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翻译与策略

文化翻译与策略

文化翻译与策略
文化翻译与策略

浅谈文化翻译与策略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植根于语言。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深入研究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不仅能够丰富人类文化,促进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能加速世界文明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翻译;文化缺省;归化与异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曾说:“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①然而,跨语际的文化交流需要借助翻译来完成,在翻译实践中,文化怎么译的问题,是每个翻译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然而不管是语言的交流还是文化的交流都必须通过翻译来进行。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翻译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由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很难达到同等的认知反应,但是不同的语言之间又存在着同构现象,翻译就是利用这一因素来弥补各种语言之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guage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文化在语言中的种种表现方式,以说明文化转化是译者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之一。接着对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作了简要评述,例证了这两种策略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文章借鉴歌德关于翻译的论述,主张应用歌德提出的文化融合法来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文化;异化;归化;融合法 Abstract:Fir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in which culture reflects itself in language in order to show that cultural transference is one of the major obstacles translators should overcome. Next, 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two strategies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which are found to be far from enoug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ferred cultur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 Then, the paper appraises the comments on translation made by Goethe. Finally, 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advanced by Goethe is preferable to the dichotomy of foreigniza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Key words: culture;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或者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行为方式所构成的复合体(金惠康,2003:35)。它主要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积淀之中,成为一个不断传承而又变化着的系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与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萨丕尔认为,从根本上说,语言具有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什么生物遗传功能’(Language has a cultural, not a biologically inherited function, Sapir, 1949: 192)。当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就其实质而言,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与此同时,人类依赖语言传播其文化,人类社会的全部运作依赖语言。“萨丕尔等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语言的文化本质:语言不仅是人类传达知、情、意的交际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宓庆, 2005: 31)。语言符号与文化关系之密切好似人的身体与精神。人的身体是世界上的客观存在,其各种生理上的功能也无甚区别,但是每个人的精神和观念却使人类各不相同,人类世界多彩多姿。正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使各民族语言各不相同,异彩纷呈。而翻译不仅是对意义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使佛教文化融入中国,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一并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华。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多种多样,只有对此具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语言翻译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二、文化在语言结构及 整体形式上的体现 中国的整体性哲学观与西方分析性哲学观在汉语和英语中均充分体现出来。中国的传统哲学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道家的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具有直观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在汉语的模糊性。而西方哲学是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的认知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翻译的策略(1)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翻译的策略 作者:韩晴立, Han Qing-li 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 刊名: 科技致富向导 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 年,卷(期):2010,(2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陈安定.英汉比较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 2.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 3. 3.金惠康.跨文化焦急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 4. 4.张野.英语成语典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李军,韩晓玲.常用英语习语翻译与应用[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丘秀英.QIU Xiu-ying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处理方法与技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包含着许多文化差异信息,因此,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主要有直译、套译、意译等. 2.期刊论文卓素玲.ZHUO Suling跨文化翻译中的错位归因-台州学院学报2008,30(1)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究其原因:有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包括语言异质特征、思维模式差异和文化差异;有由主观因素引起的,涉及译者的民族优越感、先验知识、翻译能力、文化意识、翻译目的及社会影响力等. 3.学位论文杨琪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2005 这篇论文是关于文化传递。现代的翻译理论家大多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而且文化的传递也已经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翻译也被界定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影响语言和文化的传递。文化因素是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文化因素,确切的说应该是蕴含文化因素的词语或短语,是可以翻译传递或移植的。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可以采取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这一分类将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具有文化因素的词或短语的翻译来进行佐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异化法在文化词语的翻译上具有优势。异化有助于文化的传递。文化差异是不会被轻易消除的,而它的存在还会导致文化空白的产生。不过,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于文化因素所造成的文化空白的补偿方法也将会不断完善,最终将会以最简练的语言并最大限度的补偿这些文化空白。 4.期刊论文荣桂艳关于日汉跨文化翻译的差异性研究-语文学刊2009(6) 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它涉及到两种语言负载的文化,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过分析,作者指出跨文化翻译应在文化习俗、联想差异、历史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认识到差异性的存在,并提出了一系列翻译的具体方法,增强跨文化意识,消除交际障碍. 5.期刊论文张华卓试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解决-科技资讯2008(16)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越来越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涉及跨文化翻译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出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6.期刊论文王尧论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交往和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跨外翻译日益重要.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文化差异,就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并提出几点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的对策. 7.期刊论文杨蓓.陈荣华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成功(教育版)2008(11) 在汉译英过程中,一些对源出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却很难理解,非常容易造成翻译中的文化缺失.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红楼梦>的比较分析,讨论译者在翻译时采用的方法,衡量这些方法的得失.力求从多个角度探讨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可能造成的影响. 8.期刊论文李雪莹英汉习语的跨文化翻译-南昌高专学报2010,25(1) 文化差异是翻译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对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英汉习语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和具体方法,以期为习语翻译提供一种学习和思考方法. 9.期刊论文杨国强从跨文化翻译视角解读英译本《聊斋志异选》-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及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聊斋志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书中有很多东西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对英语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把<聊斋志异>中的文化信息准确而又完整地传递出来,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开展中西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的分析,探讨了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利用多种策略,以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10.学位论文南俊军跨文化翻译当中归化与异化的合理应用2008 本文主要论述了作为翻译策略的归化和异化在翻泽中的选择的问题。归化翻译是指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异化翻译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广告翻译策略1.

