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邵阳市志》载,1225年,理宗赵昀登基,用年号命名其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并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据此判断,邵阳被称为“宝庆”是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3.“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跟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有关()

A.唐太宗B.宋太祖C.宋太宗D.明成祖

4.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他”是()

A.朱温 B.李煜 C.赵匡胤D.柴荣

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6.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

A.分化事权 B.减少数量 C.限制自由 D.使用亲信

7.宋太祖取得政权的方式是﹣()

A.割据军阀进行叛乱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C.朝中大将发动兵变 D.皇族内部争夺皇位

8

《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A.西周 B.汉C.唐朝 D.北宋

9.以下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各州府设通判

C.削弱相权 D.镇压黄巢起义

10.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个政权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后唐、后汉、后晋、后梁、后周 B.后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C.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D.后晋、后梁、后唐、后周、后汉

11.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黄河流域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

C.阶级矛盾的严重激化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12.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分解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散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13.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

14.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15.下列对宋代历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经济发达但文化上并不繁荣 B.科技发达但政治上并不强大

C.军事强大但科技上并不先进 D.政治强大但经济上并不发达

16.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陈桥驿兵变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17.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期,使我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此后出现了国家分裂、政权并立的()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 D.宋元时期

18.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

A.嬴政 B.司马炎C.杨坚 D.赵匡胤

19.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人出任地方官

D.实行行省制度

20.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

A.秦始皇B.刘邦 C.李世民D.赵匡胤

21.北宋中央设三大机构,其中掌管政务的机构是()

A.政事堂B.枢密院C.三司 D.节度使

22.北宋在地方上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员是()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D.枢密使

23.北宋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

A.陈桥兵变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杯酒释兵权D.领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

24.如图中政权①的建立者是()

A.阿保机B.元昊 C.阿骨打D.赵匡胤

25.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26.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

B.在宰相之下设立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C.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州县的长官

D.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7.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而采取的措施是()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分解相权

C.在地方设转运使D.在地方设通判

二.材料题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太祖”指何人?

(2)“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3)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

(4)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1)“太祖”指何人?

(2)材料中指出“兵革不息”,其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与答案:

一.选择题

1.【解答】从题目中的“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这项政策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但不利于军队作战能力的增强。故选D。

2.【解答】由材料中的时间“1225年”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南宋时期,所以邵阳被称为“宝庆”是在宋代。北宋末年,统治腐败,金于1127年灭掉北宋,北宋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故选C。

3.【解答】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B。

4.【解答】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周世宗柴荣被后人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虽然只活了39岁,执政也只短短5年半,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故选D

5.【解答】据题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故选A。

6.【解答】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宋太祖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故选A。

7.【解答】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C。

8.【解答】从题干“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看出姓氏与权位的关系。“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显示了“赵”姓的高贵,权位很高排在统治者的第一位。只有宋朝,北宋政权是赵匡胤建立的,因此“赵”姓排序第一。故选C。

9.【解答】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故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镇压黄巢起义。故选D。

10.【解答】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故选C。

11.【解答】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故选D。

12.【解答】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简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主要目的分散知州权力。故选C。

13.【解答】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陈桥驿兵变。故选B。

14.【解答】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故选B。

15.【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文化繁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军事力量弱小,与少数民族的战争是胜少败多,所以宋朝的政治并不强大,故宋代历史特点的描述,最恰当的是B。故选B。

16.【解答】北宋初年,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他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

17.【解答】581年杨坚建立隋朝,618年李渊建立唐朝,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故选C。

18.【解答】在所给选项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秦朝、西晋、隋朝、北宋的开国皇帝,根据所学知识成功统一中国的是秦朝、西晋、隋朝。北宋与周围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并立,没有统一全国。故选D。

19.【解答】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削弱大将兵权,将调兵权统兵权分离,将相权分解为行政军事和财政,派文臣出任地方官。实行行省制度是元朝的措施。故选D。

20.【解答】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陈桥驿兵变。故选D。

21.【解答】据所学知,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权力,后来又增设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其中政事堂掌管政务。故选A。

22.【解答】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军权削弱武将和地方的实力而重用文官,设置通判,通判权力很大,有监察,决定等大权。故选B。

23.【解答】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杯酒释兵权,借此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故选C。

24.【解答】通过读图可知图中政权①的建立时间是960年.根据所学可知,960年,汉族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故选D。

25.【解答】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如: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

26.【解答】创立三省六部制发生在隋朝,故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D。

27.【解答】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在地方设转运使,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从而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基础,所以选C。故选C。

二.材料题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答】(1)据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可知,“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2)据材料“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3)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

(4)宋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故答案为:

(1)赵匡胤。

(2)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3)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

