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确定度评定举例

不确定度评定举例

不确定度评定举例
不确定度评定举例

长度尺寸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检测方法及测量数学模型

1.1检测依据:相关技术图纸

1.2检测环境条件:常温

1.3 被测对象:技术状态较好的产品样件

1.4测量设备:200mm 游标卡尺

1.5测量数学模型 x y =

y ———产品样件尺寸

x ———卡尺读数

2.最佳测量值

对样件重复测量3次,

测得结果(mm )

i x : 155.36 155.36 155.38 ==∑i x n

x 1155.36 3. 方差及灵敏系数 )()()(222x u x

y y u C ??= 1=??x y )()(x u y u C =

4.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测量读数值的不确定)(x u 包括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1x u 和卡尺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2x u

4.1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1x u

02.0min max =-=x x R

0122.064.102.0)(≈==C R x s 0071.03

0122.03)()(1≈==x s x u 4.2卡尺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2x u

卡尺最大允许误差为mm 03.0±,估计均匀分布

0174.03

03.0)(2≈==k a x u 4.3测量读数值的不确定)(x u

0175.0)()()(2221≈+=x u x u x u

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0175.0)()(==x u y u C

6.扩展不确定度

035.00175.02)()(=?=?=y u k y U C

取mm y U 04.0)(= 2=k

7.结果报告:

mm y U y Y )04.036.155()(±=±= 2=k

综合测试台校准(重量)示值误差不确定度评定

1.概述:

1.1校准依据及校准方法:

1.2计量标准及技术指标:

1.3被校准对象及技术指标:

1.4环境条件:

1.5测量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其中: -------表示示值误差

-------表示测试台读数

-------计量标准值

2.最佳校准结果:

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用1g 砝码对综合测试台进行连续10次测量,得到的测量列为(g): 1.000 1.001 1.000 1.000 1.000 1.001 1.001 1.001 1.000 1.001

检定证书给出1gM1级砝码的校准值为1.0005g

3.方差及灵敏系数: 3.1 方差:输入量之间不相关, 3.2 灵敏系数:

4.输入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1 测量结果的重复性

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用1g 砝码对综合测试台进行连续10次测量

00049

8.01)()(12

=--=∑=n x x x s n i i i i 日常只测1次,000498.0)()(==i x s x u

4.2测试台重量单元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

最小分度值为0.001g ,按均匀分布

以上两者存在交叉,为避免重复,取其最大的不确定度 000498

.0)(=x u 4.3 计量标准不准引入的不确定度

1=???x

1-=???s x )()()()()(22222s s C x u x x u x u ???+???=?0005.11==∑

i x n x 00029.02/)(==k u δδs x x -=??x s x 0005.11==∑i x n x 0=-=?s x x

1gM1级砝码允许误差为±1mg ,即为±0.001g ,检定结果合格判定的基本条件为 由于按实际校准值使用,计量标准不准的影响主要是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

00033.0001.03

131=?=?≤允U

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00052

5.0000165.0000498.0)(22≈+=?C u

6.扩展不确定度

00105.0000525.02)()(=?=??=?C u k U

取g U 001.0)(=? 2=k

000165.0200033.0)(===k U x u s

断后伸长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1

1.概述:

1.1检测依据: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1.2检测方法:取10个试样进行测试,日常按3个试样取其平均值。

1.3检测仪器:拉力机拉断,钢直尺测量拉断前后的试件长度尺寸。

1.4检测环境条件: (23±5)℃

2.测量数学模型及方差:

数学模型:00L L L A u -=

方差:考虑到测量按单件计算伸长率,应单项评定检测10件的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rep u ,按数学模型评定测量的系统效应引入的不确定度)(A u ,还应评定伸长率计算中数字修约引入的不确定度)(off u ,各不确定度之间互不相关,用相对不确定度表示为:

)

()()()(2.2.2..off u A u rep u A u rel rel rel rel ++=

000L L L L L A u ?=-=

0L 与L ?存在明显数据差别,

)(0L u 与)(L u ?按不相关处理。方差如下: 其中:)()()()(022022L u L u L L u A u rel rel rel rel +?=?=

A -材料的断后伸长率;

0L -材料拉前的长度;

u L -材料拉后的长度;

)

(rep u rel -伸长率的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off u -伸长率修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3.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3.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rep u rel (%):

i

L 0: ui L :

i i

ui i L L L A 00-= :

==

∑i A n A 1

=--=∑1)()(2n A A A s i

==A A s A s rel )()(

日常测量3件, ==

3)()(.A s rep u rel rel 3.2系统效应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

)(A u rel 3.2.1相对标准不确定度)(0L u rel

标距标记精确到%1± 均匀分布 %577.03

%1)(0≈=L u Brel

3.2.2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L u rel ?

0L L L u -=?的测量准确到mm 25.0± 均匀分布

%144.0325.0)(≈=?L u

=??=?L L u

L u r e l )

()( 其中=?L

3.2.3 =+?=?=)()()()(02

20

22L u L u L L

u A u rel rel rel rel

3.3伸长率修约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off u

修约间隔为0.5% ,均匀分布

%

144.03

2/%5.0)(≈==k a o f f u

=

=A o f f u o f f u B

r e l )()(.