2007年12月号中旬刊文教资料摘要:广告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跨国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在坚持一般性翻译原则时,应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和消费心理,同时采取灵活的策略,使翻译的广告具有推销能力、记忆价值、注意价值和可读性。 关键词:广告翻译中西文化差异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商品流通更加频繁,有更多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因此,商品的广告宣传在对外贸易中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广告翻译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因为广告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它不是简单的语言互换,它可以冲击产品输入国消费者固有的传统文化心理,影响其购买决策,从而影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商品的销量。所以我们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必须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掌握灵活的翻译策略,达成两种文化的和谐。 一、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的翻译 广告语言的跨文化研究揭示了语言文化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文化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语 言既可以表达文化模式、 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可以反映某一特定文化的世界观”。(Brow nd,1980语言既是思维的载体,又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中西国际广告的跨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广告文化属亚文化,是依附于主体文化的。随着世 界经济的发展,经济、 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的增多,世界正向“地球村”的方向发展,广告文化的融合也在所难免。

1.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 价值通过“ 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而西方人是外倾的性格,更注重产品广告的外在形式,讲感观效果。 2.不同的心理结构 中国国民稳固的心理结构,以“仁”、“务实”、“忍耐”为基本内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具体表 现为大统一观念:重权威、 轻事实;从众心理:重群体、轻个体;小农意识:重实惠、轻意念;人情至上:重道德、轻效果;平均主义:重搭配、轻竞争。而西方人的心理结 构较复杂松散,“ 人本”、“认知”、“行为”为其基本内容,形成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 (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广告翻译中经常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以致产生交际误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1.文化差异影响广告信息的获得 广告中的商品介绍最重要的是传递信息,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面对同一商品的介绍,应当得到完全相同的信息,这就要求译者透过产品的表象,抓住其本质,保证产品形象与信息准确传递。例如:中国的“金丝

