对应的概念中的公共,利益内容则对应利益。 公共,顾名思义谓之公众所有,是公共利益重心所在。公共的不确定性可以总结为公众范围的不确定性,一是公众所处的区域难以划分,另外,作为利益载体的公众在人数上也是不容易确定的。一定范围大多数的成员的都具有的利益是相对于少数成员来说的,那么在这个范围内这个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形成了公共利益。然而,把这个范围相对于这范围以外更大的范围来说,这一范围的利益有可能是大范围中少数人的利益。同时,人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某一个范围内占多数的势力集团在时间上可能只是暂时的,经过人口的流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另外的多数集团,公共利益也会随之而改变。由此可以得出,公共是具有相对性的,而这种相对性正是公共利益的不确定的原因所在。 利益,从哲学意义上去理解,它表现为某一特定客体对主体具有意义,并且为主体自己或

2014公共管理综合能力测试模拟试题

2014公共管理综合能力测试模拟试题 公共管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1~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管理学家() A法约尔B巴纳德C泰罗D梅奥 2.将公共组织划分为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的依据是() A管理公共事务的不同B组织公共程度高低 C组织权限范围大小D公共权力的强制性大小 3.采用函询调查的方式,分别向参与预测活动的专家提出问题,而后将其意见整理和综合并匿名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综合、反馈,经过多次反复循环之后得到一个可靠一致的意见的方法被称为() A回归分析法B德尔斐法C假设分析法D层次分析法 4.领导者所处管理层次越高,对其()技能的要求就越高。 A人际关系B技术C观念D战略 5.从协调性质上看,可以将公共组织协调分为() A.促进式协调与纠偏式协调B.认识性协调与利益性协调 C.合作式协调与应变式协调D.会议协调与非会议协调 6.根据人力资源的“蓄电池”理论,人力资源经过新的开发后,素质能积蓄起来,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特点。 A能动性B.连续性C知识性D.可再生性

7.19世纪,以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分离和考试择优录用为两大基石的现代文官制度,首先在()形成 A英国B日本C法国D美国 8.将行政立法分为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的依据是() A行使行政立法权的主体不同B立法权力的来源不同 C行政立法内容、目的的不同D立法适用的范围不同 9.从公共管理伦理的类型上分析,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属于()A体制伦理B.职业伦理C政策伦理D社会伦理 10.英国公共部门引入商业管理技术的标志是() A《公民宪章》B《改变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 C“雷纳评审”D《为质量而竞争》 二、多项选择题(11~2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韦伯在代表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中,把人类社会的权威划分为()等基本类型。 A传统型B魅力型C法理型D精英型 12.里格斯划分的行政生态模型包括() A农业社会(融合)型B后工业社会(发散)型 C工业社会(衍射)型D过渡社会(棱柱)型 13.方案设计的方法主要有() A综摄法B德尔斐法C对演法D头脑风暴法 14.信息失真的原因包括()

如何理解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比较 ——如何理解社会公共利益 【摘要】:经济法属于社会法领域,经济法是社会本位的法律形式,任何人都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或者义务。这就使得作为经济法原则之一的社会公共利益原则越发重要。如何理解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应该是众说纷纭的,笔者则通过比较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来探讨一下何为社会公共利益。 【关键词】: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个人利益 【正文】: 传统上将法律分为两类,即公法与私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法律的发展,对法律有了重新划分,即公法、私法与社会法。何为社会?根据目前学界对社会的理解,社会是人类生存的共同体,是以人为主体,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社会关系为内容,以一定的文化为主要模式组织起来并在各种社会规范控制之下的共同体。①社会法是区别于公法与私法的法律,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倾斜保护的法律。传统上一直强调个人主体、国家主体,而今,“社会”一词频繁出现,与社会相关的词汇、概念、学科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公共利益除了在经济法中被深入探讨,也和民法、刑法、社会学等等息息相关。 一、社会公共利益的定义、特点和内容。 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在刑法中,提到“公共”时,通常是指不特定的或者多数人的。法律中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基本语义可以理解为社会公众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企求满足的要求、愿望或需求。它具有社会性、公共性和整体性等特征。②李昌麒教授认为,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广大公民的利益。这里的“广大”,一是指范围上的广大。这种“广大”既有全国性的广大,又有地区性的广大,其外延取决于特定法律、法规的使用区域。二是指时间上的“广大”。此种“广大”既包括生活在地球上的当代人、也包括未来将生活与地球上的人们。③ ①薛克鹏,《经济法的定义——社会公共利益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07月第1版 ②冯宪芬,《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7月第29卷第4期 ③李昌麒,《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内容是什么(各地经验)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内容是什么? 各省市的不同:如北京的是: 12月23日,市民政局召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座谈会,北京抗癌乐园、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等11家参与2010年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市民政局副局长谢延智、市社团办党委书记温庆云等领导参加了会议,并为11家社会组织颁发了荣誉证书。 会上, 11家草根型社会组织畅谈参与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的感受,交流组织实施公益服务项目的经验和心得,感谢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大力扶持,一致表示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首都社会建设中去。 今年,市民政局组织开展了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围绕与民生相关的扶贫求助、扶老助残等十大领域,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纳入统一规划,进行计划性安排并组织实施。活动开展以来,全市社会组织积极响应,踊跃参与,1846个社会组织申报了2706个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动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会员和志愿者近50万人,共筹集社会资金22.98亿元,活动惠及人群998万人