4.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A u rel C

=

++=)()()()(2

.2.2

..o f f u A u A u A u r e l r e l r e l r e l C

5.扩展不确定度

=

?=)()(.A u k A U rel C rel 2=k

断后伸长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2

1.概述:

1.1检测依据:GB/T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1.2检测方法:取10个试样进行测试,日常按3个试样取其平均值。

1.3检测仪器:拉力机拉断,钢直尺测量拉断前后的试件长度尺寸。

1.4检测环境条件: (23±5)℃

2.测量数学模型、方差及灵敏系数:

数学模型:0

0L L L A u -= 方差:考虑到测量按单件计算伸长率,应单项评定检测10件的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rep u ,按数学模型评定测量的系统效应引入的不确定度)(A u ,还应评定伸长率计算中数字修约引入的不确定度)(off u ,各不确定度之间互不相关,方差表示为:

)()()()(2222off u A u rep u A u B C ++=

其中:)()()()()(0220

222L u L A L u L A A u B u B u B ??+??= A -材料的断后伸长率;

0L -材料拉前的长度;

u L -材料拉后的长度;

)(rep u -伸长率的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off u -伸长率修约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灵敏系数(取值计算时可用平均值,也可用任一次的测量值):

==??0

1L L A u =-=---=???-+??-?=??--20

20000100100001)()()(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A u u

u u

3.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3.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rep u (%):

i

L 0: ui L :

i i

ui i L L L A 00-= :

==

∑i A n A 1 =--=∑1)()(2n A A A s i

日常测量3件, ==

3

)()(A s rep u 3.2系统效应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A u 3.2.1标准不确定度)(0L u

两端点对准,标距标记及器具误差的影响,估计达到mm 2 均匀分布 ==3

2)(0L u 3.2.2标准不确定度)(u L u

==)()(0L u L u u

3.2.3 =??+??=)()()()()(0220

222L u L A L u L A A u B u B u B 3.3伸长率修约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off u

修约间隔为0.5% ,均匀分布

%144.032/%5.0)(≈==

k a o f f u

4.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A u C =++=)()()()(2

.2.2.o f f u A u r e p

u A u B C 5.扩展不确定度 =?=)()(A u k A U C 2=k

金属材料碳含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检测方法及测量数学模型

1.1检测依据:

1.2检测环境条件:

1.3 被测对象:

1.4测量设备:

1.5测量数学模型 k Y X = 其中x

y k = X ———金属材料的碳含量(%)

; Y ———分析仪器测量金属材料时的响应值(也可用仪器自动换算给出的含量值i X ,测量数学模型即为i X X =)

k ———分析仪器对输入量的校正倍数,由x

y k =线性关系,通过输入标准物质x 取得仪器的响应值y 来确定k 。

2.最佳检测结果

对与被检材料碳含量比较接近的标准物质x 平行测定n 次, 仪器响应值i y (%):

==∑i y n

y 1 ===x

y x y k 金属材料检测平行测定m 次,检测结果i X :

==∑i X m

X 1 3. 相对方差

)()()(222.k u Y u X u r r r C += 其中:)()()(222x u y u k u r r r += )()()()(2222.x u y u Y u X u r r r r C ++=

4.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4.1金属材料检测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Y u r )(Y u r 等同采用)(X u r

=--=∑1

)()(2m X X X s i ==X

X s X s r )()( ==m

X s X u r r )()( 4.2分析仪器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y u r =--=∑1)()(2

n y y y s i

))(y s y s (允≤,采用)y s (允评定

===)(2)

(2)(y s y s y u 允允

==y y u y u r )

()(

4.3标准物质不均匀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x u r 标准物质证书上给出=)(x s

===)(2)

(2)(x s x s x u

==x x u x u r )

()(

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2

2

2

.x u y u Y u X u r r r r C

6.扩展不确定度

=?=)()(.X u k X U r C r

2=k

7.结果报告

=±)](1[X U X r 2=k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1、评定目的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评定依据2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概述 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被测量Y与输入量 测量不确定度来源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 B类评定评类A 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 评定扩展不确定 编制不确定度报告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4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X,X,…,X间的函数关系f来确定,即:N21 Y=f(X,X,…,X)N12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c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可由实验测定,iii即通过变化第i个输入量x,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的变化i量。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f 等)的局限性;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g 、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h 、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i 、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j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4.3.1 A 类评定 , x进行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a对输入量XI 1为xx,…x。算术平均值n2 n1 ∑xx = in n i=1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s(x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i 1 n ∑ i—i 2 ( xx )S(x)= n-1 i=1