(4)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29.【解答】(1)由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唐季以来”可知,“太祖”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由材料“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以来,兵祸连年,国家不安定的原因是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由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

(1)赵匡胤。

(2)节度使掌握兵权,实力强大,皇帝实力较弱。

(3)措施: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2)政治上: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 牙。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 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动脑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 答案: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六课 做情绪的主人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 学习目标 1.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 2.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预学任务 1.通读教材P59-P68,在自习课上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标注页码并在书中划出答案,同桌互改、用红笔更正错误后找小组长检查签字。 2.在【自主学习】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完成【自探互探】部分,把疑惑问题标注在导学案空白处。 3.在完成【自探互探】之后,尝试着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框架的形式书写在【框架梳理】部分。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组长签字: 1.人的情绪的特点及分类:P61、P68 ①特点: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 ②分类:最常见的是把情绪分成四大类:喜、怒、哀、惧。 2.为什么说情绪是多种多样的?P61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自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3.不同的情绪对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说情绪犹如双刃剑?)P62-63 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绪犹如双刃剑。 ①积极影响: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 ②消极影响:情绪也会使人感到难受,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 4.情绪与个人态度、看问题角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情绪是可以调控的?)P65 ①面对同样的事情,采取的态度不同,人们产生的情绪表现也不相同。 ②一个有积极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表现。 ③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5.为什么情绪需要调控?(为什么青少年要学会调控情绪?)P66 ①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花季,经历着丰富的情绪变化。 ②情绪会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和力量,也会使我们忧郁、懦弱、冲动,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6.调控情绪的方法有哪些?P66-67 ①注意转移法:可以通过改变注意焦点,分散注意力;做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改变环境,如到风景秀丽的野外去散步。 ②合理发泄法:在适合的场合哭一场;向他人倾诉;进行剧烈的运动;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③理智控制法:自我解嘲,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换位;学会升华等。 7.为什么表达情绪要注意场合、方式?(怎样做到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P68 ①人的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周围人。 ②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是不通人情的做法。 8.我们应该如何合理表达情绪?P68 ①要学会在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 ②对别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共享彼此的欢乐,分担彼此的痛苦。 【自探互探】 邰丽华──一个聋哑演员,因舞蹈《千手观音》而一举成名,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据报道:邰丽华2岁时因病导致耳聋,从此进入无声世界,但是她笑对人生,刻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邰丽华曾经用这样的文字,精辟而朴实地概括自己的人生哲学:“其实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不能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多看看人生的圆满,然后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这就是我所领悟的生活真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1.繁华的都市生活。 2.宋词、元曲。 难点: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他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词人苏轼。两宋时期还涌现出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一座辉煌的宝库,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库的一角,去感知它的博大精深,欣赏它的灿烂辉煌吧! 【新课探究】 1.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城市 宋元时期商业发达,以商业闻名的城市有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等。 (2)北宋开封大相国寺 图片链接: 资料链接: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1992年8月恢复佛事活动,复建钟、鼓楼等建筑。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巍峨壮观,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每逢新年伊始,大相国寺都要举行元宵灯会。每逢金秋十月,随着开封市菊花花会的开幕,大相国寺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水陆法会,祈祝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国家强盛、万世太平。 (3)北宋市民文化生活 ①瓦子 概念链接:

瓦子: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瓦子的经营内容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 图片链接:体会瓦子的热闹与繁华 史料链接: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材料二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个马夫。” 问题探究:请问宋代哪种地方可能出现材料一的这种景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瓦子;材料二说明了宋朝的繁荣与富庶。 ②杂剧 概念链接: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

2017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

2017年春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第19课明清经济繁荣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一.科技进步与制度变革 1.科技进步:明末《农政全书》和《齐民要术》两部科技著作中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经济发展 (1)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 (2)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制度变革 (1)明清两代对服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新生产关系的萌发 1.原因 (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2.表现 (1)民营手工工场扩大了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乾隆,嘉庆年间,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特征:显露出新旧冲突,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取向。 三.康乾盛世 1.出现