次。服务民生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民政部、市政府领导高度肯定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市社团办党委书记温庆云介绍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过程。2010年,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列入了北京市政府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市政府专门拨出资金1500万元,购买了300个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市民政局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规范,完善了组织管理机构,并对项目实施进行了监督和评估。目前,政府资金全部拨付到位,购买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全部按时、按质完成。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一是创新了财政投入体制;二是建立了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三是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规则;四是重点扶持了草根型社会组织项目,形成了政府合理让渡、规范引导、扶持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新体制,发挥了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促进提升了社会组织的能力,为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民政局副局长谢延智指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是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是对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的重要的引导和激励措施,提高了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了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民生行动的积极性,对首都的社会建设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力。北京市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是我市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工作中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公共利益第六课公共利益的维护第2框公民的责任教学设计教科版

公民的责任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公德意识,树立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养成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 2.能力目标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作为一名中学生以及社会公民在维护公共利益中的责任。 教学重点 认识到每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教学难点 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养成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教师准备 搜集近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资料,整理、制作成PPT搜集有关郭明义的照片、视频、文 字等资料,对视频进行剪辑处理,搜集泉城义工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课前了解郭明义以及泉城义工的相关资料。 【呈现课件】展示近年来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简介,如李万君、王峰、支月英、中国女排、郭明义等。 【教师提问】他们为什么能获得“感动中国人物”这一殊荣?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温暖的感动,探寻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榜样的事迹,触发学生心中的温暖与感动,引起学生思考责任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重要性,进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一:爱岗敬业大家谈 【教师引导】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职责的普通劳动者一一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 【呈现课件】展示郭明义在部队和鞍钢的工作情况。 军人郭明义:1977年,郭明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兵5年,郭明义种过菜、喂过猪、做过饭,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干得非常出色。入伍第二年,他就被评为师学雷锋标兵。郭明义在师汽训队当炊事员时,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当炊事员一年下来,他将驾驶理论背 得滚瓜烂熟,凭着记忆就能把汽车电路图画下来。第二年参加驾驶培训后,他又一举夺得理 论和实际操作两项第一。由于专业技能突出,汽训结束后,郭明义被分到师汽车连。一下连 队,连队就放他"单飞”,独立驾车出任务。www-2-1-cnjy-com 工人郭明义:1981年,郭明义从部队退伍回到鞍钢齐大山铁矿,他先后从事过6个不同的工作。 O在做大型生产汽车司机时,他创造了单车年产的新记录; O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期间,他所在的支部成为全矿的标杆; O在宣传部任理论教育干事时,他撰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O在车间做统计员兼人事员期间,他参加了统计员资格全国统考,是当时矿业公司唯一获得资质证书的人; O在齐大山铁矿扩建办任英文翻译。不识“ ABC的他,硬是通过自学考入英语强化班。 进修一年后,担任了电动轮大型矿石转运车的现场组装英文翻译兼驾驶员,24小时为外方 工程技术人员服务。 O采场公路管理员,很多事情坐在办公室里打个电话就可以完成,可他硬要和工人一起干,扎根采场15年,抢着干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儿,制定出的养路技术标准、考核办法等均在国内领先,公路达标合格率 98% 【教师引导】无论是军人还是工人,郭明义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做到“最好”践行着 自己的承诺。 【合作探究】郭明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是如何践行自己的承诺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作为军人,郭明义保家卫国;作为工人,郭明义勤勤肯肯,努力钻研,对技术精益求

公共利益概念

公共利益概念 编者按:本文从公共利益的历史考察;公共利益的基本要素;公共利益、政府利益、个人利益关系辨析这三方面阐述了公共利益的法理学,本文对公共利益的法理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摘要公共利益的概念即使历史久远,在现行法律文本中反复出现,在 学界却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众说纷纭的公共利益面前,提炼出 公共利益的基本要素,揭示其与政府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是准确把 握公共利益的精义所在。 关键词公共利益;政府利益;个人利益 2004年以来,法学界对公共利益的注重可谓方兴未艾。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 国现行宪法的第4次修正案。该修正案增大对公民个人合法私有财产 保护力度的同时,确定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的宪法 原则,引发了学界对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诠释。二是宪法修改后, 在对个人财产征收和征用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严重侵 犯公民财产权的事件。如江苏的“铁本事件”、湖南的“嘉禾事件”、北京的“野蛮拆迁”事件等等。这些社会实然层面暴露的问题,导致 学界对如何从法律上界定公共利益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三是物 权法的制定过程中,学界满怀希望地提出了界定公共利益的迫切愿望,并作了有益的尝试。不过,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物权法》,以“物权 法无法承受公共利益界定之重”回避了对公共利益的界定。 现行法律对公共利益的“放任”有着难言之隐。因为公共利益自身极 具抽象性、概括性和变动性,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而被称 之为“不确定的法律概念”。不过,准确理解和理解公共利益对于法 治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切立法行为都必须基于公共利益,法律的正当性、权威性也都是建立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见, 对公共利益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不但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而且直 接影响着相关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司法实践的发展。”1所以,不能将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