长度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用外径千分尺检验某主轴直径φ700 -0.019mm 的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概述 1.1 测量依据:产品图纸(或生产工艺)编号□□□□# 1.2 环境条件:温度 (20±10)oC ; 相对湿度<70% RH 1.3 测量设备:一级50~75mm 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为±4μm。 1.4 被测对象:主轴的直径φ700-0.019mm ;材料为球墨铸铁α1= 10.4×10-6/℃ 1.5 测量方法:用外径千分尺直接测量 2.数学模型: 由于主轴直径值可在外径千分尺上直接读得,故: L=L S -L S (δα·Δt +αs ·δt) L — 被测主轴的直径。 L S — 外径千分尺对主轴直径的测量值。 δα—被测主轴线膨胀系数与外径千分尺线膨胀系数之差。 Δt — 被测主轴温度对参考温度20℃的偏差,本例为±10℃。 αs — 外径千分尺线膨胀系数,本例为11.5×10-6/℃。 δt — 被测主轴温度与外径千分尺温度之差,本例为±1℃。 3.灵敏系数 显然该数学模型是透明箱模型,必须逐一计算灵敏系数: 1)1(≈-?-=??=t s t S Ls f C δαδαL ; t S s L s f C δαα-=??==-70×1㎜℃=-7×104μm ℃; δα S t t L f C -=???=?=-70×1×10-6㎜/℃=-0.07μm/℃ δα δα??=/f C =-Ls Δt=-70×10㎜℃=-7×105μm ℃ t f C t δδ??=/ =-Ls αs=-70×11.5×10 -6 ㎜/℃=-0.805μm /℃ 4.计算各分量标准不确定度 4.1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引入的分量u(L S ) 根据外径千分尺检定规程,示值误差e=±4μm , 在半宽为4μm 区间内,以等概率分布(均匀分布),则:u (L S ) =4/3=2.31μm u(L S )=|C LS |·u (L S )=1×2.31=2.31μm , 其相对不确定度 () () =?S S L u L u 0.1=1/10 , 自由度υ(Ls)=50 4.2被测主轴线膨胀系数不准确引入的分量u(αS ) 由于被测主轴线膨胀系数α1= 10.4×10-6/℃是给定的,是一个常数, 故 u(αS )= 0 , 自由度υ(αS )= ∞ 4.3测量环境偏离标准温度20℃引入的分量u(Δt) 测量环境偏离标准温度20℃的偏差为±10℃,在半宽为10℃范围内,以等概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鉴于测量不确定度在检测,校准和合格评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考虑到试验机行业应用测量不确定度时间不长,现就有关测量不确定度概念、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表示方法,谈谈学习体会。奉献给同行业人员。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力不从心,有不妥或错误处,期望批评指正。 (一)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即国际指南,给出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一个参数,用以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其中,测量结果实际上指的是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被测量之值,则是指被测量的真值,是为回避真值而采取的。我国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亦推荐这一用法(见该规范2.3注4)。 须知,真值对测量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如何去估计它的分散性?实际上,国际指南(GUM)所评定的并非被测量真值的分散性,也不是其约定真值的分散性,而是被测量最佳估计值的分散性。 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过去曾用过: ① 由测量结果给出的被测量估计的可能误差的度量; ② 表征被测量的真值所处范围的评定。 第①种提法,概念清楚,只是其中有“误差”一词,后来才改为第②种提法。现行定义与第②种提法一致,只是用被测量之值取代了真值,评定方法相同、表达式也一样,并不矛盾。 至于参数,可以是标准差或其倍数,也可以是给定置信概率的置信区间的半宽度。用标准差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称为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在实际应用中如不加以说明,一般皆称测量标准不确定度为测量不确定度,甚至简称不确定度。 用标准差值表示的测量不确定度,一般包括若干分量。其中,一些分量系用测量列结果的统计分布评定,并用标准差表示:而另外一些分量则是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而判定的(主观的或先验的)概率分布评定,也以标准差值表示。可见,后者有主观鉴别的成分,这也是在定义中使用“合理地赋予”的主要原因。 为了和传统的测量误差相区别,测量不确定度用u(不确定度英文uncertainty的字头)来表示,而不用s。 应当指出,用来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标准差,除随机效应的影响外,还包括已识别的系统效应不完善的影响,如标准值不准、修正量不完善等。 显然,测量结果中的不确定度,并未包括未识别的系统效应的影响。尽管未识别的系统效应会使测得值产生某种系统偏差。 所以,可以概括地说,测量不确定度是由于随机效应和已识别得系统效应不完善的影响,而对被测量的测得值不能确定(或可疑)的程度。(注:这里的测得值,系指对已识别的系统效应修正后的最佳估计值)。 (二)不确定度的来源 在国际指南(GUM)中,将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归纳为10个方面: ①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善; ② 实现被测量的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③ 抽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④ 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⑤ 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⑥ 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别力不够; ⑦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 ⑧ 引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量不准; ⑨ 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⑩ 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上述的来源,基本上概括了实践中所能遇到的情况。其中,第①项如再加上理论认识不足,即对被测量的理论认识不足或定义不完善似更充分些;第⑩项实际上是未预料因素的影响,或简称之为“其他”。 可见,测量不确定度一般来源于随机性和模糊性。前者归因于条件不充分,而后者则归因于事物本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影