(1)15世纪—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1)农业: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粮食加工,纺织,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超过前代。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质大量出口。 (3)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4)市镇行省: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个。 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2.内容:《本草纲目》全书共收集1892种药物,1.1万多则药房,1160幅插图。 3.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末,徐光启 2.农业巨著《农政全书》 3.地位:引进西学第一人,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2.内容:《天工开物》包含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3.地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四.明清科技特点 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总体来看,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 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 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 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 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 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 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 定基础 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8、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补充题:科举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导学提纲 一、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首领(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今开封),史称北宋。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主观原因:吸取五代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的措施。削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措施: (1)削弱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2)在中央设掌管政务,掌管军务,形成“二府”并立的格局。设“”掌管财政;三大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都由皇帝决定。 (3)派担任州、县主官。 (4)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 (6)设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 3.影响:收回了的行政权、兵权和财政权;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 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目的:为防止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削弱权力、降低其地位,与此同时,文官、文士的地位却明显提高(重文轻武);“二府三司”(甚 至枢密院)主官基本由担任;制度日趋完备,主要选拔文士,武举科录取人数很少,影响不大。 随堂练习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与右图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兵变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捷 3.“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 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A.长安 B.临安C建康 D.东京 4.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设“二府”“三司” C派文臣担任州、县主官 D.设立强大的边防军 5.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 A.设置通判 B.设置转运使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6.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7.下列人物中采取过重文轻武政策的有() 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唐太宗④唐高祖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8.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不包括( ) A.政事堂主官由文官担任,地方官都是清一色的文官 B.主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主官也基本由文官担任 C.遇有战事,由文官担任主帅 D.宋朝科举制日趋完善,武举规模亦超过前代 9.下列有关宋朝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政治素材:思想品德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自主广场课后习题精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 自主广场 我判断我独立 1.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断变化的情境当中,情绪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思路解析: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生活很顺利,生活方式没有变化。即使生活情景有点变化,情绪也不一定变化,这种想法比较单纯。每个人都处在不断变化的情景当中,情绪会因是否得到满足而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 答案:√ 2.人们在情绪面前是无能为力、不能调节和控制的。() 思路解析:人在消极情绪面前,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人发泄消极情绪必须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不能妨碍他人,影响和破坏他人的正常生活。 答案:× 3.当人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思路解析:愿望得以实现,目标达到,心情高兴。 答案:√ 4.长期保持积极的情绪,能增强人的机体免疫能力,有益于身心健康。()思路解析: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个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就会产生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情绪,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特定的影响。 答案:√ 5.人的情绪只有“喜、怒、哀、惧”四大类。() 思路解析:长期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会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答案:× 6.宣泄消极情绪要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妨碍他人。()思路解析:消极情绪需要宣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但情绪的宣泄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妨碍他人,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不能影响和破坏他人的正常生活。 答案:√ 我选择我明智 7.观看中国女排夺冠是扣人心弦的比赛,我们非常兴奋、紧张;“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的壮观场面,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欣喜若狂,所有参与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完成任务后,也很喜悦、轻松……这些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 A.意志B.情绪C.情趣D.情操 思路解析:情绪是一种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和体验,并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一般说,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当一些事情不符合或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引起不快的消极情绪。 答案:B 8.心理学家对一所大学的25名女生和18名男生进行调查后发现:那些生活快乐、自信乐观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融洽,更具有创造性,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容易达到目标。而那些缺乏自信、不快乐的大学生,缺少热情、容易悲观,人际关系容易紧张,缺乏创造性,工作效率不高。这项调查说明()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精品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 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 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 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 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 度 与价值 观 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 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晋商,通常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虽然出现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 晋商的发展折射出了清朝经济的繁荣景象,那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 提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清朝开荒执照 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和影响。 提示:(1)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2)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图片展示 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3.图片展示 《盛世滋生图》局部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安徽省滁州市十二中学 徐继仕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的政治特色。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当时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教具准备:收集有关五代十国的地图和北宋与少数民族并立形势图,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结合教学过程制作ppt.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开心辞典”里曾有这样一题:我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朝代,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西陲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党争;经济富庶,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同学们你知道这说的是哪个朝代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大家学习第一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大家阅读28页第一段回答:“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一、北宋的建立 ()年,()在陈桥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号为(),以()为都城,

史称北宋。他就是()。 师:这里有一个“黄袍加身的故事”。哪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大家议一议“陈桥驿兵变”的实质是什么? 师:大家看正文第二段北宋的统一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宋朝建立时以出现()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师:大家看投影仪上面的两个图对比下两图,说说国家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五代十国时: 国家分裂,朝代更换频繁; 北宋初期: 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 观察下图思考:北宋是否统一了全国?当时有哪些政权与北宋并立? 生:没有。 生:辽、西夏、吐蕃、大理、西州回鹘 师:下面学习“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师:看材料一”杯酒释兵权”。那几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看材料二 :思考宋太祖为什么这么做? 生:(1)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2)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稳定。(君弱臣强)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上面的史料上赵普为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决“君弱臣强”的措施? 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宋太祖时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呢? 军事上(收兵权):他是如何做的?看课文29页第一段 生:军事上: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师:行政上(夺臣权):他是如何做的?大家看课文30页一二两段。 生:1、在中央,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师:财政上(制财权):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回答。 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看该页的第三段