跨文化交际 unit1~6 课后translation中英对照

Unit 1 Page 22 The growt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field of study is based on a view o f history that clearly demonstrates people and cultures have been troubled by a pers istent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get along with groups and societies removed by sp ace, ideology,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from their own. What is intriguing about m any of human civilization's failure is that they appear to be personal as well as globa l. The story of humankind is punctuated with instances of face-to-face conflicts as w ell as international misunderstanding--major and minor quarrels that range from si mple name-calling to isolationism or even armed conflict. It is obvious that increased contact with other cultures and subcultures makes it i mperative for us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to get along with and to try to understan d people whose beliefs and backgrounds may be vastl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The ability, through increased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o peacefully coexist with p eople who do not necessarily share our lifestyles or values could benefit us not only i n our own neighborhoods but could be the decisive factor in maintaining world peac e.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Unit 2 Page 60 Culture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our mental programming,our “software of the mind. ” But we can take that computer analogy further and say that culture is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software programs to run. Culture is like DOS or Unix or Windows:it is what enables us to process information in various specific application. The metaphor of windows seems to be very appealing to describe culture: culture is a mental set of windows through which all of life is viewed. It various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within a society, but it share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with menbers of a society.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fish swim in┄a reality t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and rarely examined. it is in the air we breath and is as necessar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o we are as air is to our physical life. Culture is the property of a community of people, not simply a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s. Societies are programmed by culture, and that programming comes from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and similar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those experiences mean. If culture is mental programming, it is also a mental map of reality. It tells us from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_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 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 as an ug 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 ay)(杨宪益译)。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 bined equal Chukeh Lia ng the m aster mind”.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 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 e willow w 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 e sha ll all be Sag 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 7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本文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英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要将某一民族的语言及文化传播和扩散到异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翻译。因此,文化、语言同翻译三者之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英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地域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英语和汉语在应用中出现很多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例如: (一)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二)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5)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 6)When asked why, they’ll say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请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英语的从句前必须根据其语法功能用when, where, who,that, an等表示关联词将其与主句衔接起来.这也是汉语语法隐含性(covertness)的一种表现。而英语的语法呈外显性(overtness),体现了英美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这种不同还表现在对待其它事物方面,比如在中国人眼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都带有褒义色彩,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2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3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4 论中国特色文化政治经济词汇和缩略语的英译策略 5 腐朽世界中的纯洁品质——解读《雾都孤儿》中费金的善与恶 6 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析《红楼梦》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7 词汇和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影响及应对策略 8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9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10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 1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2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3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4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15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1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7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18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19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20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21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22 中美文化差异对其商务谈判的影响 23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24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25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 26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2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28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9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30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31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32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33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34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https://www.doczj.com/doc/c39170969.html,wrence《儿子与情人》 35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36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37 论《双城记》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38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 39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40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41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4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doc

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当前商务英语的翻译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信息的准确传递,更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传递,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一定的文化中才有含义.所以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必须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并在两种语言文化中找到契合点,做到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等值.本文通过阐述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跨文化性以及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并给出一些化解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希望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一、商务英语翻译概述 商务英语作为基于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的一种英语,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商务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其基本语法、句式和词汇与英语相同,但它同时又是国际商务贸易类的应用英语,它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和内容,有着与一般英语不同的特点。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必须充分掌握商务英语的特点,才能做到保证翻译的顺畅。 商务英语翻译主要应用于正式的商务交流场合,因此,用语和格式的正式规范是其首要特征。商务英语的各种文体一般都比较正式,用语往往采用国际通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通过规范的用语保证准确的传达商务信息。商务英语的句式结构往往比日常用语更为复杂,行文多采用标准规范的格式,尤其是在合同等商务文件中。例如,在合同文件中我们经常看到依照本合同相关规定,它有着较为固定的翻译as provided herein 。 商务英语的翻译往往也根据文本有着固定的格式和套路,通过固定的用语保证商务交流的正式性。如,我们在对询盘进行回复时,开头多用We are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inquiry about our 表示对对方关于某货物的询盘礼貌地表示已收到;而在结尾时往往用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order. 表示对对方询盘的高兴和期望收到对方的订单。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 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 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 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 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 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 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 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 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 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

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浅谈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翻译则是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就是说文化差异都翻译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接下来就随着英语翻译公司一起来了解文化差异与翻译之间的联系。 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最终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的语言。比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两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典故和习语:to eat no fish 和 to play game。对不了解英国这些历史文化的人就不能正确了解,容易翻错,错误理解为“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其实不然,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惯,因此,to eat no fish是“忠诚”的意思。而to play game和 to play fair (规规矩矩地比赛)同义。因此,这句话正确翻译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像这类历史典故还有非常多,作为译员要做的就是多多了解源语言的历史文化,注意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历史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差异与翻译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比如中国自古是以农业为主,在亚洲大陆生存和繁衍,人们的生活与土地、农业密切相关。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在历史上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汉民族在同一个含义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如:汉语会用“跟牛喝水似的”来形容大口大口喝水,英语则用“drink like fish”。 民俗文化差异与翻译 目标语与源语言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民族习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英民族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持截然不同的态度。比如中国人见面常用几句客套话:“你去哪儿?”“你吃过饭没有”等,这些话在中国文化中并无多大深意,只不过是打招呼的一种。而西方人对这些话就会比较敏感。在比如,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西方文化中cat 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 众所周知,中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道教,它们对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很多词汇都源于这两种宗教或与之相关的传说,比如:观音菩萨、佛祖、阎王、盘古等,我们在英语中找不到恰当的词来翻译它们。再比如,英国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God)创造了世界万物,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安排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