响量(输入量)X 1,X 2 ,…,X N 间的函数关系f来确定,即: Y=f(X 1,X 2 ,…,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实验测定,即通 过变化第i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 局限性; g、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对输入量X I 进行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 , (x) n 。 算术平均值x为 1 n x n= ∑x i n i=1 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s(x i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 1 n S(x i )= ∑ ( x i — x )2 n-1 i=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一. 体积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1. 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D 和高度h ,由函数关系是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 h D V 4 2 π= 由分度值为0.01mm 的测微仪重复6次测量直径D 和高度h ,测得数据见下表。 表: 测量数据 计算: mm 0.1110h mm 80.010==, D 32 mm 8.8064 == h D V π 2. 不确定度评定 分析测量方法可知,体积V 的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主要有直径和高度的重复测量引起的不确定都21u u ,和测微仪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3u 。分析其特点,可知不确定度21u u ,应采用A 类评定方法,而不确定度3u 采用B 类评定方法。

①.直径D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直径D 的6次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差: ()mm 0048.0=D s 直径D 误差传递系数: h D D V 2 π=?? 直径D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3177.0mm D s D V u =??= ②.高度h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高度h 的6次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差: ()mm 0026.0=h s 直径D 误差传递系数: 4 2 D h V π=?? 高度h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3221.0mm h s h V u =??= ③测微仪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由说明书获得测微仪的示值误差范围mm 1.00±,去均匀分布,示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mm 0058.0301.0==q u 由示值误差引起的直径测量的不确定度 q D u D V u ??=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分析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分析 【摘要】测量不确定度是评定测量水平的指标,是判断测量结果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中国已加入WTO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开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对测量领域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电力计量实际工作,以典型的电能计量标准装置为实例进行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 【关键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 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意义 测量是科学技术、国内外贸易及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测量的目的是确定被测量的值或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的质量,往往会直接影响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此外,测量结果的质量还是科学实验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测量结果有时还会影响到人身安全,测量结果和由测量结果得出的结论,还可能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当报告测量结果时,必须对其质量作出定量的说明,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测量不确定度就是对测量结果质量的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可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不确定度的大小。所以,测量结果必须附有不确定度的说明才有完整意义。 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应用范围 我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规定的是测量中评定与表示不确定度的一种通用规则,它适用于各种准确度等级的测量,而不仅限于计量检定、校准和检测。其主要应用在以下领域: (1)建立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及其国际比对; (2)标准物质、标准参考数据; (3)测量方法、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等; (4)科学研究及工程领域的测量; (5)计量认证、计量确认、质量认证及实验室认可; (6)测量仪器的校准和检定; (7)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及产品的检验和测试; (8)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及资源测量

温度示值误差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 测试方法 按照JJF1101-2019 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参数校准规范要求,被测温设备设置温度20℃,开启运行,被测设备达到设定值并稳定后开始记录设备温度及各布点温度,记录时间间隔为2min ,30min 内共记录16组数据。计算各温度测试点30min 内测量的最高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即为温度上偏差,各测点30min 内测量的最低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即为温度下偏差。 2. 测量模型 2.1. 温度上偏差公式 s t t t -=?max max 式中, max t ?—— 温度上偏差,℃; max t —— 各测点规定时间内测量的最高温度,℃; s t —— 设备设定温度,℃。 由于上偏差与下偏差不确定度来源和数值相同,本文仅以温度上偏差为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不确定度来源:被校对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标准器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的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3.1.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1u 使用温度巡检仪对被测对象20℃温度点重复测定10次,测量结果如下: 3.2. 标准器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2u 标准器的温度分辨力为0.01℃,区间半宽度为0.005℃,服从均匀分布,取包含因子

3=k ,则℃003.03005 .02==u 3.3. 标准器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3u 标准器温度修正值的标准不确定度204.0==k U ℃,,则℃02.03== k U u 3.4. 标准器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4u 本标准器相邻两次校准温度修正值最大变化±0.10℃,按均匀分布,取包含因子3=k ,则℃06.0310 .04==u 4.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由于12u u <,则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包含于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不计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中,1u 、3u 、4u 相互独立,则 ℃08.0242321=++=u u u u c 6.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3=k ,则 温度上偏差校准不确定度:℃16.0==c ku U ; 7. 不确定度报告 校准温度℃20=t 时,温度上偏差校准不确定度:)℃(216.0==k U

6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doc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对产品或参数进行检测时,所得检测结果的测量不 确定度的评 定与表示。 2编制依据 JJF 1059 —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评定步骤 3.1概述:对受检测的产品或参数、检测原理及方法、检测用仪器 设备、检测时的环境条件、本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使用作一简要的描述; 3.2建立用于评定的数学模型; 3.3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各不确定度分量(即数学模型中 的各输入量)的来源; 3.4分析、计算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及其自由度; 3.5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其有效自由度; 3.6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3.7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评定方法 4.1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是指被测量(被检测参数)Y 与各输入量 X i之间的函数