2019-2020学年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六课 做情绪的主人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政治上册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教案新人教 版 一【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两目。第一目,情绪万花筒。第二目,情绪与生活。两目的内容衔接紧密,“情绪万花筒”为“情绪与生活”打下铺垫,第二目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理解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认识自我、驾驭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进行学习和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懂得情绪对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情绪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情绪反映着个人的兴趣和志向。 这一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就愿意做,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就情绪低落、厌烦,甚至逃避。这点老师可以拓展一下。也是为下一个框题打下基础。【教学难点】 情绪对人的不同作用。 它是从两种情绪对人的身体、智力、正常水平发挥产生作用,阐明情绪的两种不同作用,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二【学生】 【学生分析】 情绪是学生最熟悉、体会最深的一种心理活动,但学生限于年龄、生活阅历的局限,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及正确把握自身情绪的变化,所以对情绪问题在认识上是一个盲区,导致他们不能恰当地处理情绪与学习和生活的相互影响,因此要引导学生领会、理解和感悟相关内容,并用之于生活实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学法分析】 (1)比较法(2)归纳法(3)赏析法 (4) 游戏体验法 三【教法】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情绪情景、观看影片、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含义及其作用:对人在智力方面、身体方面、水平发挥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解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赵匡胤黄袍加身图片,问题:这位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的人是谁?(赵匡胤)显示后人对赵匡胤的评价,提出问题:赵匡胤到底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称帝后如何通知他的王朝呢? 二、出示目标,初步感知 1、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等基本史实。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具体表现。 3、了解赵匡胤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历史影响。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北宋的建立 1、学生列举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2、教师讲解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学习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就做了皇帝。这段历史,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3、补充介绍太祖长拳,激发学生兴趣。 4、观察比较《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和《北宋形势图(1111 年)》,引导学生认识到:北宋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背景(原因):观察五代十国的更迭表,结合旧知,思考:五代十国有些什么特点? 政局动荡不安,王朝个个短命。政权均为武将纂位夺权。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七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梳理: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

七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四课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 18.朋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作用)? ①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②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③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第二框深深浅浅话友谊 19.如何正确认识友谊?(友谊有哪些特点?) 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②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③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20.正确对待友谊需要澄清哪些问题? ①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也要坦然接受新的友谊。②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③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但不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④友谊不只是会带来快乐,还会带来烦恼 第五课第一框让友谊之树常青 21.如何建立友谊? ①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②建立友谊,需要持续的行动。 22.如何呵护友谊? ①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②需要学会尊重对方。 ③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④需要学会承受并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第二框网上交友新时空 23.网络交往的利与弊? 利:①我们渴望与他人交往,建立友谊,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②我们在网上搜集学习资料,查找相关信息,也在这个虚拟的时空中交往。 ③网络上的交往具有虚拟、平等、自主等特点,它超越时空限制,开辟人际交往新通道,拓展了人际交往圈。 弊:互联网开启了通往世界的又一个窗口,但是有时却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

24.怎样正确认识网上交友? ①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②对于交友而言,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 25.如何慎重结交网友? ①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②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③网络交往要遵守网络规则和法律。简答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一方面,网络有很多的优势,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如便捷高效网络信息、益处多多的网络健康交往等;另一方面,网络也有可能造成很多伤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此外个别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伤害身心健康等。网络环境的复杂带来的危险性,网络对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学生有更大的“杀伤力”。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作用。 第六课第一框走近老师 25.认识老师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26.如何面对风格不同的老师 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得到尊重。 第二框师生交往 27.教学相长的含义?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进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的“教”)。 28.如何做到教学相长? ①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积极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我们和老师相互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检测作业

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检测作业 一、选择题 1.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生产B.吐蕃使者来长安求亲 C.唐玄宗整顿吏治注重文教D.唐太宗平定安史之乱 2.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A.重文轻武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D.科教兴国 3.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4.“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5.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重文轻武 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江西省丰城市梅林中学皮多云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 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 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三、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 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

北师大版七年级思想政治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

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 一、本课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情绪虽说是人的心理活动,但它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积极、向上、快乐的情绪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于个人的智力发展,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正常水平;相反,消极、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抑制个人智力的发展和正常水平的发挥。且初中生的情绪表现又是很不稳定、不成熟,容易冲动且肤浅、强烈、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主动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良好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是当务之急。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 (2)、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3)、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2、能力目标: 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继而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3、知识目标: (1)、认识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 (2)、理解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了解青少年时期情绪易于波动、不稳定的特点,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 (4)、知道情绪调控的一些有效方法。 三、课标要求: (一)1、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二)2、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三)1、2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四、教学内容: 第一框:丰富多样的情绪情绪万花筒情绪与生活 第二框:学会调控情绪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排解不良情绪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