关系,若被测量 Y 的测量结果为 y,输入量的估计值为x i,则数学模型为 y f x1 , x2 ,......, x n。 数学模型中应包括对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由影响的所有输入 量,输入量一般有以下二种: ⑴ 当前直接测定的值。它们的值可得自单一观测、重复观测、 依据经验信息的估计,并包含测量仪器读数修正值,以及对周围温度、大气压、湿度等影响的修正值。 ⑵ 外部来源引入的量。如已校准的测量标准、有证标准物质、 由手册所得的参考数据。 4.2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的确定 根据数学模型,列出对被测量有明显影响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如果所给出的测量结果是经过修正后的结果,注意应考虑由修正值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如果某一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较小,则其分量可以忽略不计。 测量中可能导致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 ⑴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⑵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 ⑶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⑷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 与控制不完善; ⑸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TEMUNGB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方法规程

一、应用范围和领域 本规程给出了定量化学分析中评估和表述不确定度的详细指导。也适应于仪器校准中不确定度的评定,它是基于“ISO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指南”〔〕中所采用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准确度和所有领域—从日常分析到基础研究、经验方法和合理方法。需要化学测量和仪器校准并可以使用本规程原理的一些常见领域有: (1)制造业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判定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测试; (3)使用公认方法的测试; (4)标准和设备的校准; (5)与标准物质研制和认证有关的测量活动; (6)研究和开发活动。 本规程未包括化学分析样品的取样和制样操作中不确定度评估。 本规程说明了应该如何使用从下列过程获得的数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 (1)实验室作为规定测量程序〔〕使用某种方法,对该方法所得分析结果的已识别来源的不确定度影响的评价; (2)实验室中规定的内部质量控制程序的结果; (3)为了确认分析方法而在一些有能力的实验室间进行的协同试验的结果; (4)用于评价实验室分析能力的水平测试项目的结果; (5)本系统内部比对样品的定值; (6)标准和设备的校准结果。 二、引用标准 2.1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2.2《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三、术语和定义 3.1不确定度(uncertainty) [测量]不确定度定义 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注: 1此参数可以是诸如标准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 2测量不确定度由多个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用测量列结果的统计分布估算,也可用标准差表征。称为A类评定。另一些分量,则可用基于经验或其他信息的假定概率分布计算。也可用标准差表征,称为B类评定。 3测量结果应理解为被测量之值的最佳估计,全部不确定度分量均贡献给了分散性,包括那些由系统效应引起的(如,与修正值和参考测量标准有关的)分量。 4不确定度恒为正值。当由方差得出时,取其正平方根。

盲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盲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概述 1.1 测量依据 JJG119-2005《实验室(酸度)计检定规程》 1.2 环境条件: 温度(23±3)℃;相对湿度≤85%RH 1.3 测量标准: pH 标准缓冲溶液,中国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提供;酸度计:型号:pHS-3E ; 编号:600709040019;制造厂: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量程:(0.00~14.00)pH;分辨率:0.01pH;电极编号:05598709J 1.4 被测对象:盲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提供) 1.5 测量过程: 选用JJG119-2005《实验室(酸度)计检定规程》附录A 表1中规定的一种(或多种)标准溶液,在规定温度的重复性条件下,对pHS-3E 型酸度计进行校准后,测量盲样溶液,重复校准和测量操作6次,6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即为盲样的pH 值。 2、数学模型 y=x 3、输入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3.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1 按照贝塞尔公式计算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 () 1 1 2 --= ∑=n pH pH s n i i (n=6) 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u 1= 6

盲样检测 3.2酸度计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 用性能已知的pH(酸度)计,对未知pH值的盲样(酸度计溶液标准物质)进行测量。 选用JJG119-2005《实验室(酸度)计检定规程》参照酸度计使用说明书中校准点对传递的酸度计进行校准,用校准过的酸度计对盲样(酸度计溶液标准物质)进行测定6次,得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1 。结合酸度 计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2和盲样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3 得到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工业热电阻自动测量系统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工业热电阻自动测量系统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用于检定工业热电阻的自动测量系统,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 229—1998)对不确定度分析时可以在0℃点,100℃点,现在A 级铂热电阻的测量为例. B1 冰点(0℃) B1.1 数学模型,方差与传播系数 根据规定,被检的R(0℃)植计算公式为 R(0℃)=R i 0 =??? ??t dt dR t i = R i 0=??? ??t dt dR * * *0=??? ??-t I dt dR R R ℃)( = R i - 0.00391R * (0℃)×) ℃(0 0.00391R 0* *℃) (R R I - = R i - 0.391×1 .00* *℃) (R R I - = R i - 0.39 [] ℃)( 0* *R R I - 式中: R(0℃)—被检热电阻在0℃的电 阻值,Ω; R i —被检热电阻在0℃附近的测得值,Ω; R *(0℃)—标准器在0℃的电阻值,通常从实测的水三点值计算,Ω; R * i —标准器在0℃附近测的值,Ω。 上式两边除以被检热电阻在0℃的变化率并做全微分变为 dt 0R =d ()391.0R i +d ??? ? ???-2500399.0** 0i R R =dt Ri +dt *0 R +dt *i R 将微小变量用不确定度来代替,合成后可得方差 u 20 R t =u 2i R t +u 2t *0R +u 2t *i R (B-2) 此时灵敏系数C 1=1,C 2=1,C 3=–1。

B1.2 标准不确定分量的分析计算 B1.2.1 u 2i R t 项分量 该项分量是检热电阻在0℃点温度t i 上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包括有: a) 冰点器温场均匀性,不应大于0. 01℃,则半区间为0.005℃。均匀分布,故 u 1.1= 3 005.0=0.003℃ 其估计的相对不确定度为20﹪,即自由度1.1ν=12,属B 类分量。 b) 由电测仪表测量被检热电阻所带入的分量。 本系统配用电测仪表多为6位数字表(K2000,HP34401等),在对100Ω左右测量时仍用100Ω挡,此时数字表准确度为 100×106×读数+40×106×量程 对工业铂热电阻Pt100来说,电测仪表带入的误差限(半宽)为 被δ=±(100×100×106-+100×40×106- =±0.014Ω 化为温度:391 .0014 .0±=±0.036℃ 该误差分布从均匀分布,即 u 2.1= 3 036.0=0.021℃ 估计的相对不确定度为10﹪,即1.1ν=50,属B 累类分量。 c) 对被检做多次检定时的重复性 本规范规定在校准自动测量系统时以一稳定的A 级被检铂热电阻作试样检3次,用极差考核其重复性,经实验最大差为4m Ω以内。通道间偏差以阻值计时应不大于2m Ω,故连同通道间差 异同向叠计在内时,重复性为6m Ω,约0.015℃,则 u 3.1= 69 .1015 .0=0.009℃ 3.1ν=1.8,属A 类分量。 d) 被检热电阻自然效应的影响。 以半区间估计为2m Ω计约5mK 。这种影响普遍存在,可视为两点分布,故 u 4.1=1 5=5mK 估计的相对不确定度为30﹪,即4.1ν=5,属B 类分量。

功率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输入功率和电流的 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日期: 1 目的 测试样品的输入电流及输入功率。 2 检测方法和步骤 按GB4706.13-1998标准的要求,被测样品在额定电压及相应的气候类型条件下,运行达到稳定状态后,测量被测样品在运行周期开停时的电流及输入功率值,取其平均值作为被测量样品的电流、输入功率测量值。 被测样品由稳压电源供电,对于N型气候类型的电冰箱,测试的环境温度保持在32℃,使用青岛青智仪器有限公司的8775A型数字式电参量测试仪,直接测量被测样品运行周期开停时的输入功率及电流。 3 数学模型 由于是用电叁数表直接测量被测样品的电流和输入功率,因此: Ic=Is 其中: Ic:被测电流 A,Is:示值电流 A Pc=Ps 其中: Pc:被测功率 W,Is:被测功率 W 4 不确定度分量的识别与量化 4.1不确定度来源有:

a .由仪器显示的末位数值波动引起的检测人员读数的不确定度,可用A类 方法评价。 b .由稳压电源的波动引起的测试条件的不稳定,此不确定度可用A类方法 评价。 c .由仪器的测量准确度引起的测量不确定度,此类不确定度可用该仪器的 校准证书的信息通过B类方法评定。 d .由于环境温度的波动造成仪器测量准确度的变化和被测样品的电流、功 率的测量不确定度,此类不确定度可用B类方法评定。 4.1.1 A类不确定度评定 对于由仪器显示值的波动以及稳压电源波动造成的测量不确定度,通过重复测量加以评定。进行五次重复测量,并通过下列公式计算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μ(): = ()=-) ()=μ()= a电流测量值及计算结果: 测量值5 1.258

钢卷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钢卷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测量方法及数学模型 1.1测量依据:依据JJG4-1999《钢卷尺检定规程》 钢卷尺的示值误差:△L=L a-L s+L a*αa*Δt-L s*αs*Δt 式中:L a——被检钢卷尺的长度; L s——标准钢卷尺的长度; αa——被检钢卷尺的膨胀系数; αs——标准钢卷尺的膨胀系数; Δt——被检钢卷尺和标准钢卷尺对参考温度20℃的偏离值。 由于L a-L s很小,则数学模型: △L= L a-L s +L s*△α*Δt 式中:△α——被检钢卷尺和标准钢卷尺的膨胀系数差 1.2方差及传播系数的确定 对以上数学模型各分量求偏导: 得出:c(L a)=1;c(L s)= -1+△α*Δt≈-1;c(△α)= L s*Δt;c(Δt)= L s*△α≈0 则:u c2 =u2(△L)=u2(L s)+ u2(L a) + (L s*Δt )2u2(△α) 2计算分量标准不确定度 2.1标准钢卷尺给出的不确定度u (L s) (1)由标准钢卷尺的测量不确定度给出的分量u (L s1) 根据规程JJG741—2005《标准钢卷尺》,标准钢卷尺的测量不确定度为: U=0.02mm其为正态分布,覆盖因子k=3,自由度v=∞,故其标准不确定度: u (L s1)= 0.02∕3 =0.007 (2)由年稳定度给出的不确定度分量u (L s2) 根据几年的观测,本钢卷尺年变动量不超过0.05mm,认为是均匀分布,则:L a≤5m:u (L s2)=0.05∕31/2 =0.029mm 估计u (L s2)的不可靠性为10%,则自由度v=1/2×(0.1)-2=50 (3)由拉力偏差给出的不确定度分量u (L s3) 由拉力引起的偏差为:△=L×103×△p/(9.8×E×F)

气相色谱仪不确定度评定分析-共8页

气相色谱仪检测限检定结果的CMC 评定 概述 气相色谱仪的检定根据JJG700—2019《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进行。检测限(包括F1D 、FPD 、NPD 、ECD 检测器)和灵敏度(TCD 检测器)反映了检测器的敏感度,是仪器重要的计量指标。 检定依据:JJG700—2019(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测量环境条件:温度(5~35)℃ ,相对湿度(20~85)%。 一、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检测线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1、检定过程概 1.3 测量标准:正十六烷-异辛烷溶液,1mL /瓶,100ng/ L ,不确定度为 =3%,k=2。 微量进样器,10μL ,相对标准偏差为1%。 1.4 被测对象:气相色谱仪型号:GC7890F ;检测器名称:FID 。色谱工作站:T2019P 。 1.5 测量过程:检定时,选择适宜的色谱条件,待基线稳定后,采集30min 基线,测得噪声值N ;再用微量进样器准确量取1.0 μL 标准溶液,并将其注入气相色谱仪,连续进样6次,记录峰面积A ,按公式计算出检测限。并设定毛细柱分流比为1:10,故实际进样量为0.1uL 。 2 建立数字模型 FID 2NW D =A 式中: D FID ——FID 检测限,g/s ;N ——基线噪声,A ; W ——正十六烷进样量,g ;A ——正十六烷峰面积的平均值,A ·S 。 3 方差与灵敏系数 2222222()()()()()()()u D u A c A u N c N u W c W =++ 为评定方便,采用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评定,则有: ()1,()1,()1 ()()()()(),(),()222() ()2rel rel rel rel rel c A c N c W u D u N u A u W u N u A u W N A W u D u D D ======== 其中: 4 各分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分析 4.1 正十六烷峰面积A 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评定u rel (A ) 峰面积A 的不确定度主要由人员操作的重复性、进样的重复性、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积分面积的重复性等因素引入,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 类方法进行评定。 选择适当的色谱仪条件,待基线稳定后,采集30min 基线,测得噪声值N ;再用微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 (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X 1,X 2,…,X N 间的函数关系f 来确定,即: Y=f (X 1,X 2,…,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 实验测定,即通过变化第i 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 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 、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 、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 、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 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g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 、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 、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 、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 对输入量XI 进行n 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x n 。算术平均值x 为 1 n x n = ∑x i

TG-04-989 化学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中检集团南方电子产品 测试(深圳)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23日 实施日期:2013年05月10日 作业指导书 化学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CCIC-SET/TG-04-989 编制: 杨 勇 审核: 邓春涛 批准: 王克勤

2013年05月10日生效

不确定度评定练习试题2013-01 Cd 214.439 加标1ppm 回收率的不确定度评定计算 (中检集团南方电子产品测试(深圳)有限公司 化学部 杨勇) 一、测量及不确定度评定对象 依据IEC62321:2008 标准,对塑料样品采用粉碎后用微波消解法进行处理,使其中的待测元素 Cd 成为可溶性盐类溶解在酸消解液中。将酸消解液定容至25ml ,导入ICP-OES 中进行测定,从而定量样品中的 Cd 。对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因素,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如实反映测量的置信度和准确性。 本次评定采用加标试验的方法,评定待测溶液浓度(ml g /μ)、加标回收率(%)、假定为实际样品的 Cd 含量(kg mg /)的测量不确定度。 二、测定方法描述 1、测量过程 (1) 称取约0.2g 塑料样品(经过粉碎)于消解罐中。加入10ml g /μ的 Cd 标准溶液1ml ,加入8ml 硝酸与2ml 双氧水,按照规定程序使之消解完全;;冷却,转移至于25ml 的容量瓶中,用10%硝酸定容至刻度以备分析。 (2) 用 Cd (编号为:GSB XXXX,,1000ml g /μ,不确定度为:2ml g /μ,%95,2==p k ),首先配制10.0ml g /μ,用1ml 移液管取1ml ,用10%硝酸定容于100ml 容量瓶中。 (3)从10ml g /μ分别使用25ml 、10ml 、5ml 取满刻度溶液到100ml 容量瓶中,分别得到2.5ml g /μ、1.0ml g /μ、0.5ml g /μ的标液。 (4)从10ml g /μ使用25ml 、10ml 、5ml 分别取(25+10+5)ml 、(10+5)ml ,定容到100ml 容量瓶中,分别得到4.0ml g /μ、1.5ml g /μ的标液。 (5) 以上均使用10%硝酸定容,同时做空白;采用0.5、1.0、1.5、2.5、4.0ml g /μ共5点绘制工作曲线 (6)取样0.2g,加标取10ml g /μ标液1ml,前处理完成后,定容于25ml 容量瓶,平行样9个;均使用10%硝酸定容,同时做空白。 (7) 在ICP 上于Cd 214.439nm 处测定,以空白标准溶液,进行标准曲线法测量,采用线性回归法算出工作校准曲线,从校准曲线上求得样品的 Cd 浓度,根据公式(1)计算样品中的Cd 含量。 2、测量结果计算公式 (1)实际样品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被测元素含量以质量分数M W 计,数值以kg mg g g ppm /,/,或或μ表示,按下式计算: m d V C W M ??= 0……………………………………………………………(1) 式中: 0C —在校准曲线上查得试液中被测元素浓度的数值,单位为微克每毫升(ml g /μ); V ——样品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 d -样品溶液的稀释倍数; m —试样量,单位为克(g )。 取9次次测试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报告结果。 (2)待测样品溶液浓度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被测元素浓度含量以0C W 计,数值以ml g /μ表示,按下式计算: n C W i s C ∑-= (2)

分析测试中测量不确定度及评定

不确定专题 文章编号:1000-7571(2006)04-0089-06 分析测试中测量不确定度及评定 第五部分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 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曹宏燕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湖北武汉 430080) 摘 要:对A 类和B 类不确定度评定的概念、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温度对溶液体积 的影响等几个容易混淆和在评定中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讨论,提出一些新的认识,有助于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概念的理解,并对评定中的具体问题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关键词:测量不确定度;A 类不确定度;B 类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中图分类号:O6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6-08 作者简介:曹宏燕(1941-),男,教授,从事钢铁材料化学分析,Tel :023*********,E 2mail :caohy 2yh @https://www.doczj.com/doc/c39910663.html, 。 作者在本专题(第一至第三部分)对分析测试中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评定的基本方法、主要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3],并随后发表在本刊6个不确定度评定实例中剖析了不同类型分析方法评定的要点。但是,在不确定度评定实践中,还可能遇到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的著作和论文中亦有不同的认识。以下就对标准不确定度A 类评定和B 类评定的认识、合成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温度对溶液体积的影响及不确定度评定中的误区等几个容易混淆和要注意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1 标准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和B 类 评定 标准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和B 类评定并无本质差别,只是评定方式不同而已。它们都基于概率分布,并都用标准差或方差表示,只是方便起见而称为不确定度的A 类评定和B 类评定。因此,指出某个分量是用统计方法得出的,某个分量是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在不确定度评定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评定的可靠性。 有些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可以认为是A 类不确定度评定,在另一情况下又可认为是B 类不确定度评定。不确定度的B 类评定中大量用到 技术说明书、技术资料和以往经验所提供的数据 和参数,这些数据和参数都是建立大量重复测量和对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即亦是通过统计方法得出来的(即A 类不确定度评定)。例如,不少分析方法标准列出的方法重复性限(r )和再现性限(R )的函数关系式,是由多个实验室对多个水平的样品进行实验室间共同试验,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统计而得来的;又如,容量器皿给出的体积允许差,亦是通过大量实验统计而得到的。这些数据和参数在共同试验数据进行统计时是A 类评定,而在随后引用时是B 类评定。理论上讲,每个实验室都可以对这些B 类不确定分量进行实地试验,用统计方法计算其标准不确定度(属于A 类评定)。但是,这需要对实验方法有充分的了解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而且不是每个实验室都能做到的,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2 不确定度评定的可靠性 不确定度的评定中要充分利用仪器设备的校准证书、检定证书、准确度等级、极限误差或有关 技术说明书、技术资料、分析方法标准和手册所提供的数据及不确定度,这些数据和参数不少都是以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直接引用进行不确定度分量 — 98—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测量方法 由标准晶振输出频标信号,输入到通用计数器中,在通用计数器上显示读数。 2、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A=A S +δ 式中:A —频率计上显示的频率值 A S —参考频率标准值; δ—被测与参考频标频率的误差。 3、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 3.1 标准晶振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s A u ,用B 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标准晶振的频率准确度为±2×10-10,即当被测频率为10MHz 时,区间半宽为a =10×106×2×10-9=2×10-2Hz ,在区间内认为是均匀分布,则标准不确定度为 ()s A u =a/k =1.2×10-2Hz ()=rel s A u 1.2×10-2/107=1.2×10-9 3.2被测通用计数器的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δ2) u(δ2)来源于被测通用计数器的测量重复性,可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 类方式进行评定。对一台通用计数器10MHz 连续测量10次,得到测量列9999999.6433、9999999.6446、9999999.6448、9999999.6437、9999999.6435、9999999.6428、9999999.6446、9999999.6437、9999999.6457、9999999.6451Hz 。 由测量列计算得 算术平均值 ∑==n i i f n f 1 1=9999999.6442Hz, 标准偏差 () Hz n f f s n i i 00091.01 2 1 =--= ∑=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δ 3 )=0.00091/=0.00029Hz u(δ 3 )rel=2.9×10-11 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主要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输入量A S 、δ 1 、δ 2 相互独立,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 c (A)= 9 2 2 2 1 210 5.1 ) ( ) ( ) (- ? = + +δ δu u A u S 5 扩展不确定度评定 取k=2,则 扩展不确定度为 U rel =k×u c=2×1.5×10-9=3×10-9 6测量不确定度报告 f=f0(1±3×10-9)Hz,k=2 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测量方法 由标准晶振输出频标信号,输入到通用计数器中,在通用计数器上显示读数。 2、数学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